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度假村
⑴ 我是锡伯族农村户口,老公是汉族农村户口,可以要二胎吗我头一胎是男孩
可以,具体享受政策的条件可咨询当地计生部门。
⑵ 锡伯族的经济
锡伯族,是我国北部少数民族中较早从事农业生产的民族。清初,锡伯族便开始种植水稻,清代文献中称为“锡伯米”。1766年部分西迁至察布查尔地区,至19世纪初察布查尔渠修通,锡伯营八个牛录扩垦耕地78700余亩。东北的锡伯族至清朝中后期,也以农业为主,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高粱、大麦、胡麻、油菜籽、谷子、葵花、烟草等。
在锡伯族生产活动中,牧副业也占一定的比例。农民大多蓄养马、牛、羊等牲畜,不仅供自食自用,而且其蓄养规模也越来越扩大,出现了不少专业户。锡伯族的副业主要有园艺、渔业,还有少量狩猎业。园艺有蔬菜和果树种植,也有榆木、杨树等木材树木种植。渔业是重要的副业生产之一。察布查尔地区的锡伯族,有在伊犁河捕鱼的良好条件。 锡伯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满语支,主要分布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霍城、塔城、巩留、伊宁,乌鲁木齐等地。 与同语支的满语相比,80%以上词汇都借用于满语。据史料记载,清代以前,锡伯族使用一种“非清非蒙”的语言。很多人认为,此语言叫“吉甫西”语,锡伯族被满族征服、编入满洲八旗之后,被满族强行同化,才逐渐改用了满语。在没有确切史料的情况下,对这种观点,当然不可轻下定论。1764年,一部分锡伯族军民迁到新疆伊犁,使锡伯语口语得到新的发展,并一直延续到现在。元音有26个,分为单元音和复合元音,单元音有:j、ε、a、y、oe、u、o,复合元音有:i、ai、ui、oi、u、au、ou、ia、iu、io、y、ya、ua、uo。辅音有44个。锡伯语有自己的特点,即元音不分长短,复合元音较多,有元音和谐现象,但不严整,体词有数、格的范畴,名词有第三人称的反身领属附加成分,动词有态、体、式的范畴,虚词比较丰富。当今的锡伯语言文字乃满语满文的继续。
锡伯文是一种拼音文字,也可称音素文字,创制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而完善于崇祯五年(1632年)后来在满文基础上略加改动而成的。但应注意,锡伯语并不等同于满语。
锡伯文共有40个字母:6个元音字母、24个辅音字母、10个拼写外来词的字母。字母的基本笔画有字头、字牙、字圈、字点、字尾,以及各种方向不同的撇和连接字母的竖线。书写顺序为从上到下,行款为从左至右,使用一般文字通用的标点符号。
居住在伊犁河谷的锡伯人处于多民族语言包围的环境中,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学习其他民族的语言,包括学习俄语。锡伯族一般都会讲汉语、俄语、维语。因此,伊犁的锡伯族被誉为“天才翻译”。
《察布查尔报》是中国目前惟一出版的锡伯文报纸。 锡伯族饮食习惯有独到之处。因其居住地区不同而有一些差异。锡伯族男子一般都有吸烟和饮酒的嗜好。据传说,从前家家户户都做黄酒。家家户户都养猪、鸡、鸭、牛、马、羊,肉食自给自足。同时,也喜欢野味,每逢冬雪融化都外出打猎捕鱼。
锡伯族大多数习惯日食三餐,主食以米、面为主,过去食用高粱米居多。面食以发面饼为主,也吃馍馍面条和韭菜合子、水饺等。受维吾尔族影响还吃抓饭和烤馕,喝面茶、牛奶和奶茶。肉食来源主要依靠家庭饲养,多以牛、羊、猪肉为主。吃肉时,习惯每人随身携带一把刀子,将肉煮熟后,放入大盘中,自行用刀子切割,然后蘸盐和葱蒜拌成的佐料。习惯做猪血灌肠。也喜食用煮熟的猪血,拌成酱状,并配以蒜泥或葱花单独做成菜肴。冬闲时锡伯族还常进行狩猎,野猪、野鸭、野兔、黄羊等均是冬季餐桌上常见的野味。锡伯族还习惯制作各种腌菜。每年秋末,家家都用韭菜、青椒、芹菜、包心菜、胡萝卜等切成细丝腌制咸菜,当地称之为“哈特混素吉”,有时可供全年食用。锡伯族还喜欢在夏季制作面酱以调味。
