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的性质
① 乡村旅游的涵义和兴起
◆什么是农业旅游?
根据国家旅游局2002年颁发的《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所谓农业旅游,是指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场景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活动。
1 农业旅游的概念、特点及发展模式
1.1 农业旅游的概念
农业旅游是把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空间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览、品尝、休闲、体验、购物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即以农、林、牧、副、渔等广泛的农业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并为游客提供特色服务的旅游业的统称,也称观光农业、旅游农业、乡村旅游等。农业旅游主要是为那些不了解农业、不熟悉农村,或者回农村寻根,渴望在节假日到郊外观光、旅游、度假的城市居民服务的,其目标市场主要在城市居民。农业旅游的发展,不仅可以丰富城乡人民的精神生活,优化投资环境等,而且达到了农业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具体来讲,发展农业旅游有以下作用:(1)有利于拓展旅游空间,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的愿望。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衣食住行,而转向追求精神享受,观光,旅游、度假活动增加,外出旅游者和出行次数越来越多。一些传统的风景名胜、人文景观在旅游旺季,往往人满为患,人声噪杂。旅游农业的出现,迎合了久居大城市的人们对宁静、清新环境和回归大自然的渴求。(2)有利于实现农业的高产高效等目标。利用农业和农村空间发展旅游农业,有助于扩大农业经营范围,促进农用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合理调整,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同时又可以农业旅游为龙头,带动餐饮、交通运输、农产品加工等行业的发展,增加农业生产的附加值。(3)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农业旅游为招徕游客,除了在景点范围内营造优美的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景观场所外,必须绿化、美化周围地区的田园和道路,维护农业与农村自然景观,改善城乡环境质量。
1.2 农业旅游的特点
开发农业旅游,要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利用农业、农村资源,兴办休闲旅游事业,然后逐步过渡到旅、农、工、贸综合发展,从而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地域上寻找并创造出城市旅游点无法与之媲美的农业旅游景观特色。根据系统设计的指导思想,为了在农业旅游系统中建立不同门类的子系统,从而建设各具特色、内容多样、轻松愉快的不同农业旅游模式,我们就要研究农业旅游的基本特点。一般认为农业旅游具有以下基本特点:(1)农业特性。旅游农业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开发其旅游功能的,旅游农业的引人入胜主要是优美的田园风光。在开发旅游功能的过程中,可能局部地改变原来的农业生产结构,但农业生产仍是旅游农业的主要方面,所以要防止旅游农业的过度开发,避免破坏基本农田保护区等。(2)生态特性。旅游农业的发展的目标之一是调整人和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旅游农业的兴旺也要得益于宁静优美的生态环境、天然的自然景观以及纯朴的乡村生活方式、民族文化等。因此,在开发建设旅游农业过程中,尽可能不破坏原来的自然生态环境,减少人工作用,促进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3)娱乐特性。旅游农业除了具有优美的生态环境外,还应具有一定程度的娱乐性,否则也不能吸引大量的游客。娱乐性主要体现在观光、农业体验、民俗活动和自然探险等富有农村农业和自然风光特色的游乐活动中,而人工游乐设施则适可而止。
1.3 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
