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党建乡村旅游
Ⅰ 如何将党建与文化旅游名镇相结合
一是复要拆违建。要根据“无违建制县”建设的要求,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加大拆违力度,加快拆除步伐,全力推动历史文化名镇创建工作。二是要改立面。立面改造要沿用当地民居建筑符号和风格,保持地方特色,充分展示悠久历史和人文风貌,同时全力调动村民的积极性,让大家共同参与环境改善工作。三是要美环境。要集中精力,突出重点,抓好环境整治,加快洁化、绿化、美化工作,保持村庄清洁整洁,为老百姓创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四是要落管线。供电、广电、电信、移动等单位部门要加大对该村管线落地的支持力度,为加快推进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进一步做好基础性工作。五是要引业态。腾蛟镇要抓紧成立专门旅游开发公司,积极培育引进新业态落户,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同时加快推进项目实施,使商业旅游开发与立面改造、环境整治形成良性互动,早日取得成效。
Ⅱ 乡村旅游的特点是什么如何开发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的特点
1、独特的活动对象
我国乡村地域广大辽阔,种类多样,加上受工业化影响较小,多数地区仍保持自然风貌,风格各异的风土人情、乡风民俗,乡村旅游活动对象具有独特性特点,古朴的村庄作坊,原始的劳作形态,真实的民风民俗,土生的农副产品。这种在特定地域所形成的“古、始、真、土”,具有城镇无可比拟的贴近自然的优势,为游客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提供了优越条件。
2、分散的时空结构
中国的乡村旅游资源,上下五千年,十里不同俗,且大多以自然风貌、劳作形态、农家生活和传统习俗为主,受季节和气候的影响较大。因此乡村旅游时间的可变性、地域的分散性,可以满足游客多方面的需求。
3、参与的主体行为
乡村旅游不仅指单一的观光游览项目和活动,还包括观光、娱乐、康疗、民俗、科考、访祖等在内的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复合型导致游客在主体行为上具有很大程度的参与性。乡村旅游能够让游客体验乡村民风民俗、农家生活和劳作形式,在劳动的欢快之余,购得满意的农副产品和民间工艺品。
4、高品位的文化层次
乡村文化属于民间文化,我国乡村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化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致使乡村旅游在文化层次上具有高品位的特点。乡村的各种民俗节庆、工艺美术、民间建筑、民间文艺、婚俗禁忌、趣事传说等,赋予深厚的文化底蕴。由于乡村社区的这种“浓厚的区域本位主义和家乡观念特色的非规范性”,使民间文化具有深刻的淳朴性和诡秘性,对于城市游客来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和吸引力。
5、可持续的旅游发展
由于现代乡村旅游融乡村自然意象、文化意象和现代科技于一体,旅游发展与农业生产于一体和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于一体,因而是可持续旅游。
如何开发乡村旅游
第一,需求量很大。旅游者寻求差旱。随着国内旅游的兴盛,乡村游的市场需求逐步增长。城里人希望摆脱高楼峡谷、水泥森林,缓解工作高负荷的压力,荫足怀旧和对自然的向往的需求。
第二,与休闲度假旅游具有类似的特点。注重休闲和娱乐、健康身心等需求,同时,乡村游很大程度上也存在重复消费的特点。
第三,与一般性的度假旅游有不同之处。一般认为,休闲度假旅游是较观光游更为成熟的旅游类型。一些休闲度假者的可支配收入水平较高,对休闲度假的价格不太敏感,而且度假旅游者偏向于距离较远、时间较长的度假。相比一般性的度假旅游,乡村游具有如下特点:乡村游针对的主要是周边的城镇市场,因此旅行的距离较短,不同于一般性的中长线休闲度假;乡村游的旅游者对旅游的价格比较敏感(相对于散客游和家庭游,单位集体出游的对价格敏感度相对较低),这一点可能与现在乡村游市场还不是太成熟,没有形成旅游者可信赖的品牌效应有关;乡村游一般距离近,旅游时间短。魏小安在《中国三农旅游的发展》一文中认为,乡村游的市场层次比较分明:市民活动和农民活动基本是大众化的旅游,属于比较低档的消费;部门活动属于中档消费;企业活动层次较高,属于高档消费。因此可以说,乡村游的需求市场是一个差异化的市场。
且采取这两种形式的旅游者不在少数。旅行社应关注这两种形式的市场开发,在一定意义上需要旅行社转变角色,适应市场需求。
具体地讲,针对乡村游散客,旅行社需要在产品设计、代理服务、咨询服务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来满足乡村游散客的需求。比如,进一步提高产品组合的灵活度,为游客提供专业的线路设计的意见;提供一些代理服务,而不一定是包价旅行服务;提供方便快捷的专业化咨询服务等等。针对单位团体乡村游,则应该加强与单位的联系,完善客户管理,根据单位情况量身定做产品,并且通过优质服务吸引回头客。
