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海洋度假
① 哪里有《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全文下载呢
试试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官网
② 象山港的发展目标
2006-2010
立足于“港、渔、涂、岛、景”五大资源优势,整合水域生态、山体植被、生态城镇等主体功能区,统筹陆海产业联动发展、基础设施联动建设、生态环境联动整治,促进区域资源开发利用上档次、上规模。到2010年,把象山港区域初步发展成为集国家级海洋产业基地、综合性滨海旅游度假区等功能为一体的我国著名的生态经济型港湾,初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1)经济发展质量逐步提高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到2010年,在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区域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12%,人均生产总值从2.3万元增加到4.5万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13:42:45。特色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
——循环经济全面推进。万元GDP能耗五年下降20%,万元GDP水耗下降到60吨左右,单位土地产出率明显提高,通过ISO14000认证企业所占比重超过50%。
(2)优势产业培育初见成效
——海洋旅游。到2010年,“港、渔、涂、岛、景”等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建成一批旅游开发项目,海洋旅游业成为新的增长点。
——海洋渔业。海洋养殖等稳步发展,海洋高技术产业等现代渔业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渔业总产值年均递增8%。
——现代物流。以象山港大桥建设为契机,依托区域产业物流和大桥的过往物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到2010年宁海和梅山岛物流园区初具规模,水陆物流运输配套完善,物流企业快速发展。
——海洋高新技术。加快建设海洋高科技园区,大力引进海洋科研机构,加快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到2010年,海洋高科技园区建设初具规模,海洋产业的研发和转化基地初步形成。
(3)区域生态环境保持良好
——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到2010年,网箱养殖数量减少到4万箱,近岸海域水质指标(除氮、磷外)达到相应功能区划水质指标(GB3097-1997)要求。岸线资源按照功能布局的要求得到有效开发和保护。大气质量达一、二级标准。工业废气、废水排放达标率分别达到95%,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超过95%,有害废物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超过7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60%。
——生态系统得到良好维护和修复。到2010年,水土流失治理率达95%,植被覆盖率超过95%,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3%;区域绿化率达95%,建城区绿地率达30%;水面能见度达7米以上;资源开发型生态破坏的恢复治理率达100%。
(4)基础设施和城镇体系比较完善
——基础设施体系明显改善。到2010年,基本形成象山港区域“一环十联三通道”交通格局,即象山港跨海大桥及其接线工程和环港公路;建设3-5座污水处理厂,通讯、供水、电网、燃气等基本适应区域保护和利用的需要。
——区域城镇体系比较完善。以宁海城关和象山丹城为中心城,以奉化莼湖、鄞州咸祥、宁海西店和象山西周为中心镇的区域城镇体系初步形成。到2010年,莼湖镇、咸祥镇、西店镇和西周镇常住人口均达3万以上,宁海城关和象山丹城常住人口均超过15万。
③ 象山港的开渔节
浙江象山是一个中国著名的滨海城市。每年一届在此举行的“开渔节”开创了中国独一无二的海洋庆典活动,具有浓郁的渔乡风情和海滨旅游特色,是中国著名民间节日之一。
东海渔民自古以来就有开捕祭海的民俗。当地政府和有识之士将渔民的自发仪式上升为一个海洋文化的盛大典礼,集文化、旅游、经贸活动于一体,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渔乡特色。传统的祭海仪式表达了渔民出海平安的祝愿;“蓝色保护志愿者”行动体现了人们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意识;而锣鼓齐鸣、千帆竞发的开渔盛况吸引了来自全国的数十万游客。
同时举办的中国—石浦渔业博览会已成为全国最大规模的渔业博览会,东海渔场的丰富资源吸引来海内外的众多客商。“中国渔村”使内地旅游者获得海洋文化的直接体验。在“渔乡狂欢节”的热闹气氛中,象山人开展积极的经贸活动,“开渔节”已成为一棵招商引资的“梧桐树”。
宁波的象山半岛拥有800公里的海岸线,象山县是全国渔业大县,捕捞业在当地海洋渔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为唤起渔民对海洋资源日趋衰减的忧患意识,教育渔民自觉保护海洋资源,自1998年始,象山县委、县府首创中国开渔节,决定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
开渔节的活动内容,在改革传统习俗的基础上,赋予体现当代渔民精神风貌和社会文化特色的积极成份。以祭海、放海(放鱼苗和海)、开船等仪式表达政府和社会各界欢送渔民出海,祝愿他们出海平安,满载而归;引导广大渔民热爱海洋,保护和合理开发海洋资源。
开渔节以“开渔”为号召,请来四方客人,举行带有“海”字文化特色的文艺活动,利用开渔节这一文艺舞台,演奏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经贸洽谈、滨海旅游、学术交流等推动发展经济的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