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城乡旅游 » 旅游型城市化摘要

旅游型城市化摘要

发布时间: 2021-03-15 20:57:26

⑴ 急求《中国城市化道路》2500字论文

关于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思考
摘要:城市化是社会变迁的重要环节,也是现代化的必然过程。文章阐述了中国城市化的现状,回顾了城市化发展的
历程,分析了城市化的几种模式,并探求适合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战略,最后指出中国应走多样化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
关键词:中国;城市化道路;思考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和结
果,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
技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主要是指乡村变成城
市的复杂过程,它包括农村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城
市居住区的逐渐扩大,非农业活动的转移和聚集,
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变化等等。改革开放使中国
城市迅速发展,但城市化的进程与我国经济发展
的现状不相协调,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目前关于
中国城市化发展模式、城市化战略等仍然存在许
多争议,探讨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将有
利于推动城市化研究,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一、中国城市化的现状
世界城市化从工业革命开始,!"世纪以来,城
市化的规模和速度达到空前的水平,截至#$$%
年,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已达到&’()*,几
乎有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近几年,中国城
市化水平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从#$$$年的
0"(1$*提高到!""0年的&"(’0*,城市数量已从改
革开放初期的#$0个增加到目前的%%"个,其中超
大、特大城市达&%个,城市经济对中国23.的贡
献率已超过)"*。有专家预测,在未来#’年内,若
按照城市化率每年不低于#*的增长率计算,到
!"!"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大概要达到’’4%"*,城
市人口大概可达14$个亿。城市化对推动中国社会
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年诺贝尔经济奖获
得者之一的约瑟夫·斯蒂格利茨(56789:;(<=>?@>A8)
认为,新世纪对于中国有三大挑战,居于首位的就
是中国的城市化“,中国的城市化将是区域经济增
长的火车头,并产生最重要的经济利益”。《中国城
市发展报告(!""04!""&)》统计显示,!""0年,我国
国内生产总值达##%B%$&亿元(人均超过#"""美
元),其中全部地级城市(不包括辖县)创造的23.
约占全国23.的%0*,23.超过#"""亿元的城
市就有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天津、武汉、杭州、
沈阳、南京、佛山、大连、重庆、成都#0个城市。+!,可
见城市发展在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
龙头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迅速发展,但与世界
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还处于初级发
展阶段。据世界银行统计,!""#年,全世界城市化
水平&)()*,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最不发达国家!%(!*,而中国是0%()*。中国城市
化率比世界平均低##个百分点,比世界发达国家
平均低0$个百分点。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
协调发展,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基本
经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这种相关性,在工业化由
初期向中期迈进的加速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据
统计,#$%’年到!"""年,中国工业化提升幅度是
中等收入国家的!(’倍,而城市化提升幅度仅为这
些国家的&%*。!"""年城市水平仍滞后于工业化
水平#&(0个百分点。+0(,.%")中国城市化水平严重滞
后,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已经成为制约
我国经济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巨大瓶颈”。
未来!"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
期,中国面临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
主义现代化的战略任务。没有城市化的大发展,是不可想象的。没有城市化的工业化是畸形的、没有
后劲的。没有城市化也就没有现代化。!"#$%&’&(加快中
国城市化进程,是促进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和城
乡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解决二元结构矛盾的根
本出路。
二、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战略的演变
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城市化主
要是由政府发动和引导的。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
城市化经历了一条坎坷曲折的发展道路。大致可
以划分成三个发展阶段:)*"*+)*,-年为起步阶
段。)*"*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城市人口只有
,-’,万人,城市化水平仅为)./’.0,不仅远远低