(五)适度关注乡村游的延伸性项目
乡村游不只局限于农业旅游,还可以开发一些拓展性项目。比如林业旅游,观赏林业;渔业旅游,海上鱼类养殖的观光,乡村池塘、溪流的垂钓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乡村游的延伸性项目融入旅行社的产品中去,丰富产品的内容,增强趣味性。
(六)乡村气息、旅游体验与城市生活方式相结合
乡村气息要突出,如天然的山水,原汁原味的农村风情等。再加入一些体验性元素,让旅游者深入体验乡村气息,体验浓浓的乡情。但是,在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旅游基础设施等方面,则需要与城市生活相吻合,而不可一味求“土”。比如卫生间的设施,基本的住宿条件,以及目的地的卫生状况等等,使游客可保持城市生活方式。
(二)产品供给的特点
第一,资源特点。乡村游本身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可以利用的资源种类较多而丰富。比如乡村美丽的自然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积淀,淳朴的民风等。
第二,产品特点。目的地产品同质化、近距离重复建设的现象比较严重,市场发展不够
Ⅲ 如何发挥村级组织作用带动群众发展乡村旅游
()规模壮大,结构优化
近年来,我国积极引导和培育了一批农、林、渔业的资源优势和乡村风土民俗吸引旅游者,为游客提供观光、运动、休闲、娱乐、餐饮、住宿、购物等综合服务的乡村旅游点。使旅游业充分切入农业,实现了与"三农"的直接对接,有力地带动了农村的发展。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点已发展成为全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游客接待人数近全国旅游业接待人数的1/10。农村的产业结构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田地里的产品变成了旅游商品销售,绿色蔬菜、水果成为市场的宠儿,甚至在田地里耕作、采摘,体验磨米、磨面都变成了旅游活动。这一切变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转变固有观念,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为"三农"问题的充分解决,探索出一条成功的途径。
(2)乡村旅游与文化旅游相结合
随着人们出游观念的转变,集休闲与求知于一体的旅游度假方式已成为新的时尚。我国适应这一发展趋势需要,发动和扶植有条件的乡村发展乡村旅游活动,利用乡村特有的文化,独特的生活方式吸引游客,为游客提供越来越丰富的旅游产品。我国民族众多,各地自然条件差异悬殊,各地乡村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民情风俗、宗教信仰、经济状况各不相同。就民族而言,我国有56个民族,这些少数民族,或能歌、或善舞、或热情奔放、或含蓄内在,或以种植为主,或以游牧为生,或过着原始的渔猎采集生活,或以独特的生活习惯世代繁衍生存。这些为旅游者深入领略中华风情,探索人类社会的进化历程,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源泉。再以盛行于我国乡村传统的节日为例,汉族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阳节、中秋节、重阳节,藏族有浴佛节、雪顿节,苗族有"赶秋",彝族有火把节,壮族有歌墟,傣族有泼水节;伊斯兰教有开端节、古尔邦节等,五彩纷呈,令人神往。传统的云南大理白族三月街,景洪族泼水节,贵阳苗族四月八,内蒙古蒙族的"那达慕",丽江的龙王庙会等都是深受中外游客欢迎的乡村民情风俗旅游资源。另外,盛行于我国农村的游春踏青、龙舟竞渡、摔跤、赛马、射箭、斗牛、荡秋千、赶歌、阿西跳月等各种民俗活动都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我国的乡村具有美丽的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往往分布在没有工业污染的贫困的山村,而这些山村又是中国独特、神秘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留地,各民族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中蕴藏着久远的历史传统与多样性的原生文化。正是具有多样性,不仅有民族特色,而且有地域特色,深深地吸引国内外游客,使旅游接待大大增加。
(3)设施逐步完善
我国乡村旅游区接待服务设施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均已具备旅游交通指示牌、停车场、旅游厕所、游客中心、标志牌等硬件设施。交通道路问题也很大程度的得到解决。公路越来越平坦,极大的缩短旅游者在路上所耽误的时间。公路也连接到各乡各村,大大提高乡村的可进入性,也为自驾车旅游提供了方便。如贵州已达到村村通公路,极大的促进了贵州乡村旅游的发展。各乡村旅游点实现了统一规划、统一布局,整齐划一。许多乡村旅游点建设起了乡村度假别墅、农家饭庄、售货点等旅游服务设施,满足了人们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个性化需求,延伸了旅游产业链条,扩大了乡村旅游经济内涵,增强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后劲。与此同时,我国还不断探索切合农村实际的乡村旅游管理模式,逐步积累了成功的管理经验。
