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监管
『壹』 如何建立和加强旅游新业态的管理规范
一、填补新业态行业监管空白
旅游业在产业融合的大环境下融合一二三产业,催生了会展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等新业态。新业态蓬勃发展,其监管却仍然存在多处空白。监管标准缺失导致监管缺位严重,如果违法行为不能得到及时处理,将对消费者购买和消费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最终将新业态扼杀于摇篮中。首先,需要制定新业态的分类标准,随着旅游业态的发展逐渐完善,统一的分类标准便于新业态的市场发展和行业管理。其次,为监管依据空白的新业态类型制定行业管理规范,引导其专业化发展。2015年,为适应旅游休闲新业态快速发展的需求《自驾游管理服务规范》和《温泉旅游服务质量规范》行业标准发布实施。2015年11月,国家85号文件对发展客栈民宿释放积极信号,非标住宿进入黄金发展期,杭州市、黄山市、张家界市等作为先行者也先后颁布民宿客栈管理实施办法,对乡村民宿的管理规范进行了初步探索。但是总体来看,新业态的管理规范目前只在少数行业和地方标准中有所关注。最后,还需制实施行业信用制度,为消费者权益提供重要保障,提高消费者的信任。新业态种类繁多,市场监管需要跑步前进,及时填补空白,扎进新领域积极实行探索。
二、提高新业态行业准入门槛
在旅游新业态监管方面,行业准入门槛较低是主要问题,较为突出的有乡村民宿与农家乐的良莠不齐、鱼目混珠。《自驾游管理服务规范》从信息、服务、管理等方面对自驾游组织机构提出了较为严苛的组成条件,为引导、规范自驾游的管理和服务,保障游客的合法权益,促进自驾游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及时雨。加强其他新业态的管理规范也应要对旅游服务与产品供应商设定合理的准入条件,在环境、设施和服务等标准上做出明确的规定。经营主体散、小、弱、差不利于行业的发展,可以提高办理营业执照的硬件标准,淘汰设施安全、产品卫生不达准的经营主体。此外,对经营主体贯彻实施达到一定金额的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用于违规处罚、旅游者权益损害赔偿。
三、明确权责与职能范围
近年来,我国各省在推进旅游体制改革管理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全域旅游、综合产业、开放市场的内在要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旅游业的各项责任还没有完全落实。以游艇产业为例,由于船型分类模糊、经营性质模糊,且海事与渔政的职能范围不清晰。因此,游艇产业作为海洋经济的新兴产业与旅游休闲的新业态一度出现监管难题。《自驾游管理服务规范》最大的亮点之一是要求自驾游组织机构与游客需签订书面的自驾游服务合同,合同对组织机构、工作人员、游客都提出了明确的权责与义务,这一亮点值得学习与借鉴。国务院《关于加强旅游市场综合监管的通知》首次从国家层面制定了旅游市场综合监管责任清单,对旅游部门、公安部门、工商部门、交通运输部门等12个部门划分了职责范围。各省也应将明确权责与职能范围延伸至各部门、各行业、各区域,按照“属地管理、部门联动、行业自律、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原则,明确各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按照公平竞争规则落实旅游企业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旅游服务质量社会监督员和旅游志愿者的监督作用,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提供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线索。
四、综合协调、联合执法
对于新业态的监管必须依托综合执法或者联合执法。旅游者是旅游市场参与者,是旅游消费者。由于旅游要素渗透于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因此消费者和旅游者的界定一直比较模糊,这种模糊也同样延伸到了由一二三产业融合产生的新业态消费中。以美国分时度假为例,其行业管理主要由联邦贸易委员会、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国内税务局、美国度假村发展协会分别承担保护消费者权益、管理经营主体的投资与征税、维护行业利益、督促政府制定规范的职责,共同推动了分时度假产业的健康发展。尽管国情不同,但是其严格的法律体系和完善的政府管理为我国旅游新业态的管理提供了对比与借鉴。治理旅游市场必须加强综合监管,适应旅游业从单一业态向综合业态、从行业监管向综合服务升级的客观需求。第一,可以构建全域旅游综合协调管理体制,建立了旅游警察、旅游工商分局、旅游巡回法庭、旅游委员会等,综合协调、明确分工,强化监督。第二,综合监管线上线下违法行为。线上线下联动,综合管理。第三,多部门联合充分运用旅游公共管理工具。运用专门稽查、联合执法、评估机制等监管工具,通过推荐、表彰、评比等激励措施规范新业态发展。第四,动员行业协会积极参与进新业态的行业管理中,各部门协作、联动、相互监督。
