不必去求诗的意义
『壹』 求经典的古诗有意义的
[惜时篇]
一年之际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 ——萧绎
思念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朱熹
时间给勤奋者以荣誉,给懒汉以耻辱。 ——高士其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挤,总还是有的。 ——鲁迅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
[志向篇]
没有志向的人,就好比没有动力的船,只能随波逐流。 ——魏琼
有志者,事竟成。 ——范晔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丘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鞠躬尽粹,死而后已。 ——诸葛亮
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就是在最艰苦困难的时候,也会感到幸福。——徐特立
爱祖国,为祖国的前途而奋斗,是朝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 ——苏步青
人生是短暂的,在短暂的一生中最大的幸福是对人类,对祖国和人民的贡献。
——覃过振
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
[知识学问篇]
学问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左宗棠
读书不思考,等于吃饭不消化。 ——波尔克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 ——列宁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孔子
[品格篇]
正义是美德的最高荣誉。 ——西塞罗
为善者流芳百世,为恶者遗臭万年。 ——程允升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要着急。不管发生什么事,都要冷静、沉着。——狄更斯
古诗名句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近乡情更法,不敢问来人。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格外明。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既来之,则安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观棋不语真君子。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强者心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
于患难见豪杰。
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如。
能吃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贰』 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迷人人自迷。直饶今日能知悔,何不当初莫去为。这首诗的意思和寓意求解、
酒和花(这个花可以带表很多东西)并不能让人迷醉,是人自己迷醉了自己,直到今天才知道后悔,当初又何必去做呢?寓意就是:早知今日 何必当初
『叁』 求 短点 很有意义的诗句 (4句或4句以上的)
1.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4.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盂浩然:《春晓》)
5.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6.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7.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8.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9.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10.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题目】题西林壁(宋 苏轼)
【诗词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题目】琴诗(宋 苏轼)
【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题目】观书有感 (宋 朱熹)
【诗词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题目】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宋 杨万里)
【诗词原文】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哲理】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哲理诗,然后就能较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杨柳)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桃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荷花)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桂花)
『肆』 〖好的必赏〗求有寓意哲理的(古)诗句 比如人与人的关系 男女之情 对...
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拟古》
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寄兴》
骅骝日回千里答,亦在御功者。《感怀》
功穿漏江海,蚕食困蛟鲸。《蚁》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小松》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万般回首化尘埃,唯有青山不改。
一封书信只为墙,让它三尺又何妨。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敢为常语谈何易,百炼工纯始自然。
『伍』 求签求到这首诗,我想知道具体的含义是什么 谢谢
只是参考,我也是参考人家的,希望不会误导你。
注明,只是从纯文学方面解释。
佛学太深奥,高山仰止,我都是仅仅叩门而已,不敢妄加注释。
这几句话是苏东坡学佛留下的名句。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续传灯录卷第二十目录
内翰东坡居士苏轼字子瞻。因宿东林与照觉论无情话有省。黎明献偈曰。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未几抵荆南闻玉泉皓禅师机锋不可触。公拟仰之。即微服求见。泉问。尊官高姓。公曰。姓秤乃秤天下长老底秤。泉喝曰。且道这一喝重多少。公无对。于是尊礼之。后过金山有写公照容者。公戏题曰。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琼州。
---------显然见得东坡虽得此句,却未能在玉泉皓禅师底下悟得过关去
又请看:
罗湖野录下
宋江西沙门 晓莹 集
程待制智道.曾侍郎天游。寓三衢最久。而与乌巨行禅师为方外友。曾尝于坐间举东坡宿东林。闻溪声。呈照觉总公之偈。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它日如何举似人。
程问行(乌巨行禅师)曰。此老见处如何。行(乌巨行禅师)曰。可惜双脚踏在烂泥里。曾(曾侍郎)曰。师能为料理否。行即对曰。溪声广长舌。山色清净身。八万四千偈。明明举似人。二公相顾叹服。
吁。登时照觉能奋金刚椎。碎东坡之窠窟。而今而后。何独美大颠门有韩昌黎耶。虽乌巨向曾.程二公略露锋铓。岂能洗丛林噬脐之叹哉。
----------此段可为佐证。
