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南海神庙景点作文400字
1. 南海祖庙和南海神庙哪个好点
南海神庙是我国古代对外海上交通贸易的重要遗址,建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年),至今已有1415年历史。
它是我国古代海神庙中唯一遗存下来的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建筑群,也是西汉以来海上丝绸之路发源于广州的重要见证。神庙西侧小山岗建有“浴日亭”,宋元时羊城八景之首的“扶胥浴日”之景就指此处。南海神庙像是一位历史老人,亲眼见证西汉以来海上丝绸之路发源于广州的历史,神庙真不愧是广州对外交通和对外贸易繁荣的一个缩影。它集我国的宗教、古建筑、书法、雕刻、诸种文学艺术于一体,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与旅游价值,非常值得前往。
每年农历二月十一日到二月十三是广州民间传统的“菠萝诞”。其中二月十三是“正诞”还会盛大的庆祝仪式。有不少善信从珠三角等地前往南海神庙进香祈福。庙前摆卖的“金菠萝”“菠萝鸡”“菠萝棕”“祈福风车”十分抢手,人们祈求能为自己带来好运。
进入园子有拜神、展览、花展的地方,平时想悠闲放空的话来这里都是个不错的选择。据当地说烧香许愿还是很好的,求姻缘也比较灵哦!~
(2)行车指南:东莞、深圳车主,可从广深沿江高速黄埔主线站出,往深圳方向经黄埔东路、电广西路,约5分钟,2.1公里。
(3)景点门票:大人10元,小孩5元。
免费开放日期定于每个月的第三个星期三.
祖庙:佛山人的千年宗祠
开篇语:“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知道你的人民在追求什么”,著名城市规划师沙里宁说。城市是有表情的,或张扬,或内敛,或欣喜,或忧愁,透过那一栋栋建筑诠释着。
城市建筑,被称为“凝固的音乐”,它早已不是一般概念上的土木工程,而是城市人文精神的开启和创造,是一种生命哲学,凝聚了一个时代的人类文明。
祖庙崇正门上的灰塑,“桃园三结义”故事场景。
在佛山,穿行于青石板铺就的巷陌、林立的高楼,从历经尘世沧桑的祖庙,到见证腾飞发展的文化坊城综合体,人们习惯了这里每栋建筑的存在,却甚少探寻一砖一瓦背后沉淀的人情和故事。我们走街串巷,穿越时光,挖掘每一栋建筑的魅力,还原佛山表情。
北宋元丰年间(10 7 8 -1085年),在岭南水乡腹地,一位工匠沿着河边打下“祖堂”的第一根木桩。也许他不曾想到,这座建筑将在接下来的近千年间,经历二十多次的重修和扩建,最终成为代表佛山古代最高民间艺术水平、承载着全佛山人宗族信念的祖庙。
在广东,以“祖庙”为名的庙宇遍布各地,三水芦苞祖庙、肇庆祖庙……然而,没有哪一座有着“东方民间艺术之宫”的美誉,没有哪一座能享受明清御赐官祠的辉煌,没有哪一座能成为千年历史名城的信仰中心和代言。
穿越千年,祖庙早已是佛山人的大宗祠,以浓厚的宗族情结凝聚着历史文脉、文化艺术、时代精神,就如那锦香池上的两株百年九里香,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历久弥新。
以谁为“祖”
祖庙的“秘密”
宋式斗拱,撑起北帝崇拜
“真武帝祠之始建不可考,或云宋元丰时,历元至明,皆称祖堂,又称祖庙,以历岁久远,且为诸庙首也。”这是《佛山忠义乡志》关于祖庙根源的历史记载。
无论是叫“祖堂”,还是叫“祖庙”,这座建筑都绕不开一个“祖”字,似乎昭示着这里供奉着的北帝,就是佛山人信仰的先祖。然而,地处南粤之地的佛山,为何奉北方之神作为“大父母”?
专注研究佛山历史的90多岁的老佛山区瑞芝曾在其专著《佛山祖庙灵应祠专辑》中说到,北宋初期,佛山地域的汾江河主流非常辽阔,它的内河支流水道也大而深,环绕在佛山南部和中部,而佛山北部仍是泽国。临水而居的佛山人认为,这位在道教中掌管天下之水的神仙北帝,能够庇佑这块多水之地。此外,北宋时期的佛山,冶炼铸造业十分繁盛,已是岭南著名的冶铁中心,属于“火地”,大部分从事冶炼业的百姓也希望北帝的“水德”来防患火灾,保佑安全生产。
当工作和生活都充满着对水火的恐惧时,佛山人在汾江河中部支流洛水岸边(俗称佛山涌,现在的祖庙路)建了一座北帝庙,寄托他们所有的祝愿。
刚建成的北帝庙,名叫“龙翥祠”,仅是一座用于民间祭祀的庙堂。然而,千百年来,它庇佑佛山躲过水火之灾,自己却没有躲过兵祸。
元代末年,佛山附近的龙潭乡有一贼帮,集结数百人沿着汾江河入侵,并纵火焚毁祖庙。一把大火熊熊燃起,任凭乡人如何抢救,也没能救回这座宗族圣地。
明代洪武五年(1372年),在乡人赵仲的带领下,祖庙正殿得到重建,从而成为祖庙最重要也是最早的建筑物。建筑采用宋代建筑法式,方正的殿堂,营选施用大量斗拱。如今站在正殿前,抬头望去,斗拱如燕尾般向左右分开支撑、叠起,使屋檐大幅度向外延伸,保护下面的柱子免受南方雨水的浸蚀,形体固实厚重,外观雄伟稳健,成为我国现存古建筑中仅有的宋式斗拱实例。历经600多年,这组宋式斗拱依旧坚硬如故,它撑起一座凝聚着地域宗族信仰的建筑,诉说着这一段被毁与重建的历史。
官方加冕
一道圣旨,灵应牌坊奠定官方地位
如果说,宋式“燕尾”斗拱代表着祖庙作为一座民间祠庙的复兴,那么,灵应牌坊上的明代“燕巢”斗拱,书写的该是祖庙成为御赐官祠的地位巅峰。
这段辉煌,还要从一场历时10个月、席卷珠三角、震动明朝廷的民间起义说起。
1449年,明朝正统十三年,南海人黄萧养发动起义。这个“相貌平平,一只眼睛似乎还是瞎的年轻人”,因为“盗嫌”入狱被判死罪,不想坐以待毙的他,联合19名囚犯逃狱流落海上,沿途招兵买马。
黄萧养的队伍最多时有10万人,“拜佛(山)劏羊(城)”就是那时发起的。起义大军一边围攻广州,一边把进攻矛头对准有钱、有铁、又有“战略要地”之称的佛山堡,近千艘船只在汾江布阵,摆出志在必得的架势。
在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险关头,以佛山乡绅梁广为首的22位望族,组成临时自救力量,他们跪求北帝庇佑,动员乡亲父老,仅一天就准备好器械、食物,并在周围十多里地挖好壕沟,竖起铁栅栏。交战时,前方勇敢抗击,而栅栏内民众办起秋色,造出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用上“兵不厌诈”之计,最终击退义军。
他们将抗击胜利的功绩归于北帝。于是,交战时,北帝显灵,成群飞鸟从栅栏里飞出来,在起义军的战船上盘旋;一群群蚊子从北帝庙里飞出,聚集在义军上空,像旗帜一样……类似的显圣传说甚嚣尘上。乡绅们还将种种北帝显圣的事迹上奏朝廷,请求为祖庙封典。