旅游市场的监管需要从被动转变为主动,政府部门在积极培育新业态时要前占先机,做好引导和统筹规划的角色,加强行业管理、规范行业管理,不仅让旅游新业态遍地开花,还能得到健康良好的可持续发展。
『贰』 现在做民宿的老是被查怎么办,警察蜀黍一来,好的停业一段时间,严重的还要罚款,现在民宿到底能不能做呀
可以做的。
以苏州市为例,按照“统一规划、规范有序、注重品质、彰显特色、保护环境”的原则,重点在环湖景区、古镇古村、旅游风情小镇、特色小镇、美丽村庄等区域范围内,对乡村旅游民宿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制定相关实施细则,加强监管与扶持引导并重,推动乡村旅游民宿产业安全、有序、优质化发展。
对于符合开办旅馆要求的民宿,应按规定办理许可手续;开办旅馆条件的民宿,应配置必须的治安防范设施,安装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各民宿经营户需落实旅客住宿登记制度,在接待处配置电脑等设备,铺设传输网络。应及时登记旅客资料,将每日住宿旅客资料登记后传送到信息终端。对未携带有效身份证件的旅客,经营户应报当地公安派出所进行身份核对,录入系统并上传。
(2)乡村旅游监管扩展阅读:
乡村旅游民宿的相关要求规定:
1、所有的食品经营从业人员都要进行年度健康体检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并严格执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
2、鼓励倡导民宿以透明厨房或视频厨房的形式,公开食品加工过程,实现“明厨亮灶”,促进诚信经营,接受消费者监督。
3、从业人员持有有效健康证明(上墙公布)和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明,个人卫生良好,掌握岗位基本卫生知识,配备专(兼)职卫生管理员。
『叁』 如何加强农家生态旅游区的环境执法监管
综合执法,联合执法,严格执法。旅游区管理经验表明,强化跨内部门、跨行业、容跨地区协调管理力度,是实现旅游区管理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赋予旅游区管委会县级人民政府职权,成立旅游区综合执法局,将公安、工商、物价、税务、城建、交通、路政、林业、环保、质检等职能由综合执法局统一行使,实施综合执法,联合执法,既可以精简机构,又符合旅游区管理的特点,与发达国家的国际通行做法相一致。
另外,地方政府和农业、旅游相关部门应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并严格贯彻执行。对违法侵害自然资源者,加大执法力度,使其承担相应的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合理配备执法监管人员,进行全过程监管。在执法人员配备上,要选择那些懂法律、懂政策、懂旅游、懂管理、有高度责任感的人作为执法监管的专业人员。同时在林业、农业、环保、景区、景点等部门和地区聘任一批兼职旅游执法监管员。在对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的监管上,不单是对旅游过程中环境保护的监管,更重要的是对过程前和过程后的监管。
『肆』 如何完善乡村旅游税收管理
发展乡村旅游,推动 “成都休闲旅游城市”发展 中共蒲江县委办公室 洪 萍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业,是以农业生产、乡村风貌、农村生活与农俗风情为主要载体的特色旅游,对扩大旅游工作内涵,繁荣地区经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实现“三农”目标等方面,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一、我县乡村旅游资源的特色 (一)自然风光淳美。蒲江森林资源丰富,植被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松栎林区的盆地西部马尾松林、常绿樟、栎林小区。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7.7%,其中景区80.9%以上,享有“绿色蒲江,天然氧吧”美誉。由朝阳湖、长滩湖、石象湖、飞仙阁“三湖一阁”组成的150平方公里的省级风景名胜区,被称为“绿色天国”、“秀甲蜀西”。不仅有古镇风光、田园景观、茶园风情,还有秀丽的河滨走廊,形成了蒲江满眼皆绿、处处皆景的宜人环境。 (二)历史文化源远。蒲江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系宋代著名理学家魏了翁和抗日名将李家钰的故乡。人文历史沉淀深厚,有摩崖造像51处,摩崖石刻造像418龛,内刻大小佛像5422尊,其数量之多和历史、艺术价值堪称成都第一。道教二十四治太清观、汉代古盐井遗址、古南方丝绸之路遗迹、西来古镇等文化遗迹令人叹为观止。 (三)万亩采橘景象醉人。蒲江是四川省生态农业示范县、四川省无公害产品基地县,适宜种植柑桔等各类水果。蒲江水果品种资源丰富,栽培历史悠久,主要种类有柑桔、猕猴桃、柚、葡萄等,一年四季均有鲜果上市。值得一提的是,“橘子红了”乡村旅游主题活动,每年十月至第二年元月举办,我县20多万亩柑橘挂满枝头,漫山遍野一片金黄,到柑橘园观光,免费采摘、品尝柑橘,在果园附近的农家乐品尝生态美食、品茗休闲,已经成为成都及周边市民郊游的首选方式。 (四)乡村旅游主题活动红火。我县乡村旅游主题活动丰富多彩。