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补偿机制
A. 什么是水库上游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根据生态内系统服务价值、生容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的环境经济政策。主要针对区域性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防治领域,是一项具有经济激励作用、与“污染者付费”原则并存、基于“受益者付费和破坏者付费”原则的环境经济政策,是环境管理的一种经济手段。它通过调节人类生产活动行为来达到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
B. 2015年中央1号文件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加大惠农政策有哪些内容
二、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加大惠农政策力度
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富裕农民,必须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开发农村二三产业增收空间,拓宽农村外部增收渠道,加大政策助农增收力度,努力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保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的势头。
8.优先保证农业农村投入。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明确政府对改善农业农村发展条件的责任。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各级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加快建立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持续增加财政农业农村支出,中央基建投资继续向农业农村倾斜。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重点支持农民增收、农村重大改革、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民生改善。转换投入方式,创新涉农资金运行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改革涉农转移支付制度,下放审批权限,有效整合财政农业农村投入。切实加强涉农资金监管,建立规范透明的管理制度,杜绝任何形式的挤占挪用、层层截留、虚报冒领,确保资金使用见到实效。
9.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健全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保持农业补贴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逐步扩大“绿箱”支持政策实施规模和范围,调整改进“黄箱”支持政策,充分发挥政策惠农增收效应。继续实施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政策。选择部分地方开展改革试点,提高补贴的导向性和效能。完善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向主产区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扩大节水灌溉设备购置补贴范围。实施农业生产重大技术措施推广补助政策。实施粮油生产大县、粮食作物制种大县、生猪调出大县、牛羊养殖大县财政奖励补助政策。扩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奖补范围。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耕地保护补偿、生态补偿制度。
10.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增加农民收入,必须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继续执行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重要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总结新疆棉花、东北和内蒙古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经验,完善补贴方式,降低操作成本,确保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兑现到农户。积极开展农产品价格保险试点。合理确定粮食、棉花、食糖、肉类等重要农产品储备规模。完善国家粮食储备吞吐调节机制,加强储备粮监管。落实新增地方粮食储备规模计划,建立重要商品商贸企业代储制度,完善制糖企业代储制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种植面积和产量统计调查,改进成本和价格监测办法。
11.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帮助农民降成本、控风险。抓好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试点,重点支持为农户提供代耕代收、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服务。稳定和加强基层农技推广等公益性取务机构,健全经费保障和激励机制,改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工作和生活条件。发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在农技推广中的作用。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服务。加大中央、省级财政对主要粮食作物保险的保费补贴力度。将主要粮食作物制种保险纳入中央财政保费补贴目录。中央对政补贴险种的保险金领应覆盖直接物化成本。加快研究出台对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的中央财政以奖代补政策。扩大森林保险范围。支持邮政系统更好服务“三农”。创新气象为农服务机制,推动融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12.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立足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县)一业,壮大县域经济,带动农民就业致富。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加大对乡村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强线上线下营销能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研究制定促进乡村旅游休闲发展的用地、财政、金融等扶持政策,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激活农村要素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13.拓宽农村外部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必须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和创业。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落实同工同酬政策,依法保障农民工劳动报酬权益,建立农民工工资正常支付的长效机制。保障进城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扩大城镇社会保险对农民工的覆盖面,开展好农民工职业病防治和帮扶行动,完善随迁子女在当地接受义务教育和参加中高考相关政策,探索农民工享受城镇保障性住房的具体办法。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居住证制度,分类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居民同等待遇。现阶段,不得将农民进城落户与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相挂钩。引导有技能、资金和管理经验的农民工返乡创业,落实定向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降低创业成本和企业负担。优化中西部中小城市、小城镇产业发展环境,为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创造条件。
14.大力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加快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加快片区规划实施,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推进精准扶贫,制定并落实建档立卡的贫困村和贫困户帮扶措施。加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和基本公共服务,加大用地政策支持力度,实施整村推进、移民搬迁、乡村旅游扶贫等工程。扶贫项目审批权原则上要下放到县,省市切实履行监管责任。建立公告公示制度,全面公开扶贫对象、资金安排、项目建设等情况。健全社会扶贫组织动员机制,搭建社会参与扶贫开发平台。完善干部驻村帮扶制度。加强贫困监测,建立健全贫困县考核、约束、退出等机制。经济发达地区要不断提高扶贫开发水平。
参考: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
http://www.7ahr.com/News/ListNews-15210-2.html
C. 如何建立横向生态补偿体制和机制
如何建立横向生态补偿体制和机制?