明景泰元年,一道圣旨经过重重官员的传递,从京城来到佛山。“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宣旨声音响起,佛山赐名“忠义乡”,祖庙赐名“灵应祠”,赐予修建灵应牌坊,春秋祭典,地方最高官员必须亲自参加;对祖庙修缮不力的官员,也会遭到问责。
一夕之间,祖庙从民间祠庙变成官方庙宇,既代表主宰天地的神灵,又代表高不可攀的皇帝。“这在广东社会并不多见,如同金榜题名一样,祖庙从此成为佛山人的骄傲”,佛山史研究专家罗一星博士说。
圣旨传达的第二年,灵应牌坊开始建造。因是皇帝御赐,牌坊施工构建格外讲究,壮丽异常。牌坊建筑为三楼三层式,威严耸立,檐柱间大量施用斗拱,飞檐叠翠,飘逸凌云,正面顶层正中有竖书“圣旨”二字匾,下层横书“圣域”、“灵应”。白色的石柱、朱红的木结构、形似“燕巢”的斗拱层叠,映衬着贴金大字,配以绿色琉璃瓦上盖,使整座牌坊显得辉煌夺目。上世纪70年代,一场十二级台风吹袭佛山,风骨凛然且结构极为坚固的灵应牌坊屹立不倒,安然无恙。
“廿七铺奉此为祖,亿万年惟我独尊”,前殿右门的一副对联道出祖庙在佛山人心中的崇高地位,而官府的介入祭祀和侨寓商人的认同,从政治和经济上巩固了祖庙的地位,推动着祖庙成为合镇诸庙之冠。
失落的工艺
民间艺术
三雕两塑,精美背后有象征
时间织了一张网,把岁月沉淀的珍宝尽数打捞。历经数百年,手工业发达的佛山乡人,把用最高技艺打造出来的工艺品,献祭于拥有官祠背景、联系着宗族情结的祖庙。
走进祖庙红墙内古建筑群,这里保存了大量的民间艺术品和粤剧故事、诗词对联等文学艺术作品,且多是本地出品。尤其是三雕两塑(砖雕、木雕、石雕、陶塑、灰塑),不仅在工艺方面令人赞叹,其背后的宗教象征意义也令人称道。
明清时期,佛山发展成为岭南著名的工商业重镇,作为佛山社区主神庙的祖庙地位和影响也不断扩大,历次修缮、扩建都被作为合镇大事去办,“营造务求恢弘,雕饰务求精美”。因此,祖庙的修建十分注重质量,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祖庙造像和各类建筑装饰艺术作品,无一不是能工巧匠的精心之作。
行走在祖庙红墙之内,抬头间,总能看见屋顶上方的陶塑瓦脊。目前,祖庙古建筑群现存6条陶塑瓦脊,分别装置在三门、前殿、正殿、前殿两廊和庆真楼的屋顶上。其中最大的三门瓦脊,长31.7米,高1.7米,被誉为“花脊之王”。这条瓦脊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祖庙进行大修时,由石湾文如璧店制作的。三门瓦脊是一条双面瓦脊,正、背两面共塑有各式人物约300个,神态生动、栩栩如生。故事均为《姜子牙封神》、《联吴抗曹》等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瓦脊中还有十几座别致的亭台楼阁和点缀其间的花卉鸟兽,作为故事内容的衬托。瓦脊正中置一颗铜宝珠,宝珠左右,有相称的鳌鱼一对。
作为一个庙宇,人们必定会塑造圣显事件,来凸显它的灵应。上面说到的祖庙三门正中瓦脊的那颗铜宝珠,俗称“龙珠”,也有一个关于外国人的圣显事件。相传清朝时一个外国人到中国做生意,一天他到祖庙观光,一见到瓦脊上的“龙珠”就被深深吸引了,遂心生邪念,想据为己有。他找到一个绰号“飞贼”的大盗,很快就把“龙珠”偷到手,得到宝贝的洋人喜出望外,忙用皮箱装好。谁知他第二天到祖庙一看,“龙珠”还是完好如初。他赶回旅馆打开皮箱一看,惊呆了,龙珠早已不翼而飞。他心有不甘,几次请“飞贼”把“龙珠”偷来。可总是在晚上偷来,“龙珠”白天又飞回祖庙。
故事的真假已经无从考证,但故事中的外国人,无论如何都拿不走中国的东西。鸦片战争之后,佛山受到列强的入侵和洋货的冲击,社会不安、经济萧条,因此反对外侮的情绪高涨。瓦脊上“偷不走的龙珠”,表达了民众的一种朴素的热爱家乡诉求。
屋檐上,还有一种高超的工艺随处可见,那就是灰塑。祖庙的灰塑和广州陈家祠的灰塑,已然成为广东灰塑的代表性建筑。祖庙的灰塑除山墙、陶塑瓦脊基座等是民国以前的作品外,大多都是民国以来由灰塑世家布氏家族的艺人创作的。而随着布氏手工艺人相继过世,这些灰塑作品也成了失落的工艺。灰塑“桃园三结义”,位于锦香池与灵应殿之间的崇敬门内侧顶部,与对面端肃门内侧顶部的“唐明皇游月宫”相呼应。两件作品均由出身灰塑世家的布根泉师傅于1942年制作。在布局上,两作品“左武右文”,又具有镇守重门的含义。
传人难觅
修复神像,难寻合适匠人
走进祖庙三门内的灵应祠,从进门的大铁鼎,到殿内最深处端坐的北帝铜像,目之所及,全是无价珍宝。
明景泰年间,祖庙成为敕封官祠,所供奉的北帝自然也要重新打造。此时,一座重2.5吨的北帝铜像打造完毕,端放在紫霄宫中。九尺五寸的高度,代表九五之尊的崇敬,更代表了当时佛山铸造业的兴盛,成就了它作为国内现存最大的明代铜铸北帝像的荣耀。文官造型的北帝像,头顶圆光,面带微笑,左手扶着腰带,右手放在膝盖上,这个造型竟和收藏在故宫博物馆中的明朝永乐皇帝的画像十分相似。工匠们为何把北帝像塑造成与明成祖朱棣一样,已无从考究,但可以想象的是,当时的工匠乃至百姓对于北帝的崇拜已经到达顶峰。
相比起北帝铜像的重量,北帝统属的天兵神将二十尊元帅神像却几乎是祖庙内最轻的物件,“高达2米的神像,也只有几匹麻布的重量,一个人就能轻易抱起”。这些雕像所采用的工艺叫漆夹伫塑,也叫漆扑,是明清时期的产物。工艺繁复,须先塑出泥胎人像,然后翻制石膏模,在石膏模上用小麻布片逐层粘贴,多达8、9层,此后脱去泥模,再在胎塑造型表面施以精细雕塑、刻画线条、装饰上漆(油)、贴金、加彩等,最后塑造出一座只有油漆和麻布重量的立体造像。所有神像的衣饰和面部表情善恶不一,但统一的是,他们的身体都一致地向前微倾,既是对北帝表示恭敬,也是居高临下、俯瞰世人。清末期间,这些塑像由佛山最出名的两家雕塑店号修复翻新,两家店号为炫耀各自的精湛手艺,都搭起排栅罩以幕布遮掩,互相保密至全部竣工,因此,这也代表了当时佛山地区最高超的工艺水平。
祖庙的正殿里庙内还陈设了许多珍贵的艺术品,如放置在正殿左右两旁的72件北帝出巡兵器仪仗,就是国家二级文物,它们由广府商家制造于清光绪二十五年,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全国只有一套。此外木雕神案、直径1.31米的巨型铜镜、大型铜鼎铜钟和香炉,凭借这些无法复制的珍宝,堆砌起祖庙“东方民间艺术之宫”的美誉。
时至今日,这些曾经在佛山风光一时的民间手艺,早已传人难觅。二十多尊漆扑神像,在长期展出的过程中,遭受到游客抚摸、破坏,“现在想对神像修复,都难找到合适的匠人”,祖庙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说。