东北的锡伯族多食稻米、高粱和小米等,新疆的锡伯族则食小麦,其中发面饼是新疆锡伯族几乎一日三餐之必备食品,称“发拉哈额分”,又称“锡伯大饼”,锡伯族人几乎每天都要吃。这种饼用面粉、碱面和水制成,在锅中烙出来,一般直径在三四十厘米,厚度约一厘米,带有烙制花纹的叫做“天”,另一面则是“地”。这种饼的吃法很讲究,食用时必须“天”朝上、“地”朝下,掰成四块,体现了锡伯族的天地观念和民族习惯。
除了“锡伯大饼”,全羊席是锡伯族最具特色的肉类菜肴。全羊席的锡伯语为“莫尔雪克”,意为“盛在碗里的菜肴”。 2009年,全羊席作为传统技艺类被列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二批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主要用料为羊的心、肝、肺、大肠、舌、血等,共12道菜,做法考究,风味独特。如有尊贵客人来访,锡伯族杀羊做成丰盛的全羊席来款待。
此外,锡伯族食品还有二汤面、韭菜饼、萨斯坦(杂烩菜)等,样式丰富,口味特殊。 锡伯族的早期服饰衣料是以鹿、猪犴等兽皮为主,比较注重防寒保暖功能。 锡伯族的服饰,因时代不同和地区的差异,以及民族相互间的影响,也有所差异和变化。 传统的锡伯族服饰曾吸收过蒙、满、汉等民族服饰的优点。锡伯族男子喜欢着蓝、青、灰、棕色长袍,外面套上青马褂,头戴圆顶帽,腰系青布带,脚蹬厚底鞋。为了便于骑马,男子的长袍和马褂,都左右开叉。锡伯人的长袍,系大半截的长袍,底边在膝下半尺许,袖口为马蹄形,可以卷上,可以放下,下身穿的长裤,外加“套裤”(只有两条裤腿,没有裤裆和后腰),春秋穿的是“夹套裤”,冬季则穿“棉套裤”。
锡伯族女子的服饰式样较多。喜欢穿各色花布和方格布旗袍(多滚边)、绣花鞋、坎肩等。 大襟长袍要粘花边或绣花宽边,爱套穿坎肩,坎肩有对襟的,有大襟的,也贴花边,长裤扎黑色腿带,脚穿绣花鞋。少女与未婚姑娘,一条长辫,用各色“毛线”扎辫根,不剪头发帘,头上、辫梢爱戴些花,耳戴金(银)耳环,穿着淡雅漂亮的旗袍。右侧腰部的衣兜口内,掖一条彩色手帕,一半露在兜外。脚穿绣花布鞋,显示出青春的活力。媳妇的服饰与姑娘无大差别但比姑娘穿着要鲜艳。发型也不同,媳妇梳的是“盘龙髻”,额前有“刘海”,脑后有“燕尾”,头顶上乌发蓬起,盘成髻形,日常生活中将辫梳成双辫或两“抓髻”,合起成为一个大“疙瘩髻”。头发抹头油,没有头油的,用榆树皮泡的水也粘稠光亮。面部可以涂粉,口可以涂口红,可以染指甲等。头部髻上插着金簪,腕上佩带金(银、玉)手镯。
锡伯族老人的服饰又有不同,一般老年男子内穿对襟小白褂,外穿长袍(冬天为棉的),个别人还套马褂,脚穿白袜、布鞋(春、夏、秋穿圆口黑布鞋,冬天穿毡棉黑布鞋,其鞋腰以春夏的稍高一些,锡伯语称“扎布萨布”),扎裤脚,头戴礼帽;妇女的装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起变化。老年妇女多穿青、蓝黑色旗袍,长及脚面,扎裤脚,穿白袜,春、夏、秋穿绣花黑布鞋(冬季为棉高腰的),冬天穿棉袍,戴棉帽,与汉族坤秋帽相似。 上年纪的妇女出门时,手里还要拿个烟袋,串门时互相装烟进礼。
辛亥革命后锡伯族服饰变化受汉、维吾尔等族影响较大。年轻妇女喜欢穿色彩鲜艳的连衣裙、裙子、衬衫和翻领、高领短大衣、靴子等。男青年喜穿西服、运动服、夹克衫、皮鞋等,只有八九十岁的男女老人偶尔穿长袍马褂、礼帽、坤秋帽、绣花鞋。 锡伯族民间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每年农历除夕前,家家都要杀猪宰羊,赶做各种年菜、年饼、油炸果子。除夕晚,全家一起动手包饺子,正月初一五更饺子下锅;初二要吃长寿面。做长寿面时先做好肉汤,然后将面另锅煮熟,捞出过水,食用时加肉汤,象征着送旧迎新。某些节日时间虽然与汉族相同,但过法却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如“春节”、“端午节”、“元宵节”等,在过节形式上均与汉族有差别。
