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古城墙历史由来景点介绍
㈠ 赣州标志性的景观“赣州古城墙”,为啥很少有游客知道
提起江西旅游,很多人想起三清山、庐山、龙虎山、武功山等名山,还有婺源、景德镇等古县、古城,其实很多人把该省最南部的赣州市给忽略了。赣州不仅旅游资源丰富,还是江西面积最大的城市,人称“江西南大门”。
灶儿巷里的一些老建筑现在被开辟为餐馆,美食如何在其次,至少环境优雅,就餐氛围很好。
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加上宣传不多,到赣州旅游的游客并不多,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相信游客数量会逐年增加,至少很多广东人就喜欢到赣州游玩。
㈡ 赣州哪些名胜古迹的历史最久远。
1、文庙
赣州文庙位于赣州老城区的东南部,厚德路东段的北侧。这一带自宋代以来就是赣州古城的宗教文化区,至今仍然是赣州城保存名胜古迹最集中的地方。
文庙的东侧是慈云寺(今为厚德路小学)及其附属建筑舍利塔,西侧是武庙。与文庙隔街相望的原来还有光孝寺、濂泉、夜话亭和濂溪书院,现为赣州第一中学。
在古代,每个县级以上的城市都有一座文庙。这座文庙具有双重功能:一是作为祭祀孔圣人的场所,所以也称孔庙;二是作为赣县(原赣州属赣县)县学的学堂。即供本地学生读书之用。
全省现共有5个较大规模的文庙,赣州文庙规模、等级、保存最完好。赣州文庙原占地约10000平方米,现占地约7000平方米(包括广场)。文庙不论规模大小,等级高低,它的平面布局都是一样的。
2、八境台
八境台位于赣州城北的章水和贡水合流处,建于北宋嘉祐年间(1056-1063年),是赣州古城的象征。台高三层28米,建于宋代古城墙之上,登台可眺赣州八景。台下的龟角尾之处,章、贡二水汇入赣江,向北奔流。
据说江西省的简称“赣”字,就取自于章水和贡水的组合。宋代古城墙有藏兵洞十余孔,至今保存完好,颇似南京明代建造的中华门。台内设有赣州博物馆,台下辟为八境公园。苏东坡、文天祥等名人都在八境台题过诗。
离八境台不远,有一处蒋经国住过的别墅,也是一个景点。贡江是赣江最大的支流,发源于武夷山南段。贡江原来没有桥,要过河只有用船摆渡。直到南宋乾道年间,当时的赣州知州洪迈主持在贡江上建起了第一座浮桥,给两岸百姓带来便利。
3、慈云塔
赣州慈云塔又名舍利塔,位于赣州城东,是一座典型的宋代高层楼阁式砖塔,为赣南古塔中的佳作。是古代慈云寺的附属建筑。该塔由地宫、塔基、塔身、塔刹等部分组成,塔原高42米,现高49.9米,塔身平面呈六角形,共9级,塔中心空。
据考证,该塔建于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距今已有980多年的历史。该塔原来位于慈云寺内,故名“慈云塔”。此塔原来有登临远眺的功能:木构件及出檐回廊每层用平座挑出塔身以外,便于人们伫立和行走,形成回廊,供游人登塔赏景。
清光绪23年(1906年),廊檐木板在一场大火中被烧毁,留下孤塔一座。1957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将“慈云塔”列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赣州市政府拨款对慈云塔进行了维修复原。
4、阳明书院
“明正德间,南赣巡抚、佥都御史王守仁巡抚赣南。他在镇压农民起义(即他自称"破中山贼")后,聚众宣讲"致良知"学说,教化民风而创建了“阳明书院”。明崇祯十三年(1640)赣县知县陈履忠,将阳明书院改名廉泉书院,迁于光孝寺左。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知府王藩,倡捐于郁孤台原址重建书院。订立规制,课文校艺,祀王守仁,以何廷仁、黄宏纲配祀。次年王藩再次扩建,并自为记。清同治间知府刘瀛又修建,重订章程。清同治十二年(1873)巡抚刘坤一赠书籍,书院生童正附课将近200名。
光绪二十八年(1902)知府查恩绶改书院为赣州府中学堂(现赣州一中)。”可能是遭遇几次损毁,解放后一直未曾见书院历史遗迹。就连赣州一中内的“廉泉书院”也无踪迹,唯独保留了民国建筑赣州一中内的青砖瓦楼“阳明院”。
5、光孝寺
位于赣州市第一中学校内的光孝寺曾被誉为“赣南首刹”,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与文庙和慈云塔隔街相望。民间有“先有赣州光孝寺,后有韶关南华寺”之说。只可惜,现在已经变得残破不堪。
广州民谚说:"未有羊城,先有光孝"。广州光孝寺是羊城年代最古、规模最大的佛教名刹。光孝寺坐落于光孝路,是广州市四大丛林 (光孝、六榕、海幢、华林寺)之一,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㈢ 赣州古城墙有多长
长约13华里
赣州古城墙,始建于汉代,距今有二千年的历史,后来经过南宋、元专、明、清属、民国,历时900多年的不断修缮、加固,使赣州城形成了一道周长约13华里,高大雄伟的城墙,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艺。
