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自主经营乡村旅游开发
Ⅰ 农村如何靠旅游致富
把握旅游导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
旅游产业导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关系到三个方面――政府、投资商和农民,从而衍生出三个问题,即农民如何致富、政府如何满意和投资商如何获利。以旅游产业为导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就是以旅游产业为突破点,解决这三个问题。
1.农民致富
农民致富是旅游导向的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如果农民不能致富,即使经济再发展,环境再改善,对农民来说,还是镜花水月,他们不会去配合。而旅游产业是一个富民产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将会产生出大量的机会,而且具有很强的增效作用,在带动农民增收的同时,改善居住环境、提高文化素质。
·增加就业
乡村旅游投资较少、带动面大、经营方式灵活、价格相对较低,又能满足现代游客追求回归自然和个性需求多样化变化新趋势,是一种具有较强生命力和发展潜力的休闲度假模式。而乡村旅游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其快速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参与,其中绝大多数是“就地取材”,尤其是在一些交通条件、区位条件、旅游资源较好的农村,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有效的增加农民就业岗位,既为转化农村富余劳动力找到新途径;又能够增加当地农民收入,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支撑农民自主经营项目
在以旅游产业为导向的新农村中,应积极调动农民作为经营主体参与到旅游接待服务中来,如农家家庭旅馆、餐馆、娱乐、交通、购物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其中餐饮是核心。在规划阶段就应该对这些项目进行指导和示范规范、在运营阶段帮助协调、提供咨询指导并进行规范和管理。这类项目能够在解决旅游淡旺季接待服务供求矛盾的同时,增加农民的收入,一般来说,乡村旅游较为发达的新农村,从事旅游接待的农户,户均旅游收入在数万元。
·促进农副产品销售、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乡村旅游的发展,尤其是和大面积的果园、菜园、经济作物、生态式的家禽家畜养殖相结合的模式,能够带动相关农副产品的销售,绿色无污染的粮食、蔬菜、禽畜等能够吸引游客进行餐饮消费;经济作物能吸引游客采摘、购买。依托这些农副产品可形成旅游商品,进行更大范围的推广,从而推动农副产品的加工与开发,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和深度开发和加工的方向调整和发展。
·可持续的发展潜力
在以旅游产业为导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的基础设施、道路交通、村容村貌、生活条件、社会事业、社会经济等都会得到较大的改善,尤其是农民的文化素质、修养和视野能等都会有很大的提高,让农民可以可持续的致富,并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2、政府满意
政府满意是旅游导向的新农村建设的保障,而政府满意且愿意支持的条件很简单,就是这种模式符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三农问题确实能够得到改善。所以这种模式,从最初开始,既要紧紧围绕相关政策的要求,给出新农村建设的解决方案,并能够落到实处。
·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
根据各级政府的具体要求,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各项问题,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等。这要求从规划阶段开始,就要给出相关的解决方案,如旅游产品的投资收益、农民收益、基数设施建设、乡村风貌控制、公共设施、公共事业、产业结构等的分析以及保障措施,并在各阶段的运营和操作中落实。
·符合相关政策和精神
这里的政策和精神,既可以是关于新农村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也可以是其他相关领域的。旅游产业导向的社会新农村建设,应根据乡村的具体情况和各地区的具体要求,符合、迎合(甚至引导)相关的政策和精神,如在知名革命老区,与国家大力推进红色旅游、回馈革命老区的政策相结合;在能源密集型地区,与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升级的政策相结合;与发展农业、发展水利、小城镇建设等政策相结合。在帮助政府落实和推进相关政策和精神的同时,达成自身的目的。
·与区域旅游发展相契合
这里的契合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含意:第一,要溶入区域旅游氛围之中,不能破坏整体形象;第二,要与城市城乡一体化发展、郊区旅游发展的相关规划相衔接;第三,区域内应避免重复建设,要争取做到“一村一品”;第四,要加入区域旅游整体推进、推广的大环境中。