成佳茶文化节,每年4至5月在我县成佳镇举办,以成佳镇为主的茶园面积达5万亩,有较为深厚的文化积淀,游人到茶乡可体验种茶、采茶、制茶、品茶、购茶等茶乡文化生活,感受茶艺、茶经、茶道、茶技表演的浓浓氛围。乡村美食节,游客尽情体验滚南瓜、挑冬瓜、捉樱桃鸡等特色趣味农事活动,在健身步道上比赛登山,在生态农庄内采摘成熟的橘子、柿子;西来古镇游,老街、河边、榕树下、戏台下,处处是寻古探幽的游客;朝阳湖镇二郎滩、飞仙阁,各地闻讯而来的垂钓爱好者在林荫下静心垂钓;石象湖花展,游人们竞相一睹亚洲最大规模的百合盛宴,在鲜花的海洋中放松心情。 二、我县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县乡村旅游资源虽好,但由于相关理论研究、规划和政策指导滞后,存在很多不规范、不健全、待改善的问题,影响了旅游地形象,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一是管理相对滞后。乡村旅游的管理还不完善,有关部门缺乏应有的权威。在对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和引导上隶属于多个部门,多头齐管,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内部,由于经营者基本上是由农民自己经营管理,企业内部缺乏强有效的管理措施,有的即使有了一定的管理办法,由于种种原因,也没能很好地贯彻执行。 二是乡土文化提炼不够。多数乡村旅游产品往往只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对乡土文化内涵的开发;同时,所推出的乡村旅游服务项目,也往往只停留在提供食宿和餐饮的低层次服务上,而对于那些有很强参与性、知识性、娱乐性的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挖掘还显得十分不够,致使乡村旅游的游览方式主要还是观光旅游,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的旅游产品相对缺乏。 三是服务水平较低。虽然村民具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旅游服务质量一定有保障。面对成批的旅游者,仅有热情好客之心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较高水平的接待服务技能。但由于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未能跟上,乡村旅游的整体服务水平还较低,有待尽快提高。 四是开发意识不强。多数村民市场经济意识较低,旅游自主开发意识不强,习惯了等政府解决旅游开发中出现的所有问题。农民乡村旅游的自主开发意识不提高,必将影响乡村旅游开发建设的整体速度。 三、解决我县乡村旅游发展所存在问题的建议 (一)以地域乡土文化为核心,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和格调。乡村旅游的开发必须依赖于区域自然景观和农业资源,以乡村背景为依托,科学、适当的加以旅游化的包装与乡土文化的提炼和提升,使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重点抓好“三湖一阁——县城——西来古镇”旅游精品线路、鹤山镇梁江村——光明乡金花村沿线、蒲桂路、蒲霖路沿线农家乐发展带的规划建设,丰富沿线的旅游产品,形成全县乡村旅游骨干线路。并在这条线路上把潜在的农业和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就业率和收入,促使农业的多元化发展,使乡村旅游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点。 (二)以企业为载体,带动乡村旅游发展。我县农业内部三产混业经营企业已有几家初具规模,如佳茗山庄,便是集茶园种植,茶叶加工,农家乐于一体的企业;醉园,是集酿酒、园林观光和农家乐于一体的企业。这些企业都是采用三产混业的经营模式,有利于在发展第一、二产业的同时很有效地带动三产业的发展,乡村旅游便可以企业为载体来大力发展。 (三)加强旅游项目建设,丰富旅游业态,促进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大力加快花样年生态旅游区、石象湖二期、云上村庄—普罗旺斯综合旅游开发、朝阳湖5A景区、长滩湖旅游区等旅游项目建设,以此带动周边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我们还应促进旅游相关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发展,尽可能地适应旅游发展需要,不断丰富我县旅游业态。比如在成佳镇,结合茶产业的发展,把游客从单纯的茶园观光吸引到采茶、制茶等活动中来,变传统“农家乐”为“现代休闲农庄”;在花样年等重点旅游景点,开发以网球、高尔夫等体育活动为主的旅游附加产品,实现观光旅游向运动度假旅游转变。在提升档次的同时,结合我县实际,策划包装一批集田园风光、民俗风情和生态食品加工于一体的特色乡村旅游项目,将乡村旅游与城镇旅游、文化旅游、城镇旅游有机结合起来。 (四)规范管理,提升旅游服务“软件”质量。设立专项培训经费,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接待标准、礼貌礼仪、操作技能等的系统培训,打造一支专业的服务队伍。