(4)乡村旅游后劲十足
乡村旅游后劲十足,已建成的乡村旅游区(点)正积极追加投资,扩大经营规模.新开发的乡村旅游项目也在竞相开工,抓紧建设。全国兴起了乡村旅游的热潮。乡村旅游以"离土不离乡"的形式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门路。秦皇岛市乡村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15000人,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缓解了农村人口转移的巨大压力。望峪山庄景区建成后,外出打工村民纷纷返乡从事旅游开发,村民的就业门路扩宽了,直接收入也得到了相应增长,村民年人均收入由2000元增长到了5500元,土地年租金由每亩100元,增长到了1000元。相对于外国,中国的农村还处于落后的状态,这使得中国的乡村还保持着原来的风貌。而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游客前来我国旅游的动机,虽名目繁多,但仍可以发现其中的一个重要热点,即是仰慕中国悠久的游牧、农耕文明史以及围绕此而产生的不胜枚举的名胜古迹。他们认为最能拿得出富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诗意绵绵、古朴淳厚的田园之美,以满足其反哺归真的愿望的"回归自然"的旅游意向应首推中国。由此,我们应认识到,乡村景观,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具有自然与人文并蓄的特色。这是自然和悠久的历史、发达的农业赋予我国的一笔宝贵的财富,为我国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巨大的后天优势。
(5)建设农村新面貌
乡村旅游在城乡之间架起了文化传播的桥梁。城市居民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感受到了农村生活风貌,同时也传播了城市文明,农民群众在旅游服务实践中开阔了视野,学习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生活方式,文明程度得到了显著提高,村容村貌更加干净整洁,环境条件逐步改善,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通过开展乡村旅游,对缩小城乡差别,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Ⅳ 乡村旅游该如何开展,你了解过吗
乡村是一个复杂的生态和社会系统,乡村旅游不仅涉及生态问题,更与三次产回业发展、村庄建设答、村民福祉、乡土文化传承、城乡统筹发展、脱贫富民等方面密切相关。打蛇打七寸,乡村旅游发展要把好脉,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应该着力处理好几个发展的关键问题。
1、产业支撑与融合发展是乡村旅游的基础和主路径。所谓产业支撑,即立足于乡村已有特色产业,并对这些产业进行拓展和延伸,使其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牢固基础。
2、融合发展是乡村旅游的主路径。实践已经证明,产业融合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路径。支撑乡村旅游发展的不是单纯的一产、二产或三产,而是以旅游业为纽带,以一产为基础,实现“接二、连三”,达到“你为有我,我中有你”的“第六产业”。
Ⅳ 如何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来发展乡村旅游
一、发展乡村旅游对建设美丽乡村的推动作用。
一是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有效促进当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产业链的延伸,带动农副产品、交通运输、房地产等相关产业发展。如乡村旅游特色镇尤溪依托江南大峡谷景区的乡村旅游,带动了当地特色的传统手工业和生态农业,磨豆腐、做年糕、捣麻糍、酿米酒等传统产业重新兴起,蔬菜、水果、禽蛋、肉类这些农副产品实现了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目前我市已建成涌泉柑橘、羊岩茶叶、岭景葡萄、括苍大白桃等各类游客向往的特色农业观光园。
二是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乡村旅游使许多农民成为旅游从业者,农民既可以通过办旅馆、摆小摊、开餐馆、加工纪念品等方式增收,还可以通过参与乡村旅游项目的入股分红增收。如尤溪镇指岩村的李彩女,她原来在江苏打工,见老家发展旅游业就回来在江南大峡谷景区摆了个小摊,专卖红糖姜茶,2元一杯,生意出奇的好,每天净赚好几百元,相当于她在外地打工10天左右的报酬。一些在家无事的老人到山上挖蕨菜、野菜、摘蕃薯梗,或到农家乐帮忙做钟点工,每天也能收入四五十元。