综观目前国外农业旅游的发展情况,根据农业旅游的性质、定位、经营等方面的特点,农业旅游发展模式主要可分为三大类:(1)传统观光型农业旅游。主要以不为都市人所熟悉的农业生产过程为卖点,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入内摘果、拔莱、赏花、采茶,享尽田园乐趣。如法国农村的葡萄园和酿酒作坊,游客不仅可以参观和参与酿造葡萄酒的全过程,而且还可以在作坊里品尝,并可以将自己酿好的酒带走,向亲朋好友炫耀,其乐趣当然与在商场购买酒不一样。而日本兴起了务农旅游,东京一家旅行社,每年以春天的插秧、秋天的收割为契机,组织都市人去农村体验农民的生活,在沿海地区还组织游客参加捕捞虹鳟鱼和海带的采集及加工等活动,使都市人直接享受大自然的恩赐。(2)都市科技型农业旅游。以高科技为重要特征,在城内小区和郊区建立小型的农、林、牧生产基地,既可以为城市提供部分时鲜农产品,又可以取得一部分观光收入,兼顾了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如新加坡兴建了10个农业科技公园,在公园里不仅合理地安排了作物种植,而且还精心布局一些名优花卉,观赏鱼,珍稀动物的观赏,名贵蔬菜和水果的生产,同时也相应建有娱乐场所,养鱼池由纵横交错的水道组成,并配有循环处理系统。菜园由新颖别致的栽培池组成,由计算机控制养分,游人漫步其中不仅可以心旷神怡,还可以大饱口福,真是如同生活在仙境之中。(3)休闲度假型农业旅游。主要是利用不同的农业资源,如森林、牧场、果园等,吸引游客前去度假,开展农业体验、自然生态领略、垂钓、野味品尝,住宿、度假、游乐等各种观光、休闲度假旅游活动。如澳大利亚人则常于周末或假日,自己驾车,带上小孩,选一个离家不远的牧场小住几天,大人可以放松一下身心,而孩子们则可了解都市里无法见识的牧场生活。而美国的庄园主在苹果、梨子、葡萄、西瓜之类的瓜果快熟的时候,就在报刊上登广告,招揽游客去农场摘水果度假,城里的人热烈响应,纷纷根据广告上的示意地图开车前往,水果随便吃,累了可以在树下草地休息,呼吸新鲜空气,聆听鸟儿的歌唱,直到太阳西斜,人们还可以在农舍小住一夜,品尝农庄主人准备的别有格调的晚餐,享受到一个别致的假期。农家乐是新兴的旅游休闲形式,是农民向城市现代人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身心放松、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
一般来说,农家乐的业主利用当地的农产品进行加工,满足客人的需要,成本较低,因此消费就不高。而且农家乐周围一般都是美丽的自然或田园风光,可以满足舒缓现代人的精神,因此受到很多城市年轻人的欢迎。
[编辑本段]起源
农家乐最初发源于四川成都,具体位置有都江堰市的青城山,郫县、温江等说。后来发展到整个成都平原,四川盆地,直至全国。
[编辑本段]发展
农家乐的发展,对促进农村旅游、调整产业结构、建设区域经济、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有些地方依托本地农业资源,分片开发出“农家乐”品种系列,像湖南岳衡山、昆明的团结乡等地的农家乐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
农家乐发展起来后,带来的不仅仅是消费收入,还有产品信息、项目信息和市场信息,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农家乐成为农民了解市场的“窗口”,成为城市与乡村互动的桥梁。各地游客为农村带来了新思想、新观念,使农民及时了解到市场信息,生产经营与市场需求相接轨。开办农家乐的农民经常到旅客中间调查市场需求,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生产,有的建起了无公害蔬菜基地,有的则做起农产品深加工的生意。
当今中国的农家乐模式主要出现在北方,其中又以北京、四川、天津、河北为主,农家乐最吸引旅游客的地方是:消费合理,价格实惠。
[编辑本段]分类
1.农家园林型。以郫县友爱乡农科村、温江县万春镇等西部川西坝子农家民俗旅游为代表。这里位于“国家生态示范区”内,是享誉全国的花卉、盆景、苗木、桩头生产基地,“农家乐”发端于此。它荟萃着川西平原农家休闲旅游的主要特色,展现着“农家乐”的巨大魅力。
2.花果观赏型。以龙泉驿的书房村、工农村、桃花沟、苹果村等东郊丘陵的农家果园游乐为代表。龙泉山果品远销全国乃至海外,果品收入是龙泉驿区的经济支柱。但是,近些年来兴起的以春观桃(梨)花、夏尝鲜果的花果观光旅游,使其旅游收入已经大大超过果品收入。卖果不如卖花,让人先饱眼福,后饱口福,它反映了人们消费观念的嬗变。龙泉山水果在提高其科技含量之后又着力提高其文化含量,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发展观光农业,开启了宜林山区发家致富的新思路。
3.景区旅舍型。以远郊区都江堰的青城后山、蒲江县的朝阳湖、彭州市的银厂沟、大邑县的西岭雪山等自然风景区为代表。低档次农家旅舍价格低廉,游客感觉仿佛把自己的家搬到了风景区,花费居家度日的钱,享受景区的自然环境,景区“农家乐”因而受到中低收入游客的欢迎。
4.花园客栈型。以新都县农场改建的泥巴沱风景区、邛崃市前进农场改建的东岳渔庄等为代表。把农业生产组织转变成为旅游企业,把农业用地通过绿化美化,使之成为园林式建筑,以功能齐全的配套设施和客栈式的管理,使之成为在档次上高于“农家乐”低于度假村的一种休闲娱乐场所。向现代化谱写上光彩的一笔。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
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体会到当地的民俗风情、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审美情趣,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
目前民俗旅游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工艺美术文化、节日文化、信仰文化等。
② 生态旅游产业有哪些性质
经济性:生态旅游业是一项具有经济性质的服务业,经济性是其根本性质;
文化性:生态旅游者的一切活动都是社会文化活动,文化性是生态旅游业的基本性质;
生态性:生态学思想应该成为生态旅游业运作和发展的指导思想,生态性是生态旅游业的关键性质。
③ 生态旅游应具备哪些性质