于当时世界城市化的平均水平&10,而且还低于
当时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平均水平)’0。经过2
年时间医治战争的创伤,恢复了国民经济,随后又
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了大
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和城市建设。这个阶段城市化
是一个与工业化同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城市
人口比重稳定上升,每年增加城镇人口"",万,年
均增长率-/.’0,所增加的城市人口中,机械增长
占了,’0。1年间城市化水平由*/.,0上升为
)2/.10。设市数量从)2,个增加到)-1个。
)*,1+)*--年为反复和停滞阶段。具体又可以
分为)*,1+)*’.年的过度城市化、)*’)+)*’,年的
第一次反城市化和)*’’+)*-’年的第二次反城市
化三个时期。在第一个时期,由于“左”的指导思
想,推行“大跃进”,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城镇
人口年均增长率高达*0,城镇人口比重从)*,-
年的)2/.10猛增到)*’.年底)’/’)0。!,#$%).*+)))(增加
的人口大大超过了城市的承受能力,加上自然灾
害等因素,国家不得不精简职工,于是出现了第一
次反向城市化,城市化水平下降到)"/.&0。在).
年文革时期,城市化处于倒退停滞状态,城市人口
继续负增长,城市化水平下降到了)&/.10。
)*--年后,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推
进,中国城市化进程进入了稳定发展的阶段。主要
表现在:一是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人口及其比重
上升。从)*1.年到)**,年的),年间,中国城市
化水平提高了)./’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长./-
个百分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发展最快的
一个时期。二是由于受到各种政策和体制的作用,
上世纪1.年代中期到*.年代初期,乡镇企业“异
军突起”,中国小城镇迅速发展。我国的财政税收、
出口创汇和34%总值,乡镇企业的贡献都超过)5
2。但上世纪*.年代后期,乡镇企业基础设施不
足、环境污染严重、信息不灵、配置不优等弊病进
入了一个总爆发期,被迫进入调整。&.世纪*.年
代以后,大量农村人口迁往城市。目前约有&亿农
民工工作和生活在城市,成为城市建设的生力军。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
国城市化发展速度很快,但加速发展的背后,却是
城市化战略的几经摇摆,举棋不定。
)*-1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城市工作会议提出
的城市发展方针是“控制大城市规模,多搞小城
镇”。)*1.年).月,国家建委在北京召开全国城市
规划工作会议,确定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
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方针。
)*1*年,国家又将城市发展方针修改为“严格控制
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并写
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此后).多
年间,学术界曾有过几次关于不同规模等级城市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谁是重点的争论。城市发展
方针从“控制大城市规模”修改为“严格控制大城
市规模”,表明国家对大城市规模的控制不仅不打
算放松,反而力图加强。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
“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
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十五’
计划纲要》对城镇化发展方针,作了新的表述:“有
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
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引
导城镇密集区有序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在城市发展问题
上一直倾向于控制大城市规模,发展小城镇的主
张,尽管如此,实践的发展却偏离了设想的轨道。
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的发展并没有因此受到抑
制。从&...年以来,各地普遍启动并呈现出极大
活力的,恰恰是大中型中心城市的规模扩张以及
与此相应的城市建设加速和城市经济活跃。在上
世纪1.年代深圳建设和*.年代上海浦东开发的
经验启迪下,在北京“申奥”、上海“申博”成功后,
各地纷纷在各自的发展战略中大大强化了城市化
的地位,中国沿海地区大城市通过设置各类开发
区,也使城市的用地规模进一步扩大。实践证明,
城市规模与政策制定关系不大,城市规模不能作
为城市发展方针制定的依据。
三、对目前几种城市化道路模式的分析
在要加快城市化发展的认识上,学术界已经
形成共识,但在重点发展哪种类型的城市上,却存
在着很大的分歧,).多年间,争议颇多。
)/大城市模式
世界城市化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大城市增长迅速,这
反映了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大城市发展的客观
要求。如前所述,中国的管理部门,虽然总是强调控制大城市规模,但从实践上看,大城市发展的速
度最快。近年来,人们提出了应优先发展大城市的
观点。这一观点认为,第一,大城市在国家的发展
中发挥区域中心的作用。!"""年全国#""万以上
人口的城市$"个,有!%个是省会城市。它们绝大
多数都是该省区的首位城市,几乎都是综合性的
工业基地及新型的开放城市。其次,中国的大城市
是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心,既是组织区域专
业化分工和经济联合的强大的生产中心,也是组
织物资集散的商品流通的中心。再次,中国大城市
第三产业比较发达,发展潜力大。与经济全球化和
国际城市发展相适应的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的
生产性服务业,如电讯业、电子信息产业、国际银
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等都集中在大城市里。&’(第