好的生态不是免费午餐
试想一下,如果四川水土流失严重,上海人将面对什么样的黄浦江?如果内蒙古沙尘四起,北京人还能见到纯净的天空吗?
“我们现在也注意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比如说自然、资本、生态补偿以及生态服务定价或者绿色预算、核算等。这些概念有一个共同点,其基本的理念就是—环境是有成本的,并且应该把它加入主流的决策过程。它不仅关系环境本身,还事关决策。”巴基斯坦环境保护部原部长阿明说。
如何在自然资源定价的基础上,通过跨区域的合作方式,从交易成本的角度解决共有自然资源的定价问题?在6月26日召开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5年年会“绿色政策工作坊—横向生态补偿的体制机制”主题论坛上,这是与会专家关心和讨论的话题。
“青山绿水”与“金山银山”需要生态补偿守护
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科学确定生态保护者与生态受益者的权利和义务。加快形成生态损害者、赔偿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运行机制。在《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要建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引导生态受益地区与保护地区之间通过资金补助、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实施补偿。
“生态补偿在中国不是新事物,已经研究跟实践差不多十多年的时间了。”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总工程师王金南说,所谓“上游青山绿水饿肚皮,下游吃香喝辣要减肥”。长期以来,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系统退化严重,环境污染触目惊心,资源环境压力前所未有,严重威胁着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绿水青山要守住,金山银山要建设。”王金南认为,生态补偿机制是“青山绿水”保护者与“金山银山”受益者之间的利益调配机制。
2005年,中国出台“十一五”规划,首次提出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十二五”规划纲要则提出,设立国家生态补偿专项资金,推行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加快制定实施生态补偿条例。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雨果有句名言,"地球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一个时机已经到来的想法"。”阿明说,“如果看一下环保领域,可以说生态补偿的理念已经成熟了,它的时代已经到来。”
在巴基斯坦,环保部门尝试把环境问题转化为经济问题,通过对环境退化进行成本核算。阿明举例说:“红树林是有价值的环境资源和资产。在印度洋海啸之后,许多红树林都受到了严重破坏。为此,我们建立了面向未来的红树林这样的合作项目,来研究红树林这样的自然资源真正的经济价值。”他还了解到,英国政府每年的年度预算都有绿色预算,也就是跟环境相关的预算,研究哪些自然资产是需要考虑的、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并对成本和效益进行对比和计算。“关键是如何将这种理念和实践在发展中国家变为主流。”
生态补偿与公众期待还有差距
如何以最低的资源、环境成本确保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将资源、环境成本纳入各项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改变过去无偿使用自然,并将环境成本转嫁给社会的做法,这绝非易事。
“生态补偿这一问题讨论了很多年,说来容易却做起来难。”王金南表示,在综合考虑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和生态服务价值的基础上,采取财政转移支付或市场交易等方式,对生态保护者给予合理补偿,是明确界定生态保护者与受益者权利义务、使生态保护经济外部性内部化的有效制度。
王金南表示,目前,我们国家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必须关注为什么要补、谁补谁、补多少、怎么补、资金从哪儿来、效果如何等六大环节。“生态补偿目前存在管理多元化、政策碎片化,责任主体、分工不明确,管理交叉等问题。”他坦言,中国生态补偿与公众期待还是有差距。目前,中国各类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和资金已达到相当规模,但一些政策未进行梳理与整合,导致现有的各类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存在交叉或重复现象,对生态保护的引导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我试着想找到过去十年市场在生态补偿中扮演的角色,然而遗憾的是并没有看到。”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齐晔说,就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来说,目前中国呈现双重市场失灵的特征,因此必须建立生态补偿的市场,并且保证它高效、正常的运转。
市场与政府须“双轮驱动”
“云南的抚仙湖有超过200亿立方米的蓄水量,其市场价值却少得可怜,使用价值也很低。但是另一方面,它的存在价值却很大,中国不能失去这样大规模的高质量湖泊。要保住这样的湖泊,政府必须作为。”齐晔认为,市场本身并非生态补偿最重要的工具,政府在资源分配方面,更应该扮演好创造市场、并保证市场公平的角色。
齐晔表示,在推动生态补偿过程中,要注意层次分明,让市场有所作为,还要让政府发挥其能力、承担起责任;需要设立机制,让不同的区域形成协同效应。“政府的角色是创造市场,并保证市场能够扮演其公平、恰当的角色,特别是在资源分配方面。”
在王金南看来,在生态补偿上,我国应建立市场补偿机制和政府补偿机制的“双轮驱动”机制。目前,我国生态补偿机制存在一些问题,如管理多样化、重复补偿等现象,政策没有形成长效机制等。他建议,今后要从国家、省、地区三个层次建立生态补偿协调机制,加快推动生态补偿立法与技术规范制定,推动横向生态补偿,加快建立生态保护补偿长效机制。
王金南建议,继续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补偿力度,逐步提高其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效果评估制度,完善生态保护补偿绩效考核机制;对于一些重大工程,建议适当整合渠道并将补助期限延长,确保相关居民顺利转产。