精神家园
抗争精神
木雕神案,暗藏外国人下跪
正如上述“偷不走的龙珠”的圣显故事一样,祖庙内的艺术作品,不仅是手工艺人们的精心之作,还是时代精神的反映。如果稍不留神,或许就会与这些故事擦肩而过。
在祖庙前殿西廊,是清光绪二十五年制作的陶塑瓦脊作品“哪吒闹东海”。长4.3米,高1米,楼台屋宇,构图严谨,真实生动。瓦脊分两层,下层塑人物19个,长袍铠甲,姿态各异;上层塑人物8个,皆倚栏杆,向下张望;中间脚踩风火轮,手执乾坤圈的便为哪吒。哪吒神态天真、活泼趣稚,其父李靖则严肃端坐,似在怒斥这个闯下大祸的顽童。祖庙博物馆馆员介绍,哪吒是个反抗性很强的人物,在他身上寄托着反抗封建礼教和伦理观念的精神,这也是祖庙众多作品里反映抗争精神的其中一件。
光绪二十五年的大修,在祖庙的艺术品上多留有抗争的印记。祖庙正殿的漆金木雕神案,是那次大修时,由本地商业行会之一、经营粮油杂食的平码行敬奉的,承制该神案的是清末佛山承龙街著名木雕作坊成利店。
漆金木雕神案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雕刻的人物故事为“竹林七贤”。魏晋年间,文人名士阮籍、嵇康等七人,看透时局的险恶,隐居不问世事,闲聚竹林,或醉饮弹琴,或赋诗咏怀,以发泄愤懑之情。下部雕刻的是“薛刚反唐”的历史故事。薛刚反唐的历史题材,在粤剧剧目中名为“偷祭铁丘坟”。故事内容是清咸丰四年(1854年),粤剧艺人李文茂率红船弟子积极响应太平天国运动而发动起义,后遭残酷镇压,许多艺人被杀,埋葬于佛山市郊蒙清岗,墓地亦以“铁丘坟”做记认。木雕艺人正是借薛刚偷祭铁丘坟,抒发人们对粤剧艺人们的缅怀之情。
移步前殿,又可看到一座漆金木雕神案。光绪二十五年,银行如意堂敬奉了该神案,并由佛山镇承龙街黄广华店负责制作。神案上层刻有“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正中就是“图穷匕现”的场面。下层刻有“李元霸伏龙驹”的传说。故事中的李元霸,相传为唐高祖李渊的第四子,被誉为隋唐第一好汉。当时某番邦向唐朝送来一匹烈马,名曰龙驹,声言如果唐朝有人能降服此马,则甘愿俯首称臣。元霸听后大怒,当殿降服龙驹,使唐朝免遭侵略。
细看这件作品,竟有几个身着燕尾服、头戴高礼帽的洋人,有的作献表状,有的跪地求饶,有的被打翻在地。鸦片战争后,列强入侵,木雕艺人借胡人来隐喻洋人,表现对帝国主义入侵的痛恨。
更为奇妙的是,1958年,在维修该神案时,工作人员发现,正中裱糊的木雕小匾“金銮殿”三字下竟刻有“大明江山”四字,明显带有“反清复明”的思想。有考证认为,从木雕旗帜上的“李”字来看,又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粤剧艺人李文茂领导的以“反清复明”为口号的红巾军起义。这座神案,集艺术性、思想性于一体,堪称佛山木雕艺术的珍品,也是国家级的保护文物。
民间保护
民众手拉手,抵抗外地红卫兵
祖庙代表的城市文化,是一种精神遗存。祖庙从不被承认,到经过人为努力,最终获得认可,来自佛山民间的智慧和自发保护功不可没。
在封建社会,祭祀是一种制度和重要的政治活动,被纳入政治体制进行管理。朝廷典章关于祭祀的对象、数量都有明确规定,民间自选的祭祀对象、方法,很多都会被列为私祀、淫祀。一旦威胁到统治秩序,或可能颠覆正统理念时,统治阶层就会加以干预、纠正,甚至不惜奏请禁毁。
申小红的《从私祀到官祀:明代佛山北帝信仰的地方性和地方化考察》一文考证认为,祖庙本来就不在典章之中,应该被拆毁。佛山人要保住祖庙,面临两大难题。一是法律不允许。国家承认的祀典一般只到省城,即“祀典莫备于省”,乡一级的佛山是没有资格祭祀的,否则就是僭越。二是“运动”不允许。在明代“禁淫祀、毁淫祠”的政治风潮下,要保住祖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根据《明史》记载:“洪武二十四年辛未,大毁寺观,乡(季华乡,即今佛山)毁塔坡寺。”佛山的地方乡绅为保住祖庙,进行了一系列借助灵异学说和圣显事件,并将之附会于北帝,最后成功使北帝信仰由佛山的民间淫祀上升为正统的官祀。
前文所述的因击退黄肃养起义有功,灵应祠被赐封为官祀,是祖庙保护的里程碑。梁凤莲所著《品读佛山》关于祖庙的章节中表述,为保护祖庙,佛山人改人力为天功,加上申请的渠道畅通和适当的宣传效果,礼部依奉处议。最终,皇帝封神祠为灵应祠,春秋遣官致祭。祖庙完成了从没有正当地位的私祀,升格为官祀的艰难历程。
梁凤莲在书中认为,祖庙的出现是民间崇拜达到一定程度,例如种种传闻、神迹被确信的基础上,官府正式介入的成果。明景泰元年,祖庙获赐为灵应祠后,礼部要求地方政府不负朝廷褒崇之典,勿使祖庙堕缺毁坏。因此,历代广东地方政府对于祖庙均予高度重视,不断整饰扩建。乾隆四年(1739年),佛山同知赵廷宾倡议修护祖庙,商人踊跃捐款,修护圣乐宫和观音堂。嘉庆元年(1796)年,佛山同知杨楷捐献自己的俸禄,倡修灵应祠和鼎建灵宫。粤秀书院的山长陈其熀还称赞:“微杨公之力,其奚能为此也。”
解放后,祖庙被政府作为一个文物旅游景点。“文革”时期,全国上下掀起一阵破“四旧”的浪潮,许多庙宇和庙宇内的珍贵文物在这次浩劫中毁于一旦。在佛山本地人当中,流传着一个民众手拉手自发保护祖庙的感人故事。那时,外地红卫兵将佛山祖庙作为摧毁目标。一天上午,突然有大批人马手持棍棒冲向祖庙,佛山的红卫兵和老百姓事先得到消息,早早来到祖庙门口,手挽手,万众一心,用身体组成一道人墙。许多人被打得全身流血,但没有一个人退缩,最终祖庙得以保存。
1972年,政府投资对祖庙进行全面装修后重新对外开放。1996年,祖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知多D
庆真楼 可览佛山全景
庆真楼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地处祖庙古建筑群轴线的最北端,也是当中年代最晚的一座建筑。庆真楼楼高两层,为砖木结构,镬耳式封火山墙,是供奉北帝父母的神殿。因此,屋顶的瓦脊所塑的是“瑶池祝寿”的故事,王母的五个女儿和八仙向王母祝寿,场面盛大而热闹。
民国时期,庆真楼改为驻军之所,二楼的部分木材被抽取,楼面不堪负载,一度成为危楼。2000年,庆真楼才得以重新修复。
此外,这里曾是佛山最高的地方,登上庆真楼可饱览祖庙和佛山全景,在佛山旧八景中称“庆真楼观”。
祖庙博物馆馆长凌建透露,已启动庆真楼北帝父母殿的修复工程,重塑北帝父母像及金童玉女像共四尊。其中,北帝父母塑像将按照武当山上供奉的形象塑造,目前已完成,预计北帝诞前安放在殿中。
万福台 广东最老戏台