三是有利于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旅游带来的许多新信息、新理念,对农民素质和乡风民俗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文化、学技术成了一些农民的自觉行动,全面提升了农民素质。如小芝、括苍等镇的大批农民自办了旅游服务馆店,还通过互联网做起生意,住房、用餐均实现网上预订。
四是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乡镇通过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使广大农民兄弟有了很强的环保意识,促进了当地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增强了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如尤溪下涨村,有了军事探险漂流项目后,村里除了建起大型停车场、公园等,还将村民的房前屋后都进行了绿化,以往垃圾乱扔的现象已一去不复返。
五是有利于推进基层管理民主。乡村旅游具有现代服务业的特性,它的发展为农村引入了现代管理理念。一些农村在基层组织的引导下,农村管理、决策更民主了;一些农村还成立了各种协会,民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如尤溪镇率先在台州市成立了镇级农家乐协会,协会定期举办经营户经验交流、培训、考察等活动,实现了农家乐的自我管理、和谐发展。
二、发展乡村旅游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各部门间的密切配合和社会各方力量的大力支持。当前,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是项目规划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考虑旅游元素。小流域治理、新村建设等项目在规划时欠考虑旅游元素,尤其是原先具有比较丰富的旅游资源的村镇,等项目实施完毕后想到旅游又去重新建设,造成投资浪费。
二是村庄整治过程中没有很好地保护古村古建筑。村庄整治按照建设部门的政策要求,农村建房必须“拆老屋、建新屋”,一户只允许有一处住宅。因此,一幢幢水泥楼房拔地而起,而一大批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被拆除,目前老房子已为数不多。有些村庄因人口稀少或地处偏辟,向中心村、中心镇进行整体搬迁,更是全村拆除。
三是城乡一体化推进过程中没有很好地保留农村韵味。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新农村建设的方向。但在推进过程中,不能搞千篇一律。目前,各村村庄改造没有很好体现本地文化特色,建筑风格大同小异,“走过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镇;走过一镇又一镇,镇镇像农村”。此外,乡村旅游带来的商业气息使农村原有的“农韵”逐渐消失,如很多农家乐办得像城市酒店,还专门聘请厨师掌勺,农家菜成了点缀。
三、以发展乡村旅游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旅游具有“兴一业,旺百业”的作用,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有条件的村镇要把发展乡村旅游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使美丽乡村建设推进的同时,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一是强化规划引领,注意各规划衔接。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宜认真调研分析本地旅游资源,结合行政村调整,明确域内空间布局,形成县城、中心镇、一般乡镇、中心村、一般村、特色村相结合的“重点突出、梯次合理、特色鲜明、相互衔接”的村庄布局规划体系,要避免无潜力可挖的地方人为造景和有潜力可挖的地方却视而不见,要强调对一些有历史和人文底蕴的古村落的保护和修复。且市内各规划在制定时要相互衔接,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是突出地域特色,体现差异性和多元化。乡村之美,固然在于乡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田园野趣,但是,如果千村一面,则也会缺乏生机和活力,容易引起审美疲劳。因此,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尊重生态,培育地域特色和个性。对旅游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可把一个市当作一个大景区来规划,把一个镇当作一个功能区块来建设,把一个村当作一个景点来设计,把一户农家当作一个小品来改造。要善于挖掘当地的生态资源与人文资源,利用当地的历史古迹、风土人情,给乡村建设注入人文内涵,展现独特的魅力,既提升和展现乡村的文化品位,也让绵延的地方历史文脉得以有效传承。此外,还可从产业发展、景观改造等方面入手,实现“一村一景”“一村一品”,充分彰显乡村的特色和韵味。