全球环境基金主席石井菜穗子说,应当通过市场机制补偿生态发展,通过国家、政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实现生态补偿长效性。
“国家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四种不同的补偿方式:资金补助,产业转移,人才培训,还有共建园区。可能某些专家认为,从制度上建设来看,这样一种补偿很难实现一体化。但是在中国的现实情况下,完全机制化的补偿办法还在形成过程中,在此情况下,我想采取多样化的办法,体现补偿的要求也有一定的作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经济二局局长尹艳林说。
给公众一个深入自然的理由
中国气象报记者 赵晓妮 杨春竹 通讯员曾居仁
6月底的贵阳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一派绿意,风一吹,云和水都在动。
“我们要给公众一个理由,让公众理解为什么要去自然,为什么要去森林,为什么要去湿地。”
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5年年会上,北京林学会副理事长王小平表示,需要挖掘生态保护和治理的价值,提高公众参与度,“挖掘、保护、恢复和发展”。
韩国首尔国立大学教授、韩国生态旅游协会会长金星一亦有同感。讲起韩国的恢复森林政策,金星一认为有三个因素保证该政策的成功实施,首先便是强有力的领导,“历届总统都非常支持森林恢复,将水资源、森林资源保护作为政府优先的任务”;其次是在经济方面的协同增效,让所有资源都能够参与进去;第三是新村运动,“就是老少参与,所有人皆是其中的一员,实现环保和节能”。
当然,生态治理并非易事,比如太和江的恢复就经历了艰难历程。太和江横穿蔚山市,而蔚山是韩国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从1960年到2000年,城市以惊人的速度扩张,到2000年出现了很多工业园,人口急速增长,经济发展迅猛。
“但城市发展是有代价的,那里的河流已经变成了死河。”金星一说,“于是他们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恢复,我曾与一个官员聊天,他说他们投入了10亿美元进行修复和改造。”
2002年,蔚山市开始治理太和江,首先截污阻排,阻断污水流入太和江,疏浚8.8公里的淤泥带,拆除混凝土河堤,建成绿色堤岸,征收河两岸44万平方米土地,建成了沿江步行道、足球场、公园和自行车路。除了巨额资金,金星一认为,公众参与是推动太和江恢复成功的关键,公众负责清洁、植树、运营等。“现在我们看到鸟和鱼又回来了,人们甚至在太和江里举办游泳比赛。”他颇为感慨,“一条死河变成游泳举办地,成为最富饶的候鸟聚集地,十分不易。”
“从机制和体制上我们能做什么呢?比如说绿色义工的组织、绿色假期、绿色志愿者等,这些活动由谁组织?”王小平提出,在倡导公众参与这方面,专业的协会组织在凝聚共识、聚合力量和行动方面不能缺席,要让专业的人去干专业的事情。
王小平说:“我们不能抱怨说,我们的森林这么好,为什公众不来。实际上,城市长大的孩子对森林有恐惧心理。今年通过森林大篷车进城市公园活动,可以帮助孩子和家长去学习和理解。另外,在法律层面,我们去年发起了一个中小学生课外活动的计划,要求中小学生每年要有百分之十的时间与自然相关。”他认为,除了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应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为公众提供便利,顺势引导,让大家感受到“我应该到大自然中去”。
专家畅谈:生态补偿应注重资源整合
中国气象报记者杨春竹 张静
在以“绿色政策工作坊—横向生态补偿的体制机制”为主题的生态论坛上,巴基斯坦环境保护部原部长阿明,艾卡特环境与投资集团主席、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委会专家约翰·福格齐,清华大学—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齐晔,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院助理教授萨雅吉·博斯,哥斯达黎加火山山脉发展基金会理事长菲利普·卡拉佐,全球环境基金主席石井菜穗子等嘉宾展开对话。
“生态补偿不仅事关环境本身,也事关各行各业的决策。”阿明认为,现在对于生态补偿有不同的说法,比如说自然、资本、生态补偿以及生态服务定价或者是绿色预算、核算这样一些概念有一个共同点,基本的理念就是环境是有成本的,并且应该把它加入主流的决策过程。他是从政治角度来看生态补偿的,这需要可行的绿色增长目标,需要重视环境,更需要谨慎保护环境,而不是出卖环境。
约翰·福格齐强调,中国是一个人口流动非常大的国家,因此必须有更好的稳定性、可持续性,这样才可以保护环境,同时解决一些社会问题。
齐晔针对中国在生态补偿方面出现的双重的市场失灵这一问题开出的药方是,要有一个市场,并保证它高效、正常运转。同时,政府必须作为,要让市场发挥作为,要建立机制,让不同的区域形成协同效应,保证市场能够扮演其公平、恰当的角色,特别是在资源分配方面。
萨雅吉·博斯谈到生态补偿机制体制的时候,特别想到了中国的谚语—饮水思源。他说,对中国来讲,实行增加生态补偿的机制非常重要。城乡的人口流动,只要使用了良好的生态补偿机制,城乡人口的流动是可以解决的。中国目前处在一个过渡期,未来在GDP中服务业占的比重和消费会增加,所以生态补偿非常重要。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总工程师王金南认为,要从市场发展的角度来做好生态补偿,建立生态补偿三大维度,建立国家层面的横、纵向补偿机制,明确如何补、谁补谁,补多少。如,以生态环境的正负外部性定标准,建立输血和造血双轮驱动,从政府、市场化受益者、生态善心者,实现补偿资金多渠道,同时,实现生态、社会、经济的三方发展。今后,应从国家、省、地区三个层次建立生态补偿协调机制,加快推动生态补偿立法与技术规范制定,推动横向生态补偿,加快建立生态保护补偿长效机制。
菲利普·卡拉佐强调,应重视生态良性发展,注重整合资源,注重自然资源的利用,通过建立基金会,推动生态保护,组织土地所有者积极参加森林的保护,建议加强合作,在政策、法律层面上实现互动。
D. 08年中央1号文件谁知道的发上来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
(2007年12月31日)
