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乡村旅游的历史
①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程
近年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游客前来我国旅游的动机,虽名目繁多,但仍可以发现其中的一个重要热点,即是仰慕中国悠久的游牧、农耕文明史以及围绕此而产生的不胜枚举的名胜古迹。他们认为最能拿得出富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诗意绵绵、古朴淳厚的田园之美,以满足其反朴归真的愿望的“回归自然”的旅游意向应首推中国。由此,我们应认识到,乡村景观,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具有自然与人文并蓄的特色。这是自然和悠久的历史、发达的农业赋予我国的一笔宝贵的财富。我国旅游事业建设若没有如此丰富的田园风光极浓的资源,简直难以想象能吸引国内外如此众多的游客。因此,笔者认为,乡村旅游资源堪称我国旅游大千世界中的一朵奇葩,其潜在的优势不容忽视。旅游界的有识之士应该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引起足够重视。
一、开发乡村旅游资源的意义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及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
1.丰富了我国旅游资源。乡村有着丰富的、天然的旅游资源,如森林公园、奇峰异岭、河流水库、牧场冰山、农村风光,自然保护区、多民族的风俗人情和历史名胜古迹,无数的地方性土特产品和美术工艺品寓于民间。苏州是我国主要的旅游城市,以“东方的威尼斯”而著称世界,苏州周围的江南水乡,河网纵横,稻浪千重,新型楼式农居排排矗立,古代民居古迹散布乡间,乡情浓郁的吴歌依语,乡韵十足的吴女绣袋等,使苏州古城显得更加迷人。失去这乡村景观的烘托,苏州城将大失光彩。可以讲,在苏州的旅游业中,乡村是构成整个吴文化的宏大的地理背景,是发展旅游业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使苏州旅游更具有魅力。
2.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疏散游客。乡村地域广大,景点分布不拥挤,旅游活动空间大,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条件。目前,我国许多旅游城市已出现“人满为患”的局面,北京、西安、杭州、苏州等旅游热点情况更为突出,苏州旅游高峰时,每日游客已逾25万多人次,一些名园如拙政园、留园、西园等游人摩肩接踵,身置其间犹如进入拥挤的商场。西安的兵马俑馆、北京故宫、颐和园、杭州灵隐寺、西湖等处情况亦然。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呢?笔者认为发展这些地区乡村旅游堪为良方妙策。乡村的游客容量比较大,如能巧妙利用当地独特的旅游环境,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势必能吸引城市游客,减缓旅游热点城市的人口压力。如浙江富阳的“农家乐”,新安江的“渔家乐”等乡村休闲旅游项目,以及北京市郊利用广阔的塞上草原发展草原旅游,使游客通过旅游领略到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莽原意境,富有强烈的吸引力,值得借鉴。
3. 为振兴农村经济开辟了新途径。旅游业号称“无烟工业”,是创汇的主要渠道之一。当前,由于经济改革不断深化,以及环境保护的形势要求,有相当一部分耗能高、污染大、效益低的乡镇企业要撤销或调整,当地的经济将受到一定的影响。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开发一处景区,致富一方人民。它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加速农民致富的步伐。在旅游开发条件比较好的一些乡村,如能因地制宜,利用当地有特色的农村资源来发展乡村旅游业,将对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和改善环境产生重要作用。
