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城乡旅游 » 乡村旅游活化

乡村旅游活化

发布时间: 2021-02-19 00:06:07

『壹』 如何活化乡村资源,回归自然才是硬道理

如何活化乡村资源,回归自然才是硬道理


红屋瓦、半木头的传统房舍、群树丛生、百花齐绽,漫步于德国农村,彷佛错置于《格林童话》里的某个熟悉场景。

一个古老的国家,一支严肃的民族,却拥有浪漫主义的田野情怀,德国人对于景观的设计和空间的配置,有着独到的坚持。

但如台湾一般,工商业的快速发展,造成了农村人力大量外流,尤其在两德统一后,大量人口自东德涌向西德,加速了农村衰退。为了让人口回流,德国政府有系统地推动农村小区重建发展,让原本凋零的农村重新找回生命力。

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境内断壁残垣,多处亟待重建。于是地方社团纷纷自愿投入整治家园的工作,最初是以植栽和绿化为主要内容,在「德国园艺协会」加入后,逐渐拓展为农村小区美化运动。

一九六一年,德国联邦农业部更将该运动升级为全国性的农村竞赛,当年的主题是「我们的农村应更美」。随着时代变迁,二○○一年,增加了「我们的农村有未来」作为副标题,至二○○七年,则完全以「我们的农村有未来」作为竞赛主题。

从战后重建的必要性,演变至今日的永续发展基调,这种「由下而上式」(bottom up)的农村竞赛与时俱进,并成为德国农村更新计划的滥觞。

一九六○至七○年代,一连串现代化建设的过程,将农村质朴自然的原始面貌,覆上一层厚重的都市气息:水泥铺面、道路拓宽、增辟安全岛、金属线围篱、混凝土墙⋯⋯等。

农村环境面临巨幅变迁,天然资源及物种流失,导致大雨过后淹水、交通安全及噪音问题也堪虞。这些骤变让欧豪(Ottenhausen)村的居民重新思索:自己的住家环境,该如何做才能兼具生态和现代化?

位于北莱茵西伐利亚(North Rhine-Westphalia)邦的欧豪村,是个仅有五百八十位居民的小农村,占地约四百公顷。一九九○年起,村民终于无法忍受欠佳的生活条件,决定进行生态改造。

一九九三年,欧豪村达成杰出的成果,赢得德国联邦农村更新金牌奖;一九九六年,欧豪村被欧洲各国选为「欧洲生态示范村」;

二○○○年在汉诺威(Hannover)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上,它更成为德国展示其在结合生态、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上的傲人模范。

自一九九○年代起,历时三年的努力,欧豪村的改变包括:1.去除柏油改铺透水砖;2.缩窄道路、两侧辟绿带,以吸收地表径流;3.大量植栽、绿化景观,还居民一个绿色环境。

农村景观回归自然

一个空气中仍泛着水气的早晨,农村改造策画人之一路金(Stephan Lücking)与我们在村里的一座池塘旁碰面,他怀里抱着一本厚厚的相簿,里面是欧豪村改造前的模样。经过一番巡礼和比对后,才获知这座朴实安逸的小村里所暗藏的学问。

徒步走在村里,不难发现现代化的痕迹:停车场和道路由水泥或柏油材质铺成,但如今已部分铲除,以植草的地面、透水砖或自然石取而代之,而且车道的缝隙扩大,主要作用是增加透水性。

路金表示:「我们用水量愈来愈多,造成地下水位降低,因为水经由排水管排掉了,而不会进入地下水层。如果不用水泥,水就可以回到土壤里。」

一九九○年以前,欧豪村使用的是地下排水系统,混合雨水和家庭废水,一并排放至污水处理厂。如此一来,可以循环回收的雨水,就浪费掉了。

重现土壤、植物和碎石后,等于设置天然的集水和导水系统,比起混凝土排水沟,更能活化资源及涵养地下水源。道路两旁辟绿带,吸收的水分又回流成地下水再利用,从家家户户的水龙头里流出来。

路金说:「我们喝的水,可能是百年前的人喝的水,为了下一代,我们必须保存地下水。」认真的表情中流露出德国民族一丝不茍的特质。

村里的公家花园旁有一幢房屋,顶上装有蓄存雨水的导管。刚才下过一场大雨,捧着双手置于导管下,收集到的雨水便哗啦啦地坠入掌心,再流溢至下方的圆桶中,这些雨水可供灌溉那片小花园。此外,村里的低洼处也划为湿地或滞留池,保育水资源的同时,也复育当地动植物。

