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开发中公地悲剧的解决方法
㈠ 什么是公用地悲剧,解决方案有哪些
公用地悲剧意思是公共物品因产权难以界定而被竞争性地过度使用或侵占,从而造成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后果。
解决方案如下:
相关政府部门在进行公共资源利用具体管理时,可以通过制定关注利益受损者的适当合理的补贴政策和常规有效的处罚政策,补贴与处罚相结合,两者互为依靠和补充,使各方的博弈趋于集体理性>由非理性竞争走向理性合作。
补贴与处罚政策结合使用,改变了以往以处罚为单一手段的禁止型管理,既处罚了违规者又考虑并保护了合理使用者的利益,提高和鼓励合理使用公共资源的热情,使合理使用公共资源成为大家的自发行为。
从而,在合理有效的政策地规范和引导下,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确保公共资源得合理使用,使“公用地悲剧”不再发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1)乡村旅游开发中公地悲剧的解决方法扩展阅读:
公地悲剧的成因
说到哈丁的“公地悲剧”或曰“公有资源的灾难”,那是对个人在利用公共资源时存有私心的确证。哈丁将这一状态模型化:一个向众人开放的牧场,在其中每个牧羊人的直接利益取决于他所放牧的牲畜数量的多少。
由于在缺乏约束的条件,当存在过度放牧问题时,每个牧羊人虽然明知公地会退化,但个人博弈的最优策略仍然只能是增加牲畜数量,久而久之,牧场可能彻底退化或废弃,这就是“公地悲剧”。
“公地悲剧”的发生,人性的自私或不足只是一个必要的条件,而公产缺乏严格而有效的监管是另一个必要条件。
“公地悲剧”展现的是一幅私人利用免费午餐时的狼狈景象——无休止地掠夺,“悲剧”的意义就在于此。
根据哈丁的讨论,结合我们对挣扎在生活磨难中的人们的理解,“公地悲剧”的发生机理似乎可以这样来理解:勤劳的人为个人的生机而算计,在一番忽视远期利益的计算后,开始为眼前利益而“杀鸡取卵”,没有规则,没有产权制度,没有强制。
最后,导致公共财产——那个人们赖依生存的摇篮的崩溃,美国学者认为,公地悲剧发生的根源在于:“当个人按自己的方式处置公共资源时,真正的公地悲剧才会发生。
“公地悲剧”的更准确的提法是:无节制的、开放式的、资源利用的灾难。就拿环境污染来说,由于治污需要成本,私人必定千方百计企图把企业成本外部化。
这就是赫尔曼·E.戴利所称的“看不见的脚”。“看不见的脚”导致私人的自利不自觉地把公共利益踢成碎片。所以,我们必须清楚——“公地悲剧”源于公产的私人利用方式。其实,哈丁的本意也在于此。
事实上,针对如何防止公地的污染,哈丁提出的对策是共同赞同的相互强制、甚至政府强制,而不是私有化。但理论上最好的方式是界定产权,私有化是一种比较好的解决途径。
㈡ 文明也是管出来中的第四段中公地悲剧破窗效应为什么要加上引号选择其中一个说
文明需要大家合伙为负,是我们每个人当中在生活之中处处应该注意的。
㈢ 如何理解政府决策中的"公地悲剧"现象
1、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使用权,但没有版权利阻止其他人使用,而权每一个人都倾向于过度使用,从而造成资源的枯竭。
2、过度砍伐的森林、过度捕捞的渔业资源及污染严重的河流和空气,都是“公地悲剧”的典型例子。
3、之所以叫悲剧,是因为每个当事人都知道资源将由于过度使用而枯竭,但每个人对阻止事态的继续恶化都感到无能为力。而且都抱着“及时捞一把”的心态加剧事态的恶化。公共物品因产权难以界定而被竞争性地过度使用或侵占是必然的结果。
4、这一个概念经常运用在区域经济学,跨边界资源管理等学术领域。
㈣ 有哪位同学现在还在学校的,能不能帮我在中国知网上下载10篇左右的关于湿地旅游开发的论文,小女子急用啊
给你下几篇吧~稍后哈
㈤ 公地悲剧:也称公共地悲剧,指享用者都从自己私利出发,争取从中获取更多收益,而付出的代价有大家负担。
B 因为它没有体现获得私利然后付出的代价大家负担
㈥ 如何理解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公地悲剧
公地悲剧复在英国是和“圈地运动”联制系在一起的。15,16世纪的英国,草地、森林、沼泽等都属于公共用地,耕地虽然有主人,但是庄稼收割完以后,也要把栅栏拆除,敞开作为公共牧场。由于英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养羊业飞速发展,于是大量羊群进入公共草场。不久,土地开始退化,“公地悲剧”出现了。于是一些贵族通过暴力手段非法获得土地,开始用围栏将公共用地圈起来,据为己有,这就是我们历史书中学到的臭名卓著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使大批的农民和牧民失去了维持生计的土地,历史书中称之为血淋淋的“羊吃人”事件。但是书中没有提到:“圈地运动”的阵痛过后,英国人惊奇的发现,草场变好了,英国人作为整体的收益提高了。由于土地产权的确立,土地由公地变为私人领地的同时,拥有者对土地的管理更高效了,为了长远利益,土地所有者会尽力保持草场的质量。同时,土地兼并后以户为单位的生产单元演化为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劳动效率大为提高。英国正是从“圈地运动”开始,逐渐发展为日不落帝国。 建立土地产权,是最直接的办法.但是不能根治. 要根治,就必须从缓和社会矛盾入手.