二,中国正处于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由城市化的
初期阶段向中期集中化阶段转变。经济发展和城
市发展都对规模化、集聚化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大
城市的集聚效应是产生高效益的关键,其发展有
明显的集聚效应,能够吸引大量的资金、先进的技
术、高水平的人才和充足的劳动力。大多数认同规
模经济的专家认为中国的城市化应走大中城市扩
容为主的道路。第三、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
资源匮乏的国家,从长远来看,中国的城市化必须
选择效益型的道路,才能实现现代化和赶上发达
国家。应该说,大城市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
经济效益以及提高生活水平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
势。因此,积极发展大中城市,以提高有限资源的
利用率,应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未来城市化
的发展趋势。&)(*+!%,-第四、大城市在推进城市化进程
中往往起主导作用,中国的城市化是世界城市化
浪潮的一部分,因此,也将遵循世界城市化发展的
一般规律,走上大城市的发展道路。&%(*+!%,-
长期以来,政府管理部门对于大城市和超大
城市的发展往往抱有忧虑和恐惧,一些学者也对
大城市发展持批评态度。认为发展大城市,农民大
量涌入城市,会造成环境污染、交通拥挤无序、资
源缺乏、城市基础设施和就业机会跟不上等“大城
市病”。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不宜把“大城市
病”看得过重,它在社会经济的自身发展过程中可
以得到治理。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说,在大城市聚集
大量人口更合理。分散式居住对于资源和能源的
消耗更不经济,更缺乏效益。相反,城市化滞后所
带来的“小城镇病”,如农村中出现的乡镇工业分
散、小城镇建设无序化等现象,比一般的“大城市
病”更难于治理。同时也应该看到,一些城市提出
做“强”做“大”的目标,基础设施和经济实力却没
有跟上。要想强大城市,不是搞圈地运动,不在于
城市规模无限扩大,关键是提高城市的实力和竞
争力,完善城市功能,真正把城市发展好。
!.中等城市模式
主张这一模式的人认为,中等城市的优势主
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中等城市处于即将升为
大城市的特殊地位,发展潜力巨大而且流动人口
进入城市的门槛相对较低,与大、小城市相比,吸
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潜力会更大,同时中等城市
也易于吸引大城市中结构性剩余的科技力量、设
备和资金。这种对上对下的强大吸纳能力,使大城
市富余科技力量和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能够在这里
进行有效地配置,有利于国民经济中资源的合理
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其二,中等城市往
往是连接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间的桥梁,在经济全
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是大城市辐射的中转
站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中转站。其三,中等城市
的经济效益比小城市好得多,而且也不比大城市
差。它既可发挥工业生产与城市社区的聚集效应,
又可避免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人口高度密集的弊
端。中等城市不仅在集聚效益及城市与农村交流
方面具有优势,而且发展中等城市为中国大量的
农村流动人口提供了出路,并且不会带来较大的
环境、土地和自然资源等方面的问题。
$.小城镇模式
赞成发展小城镇者认为:小城镇是城市和乡
村的结合点,可以把城乡两个市场较好、较快地连
接起来,具有为周围乡村提供生产资料和日常工
业品的功能,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需要
的满足,而且还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发展
小城镇,有利于促进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农村资源
的转化,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和乡村城市化水平
的提高。从国情出发,发展小城镇有利于农村剩余
劳动力的就地解决,缓解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是
有效减轻大城市压力,减缓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中
国范围内流动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根本途
径。
近年来,小城镇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集约
化程度低、经济效益差、资金短缺、大量占用耕地、
环境污染面大、城市功能单一低下、基础设施落
后、投资环境差、吸纳劳动力能力逐年下降等问
题,成为发展的极大障碍,同时也影响到整个中国
的城市化进程。不赞成者认为,小城镇是特殊历史
条件下的产物,是在城乡分割体制下产生的,发展
小城镇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改革与发展的问
题。
关于小城镇的发展模式还和对“城市化”及
“城镇化”概念的模糊认识有关。国际上通行“城市
化”的提法,但在我国,从中央领导人谈话到一些
重要文件却以“城镇化”的叫法更为普遍。而实际
上,目前我国的城镇化与国际通用的城市化本质
含义是一样的,就像现代化和近代化都是“!"#$
%&’()*+("’”的中文翻译一样,“城市化”和“城镇化”
也都是“,&-*’()*+("’”的中文翻译,是通用语言。城
市化和城镇化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无论“城市”
还是“城镇”都包括“市”和“镇”两个组成部分。然
而有研究者在“城市化”和“城镇化”的概念上作不
同的解释,认为城市化就是发展城市,城镇化就是
发展小城镇。他们提出,“我国之所以没有采用国
际通行的城市化的提法,而是采用城镇化的提法,
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强调不能忽视小城镇的
作用”。“我们在党和政府的一些文件经常看到‘城
镇化’而少用‘城市化’,其目的就是为了把‘市’和