身处宁静的欧豪村,看不见一辆辆的砂石车呼啸而过,这是因为水泥路的边缘已改辟成绿带,等同于道路内缩,减了两公尺左右。道路变窄后,自然迫使车子开得较慢,而无需升高路面,同时也除却许多噪音。

此外,某些路段的人行道也因需求量不大,而只留一座在马路的一侧。「够用就好」的思维,反应出德国人务实的个性。

在环保上,德国人懂得使用减法;但其境内丰富的自然文化遗产,也仰赖他们的念旧而保留。路旁的典型干砌石墙就是其中一例,它具透水性,石缝也可作为小型生物的栖地。

而原本由金属线缠绕做成的围篱,如今都加种灌木,绿化太过人造的环境。先前种松树的地方,改种在地的果树如樱桃树,但同时也保留象征德国精神的老橡树,兼容并蓄。

路金透露,欧豪村有一千一百五十年的历史,村里的房舍或农舍,多为传统的木造建筑,但由于产业结构转型,农业人口下滑,许多老农舍、畜厩便因而闲置。

更新计划执行后,村里的人重新启用老房子,譬如将畜舍改建成住家或农场咖啡馆,空间重新利用,不需再盖多余的房子,这除了意谓着无需另铺水泥外,同时也能节省能源。

路金向我说明这一系列改造过程的转折:「七○年代,人们因关心卫生而开始铺设柏油路,他们认为,如果有树,树叶掉在地上,就会弄脏街道,而且还要清扫。

八○年代后开始改变心态,了解到绿色环境才是永续之道。而那些赢得的奖项,也诱导了当初没有参加的农民思考『为何会得奖?』继而跟着一起致力于农村再生。」

旧空间新利用

同样位于北莱茵西伐利亚邦的小镇梅达巴(Medebach),是邦内第二大鸟类保育区,它因保育特有动植物,而在建设、农业方面等都受到相关限制。

譬如:农人只能在鸟离巢后才能收割其作物,因此一年只能一获;具生态价值或特有物种等地区,禁止开发成农田,但是,他们会得到补助。受限愈多的地区,愈得善加利用它的空间。

梅达巴镇长诺特(Heinrich Nolte)表示:「保育区延伸到了镇上建筑区的边缘,也就是说,小镇是不可能向外扩张的,也不可能扩增建筑物。虽然建屋计划已经制订,但由于和保育区计划相抵触而失效。镇上的规画因此变得很重要。」

镇长驾着车,载着我们亲身感受镇上的空间配置。普遍性的少子化现象,使愈来愈多的房子,在老人往生后,便腾出闲置。诺特镇长说:「我们不希望这个城镇看起来像死城,所以与其建设新房子,我们思考如何将旧有建筑重新利用。」

一九六九年学校重组后,梅达巴镇的学校就停止运作。空置几年后,相关单位将它改建成矿业博物馆,因矿业曾是这里的传统产业,维持生态环境水平的同时,文化遗产也幸而保存延续。

根据《科技发展政策报导》指出,旧建筑每年每平方公尺消耗二十至三十公升的加热用燃油(heating oil),但若透过热隔绝以及更有效率的能源系统,则可减少超过四分之三的用油量。

而为了帮助屋主更新他们的房子,德国政府自二○○六年起,每年补助约十四亿欧元(折合新台币约六百七十亿元)的金额,用于热隔绝、更换暖气系统及窗户。

在农业型态逐年转型,以及全球化冲击与震荡的时代,小农势必得找寻生计出路。对于只有二十九人的迷你农村艾冰霍夫(Ebbinghof)的居民而言,再生能源遂成为他们未来的希望。

这座拥有七百五十年历史的小村庄,在一九五○年代,农业是主要收入;七○年起,旅游业兴起,取代农业成为主要收入;而大企业较有生存能力,中小型企业则渐渐式微。

经营家庭式旅馆的提格斯(Johannes Tigges)告诉我:「我们只有二十公顷农田,也就是说,除非有特殊性,不然很难生存。所以我们聚焦于家庭式的假日农场,小也成了优势,客人觉得很温馨。」艾冰霍夫农村成了旅游结合农业的好范例。然而,如今它有更大的愿景:发展再生能源以增加收入。

活化农村资源

提格斯经营的旅馆,附设一间小型马场,马场屋顶上,铺设了三百平方公尺的太阳能板,它们制造电力,并与德国市电并联,一度电售价零点四三欧元,保价收购二十年。

提格斯说,他们当初投资了十二万欧元,尔后获利稳定。德国政府于二○○○年制订的〈再生能源法〉,对于再生能源占比、优先使用权、以及收购价格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因而促进了国内绿能产业的蓬勃发展。