·政府投入产出性价比高
这里说的投入不光是资金,还是包括精力。旅游是一个藏富与民的产业,往往存在投入大、回收慢、盈利和纳税少的问题,而政府在旅游方面的投资也往往比较慎重。倘若能够吸引到足够的资金,甚至不需要政府投入,就给财政贡献大量的利税或极大的提高城市的影响力,而且符合相关的要求,这样的项目是政府欢迎的项目。资源、区位条件较好的农村往往可以率先启动,而科学的策划规划能够加速和保障这一过程。
3、投资商获利
投资商获利是旅游导向的新农村建设的催化剂,正所谓无商不活。而商人逐利而往,只有投资商的经营回报能够大于其对农村建设、项目建设的投资,他才会参与进来。
·科学开发旅游产品
高效的经济农业、林业、果业、养殖业,以及与之高度关联农业旅游就是投资商较好的选择;依托大城市和大景区的乡村,结合具体实际,积极开发旅游地产、高档旅游接待、休闲康体运动等项目,也是有效回收投资的保障;自身旅游资源较好,且具有独特性的乡村也容易收到投资商的青睐。但是旅游普遍存在投资大、回收慢的问题,如果不是旅游条件较好的乡村,很难吸引外来投资商的目光,所以必须通过科学的策划,在景区的经营之外,积极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增强乡村旅游的盈利能力。
·利用相关政策
投资商在进行旅游导向的社会主义建设时,应该积极和相关的政策精神相结合,如发展红色旅游、文物保护、生态保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农业、发展水利工程、建设旅游小城镇等,并以此向有关部门申请相关的帮助,如现金、贷款、基础建设、营销、土地政策、税收政策等,从而减少自身的投入或者减少运营成本。
Ⅱ 乡村旅游,究竟该怎么发展
目前,国内对于乡村旅游的经营模式并未形成共识,分类的角度有很大不同,如乡村旅游资源类型、旅游地区位因素、旅游经营管理等,也有从利益导向型视角入手。
由于乡村旅游的开发需要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当地居民等各方共同参与,涉及利益体较多,所以可按照乡村旅游成长的协调机制,将乡村旅游的经营模式划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政府主导型模式、社区居民主导参与型模式和多利益主体参与型模式。
政府主导型也可称为政府推动型,该模式最大特点是政府作为乡村旅游开发的主要力量,起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等作用。
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政府主导型模式适用于乡村旅游开发早期阶段或经济落后的贫困地区。因为政府主导的优势十分明显,可构建相对公正的利益分配机制,实现政府、开发商、农民的利益均衡。
社区居民主导参与型模式又细分为两类,一类是村民自主开发型模式,另一类是乡村组织型模式。村民自主开发型模式常见的有有“个体农庄”模式、“农户+农户”合作模式、“示范户带领”模式等,乡村组织型模式是由自发组织的协会或部分引导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
村民自主开发型模式通常缺乏统一、长期规划,对生态环境保护不力,经营管理制度不完善;乡村组织型模式则缺乏专业知识,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
多利益主体参与型模式是乡村旅游经营模式的发展趋势,因为乡村旅游的综合性决定了需要多方力量参与开发建设运营,这导致利益相关方众多,在协同发展要求下产生了该模式。
在该模式下,各方利益主体能够得到较好的协同合作,避免了过度开发或商业化,也更注重对生态环境、原始风俗文化的保护,维持乡村旅游最核心的“乡村”味道。
总的来说,乡村旅游经营模式无绝对好坏之分,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乡村旅游发展方式。
Ⅲ 想做乡村旅游、农业观光园等方面的项目,怎么解决土地使用及规划问题
想做乡村旅游、农业观光园等方面的项目,怎么解决土地使用及规划问题?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研究,在符合规划及其他规定的基础上,针对项目区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开发模式,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 旅游设施用地
方式(1)、依法按程序征用
注:某些地方对土地征用有特别规定和说明,具体程序以地方具体规定为准。
方式(2)、与集体联合开发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占用本集体农用地和单位占用国有农用地的,不需拟定征地方案。
若项目用地占用农村集体土地,可采取企业与村集体联合进行开发建设的模式,即村集体作为主体,企业作为投资主体,联合开发旅游项目(建设用地部分)建设。
2、 农业观光等农园项目用地
方式(1)、依法征用
通过征用形式将集体土地变为国有后使用,但由于此项目用地面积较大,土地征用超过一定面积须报国务院审批,操作难度较大。
方式(2)、通过农用地流转形式租赁农村集体土地
相关手续较征地简捷,且可节省大量资金。
与镇政府和相关村委会进行沟通,协商达成一致后,与镇政府及相关村委会签订租赁合同,与农户和村小组签订有关合同,取得土地经营权。再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进行表决,最后由村小组委托乡镇政府或村委会与承包商签订租赁合同。