⑵ 如何写一份关于城市化的报告

前瞻网摘要:2013年,全国各地城市综合体项目如雨后春笋。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综合体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价值预测分析报告》认为城市综合体未来一段时间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面对城市综合体“开发热”,各地应选择适合自身的开发模式。
2013年2月,工行、建行、农行和交行等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贵州省分行与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签署合作备忘录,未来5年将提供不少于360亿元的融资支持,支持贵州100个城市综合体等领域的建设;未来两年内深圳或将有13个城市综合体入市;3月,25万平方米万达城市综合体将进驻杭州。
一、城市综合体面积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综合体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价值预测分析报告》针对全国重点城市的综合体已有情况和未来增量预计后发现,城市综合体增量在2005-2010年期间呈井喷状态,相较前一个五年,面积增量翻了将近5.4倍,预计截至2015年,即将入市的综合体面积将达到16437万平方米。前瞻分析城市综合体未来一段时间内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综合体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价值预测分析报告》分析认为我国城市综合体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各大城市城市综合体如雨后春笋,发展非常迅猛,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应选择适合自身的开发模式。前瞻根据采集近50家城市综合体发展案例,就其开发模式进行归纳、总结发现,城市综合体开发模式分为以下几类。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综合体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价值预测分析报告》通过案例对各种开发模式进行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1、商务驱动模式典型案例分析
商务驱动模式较为典型的案例是广州中信广场。它位于广州市商业、金融业繁华的天河北路,占地2.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包括80层的中信大厦、2幢38层酒店式公寓、4层的商场裙楼以及地下2层的停车场。
利用中信大厦树立的标杆形象,中信广场吸引了诸多IT业和专业服务业企业入驻,形成了区域产业簇群;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企业高管入住酒店式公寓,提升了项目品质;写字楼与公寓集聚的大量人流又促进了商业繁荣。
2、商业驱动模式典型案例分析
商业驱动模式较为典型的案例是深圳华润中心。它位于深圳原有核心商圈人民南商圈、华强北商圈和地王大厦所处的蔡屋围商务圈的交汇处,紧邻地铁一号线深圳大剧院站,中心地下商业与地铁相通。项目总建筑面积约55万平方米,总投资逾40亿港币。
项目所在位置人流集聚,但原有大型商业设施缺乏,商业氛围不浓。华润中心一期以定位深圳最大、华南最好、中国最具示范效应的万象城和国际5A甲级写字楼入市,在功能上填补了深圳超大型综合性商业中心的短板,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改变了深圳城市格局及价值流向,取得了巨大成功。由于一期的成功运营,极大地提升了二期五星级君悦酒店和幸福里高档酒店式公寓的商业价值。
3、住宅驱动模式典型案例分析
住宅驱动模式较为典型的案例是重庆的春森彼岸。它位于重庆北滨路,是现今重庆市江北区商圈的核心与未来CBD的中心,项目拥有长江、嘉陵江江岸突出的滨江城市景色,山、水以及坡地上的层层建筑与春森彼岸近100米的原生态地貌得到完美结合。项目总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由观江豪宅、商务SOHO、5A甲级写字楼、10万平方米国际风尚商业街区、1000米滨江休闲长廊组成。
该项目将建筑与艺术进行有机融合,处处体现现代滨水建筑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思考与对传统居住文化的尊重,是重庆地标型城市综合体。项目开发时序上,以观江豪宅为先期开发,降低项目开发风险,也奠定了整个综合体的高档形象。
4、文化驱动模式典型案例分析
文化驱动模式较为典型的案例是上海的证大喜玛拉雅中心,它位于浦东核心位置,耗资30亿元,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是上海最大的城市级文化商业综合体项目。该中心内各业态品牌的创建以艺术文化为核心,由尊域喜玛拉雅酒店、喜玛拉雅美术馆、大观舞台、商业中心等业态共同组成,其中美术馆为全球首家大型开放式博物馆,大观舞台是上海国际电影节指定的主要活动场地。2010年12月,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时尚庆典——2010星尚大典在证大喜玛拉雅中心成功举办。
5、休闲旅游驱动模式典型案例分析
休闲旅游驱动模式较为典型的案例是深圳华侨城。它位于深圳华侨城杜鹃山,是华侨城集团继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后兴建的国内最新一代大型主题公园,游览项目20余个,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旅游业是华侨城最具社会影响力的主营业务,截至2009年已累计接待游客1.5亿人次,已发展成为中国旅游业第一品牌。
6、娱乐驱动模式典型案例分析
娱乐驱动模式较为典型的案例是加拿大的西埃德蒙顿购物中心。它始建于1981年,位于加拿大艾伯塔省省会城市埃德蒙顿市西郊,占地49万平方米,总投资21亿加元,曾以“世界最大的购物中心”记入世界吉尼斯记录。中心雇佣员工近2.4万名,拥有9个游乐区,世界最大的室内水上乐园(达到2万平方米)和世界最大的室内主题乐园,26个厅院影城,还有9家主力店,800家品牌商户入驻,2万多个停车位。项目建成后,埃德蒙顿市航班由原来的20多航次增加到200多航次,年人流量近3000万人次,年营业额超过12亿美元。
7、会展驱动模式典型案例分析
会展驱动模式较为典型的案例是加拿大温哥华的加拿大广场。它位于温哥华中心区,毗邻金融区和商业区,并为温哥华码头包围,具有很好的区位条件和景观资源,现为温哥华乃至加拿大标志性建筑。项目总建筑面积约24万平方米。
该项目是以政府为主导,为世博会而筹建,核心是博览馆(现为温哥华展览会议中心)。围绕博览馆,先后建设了游船码头、酒店、办公、公交总站和停车场等,项目后期建设强化旅游观光功能,增添了购物区、影院和室外剧场。2007年,温哥华展览会议中心举办活动350次,营业收入超过2.4亿美元。
8、复合驱动模式典型案例分析
目前,国内的万达集团在该开发模式的运用上较为成功,它已经在50个城市开发了70个万达广场。现阶段,万达的产品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代,第四代产品也已初具形态。其第三代产品主要体现在核心功能的复合上,如“商业+公寓+酒店”、“商业+公寓”等多核开发模式。