提格斯带我们来到村子的边缘,左前方是蓊郁的森林,右前方则是前年暴风所击倒的树群。艾冰霍夫坐拥二百公顷的森林,以遭雷劈倒、或遭虫害而亡的树作为原料,燃烧木片来发电。

据估计,一立方公尺的干木片(水分低于百分之二十)可发六百五十度的电,约抵六十五公升的石油功率;而同样容量的湿木片(水分约占百分之四十)可发四网络的电,约抵四十公升的石油功率。

眼前的一块空地上,几部挖土机正轰隆隆地来回行驶,因为今年年底,这里即将建成一座生质沼气(biogas)工厂,利用农村丰富的原料——牛和猪的粪便所排放之沼气发电。

目前为止,艾冰霍夫已自给自足地使用洁净能源,而在生质沼气工厂竣工后,售电的行为将让更多村民获益,而艾冰霍夫也会因此成为北莱茵西伐利亚邦第一个再生能源村。

增加就业率,是德国积极推展再生能源的动力之一。曾经遭逢历史巨变的东德,过去重工业十分发达,但两德统一后,在利伯维尔场经济结构下失去竞争力,于是政府辅导当地人转型从事再生能源产业,譬如设置风力发电厂、装设太阳能板,以及开发生质作物如油菜籽、向日葵等。

德国联邦交通、建筑及住宅部负责辅导东德的重建,任职于该部门的森林工程师杜纳盖(Alexander Dürnagel)说:「有些区域愈渐扩张、有些则缩小,受教育的、年轻的,到发达的地区,其他的则留在乡下。

为了将人留在某些地方,政府部门会设法提高该地居民的福利,譬如促进农业发展、推行生质能源计划,以及种植有机在地作物,供应附近的城镇,如此就减少大老远进口外地食材的机会,让资源在地循环。」

位于布兰登堡(Brandenburg)邦的柏多文(Brodowin),是当地著名的有机农业村,其所制造的农产品,大多销往柏林及其周遭地区。占地一千二百四十公顷,柏多文是德国最大的有机农场之一。它的转型,可追溯至一九九○年、柏林围墙瓦解的前后。

当东德仍奉行共产主义的时候,柏多文已是突出的农村,这里聚集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如作家吉尔森巴(Reimar Gilsenbach),他创办了艺术家、作家和自然保育者的组织,他们定期于柏多文见面,畅谈夹杂批判性的环境、农业等议题,形成「柏多文会谈」(Brodowin Talks)。

由于看似是艺术家的聚会,政府和保安部门都束手无策,只能保持观望,却无法制止。这种聚会埋下了柏多文实践环保的种子,并且延续至今。

实践环保,坚持有机

「柏多文农场自然保育协会」(Naturschutzhof Brodowin)理事长弗拉德(Martin Flade)回忆道:「柏林围墙倒塌后,柏多文的居民认为应该改变农耕的方式,必须找出与大自然相处的新诠释,因为他们意识到之前的耕作方式有问题。」

但同时他们仍沿用了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GDR)施行的合作社方式,「多数人决定继续待在一块儿,而不是分割土地。他们延续合作社农场的经营模式,只是变成有机耕种。」

跟着弗拉德理事长深入柏多文的山林原野,他向我们做了丰富的田野教学:「传统耕作时,杂草和昆虫都会被农药消灭,而这里则有很多杂草。」

他滔滔不绝地继续说道:「另一方面,如果利用肥料和农药集约耕作,作物秆会排列得很密集,以致鸟类无法在作物间飞行,此外,也没有昆虫栖息,因为缺乏空间、阳光和杂草,导致小动物没有食物可吃。这里就没问题,有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在柏多文经营有机农场的彭柯(Susanne Poinke)说:「为了符合有机农产品协会Demeter的规范,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是有机、自制,连市面上卖的有机肥料都不用。」彭柯的农场自制混合药草、植物、动物排泄物的天然肥料,种植萝卜、洋葱、色拉叶、南瓜,以及牧草、青贮等牛饲料,哺育五百五十头乳牛。

彭柯坦言,十二年前开始制造乳制品时,不知今天会这么发达。原本只提供牛奶和谷物,并没有做成奶油或干酪,以及其他谷类制品。自一九九二年开始,业务开始扩张,如今每天都有贸易商的货车,往返载送农产品至柏林的有机商店。

除此之外,他们也将商品送至柏林的私人住宅,目前一周送牛奶给一千五百户人家。新鲜、有机的产品,已渐渐掳获人们的认同与需求。为使资源更加整合,生计更有展望,小农村需和大城市合作。