由于发展观光农业等项目,涉及到将耕地、园地、林地等用地类型转变为设施农用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用地类型,需要与当地政府或国土部门了解沟通相关手续事宜。
3、 农村居民点归并整合
可通过新农村建设、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形式开展。首先与集体沟通协商,签订搬迁、补偿、安置等相关协议;然后与国土部门沟通,争取周转用地指标,办理安置区农专用手续。
如果周转指标申请成功,新增建设用地可以先建后拆形式进行,即首先在新址(安置区)建设安置点,然后拆除整合原有居住点,经整理后按一定比例归还安置区占用土地。
Ⅳ 政府如何推动民宿乡村旅游项目
乡村民宿是利用农村住房为游客提供以住宿服务为主,并综合民俗活动、农业体验、休闲娱乐、健身养老等内容的一种农家乐休闲旅游新业态,是乡村旅游的重要业态。
近年来,省、市、区先后对发展乡村旅游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并把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经济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乡村民宿经济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我区作为宁波市最大的中心城区,北山南水,城乡兼具,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依托自身比较优势,抢抓机遇,大力发展乡村民宿经济,不仅对加快我区中
西部农村地区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我区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休闲江北的具体举措。因此,我区应该大力发展乡村民宿经
济。我们根据近期的实地调研走访,就此提些建议和意见,供参考。
一、现状与问题
目前,我区乡村民宿尚处于起步阶段,零星分布在洪塘街道的鞍山村、慈城镇的毛岙、五星、三勤村等地,称得上民宿的经营实体不足10家。如毛岙村现有民宿2家,23间标房,收费标准约为100元/天,每家年收入为30万元。但多数处于半停业状态,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据调研,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缺乏规划引导,项目配套不完善。我区尚未就乡村民宿发展出台相关规划,没有对民宿以及民宿相关旅游配套产品、设施等进行统筹谋划,民宿经
济处于自我发展状态。发展民宿一般需要有两日以上的旅游行程作为配套,我区民宿发展可配套的旅游资源则较为零散,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大。如鞍山村,主要向游
客推介的主打项目是北山游步道登山游、保国寺古代建筑游两个旅游产品,这两个旅游项目均可以在一天内完成,不足以使游客产生“住下来”的欲望,留不住游客
使民宿产业发展受限。当前,全区实际正常运营的民宿没有几家,还没形成具有相当规模和较高知名度的民宿集聚发展区域。与德清、象山等地相比,我区乡村民宿
发展明显滞后。
(二)缺乏专业化运作,主题特色不突出。我区民宿经营者主要是当地农民,经营理念较狭窄,管理服务人员的职业化程度较低,民宿主题不突出、特色
不明显。如,在房屋装修上照搬城市宾馆装修,缺乏乡土气息;在经营特色上,与象山的渔家乐、德清的洋家乐相比,缺乏自身吸引游客的亮点。其次,民宿的市场
定位模糊,没有针对青年白领、退休职工等不同的消费者而进行市场细分。
(三)发展环境有待优化,要素制约严重。一是受现有政策的制约。由于我区民宿是由农民自行建造,没有正规的施工单位,无法提供竣工验收报告,按照有关规定是不能取得消防安全许可证;同时1995年前建造没有房产证的农房,或有房产证但无环评报告的民宿都无法取得工商营业执照,开业后无法向消费者提供正规发票,意向开办民宿的经营业者对此顾虑较大。二是缺乏民宿经营用房。由于现行政策规定农村住房高度“一般不得超过2层,最高不得超过8米”,导致大部分农村住房面积限制在200平
方米左右,使民宿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受到限制。从毛岙村的调研情况看,除了农户因工作等原因迁到城镇后空置的房屋可用于开展民宿经营外,既要满足农户自
身居住,又要有空余房屋用于民宿经营的农村住房几乎没有。三是缺乏资金。现在民宿经营主要是个体投资为主,自我发展,财力上不足以完善娱乐、购物、交通、
卫生等旅游基础设施,使得区域规模效应不明显。毛岙村有两家经营状况较好的民宿经营者,各投入了200多万元用于农房改建、翻修,已无更多财力用于完善交通、卫生、村庄环境等公共配套,另一方面也缺乏建设主体资格。
二、外地先进做法
(一)象山农家客栈发展经验
象山县依托旅游景区、农渔产业、山海资源、民俗文化和乡村环境,充分利用农家院落,积极发展“民食、民宿、民游”农家乐项目,先后出台了《象山县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实施细则》和《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家客栈”建设的实施意见》,实现农民家门口创业就业、增收致富,推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转型升级。2013年全县农家客栈共接待游客34万人次,营业收入达2721万元,同比分别增长85%和91%。