㈦ 资源枯竭型公地悲剧加剧的原因有哪些
公地悲剧【TragedyofTheCommons;当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每一个人都有权使用;用,由此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即为“公地悲剧”;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中的每一;其他人使用,从而造成资源过度使用和枯竭;严重的河流和空气,都是“公地悲剧”的典型例子;“及时捞一把”的心态加剧事态的恶化;占是必然的结果;反公地悲剧【Tragedy
公地悲剧【Tragedy of The Commons】
当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每一个人都有权使用资源,但没有人有权阻止他人使
用,由此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即为“公地悲剧”。如草场过度放牧、海洋过度捕捞等。
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使用权,但没有权利阻止
其他人使用,从而造成资源过度使用和枯竭。过度砍伐的森林、过度捕捞的渔业资源及污染
严重的河流和空气,都是“公地悲剧”的典型例子。之所以叫悲剧,是因为每个当事人都知道资源将由于过度使用而枯竭,但每个人对阻止事态的继续恶化都感到无能为力。而且都抱着
“及时捞一把”的心态加剧事态的恶化。公共物品因产权难以界定而被竞争性地过度使用或侵
占是必然的结果。
反公地悲剧【Tragedy of Anti-Commous】
1998年,美国黑勒教授(Michael·A·Heller)在《The Tragedy of Anti-Commous》一
文中提出“反公地悲剧”理论模型。他说,尽管哈丁教授的“公地悲剧”说明了人们过度利用
(overuse)公共资源的恶果,但他却忽视了资源未被充分利用(underuse)的可能性。在
公地内,存在着很多权利所有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每个当事人都有权阻止其他人使用该
资源或相互设置使用障碍,而没有人拥有有效的使用权,导致资源的闲置和使用不足,造成
浪费,于是就发生了“反公地悲剧”。
二者的区别概述
公地与反公地“悲剧”的本质在于产权问题。产权一般具有两种形态:公共产权和私人产
权。当某种资源为某个人单独所有时,该资源为私人财产,其产权为私人产权。它具有产权
制度边界清晰、产权归属明确,所有权效率高的特点。当某种资源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当事人
所有时,称为公共财产,其产权为公共产权。它具有以下特点:在消费规模上没有限制,每
个社会成员都能享受这项资源的权益,所以存在收费困难;每个当事人天然享有资源权益,
无需采取交费申请加入的方式;每一当事人在使用该资源时,会影响和损害其他成员的利益,
即存在外部性。由于该资源向每个社会成员开放,允许他们自由进入,平等分享,并获取平
均利益,因此,搭便车和产权拥挤现象就难以避免。鉴于权利是相互排斥的,对于稀缺资源
来说,公共产权要么造成资源的过度利用(“公地悲剧”),要么造成资源利用不足(“反公地
悲剧”)。
产生原因不同。“公地悲剧”的产生是由于公地上任何人都没有排斥其他人同时使用的权力,
而“反公地悲剧”产生则是由于公地上任何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不让别人正常使用的权力。
结果有所差别。“公地悲剧”导致的是资源过度利用,而“反公地悲剧”导致的则是资源的
无效、低效,甚至根本不能利用。或者换句话说,“公地悲剧”导致的是大量的“搭便车”,
而“反公地悲剧”导致的是车上的座位部分的甚至是完全的空置,没有被充分利用。第三,
解决办法不同。“公地悲剧”因为产权虚置、不明晰,所以需要明晰产权。“反公地悲剧”因
为产权支离破碎,故需要整合产权。
两种“悲剧”在农村旅游中的现状分析
公地的本质特征在于决定使用方式的产权结构,也就是说,并非只有自然资源才能成为
“公地”。如果某种资源的产权安排决定了很多人都能不同程度地使用这种资源,那么这种
资源就具有公地的特性。据此理解,公地的范围就可以从自然资源扩展到企业界等。我国现
在发展比较热的农村旅游也出现这种情况。也出现了“公地悲剧”和“反公地悲剧”的表现
形式。
(一)“公地悲剧”的主要表现形式
第一,农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文化传统性被削弱。
农村旅游中所具有的文化传统性是其核心吸引力和独特卖点。在开展农村旅游过程中,
商业化的竞争必然会入侵当地人的思想意识。一方面由于缺乏保护当地文化的制度安排,村
民不会主动传承当地文化;另一方面,由于村民自身的狭隘性,很难形成一种高度警觉的保
护和发扬当地传统文化的意识,从而导致当地文化传统的流失。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许多居
民家庭开办农家乐或者从事相关的旅游接待活动,制造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其它废弃物,对
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造成严重的损害。
第二,乡村旅游的重要竞争资本———品牌特色受损。
农村旅游的品牌特色是一地区区别于其它地区的旅游特色,它是通过相关集体推广及集
体努力创建起来的。品牌特色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在个体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不注重维护
整体品牌,致使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受损甚至贬值。比如农村特色的减弱易使游客对当地的
整体印象产生负面的联想;有些村民拉客、宰客,农家土菜的卫生质量没有保障,菜品种类
减少或重复等问题容易引起整体特色品牌的美誉度和忠诚度下降;多数村民在特色品牌的经
营和维护过程中会存在搭便车心里,加之农村旅游的进入门槛很低,容易被代替。因此,品
牌受损极易导致该地区的农村旅游发展举步维艰。
㈧ 刘旺的教学情况
一、主讲课程
(一)本科生教学
1、《旅游经济学》,每周4学时,3届,约160人。