党的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了全面部署。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顺应时代要求,遵循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加强“三农”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战略部署。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强化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不断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坚持市场取向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坚持改善民生,不断解决农民生产生活最迫切的实际问题。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农业和农村发展呈现出难得的好局面。粮食连续4年增产,农业生产全面发展。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加快改善,社会事业发展和扶贫开发迈出重大步伐。农村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农村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农村社会稳定和谐。农业和农村形势好,为改革发展稳定全局作出了重大贡献。实践证明,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当前,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农业和农村正经历着深刻变化。农业资源环境和市场约束增强,保障农产品供求平衡难度加大,要求加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产品贸易竞争加剧,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和适时适度调控进口难度加大,要求加快提升农业竞争力。农业比较效益下降,保持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要求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农村生产要素外流加剧,缩小城乡差距难度加大,要求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农村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兼顾各方利益和搞好社会管理难度加大,要求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全党必须深刻认识“三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全面把握新机遇新挑战,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紧迫感,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巩固农业基础的弦要始终绷紧,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要始终坚持。
2008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努力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加快构建强化农业基础的长效机制
在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农业的多种功能日益凸现,农业的基础作用日益彰显。必须更加自觉地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
(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强化农业基础,必须引导要素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国民收入分配切实向“三农”倾斜,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和农村投入。要坚持并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做到县级以上各级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2008年,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维护建设税政策,各地预算安排的城市维护建设支出要确定部分资金用于乡村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从2008年起,国家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新安排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生态建设等公益性强的基本建设项目,根据不同情况,逐步减少或取消县及县以下配套。加强农业投入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快农业投入立法。
(二)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按照适合国情、着眼长远、逐步增加、健全机制的原则,坚持和完善农业补贴制度,不断强化对农业的支持保护。继续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增加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扩大良种补贴范围。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种类,提高补贴标准,将农机具购置补贴覆盖到所有农业县。认真总结各地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的经验和做法,稳步扩大试点范围,科学确定补贴品种。全面落实对粮食、油料、生猪和奶牛生产的各项扶持政策,加大对生产大县的奖励补助,逐步形成稳定规范的制度。根据保障农产品供给和调动农民积极性的需要,统筹研究重要农产品的补贴政策。强农惠农政策要向重点产区倾斜,向提高生产能力倾斜。继续对重点地区、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