4.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大量的机会。旅游业本身属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它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强,发展乡村旅游业需要有“一条龙”的服务设施。不但需要有诸如导游、管理人员、服务人贝外,还需要有宾馆、旅社、饮食服务、商场、旅游交通、文化设施等与之配套,这就为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人多地少,劳动力过剩,发展乡村旅游可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5. 发展乡村旅游业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对一个地区的社会系统各个部门都会产生促进作用,在物质上、精神上都会带来可观的效益。如乡村旅游可以使与之有关的食品、日用品、旅游商品、工艺品等乡镇工业得到发展;可以促进商品交换、商业繁荣、市场活跃;可以促进交通事业的发展,使闭塞的乡村对外开放,经济搞活;可以刺激当地农业的发展,特别是为旅游服务的农副产品、土特产品等将会得到较大的发展;可以促进乡村的建议,改善乡村的环境等;有利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口素质的提高。农村旅游景点的开发和建设,不仅可以美化和改善环境,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四面八方的旅客涌入,这种广泛的人际交流,会使人们的观念,习俗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它会逐渐改变农村旧有的生活习性,美化人们的语言、心灵,更新人们的观念;锻炼和培育起一批旅游业经营和服务的人才。总之,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其产生的社会效益是多方位的、多层次的,对所在地区整个社会综合体都会带来巨大的影响。
二、我国乡村旅游资源的内容及特色
我国乡村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各具特色的乡村自然风光。由于乡村所处地理位置及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我国的乡村具有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山乡云缠雾绕,梯田重迭,山青水秀林美;水乡平畴沃野、水网交错,棉海稻浪菜花飘香;海乡依陆临海、海阔天高,阳光海浪沙滩迷人;内蒙古草原的牧乡,地势坦荡,羊群如云;大小兴安岭的林乡,莽莽林海、茫茫雪原,气魄宏大……另外,我国南北气候差异显著,在乡村自然景观表现上亦更加丰富,如广东、四川盆地的蔗乡,山东半岛及辽东半岛的果乡,长江中、下游的竹乡,江、浙、皖、闽的茶乡,华北平原的棉乡,新疆吐鲁番的瓜果之乡等无不以其乡村风光的独特魅力吸引着中外游人。
2. 丰富多彩的乡村风俗民情。我国民族众多;各地自然条件差异悬殊,各地乡村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民情风俗、宗教信仰、经济状况各不相同。就民族而言,我国有56个民族,如云南的傣乡、贵州的苗乡、广西的壮乡、湖南的瑶乡、海南的黎乡、新疆的维乡、浙江的畲乡、西藏的藏乡等都具有引人入胜的民俗风情景观。这些少数民族,或能歌、或善舞、或热情奔放、或含蓄内在,或以种植为主,或以游牧为生,或过着原始的渔猎采集生活,或以独特的生活习惯世代繁衍生存。这些为旅游者深入领略中华风情,探索人类社会的进化历程,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源泉。再以盛行于我国乡村传统的节日为例,汉族有春节、元霄节、清明节、端阳节、中秋节、重阳节,藏族有浴佛节、雪顿节,苗族有“赶秋”,彝族有火把节,壮族有歌墟,傣族有泼水节;伊斯兰教有开端节、古尔邦节等,五彩纷呈,令人神往。传统的云南大理白族三月街,景洪族泼水节,贵阳苗族四月八,内蒙古蒙族的“那达慕”,丽江的龙王庙会等都是深受中外游客欢迎的乡村民情风俗旅游资源。