“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3年首先提出,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含义传统旅游所表现出的问题促使人们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思考,是坚持还是摒弃?生态旅游一经提出,立即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响应。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次提出。十几年来,生态旅游的发展无疑是成功的,平均年增长率为20%,是旅游产品中增长最快的部分。但到目前为止,生态旅游尚无明确定义,但是人们的看法是相当一致的。 一是生态旅游首先要保护旅游资源,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的旅游。 二是在生态旅游过程中身心得以解脱,并促进生态意识的提高。 生态旅游的特征 (1) 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参与者能够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这种经历具有原始性、独特性的特点。 (2) 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这样有利于游人的观光质量,又不会对旅游造成大的破坏。 (3) 生态旅游可以让旅游者亲自参与其中,在实际体验中领会生态旅游的奥秘,从而更加热爱自然,这也有利于自然与文化资源的保护。 (4) 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这些责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等。由于生态旅游自身的这些特征能满足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的需要,从而使生态旅游兴起成为可能。要求 生态旅游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可持续,“可持续发展”是判断生态旅游的决定性标准,这在国内外的旅游研究者中均已经达成了共识。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含义,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可以概括为,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方式管理生态旅游资源,保证生态旅游地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在满足当代人开展生态旅游的同时,不影响后代人满足其对生态旅游需要的能力,具体而言,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与要求: 一是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表现为维护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④ 乡村旅游的特性有哪些
我国乡村地域广大辽阔,种类多样,很多的地区都还保持着自然风貌,风格各异的风土人情、乡风民俗,乡村旅游活动对象具有独特性特点,古朴的村庄作坊,原始的劳作形态,真实的民风民俗,土生的农副产品。这种在特定地域所形成的"古、始、真、土",具有城镇无可比拟的贴近自然的优势,为游客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提供了优越条件。
前瞻产业研究院指出,乡村旅游有以下一些特征。
1、风格乡土性:因为乡村旅游是从乡村发展而来的,其乡土性是吸引众多都市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吃农家饭、住农家舍、体验农家情都是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项目依托,所以乡土性是乡村旅游独一无二的特性之一。
2、地域异同性:乡村旅游资源形态各异,且大多以自然风貌、劳作形态、农家生活和传统习俗为主,受季节、气候和水土的影响较大,因此乡村旅游时间差的可变性、布局的分散性,可以满足游客多方面的需求。
3、行为多样性:乡村旅游不仅指单一的观光游览项目,还包括观光、娱乐、民俗等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复合型导致游客在主题行为上具有很大程度的参与性,如垂钓、划船、捕捞、娱乐、参与劳作活动等。乡村旅游重在体验,能够体验乡村的民风民俗、农家生活和劳作形式,在劳动的欢愉之余,还可购得满意的农副产品和民间工艺品。
⑤ 欧洲的乡村旅游发展形式有哪些,与大陆有哪些不同
乡村旅游丰富来多彩欧洲乡村源旅游的内容丰富多彩,根据性质、定位、经营等方面的特色,欧洲农业旅游主要可分为三大类:
一是传统观光型。主要以城市人所陌生的农业生产过程为卖点,在城市近郊或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入内摘果、拔菜、采茶、赏花,尽享田园乐趣。在法国葡萄园和酿酒作坊,游客不仅可以参观酿酒全过程,还可以品尝、带走自酿的葡萄酒,体验到与在城市商场买酒不大一样的乐趣。