(三)形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良性互动格局。要通过结构优化增收,继续搞好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和建设,支持优质农产品生产和特色农业发展,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要通过降低成本增收,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促进秸秆等副产品和生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要通过非农就业增收,提高乡镇企业、家庭工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和返乡创业环境。要通过政策支持增收,加大惠农力度,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合理调控重要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进一步明确农民家庭财产的法律地位,保障农民对集体财产的收益权,创造条件让更多农民获得财产性收入。
(四)探索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着眼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加快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努力形成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新格局。健全城乡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向农业和农村流动,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互动互促。切实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完善各级行政管理机构和职能设置,逐步实现城乡社会统筹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
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物质基础。必须立足发展国内生产,深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保障农产品供求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质量安全。
(一)高度重视发展粮食生产。切实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积极发展稻谷生产,扩大专用小麦播种面积,合理引导玉米消费。继续实施粮食生产各项工程。根据粮食产销格局的变化,进一步完善粮食风险基金政策,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完善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实施粮食战略工程,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基础条件好、生产水平高和调出量大的粮食核心产区;在保护生态前提下,着手开发一批资源有优势、增产有潜力的粮食后备产区。扩大西部退耕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要稳定粮食自给水平。支持发展主要粮食作物的政策性保险。大力发展油料生产,鼓励优势区域发展棉花、糖料生产,着力提高品质和单产。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支持农垦企业建设大型粮食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充分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切实抓好“菜篮子”产品生产。继续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确保“菜篮子”产品生产稳定发展。积极推动蔬菜等园艺产品的规模化种植。加快转变畜禽养殖方式,对规模养殖实行“以奖代补”,落实规模养殖用地政策,继续实行对畜禽养殖业的各项补贴政策。完善原料奶价格形成机制,严格执行液态奶标识制度。推行水产健康养殖,强化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落实禁渔休渔制度,加强渔业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发展远洋渔业。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和精细农业。建立健全生猪、奶牛等政策性保险制度。
(三)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加快农业标准修订制定工作。继续实施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扶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依法开展质量安全监测和检查,巩固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成果。深入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健全农产品标识和可追溯制度。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启动实施“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示范工程。积极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培育名牌农产品,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
(四)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继续实施农业产业化提升行动,培育壮大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跨区域经营,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中央和地方财政要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技术研发、节能减排和基地建设等。探索采取建立担保基金、担保公司等方式,解决龙头企业融资难问题。抓紧研究完善农产品加工税收政策,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健康发展。允许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向社会发行企业债券。龙头企业要增强社会责任,与农民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让农民更多地分享产业化经营成果。健全国家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动态管理机制。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或参股龙头企业。支持发展“一村一品”。