万福台,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位于祖庙古建筑群轴线的最南端,是目前广东省内现存最古老的戏台,初名华丰台,光绪时改名万福台。
万福台,建在一个高2.07米的高台上,与灵应祠内北帝的视线高度一致,因此,此处正是酬神戏演出的地方。台上以精美绝伦的大量贴金木雕的隔板分为前台和后台,台前空地开阔,青石铺地,供观众自携条凳或站立观戏用。空地东西两侧是两层式长廊,形似包厢,供地方士绅及眷属观剧用。从万福台到两旁的两廊,再到灵应牌坊,形成一个天然的整体立体环绕声回音壁,保证了极佳的演出音响效果。
自清代中期以来,粤剧戏班的第一台戏必先在万福台演出,以图吉利并检阅阵容,然后再到四乡巡演。粤剧争相在此演出,也吸引了众多商贾百姓前来,“万人围住睇琼花”的盛况,正是由此开始。
2. 春天的黄埔公园400字怎么写
黄埔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美丽城市,你可以欣赏到优美如画的风景,也可以游览著名回的景点。
黄埔的答景点有很多,例如:南海神庙、常春岩、龙头山森林公园……它们都有着很高的文化价值。
南海神庙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南海神庙遗迹,堪称一座浩瀚的文化宝库。
南海神庙内有各种各样的文物:“海不扬波”石碑坊、唐代的韩愈碑、宋代的开宝碑、明代的洪武碑……这些无价之宝足以让你赞不绝口,眼花缭乱。作文
南海神庙又称“菠萝庙”,关于它的传说数不胜数,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是:庙内那尊穿着中国衣服的外国人塑像,这就是达奚司空的塑像。传说,他随商船来到中国,回去的时候在南海神庙前种下了两棵菠萝树,结果就错过了回惶的时间。人们为了感谢达奚司空带来的菠萝树,就在南海神庙立起了他的塑像。
听了我的介绍,大家是不是对黄埔有了更深的了解呢?让我们一起发掘黄埔更多的历史文化吧!作文
3. 南海神庙现在有什么好玩的吗门票多少
南海神庙自南至北有牌坊、头门、仪门、礼亭、大殿和后殿,两旁为廊庑、碑亭等景点。
牌坊为三间四柱冲天式,花岗岩石打制,正面石额刻“海不扬波”四字。
门票价格:10.00元
4. 彩色黄埔公园的一篇作文
黄埔是一来个历史悠久的美丽城源市,你可以欣赏到优美如画的风景,也可以游览著名的景点。
黄埔的景点有很多,例如:南海神庙、常春岩、龙头山森林公园……它们都有着很高的文化价值。
南海神庙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南海神庙遗迹,堪称一座浩瀚的文化宝库。
南海神庙内有各种各样的文物:“海不扬波”石碑坊、唐代的韩愈碑、宋代的开宝碑、明代的洪武碑……这些无价之宝足以让你赞不绝口,眼花缭乱。作文
南海神庙又称“菠萝庙”,关于它的传说数不胜数,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是:庙内那尊穿着中国衣服的外国人塑像,这就是达奚司空的塑像。传说,他随商船来到中国,回去的时候在南海神庙前种下了两棵菠萝树,结果就错过了回惶的时间。人们为了感谢达奚司空带来的菠萝树,就在南海神庙立起了他的塑像。
听了我的介绍,大家是不是对黄埔有了更深的了解呢?让我们一起发掘黄埔更多的历史文化吧!作文
5. 南海神庙的地址
汉族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是原称为内“华夏”的中原居民容,后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融合,汉代开始,称为汉族。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有七大方言。现代汉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由甲骨文、金文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方块字,共有四万个字以上,通用的有七千字左右,现为国际通用语文之一。汉族没有产生全民族必须信仰的宗教,部分人信仰佛教、天主教等
6. 作文黄浦公园一日游,游记想知道战争英雄历史
黄埔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美丽城市,你可以欣赏到优美如画的风景,也可以游览著名的景专点。
黄埔的景点属有很多,例如:南海神庙、常春岩、龙头山森林公园……它们都有着很高的文化价值。
南海神庙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南海神庙遗迹,堪称一座浩瀚的文化宝库。
南海神庙内有各种各样的文物:“海不扬波”石碑坊、唐代的韩愈碑、宋代的开宝碑、明代的洪武碑……这些无价之宝足以让你赞不绝口,眼花缭乱。作文
南海神庙又称“菠萝庙”,关于它的传说数不胜数,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是:庙内那尊穿着中国衣服的外国人塑像,这就是达奚司空的塑像。传说,他随商船来到中国,回去的时候在南海神庙前种下了两棵菠萝树,结果就错过了回惶的时间。人们为了感谢达奚司空带来的菠萝树,就在南海神庙立起了他的塑像。
听了我的介绍,大家是不是对黄埔有了更深的了解呢?让我们一起发掘黄埔更多的历史文化吧!作文
7. 南海神庙作文三百字
告别了令人魂牵梦绕的赛里木湖,我们的汽车便风驰电掣地驶向果子沟。进入版沟底权前,我在汽车上尽情欣赏山上的美景。远处,座座雪峰巍峨耸立,直插天际。雪峰下的林海,一碧如带,没有尽头。墨绿色的塔松与新绿的阔叶林交相辉映。近处,山花烂漫,黄一片,紫一片。对面半山腰上刻有"保护环境,注意防火、西天林业局"字样,那是护林人员用石头摆成的。在沟底我们找到了一个蒙古包,到里面住下来。蒙古包的后面有一条小溪。小溪的水是山上的冰雪融化和下雨后的雨水汇集而成的,在溪边,我找到了一块与众不同的石头,它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石头上长满了绿绒绒的东西,我不知道是什么植物,还以为是松树,可爸爸告诉我说:"这是由于石头在水中长期浸泡后而长的青苔。"
在蒙古包四周的山上长着郁郁葱葱的松树,有的松树是自然生长了几十年,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有的却是林业工人人工栽种的,才生长了几年,树冠小小的。我想如果人们没有良好的环保意识和自觉行动,哪会有这如此美丽的景色呢?