春节多走亲串门、祭祖及娱乐活动。农历三月间的以鱼为祭供品的“鱼清明”、农历七月间以瓜果为祭供品的“瓜清明”、“孙扎拜义车孙扎”(端午节)和中秋节。欢度这些节日的方式,均以本民族的习俗方式进行祭奠、饮食和娱乐。民族化节日有“四一八”西迁节和正月十六“抹黑节”。
西迁节
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是锡伯族的西迁节,锡伯语叫杜因拜扎昆节。在16世纪之前,锡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东北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上。18世纪中叶,清朝政府从盛京(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1018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275人,由满族官员率领,西迁新疆的伊犁地区进行屯垦戍边。这一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西迁新疆的锡伯人和留居东北的锡伯族男女老少,聚集在盛京的锡伯族家庙——太平寺,祭奠祖先,聚餐话别。次日清晨,锡伯族官兵及其家属,告别了家乡的父老乡亲,踏上了西迁的漫漫征程。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艰苦跋涉,到达新疆的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就是他们当年的驻地,那里的锡伯人是他们的子孙,所以当前也有部分民族学者认为应该叫“西征节”更为准确。
西迁节这一天,锡伯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盛装,欢聚在一起,弹响“东布尔”,吹起“墨克调”,尽情地跳起舞姿刚健、节拍明快的“贝勒恩”。姑娘们的“抖肩”,小伙子们的“鸭步”惟妙惟肖,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这种节庆活动集中展示了锡伯族灿烂悠久的文化传统、民族心理、民族情感、民间信仰、民风民俗及各种工艺和歌舞艺术,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宝贵价值。
抹黑节
农历的正月十六,是锡伯族的抹黑节。这一天,人们清早就起来,把昨晚准备好的抹黑布或毡片带上,上街去相互往脸上抹黑,在这一天里,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相互往脸上抹黑。但见了老人一定要先请安,然后才能往脸上抹黑,但只能少抹一点,以示尊重。
锡伯族的抹黑节,有相当长的历史。相传,过去因为有一个年轻的媳妇,把烙糊了的发面饼喂了狗,而得罪了巡天神。因此,巡天神要惩罚一下不珍惜粮食的人。第二年,巡天神就施展法术,使锡伯族种的庄稼都变黑了。结果到了秋天收的全是黑籽。这下人们都慌了神,不知道如何是好。最后,全村人一起向巡天神请罪,并发誓宁愿将自己的脸抹忧黑,也不叫麦子生病,庄稼结黑籽。巡天神被人们的诚心所感动,收回了法术。所以后来人们就在每年的正月十六,把自己的脸抹黑,来代替庄稼受惩罚。
正因为如此,人们在抹黑节这一天,都不怕别人把脸抹黑,因为他们都是在为自己的庄稼受惩罚。 早在清代,黑龙江、吉林、辽宁、新疆等地的锡伯族均形成了村镇。西迁的锡伯族在察布查尔渠凿通后,便基本形成了现8个牛录(亦称嘎善)的聚落形式。牛录既是经济单位,也是作战单位。最初每个牛录均围以高大的围墙,开东西南北四大门,有二三百户不等。