2、《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每周4学时,2届,约120人。
(一)研究生教学
1、《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每周3学时,3届,8人。
二、实践性教育
1、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6-8名,3届,约30人。
4、指导研究生2-3名,3届,8人。
学术情况(近5年来主要科研成果):
一、论文
1、甘孜州旅游产业竞争优势的构建,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2004(1)。CSSCI核心期刊。
2、旅游线路产权的界定和保护,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6)。CSSCI核心期刊。
3、国内外城市居住空间研究的回顾和展望,人文地理,2004年(3)。CSSCI核心期刊。
4、北京市人居环境区位差异及对居住建设的启示,华中建筑,2004(1)。
5、北京城市内部居住空间分布与居民居住空间偏好,地理研究,2003(6)。
6、 旅游资源产权制度安排与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4(5)。CSSCI核心期刊。
7、西方城市居住区位决策与再选择模型的评述,地理科学进展,2004(1)。
8、北京市城市内部居住环境的区位优势度研究,地理学报2005年第1期
9、四川省红色旅游发展的战略思考,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10、政府行为与遗产地保护,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7期。中文核心期刊。
11、我国农村居民国内旅游行为特征,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2期。
12、旅游资源保护激励机制探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CSSCI核心期刊。
13、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区域旅游规划,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CSSCI核心期刊。
14、位选择微观机制的实证研究,经济地理,2006年第5期。CSSCI核心期刊。
15、旅游资源保护激励机制探析(人大复印),人大复印资料《旅游管理》,2006年第1期。
16、文化权理论在少数民族社区旅游发展中的应用研究,《旅游科学》,2008(2)。
17、少数民族地区社区旅游参与的微观机制研究,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2)。
18、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的“公地悲剧”及其对策研究,开发研究,2008年(1)
19、民族社区旅游发展的困境:理论阐释与实证分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1)。
20、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内生困境及治理路径(外校),旅游科学(CSSCI),2009年卷2期,CSSCI收录。
21、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困境及治理路径研究——基于资源系统特殊性的深层次考察,《狮山论坛2009——四川师范大学旅游教育与旅游研究》2009年卷9期。
22、旅游发展与风景名胜区治理模式的制度分析,地域研究与开发(CSSCI) 2009年卷10期,CSSCI收录。
二、课题
1.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制度安排研究(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007,项目主持人。
2.旅游者行为特征与区域旅游产品优化——以成都市为例(四川省教育厅课题),2006,项目主持人。
3.平昌县江口水乡水利旅游总体规划,2007,项目主持人。
4.旅游资源产权制度安排与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四川省教育厅课题),2006。独立研究。
5.四川农家乐研究,2006,项目主持人。
6.平昌县江口水乡旅游区总体规划及可研报告,2007,项目主持人。
7.石棉县旅游产品开发引动方案策划,2007,项目主持人。
8.日韩旅游市场调研报告,2007,项目主持人。
9.公共财政政策与乡村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2008,项目主持人。
10.石棉县自驾车旅游产品开发行动方案,2008,项目主持人。
11.仁寿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8,项目主持人。
12.产权制度、治理结构与民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四川省三个民族村寨为例,2008,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项目,项目主持人
13.康南片区旅游线路产品规划, 2009,项目主持人。
14.金川县观音庙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2009,项目主持人。
15.乾隆御碑开发策划,2009,项目主持人。
16.民族社区旅游发展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双赢”的调控机制研究,2009,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项目主持人。
17.导游命题与阅卷,2010,项目主持人。
18.旅游人力资源调整,2010,项目主持人。
19.金川县桂品旅游村规划,2010,项目主持人。
20.旅游人才资源调查,2010,项目主持人。
21.遂宁市船山区乡村旅游总体规划,2010,项目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