另外,盛行于我国农村的游春踏青、龙舟竞渡、摔跤、赛马、射箭、斗牛、荡秋千、赶歌、阿西跳月等各种民俗活动都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3. 充满情趣的乡土文化艺术。我国的乡土文化艺术古老、朴实、神奇,深受中外游人的欢迎。如盛行于我国乡村的舞龙灯、舞狮子,陕北农村的大秧歌,东北的二人转,西南的芦笙盛会,广西的“唱哈”会,里下河水乡的“荡湖船”等脍炙人口。我国广大乡村出产的各种民间工艺品倍受游客的青睐,如天津乡间的杨柳青年画、潍坊年画,贵州的腊染,南通的扎染,常熟的花边,以及各种刺绣、草编、竹编、木雕、石雕、泥人、面人等,无不因其浓郁的乡土特色而深受游人欢迎。我国乡村自古以来流传有各种史诗、神话、传说、故事、笑话、轶闻,引人入胜,耐人回味。流传于云南民间的阿诗玛、壮乡的刘三姐、内蒙古草原上的江格尔、苏南水乡的沈七哥,都能使游客听之动情,如醉如痴。另外,乡村烹食风味独特。四川的麻婆豆腐以辣闻名,湖南的臭豆腐以臭著称,内蒙古草原上的涮羊肉味美肉嫩,新疆的羊肉串香气扑鼻,这些乡村烹饪文化对广大的外国旅游者尤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4. 风格迥异的乡村民居建筑。乡村民居建筑,不但能给游人以奇趣,而且还可为游客提借憩息的场所。不同风格的民居,给游客以不同的精神感受。由于受地形、气候、建筑材料、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乡村民居可谓千姿百态,风格迥异。青藏高原上的碉房,内蒙古草原上的毡包,喀什乡村的“阿以旺”,云南农村的“干阑”,苗乡的“吊脚楼”,纳西族的“井干”,黄土高原的窑洞,东北林区的板屋等可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使游客耳目一新。另外,我国乡村中还有众多古代民居与建筑,如安徽黔县西递村有清代民居120多幢,深宅大院,栋宇鳞次,布局精巧,砖石木雕琳琅满目,堪称乡村古代民居之宝库,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价值。我国农村还有许多古代工程、古老庄院、桥梁古道、古代河道等,如纵贯苏北江淮之间的古邗沟为吴王夫差所开,沿河阡陌纵横、风车摇转、相映成趣;四川秦汉时所辟的蜀道,穿行于川北山乡崇岭,广植松柏,称“翠云廊”,壮观而幽美;广西侗乡有一风雨桥,桥上建亭,形态奇特,也是乡民贸易聚会之所,富有民族特色,为侗乡一胜景。这些民居与乡村建筑等体现了当地的文化艺术特点,乡韵无穷,令人叫绝。
5. 富有特色的乡村传统劳作。乡村传统劳作是乡村人文景观中精彩的一笔,尤其是在边远偏僻的乡村,仍保留有古老的耕作、劳动方式,有些地区甚至还处于原始劳作阶段。正因为如此,它们会使当今现代文明影响下的旅游者产生新奇感,并为之吸引。这些劳作诸如水车灌溉、驴马拉磨、老牛碾谷、木机织布、手推小车、石臼舂米、渔鹰捕鱼、摘新茶、采菱藕、做豆腐、捉螃蟹、赶鸭群、牧牛羊等等,充满了生活气息,富有诗情画意,使人陶醉留连。
三、发展乡村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乡村旅游资源是相当丰富的,问题是怎样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目前存在的问题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人们在思想观念上还没有把它作为一门新兴产业而加以重视起来。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尽管乡村旅游业伴随着整个旅游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但在农村经济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还没有广泛地为人们所认识。特别是那些农村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有的尚未开发,有的虽开发了,但缺乏加强领导,管理机构不健全,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缺乏宏观指导,目前还停留在低层次的发展阶段,巨大潜力远未开发出来。
2. 乡村旅游资源虽有良好基础,但在一个县的范围内,还缺乏一个整体的规划。如县内乡村旅游资源,应如何发展?投资估算和经济效益预测如何?资金如何筹集?