每户庭院大小不等,少者二三亩,多者四五亩。庭院多呈南北长方形,四周植有各种树木。庭院都用矮墙围成,分南北两院,南院多种果蔬,北院修棚圈、种树木及谷物等。住房多为人字形土坯斜顶房或木架结构斜顶房,多南北向。卧室均起火炕,多是南西北“三环炕”。西屋多由长辈住,东屋则为晚辈起居,中间多为隔成过道的厨房。锡伯族历来崇尚多世同堂,分家须由父母操办盖房另立门户。
锡伯族的住房日益向砖木、钢筋水泥结构相结合的房屋发展。过去的那种从清代遗留下来的人字形大屋顶房,已被淘汰。个别村庄只是作为文物保留。这种房屋的造型是从满族学来的,它的造价较高,用工、用料较多。当今的住房,逐渐趋向砖木结构与“来兰皮”结构相结合的房屋。有许多房屋,钢窗、钢门取代了木窗、木门。个别农户还盖了楼房。
锡伯族的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住宅和庙宇的建筑上。锡伯族的住宅,“人”字形大屋顶房,宽敞大方,屋檐宽出半米左右,窗户很大,有的一间房子就有四五个窗户,窗户格木形状都很精致,小而多曲、几乎和雕刻的一样,如果没有精细的技艺是做不出来的。而且在门框、窗、屏风上都有精雕细刻的图案。 这类歌曲的曲式结构较田野歌稍大,有部分四乐句的单乐段形式出现。主要是反映锡伯族丧葬、婚姻、劳动、游乐、礼节、信仰等方面的风俗。如丧葬方面有《哭葬歌》;婚姻方面有《说亲歌》、《哭嫁歌》、《劝嫁歌》;劳动方面有《四季歌》;游乐方面有《刁羊歌》;礼节方面有《尊老歌》;信仰方面有《喜利妈麽歌》等。在婚娶习俗歌曲中一般都有固定的歌词。
儿歌
此类歌曲曲调简明,多是教育儿童努力学习、学唱字母、射箭口诀等内容。是本民族崇尚教育的优良传统的体现。正是这种传统才促使这个西迁时只有3000余人的民族,虽然与其他民族杂居了漫长的200多年,仍然保留了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和传统艺术。
叙事歌
叙事歌多是记述锡伯族1764年西迁来新疆的历史事件的歌曲。这与锡伯族人所担负的特殊历史使命及由此构成的特定生活内容有极大关系。一般旋律极精练,比较完整的有五部:《喀什戈尔之歌》、《拉西贤图》、《叶钦娜》、《海兰格格》、和《三国之歌》。《喀什戈尔之歌》是记述了伊犁四营部分官兵于19世纪20年代奉命赴南疆平定英、俄唆使的张格尔之乱的历史过程。《拉西贤图》全诗近千行,生活气息非常浓厚,口语化的特点增强了民间音乐的色彩。《叶钦娜》是一部古老的反映锡伯族渔猎生活的叙事歌。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诗歌的每一句都以“叶钦娜”一词起头,并以“顶针格”的修辞手法使上下节联成一体。《海兰格格》是一部对情人的追恋歌,也称为悼恋歌。“格格”是旧时锡伯族对少女的美称,也可作为丈夫对妻子的昵称。“海兰格格”意为“可惜的姐姐(或可惜的小姐)”。《三国歌》是根据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三国演义”编唱的,已流传有百余年历史,是汉锡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现存锡伯族民间歌曲为数不多,但其调式却十分复杂。四声、五声、六声、七声等不下二十余种。其中不乏有罕见的特殊调式。
田野歌
也被称为“街头歌”,锡伯语称“塔拉依舞春”。这是锡伯族最富特色的民间歌曲,而且又为广大锡伯族群众认为是本民族固有的民间歌曲。它咏唱的对象包罗万象,从天、地到日、月,从人类到禽兽。这类歌曲无固定的歌词,多在节假日亲朋聚会或田间劳动时由男女即兴编词对唱。它的特点在其曲调发展手法、曲式结构和歌词格律等诸方面。它几乎全部是由两个不对称的乐句构成,下句后半部的下方严格五度(或四度)模仿;两乐句终止均由其结音下方二度或三度上行级进至结音而终止,终止式的五度模仿尤其严格。 蝴蝶琴