(五)加强和改善农产品市场调控。适应生产方式、产销格局和资源环境的变化,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保障国内农产品供给和生产发展。兼顾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运用经济杠杆引导农产品价格保持合理水平。加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储备体系建设,完善吞吐调节机制,引导企业建立商业性储备。抓紧建立健全重要农产品供求和价格监测预警体系。鼓励优势农产品出口,推进出口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支持发展农产品出口信贷和信用保险。完善大宗农产品进口管理和贸易救济预警制度。探索采取符合国际惯例的有效手段,调节农产品进出口。驻外机构特别是我驻农产品主要贸易国使领馆要加强国际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和农业合作交流。
三、突出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强化农业基础的紧迫任务。必须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尽快改变农业基础设施长期薄弱的局面。
(一)狠抓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抓紧编制和完善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整体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大幅度增加中央和省级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将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改造和小型排涝设施建设纳入补助范围。以雨水集蓄利用为重点,兴建山区小型抗旱水源工程。采取奖励、补助等形式,调动农民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探索非经营性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办法,明确建设主体和管护责任。支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发展,提高服务能力。
(二)大力发展节水灌溉。继续把大型灌区节水改造作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力争到2020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农业综合开发要增加中型灌区骨干工程和大中型灌区田间节水改造资金投入。搞好节水灌溉示范,引导农民积极采用节水设备和技术。扩大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技术改造规模和范围,实施重点涝区治理。对农业灌排用电给予优惠。
(三)抓紧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幅度增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资金投入,健全责任制,加快完成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各地要加快编制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增加建设投入,中央对中西部地区给予适当补助。引导地方搞好河道疏浚。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落实库区移民政策。加快西南地区中小型水源工程建设。扩大实施山洪灾害防治试点,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四)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壤改良。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建立和完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查处协调机制,切实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和林地。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的投入,要重点支持基本农田整理、灾毁复垦和耕地质量建设。继续增加投入,加大力度改造中低产田。加快沃土工程实施步伐,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规模。支持农民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加快实施旱作农业示范工程,建设一批旱作节水示范区。
(五)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推进农业机械化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迫切需要,也为振兴农机工业提供了重要机遇。加快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稳步发展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机械化。加强先进适用、生产急需农业机械的研发,重点在粮食主产区、南方丘陵区和血吸虫疫区加快推广应用。完善农业机械化税费优惠政策,对农机作业服务实行减免税,对从事田间作业的拖拉机免征养路费,继续落实农机跨区作业免费通行政策。继续实施保护性耕作项目。扶持发展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和农机专业服务公司。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工作。