3. 乡村旅游资源与当地乡村经济建设的关系、以及与市、县旅游部门的协调问题,仍有待进一步解决。如发展乡村旅游业必需同时发展旅游交通,旅游宾馆、旅游餐厅、旅游通讯以及解决水、电供应等。又如乡村旅游业开发起来后,如何与当地市、县旅游部门合作,旅游网络,做到城乡结合,点线结合,组成最佳的旅游线路,以吸引广大游客。
4. 乡村旅游业政策尚未配套。如保护政策、投资开发政策、信贷政策、经济扶持政策、税收政策、鼓励外商投资开发政策等。
5. 目前乡村旅游业服务队伍数量少、素质低,如何提高服务质量,优化旅游服务,也是一个要解决的问题。
6. 缺乏商品意识。目前国内外发展旅游业,其重大意义已远远超过了旅游业本身,而是“旅游搭台,经贸唱戏”。而我国大多数乡村旅游景点都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尤其是对具有本地特色的产品开发不够。
四、开发我国乡村旅游业的构想
乡村旅游业是一项新的产业,必要制订一整套发展计划,包括长远规划和近期组织实施计划。从长远规划来看,主题是大产业意识,把乡村旅游业与乡镇企业同等对待,也可积极引进外资,兴建一批度假村,参与国际旅游竞争。从近期组织实施计划来看主要是各地旅游决策者及政府部门高度重视乡村旅游业,因地制宜,立足创新,循序渐进,办出特色。在全盘筹划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措施:
1. 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开发乡村旅游业,首先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首先必须领导重视。在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并具特色的地方,当地政府要把兴办乡村旅游业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2. 因地制宜,重点建设乡村旅游基础。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仍处于起步阶段,全面开发是不可能的,应该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在旅游资源质量高,交通运输条件好、经济基础比较好、旅游热点附近的乡村应加速旅游业的发展,重点开发有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建设风格独具的乡村旅游基地。
3. 因陋就简,合理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资金来源是个关键。因此,广开财源、广集财路十分重要。但是,发展乡村旅游决不能东施效颦,与城市攀比,好大喜洋,以金钱铺路。笔者认为,“土”才是乡村旅游魅力所在。应该因陋就简,就土避洋,合理开发乡村旅游资源。以旅游旅馆为例,可利用乡村民居形式,以现代生活设备为内饰,与自然融为一体,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客店,平原水乡的草屋茅舍,山中古寨,林间幽禅、草原穹幕等都可利用作为旅馆。在湖荡水网地区,亦可憩息于船楼舟棚之中,水上住,水上吃,水上玩,戴斗笠、披蓑衣、摘新莲、采鲜藕等,耗资不多,受益可观。在乡村旅游点的开发建设中、亦应以土为本,避免与城市旅游点雷同,如草堂竹亭,竹栅栏、草径石道、独木小桥等都可体现乡村风貌。
4.注重特色,精心设计乡村旅游项目。旅游开发不能搞“人有我有”、“千人一面”,而应扬长避短,充分表现和突出自我特色,这是旅游活动能否吸引游客的保证,也是旅游经济的生命所在。在设计乡村旅游线路及组织旅游活动中,应将其放在首位。乡村旅游资源的特色主要是在乡村文化景观上体现出来,在旅游线路的规划中应将这些内容作为重点。如无锡市根据江南水乡风光和农家生活风情的特色,精心设计了乡村民俗旅游,让旅游者深入农村乡间,观赏水乡画境,体验民情风俗,参观村庄田园、耕作收割、养鸡放鸭,节日欢庆等一切劳动生活,并让游客食宿农家、穿街走巷、市场,与农家座谈,亲自操作古老传统的农具,与农民到田间一起劳动等乡村生活,这一旅游活动倍受日本和美国等国外游客的欢迎。
5. 加强乡村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业的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本的吃、住、行等问题,从吃来说主要是发展有地方特色的饮食业;从住来说虽然没有必要搞星级酒店,但必须保持卫生、舒适,并解决洗澡等问题,最好是兴建一些具有民族特色、造价低廉的庄园式的旅舍,如“四合院”、“林间草房”等;从行来说,乡村旅游的交通工具应有别于飞机、火车等大型交通工具。它应该适应当地自然的环境具备的灵活轻便的特色,它的设主应与当地历史文化背景结合起来,使之为旅游活动增添色彩。