8. 南海神庙菠萝诞作文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这句话是法国大作家雨果说的.的确,人的心胸是无比宽阔的,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如此,只有学会宽容,懂得宽容的人,才会拥有这样的心胸.
学会宽容别人,就是学会善待自己.怨恨只能永远让我们的心灵生活在黑暗之中;而宽容,却能让我们的心灵获得自由,获得解放,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变的更快乐.最该忘记的是你曾帮助的人,你最应该原谅是曾经伤害过你的人;最该放弃是功过事非、名利得失,最需要学会的便是宽容别人.
学会宽容别人,就等于学会善待生活.它可以让你赢得新的朋友,新的友谊,同时还会让你少一个敌人,成为融合人际关系的凝固剂.我们要做一个和和气气,大大方方,不耿耿于怀的人,用一颗宽容之心,去原谅、理解身边做错事的每一位亲戚、朋友.
但宽容决不是纵容、无原则的放纵.在邪恶、丑恶面前退缩不是宽容,怜悯恶人不是宽容而是亏负好人、宽容恶霸更是欺压平民.宽容并不代表无能,更不是软弱的表现.处处宽容别人,绝不是怕事,也不是面对现实的无能为力、无可奈何,宽容恰恰是一种得体的淡泊,是一个人远见卓识、睿智、人格和心胸力量的体现.
宽容是春天的风,吹开了冰封的大地;宽容是夏天里的余.驱散了炙热的空气;宽容是秋天里的一抹金黄;宽容是冬天里的阳光,温暖了每一寸的土地.
生活中需要一颗宽容的心,让我们学会宽容去体会人生之旅吧!
9. 南海神庙的介绍急~~
南海神庙是我国古代对外海上交通贸易的重要遗址,建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年),至今已有1415年历史。它是我国古代海神庙中惟一遗存下来的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建筑群,也是西汉以来海上丝绸之路发源于广州的重要见证。
南海神庙规模宏大,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深五进,中轴线上由南而北分别有牌坊、头门、仪门、礼亭、大殿、后殿,两侧有廊庑、西南小岗上有浴日亭。现存建筑多为清代结构。庙宇建筑布局具有早期建筑特色,如仪门的复廊形制、头门的垫台等,据专家考证,尚存周代建筑遗风。中轴两旁为廊庑、碑亭等。牌坊为三间四进柱冲天式,花岗岩石打制,正面石刻“海不扬波”四字。头门建于清代,面阔为三间,进深二间,分心墙用两柱,梁加雕刻鳌鱼等纹饰,前后两侧均设垫台,硬山顶,二龙争珠陶塑瓦脊。门前置一对红砂岩石狮,两侧为八字墙影壁。仪门面宽三间、进深四间,硬山顶、两侧与复廊相通。礼亭,原建于明代,1990年仿明代风格重建。大殿原为明代建筑,单檐歇山顶,宽五间深三间,“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1989年重建。后殿是20世纪30年代陈济棠主粤期间改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1991年修建时,后殿重新安装了陶塑瓦脊。该庙因珍藏历代皇帝御祭碑甚多,及存韩愈、苏轼等名人碑刻而被誉为“南方碑林”。
庙西侧有古名章丘的小山丘,昔为观海上日出之地,建有浴日亭,单檐歇山顶,梁架简洁。亭内有重刻嘉定年间广州知府留病摹勒苏轼诗碑一方,紧跟其后,有明代陈白沙步苏轼韵诗碑一方。“扶胥浴日”是宋、元、清三代羊城八景之一。林则徐在销鸦片前曾到庙祭海,孙中山与同僚亦曾来此参观。
该庙于1962年7月由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当您来到广州东面黄埔的庙头村时,一座古老而宏伟的庙宇耸立在您的视野中,它就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古代广州对外海上交通贸易的重要遗址南海神庙。南海神庙是我国古代海神庙中惟一遗存下来的最完整、规模最大建筑群。该庙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四年(594年),距今已有1415年的历史。以后历代有重修扩建。现存的是清代建筑,但仍保留隋唐时代的规模和建制。1988年起,政府也曾对南海神庙作过三次较大的修复,现已基本恢复了庙宇的古貌。
修复前大殿仅存殿堂,如今庙宇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达3万平方米。其主体建筑是一座五进的殿堂,由南至北依次为头门、仪门及复廊、礼亭、大殿和昭灵宫。南海神庙门前有石牌坊,额题“海不扬波”。庙中保存有历代的许多石刻。还有华表、石狮、韩愈碑亭、开宝碑亭、洪武碑亭、康熙万里彼澄碑亭等附属建筑,构成一组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庙中还保存汉代和明代的铜鼓和制钟,以及南海神玉印等重要的文物。还有木棉树、相思树等古树名木。这里存放的汉代铜鼓是中国现存三大铜鼓之一。庙西一小山岗上有“浴日亭”,宋元时羊城八景之一的“扶胥浴日”即指此处。
从唐代开始,南海神庙便香火日盛,各朝代政府也派人前往管理庙事。事实上它已成为四海神庙中香客最多、地位最高的一个,这主要是由广州海上贸易日益发达的地位决定的。