布兰登堡邦乡村发展、环境和消费者保护部因应农业结构调整,研议出三个方向:加强农业竞争力,譬如加强生产结构、增加机械资本、现代化、基础建设等;以永续的方式延伸自然和景观,其中包括森林的维护和复育;以及增加生活质量和乡村经济多样化等。

城乡合作展新局

「为了吸引柏林及其周遭的人来乡村,并对农业产生兴趣,」任职于该部门的考兹(Rotraut Kautz)说,「我们举办不同的活动如布兰登堡田园派对,人们可以来农场,亲自看看农产品的制造过程,以及所使用的机器,也可购买当地产品。

我们推出以单车道连结农场和都市的方式,让人们可骑单车前来,如此就更深入了解乡村生活。」流经布兰登堡邦的哈维尔(Havel)河,是德国第二长河易北(Elbe)河的支流,早年为运输货物,在两条河流间开凿运河。

负责规画哈维尔河区的景观设计师葛李布(Susanne Grieb)表示:「开凿运河造成很大的改变,就是水流得更快了。如果没有河岸或弯流处,水除了往前流之外没有别的路径,这对自然不好,因为自然界需要有水的交流。泛滥对周遭平原其实是有益的,会吸引鸟类前来生活。」

目前,历史悠久、分会遍布全国的「德国环境与自然保护联盟」也已开始着手,欲将哈维尔河的水泥堤岸拆除,还以草皮取代,恢复其自然原貌,让水可以依其量多寡自由进出。葛李布表示,希望创造多一点空间给水,将河流改直回弯,能防止大泛滥,与自然取得平衡。

战争摧毁了德国的国土地貌,而战后致力于经济发展,大肆开发使残破脆弱的生态雪上加霜。但半个世纪以来,德国的经济和环境议题已逐渐脱勾,从家园的重建扩展到大环境的重生,代表着德国人从本位主义中脱壳而出,与自然重新融合,推倒长久以来筑砌于它和人类之间的高墙。

柏林市的一处天井,屋外植栽绵延、绿意盎然。在老去的市容上,以回归自然的方式取代涂抹浓妆来掩其斑驳,让人类与环境和谐共生。

「更新」的概念不再被一味解释成更高的建筑、马力更强的车辆、或者更加宽大的柏油路,反倒是一种回归的精神、谦卑的姿态,与自然共存,与万物共生。

『贰』 特色小镇的新思路有哪些

1.特色小镇建设要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

2017年2月5日,“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措施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在党的十九大中,提出振兴乡村战略,将特色小镇与美丽乡村建设、田园综合体建设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且必将成为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案例《湖南省十里长坡幸福小镇总体规划》中,博雅方略提出将特色小镇与乡村旅游相结合,依托当地的花果、油茶、稻田、中草药等基础资源,融合传统文化、红色文化、非遗文化、湘楚文化等核心文化内涵,以“阳光”之名,以光伏发电旅游扶贫为切入点,促使“阳光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打造“有机”、“健康”、“田园”、“低碳”的十里长坡•阳光小镇。

5.特色小镇建设要注重“业态活化”

打造特色小镇,要重视业态活化,充分依托当地的资源,拓宽产业业态。安顺素有“中国瀑乡”、“屯堡文化之乡”、“蜡染之乡”、“西部之秀”的美誉,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甲类旅游开放城市,全国唯一的“深化改革,促进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加快发展”改革试验区,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贵州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在案例安顺溪桥小镇(西区)规划中,博雅方略充分挖掘了当地的历史文化、自然风景、休闲娱乐方面的要素,为其打造了“康体养生+多彩文化+观光之旅”等多样化的旅游产品体系,盘活各种业态,带动经济发展。

6特色小镇建设要保证功能分区与消费行为相匹配

在打造特色小镇时,非常关键的一点是要保证功能分区与消费行为相匹配。永泰古城,现址甘肃景泰县寺滩乡,修筑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明政府为防御北方的少数民族入侵而修建。在《甘肃永泰龟城概念性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中,博雅方略提出了“一核、四带、五片区、多节点”的结构形式布局。