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做好各渠道项目建设的整合。建设美丽乡村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发展乡村旅游前期的基础设施投入同样需要资金投入。两者在资金投入时,尤其是基础设施投入上可以共享。各村镇在建设项目包装上报时,要积极争取上级立项支持。各级职能部门也要多为村镇出谋划策,帮助争取资金支持。村镇一级也要发挥主动性,多方筹措资金,不能“等、靠、要”。
四是突出农民主体,注重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做好引导,通过让农民得实惠,从内心来激发农民共建美丽乡村的主动性。同时,充分挖掘农村现有的自然、人文和产业等资源,串点联线,推进乡村旅游常态化发展。如积极落实旅游惠民工程,创新推出乡村赶集游活动,把乡村旅游与农村集市日有机结合,乡村赶集游扩大了旅游惠民的覆盖面和受益面,各农家乐经营户、土特产购买点、种养基地,乃至各小商小贩,均能从中得益,农民得到实惠了,他们的积极性自然而然就调动起来了。
Ⅵ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产品延伸出来的旅游产业吗
乡村旅游,是以来乡村产品延伸自出来的相关产品为基垫的一项特殊的旅游产业,具体来讲可以概括为在乡村地域内,以乡村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耕文化、农村牧渔业生产、民俗文化、古镇村落、农家生活为资源基础,通过科学规划、开发与设计,为城市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的一种新的旅游经营活动,勇先创景认为乡村旅游包括乡村农业观光旅游、乡村民俗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自然生态旅游等多方面。
Ⅶ 按经营模式开发的农家生态旅游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1)农旅结合模式。这一类乡村旅游经营模式以当地农户为主体,自筹小额资金投资,自主经营,游客主要在节假日短期逗留,或进行气候型休闲旅游。它属于农户家庭小而全的农业兼业型经济,经营户之间未形成明确分工和产业化发展的内在关联,因而其旅游产品的设施较为简陋,卫生条件无人监管,难以达到高品位的文化旅游档次。从模式的框架设计上看。小农经济的局限性限制其向规模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此模式主要适用于农村经济不发达、乡村旅游资源优势不明显的城郊和农村地区(图4-3)。
(2)CCTV模式(详见后述)。
(3)以乡村旅游业为龙头的“旅-农-工-贸”联动发展模式。该模式主要是围绕乡村旅游这个龙头开展各项经济建设。一是发展第三产业,解决旅游者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问题。兴建旅游设施、商业设施、文化娱乐设施。二是发展第一产业,兴建农副产品基地、农业观光基地,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三是发展第二产业,开发各种旅游食品、饮料、纪念品等。对当地土特产进行深加工、精加工,力求上规模、上档次。四是发挥旅游的牵线搭桥作用,让旅游市场带动信息、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促进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引进,加速本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此模式主要适用于经济基础好、乡村旅游发展较成熟的农村地区。
(4)景区带动模式。是以重点旅游景区为核心,把旅游景区的部分服务功能分离出来,吸引和指导旅游景区周边乡村的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从而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点:一是通过开发建设旅游景区,带动景区周边乡村的旅游住宿、餐饮、购物及配套服务,拉动农副产品、土特产品的销售,促进乡村旅游及社区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减少了旅游景区建设资金投入的压力,迅速扩大和提升旅游景区的接待服务功能,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配套设施和服务:三是带动旅游景区周边农民就业和收入增加,促进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形成旅游景区和社区经济社会的互动发展。
(5)政府+公司+旅行社+农民旅游协会模式。该模式是政府负责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公司负责商业运作;农民旅游协会负责组织各类活动及服务,并协调公司与农民的利益;旅行社负责开拓市场,组织客源。贵州平坝县天龙镇屯堡村寨游就是这样一种模式。