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从西汉时就已经开始形成,到了隋唐时期达到了鼎盛阶段。尤其是唐代,从广州出发的贸易船队,经过南亚各国,越印度洋,抵达西亚及波斯湾,最西可到达非洲的东海岸。明清之后更远至欧美了。这条航线长达1万多公里,沟通了东、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扩大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处于这条航线重要位置上的南海神庙,在古代有码头,码头外面又是茫茫的大海——南海,南海实际是太平洋靠近东南亚大陆部分,大海又紧连着太平洋,通往印度洋。出海航船或来自远方的航船,都须经过坐落在南海神庙的这个古码头。于是众多的商船顺路经过这里均停下来上庙祭祀,以祈求航路平安、生意顺利。于是,神庙附近的扶胥镇便商旅云集,民间庙会交易频繁。南海神庙之兴旺,成为广州海上贸易繁荣的历史见证,遗留下许许多多珍贵历史文物,包括皇帝御赐的碑文、题字等,是一点也不奇怪的。当然百姓们更多的还是感恩于庇佑他们一帆风顺、平安大吉的南海神的。
南海神庙坐北向南,占地3万平方米,是明代建筑风格,恢宏壮观且古朴大方。
庙外有“海不扬波”的石牌坊。庙宇的主体建筑沿着中轴线从南到北依次为头门、仪门、礼亭、大殿、昭灵宫共五进,一进高于一进。其他附属建筑均以五进为中心,左右对称。这是较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建筑。
南海神的故事
谈起南海神庙的建立,人们自然会问起南海神的名字。南海神叫祝融,也有史书称其为祝赤,是祝融和赤帝的简称。其实祝融和赤帝是同一人,祝融本是火神,今天一旦发生火灾,人们仍然认为祝融君光临。祝融究竟是谁呢?他又怎样合水火为一神的呢?这有许多传说。
传说一:祝融是中国帝王。他以火施化,号为赤帝。相传,祝融还是一个音乐家,他经常在高山上奏起悠扬动听,感人肺腑的乐曲,使黎民百姓精神振奋,情绪高昂,对生活充满热爱。祝融死后,葬在南岳衡山之阳,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南岳最高峰称为祝融峰。
传说二:上古帝喾(ku音酷)在位时,有一个叫重黎的人,是颛顼的儿子,他的官职是“火正”,即火官。重黎忠于职守,努力为帝喾和广大黎民服务,当火官有功,帝喾于是赐以“祝融”的封号。“祝”是永远、继续的意思,“融’是光明的象征,就是希望重黎继续用火来照耀大地,永远给人带来光明。祝融死后,葬在南岳衡山舜庙的南峰,即今之祝融峰下。
传说三:黄帝时期,黄帝南巡,分不清方向,于是请“祝融辨乎南方”,也就是应该说,衡阳的南岳,最先是由祝融辨出来的,他因此担任了司徒的职务。后来,祝融被封楚地,成为楚国人的始祖。
今衡阳南岳祝融峰顶还有一座祝融殿,殿后岩石上建有石栏杆,可以凭栏?望北山的风光。
这个火神,楚人的始祖祝融又怎样兼任海神的呢?古人认为,南方属火,火又是光明的象征,火之本在水,故祝融合水火为一神,且符合周文王八卦中离“≡”属火,方位在南方的卦象。
传说四:尧帝时期,洪水滔天,浸山灭陵,黎民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尧帝下令鲧(人名)去治理洪水,可是九年过去了,毫无成效。后来,鲧知道天上有一种称为“息壤”的宝物,只要用一点投向大地,马上就会生长起来,积成山,堆成堤,于是鲧想办法到天上偷了息壤到人间。用它堵塞洪水,大地终于渐渐看不见洪水踪迹了。但是,上帝知道息壤被窃,就派火神祝融下凡,在羽山地方把鲧杀死,并夺回余下的息壤。上帝还命祝融监视人间治水,命他掌管一方水的大权。由于祝融属南方之神,所以就合水火为一神,兼任南海之神了。
既然祝融兼了南海之神,当然要选择一个供他管理南海的驻地。这个地点最少要有两个条件,一是靠近南海出海口,附近有港口,方便商船的出入祭祀;二是附近有一定的人口,能常有人到庙中顶礼膜拜和供奉管理。位于南海之滨珠江口的扶胥镇(今庙头村)离广州城约80里,在珠江北岸,面临扶胥江(珠江的一段),东连狮子洋,下接虎门,背靠广州,是古代出入广州的海路交通重地,经此放洋出海,可以抵达南海各国。扶胥镇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被称为“去海不过百步,向来风涛万顷,岸临不测之渊”。这里成为建海神庙十分理想之地,于是,人们就在此建立了南海神庙,使祝融有了居所。但是,祝融身兼火水两职,衡阳南岳祝融峰才是其真正的宫殿,南墙神庙则为其离宫。事实上,南海神庙的建立,是与南北朝以来,广州地区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较快,海上交通贸易频繁有密切关系。当时,中国和西域各国的交往,除了西北陆上丝绸之路外,海上交通迅速发展,不少海外商贾、僧人等乘舟从海上来华,中国海舶亦出洋到番国。由于海上风云变幻莫测,祈求海神保护的愿望也与日俱增,隋文帝开皇十四年下诏建南海神庙,可以说是水到渠成,适应了当时民间和官府的需要。
头门
过了“海不扬波”石牌坊,是头门的庭院,庭院东、西侧各有一对青石华表,一对石狮子,这显示出古庙的威严与不凡气度。
头门两边分立着千里眼和顺风耳,黑漆大门两边分画有唐初猛将秦琼与尉迟恭的门神彩绘像。这四位神?日夜守护着神庙,其忠心耿耿可谓是千百年来如一日。门上方是“南海神庙”的横匾。左右对联写道:“白浪起时浪花拍天山骨折呼吸雷风;黑云去后云芽拂渚海怀开吞吐星月。”原联由清代林子觉撰写,现联由广东省著名书法家卢有光于1991年重书。这副对联生动地绘述了南海神呼风唤雨、法力无边的神力。
头门东侧有韩愈碑亭,这是南海神庙保存最早的碑刻。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和元和十四年(819年),孔子的第38代世孙孔?来到广州祭扫南海神,并拨款修葺,扩建了庙宇,适逢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因《谏迎佛骨表》一事在元和十四年被贬往潮州时途经广州,孔、韩二人素来好友,且孔仰慕韩的文学才能,便请韩愈著文纪念修葺神庙之事。韩愈欣然写下了1000多字的《南海神广利王庙碑》。