一是完善组织体系。县级层面成立农家乐休闲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各镇乡、街道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设立工作站;农家客栈有关村建立服务站;发挥县农家乐行业协会作用,引导农(渔)家乐各经营业主依法经营、提升服务。
二是加大扶持政策。象山县对农户改建、税收、信用贷款均明确了扶持政策。如,县对农户改建每间标准房补助2000元,单张床铺的补助1500元,镇乡、街道按1:0.5以上比例给予配套。对农家客栈经营农户10户以上、床位在200张以上,且建立村级服务组织、设有游客接待中心和其他必要的旅游配套设施的村,县财政给予8万元的补助。对列入县农家客栈计划建设村,验收后3年内其缴纳税收当年地方财政所得部分全额奖励给村集体,用于日常管理和村庄环境整治。开展农家客栈经营户信用等级评定,积极开展小额贷款服务,并给予利率优惠。
三是规范经营管理。县公安、消防、卫生、环保、工商等部门简化审批手续,强化对农家客栈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素质培训,推进农家客栈规范化发展。因地制宜制订农家客栈消防、治安安全和卫生、环保标准,促进农家客栈标准化建设。
(二)德清农(洋)家乐开发经验
近年来,德清县依托莫干山、下渚湖的自然禀赋,积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目前全县共有农家乐200多家,其中以“洋家乐”为代表的精品民宿近50多家。2013年全县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270.2万人次,营业收入达2.07亿元。
一是形成合力。县政府成立农家乐休闲旅游领导小组,制定《关于促进农家乐发展的若干意见》,安排专项资金补助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成立县农(洋)家协会和西部涉外休闲度假项目服务小组,会同建设、国土等职能部门,针对精品项目予以特事特办,合理营造良性发展氛围。
二是做精项目。选择环莫干山和下渚湖区块实施精品示范工程,聘请专业设计师上门服务,完成一批精品特色农(洋)家乐改造;利用优越的生态环境和
投资政策,吸引文化人士前来投资,兴办具有文化内涵的精品“洋家乐”,提升区域品位,如裸心谷、法国山居等,其中裸心谷年营业额达1亿元。
三是实现多元发展。在发展农户单体经营同时,积极引入青年旅社、文化公司、国际友人、创意人士等多元投资经营者,打造单体农户、国际度假村、废旧老宅改造、户外俱乐部、大型农庄、文化创意会所型等不同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
四是加强产业融合。通过规划引导,将特色种养殖业、本地饮食文化特色与农家乐联动发展,带动特色农产品销售,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
三、对策建议
根据调研情况,结合借鉴外地乡村民宿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做法,我们对加快发展我区乡村民宿经济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规划布局,试点先行。建议区政府研究制定民宿发展的布局规划,对现有民宿发展摸底排查,并根据自然景观、村庄条件等,出台相应的民宿
发展规划线路图,明确重点发展区域,与新农村建设、拆迁和保留村规划等有机结合,充分考虑产业布局、人口集聚、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形成目标明
确、布局合理、定位科学、特色鲜明的民宿发展规划。规划编制时要注意江北农村地处城市近郊的区位,准确定位。建议对毛岙、三勤、鞍山等具有资源优势和建设
基础的村先行试点,可通过村统一经营、村民自主经营或引入工商企业主体等多种模式进行开发,突出民俗活动、农业体验、休闲娱乐、健身养老等不同主题,打造
适合不同消费者群体、多层次、多元化的乡村民宿产业体系。
(二)加大政策扶持,突破制约。建议区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扶持乡村民宿经济的发展:一是在民宿建房用地保障和容积率控制方面,建议拓宽民宿建设
用地渠道,放宽容积率指标控制,简化审批程序,保障民宿发展用地需求,对于用于民宿发展的临时建筑在政策上予以适当突破。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借鉴象山的经
验,对民宿经营户按床位给予一定的补助;对有一定规模民宿经营户数的村建设旅游配套设施或游客接待中心等,给予适当的补助;对于资源禀赋较好、市场前景广
阔的精品项目予以重点补助。三是在环保、工商、消防等准入许可和经营许可的审批事项上要有所突破。建议有关部门学习借鉴外地的经验和做法,坚持先发展后规
范的原则,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制订准入门槛和审批办法,设置相关达标要求的政策,对符合达标要求的民宿发放证件,以保证其正常经营。
(三)加强指导和服务,确保有序发展。一是建议区政府有关部门加强指导和服务,帮助试点村加强对市场的调研和分析,根据试点村的特点和优势,按
照市场细分原则来确定目标客户群体,准确定位。指导有关试点村制订专业化、商业化的发展项目,提升民宿产业整体品质。二是积极发挥政府的招商引资平台作
用,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旅游公司的合作、对接,利用旅游企业的财力、智力以及营销策划经验,进行专业的招引和开发。三是借鉴外地的经验,建立行业协会,强化