『叁』 美丽乡村一定要把传统村落城镇化吗

美丽乡村,不仅是一个口号,也不仅是“涂脂抹粉”、“穿衣戴帽”。乡村的美丽,村容村貌只是给人最直观的感受,生活富裕只是重要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还有更多内涵。近期笔者参与奇创旅游规划咨询编制的《浙江安吉县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专项规划》,感觉安吉作为“中国美丽乡村国家标准化示范县”首个样本,从“旅游”角度来看,安吉“美丽乡村”还有更广的提升空间,并在规划中提出“安吉‘美丽乡村’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规划思路。基于此,笔者深思“美丽乡村”从旅游角度,如何“美丽”?如何才能“更美”?
乡村环境景观美
景观美,是吸引游客到乡村去的理由,也是乡村居民不愿离开的原因。美丽的乡村景观,除了保护良好的乡村原始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并进行景观提升外,还可以规划建设规模化的特色景观,如笔者参与奇创旅游规划咨询编制的《中华紫薇文化产业园旅游概念性规划》、《浙江长兴和平镇生态旅游项目概念性规划》等,通过规模化、科学化、艺术化种植紫薇花树、红枫等,塑造如梦如幻的独特乡村景观,让乡村因不一样的颜色、不一样的面貌、不一样的风景而变的更美丽。
乡村文化风情美
景观美能点亮乡村,让乡村分外妖娆;文化风情美则能让乡村更有内涵、更有韵味,让乡村回味无穷。乡村文化风情美的塑造有两个方面,一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以及古遗址等物质文化遗产观光体验,二是民间手工技艺、民俗活动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活化体验。而对于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比较匮乏的乡村,文化的塑造只能依托于植入。如奇创旅游规划咨询编制的《广德和合生态农业旅游综合发展项目概念性规划》植入广德的“七善”文化,浙江德清县“洋家乐”植入的异域风情文化等。
乡村产品系统美
景观美、文化美是美丽乡村旅游两个重要的核心,产品系统美,还需要“吃的美”、“住的美”、“玩的美”、“购的美”等产品组合支撑。如苏州最美乡村旺山,除了山水景观、银杏、茶园、竹林等自然景观美与西施塘、烽火台、九龙潭等文化内涵美之外,还有全国首家村级“中国特色商业街”以及温泉度假村、度假酒店等产品,这些产品组合起来,让游客感觉旺山旅游产品非常丰富,有效地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增加了游客消费,也增强了游客的旅游体验。
乡村配套设施及服务美
景观美是美丽乡村的前提,配套设施美则是基础。美丽的乡村景观如果没有优良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不仅留不住游客,旅游的美誉度也将大扣。笔者在“安吉‘美丽乡村’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规划思路中,提出依托安吉美丽乡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提升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包括旅游通道、旅游集散咨询服务设施、旅游慢
行绿道、旅游信息服务设施(如网络服务等)、旅游标识导向及解说服务设施、旅游环卫及安全服务设施等等,通过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系统提升,满足游客、居民的双重需求,让美丽乡村不仅是当地居民的美丽乡村,还是外地游客的美丽乡村。
美好的乡村旅游公共服务“硬件”配套,还需“过硬”的“软”服务,如乡村讲解员的优质解说、乡村饭店与农家乐住宿的热情周到的服务、乡村旅游环境与社会秩序的维护与管理等等。
乡村产业发展美
以旅游为导向的美丽乡村建设,让传统的农业生产与现代服务业进行了有效结合,优化了传统农业种植、养殖方式与内容,提高了传统农业的附加值,形成了乡村产业发展的“美丽经济”。笔者在奇创旅游规划咨询编制的《松花江吉林省段旅游发展规划》中提出依托松花江流域中丰富的土特产资源,诸如、鹿、林蛙、渔业等,将其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优化产业布局,发展土特产美食、购物、休闲体验等产业,延伸土特产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实现“产业富民”。
乡村城镇化建设美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乡村逐渐在走向城市。有的乡村在快速发展中迷失了方向,大拆大建,拆村并点,有的甚至破坏了古老的村落,乡村建设像城市一样开始变得“千村一面”。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传统的乡村城镇化道路应当探索新的路径,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用地集约化发展、产业高效发展的同时让乡村变得更具特色、更有活力。
以旅游为导向的美丽乡村城镇化建设,倡导尽量保留有特色的自然村落或古村落,并适当保留原住居民,通过旅游的导向发展,进行传统农业的产业升级、农民身份的转变以及乡村城镇化设施的配套建设,让新农村兼具传统乡村与现代城市的双重优点。如笔者在奇创旅游规划咨询参与编制的《嘉兴市湘家荡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策划及水乡古村概念规划》中提出形成花园新市镇、乐活新田园、度假新天堂的空间发展格局,并在“乐活新田园”板块中保留水乡古村,进行概念性规划设计,建设“水乡桃花源”,打造江南新田园生活体验地。