6. 加强旅游产品的开发,重视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旅游产品的开发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旅游产品大多是一些无污染的轻工产品和手工艺品以及土特产品。因此大力发展旅游产品能把发展乡镇企业与发展旅游业有机结合在一起,互相促进。但由于广大乡村农民对旅游资源的价值认识不高,保护环境意识较低,使我国许多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破坏严重。提高认识,广泛宣传,加强乡村旅游资源保护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多年来,古建筑、古迹失修,森林的砍伐、围湖造田、猎杀动物等人为破坏,严重破坏了乡村旅游资源,甚至使许多景观濒于绝境。由于现代耕作技术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古老的农具、耕作方式已成为凤毛麟角,如不有目的,有计划地加以保护,将会使乡村旅游资源逐渐失去最富魅力的光彩。
旅游业是改革开放以后全面发展起来的
② 重庆涪陵区水磨滩水库旅游进展
9日,记者从涪陵区旅游局了解到,涪陵水磨滩水库将变身文馨湖旅游度假区,目前,度假区总体规划已通过评审。 据了解,水磨滩水库位于涪陵区西北部,长江北岸,涉及涪陵区李渡街道和义和镇。文馨湖旅游度假区规划范围以水磨滩水库为主体,总面积13.69平方公里。 规划区所在地义和镇镇安村曾经出土汉代夫妻墓,以及尤为珍贵的一枚全国仅见的“相思印”。 为此,度假区形象定位为“千古相思梦、浪漫文馨湖”,主体定位以文馨湖为依托,以湖岸山色为景观特色,以传统相思文化(爱情文化)为内涵的集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商务会议、乡村旅游于一体的文化主题型高端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规划形成“一心一环两极五区”的景区空间结构,主打水元素,将建以水上游乐园为主的中心水上游览区,相思湾滨水度假区还将建一座“相思文馨”水上表演场。 规划期限为2011年至2025年,近期到2015年,以环境保护、绿化、基础设施配套和度假设施为建设重点,争取游客规模达到20万人次。今年12月以前,将开建相思堡度假酒店、文馨商业街、明家湾风情小镇、相思湾旅游码头等项目。 专家评审组一致评定该规划基础扎实,较具创意,定位准确,景区布局和功能分区较为合理,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可行性,同意通过评审。 (记者 周庆)
目前水磨滩护岸工程和环湖公路已进入收尾阶段. 我朋友是那里的施工员
③ 涪陵有哪些景点
武陵山大裂谷-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法雨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法雨寺位于涪陵城西聚云山峰顶,前临悠悠长江,后有群山逶迤,海拔高度366.5米。山上林木苍翠,终年云雾缭绕。有神仙洞、龟门关等古迹。石壁上现存古人题写的“佛”、“神仙洞”、“洞天福地”等石刻。龟门关地势险要,为古时涪州五关之一。 公元639年聚云山首建寺院。据寺内现存残碑记载:“唐贞观十二年始建阎王殿于山巅”。法雨寺数经兴废,先后使用过白云观、龟龙寺、东岳庙、赛丰都、天子殿等寺名。
④ 重庆乡村旅游发展了多少年
1997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决定,将原属四川省的重庆市、万县市、涪陵回市和黔江地区答合并,正式设立重庆直辖市。直辖市是由中央直接管辖的市。重庆成为继北京、天津、上海之后的第四个直辖市,也是中国西部唯一的直辖市。
1997年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正式挂牌
那时起,就有乡村旅游了
⑤ 乡村旅游的涵义和兴起
◆什么是农业旅游?
根据国家旅游局2002年颁发的《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所谓农业旅游,是指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场景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活动。
1 农业旅游的概念、特点及发展模式
1.1 农业旅游的概念
农业旅游是把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空间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览、品尝、休闲、体验、购物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即以农、林、牧、副、渔等广泛的农业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并为游客提供特色服务的旅游业的统称,也称观光农业、旅游农业、乡村旅游等。农业旅游主要是为那些不了解农业、不熟悉农村,或者回农村寻根,渴望在节假日到郊外观光、旅游、度假的城市居民服务的,其目标市场主要在城市居民。农业旅游的发展,不仅可以丰富城乡人民的精神生活,优化投资环境等,而且达到了农业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具体来讲,发展农业旅游有以下作用:(1)有利于拓展旅游空间,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的愿望。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衣食住行,而转向追求精神享受,观光,旅游、度假活动增加,外出旅游者和出行次数越来越多。