设计,组织开展民宿业主和服务人员的经营理念、营销策划、管理服务技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等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档次。四是相关部
门要加强对民宿发展的服务质量、消防、卫生等的监管,确保有序发展,实现诚信经营,提升知名度,打造民宿经济的品牌。
(四)理顺机制,强化合力,完善配套。一是建议借鉴德清、象山等民宿产业相对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由区政府牵头,成
立由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乡村民宿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建立重大事项议事协调例会制度,定期协商解决乡村民宿在发展中遇到的办证难、资金筹措渠道单一、经营管
理缺乏专业化运作、配套不完善等难题。二是建议区农村工作和旅游管理部门应该把发展乡村民宿作为农民增收和旅游经济的重要工作来抓,与所属民宿村的街道、
镇形成工作合力,齐抓共管,推进民宿经济的发展。三是完善配套服务设施,要加大对民宿发展区域的旅游交通、便民设施、生活设施等建设资金的投入,完善配套
服务设施,同时对民宿村生活污水处理、道路设施建设、村容村貌的整理要加大力度,也要增加村自行车健身道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四是加快推进乡村民宿发展区
域周边的旅游项目的建设,增加可游性,使乡村民宿和旅游项目形成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局面。同时对现有的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整合管理,在民俗活动、农业体
验、休闲娱乐、健身养老等方面进行培育或支持,将特色种养殖业、本地饮食文化特色与农家乐联动发展,带动特色农产品销售,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
Ⅳ 政府如何推动民宿乡村旅游项目
可以结合当地的区域品牌,或者区域特产打造区域特色.通过乡村旅游、区域特产来引流,为民宿带来客源,在乡村旅游和区域特产的结合下,为当地留下“游客”,游客可以在当地购买特产,在家也能购买,实现了一次良性的循环。民宿可以同产品供应厂家合作,如床上用品,装饰品等,作为一个共享的场景,在获得主营业务收入的同时,还能获得额外收入。
Ⅵ 按经营模式开发的农家生态旅游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1)农旅结合模式。这一类乡村旅游经营模式以当地农户为主体,自筹小额资金投资,自主经营,游客主要在节假日短期逗留,或进行气候型休闲旅游。它属于农户家庭小而全的农业兼业型经济,经营户之间未形成明确分工和产业化发展的内在关联,因而其旅游产品的设施较为简陋,卫生条件无人监管,难以达到高品位的文化旅游档次。从模式的框架设计上看。小农经济的局限性限制其向规模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此模式主要适用于农村经济不发达、乡村旅游资源优势不明显的城郊和农村地区(图4-3)。
(2)CCTV模式(详见后述)。
(3)以乡村旅游业为龙头的“旅-农-工-贸”联动发展模式。该模式主要是围绕乡村旅游这个龙头开展各项经济建设。一是发展第三产业,解决旅游者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问题。兴建旅游设施、商业设施、文化娱乐设施。二是发展第一产业,兴建农副产品基地、农业观光基地,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三是发展第二产业,开发各种旅游食品、饮料、纪念品等。对当地土特产进行深加工、精加工,力求上规模、上档次。四是发挥旅游的牵线搭桥作用,让旅游市场带动信息、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促进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引进,加速本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此模式主要适用于经济基础好、乡村旅游发展较成熟的农村地区。
(4)景区带动模式。是以重点旅游景区为核心,把旅游景区的部分服务功能分离出来,吸引和指导旅游景区周边乡村的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从而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点:一是通过开发建设旅游景区,带动景区周边乡村的旅游住宿、餐饮、购物及配套服务,拉动农副产品、土特产品的销售,促进乡村旅游及社区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减少了旅游景区建设资金投入的压力,迅速扩大和提升旅游景区的接待服务功能,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配套设施和服务:三是带动旅游景区周边农民就业和收入增加,促进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形成旅游景区和社区经济社会的互动发展。