二是都市科技型。以高科技为重要特征,在城内小区和郊区建立小型的农、林、牧生产基地,为城市提供部分时鲜农产品的同时,又取得一部分观光收入,兼有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德国柏林的大型农业科技公园不仅种植农作物、名贵蔬果及花卉,还喂养观赏鱼和珍稀动物,并建有娱乐场所。
三是休闲度假型。利用不同的农业资源,如森林、牧场、果园、湖滨等环境宜人的地方,提供休闲度假服务。休闲农场是对传统农业的突破。
⑥ 伯纳尔德 莱恩《什么是乡村旅游》
伯纳尔德·莱恩(1994)认为乡村游是一种复杂的、多侧面的旅游活动。莱恩提出了“纯粹的乡村旅游”定义:(1)位于乡村地区;(2)功能具有乡村性质;(3)建筑及部落保持乡村规模;(4)具有传统特征。有机而缓慢地发展,与当地居民有密切联系,因此很大程度上为当地所控制;(5)可持续性。乡村旅游应当帮助乡村特征的持续,促进资源的持续利用,成为实现保护与可持续的潜在工具,而非城市化和发展的工具;(6)具有多种类型。可以表现乡村环境、经济、历史的复杂模式。
⑦ 乡村旅游者与普通旅游者在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特征上存在哪些差异
这个从她们的出身来说吧,乡村旅游者可能相对来说,经济条件可能不是太好吧,所以他们在旅游的时候的消费能力可能就比较差一一点吧
⑧ 乡村旅游产品的特征
市场需求“五味”趋势
有“情味”:少商业化气息,多旅游环境的伦理道德建设。
有“土味”:保留老村精华,营造新村意象。
有“人味”:通过农民的生产、生活活动,让游客和居民间发生文化互动,保证村居、村民、村景的统一,实现游客的体验与参与。
有“雅味”:对村居环境的设计、保持和村民素质的高品质要求。
有“村味”:拥有相对封闭的村域环境,打造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村庄图景,营造“心远地自偏”的心境与意境。
环境变化趋势
政策指向改变:鼓励错峰休假和弹性作息,形成“2.5天大周末”;将发展乡村旅游纳入促进“三农”发展大战略;我国旅游业发展实施“515战略”。
交通发展迅猛:交通建设信息化,道路交通体系完善;机动车、私家车快速增加,租车、拼车等交通方式的出现;绿色交通成为交通发展新角色。
社会发展进步:适逢经济发展新常态;适逢国内市场潜力进一步释放,生产要素综合优势进一步彰显的活跃期;适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潮期。
思维理念革新:互联网思维;目的地思维;“旅游+”思维;生态思维;品牌思维;用户思维。
产品重塑与再造
产品形态一:酒店度假类
乡村度假庄园/酒店
是一种提供高品质田园生活方式,基于乡村优势农业产业之上的田园休闲综合体 。乡村酒店是介于农家乐和商务酒店之间的一种新型酒店,是高于农家乐的服务标准,既沿袭了农家乐的乡村农家特色又借鉴了商务酒店的标准规范而成一体的酒店。
【产品特点】通过大型企业资本导入,发展庄园经济,形成“产业+庄园”双驱动;以庄园品牌塑造、庄园综合功能扩展和庄园产业模式设计为主,提供独特的庄园生活体验。
【适用条件】适合现代农业基础良好,有建设大型农业庄园的场地条件,交通可达性强的村落。
【打造要点】庄园度假酒店+庄园体验经济+弥补目的地功能
1、主体:本质上是庄园形式的度假酒店,采用标准化管理经营模式,强化本地特色文化元素。
2、外围:庄园环境,庄园农业经济,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工农贸”紧密结合的整体产业化模式,农民受雇于庄园主,借助庄园品牌发展外围互补型产业或提供配套服务。
产品形态二:文化艺术类
乡村博物馆/艺术村
乡村博物馆/艺术村是一种集中体现乡村文化历史的旅游产品,它涉及到传统乡村生活的所有领域,从实物形态、方言到工作和生活习俗等每一个细节。艺术村主要为艺术家创作研究提供时间、空间支持,让艺术家进入一个充满鼓励和友谊的环境。
【产品特点】乡村环境为基底,艺术文化置入,侧重对于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表现形式为古民居、古村落、古街巷的活态文化展示。
【适用条件】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环境艺术价值较高的村落。
【针对市场】成熟的旅游目的地及周边,针对文化科普市场、艺术家市场等专项人群。
【打造要点】文化保护传承+文创业态激活+社区民宿改造
1、本地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博物馆的形式典藏,选定古街区,古民居,古村落进行整体保护。
2、引入文创产业,更新业态,形成旅游餐饮、购物、居住休闲体验空间,以实现文化活态展示。
3、村落社区改造,重点发展民宿等业态。
产品形态三:科普教育类
教育农场(园)/高科技农园
教育农场(园)与高科技农园都是立足农业产业优势,利用农业生产、自然生态、农村生活文化等资源,以科技化、智慧化的项目,或展示在科技引领和示范下现代农业的发展,或设计体验活动及进行教育解说,主要集生态教育、休闲体验、户外教学等为一体。
【产品特点】高效农业+科普寓教于乐的产品形式。
【适用条件】有一定的产业壁垒,需要设施农业、高效农业等农园形态,温室是主要活动空间。
【针对市场】青少年科普人群,非周末由学校代领,第二课堂;周末由家长带领,寓教于乐。
【打造要点】高效农业基础+寓教于乐,“发现自然,唤醒好奇。”
1、将农业生产和科学教育相互结合,农园中栽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配备的农具设备及所采用的生产工艺和耕作技术等。
2、可设置简单的博物馆,陈列反映当地种植、养殖业生产历史和现状的农畜产品或图片、农具、介绍生产工艺的资料等,并可以在园内设置演示区,情景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