⑶ 谁帮我写篇 城市与城市化为主题的地理小论文 800-2000字 需要有摘要 关键词 题目自拟

考点一、聚落 1、聚落概念: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一般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 2、乡村形成条件:第一次劳动大分工,人类互助合作和共同生活。 考点二、城市的区位和城市空间形态 一、城市的分布 1、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古代城市诞生在大河冲积平原,如长江一黄河中下游平原、印度河谷地、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 2、世界三大城市密集区 60°N以南的欧洲地区;美国的东北部地区;东亚的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中国东部沿海和平原地区 3、我国特大城市的分布特点 (1)从海陆位置看,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2)从地形上看,主要分布在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地形类型主要为平原)。 (3)从气候上看,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湿润区和半湿润区 (4)从水源条件看,很多特大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 (5)从社会经济条件看,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地区。 二、城市空间形态 1、概念: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 2、类型 团块状 组团式 条带式或放射状 地域 形态 多分布于平原,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 连成一片 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片就近组织各自的 生产和生活,各片互不连属 沿主要交通干线或河流延伸 原因 平原地形、市中心吸引作用 地形限制、河流阻隔、资源分布 交通线分布、地形限制 优点 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 各种设施的利用率高,方 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市政建设的投资 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城市环境保护 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 自然 缺点 设施集中,易造成城市环境污染 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 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某一方向,且运距很长 例子 成都、合肥、郑州 重庆市、浦东新区、大庆 西宁、兰州、延安 4 (三)住宅区 1、住宅区分化形成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高级住宅区 低级住宅区 建筑质量 房屋面积大,有些是独立庭院 面积狭小,房屋拥挤密集 配套设施与环境质量 配套设施完善,环境优美 配套设施差,环境质量差 位置 多建在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 多建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 入住阶层 高收入阶层 低收入阶层 (四)城市的其他功能区-----行政区、 文化区、风景区 三、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 (一)经济因素(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但并不完全取决于经济因素,如故宫) 1. 城市土地的利用类型取决于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并不完全取决) 2. 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 (1)距离市中心的远近: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地租由市中心向外递减,但并没有以市中心为同心圆 向外递减(受交通通达度的影响,沿街道弯曲) (2)交通便捷程度: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租金就越高。 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变化示意图 城市地租等高线分布图(向外凸—交通通达度高) 3.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和地租次高的道路相交处形成商业区; 在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形成住宅区; 在地租较低的其他地方形成工业区。 (二)社会因素 收入是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 知名度可以提高身份与地位,是一种强大的集聚力量; 种族或宗教团体常会形成聚居区,如北美和欧洲的唐人街和黑人社区 (三)历史因素 1. 早期的土地利用有深远的影响:上海现代化中心商务区是外滩和陆家嘴 2. 昔日土地利用也可能完全改变:西方国家一些城市,居住在近市中心高级住宅区的人开始转向郊区,使市中心边缘成为贫民区。 (四)行政因素 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制订政策和城市规划,干预城市经济的发展,引导和划定不同的功能区,如新兴工业园区的建设 (五)其他因素 四、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城市功能分区的结构) 1.城市地域结构: 指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分布与组合构成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 2、三种功能分区结构模式: 同心圆 扇形(交通) 多核心 5 ①同心圆:城市的中枢部分是中心商业区;从中心附近过渡地带沿交通线向城市周围扩展,住宅区的档次 逐次增强。(东京) ②扇形: 中高档住宅区沿交通线向城市边缘发展;批发与轻工业带临近中低档住宅区。(烟台) ③多核心: 中心商业区是城市交通的焦点;批发业面向城市腹地,交通便利,接近市场;住宅区里分档次 区域化。(重庆) 五、城市规划 1、常见工业的布局原则 工业部门 生产特点与制约因素 布局主导因素 制糖、炼铁 耗原料多,制成品重量大大减轻 交通方便,接近原料地 钢铁、有色冶金、化工 消耗能源多 接近水电站等能源地 织布、石油化工、 运输产品比运输原料成本高 接近消费市场 自来水厂 优质水源 河流上游方向,水源清洁 汽水、家具、印刷、啤酒 运输不方便 接近消费市场 普通服装、纺织、电子装配 劳动力成本比重大,数量多 接近劳动力丰富、工资水平不高的地区 化工、电子、飞机、仪表 科技含量大,技术水平要求高 接近科技发达人才集中的地区 电子、感光器材 特别要求环境洁净 选择环境洁净之地 2、合理布置功能区 ①工业区多沿公路、铁路、通航河流等交通便捷的区位进行布置,以降低生产成本; ②轻度污染的工业布置在近郊,基本无污染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可以布置在居民区内; ③严重污染的工业宜布置在远郊,流经城市的河流的下游,盛行风的下风方向及与季风相垂直的郊外(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④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用防护带隔离,防护带主要指城市绿地,也可以利用水面、河流。 