以优质的配套服务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体验农家生活。当前最重要的就是在全县总体规划指导下,筛选出我县乡村旅游的重点,因地制宜地编制好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和开发项目,确定几个点位进行重点开发,与全县的主旅游线路相衔接,形成完善的乡村旅游网络。在规划中,各乡镇的重点点位都要彰显个性,差异发展,严防乡村旅游内容迅速泛化,产品同质化。同时,规范管理,在重点点位上坚持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授牌、统一收费标准、统一宣传促销,不断提升旅游“软件”服务质量。 (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政府要用设立的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旅游事业的发展,在试点的基础上,扶持有经济实力和经营能力的乡村旅游。及早制定发展“乡村旅游”的扶持政策,加强与国土、工商、卫生、旅游、财政、公安等部门及投资主体的沟通协调,在领取相关营业证件、税收管理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优惠,营造发展乡村旅游良好的大环境。同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乡村旅游的便利条件。
『伍』 大力促进贫困地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质升级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造提升贫困地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道路、通村公路、景区景点连接线通行能力,提升交通通达性和游客便利度。结合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对从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贫困户实施改厨、改厕、改客房、整理院落“三改一整”工程,优化消费环境。加大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用地倾斜。依托贫困地区自然生态、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资源禀赋,扶持建设一批设施齐备、特色突出的美丽休闲乡村(镇)和乡村旅游精品景区等,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交通运输部等和各有关省级人民政府负责)
2、提升服务能力。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等机制,动员相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帮助贫困地区培训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人才,提供营销、服务、管理指导。支持贫困人口参加相关专业技能和业务培训,提升服务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鼓励贫困地区组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协会、产业及区域品牌联盟等组织,形成经营主体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管理服务体系。(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市场监管总局、扶贫办、发展改革委等和各有关省级人民政府负责)
3、做好规划设计。加强对贫困地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调查,深入挖掘贫困地区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传统农耕文化等资源,因地制宜明确重点发展方向和区域。动员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开展扶贫公益行动,为贫困地区编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规划,鼓励旅游院校和旅游企业为贫困地区提供旅游线路设计、产品开发、品牌宣传等指导。(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等和各有关省级人民政府负责)
4、加强宣传推介。支持贫困地区组织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相关主题活动。组织各类媒体安排版面时段,运用新媒体平台,分时分类免费向社会推介贫困地区精品景点线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互联网”模式,依托电商企业等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旅游扶贫公益宣传,集中推介一批贫困地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目的地。(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央宣传部、广电总局、商务部等和各有关省级人民政府负责)