蝴蝶琴又名多姆多昆,也是几年来开发出来的乐器。在西迁节的文艺表演中,我们看到了两把外形一模一样的蝴蝶形状的琴,走近看才发现一把是拉弦乐器,一把是弹拨乐器,都是四根弦,都是蝴蝶的琴身,蝴蝶琴的颜色仿佛红木家具的颜色,古色古香。还有一位艺人手中握着一只40厘米长左右的“蝴蝶”,这是一种打击乐器,两根铁丝制成的蝴蝶装饰触角,木制的蝴蝶外形,里面有四根并列的木棍,一排是20个铁环,一排是6个羊髀骨,交替组成,演奏者手握蝴蝶木制外形,一边有节奏的晃动即可。
东布尔
东布尔是锡伯族的弹拨乐器。一说源于哈萨克族的冬布拉,一般认为是在满族的大三弦和哈萨克族的冬布拉的基础上改革而成。琴柄和弦轴类似汉族三弦,共鸣箱和两弦又近似哈萨克族的冬布拉。长约110厘米,以山羊肠作弦,无品位琴头有两个琴珍,两条丝弦。演奏时,将琴抱于怀侧,肘右手指弹拨。音色介于三弦和冬不拉之间,用于独奏、合奏和舞蹈伴奏。
绰伦
绰伦外形酷似葫芦,因此也叫葫芦琴。锡伯族先民用刀将葫芦一劈为二,将猪膀胱套上去,两根羊肠线作弦。到了现代,绰伦由最初研制的2根弦发展到今天的4根弦。琴弦的声音仿佛马头琴的柔美,音色优美清脆,真是演唱情歌的最佳乐器。 锡伯族的传统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包括射箭、摔跤、赛马、角力、滑冰、等活动,此外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棋类(卡塔)、嘎尔出克(髀石)游戏等。
打瓦尔
打瓦尔是锡伯族喜爱的一种体育活动,它起源于锡伯族的狩猎时代,不仅可以锻炼臂力、眼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人的集体观念。打瓦,人多人少均可以。每人手中拿一方形厚木块叫做“瓦”,分成人数相等的两个组,打瓦之前先赌出立瓦组和打瓦组,输者立瓦,赢者打瓦。具体方法是:双方在规定好的距离线上,打瓦者用瓦将立瓦者的瓦打倒就算通过。打不着或是打不倒都算“烧死”。第一次打称打头面,打时打瓦者口中也要喊头面,喊错了或是不喊,都算“烧死”。“烧死”者,允许别人来救,救活后可以继续打,救不活的,就要变成立瓦者,而原来的立瓦者就变成了打瓦者。头面瓦打完了,再打二面、三面,一步比一步难度大。如果有一个人完不成,就全体“烧死”,由打瓦变成立瓦。
摔跤
摔跤是一种比赛力量和技巧的对抗性很强运动,是锡伯族群众喜爱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每逢婚嫁、节日等吉庆日子都要举行,对获得胜利者给予奖励。摔跤形式多种多样,除了国际式摔跤与中国式摔跤外,还有本民族的摔跤形式。古典式摔跤、摔跤手的年龄、体重要差不多,摔跤时也没有固定的程序,只要一方的双手、膝盖或背脊一着地,就算输了。一种是自由式摔跤,参加比赛的选手不分体重、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只要一跤把对手摔倒就算胜利。锡伯族还有一种摔跤形式,将摔跤手的双腿用一条麻袋装起来,麻袋口扎在腰间系紧,双方只能用上肢的力量和技巧摔倒对方。还有一种马上角力,也叫马上摔跤。比赛时,骑手一手执辔,一手抓、拉、推、搡、扭对方,或则把辔压在坐鞍上,马鞭叼在嘴中,当两马相交之际,双方交手较量都力图把对方拉下马来,拉下马就算赢了。争斗中两骑往往左右盘旋,骑手扭在一起,拼力摔拉,斗智斗勇,险象丛生,惊心动魄。
⑶ 锡伯族的由来,跟满族有什么关系一般姓什么语言好学吗