(5)政府+公司+旅行社+农民旅游协会模式。该模式是政府负责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公司负责商业运作;农民旅游协会负责组织各类活动及服务,并协调公司与农民的利益;旅行社负责开拓市场,组织客源。贵州平坝县天龙镇屯堡村寨游就是这样一种模式。
(6)产业依托型模式。该模式是以经济基础较好的乡村为依托,立足当地规模化的农业产业优势,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为主、村民参与进行旅游项目开发,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如云南红河州蒙自县依托十几亩石榴、桃、李等果园,积极开发和发展果园旅游,不仅促进了水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而且带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该模式的特点:一是依托和发挥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生产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突出特点;二是既满足了旅游者观光、休闲和乡村体验的多样化旅游需求。又促进了当地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就地销售,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三是引导农民开展旅游接待服务,既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又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的服务意识和综合素质;四是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的改善,形成了良好的旅游环境和氛围,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7)旅馆型农家生态旅游。旅馆型农家生态游是指以景区景点、区位优势为依托,以提供吃、住、游服务为主要经营手段和以价廉为主要经营策略的经营实体。
宾馆型农家生态游是在景区景点优势明显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接待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满足了城市中、低收入人群旅游消费的需求,拉近了城市与农村的距离。宾馆型农家生态游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依托性。旅游景区景点一般远离大、中城市,尤其是山区景点,风光优美,景色迷人。但由于交通、吃、住等条件跟不上旅游发展的需求,于是一些具有一定经营头脑的农户便将自家庭院及宽敞住房加以装修改造,开始接待游客。显然,这类农家生态游景点依托性很强。
二是价廉性。由于农家生态游大部分是由农民利用闲置的房屋和生产资料开展经营活动,部分农产品又是自家种植,相对而言具有“投资小、风险低”等优点,加上管理部门管理滞后,所以旅游收费便宜,经营者成本较低。可见,其主要“卖点”就是“价廉”。
三是灵活性。旅馆型农家生态游在经营过程中一般比较灵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价格比较灵活,弹性较大;二是经营方式比较灵活,即可以根据客流量的大小,游客爱好,或偏重于餐饮,或偏重于住宿。在管理并不规范的情况下,这种经营的“灵活性”往往是导致恶性竞争的主要原因。
(8)餐饮型农家生态旅游。餐饮型农家生态游是指以解决游客就餐难为发展契机,以满足游客价廉、味美、舒适、随意的消费需求为经营策略,以原汁原味的农家菜为主要经营特色的经营实体。可以这样认为:餐饮型农家生态游是城市“社会饭店”伴随城市居民的流动向农村延伸和拓展,也是农村特色菜在适应城市居民时尚消费习惯的过程中对城市餐饮业的冲击和改造。目前,全国各地大、中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均有不少属于这一类型的农家生态游。相对而言,这种类型的农家乐具有交通便利、乡土气息浓厚、菜价低廉等特点(图4-4)。
Ⅶ 如何运作“公司+农户”乡村旅游模式
漕泊乡是攸县酒埠江风景区的重要旅游乡镇。近年来,该乡在“旅游兴乡”工作中,突出“乡土旅游”主题,开发乡土观光奇景,发展乡土购物特产,建设乡土居家新城,真正让游客“游有所处,购有所需,娱有所乐”,不虚乡土之旅!开发乡土观光奇景漕泊是罗宵山脉的“怀中骄子”、酒埠江风景区的“掌上明珠”。酒埠江风景区缘何魅力四射?除了酒仙湖区的“水”,更有漕泊境内的“洞”。漕泊乡是我省首批省级地质公园酒埠江地质公园的核心地质遗迹保护区,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貌景观齐全,有奇特的溶洞、地下河、天坑、瀑布、温泉,并与山水相依的柏市、峦山、兰村、黄丰桥等旅游乡镇,构成了天然的岩溶博物馆,其中各种大型天然溶洞多达120余个,形成国内最密集的溶洞群,已探明的大型溶洞有白龙洞、海棠洞、禹王洞、皮佳洞、凤凰洞、青蛇洞等10多处。漕泊乡“白龙洞景区”,由政府“搭台”,让民资“唱戏”,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企业经营”的乡土旅游景点综合开发格局。白龙洞景区主要景点有白龙洞、献花岩、海棠洞、三洞峡、峡山书院、金仙观、佛教胜地石涛寺、洪秀全纪念馆、红色革命胜地东冲兵工厂等。由长江实业公司投资开发的白龙洞,以奇、险、全、美著称。洞内钟乳石千姿百态,琳琅满目,洞中隐洞,楼上藏楼,构成一座令人留连忘返的地下谜宫。