『陆』 乡村旅游管理水平如何提升
先说硬实力,也就是基础设施,乡村旅游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土味”,不管是建设过程中还是提升,都应该以保留“土味”为前提,深入挖掘本地区的特色,导入创新思维,形成适合市场需求的乡村旅游产品。软实力方面也就是服务,旅游靠口碑,所以服务建设不能松懈。
『柒』 农家生态旅游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卫生管理要完善哪些方面
旅游基础设施,是接待游客、提供旅游服务的基本保障。首先,要解决好交通问题,提高农家生态旅游区的可进入性,配备停车场,在村口、岔路悬挂木制指示牌标明路线,方便游客寻找。其次,修建一些简单的休闲设施,如树荫下的凉亭、石凳、竹椅等,以供游客休息。再次,修建医疗保健站、药店、小超市、茶室、理发店等配套设施,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在建筑方面要避免现代化,应与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相协调,材料以土木、石、竹等乡土材料为主,色彩、风格应与周围环境和村落整体气氛协调一致,注意不要把农家生态旅游办成餐厅酒楼。
制定农家生态旅游行业标准和规范,加强卫生管理。这方面成都市的做法值得借鉴。成都市旅游局发布了《农家生态旅游开业基本条件》和《农家生态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两项市地方标准,规定农家生态旅游必须持“四证”才可以开业,即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健康证、排污许可证,缺一不可。为了让游客吃上放心饭菜,成都市卫生局出台了卫生管理规定,要求农家生态旅游厨房面积大小必须与接待量相适应,最小使用面积不得低于12平方米,从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娱乐室及设施卫生、客房卫生、监督管理等七个方面对农家生态旅游提出卫生管理要求,卫生行政部门将定期对农家生态旅游餐(饮)具、生活饮用水、空气、茶具、脚盆进行消毒效果监测及食品卫生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将立即按相关规定作出处罚。
『捌』 城市旅游资源和乡村旅游资源,在开发体系上,有什么不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城市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在此基础上,建立城市旅游资源模糊多级综合评价模型。
旅游空间布局的整合是旅游产业主体的经济活动在区域空间上的表现,是各层级的主体在各自利益的推动下进行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空间经济活动。区域旅游空间布局的主体主要有三个层次:
1、微观层次独立的企业
微观层次的企业是以自身的利润最大化为目的,进行空间企业的选址。旅游企业主要有旅行社或旅游公司、旅游餐饮住宿业、旅游车船租赁业。旅游企业多数集中布局在旅游依托城市中心,形成便于旅游者接近的市场区位,使市场区最大化,从而最大化企业利润。
2、一般层次的区域旅游行业管理部门
旅游行业的管理者通过制定相关的行业内部政策影响区域空间的旅游业的布局,进行旅游空间布局的整合。旅游行业的管理者通过制定行业法规和旅游政策,营造区域旅游经济环境,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前提下进行行业内的宏观监控,实现旅游业区域空间布局的最优化,促进各空间要素的联合与协调。但是,由于受到我国旅游业管理体制的限制,旅游部门现阶段的管理权限只是集中体现在对行业内的调整上,而旅游业布局受到来自各相关部门与产业的影响与制约,单一的部门调整难以实现旅游空间布局的优化整合。
3、宏观层次的政府主体
政府管理部门对旅游产业的宏观布局的把握,是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考虑,因而具有更高的战略视角,能够从城市格局与三次产业宏观布局的角度进行考虑,把握旅游空间布局,因而进行旅游空间布局与整合的相关政策往往经由政府部门控制决定。
乡村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的一种空间划分类型,也是监管划分类型的一种。乡村是一种景观,也是具有独立空间属性的景观空间。因此,乡村旅游资源是指在乡村地域范围内能够被利用的景观及景观资源,是对无论是乡村居民或城市居民都能够产生吸引力,并满足旅游需求的乡村食物、事件、过程、活动、人物、乡村文化、乡村民俗、口头传说、民间艺术、乡土教育等资源。乡村旅游资源的数量、类型、品味、地方性组合特征和乡村居民的友善好客等居民态度构成乡村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而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程度、基础设施建设、经济更新条件等成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条件。