『肆』 乡村规划要从几个方面做

乡村规划是来通过规划来使乡村自整齐整洁,包括农田规划、排污规划。所有个人建筑不得在规划区以外或建设用地以外随意建设,不得在基础设施不健全的拆迁区内建设,实施坑塘规划建设,控制农业污染。社会、经济、科技等长期发展的总体部署,是指导乡村发展和建设的基本依据。
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规划内容主要有:①乡村自然、经济资源的分析评价;②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战略目标及其地区布局;③乡村经济各部门发展规模、水平、速度、投资与效益;④制定现乡村规划的措施与步骤。制定乡村规划,要根据乡村的资源条件、现有生产基础、国家经济发展方针与政策,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提高效益为前提。要实行长远结合,留有余地,反复平衡,综合比较,选其最优方案。

『伍』 《海南省乡村民宿发展规划(2018—2030)》出台

记者4月29日从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获悉,近日由该厅牵头编制的《海南省乡村民宿发展规划(2018—2030)》(以下简称《规划》)印发,首次界定了海南乡村民宿的定义,并从发展定位、空间布局、产品规划、政策扶持等方面全面制定发展规划,通过乡村民宿为抓手振兴乡村发展,丰富海南旅游住宿产品体系和活化利用传统民居,传承和发展海南文化。
《规划》提出,乡村民宿是指利用农村、农林场居民的合法住宅,以及村集体用房、农林场房等闲置资源,为消费者体验乡村生活、游览观光、休闲度假等提供住宿接待服务的经营场所。据了解,目前,海南的乡村民宿约400家,乡村民宿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多集中在南北部沿海区域以及东线旅游带,中部和西部相对较少。民宿产业处于萌芽阶段,民宿资源开发层次低,有待深入挖掘。
《规划》预测,2030年末海南乡村旅游人口将达到5000万人次,需要短租型乡村民宿数量约 6500 家,提供旅游床位数 11.7 万张。将新增候鸟养老人口68万人,在房地产限购背景下,可将新增候鸟养老刚需引入到乡村,促进乡村康养型长租民宿发展。
《规划》提出,依托全省传统村落、美丽乡村、共享农庄等乡村旅游资源,结合全域旅游空间布局和城乡交通网络体系,形成海澄文乡村民宿圈、大三亚乡村民宿圈、东部康养组团、西部山海组团、中部雨林组团等 “ 两圈一带三组团 ”的乡村民宿空间结构。 民宿旅游产品策划上分为火山民宿、骑楼民宿、合院民宿、渔家民宿、盐村民宿、黎族民宿、苗村民宿、军屯民宿、崖州民宿及军垦民宿10种类型。创新经营模式上,可发展自主经营、租赁经营、协会(公司)+经营户、工商资本+农户、众创共享等模式。
《规划》中还提出了要以政策扶持发展乡村民宿,在用房用地、建设资金、人才建设、审批监管上都有相应的措施,包括将乡村民宿旅游、休闲农业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支持村集体和承包人以租赁、投资入股等方式开发乡村民宿旅游项目,乡村民宿企业享受国家小微型企业税收减免等等。以扶持政策鼓励盘活乡村闲置土地和房屋,促进乡村土地交易流转,统筹安排建设资金和积极招商引资,加强金融扶持,发展乡村民宿经济。
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发展乡村民宿,一是可以盘活乡村闲置资源,提供直接就业岗位,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提高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实现海南乡村振兴。二是丰富海南旅游住宿产品体系,缓解海南旅游淡旺季明显、空间分化严重等问题,促进全域旅游发展。三是活化利用海南中国传统村落以及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大量闲置的传统民居,传承和发展海南文化。
来源:海南日报