现保存较完整的古城墙建于北宋嘉佑年间,是江南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城墙,也是全国屈指可数的北宋砖墙之一。城墙平均高7米,从东门至西门长3.6公里,垛墙、炮城、马面、城门都保存完好。
中国有四大古城墙:西安古城墙,洪武三年始建。平遥古城墙,洪武三年;荆州古城墙,顺治三年;兴城古城墙,乾隆四十六年。它们都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4年1月,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赣州,将四大古城墙改写为五大古城墙,而1996年11月20日,赣州古城墙又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因为它是宋城墙,国内孤品。
㈣ 赣州古城墙的建造历史
赣州城的建造乃至赣州城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古代四位杰出人物密切相关:一位是东晋南康郡(今赣州)太守高炎,他以惊人的胆魄在东晋永和五年(349年)夯土筑城,第二位是五代的卢光稠,五代时,群雄割据,使得偏安虔州(今赣州)的百姓百姓军防御使卢光稠萌发了称王的念头,他将城区扩大了约二倍的面积,形成王城的规模,不料背疾忽发英年早逝。不过他人虽走了,赣州城的规模却被他扩大了;第三位人物是孔子第46代孙孔宗翰,北宋嘉佑年间(1056—1063)他担任赣州知州。为了解除江水年年灌城的灾害,他用铁水浇固城墙石基,用砖石全面改砌城墙,逐渐把土城墙改砌成砖石城墙,因而他成了赣州宋代砖城墙的创始人。风流倜傥的孔宗翰还特意在三水交汇处的城墙上砌建了一座石楼,营造起一处可以让官宦大吏、文人雅士们观景品茗的地方。这位风流才子的远见卓识,引出了后来苏东坡数访虔州,为八境台赋诗作序的历史佳话;第四位是北宋虔州知州刘彝。这位著名的城建水利专家一心为民谋福,完成了卢光稠未竟事业,他修建城内福沟、寿沟,整理疏通虔州城的地下排水系统,在临江水道口又修筑了12座水窗,从而解决了年年江水倒灌的困境。明代洪武年间创建大明皇朝以后,皇帝朱元璋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下令各州、县筑城墙,现存全国各地保留下来的城墙都是那时兴建的,唯独赣州的城墙是北宋的,这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城墙后经南宋、元、明、清、民国,历时900多年的不断修缮、加固,使赣州城墙形成了一道周长13华里,高大雄伟的城墙。而且护城河、墙垛、城楼、警铺、马面、炮城等设施齐全,整个城池共有西津门、镇南门、百胜门、建春门、涌金门5座城门,其中前3座城门还有二重或三重瓮城。清朝咸丰年间,为了防止太平军攻城,又在赣州城的主要交通要道口兴建了东门、小南门、大南门、西津门、八境台5座炮城。赣州因城池非常坚固,又有江水相助,易守难攻,有“铁城赣州”之称。太平军两次攻城,中央苏区时期红军六次攻城,都没有攻破。现存保留下来的城门还有北门、西津门、建春门、涌金门4座;保存完好的炮城有八境台和西津门炮城;古城墙有3600米。这些城墙、城门不仅成为今天的游览景点,而且至今还在为赣州防洪发挥重要作用,赣州市政府每年还拨出一定经费维护古城墙。
㈤ 赣州古城墙的主要景点
铭 文 时代 公元纪抄年 熙宁二年 北宋袭 1069 赣州嘉定八年修城官砖使 南宋 1215 至正壬辰秋赣州路造 元 1352 嘉靖十三年月日造赣州府城砖 明 1534 万历丙辰委官知事吕窑户徐伦侬造 明 1615 乾隆二年城砖记 清 1737 光绪丁亥十三年重修 清 1887 民国四年重修 民国 1915 虔化县 北宋 具体年代无法考证 虔州于都县作头李成造 北宋 窑户徐毕 明 知赣县事丛占鳌倡修 清
㈥ 赣州古城墙的历史价值
尤为珍贵的是,在古城墙上保留有数以万计的带有文字的城砖,这种砖回被称为铭文砖,上答面载有不同时代的不同内容,主要的是××年、××督造、××窑烧造等,据市博物馆调查统计,共有各种不同内容的铭文城砖521种,最早的一种铭文砖记有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最晚的一种铭文砖记于民国四年(1915年)。这一传统一直保留至今,成为赣州的一部历史巨著,记载着赣州古城的兴衰、嬗变,充分体现了汉族传统建筑风格和规划思想。是显示汉族历史文化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它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的城市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1996年,国务院将赣州古城墙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