考点四、城市等级体系 1、我国城市的等级划分(按人口规模) 巨大型城市——1000人口以上; 特大城市——300万~1000人口; 大城市——100万~300万人口; 中等城市——50万~100万人口;小城市——50万人口以下 2、不同等级服务范围不同 ①城市等级低,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数量多,距离近; ②城市等级高,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数量少,相距远 3、中心地理论: 某一区域,等级越高的城市服务范围越大,数目越小,彼此之间的距离越远,服务功能越多 6 考点五、城市化及其影响 一、城市化概念——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二、城市化的意义 1、带到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发展 2、城乡居民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的差别不断缩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逐渐趋同 三、城市化的标志: 1. 城市数目增多 2.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 城市人口增加 4.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标志) 四、世界城市化进程三阶段: 发展阶段 水平 特征 出现的问题 初期阶段 25%~30%以下,低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问题较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 加速阶段 30%~70%,较高 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 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 后期阶段 70%以上,高 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 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城市化向农村推进,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比较 1、 2、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发展不合理 (1)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 ①表现: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数量增多,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 ②发展:英国---美国、西欧、日本---北欧(联系经济发展水平记忆) ③原因:a.人们对居住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城市中心环境质量下降 b.小城镇的各种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达到现代人们生活要求. c.高速公路及地铁等现代交通设施出现,人们能方便快捷地往返; d.电脑及网络等现代通讯工具的出现,家庭办公等新工作方式的产生. e.电子工业的布局是自然环境和人才技术,不需要依托大城市,工业布局由集中走向分散。 (注:中国的逆城市化——20世纪60s城市知青的“上山下乡”运动客观上导致了逆城市化现象。) (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不合理的原因 ①农村劳动力过剩,大量农村人口涌人城市,城市人口增长过快; ②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速度不相适应; ③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是城市经济的畸形发展。 发达国家 展 发展中国家 起步 早(18世纪中叶) 晚(二战之后) 速度 由快转慢 由慢转快 水平 高(70%) 低(30%,中国43%) 问题 逆城市化 给环境、就业、治安等方面带来许多问题 7 六、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一)环境污染 1. 大气污染:酸雨、光化学烟雾、粉尘污染、汽车尾气污染等 2. 水污染:水体富营养化、重金属污染等 3. 噪声污染:交通工具、工厂、建筑工地、生活等发出的噪声 4. 固体废弃物污染:垃圾污染、白色污染等 5. 其他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装修污染等 (二)生态破坏 1. 产生“热岛效应” 2. 水域面积减小,影响水循环 3. 生物多样性减少 4、绿地减少 (三)城市建设: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四)城市文明: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治安混乱、贫富分化加重、内城衰落等 七、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 (1) 分散城市职能,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2) 合理规划城市路网,发展地下、地面、空中立体交通体 (3) 扩大绿地面积,美化绿化环境,综合治理城市环境。 (4) 改善居民居住条件,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化与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发展 (5) 大力提高科技水平 八、城市交通环境问题: A、两大问题:①交通线路拥堵; ②交通环境污染 B、措施:①解决交通线路拥堵:根本措施是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②解决交通环境污染:实施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技术措施;广种花草树木,绿化美化交通道路;合理规划城市道路。(二者共性措施) 考点六、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1、工业化是推动城市化的动力。 2、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 ①珠三角模式: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工业化→城市化; ②温州模式:小商品经营→个私企业→工业化→城市化; ③苏南模式: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 ④云南德宏模式:沿边开放→边贸发展→城市化; ⑤东北模式:森林、矿产资源开发→国有大中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 考点七、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城市建筑 表现 原因 建筑 景观 美国 城市 市中心多是高层的摩天大楼,离开中心区,建 筑物高度急剧下降,然后又缓缓地向郊区递减 美国发展历史短,虽然早期移民大量来自欧洲,但美国人接受了欧洲居民自由的精神传统,在后来的发展 中形成了有别于欧洲的现代文化特色 欧洲 城市 市中心有市民集会的广场、大教堂以及工商组合的事务所等许多著名历史建筑,高层建筑大部分建在城市中心以外的地区 欧洲发展历史悠久,城市中多著名历史建筑,人们不愿意让现代化建筑夺去其历史建筑的风采