乡村旅游资源的类型非常丰富,依据国家标准(GBT—2003),旅游规划公司将乡村旅游资源划分为9个大类、51个亚类和266个基本类型,构成了乡村旅游资源的完整体系。
『玖』 乡村旅游发展政策机遇与旅游业
乡村旅游发展政策机遇——山合水易的旅游业解读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是中国第一家专业乡村旅游规划设计院。作为乡村旅游设计与乡村度假开发的专业机构,山合水易拥有多位国家级休闲农业规划与乡村旅游设计专家,与农业部、农业规划设计院、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会、CCTV农业频道等紧密型外部资源。
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有多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开发策划、规划与设计经验,对行业动态和相关政策法规,对乡村发展产业模式、旅游为导向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休闲化升级、乡村特色休闲及景观建筑设计、乡村游乐项目策划、农家乐升级、民俗村度假开发、古村落文化休闲开发、农业生态园打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山合水易已经具备了大量休闲农业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意农业产业园区、高新农业示范园区、特色农业观光主题园区、休闲农业博览园、农业旅游教育科普园区、特色采摘度假区、乡村旅游示范县、乡村旅游示范村、新农村整体规划设计、特色新农村景观建筑设计、新农村风貌设计、乡村旅游景区规划、田园俱乐部、民俗村落规划、古村古镇、农家乐聚集区规划、乡村主题度假区、乡村会所、温室建筑、水库旅游开发等等项目的实践经验与案例;
目前已形成新农村旅游、新农村民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十七届三中全会后乡村旅游发展、休闲渔业旅游、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经验研究、古村古镇古村落、郊野度假屋等多个专项研究报告,并已经结合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旅游业发展若干意见的最新精神,为北京、贵州、云南、广西、福建、湖南等地的多个乡村旅游项目提供了咨询与规划设计指导工作。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多年专注于休闲产品设计与度假项目开发,积累了大量业界的知名专家、专业团队与专业技术合作伙伴,形成了项目总体实施、专业资源整合以及后续服务跟进的实战项目理念。以旅游产品休闲化升级、度假区规划设计、乡土景观与生态建筑设计为核心竞争力
乡村旅游发展的重大政策机遇--《关于促进生态涵养发展区协调发展的意见》的旅游业解读
北京市人民政府转发了市发展改革委《关于促进生态涵养发展区协调发展的意见》。该《意见》的出台,将对北京市生态涵养区区域内的乡村旅游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由此,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的乡村旅游业,将成为彰显北京城市特点的(国家首都、国际化城市等)”窗口“型产业;成为极大增加北京市旅游业产业规模,为北京市旅游业持续贡献产业增量的战略性产业;成为北京旅游业引领全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明星“式产业。
一、《意见》的亮点
在《意见》中,除”生态“这个主题词外,”旅游“在全文共出现30次,远远超过频次居第二位的”农业“(出现7次),成为当之无愧的”关键词“。由此可以看出,政府部门对旅游业的高度重视,更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旅游业,是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现实中的支柱产业,是未来发展的首选替代产业。为此,《意见》提出了诸多理念,明确了发展措施。
(一)值得关注的概念
经济类:生态经济、产业友好、生态服务型经济、服务型第一产业
环保类:环境要素补贴机制、碳交易
产业集聚类:
共建基地 , 提倡山区和城区共建,通过生态环境共建,实现生态资源共享,为山区引进市场、投资、管理和人才,类似于千家店镇与金融街街道。
市级产业园区 , 北京市旅游局正在研究在生态涵养区布局建设市级休闲旅游产业园区,需要积极争取。
旅游集散地 , 市发改委已经通过”旅游集散镇“进行落实。
社会发展类:生态田园村庄
(二)必须把握的发展理念
明确了生态旅游业属于生态友好型产业,是生态涵养区大力发展的产业类型。
明确提出,在”十二五“末期,力争形成1至2个国际性的会议休闲度假名区。
明确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即”推动城市公用设施和服务向生态涵养发展区延伸,促进生态特色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此举将极大改善生态涵养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相当一批特色村、镇,不仅提高了旅游业的服务设施水平,更为旅游业提供了全新的社会旅游资源。