锡伯的历史被湮灭了才闹出来这许多误会。首先不同年代的各处史料中记载的锡伯部不是同一个,锡伯人有很多分散聚居地。另外,锡伯与苏完瓜尔佳 卦尔察等的关系是,瓜尔佳等同卦尔察,是姓,锡伯是地域行政称谓。锡伯曾经是以苏完(今长春双阳)为中心的一大片地域人群的总称谓。人群构成主要由鲜卑遗民(金初小黄头室韦,白种人)与女真遗民(金末元初之瓜尔佳、完颜等,黄种人)民族融合而来。因人口自然繁育增长而向四周移民,散居于松花江、嫩江、长白山等广阔地域,苏完故地还曾经历过战乱攻伐(完颜与那拉(拿赖)的后裔纳齐布禄驱逐了锡伯王,纳齐布禄是锡伯部柳叶公主的丈夫,这对夫妻的儿子在父亲逃离苏完独立建城之后又跟随父亲纳齐布禄重返苏完把自己的舅舅或姥爷驱逐了)。有的向西并入蒙古科尔沁,有的向东建立锡伯绥哈城(今吉林大绥河),有的向北迁往伯都讷(今松原),有的继续向北迁回鲜卑故地之席北(今呼伦贝尔)、室韦(今额尔古纳),有的继续向东到达牡丹江流域又辗转迁徙与努尔哈赤的先祖为邻(这一支最终迁回苏完锡伯故地,但迫于周边那拉各部(叶赫那拉、乌拉那拉)的压力于1588年在族长索尔果的带领下投奔努尔哈赤,其子、孙辈的费英东、图赖积功封公爵配享太庙,鳌拜封太傅、公爵权倾朝野。公侯将相 关半朝),有的向南在萨尔浒建城(后来投奔努尔哈赤)。满族、锡伯族是1949之后才有的民族概念,古人在属于他们自己的那个时代里对自己的称谓是满洲人、锡伯人,是政治文化价值观认同称谓,而不是民族部落称谓。锡伯人的称谓早于满洲人,满洲人的称谓始于1635年皇太极颁布的政令,从此,认同皇太极政治纲领认同八旗体制的就自称满洲人即佛满洲也就是老满洲,继续认同锡伯人身份的就自称锡伯人,随着八旗体制越来越显示出先进性,大清国越来越强大,最后的锡伯人也都被纳入到八旗体制中,成为满洲人,即伊彻满洲也就是新满洲,这里就包含因战乱向西并入蒙古科尔沁后又于康熙年间从蒙古科尔沁赎出之人。归结到具体的姓氏上,瓜尔佳是锡伯主体,约占锡伯人口70%,瓜尔佳同时也是满洲大姓,约占人口10%,乾隆年间由国家修订的满洲各族家谱《御制满洲八旗通谱》,第一卷就是瓜尔佳族谱,第一节就是苏完瓜尔佳族谱。目前瓜尔佳氏转改的汉姓关姓里,有的是锡伯族有的是满族,更有的是原来是满族后来在1980年代响应政府号召改成锡伯族。锡伯族与满族的关系大致就是这样,或者应该说锡伯人满洲人的关系和区别就是这样。希望能对大家了解满洲和锡伯有所帮助
⑷ 锡伯族有哪些风俗
锡伯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以前只限于同族内通婚,但本姓禁止通婚。古式联姻有:指腹为婚,至成婚年龄予以成婚的,叫蛋婚;联婚后,如女子年幼,家庭生活困难,可将幼女移交男家抚养,长大后成婚,叫“小姐婚”;招养老女婿,没有子嗣的人家为养老送终,可招作为继承人,其婚事的所需之物均由女家负担,民间多称帮工婿。这种婚姻不仅过去存在,现在也存在;男女自幼联姻,在各自父母家中长大,则婚事所需之物绝大部分由男方准备。结婚前每逢大年三十,女婿要去娘家送衣料和其他礼物(平时不登门),女子必须回避,女方家受礼后送给女婿一双布鞋或其他物品。锡伯族婚姻,一般分4个阶段完成。即说亲、定亲、认亲、迎亲(即举行婚礼)。婚礼是一件大事,仪式繁琐,一般在秋后举行。迎亲时,男女双方都要大摆宴席,先在女家两天。第一天先由男家聘请亲戚中较有声望、与亲家相好,而且善于辞令,同时属相与女方属相相同的男女各一名和媒人代表男方去把彩礼(喜酒、猪羊等)同迎亲的喜蓬车送到女家,新郎特意为岳父岳母奉送两瓶酒。男方的近亲及老人们前来送行,预祝一切顺利。称之为“送喜车”。女家这一天准备第二天的安巴萨林(大宴),杀猪宰羊,并下请帖,近亲都来帮忙。这是女家开宴的第一天,主要是接受男家送的礼物和安放喜蓬车。婚礼的第二天,女家设大宴,举行嫁女“萨林”,盛情款待四方客人。婚礼的第三天,新郎家设大宴招待其亲朋好友,举行结婚仪式。新郎必须在这一天的破晓前将新娘迎至家里,举行程序繁多的结婚仪式。解放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认识的改变,这种习俗已经不存在了,现在锡伯族的婚娶,一般实行新事新办。