⑷ 旅游房地产开发在新型城镇化中有什么作用

绿维创景认为,旅游与地产的联姻,是市场必然的选择,也是相互促进互补互助的良性架构,为房地产业和旅游业提供了一个广阔良好的平台。旅游房地产面向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产业提升,将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最有力的投资运营主体。
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宜居之所。旅游房地产的开发,可以带动建筑、交通、餐饮、通信等行业的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岗位,提升地区的生活居住条件,促进城市经济向旅游休闲化发展,从而对城市化进程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另外,旅游休闲综合体与城乡互动发展,对于承载城市文化,凸显城市性格,打造城市标志,塑造城市形象,推广城市品牌,形成创新的城市化模式,具有重要的引擎作用。
旅游房地产开发商在城镇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可以体现在以下四个层面:第一、旅游城镇化中土地开发,包括各类旅游休闲项目及城镇化项目的土地一级开发;第二、旅游公共设施建设;第三、旅游休闲项目建设;第四、旅游房地产产品开发。
这四个层面与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关系:
1)旅游房地产土地开发:属于土地一级开发,或者企业参与时为土地一级半市场开发的概念;包括旅游项目地的征地补偿、拆迁安置、七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是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的基础;
2)旅游公共设施建设: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建设,包括游客中心、旅游专项交通、旅游景观、旅游环境整治、资源保护等等,由此形成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同时形成房地产开发的基础,更系统来要求,就是旅游城镇化开发的基础,是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3)旅游休闲项目建设:这是旅游休闲度假产品开发的主体,是与房地产相配套的,形成区域吸引核,形成旅游休闲度假环境、休闲内容及接待能力的基础;
4)旅游房地产产品开发:作为销售加持有的房地产产品,既有经营型商业地产项目,又有销售型商业或居住产品,其产品模式已经非常多样化。旅游房地产不同于住宅地产和城市商业地产,他们直接就是旅游城镇化的核心内容。
旅游房地产产品即与旅游相关的房地产产品,包括旅游项目和旅游房地产项目,如:休闲商业产品开发,涉及旅游休闲、旅游购物、旅游餐饮、文化娱乐等项目;旅游酒店产品开发,本身涉及到旅游接待、休闲体验等项目;各种庄园的开发,也涉及到旅游的经营和配套接待;度假产品开发,又往往直接和城镇化的发展相结合。通过旅游房地产产品开发,会形成休闲商业街区、度假区、庄园、酒店、养老社区、新农村社区等,这些都构成了旅游带动新型城镇化落地的支撑型内容。
因此,旅游房地产开发在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起到最核心的推动性作用。