一些传统的风景名胜、人文景观在旅游旺季,往往人满为患,人声噪杂。旅游农业的出现,迎合了久居大城市的人们对宁静、清新环境和回归大自然的渴求。(2)有利于实现农业的高产高效等目标。利用农业和农村空间发展旅游农业,有助于扩大农业经营范围,促进农用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合理调整,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同时又可以农业旅游为龙头,带动餐饮、交通运输、农产品加工等行业的发展,增加农业生产的附加值。(3)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农业旅游为招徕游客,除了在景点范围内营造优美的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景观场所外,必须绿化、美化周围地区的田园和道路,维护农业与农村自然景观,改善城乡环境质量。
1.2 农业旅游的特点
开发农业旅游,要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利用农业、农村资源,兴办休闲旅游事业,然后逐步过渡到旅、农、工、贸综合发展,从而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地域上寻找并创造出城市旅游点无法与之媲美的农业旅游景观特色。根据系统设计的指导思想,为了在农业旅游系统中建立不同门类的子系统,从而建设各具特色、内容多样、轻松愉快的不同农业旅游模式,我们就要研究农业旅游的基本特点。一般认为农业旅游具有以下基本特点:(1)农业特性。旅游农业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开发其旅游功能的,旅游农业的引人入胜主要是优美的田园风光。在开发旅游功能的过程中,可能局部地改变原来的农业生产结构,但农业生产仍是旅游农业的主要方面,所以要防止旅游农业的过度开发,避免破坏基本农田保护区等。(2)生态特性。旅游农业的发展的目标之一是调整人和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旅游农业的兴旺也要得益于宁静优美的生态环境、天然的自然景观以及纯朴的乡村生活方式、民族文化等。因此,在开发建设旅游农业过程中,尽可能不破坏原来的自然生态环境,减少人工作用,促进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3)娱乐特性。旅游农业除了具有优美的生态环境外,还应具有一定程度的娱乐性,否则也不能吸引大量的游客。娱乐性主要体现在观光、农业体验、民俗活动和自然探险等富有农村农业和自然风光特色的游乐活动中,而人工游乐设施则适可而止。
1.3 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
综观目前国外农业旅游的发展情况,根据农业旅游的性质、定位、经营等方面的特点,农业旅游发展模式主要可分为三大类:(1)传统观光型农业旅游。主要以不为都市人所熟悉的农业生产过程为卖点,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入内摘果、拔莱、赏花、采茶,享尽田园乐趣。如法国农村的葡萄园和酿酒作坊,游客不仅可以参观和参与酿造葡萄酒的全过程,而且还可以在作坊里品尝,并可以将自己酿好的酒带走,向亲朋好友炫耀,其乐趣当然与在商场购买酒不一样。而日本兴起了务农旅游,东京一家旅行社,每年以春天的插秧、秋天的收割为契机,组织都市人去农村体验农民的生活,在沿海地区还组织游客参加捕捞虹鳟鱼和海带的采集及加工等活动,使都市人直接享受大自然的恩赐。(2)都市科技型农业旅游。以高科技为重要特征,在城内小区和郊区建立小型的农、林、牧生产基地,既可以为城市提供部分时鲜农产品,又可以取得一部分观光收入,兼顾了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如新加坡兴建了10个农业科技公园,在公园里不仅合理地安排了作物种植,而且还精心布局一些名优花卉,观赏鱼,珍稀动物的观赏,名贵蔬菜和水果的生产,同时也相应建有娱乐场所,养鱼池由纵横交错的水道组成,并配有循环处理系统。菜园由新颖别致的栽培池组成,由计算机控制养分,游人漫步其中不仅可以心旷神怡,还可以大饱口福,真是如同生活在仙境之中。(3)休闲度假型农业旅游。主要是利用不同的农业资源,如森林、牧场、果园等,吸引游客前去度假,开展农业体验、自然生态领略、垂钓、野味品尝,住宿、度假、游乐等各种观光、休闲度假旅游活动。如澳大利亚人则常于周末或假日,自己驾车,带上小孩,选一个离家不远的牧场小住几天,大人可以放松一下身心,而孩子们则可了解都市里无法见识的牧场生活。而美国的庄园主在苹果、梨子、葡萄、西瓜之类的瓜果快熟的时候,就在报刊上登广告,招揽游客去农场摘水果度假,城里的人热烈响应,纷纷根据广告上的示意地图开车前往,水果随便吃,累了可以在树下草地休息,呼吸新鲜空气,聆听鸟儿的歌唱,直到太阳西斜,人们还可以在农舍小住一夜,品尝农庄主人准备的别有格调的晚餐,享受到一个别致的假期。农家乐是新兴的旅游休闲形式,是农民向城市现代人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身心放松、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