(6)产业依托型模式。该模式是以经济基础较好的乡村为依托,立足当地规模化的农业产业优势,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为主、村民参与进行旅游项目开发,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如云南红河州蒙自县依托十几亩石榴、桃、李等果园,积极开发和发展果园旅游,不仅促进了水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而且带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该模式的特点:一是依托和发挥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生产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突出特点;二是既满足了旅游者观光、休闲和乡村体验的多样化旅游需求。又促进了当地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就地销售,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三是引导农民开展旅游接待服务,既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又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的服务意识和综合素质;四是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的改善,形成了良好的旅游环境和氛围,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7)旅馆型农家生态旅游。旅馆型农家生态游是指以景区景点、区位优势为依托,以提供吃、住、游服务为主要经营手段和以价廉为主要经营策略的经营实体。
宾馆型农家生态游是在景区景点优势明显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接待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满足了城市中、低收入人群旅游消费的需求,拉近了城市与农村的距离。宾馆型农家生态游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依托性。旅游景区景点一般远离大、中城市,尤其是山区景点,风光优美,景色迷人。但由于交通、吃、住等条件跟不上旅游发展的需求,于是一些具有一定经营头脑的农户便将自家庭院及宽敞住房加以装修改造,开始接待游客。显然,这类农家生态游景点依托性很强。
二是价廉性。由于农家生态游大部分是由农民利用闲置的房屋和生产资料开展经营活动,部分农产品又是自家种植,相对而言具有“投资小、风险低”等优点,加上管理部门管理滞后,所以旅游收费便宜,经营者成本较低。可见,其主要“卖点”就是“价廉”。
三是灵活性。旅馆型农家生态游在经营过程中一般比较灵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价格比较灵活,弹性较大;二是经营方式比较灵活,即可以根据客流量的大小,游客爱好,或偏重于餐饮,或偏重于住宿。在管理并不规范的情况下,这种经营的“灵活性”往往是导致恶性竞争的主要原因。
(8)餐饮型农家生态旅游。餐饮型农家生态游是指以解决游客就餐难为发展契机,以满足游客价廉、味美、舒适、随意的消费需求为经营策略,以原汁原味的农家菜为主要经营特色的经营实体。可以这样认为:餐饮型农家生态游是城市“社会饭店”伴随城市居民的流动向农村延伸和拓展,也是农村特色菜在适应城市居民时尚消费习惯的过程中对城市餐饮业的冲击和改造。目前,全国各地大、中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均有不少属于这一类型的农家生态游。相对而言,这种类型的农家乐具有交通便利、乡土气息浓厚、菜价低廉等特点(图4-4)。
Ⅷ 幸福新横峰作文10001500
“灵山青未了,此地得横峰。岩壑无端幻,松杉若为容。岚光开薄雾,夜色滞疏钟。待访幽栖士,烟霞路几重。”这是我国清朝知名进士郑日奎文人笔下的横峰即岑山,在横峰县城北1.5公里处,因山横卧城北得名,草木茂盛翠绿,至今都令人神往。
初夏时节,青山绿水,山花烂漫,气候宜人。横峰县岑港河碧波荡漾,葛源石桥梯田风景如画美,新篁阳山油茶茂盛,岑阳蔡坞瓜果飘香,葛源景区红色旧址群和前山瀑布、养生村寨、名木古树、民宅古居、田园农家等各大乡村旅游景点游人如织,司铺刘家禾雀花和莲荷丁家新村游人络绎不绝……来自我国四川、浙江、湖南、广东等地和上饶市横峰县以及周边县的大批游客,他们或自驾车、或随团来到这里享受惬意的“五一”小长假或双休日,沉醉于迷人的“幸福新横峰”之中。今年5月14日,由江西省旅发委、省文明办、共青团江西省委联合主办的江西省“传承红色基因·推进旅游文明”主题活动启动仪式在葛源镇枫林村红军操场举行。江西省、上饶市旅游部门、文明办、团委相关工作负责人,横峰县有关工作负责人,旅游从业人员河青年旅游志愿者以及大中小学学生代表共200多人参加了活动启动仪式。