二《意见》为旅游业发展提供的产业支撑
坚持把融合化发展作为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促进生态农业与旅游业的延伸融合。
2. 在生态建设方面,通过加快构建森林体系和加快建设重要生态流域,将会出现更多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将为湿地旅游、观鸟旅游、养生健体等旅游,度假木屋、森林河岸徒步、汽车营地(帐篷露营地)等新业态提供资源和空间支撑。同时也将面临上述公园的管理体制问题。
加快山区矿山关闭和低端工业淘汰转移。对于已关闭矿山的废弃工矿用地,可以引入替代产业带动生态修复。如千家店镇的铜矿,应尽快就生态修复进行立项,大力发展矿区的乡村旅游。
三、《意见》加大了旅游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适当增加旅游建设用地。
(1)在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和确保耕地占补平衡的前提下,调整具有旅游集散功能的乡镇产业用地规划,增加旅游设施用地。
(2)对旧村改造腾退的建设用地,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可以试点进行流转,优先用于发展旅游项目。
支持民俗旅游升级改造。
(1)鼓励以农民参股和集体租赁托管、合作经营等方式,建设乡村酒店、乡村旅馆等接待设施,促进民俗旅游业升级。
(2)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对集体经济组织发展乡村酒店、乡村旅馆的,市区两级对其外部环境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给予资金支持。
建立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和执证上岗制度。
要求自2012年开始,生态涵养区旅游从业人员须经培训合格后执证上岗。
具体措施为:
(1)鼓励各区县整合建立旅游学校或旅游培训机构,实施定向培养,全面开展旅游从业人员从业资格培训。
(2)市区两级共同制定旅游从业人员培训计划和标准,统筹安排培训经费。
四、《意见》解读
(一)吸引投资的政策”利好
政策利好,将增强投资者信心,吸引更多投资者,尤其是大型投资者关注乡村旅游,投资乡村旅游,投资大型旅游服务设施。
(二)区域扩大与产业扩容
生态涵养区范围扩大,在原有门头沟、怀柔、平谷、密云、延庆等5个区县基础上,将昌平、房山区山区行政区域纳入生态涵养区范围,形成“五区两部”的新格局。新增加的昌平区、房山区一直以来是北京市乡村旅游的大区,但是因为游离于生态涵养区之外,其广大山区的乡村旅游业发展一直以来受制于基础设施薄弱等诸多因素。将上述两区的山区划入生态涵养区的范围,使其能够与传统5个县区同等享受“《意见》待遇”,不仅有利于促进相关区域乡村旅游增量提质,更使得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的乡村旅游资源总量增加,产业规模得到了扩充,产业内涵和业态也更加丰富。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
(三)区域合作
有利于不同尺度、内容和方式的多类型、多层面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的区域合作。《意见》将“加强区域合作发展”作为生态涵养区四大发展策略之一,体现了“合作、共赢”的协作、合作发展理念。合作的思维基础是建立“伙伴”思维,在市场经济中“一枝独秀”可以产生、存在,但不可持续;合作的思想基础是换位思考,站在伙伴的基础考虑问题;合作的经济基础是共赢,要保障合作方的利益;合作的技术手段是个性化定位、差异化发展,实现功能互补、产品互换、市场互享;合作的经济基础是“固本强身”,靠实力说话。一个弱者型的经济体,只有依赖和扶持,合作无从谈起。生态涵养区内区县之间的乡村旅游业“整体发展”的前提,是要“强化产业互补”。各区要根据资源特点、区位条件,追求、打造“一区一色”。“一色”也就是唯一性,是在建立多元化、复合型、全功能旅游产品(服务)体系过程中必须清醒认识、明确树立、大力推广的“唯一性”,是由相同内涵和特质,但是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高度集聚,形成产业集群的“唯一性”。其次,合作可以分为区际(与城区)、国内、国际三个层面。区际层面,也就是与城区的合作,实际上已经成为生态涵养区乡村旅游业对接城区的一个重要手段。作为市场营销手段之一,“乡村旅游进社区”被延庆、昌平、怀柔等区县广泛、灵活采用,是对旅游目的地社区营销理论的重要探索和积极实践。除此之外,延庆县千家店镇基于“生态环境共建、共享”理念,与西城区金融街街道开展的区域合作是对《意见》中与城区合作的创新性实践。第三,对与周边河北、天津接壤的相关区县开展乡村旅游业合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延庆与河北张家口的怀来、赤城,怀柔与河北承德的丰宁,密云与河北承德的兴隆等,平谷与河北的兴隆、遵化和天津蓟县等,都是地相邻、水相连、文同脉,可以共同推出主题型精品线路,如平谷区与天津蓟县、河北遵化正在策划中的“京东黄金旅游线”,利用新开通的京平高速、平蓟高速和正在东延的西烟路,串联起了平谷区的京东大溶洞(AAAA)、石林峡(AAAA)、金海湖(AAAA),天津蓟县的黄崖关长城、九山顶国家地质公园、盘山(AAAAA),河北遵化的清东陵(AAAA)等国家级品牌和世界级产品,将为北京市民提供一个全新的产品,提供一个全新的体验。