一般来说,农家乐的业主利用当地的农产品进行加工,满足客人的需要,成本较低,因此消费就不高。而且农家乐周围一般都是美丽的自然或田园风光,可以满足舒缓现代人的精神,因此受到很多城市年轻人的欢迎。
[编辑本段]起源
农家乐最初发源于四川成都,具体位置有都江堰市的青城山,郫县、温江等说。后来发展到整个成都平原,四川盆地,直至全国。
[编辑本段]发展
农家乐的发展,对促进农村旅游、调整产业结构、建设区域经济、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有些地方依托本地农业资源,分片开发出“农家乐”品种系列,像湖南岳衡山、昆明的团结乡等地的农家乐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
农家乐发展起来后,带来的不仅仅是消费收入,还有产品信息、项目信息和市场信息,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农家乐成为农民了解市场的“窗口”,成为城市与乡村互动的桥梁。各地游客为农村带来了新思想、新观念,使农民及时了解到市场信息,生产经营与市场需求相接轨。开办农家乐的农民经常到旅客中间调查市场需求,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生产,有的建起了无公害蔬菜基地,有的则做起农产品深加工的生意。
当今中国的农家乐模式主要出现在北方,其中又以北京、四川、天津、河北为主,农家乐最吸引旅游客的地方是:消费合理,价格实惠。
[编辑本段]分类
1.农家园林型。以郫县友爱乡农科村、温江县万春镇等西部川西坝子农家民俗旅游为代表。这里位于“国家生态示范区”内,是享誉全国的花卉、盆景、苗木、桩头生产基地,“农家乐”发端于此。它荟萃着川西平原农家休闲旅游的主要特色,展现着“农家乐”的巨大魅力。
2.花果观赏型。以龙泉驿的书房村、工农村、桃花沟、苹果村等东郊丘陵的农家果园游乐为代表。龙泉山果品远销全国乃至海外,果品收入是龙泉驿区的经济支柱。但是,近些年来兴起的以春观桃(梨)花、夏尝鲜果的花果观光旅游,使其旅游收入已经大大超过果品收入。卖果不如卖花,让人先饱眼福,后饱口福,它反映了人们消费观念的嬗变。龙泉山水果在提高其科技含量之后又着力提高其文化含量,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发展观光农业,开启了宜林山区发家致富的新思路。
3.景区旅舍型。以远郊区都江堰的青城后山、蒲江县的朝阳湖、彭州市的银厂沟、大邑县的西岭雪山等自然风景区为代表。低档次农家旅舍价格低廉,游客感觉仿佛把自己的家搬到了风景区,花费居家度日的钱,享受景区的自然环境,景区“农家乐”因而受到中低收入游客的欢迎。
4.花园客栈型。以新都县农场改建的泥巴沱风景区、邛崃市前进农场改建的东岳渔庄等为代表。把农业生产组织转变成为旅游企业,把农业用地通过绿化美化,使之成为园林式建筑,以功能齐全的配套设施和客栈式的管理,使之成为在档次上高于“农家乐”低于度假村的一种休闲娱乐场所。向现代化谱写上光彩的一笔。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
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体会到当地的民俗风情、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审美情趣,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
目前民俗旅游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工艺美术文化、节日文化、信仰文化等。
⑥ 乡村旅游的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第一,继续与生态相结合,表现出绿色发展态势
乡村旅游是生态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内旅游方式,体现了游容客对原生态自然的向往,乡村的生态化是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二,丰富文化内涵,使得乡村旅游具有“灵魂”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日益丰富化,单一的观光旅游对游客的吸引力逐渐下降,增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式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保持本色,原汁原味
乡村的城市化一方面导致乡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也使乡村失去了原有的特色,乡村不再是原始的乡村,一味的拆建让乡村面貌面目全非。
第四,融合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不仅仅是纯粹的对农业资源的开发,融合发展是中国乡村旅游的一大趋势。
⑦ 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历程
(一)国外发展历程
1.萌芽—兴起阶段,在19世纪初,城市人开始认识农业旅游价值,并参与了乡村农业旅游,如法国、意大利。
2.观光—发展阶段,在20世纪中后期,乡村观光农业发展,形成农业和旅游相结合的新产业,如西班牙、日本、美国;