『陆』 谈谈如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我国是农业大国,建设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但是,近年来随着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垃圾多样化、集中化、露天化现象日益突出,垃圾围村、垃圾围路、污水随处排放在农村许多地区依然普遍存在。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如何破解垃圾围村之困?笔者认为,应加强以下方面工作: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应设立农村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综合协调、资金整合、项目实施和监督管理等工作,统一部署,共同推进农村环境整治。把垃圾处理列入乡镇规划和乡镇领导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近年来,一些农村基层干部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上,以为美丽乡村建设就是盖楼房、铺水泥路,忽视了环境问题。对此,应把农村垃圾长效管理列入乡镇规划,纳入各级领导干部任期目标,列入干部年度绩效管理评价体系中。因镇、因村制宜,制定农村环境卫生及垃圾处理管理办法,将农村垃圾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培育新型农民,促进美丽乡村建设进程。当前农民环境意识还相当薄弱,多数农民没有养成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乱扔乱丢垃圾和废弃物的现象普遍存在。对生活垃圾特性、生活垃圾资源化水平、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生物降解垃圾系统管理和利用等方面还存在很多认识误区。对此,应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使广大农民逐步提高对生态环境建设的认识。改变消费方式,号召村民尽量减少日常生活垃圾,提倡使用能够自然降解的塑料薄膜和垃圾袋,减少白色污染。逐步转变农民多年来形成的垃圾处理习惯,普及垃圾处理的科学方法和意识。加大对农村垃圾处理基础设施的投入,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一要增加对农村垃圾处理基础设施的投入。必须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切实加大各级财政对农村环保的投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覆盖力度,逐步建立投入保障和运行管护机制。积极推动农民投资投工投劳,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保,各级排污费、土地出让金等专项经费必须按一定比例用于农村环境整治。二要建立农村环保长效投入机制,加大农村污染治理、环境监测、执法、宣传教育和应急能力投入。三要加大科研投入。建立基层农村环保科技队伍,研究推广适合农村地区的环保技术等,强化农村环保科技支撑。建立健全农村垃圾回收处理机制。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和就地回收利用,坚持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一要进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综合回收利用。为农民做好垃圾分类,回收垃圾提供相应条件。对食品类废物,经生物技术就地处置堆肥;对难以回收的废弃物,采取卫生填埋,以减少对水源、土壤、空气的污染。二要推广先进、绿色农业科技。大力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尽量把垃圾处理与利用可再生资源结合起来,利用有机废弃物资源,如猪粪、秸秆、柴草等作为生产沼气原料,既可以消除部分垃圾,又可以解决生活用能,还可以有效促进种植和养殖业发展,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促进农民增收。三是利用科学技术对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这是消除环境污染、化害为利的积极措施。开展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工作,既可减少污染物,创造大量财富,又扩大了就业渠道。加快农村环境监管体系建设,强化农村地区工矿业环境监管。加快农村环境监管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农村环境保护专门法律、法规,农村环境保护标准,农村环境质量考核和统计体系,乡镇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和人员,农村环保工作多部门协调和管理机制等。合理调整农村工矿业发展布局和产业结构,促进企业合理布局,对污染源实行集中控制。严格农村地区工矿业企业建设项目的环境准入,加强工矿业污染治理和环境监管。王金水作者单位:中共福建省泉州市委党校

『柒』 特色小镇的内涵是什么,特色小镇规划设计时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

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镇”,也不同于产业园区、风景区的“版区”,而是按照创新、权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进行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中机院专家通过众多项目规划实践总结表明,特色小镇建设应该做到:
1.产业选择决定小镇未来,必须紧扣产业升级趋势,锁定产业主攻方向,构筑产业创新高地。定位突出“独特”。
2.功能叠加不是机械的“功能相加”,关键是功能融合。发掘文化功能,嵌入旅游功能。
3.“一镇一风格”,多维展示地貌特色、建筑特色和生态特色。求精,不贪大。
特色小城镇打造应该遵循的原则:
1.保持小镇“特色”的鲜明性
2.保持乡土文化的原生性、鲜活性
3.务求与产业发展相融合
4.赋予小镇生态旅游功能
5.改善民生是特色小镇建设的落脚点和归宿点
希望回答对您有帮助!!

『捌』 如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以人为本、抄因地制宜,做好防污处理,兼顾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凸显村镇特色。

『玖』 美丽乡村 如何"更美"