韩愈碑高2.47米,宽为1.13米,韩愈撰文,陈谏书。韩愈碑刻对研究南海神庙的起源、发展、唐代祭海习俗及当时海上贸易往来,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头门西侧是北宋开宝碑亭。北来开宝四年(917年),潘仁美率军南下,灭了南汉国,平定了岭南地区。开宝六年(919年),北宋在广州设立南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并拨款修葺南海神庙,希望能保佑海上交通、交易顺利。开宝碑亭主要记述了这段时期的祭祖及史事。
仪门
南海神庙第二进叫仪门,即礼仪之门。中间的门只供高官贵族进出,其他官阶低或普通人只能走侧门。仪门门口还有一对石鼓,鼓脚用石头雕刻了鸟雀、梅花鹿、蜜蜂和猴子四种动物,其谐言是“爵禄封侯”之意,祈望来此拜祭南海神的人都能够升官发财。仪门上方是一刻有“圣德咸沾”的横匾。对联是“镇海神休永,司南庙貌崇”。
从仪门庭院到第四进大殿的东西两侧,各有一条复廊,廊中陈列了自唐、宋、元、明、清各代碑刻共45块,除了头门韩愈碑、宋开宝碑外,庙内著名的碑还有明洪武碑,清康熙碑,等等。南海神庙的这些历代诗碑、石刻,对研究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神庙的历史渊源都起到十分重大的作用。因此南海神庙又被誉称为“南方碑林”。
相传唐朝时,古波罗国有来华朝贡使,回程时经过广州到南海神庙,登庙谒南海神,并将从古波罗国带来的两颗波罗树种子种在庙中,他因迷恋庙中秀丽的景致,流连忘返,因而误了返程的海船。其人于是望江悲泣,并举左手于额前作望海状,希望海船回来载他,后来立化在海边。人们认为朝贡使是来自海上丝绸之路的友好使者,即将其厚葬,并按他生前左手举额前望海舶归状,塑像祀于南海神庙中,并给他穿上中国的衣冠,封为达奚司空,宋高宗绍兴年间,还封达奚为助利候。由于他是波罗国来的人,又在庙中植下波罗树,还天天盼波罗国船回来载他返国,所以村民俗称此像为“番鬼望波罗”,神庙也因此被称为“波罗庙”了。明代憨山禅师有一首咏达奚司空诗,写得十分生动和贴切。诗云:
临流斫额思何穷,西去孤帆望眼空。
屹立有心归故国,奋飞无翼御长风。
忧悲钟鼓愁王膳,束缚衣冠苦汉容。
慰尔不须怀旧上,皇天雨露自来同。
关于达奚司空的身份,历来亦有不少人考证。唐朝时期。广州的海外贸易已非常繁盛,不少外国人亦来华经商。以上关于波罗树、波罗庙以及达奚司空的传说,充分反映了唐宋以来的广州对外贸易繁荣、中外友好往来频繁的史实。
礼亭
出了仪门,就进入了第三进的礼亭。礼亭是古代官员拜祭南海神的地方。这是一座木结构建筑,单檐歇山顶,面阔与进深各3间。
第三进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庭园西侧的康熙御碑亭。碑上“万里波澄”四个金色大字豪迈奔放。在阳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这是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由康熙皇帝亲笔书写,制成匾之后派专人送到南海神庙,并专门为此而立碑记事。
庭园东侧是明洪武御碑。该碑立于洪武三年(1370年),由明太祖朱元障授意,礼部情郎王玮撰文。朱元障因繁就简,取消南海神庙以往一切封号,重新加封南海神为“南海之神”。
这两块御碑前各栽种的一株古木棉树,据说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了。在古代,南海神庙树木葱茏,光是木棉树就有10多株。岭南著名诗人屈大均当年就曾在《广东新语》一书中将南海神庙的木棉树比喻为“十丈珊瑚”。现在的两株当然是后人补种的。由于栽种历史年代久远,它们均被列为广州的古树名木。
大殿
礼亭的背后是南海神庙中规格最高,也是最重要的建筑物。
大殿是南海神庙的第四进。它是仿明代木结构琉璃瓦歇山顶建筑。屋顶用绿色的琉璃瓦覆盖;中间有双凤飞翔、鳌鱼倒悬等纹饰的琉璃瓦脊;上部有两条躯体弯曲作腾飞疾走状的苍龙造型,它正在争夺当中的宝珠。据说,双凤代表美丽,整鱼代表自由,苍龙代表权力,而宝珠代表智慧。
大殿正中安放了连座3.8米高的南海神祝融。他头戴王冠,身着龙袍,手执玉圭,体态丰硕,神情却十分端庄,一派和蔼的王者风度。
大殿左右两旁有六侯塑像。据说这六个人都是为南海神治理海上风云而各自立下大功的,因此在“多神教”的道教寺庙中争得立足之地。他们分别是达奚司空为助利侯、杜公司空为助惠侯、巡海曹将军为济应侯、巡海提点使为顺应侯、王子一郎为辅灵侯、王子二郎为赞宁侯。
大殿东侧还有一面著名的东汉大铜鼓和一个明代的铁钟。铜鼓直径138厘米,高71.4厘米,厚0.4至0.6厘米,是一件极为珍贵的文物,仅次于广西、上海的大铜鼓,在中国现存大铜鼓中排位是第三。它是东汉时期铸造,鼓面正中太阳芒纹,鼓边原镶有6只铜蛙,不知怎的现已失散殆尽。其鼓身有圆形的方孔钱纹和云纹。大铜鼓是古越族人祭祀的重要礼器,代表着权力和地位。这面铜鼓除在神诞庆典中使用之外,据说它还有镇妖、定海的作用。
祝融像的背后有一块照壁,浩荡的海水上有一条龙腾云驾雾,两边有对联:“顺水千舟朝洪圣;伏波万里显真龙。”
昭灵宫
第五进叫昭灵宫,也叫做后殿,是南海神夫人的寝宫。南海神夫人在宋朝时期被封为“明顺夫人”。据说她原来是顺德的一个养蚕女子,后化为神,许配给了南海神。她除了具有与南海神一样的法力外,还有“送嗣”的职能,是妇女、儿童的保护神。
浴日亭
在南海神庙西侧,有一座小山丘,古时叫做章丘。这大约10多米高的山上有一座小亭。唐宋时这里是三面环水,“前临大海,茫然无际”,人立亭中,当然是观赏海景、对大海抒怀的最佳位置。
据有关史书记载,古代这山岗的阶梯共108级,但如今仅余72级岗阶了。这里东连狮子洋,烟波浩渺,夜幕渐退,红霞初现,万顷碧波顿时染上一层金光,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之际,有一半仍沉在大海之中,吞吞吐吐,此景象壮观极了——这就是历史上宋元羊城八景之一的“扶胥浴日”。难怪当时有众多的文人墨客游完南海神庙,喜欢黄昏泛舟于此,第二天拂晓时分才登上古亭观日出呢!