3.度假—提高阶段,在80年代以后,观光农业由观光功能向休闲、度假、体验、环保多功能扩展,如日本、奥地利、澳大利亚。
(二)国内发展历程
1.初创阶段(自发阶段)1980年代中后期-1994年
农家乐兴起
1986年,成都“徐家大院”的诞生标志着“农家乐”旅游模式拉开了乡村旅游的序幕。
1989年4月,“中国农民旅游协会”正式更名为“中国乡村旅游协会”
1994年,“1+2”休假制度颁布并实施。
2.全面发展阶段1995-2001年
乡村假日经济
1995年5月1日起实行双休日,1999年又将春节、“五一”、“十一”调整为7天长假。
2000年,国务院46号文明确了“黄金周”的概念。
1995年“中国民俗风情游”旅游主题与 “中国:56个民族的家”宣传口号带游客深入少数民族风情区;
1998年“中国华夏城乡游”旅游主题与 “现代城乡,多彩生活”宣传口号吸引大批旅游者涌入乡村。
3.纵深发展阶段2002-2006
助力“三农”问题解决
2002年,我国颁布了《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标志着我国乡村旅游开始走向规范化、高质化
2006年,明确提出“中国乡村旅游年”,将乡村旅游的角色提到了更突出的位置,“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时尚”全面推动乡村旅游提升发展。
2006年8月,国家旅游局发布了《关于促进农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乡村旅游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
2005年国家开始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2006年我国健全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
提升转型与
4.可持续发展阶段2007年至今
产品转型,产业升级
2007年国家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2008年健全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克服了乡村旅游发展受土地制度制约。
2007年,“中国和谐城乡游”和“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的提出带动了农村风貌大变样。
2007年,国家旅游局和农业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的通知》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2008年,三次长假调整为“两长五短”模式及带薪休假制度法制化。
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使乡村旅游的经营模式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和多样化。
2009年,《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乡村旅游富民工程。
⑧ 乡村旅游的发展
保护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维护传统文化/当地乡村文化的相对独立性、独特性和多样性,提升产品价值,利于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⑨ 涪陵水磨滩水库简介
水磨滩水库位于李渡街道、义和镇之间,水域面积1000余亩,水库紧邻黄草山,在周边区县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开发条件。
文馨湖旅游度假区规划范围以水磨滩水库为主体,总面积13.69平方公里。 规划区所在地义和镇镇安村曾经出土汉代夫妻墓,以及尤为珍贵的一枚全国仅见的“相思印”。 为此,度假区形象定位为“千古相思梦、浪漫文馨湖”,主体定位以文馨湖为依托,以湖岸山色为景观特色,以传统相思文化(爱情文化)为内涵的集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商务会议、乡村旅游于一体的文化主题型高端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⑩ 乡村旅游规划的介绍
乡村旅游规划,是旅游规划的一种。从资源的角度而言,是以村落、郊野、田园等回环境为依托,通答过对资源的分析、对比,形成一种具有特色的发展方向。近期,乡村旅游往往和新农村建设联系在一起。乡村旅游发展是乡村创新经济学理论下的一个成功实践。在我国广大的乡村地区存在着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和生态自然资源,乡村旅游开发和发展存在着巨大的潜力和市场。根据乡村创新经济学理论,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依据特有的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是乡村发展的有效模式之一,因为乡村是比较容易培养出特色经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