洞中的白龙马、石河床、石钟音乐、古生物化石更是“四绝”。中国地质科学院溶洞研究所所长朱学稳教授在考察白龙洞后,赞其“景赛黄龙洞,奇胜芦笛岩”。白龙洞于前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每年吸引了10多万游客。白龙洞景区的成功开发,极大地增强了漕泊乡“挖掘乡土旅游珍稀资源,实现旅游产业兴乡富民”的信心。他们积极配合县里对酒埠江风景区的整体开发建设,主动服务,当好开路先锋,努力创造最优发展环境。举全乡之力,全民介入,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次艰难跋涉,乡村干部和当地农民乐为专家考察团当向导,先后发现国内罕见的一条长达10余公里的地下阴河和一个可同时容纳200人沐浴的溶洞温泉。地下阴河位于漕泊乡至柏市镇之间,是湘江支流m水的重要源头之一。阴河流经处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溶洞,水量丰富,洞内钟乳石、石笋无数,景观神奇。阴河入口处的山顶,是中国藏传佛教密宗的集大成者、世界佛教协会前主席陈健民闭关修炼处———献花岩,阴河出口处是大名鼎鼎的禹王洞瀑布,游人到溶洞,就能够听见水流声,可以看见地下阴河的一部分。溶洞温泉位于与漕泊乡毗邻的柏市镇,水温常年处于摄氏39.8度,富含矿物质。今年10月,广西桂林溶洞研究所的专家和英国“切尔希”溶洞探险队对“献花岩———禹王洞”地下阴河进行了地质地貌调查和探险;11月,美国“红玫瑰”探险队慕名而至,来此考察。这两项珍稀资源给湘东名胜酒埠江风景区增添了两道亮丽风景。专家断言,此条地下阴河可望打造成“世界上最长地下河漂流”的旅游品牌,攸县溶洞群有望形成“国际品牌”。漕泊乡不仅“奇洞”诱人,更有“秀山”、“丽水”醉人。目前,正在开发的“太阳山景区”,宛若清水出“芙蓉”。太阳山景区位于漕泊、峦山、兰村3个乡镇的交界处,以山、石、泉为主要特色,主要景点有桃源谷、仙人桥、七里峡、滴玉石瀑布、太阳山等。其中桃源谷谷长7公里,溪水绕峰穿峡,清澈如碧;两岸危崖峭壁,怪石嶙峋,森林茂密,浓荫匝地,是个天然的大氧吧,各种珍禽异兽,奇花异木同生共荣,构成极为隽秀、清悠的生态环境。七里峡延绵数里,峡谷曲折幽深,间或绝壁幢幢,间或瀑雨涟涟,更有“仙人桥”飞架东西,“神女峰”横亘南北,天然美景,目不暇接。发展乡土购物特产漕泊乡充分发掘野菜资源优势,做大做强野菜腊焙产业,进而掀起乡土旅游购物的绿色热潮。漕泊以及攸县东部地区及江西境内的绵延几千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岭,是野菜生长的天然基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加上人工培育基地,野菜资源非常丰富。有些野菜如乳参、野芋等,在湖南境内都是稀有的,甚至是独一无二的。在腊焙食品方面,漕泊的腊焙肉、猪火腿、腌鱼在民间也都有传统、有市场、有名气。漕泊出产的一些土猪、土鸡、肉牛、黑山羊,因用农家传统方法喂养,其肉质、口味、营养成分都深受城里人的青睐,而且存量也多。乡土观光,带动了乡土购物。乡党委、人大、政府明察秋毫,迅速成立旅游产业开发办,以旅游开发为契机,以野菜文化节为载体,以民俗文化村为平台,以“公司+农户+基地+市场”的形式为产业链,每年还从财政中列支专项经费,用于对野菜腊焙产业实行全方位的扶持和引导,使之不断提质增效。今年来,漕泊乡旅游开发办建立了以11家农户为股东的100亩集中连片的股份制野菜示范园,政府从信息、技术、资金、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提供一条龙服务。示范园内种植的多种野菜和新型瓜果,一上市就被消费者抢购一空。在政府的扶持下,漕联村村主任钟伟民,组建了湖南株洲白龙野菜腊焙食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拥有先进的山野菜、腊焙食品两条加工流水生产线和微菜、香椿、乳参等5个千亩人工野菜培育基地,以及上万亩天然野菜基地,年生产加工能力达1000多万元。公司目前已开发生产的乳参、白龙笋、山里焙肉等20余种乡土特色产品,产品热销三湘四水,有的还打进了国际市场。其中“白龙八野”菜不仅成为湘东菜系中的“八大名菜”,而且还有着“医食同源,药食同用”的野菜医疗保健价值。在今年11月份举办的“第五届湖南省(国际)农博会”上,“白龙八野”中的“白龙烟笋丝”获得“金奖”。据漕泊乡旅游产业开发办分析估算,游客到风景区消费,有80%是用于购和娱,其中50%以上是用于采购乡土特产,今年仅野菜腊焙食品收入就高达5000万元。建设乡土居家新城漕泊乡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努力建设体现观光、购物、休闲、健身于一体的乡土旅游集镇,营造良好的乡土居家新城。立足沿公路发展的带形集镇,着力发掘和利用集镇及周边环境景观资源,尽可能地克服和减少公路集镇的不利影响,从街道、建筑、绿化和空间布局等各个角度改变渠式集镇形象,形成收放有序的街道空间。整合白龙路西厢用地,适当集中同类功能用地,逐步形成串珠式集镇形态,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生态的、有鲜明特色的山区乡土居家新城———“深谷幽兰”,使之成为集登高观景、植物博览、超市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风景区。在集镇中心区的入口和出口各规划了一个交通环岛,在环岛中央分别设计了“门”和“白龙出洞”两件雕塑,作为集镇的标志性景观。“门”的形态庄重,虚实结合,意为“归家之门”、“开放之门”。白龙路穿镇而过。在白龙路北面规划修建一个小广场和山门,作为集镇的公共活动中心和公园入口,敞开了街道空间,形成了一个景观节点。从出口往白龙洞方向,尊重道路和溪流的自然线型,规划了两个自然村落,尽可能地不改变村民的生活、居住环境,适当保持现有村落形态,并以此作为民俗文化农家乐基地。在绿化种植方面,采用草地、花草和乔木搭配的原则,形成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的绿化效果。同时根据自然地形,形成一定的坡地,在坡度较大的地方采用地方材料护坡选景,形成一些乡土自然景观的微缩。漕泊乡今年又投入300多万元,切实加强集镇街道建设。乡土居家新城那淳朴而绰约的风姿,令游客眼前一亮!“深谷寻幽兰,云霭绕青磐。梭梯欲奔月,听笛至天明。”去过漕泊乡的游客,无不从内心深处发出“不可不来,还要再来”的感慨,那是对乡土的深深眷恋,对乡情的永恒神往……