北宋绍圣初年(1094年),大文豪苏东坡被贬至岭南途中,在广州停留,慕名拜祭南海神。他登上浴日亭,惊叹这大海的壮阔,太阳的辉煌,天地的浩茫,庙宇的古朴,便感怀身世地写下了“南海浴日亭”一诗:“剑气峥嵘夜插天,瑞光明灭到黄湾。坐看?谷浮金晕,遥想钱塘涌雪山。正觉苍凉苏病骨,更烦沆瀣洗衰颜。忽惊鸟动行人起,飞上千峰紫翠间。”
诗因亭作,亭也因诗威。有好事者将苏东坡所吟之诗刻到石碑上以作留念。碑立亭中,亭也因而叫做浴日亭。后名声渐渐远播,更有许多文人墨客慕名而来观赏“海中浴日(因神庙古时叫波罗庙,故又叫为“波罗浴日”),亦留下不少与苏东坡应和的诗句。其中最著名的是明人陈献章的《浴日亭和苏东坡韵》一诗。诗是这样写的:“残月无光水拍天,渔舟数点到湾前。赤腾空洞昨霄日,翠展苍茫何处山。顾影末须悲鹤发,负暄可以献龙颜。谁能手抱阳和去,散入千岩万壑间。”
后人同样也将陈献章的诗凿刻立碑。现两诗碑并存亭内。
南海神庙像是一位历史老人,亲眼见证西汉以来海上丝绸之路发源于广州的历史,神庙真不愧是广州对外交通和对外贸易繁荣的一个缩影。它集我国的宗教、古建筑、书法、雕刻、诸种文学艺术于一体,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与旅游价值。
10. 南海神庙的由来!!!!
南海神庙的历史
南海神庙又称波罗庙,是中国古代人民祭海的场所,坐落在广州黄埔区庙头村,是我国古代东南西北四大海神庙中唯一留存下来的建筑遗物,也是我国古代对外贸易(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的一处重要史迹。
南海神庙又称波罗庙,是中国古代人民祭海的场所。它创建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年),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
南海神庙总占地面积3万余平方米,庙宇宏伟深广,是中国著名的海神庙。在“海不扬波”石牌坊内, 庙横阔22丈,纵深32丈, 主体建筑五进, 依次为头门、仪门、礼亭、大殿和后殿。仪门两侧有复廊,大殿前有东西两廊,均为清代以来重建的。南海神庙被认为是岭南百越的祖先,一直受历代皇帝尊崇。
自隋唐以来,历代皇帝都派官员到庙中举行祭典,留下了不少珍贵的碑刻,故神庙又有“南方碑林”之称。南海神庙内留存的文物除石刻外,还有铜鼓、南海神玉玺、铁钟等。此外庙内,波罗树、红豆树、木棉树等古树名木参天,广州编号第一至第十的古树就在庙内。
庙内浴日亭是自古以来旅游者观看海上日出的好地方,宋代羊城八景之一的“扶胥浴日”即指此处。千百年来,虽海岸线逐渐地南移,浴日亭周围也变成了一片滩岸,但登亭远眺,仍可一览山海胜景。现在的浴日亭为1953年重建。亭呈八角形,两级飞檐,翼然如雄鹰展翅。亭内有诗人苏轼《浴日亭》诗碑和明代广东名学者陈白沙步东坡原韵题诗的石刻,全碑以茅龙笔草书,极尽豪雄洒脱而自然的气派。其实它是一个不高的人照小山坡,我们拾级而上,走入浴日亭俯视整个神庙。
神庙内最有特色的是,庙里有座外国人的神像,因为过去来中国的外国商船要先到广州,到广州要先到黄埔,然后到黄埔的南海神庙祈求平安,而南海神庙中的达奚司空像,就是一位因被这里的海面日出之壮美吸引而忘记离去的印度古菠萝国人。
南海神庙的庙会
南海神庙每年都会举行庙会。它是珠三角最具影响力的民间庙会之一。明代以后,南海神庙成为庙会胜地。这里每年都有“波罗诞”盛事,至今已维持了上千年,这是一个很有地域特色的节日。
南海神庙的庙会又叫菠萝诞,菠萝诞即南海神诞,时间为每年农历二月十一至十三,其中十三为正诞。逢节,也就是广州民间传统的菠萝庙会,珠江三角洲一带村民和善男信女便结伴从四面八方到黄埔的南海神庙,或祈福,或观光,或购物。
我们特地在菠萝诞那天去了南海神庙,那天慕名去南海神庙的人很多,公交车上很多人都是特地去南海神庙的,坐在我身边的一个男生身体比较虚弱,由他妈妈带着也去南海神庙祈福,希望身体健康。
希望南海神庙内的神灵能听到每个人心中的祈愿,能保佑大家平安健康,实现心中的愿望。
庙会里有好多有特色的小玩意,比如菠萝鸡,菠萝鱼,转运风车。。。。菠萝鸡不是吃的东西,是民间纯手工制品,有平安顺风之意,以前在上下九也不时看到民间艺人在卖菠萝鸡,而转运风车也是有祈求好运之意,在庙会里可以看到满满一面墙高的转运风车迎风飘舞。不知道这些金色纸片做的还有神灵头像的转运风车是否是广东特有的呢?以前在湖南没看到过卖这种风车的啊。
南海神庙旁的古运河
南海神庙附近有一条古运河。现在京杭大运河和连接汀江与珠江的灵渠已是人尽皆知,但对南粤之滨,扶胥之江有条古运河,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
古时候,珠江水面辽阔,浩似大海,故广州人往往称轮渡过江为过海(怪不得我经常听穗石村的村民说船去新造是过海呢,原来是他们的习惯用法),又称江边长堤为海(边)。而位于广州东面南海神庙前的珠江口,更被称为大海了。这里海面风浪较大,如果遇着恶劣天气,更是白浪排空,汹涛浪涌,情景吓人。来往于东江与珠江的小船,只有风平浪静的日子才能平安无事。
为了解决小船不经珠江口水域便可来往于东江和珠江之间,唐代时,有人在神庙不远的地方,即现在黄埔发电厂东侧开凿了一条古扶胥运河。运河宽10丈多,经志成围、穗东联围到东江横沥出东江,全程10多公里长。古扶胥运河把黄木湾与东江连接起来,缩短了珠江到东江的航程,百吨以下的小船可以全天候来往于两江之间,而不再受珠江风浪之苦了。
运河开凿后,大船小船都喜欢选择这一航道。因此,运河河道热闹非凡,长年不衰。运河功能一直延续至今,它也是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一段美好的插曲。
南海神庙的历史价值
南海神庙亲眼见证西汉以来海上丝绸之路发源于广州的历史,神庙不愧是广州对外交通和对外贸易繁荣的一个缩影。它集我国的宗教、古建筑、书法、雕刻、诸种文学艺术于一体,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与旅游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