锡伯族通行土葬。在特殊情况下还要进行火葬和天葬。锡伯族习惯人死后要停放7天,最短3天,并念经超度,子女日夜守灵,并按时辰在灵前举行全家性哭祭,如有人来吊孝,守灵人要给来人磕头,来人哭,守灵人也要陪哭。择吉辰将死者入殓,棺椁停于院中席棚内。出殡前,举行“辞灵”仪式。“辞灵”仪式结束后,驱灵车前往坟园。由长子先填第一锹土,然后众人动手用土垒成坟头。在长者死后的第6天午夜,即第7天的凌晨,家里人举行哭祭的仪式“上望”,白天要烧“头七”,以后每隔七天祭祀一次,直到“七七”。百日、周年再进行祭祀。
解放后,随着封建制度的被摧毁,人们思想觉悟日益提高,丧葬仪式也比以前大大简化了,但子女对死去的亲人仍然进行沉痛的哀悼,举哀3天,然后出殡,入土为葬。
锡伯族的服饰,因时代不同和地区的差异,以及民族相互间的影响,也有所差异和变化。在清代,锡伯族的男子服装喜用青、兰、棕等颜色,女子喜用各种格布,幼儿多穿各色花布服装。男子服式均与满族服式基本相同。为便于骑马和操作,都穿左右开又的长袍和短袄,戴圆帽;妇女穿旗袍,扎裤脚,着白袜花鞋。姑娘们都是单长辫子,结婚后结发。妇女喜欢戴耳环,手镯和戒指,年老的妇女在春夏秋三季里多包白头巾,冬季戴棉帽。到了清末,由于锡伯族与汉族经济、文化方面交往密切,因此,服饰与汉族逐渐相同了,唯有西迁到伊犁地区的锡伯族妇女,仍喜欢穿旗袍。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服装用料越来越考究,样式越来越多样化,除老年妇女还保留穿长衣的习惯外,其余人普遍与汉族人着装相同。
锡伯族饮食习惯有独到之处。因其居住地区不同而有一些差异。锡伯族男子一般都有吸烟和饮酒的嗜好。据传说,从前家家户户都做黄酒。家家户户都养猪、鸡、鸭、牛、马、羊,肉食自给自足。同时,也喜欢野味,每逢冬雪融化都外出打猎捕鱼。农历四月十八日,煮面酱做“米顺”盛入瓦缸中,用于做菜调味,或用青黄瓜、青椒等蘸着吃。到秋末,用韭菜、青椒、包心菜、胡萝卜等切成细丝,腌制“哈特混素吉”。此外,锡伯族韭菜合子、南瓜饺子、鱼汤等也别有风味。
锡伯族人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忌讳之处。夜晚睡觉不得在炕上横卧,不能把脱下的裤子、鞋袜等放在高处。不得从衣、帽、被、枕等物上跨过,如事出无意,须立即在灯火或火盆上把该物摇晃几下,才算还净。吃饭时不得坐在门槛上或站立行走,严禁用筷敲打饭桌、饭碗,他们认为要饭的才敲打碗筷。翁媳不同桌吃饭。子女在偶数年龄时禁婚,起码有一方是奇数,才能举行婚礼。停灵在家时,禁止猫、狗在灵前绕过尸体,出殡忌申日。从正月初一到十五,妇女不做针线活儿。二月初二,禁止在地上劈柴。家有病人,要在大门外挂上布条或一束草,意为禁止外人入内。禁止妇女在西屋西边小解(小便)。献给海尔罕玛法之马,妇女不得骑用。
辽阳地区锡伯族供奉“喜利妈妈”,保佑家庭人丁平安、兴旺。喜利,锡伯语是延续的意思,“妈妈”是娘娘神。据锡伯族老人传说;“在远古的时候,锡伯族人遇有大难,天崩地裂,洪水滔滔,多数人死亡,幸喜有位女老祖人带领全族人逃难,历尽艰辛,迁到安全的地方,全族人才得以继续生存下来。子孙后代为纪念这位女老祖人,全族人都供奉这位女祖宗,奉为女神。供奉“喜利妈妈”的位置与一般神的位置也不一样,安置在上房屋西山墙西北角上。祭祀时准备纯黑猪一头,主祭人在喜利妈妈灵前焚香叩头。祭祀完了将同族人请来吃“神余”,即祭祀猪。家庭成员遇有天灾病祸,要到喜利妈妈灵位前许愿。在辽阳供奉的喜利妈妈袋内装有左劲一丈五尺长、右劲一丈五尺长拧成的九股线绒绳,绳上系有若干铜钱、红布条等。绳上之物代表不同的意义。
锡伯族又供奉海尔堪,“海尔堪”是能保护牲畜兴旺之神灵,供奉在正房西屋外面南墙角上。“海尔堪”有神像,有用木雕成,也有用木画成。但不论雕成或画成,神像上都有一条兽毛,象征着狩猎模样。辽阳农村锡伯族人有的现在还供奉“海尔堪”。
⑸ 锡伯族传说~
锡伯族的传说 锡伯族有一个少有人知晓的传说:
传说如果他(她)背对着统她(他)将一手的食指笔直指向天空,那就表示他(她)向老天起誓:今生今世,除了她(他),永不再爱!!!