(六)继续加强生态建设。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立健全森林、草原和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多渠道筹集补偿资金,增强生态功能。继续推进山区综合开发,促进林业产业发展。落实草畜平衡制度,推进退牧还草,发展牧区水利,兴建人工草场。加强森林草原火灾监测预警体系和防火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搞好长江、黄河、东北黑土区等重点流域、区域水土保持工作。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加大坡改梯、黄土高原淤地坝和南方崩岗治理工程建设力度,加强湿地保护,促进生态自我修复。加强农村节能减排工作,鼓励发展循环农业,推进以非粮油作物为主要原料的生物质能源研究和开发。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抓紧制定规划,切实增加投入,落实治理责任,加快重点区域治理步伐。
E. 如何完善水源生态补偿机制
[摘要] 生态补偿作为一种水源地保护的经济手段,其目的是调动水源地生态建设与保护者的积极性。水源地生态补偿资金的筹集有两个渠道,一是政府财政转移支付,二是进行市场化筹集。其市场化筹集是根据“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以水资源为载体,受益者依其消费的生态资源的数量进行付费。同时根据“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以整个水源地保护区为对象,界定生态补偿对象,同时按照其经济行为确定补偿要素,根据其在水源地生态保护中贡献的大小,在能够调动其积极性的前提下确定补偿标准。在水源地生态补偿的形式上可采用生态受益者对水源地直接补偿和间接补偿两种形式。
(中经评论?北京)四、生态补偿的方式
一般来说,水源地生态供给者为生态受益者带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水源地生态补偿方式包括受益对象对水源地的直接补偿和间接补偿两种形式。
(一)直接补偿
直接补偿是受益对象根据水源地提供的水资源和水生态,结合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支付意愿而提供给水源地的补偿,由于采用市场化的方式,又称为市场化补偿。其表现形式为具体的受益对象对生态供给者的直接补偿,是一种点对点的补偿形式。
水资源的受益者与供给者之间的补偿方式可以采用资金或实物补偿。资金补偿是最为常见的补偿方式,也是最为直接的补偿方式。在现实操作中可形成例如补偿金、补贴、生态保证金(押金退款)、赠款等方式。为了提高物质使用效率,补偿者也可运用物质、劳力和土地等进行补偿(即实物补偿方式),解决受补偿者部分生产要素和生活要素,改善受补偿者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增强生产能力。
在实际的操作,以上方式很少单独运用,常将各种方式组合起来加以综合使用,相互弥补缺陷,优化补偿效果。如云南省盈江县星云有限公司在勐乃河三级电站开发过程中,就对水源地实行以资金补偿为主的综合生态补偿形式:一是与村寨签订保护森林协议,禁伐作为电站水源林的约750亩集体林,由公司每年给村寨8.8万元资金补偿;二是实行以电代柴,对昔马镇涉及电站水源林的两个村共7个村民小组约1200人,每人每月无偿补助用电6度;三是动员村民在森林较稀疏的地方补种树苗,由公司每年补助2000元树苗款。
为了减少生态补偿的运作成本,对水源地的生态补偿还常采用地区直接补偿以及部门直接补偿的形式。
下游地区对水源地的补偿可以通过“谈判”制度完成。谈判制度以生态资源供给者收益损失作为补偿的下限,以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降污、休闲游乐以及科研价值之和作为补偿上限,由水源地向下游提出补偿要求,下游生态受益地区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当地流域生态的直接和间接效益与水源地进行协商谈判,最终确定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这种谈判补偿的方式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比如在负责给广州、深圳和香港供水的东江流域,经过多次协商与协调,建立了流域上下游区际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广东省每年拿出1.5亿元,交给上游江西省寻乌、安远和定南三县,用于东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
部门补偿是其他部门(行业)对水源地的直接补偿。在不同行业、不同生态要素开发主体之间,如果某一部门(行业)为另一部门(行业)提供了生态产品并使之受益,则生态受益部门(行业)要对生态供给部门进行补偿。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补偿是“直接受益者付费”补偿,如林业部门投资进行生态环境建设,旅游部门受益于良好的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好的旅游效益;水利部门得益于淤塞减少,水量增大;政府得益于抗洪救灾支出减少;航运部门得益于河流通畅、货运增加,那么可以在这些利益集团之间进行利益的再调配。其调配的方式可以在相关产业的税费中提取适当比例作为产业间生态补偿基金,政府再以此基金对林业部门进行直接的补偿。目前,陕西省耀县每年从水资源税收中提取10%补偿给水源区的林业部门用于流域保护,就是采用了这一形式。
(二)间接补偿
间接补偿是水源地生态受益者以税收或生态基金等形式将资金转移给财政部门,然后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形式补偿给水源地,因此又称为政府补偿。间接补偿主要针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其形式主要表现为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补偿。这种补偿完全依靠中央或上级政府完成数额巨大的财政转移支出,财政压力很大。另外,这种补偿方式涉及的因素错综复杂,加上统计数据不完备,计算不准确,从而导致补助程序透明度差、随意性大,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监督,转移支付效益低下。
一般地,间接补偿采用的形式更为多样化。除了资金补偿和实物补偿外,智力补偿也是常用的形式。为避免补偿过程中智力资源的闲置,补偿者也可开展智力服务(即智力补偿方式),提供无偿技术咨询和指导,提高受补偿地区或群体的技能与管理水平。
五、结语