Ⅷ 最好的精准扶贫就是发展旅游业吗
不一定,但是如果当地的环境适合的话,发展旅游业确实能做到精准扶贫。
三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为贫困地区、贫困家庭、贫困人口量身定做发展乡村旅游的具体方案和实施路径。根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最新统计,目前全国仍有592个国家级贫困县,按国际极端贫困人口标准,我国目前仍有4%左右的贫困人口。中国地域广大,各地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发展历史等各有不同,造成经济落后、人口贫困的根源也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他们发展旅游业的资源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市场条件等千差万别。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制定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旅游开发、管理和经营方案,做到目标精准、对象精准、方案精准、路径精准,让那些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以最适合的方式和路径实现脱贫致富。
四是要有系统的引导政策和推动机制。到2020年实现所有贫困县、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十八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发展目标。旅游扶贫是全国旅游界积极参与国家行动、担当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作为一项庞大、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有系统的政策支持和推进机制,本着“政府引导、社会参与、贫困户受益”的原则,动员和调动社会各界力量、特别是旅游业界参与到旅游扶贫这一历史性工程中来。政策内容应包括资金扶持、金融支持、人才支援、技能培训等,推动机制应包括社会动员、奖励和激励、监督管理、绩效考核等。通过系统的政策体系和推进机制,把旅游扶贫做得更加精准、扎实、卓有成效。
今年5月以来,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旅游局启动了2015年贫困村旅游扶贫试点工作,在全国共选取了56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开展旅游扶贫试点。要求各级扶贫部门和旅游部门加强规划引导、加大资金投入和金融支持、广泛动员力量、扩大社会参与、组织开展培训、加强监督管理,切实把贫困村旅游扶贫试点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旅游扶贫作为国家扶贫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理应成为“精准扶贫”的先行者,使参与旅游发展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成为“精准脱贫”的实践者和受益者。
Ⅸ 2020下半场,乡村旅游行业将有哪些发展新趋势
2020年旅游行业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的影响,整个行业一遍哀鸿,上半年旅游业基本停滞,下半年由于国内疫情控制得力,国内游逐步复苏。但由于国际形式恶化,造成疫情防控难度加大,旅游业又是人口流动性强,人口密集扎堆,不利于疫情的防控。
今年下半年,旅游这个行业也只能从夹缝中求生存,需努力想尽办法,补充趋利避害的旅游资源。其中乡村旅游是不错的选择。实现乡村旅游,避免人口扎堆前往著名的旅游景点,一是缓解疫情压力的一种比较好的办法。二是对提升旅游经济的一个补充。三是释放人们旅行需求的一种有效方式。
第三,农村扶贫工作的大力开展,在思想上点化农民,利用自然资源,举办光观农业,结合旅游业推销过剩农产品,利用乡村优质农副产品出售,从而使旅行产品附加经济值得到提升,从而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服务三农。
农户通过对外开放旅游资源,城里人没有更多更远的地方出游,今年下半年,会有更多的人出游乡下,放松心情。在今年特殊形式下,两者对接,会更好地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以上粗略地概述三点,是我认为今年下半年乡村旅游的新态势,希望我的解答有一定的意义,欢迎你开启乡村游,为发展农村经济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