⑹ 锡伯族有什么待遇
从高考上看,看你来在什么源地方长住,如果是自治区县乡等地的话,可以享受到一些少数民族应享受的待遇,如果考取民族院校的话,有免学费加分等等好处吧。平时和汉族没有啥区别。如果是居住在分自治县等地的话,高考时同等分数优先入取,民族院校待遇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享受。
其他的 楼上说的生2个孩子也不准确,如果你生活在城镇(城镇户口)夫妻双方都是少数民族可以生2个,如果有一方是汉族,是不可以生2个的非要生2个就要罚款,(不包括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双方都是独生子女不分民族也可以申请第二胎的)如果是在农村一方是汉族可以生育2个。
工作上,就是和普通少数民族享受一样的待遇(基本啥也没有,可能去民委上班有点优先权吧)
⑺ 锡伯族人都有什么习俗
锡伯族,现有人口近十九万人。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和辽宁、吉林等省。新疆锡伯族人口为4万余人(其中查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为2万余人),辽宁沈阳约5万人,其余主要分散居住在北方各省及全国各地。东北地区的锡伯族已经失去了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字,淡化了自己的风俗习惯,而新疆查布查尔地区的锡伯族,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自己的语言文字及浓厚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并经过与兄弟民族的长期交往,取长补短丰富了自己、发展了自己。主要从事渔猎和农业。锡伯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跟满语很接近。锡伯族兼用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锡伯文是民国36年(1947年)在满文基础上改变而成的,一直沿用至今。
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等县,在东北的沈阳、开原、义县、北镇、新民、凤城、扶余、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锡伯族人喜爱骑马射箭。因而,锡伯族享有“射箭民族”的美誉。他们能歌善舞,“东布尔”是锡伯族特有的弹拨乐器。在祖国的西北、东北、内蒙部分地区,可以看到一些能骑善射的人们,他们时而跃马扬鞭进行跑马竞赛,时而开弓搭箭开展射箭比赛,时而三五成群较量一番摔跤,时而兴致勃勃练习几回举重……他们就是锡伯族。
●民族历史
1956年包尔汉、冯家升发表论文认为鲜卑郭洛是一种瑞兽,相当于蒙语中的动物(驱),即特殊的五爪虎。后来又有人说鲜卑郭洛是一种飞马。
在16世纪之前,锡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上。18世纪中叶,清朝政府从盛京(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1018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275人,由满族官员率领,西迁新疆的伊犁地区进行屯垦戍边。这一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西迁新疆的锡伯人和留居东北的锡伯族男女老少,聚集在盛京的锡伯族家庙——太平寺,祭奠祖先,聚餐话别。次日清晨,锡伯族官兵及其家属,告别了家乡的父老乡亲,踏上了西迁的漫漫征程。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艰苦跋涉,到达新疆的伊犁地区。现在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就是他们当年的驻地,那里的锡伯人是他们的子孙。
远古时代的神秘传说:在锡伯族民间传说中说,锡伯族先民——鲜卑,古时南迁时,在鲜卑山(今大兴安岭)中迷失了方向,被困在山里。后来,有一种神兽在前引路乃得出山,才来到南方大泽(呼伦贝尔草原)。这种兽,状如虎而五爪,文如狸而色青,大如狗而迅走。锡伯族保留有供奉“鲜卑兽”(瑞兽)的习俗。将绘制的兽形图案,挂在住室西或北墙上,久而久之就成为锡伯族标志性图案。
⑻ 新疆伊犁察布查尔县有啥好玩的地方
察布查抄尔县锡伯民俗风情园
国家 AAA 级景区袭。位于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孙扎齐牛录乡境内。距离县城中心约 6公里,距伊宁市18公里。是展示锡伯族西迁历史其发展历史和锡伯民俗的综合性民俗风情园。该园包括锡伯族民俗风情博物馆仿古建筑、民俗娱乐区、锡伯民族英雄图伯特塑像和西迁纪念碑、庙会一条街等。
清水湖生态旅游度假村
国家AAA级景区。位于察布查尔县城北部9公里,伊犁河边。距伊宁市约 22公里。是集伊犁河风光和河谷林游览、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型生态旅游度假区。
琼博拉森林公园
自治区级森林公园。琼博拉森林公园位于新疆伊犁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琼博拉乡境内。主要游览项目有琼博拉古墓群、琼博拉沟瀑布、石门景区、白石峰景区、滑雪区、野生动植物园、游乐区、观景区、科学考察区、疗养度假服务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