我国的生态补偿研究和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前期社会发展过程中问题和矛盾的累积,使我们的研究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许多理论上十分清晰的问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在我们设计的补偿机制的各个环节,尚存在许多制度性缺陷。从补偿主体来看,由于尚未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统一规范的生态资源管理体系,缺乏对水源地生态资源产权关系的明确界定,因而补偿主体在某些地区难以界定;从补偿标准来看,由于没有制定科学的生态补偿标准,加之监督工作存有空位,可能会导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从生态补偿形式来看,像地区补偿、部门补偿以及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等的建立涉及整个国家的法律、财政以及资源管理制度的修改,往往也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还需要相关的辅助机制的配套完善。
F. 国家对三农的扶持政策是
2019年起,国家对于三农出台了一系统相关扶持政策,包括国家农业扶持政策、农村创业扶持政策、家庭农场扶持政策、林业扶持政策等等。
如农业方面有《关于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指导意见》和《关于调整和完善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相关政策的通知》等,创业方面有《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等。
1、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支持政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2014年中央1号文件对进一步做好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2014年的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将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以启动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和试验项目、组织召开农村改革工作交流会、完成改革试验项目中期评估,加大试验项目组织实施力度,力争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新突破,为新时期农村改革发展积累经验、探索路子。
2、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支持政策
2013年,中央财政安排5亿元转移支付资金,采取“先建后补”方式,按照不超过单个设施平均建设造价30%的标准实行全国统一定额补助,扶持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马铃薯贮藏窖、果蔬贮藏库和烘干房等三大类19种规格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
实施区域为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福建、河南、湖南、四川、云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13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97个县(市、区、旗、团场)。2014年,将继续组织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
3、开展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政策
推进新一轮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重点治理农村垃圾和污水。推行县域农村垃圾和污水治理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有条件的地方推进城镇垃圾污水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建立村庄保洁制度,推行垃圾就地分类减量和资源回收利用。
深入开展全国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交通便利且转运距离较近的村庄,生活垃圾可按“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方式处理;交通不便或转运距离较远的,可就近分散处理。离城镇较远且人口较多的村庄,可建设村级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人口较少村庄可建设户用污水处理设施。
4、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政策
2014年,农业部将进一步扩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使试点县规模达到300个,新增200个试点县,每个县选择2-3个主导产业,重点面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中的带头人、骨干农民等。
围绕主导产业开展从种到收、从生产决策到产品营销的全过程培训,重点探索建立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扶持政策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吸引和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确保农业发展后继有人。
5、阳光工程政策
2014年,国家将继续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以提升综合素质和生产经营技能为主要目标,对务农农民免费开展专项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系统培训。阳光工程由各级农业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农广校、农机校、农业职业院校及有条件的培训机构承担具体培训工作。
G. 如何对污染型的海岸景观进行生态恢复
我这个现在污染很难管制,不素质的人太多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