美丽乡村,不仅是一个口号,也不仅是“涂脂抹粉”、“穿衣戴帽”。乡村的美丽,村容村貌只是给人最直观的感受,生活富裕只是重要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还有更多内涵。近期笔者参与奇创旅游规划咨询机构编制的《浙江安吉县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专项规划》,感觉安吉作为“中国美丽乡村国家标准化示范县”首个样本,从“旅游”角度来看,安吉“美丽乡村”还有更广的提升空间,并在规划中提出“安吉‘美丽乡村’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规划思路。基于此,笔者深思“美丽乡村”从旅游角度,如何“美丽”?如何才能“更美”?
乡村环境景观美
景观美,是吸引游客到乡村去的理由,也是乡村居民不愿离开的原因。美丽的乡村景观,除了保护良好的乡村原始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并进行景观提升外,还可以规划建设规模化的特色景观,如笔者参与奇创旅游规划咨询机构编制的《中华紫薇文化产业园旅游概念性规划》、《浙江长兴和平镇生态旅游项目概念性规划》等,通过规模化、科学化、艺术化种植紫薇花树、红枫等,塑造如梦如幻的独特乡村景观,让乡村因不一样的颜色、不一样的面貌、不一样的风景而变的更美丽。
乡村文化风情美
景观美能点亮乡村,让乡村分外妖娆;文化风情美则能让乡村更有内涵、更有韵味,让乡村回味无穷。乡村文化风情美的塑造有两个方面,一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以及古遗址等物质文化遗产观光体验,二是民间手工技艺、民俗活动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活化体验。而对于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比较匮乏的乡村,文化的塑造只能依托于植入。如奇创旅游规划咨询机构编制的《广德和合生态农业旅游综合发展项目概念性规划》植入广德的“七善”文化,浙江德清县“洋家乐”植入的异域风情文化等。
乡村产品系统美
景观美、文化美是美丽乡村旅游两个重要的核心,产品系统美,还需要“吃的美”、“住的美”、“玩的美”、“购的美”等产品组合支撑。如苏州最美乡村旺山,除了山水景观、银杏、茶园、竹林等自然景观美与西施塘、烽火台、九龙潭等文化内涵美之外,还有全国首家村级“中国特色商业街”以及温泉度假村、度假酒店等产品,这些产品组合起来,让游客感觉旺山旅游产品非常丰富,有效地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增加了游客消费,也增强了游客的旅游体验。
乡村配套设施及服务美
景观美是美丽乡村的前提,配套设施美则是基础。美丽的乡村景观如果没有优良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不仅留不住游客,旅游的美誉度也将大打折扣。笔者在“安吉‘美丽乡村’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规划思路中,提出依托安吉美丽乡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提升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包括旅游通道、旅游集散咨询服务设施、旅游慢
行绿道、旅游信息服务设施(如网络服务等)、旅游标识导向及解说服务设施、旅游环卫及安全服务设施等等,通过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系统提升,满足游客、居民的双重需求,让美丽乡村不仅是当地居民的美丽乡村,还是外地游客的美丽乡村。
美好的乡村旅游公共服务“硬件”配套,还需“过硬”的“软”服务,如乡村讲解员的优质解说、乡村饭店与农家乐住宿的热情周到的服务、乡村旅游环境与社会秩序的维护与管理等等。
乡村产业发展美
以旅游为导向的美丽乡村建设,让传统的农业生产与现代服务业进行了有效结合,优化了传统农业种植、养殖方式与内容,提高了传统农业的附加值,形成了乡村产业发展的“美丽经济”。笔者在奇创旅游规划咨询机构编制的《松花江吉林省段旅游发展规划》中提出依托松花江流域中丰富的土特产资源,诸如人参、鹿、林蛙、渔业等,将其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优化产业布局,发展土特产美食、购物、休闲体验等产业,延伸土特产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实现“产业富民”。
乡村城镇化建设美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乡村逐渐在走向城市。有的乡村在快速发展中迷失了方向,大拆大建,拆村并点,有的甚至破坏了古老的村落,乡村建设像城市一样开始变得“千村一面”。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传统的乡村城镇化道路应当探索新的路径,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用地集约化发展、产业高效发展的同时让乡村变得更具特色、更有活力。
以旅游为导向的美丽乡村城镇化建设,倡导尽量保留有特色的自然村落或古村落,并适当保留原住居民,通过旅游的导向发展,进行传统农业的产业升级、农民身份的转变以及乡村城镇化设施的配套建设,让新农村兼具传统乡村与现代城市的双重优点。如笔者在奇创旅游规划咨询机构参与编制的《嘉兴市湘家荡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策划及水乡古村概念规划》中提出形成花园新市镇、乐活新田园、度假新天堂的空间发展格局,并在“乐活新田园”板块中保留水乡古村,进行概念性规划设计,建设“水乡桃花源”,打造江南新田园生活体验地。

『拾』 大神帮忙翻译一段文字:摘 要 传统村落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历史见证,

仅供参考,学术英语写作,推荐使用谷歌翻译进行辅助。

abstract

Traditional villages are the historical witness of Chinese farming culture. In recent years,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has been support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social forces.

This paper takes the Sanlou village of Nanping City as an example, analyzes the dilemma of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To create a natural harmony, cultural prosperity, people warm traditional villag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protection work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tourism, and puts forward the policy of tourism development for the problems such as the hollowing out of villages and the lack of protection funds.

Key words: traditional village; rural tourism; activation; protection; architecture

热点内容
微山湖岛旅游攻略 发布:2021-03-16 21:45:18 浏览:387
适合78月份国内旅游的地方 发布:2021-03-16 21:42:27 浏览:6
文化旅游部单位 发布:2021-03-16 21:42:22 浏览:118
深圳周边游推荐免费的 发布:2021-03-16 21:42:18 浏览:696
塑州旅游景点 发布:2021-03-16 21:40:53 浏览:84
道观河风景旅游区发展前景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58
旅行社psd 发布:2021-03-16 21:39:03 浏览:174
常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发布:2021-03-16 21:35:14 浏览:330
棋牌在线游戏必去797ag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217
有四个旅游团三条路线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