又,如何解: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华无非般若
大慧普觉禅师普说卷第十五
僧问忠国师。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华无非般若。有人不许云是邪说。亦有信者云不思议不知若为。
国师曰。此盖普贤文殊境界。非诸凡小而能信受。皆与大乘了义经意合。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翠竹既不出于法界。岂非法身乎。
又般若经云。色无边故般若亦无边。黄华既不越于色。岂非般若乎。深远之言。不省者难为措意。
又华严座主问大珠和尚曰。禅师何故不许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华无非般若。
珠曰。法身无像。应翠竹以成形。般若无知。对黄华而显相。非彼黄华翠竹而有般若法身。
故经云。佛真法身犹若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黄华若是般若。般若即同无情。翠竹若是法身。翠竹还能应用。座主会么。
主曰。不了此意。
珠曰。若见性人。道是亦得。道不是亦得随用而说。不滞是非。若不见性人。说翠竹着翠竹。说黄华着黄华。说法身滞法身。说般若不识般若。所以皆成诤论。
师(大慧普觉禅师)云。国师主张青青翠竹尽是法身。直主张到底。大珠破青青翠竹不是法身。直破到底。老汉将一个主张底。将一个破底。收作一处更无拈提。不敢动着他一丝毫。要尔学者具眼。透国师底金刚圈。又吞大珠底栗棘蓬。具眼者辨得出。不具眼者未必不笑。
-----------本来还有一些资料,有关翠竹黄花的禅宗公案,可惜多说无益,尽是文字窠臼,不再多录了!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是明心见性的人方可领会得,请不要作意识思维逻辑的理解,参之悟之。
『陆』 形容本来就得不到何必去强求的诗句有哪些
1、“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出自于《增广贤文·上集》
释义:命中注定会拥有,就一定会拥有,命中注定得不到,也不需要太过于强行取得。
2、“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偈》
唐代:惠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释义: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佛性就是一直清澈干净,哪里会有什么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明亮的镜子本来就很干净,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菩提只是向着内心寻找,何必劳累向外界求取玄妙的佛家思想?
以此进行修行自身,极乐世界也就在眼前!
3、“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蝶恋花·春景》
宋代: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释义:
春天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上已经长出了青涩的果实。燕子飞过天空,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怛不要担心,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
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少女发出动听的笑声,墙外的行人都可听见。慢慢地,围墙里边的笑声就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多情的自己被无情的少女所伤害。
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宋代: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释义:
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再回来?
那花儿落去我也无可奈何,那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在小园的花径上独自徘徊。
5、“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出自于《增广贤文·上集》
释义:
你有心做的事情不一定做的好,但是有时候无意间做的事情又会很成功,就是做人做事尽力而为就好了,不一定必须成功,随缘,顺其自然,成功就会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到来。
『柒』 形容本来就得不到何必去强求的诗句.
您好,诗句主要有: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弃我去者,昨日专之日不可留属。
3、不留恋天涯何处无芳草?莫去独恋一枝花。
4、纵然桂魄都圆缺,况复萍踪不去留?
5、十五情形怜月冷,三千愿望对星流。
8、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9、巫山原属古追求,你若无心我便休。
10、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
12、万事由天莫强求,何需苦苦用机谋。
拓展资料:委婉表达得不到不要强求的诗词
唐贞元年有一位叫李师道的,割据一方,李师道非常仰慕张籍的学识,很想聘用他,来为自己效命。张籍虽是穷官,却淡泊名利,更不愿与乱臣为伍,常以诗歌自误,逍遥而自在。张籍不便正面拒绝李师道的征聘,所以,写了一首诗,寄给了李师道。
《节妇吟》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最后两句可以说是委婉的表达了拒绝的意思,劝其不要强求。
『捌』 求诗词两句,要有意义的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宠辱不惊,任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看天上云卷云舒 。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玖』 人到无求品自高出自什么诗句,什么意思
"人到无求品抄自高"的出处:清代文学家纪晓岚的老师陈自崖写的一副对联:“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现代作家冰心94岁高龄时,书“事因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视为心铭。
意思是:一个人到了无欲无求与世无争的地步他的品德和思想境界自然就脱离了尘世的纷扰自然高洁!人要做到了无欲无求,品格自然高尚;品格到了无欲无求,人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
(9)不必去求诗的意义扩展阅读:
纪昀(1724年8月3日-1805年3月14日),字晓岚,别字春帆,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孤石老人,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清朝政治家、文学家。
乾隆十九年(1754年),考中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左都御史,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以太子太保、管国子监事致仕。一生学宗汉儒,博览群书,工于诗歌及骈文,长于考证训诂,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晚年内心世界日益封闭,《阅微草堂笔记》正是当时心境的产物。
嘉庆十年(1805年)病逝,时年八十二,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著有《纪文达公遗集》。
参考资料:网络-纪晓岚
『拾』 求一首有意义的诗,
清晨起得早,
上树去打枣。
两眼没看好,
树上有蜂巢。
一棍把它捣,
胡峰尽气恼。
群蜂来蛰咬,
浑身起大包。
(上个月16号上树打核桃、被胡峰蜇到、不治 身 亡的那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