第四,国际层面的合作。这个层面的合作,目前是三个合作层面中最为薄弱的,也是最有发展潜力,具有最大提升空间的领域。开展国际合作的最佳切入点,是旅游国际化。旅游国际化,包括客源国际化、产品(服务)国际化、投资国际化、管理国际化。旅游国际化,是促进北京市乡村旅游业转型升级、增效提质的巨大动力。实际上,北京市国际化城市的城市特点,已经为生态涵养区乡村旅游的国际化提供了强大的市场、资本、人才等产业要素支撑。这也是北京市的乡村旅游业区别于其他省市区的一个显着特点。怀柔区慕田峪村的“小园”模式,通过旧民居的加固改造,面向在京居住工作学习的国际人群和500强企业,达到“中为洋用”,表现了对京郊乡村建筑和文化的最大尊重,在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乡村酒店业态的同时,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即将消失的,是最可宝贵的。在我们眼中司空见惯的东西,在消费者眼中是难得一见的旅游吸引物。通过招商引资,吸引民间国际资本以租赁、转让等形式,进入乡村旅游开发领域,建设或体现异域风情(如怀柔鹅和鸭农庄)、或体现先进服务理念(如“小园”)的不同乡村旅游业态,进而吸引在京外国人消费,不失为开展国际合作起步阶段的捷径。
理念创新
随着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进程,要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市场驱动的关系,在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规划制定、环境优化、市场监管、形象宣传、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安全保障等方面的组织、领导、协调、推动作用的同时,创新是发展的灵魂也是促进乡村旅游迈向新目标的动力。更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在产业投资、市场开发、产品营销、经营服务等方面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企业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乡村旅游健康发展。
山合水易通过多年的旅游咨询与规划设计,传统旅游项目的休闲化升级、城乡综合休闲商业与特色休闲街区开发、休闲度假地产、旅游服务区与集散中心、郊野休闲公园设计、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开发、休闲目的地规划与整合营销等已经形成了专业化分工与跨专业合作的实践规划模式,突破常规,注重细节与创新理念是我们不变的理念。
理念创新
创新是发展的灵魂,是促进乡村旅游迈向新目标的动力。随着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进程,要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市场驱动的关系,在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规划制定、环境优化、市场监管、形象宣传、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安全保障等方面的组织、领导、协调、推动作用的同时,更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在产业投资、市场开发、产品营销、经营服务等方面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企业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乡村旅游健康发展。
模式创新
面对当前国际经济出现的困难局面,如何克服不利因素,保持产业强劲的发展态势,创新发展模式十分重要。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要正确处理好提升产业素质和扩大产业规模的关系。规模是产业发展的基础,素质是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数量扩张的同时要注重品质和效益的提升。要着力推动扬州市乡村旅游由粗放型向集约化方向转变,由注重经济功能向发挥综合功能转变,由单一依靠投入拉动向依靠资源整合、体制创新和内涵提升转变。要促进乡村旅游形式和产业功能的多元化,在满足游客需求、延长逗留时间和提高人均消费上做足文章。
机制创新
推进乡村体制机制的创新,关键点应放在激活乡村旅游发展的内在活力上。要培育壮大乡村旅游龙头企业,引导旅游企业以农民参与等方式形成新的产业优势,改变“大产业、小景点”的现状。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市内外投资开发商的资金、品牌、管理、技术和专业化经营管理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