⑸ 旅游业论文摘要翻译--在线等

Folk tourism is an emerging tourist procts, not only contain various natural landscape, still can let visitors to experience the unique local customs and culture, but also a nation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so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this fertile soil in the development of folk tourism, will be very considerable. And the key is to develop scientific basis and guidance, thus the most direct to understand in the distribution and various minority ethnic characteristics. The ethnic minorities and many are widely distributed, away from the city, full of retained authentic folk custom, at the same time, because of the forest resources without excessive exploitation, retained very primitive field, these resources are unique in the future will be, folk tourist souvenir and gifts, including the choice of commercial value is very great. Folk tourism in another province is to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folklore and utilization, now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many folk folk also suffered assimilation, slowly lose its peculiar amorous feelings, to maximize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is kind of folk resources should be scientific, objective for its well protected from minority compatriot of ethnic culture to the minority nationalities amorous feelings, only then can let not unique folk tourism and enring. But we also want to notice some ethnic tourism sites, such as the problem of protection and tourism management, folk customs and abandon superstition and other visitors, such as the customs. Only in this way can save mor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folk tourism instry, making it more healthy development.

⑹ 论文摘要汉译英...在线等额

Ethnic Tourism is a emerging tourism proct, it not only includs the variety natural scenery, the tourists would also experience the unique local conditions,customs and culture. The Heilongjiang Province is a big nationality area, so there is great potential to develop the Ethnic Tourism. To develop the ethnic tourism in Heilongjiang the first thing is to research the minority nationaliy distribution and their identity with scientific evidence and guidance. Most of the minority nationality areas locate far from the city, the people there still keep their own local customs; and cos the forest resources hasn't been over developed in these regions yet, there still has lots of the special wild procts. The unique speciality could be the first choice for tourists to buy the presents and sourenir, there is great commercial value for us as well. The second thing is to maintain and develop the local customs: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s speeding up, many local culture and customs is being assimilated. We should protect the local culture and customs by scientific and objective method in order to explor and develop these resources better. Only in this way our minority nationality tourism resources could be always unique and sustainable. We also need to look into the enorionmental and managing issues, retaining or abandoning certain local customs such as the feudal and superstition or something hard to understand by tourists. The scientific method would lead to th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ethnic tourism development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⑺ 旅游业会影响城镇化经济增长效应吗

一、城市化的基本含义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历史发展过程,是全球性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突出表现为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与聚集。对城市化的内涵,不同学科有各自不同的理解。经济学认为

⑻ 城市化的定义

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主义解释

马克思资本城市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主要核心内容之一。该学说认为城市的本质是社会制度下的人造环境。资本主义条件下,城市人造环境的生产和创建过程是在资本控制和作用下的结果,是资本本身发展需要创建一种适应其生产目的的人文物质景观的后果。

资本主义解释

一般认为,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业地域转化为非农业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可谓”追梦改革万里春,农民潮涌作工人。荒滩野岭高楼起,立体网联城市群。”

(8)旅游型城市化摘要扩展阅读:

积极意义

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例如: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等措施,使得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作为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促使生产方式、聚落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等的变化。

人口转化

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四产业逐渐转移。

产业调整

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工业发展

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

乡村旅游对城镇化的发展有什么帮助

新型城镇化为旅游和泛旅游产业带动区域整合、带动城市化开发提供了巨大空间和条件。 从这两年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人口更多呈现出了向大型、超大型城市聚集的趋势。而在未来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应该是“以大型城市群为核心的聚集模式”与“以中型城市及小城镇为特色的结合城乡统筹的就地城镇化模式”两者并存同进。 尤其是向大型城市的聚集,不能再走摊大饼的城市扩张模式,而是需要通过城市群、卫星城的升级与特色化,来实现中国城镇化高效率持续成长。 同时,城市人口面向旅游度假区及田园乡村的流动聚集,形成了巨大的旅游度假人口聚集,为乡村地区的就地城镇化创造了极大的机会。特别是在大城市病越来越严重、雾霾与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条件下,度假养生型养老在老龄化社会的中国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在这个进程中,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影响重大,也为旅游地产的发展带来了机会。

热点内容
微山湖岛旅游攻略 发布:2021-03-16 21:45:18 浏览:387
适合78月份国内旅游的地方 发布:2021-03-16 21:42:27 浏览:6
文化旅游部单位 发布:2021-03-16 21:42:22 浏览:118
深圳周边游推荐免费的 发布:2021-03-16 21:42:18 浏览:696
塑州旅游景点 发布:2021-03-16 21:40:53 浏览:84
道观河风景旅游区发展前景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58
旅行社psd 发布:2021-03-16 21:39:03 浏览:174
常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发布:2021-03-16 21:35:14 浏览:330
棋牌在线游戏必去797ag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217
有四个旅游团三条路线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