漫步在葛源梯田的古道上、畅游在前山瀑布下的长亭中,来自四川的刘胜阳原本只是来找朋友叙旧,一起回忆大学生活的,没想到朋友把他带到葛源景区这里来了,这让他非常高兴与激动,并表示以后一定还会来。“我的心情真的很愉快,希望下次能把更多的同学、朋友带到这个有山有水、远离城市喧嚣的环境中来,大家把酒言欢,共享人生之乐、横峰之美。”刘胜阳说。“第一次来新篁游玩,除了美丽的生态,还有几个世纪积淀下来的古关、古桥、古宅、古道,真是非常有感触、非常开心。”来自南昌的游客郑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难以掩饰心头的喜悦。他说,平时工作特别忙,趁“五一”小长假带老妈、老婆孩子一起游玩,不仅老人、孩子玩得开心,自己平日紧张的心情也得到了放松。
俗话说得好,酒香也怕巷子深。今年以来,横峰县利用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体,快速全面推介横峰县的全域旅游。通过举办横峰县首届美食大赛和筹备举办今年九月份举行的第七届环鄱阳湖国际自行车赛分站赛以及龙门畈乡筹备举办的七月葡萄节等节庆赛事活动,加大横峰旅游景点的宣传力度,并特意邀请一批知名作家、记者和旅游公司代表深入横峰县体验、采风,感受横峰县的美景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借助他们的推介力度,扩大横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全国知名作家和记者采风团深入葛源烈士纪念馆,列宁公园、红军广场、闽浙(皖)赣省委等革命旧址群参观,并先后走访游览葛源溪畈村、五里铺、石桥,新篁崇山村、山田平港村、乌石头,岑阳王家新村,莲荷丁家村和义门千亩莲花种植基地等乡村旅游点,从庄严肃穆的烈士纪念馆到见证历史的革命旧址,从如锦似画的青山绿水到古树清溪的美丽村落,在游览走访的行程中,作家们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听、一路体验,实地了解到横峰厚重的红色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人文民俗以及横峰县着力打造秀美乡村,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建设幸福新横峰取得的显著成效,激发他们无限的感动和创作灵感。
众所周知,为积极策应江西上饶市努力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的要求,把上饶市12个县(市、区)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规划和建设,瞄准建设全国旅游强市的工作目标,积极打造景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去年8月份以来,横峰县委新任书记饶清华同志到任后,通过前期大量调研,创新思维方式,坚持“以红带绿,以绿促红”旅游工作的总体思路,大胆构建了横峰县“一核一线四区”-------规划建设以兴安街道中心城区为主题的兴安窑址文化公园、窑口古街、人民公园和320国道沿线、岑葛公路沿线的锦绣长廊、以葛源镇为主的红色旅游核心示范区、以莲荷乡为主的休闲旅游区、以司铺乡为主的野生动物园区、以岑阳镇为主的生态农业体验区的全域旅游的党建特色,积极推进旅游与文化、农业、扶贫等领域融合发展,延伸旅游产业链,大力实施“个十百千万”工程,即培育以葛产业为主的“1+N”农业特色产业,新建10个融现代农业、生态景观、乡土风情、文化科普、农事体验等为一体的产村融合中心示范村,打造100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自然村、培育1000家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家乐,努力把乡村旅游示范点建成“望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的美丽新村,实现横峰县1.8万名贫困人口通过旅游产业带动达到脱贫致富的扶贫攻坚的工作目标。
与此同时,横峰县积极做好“旅游+”的大文章,让旅游与现代农业相结合,大力发展农家乐、生态村、民俗村等各种形式的美丽乡村特色旅游,打造一批集山水观光、运动休闲、现代农业体验为一体的旅游项目。旅游发展还吸引了大量民资的注入,横峰县老百姓因地制宜地发展相关旅游产业,加强“吃、住、行、游、购、娱”配套建设,以点带面地推动了全域旅游的发展。在政府的引导扶持下,横峰县创办民宿农家乐139家,开办农村电商200多家,一批有志向的城乡创业者借景生财,逐步走上致富路。“汪坞人家”经营者、出生于1988年的小伙子陈海涛告诉笔者,他从2012年起,在自家门口开网店,把茶油、葛粉、特色小吃等卖到全国各地,年纯利在20万元以上。尝到了甜头的他,今年又敏锐地发现旅游市场的巨大潜力,利用自家的宅院改造成为民宿,同时利用微信等现代媒体开展宣传攻势,立即就迎来顾客盈门。
当下的横峰旅游文章可谓开门大吉:今年以来,“4A葛源景区”、江西岑山国家湿地公园”先后双双获得通过,葛源村获评“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投资4亿元的野生动物公园正在在规划建设之中,与之相配套的是围绕旅游开展的一系列宣传:美食节、全国知名作家采风、葛源景区宣传口号有奖征集........晶科农光互补、岑阳百果园村、姚家畲族民俗村、白沙岭农业园等乡村旅游点,吸引了大量自驾游、短途游、假日游的旅客,走出了一条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互补的新路子。
“五一”小长假,江西省内各县市及多个省市游客慕名而来,横峰县同期自驾游客人达到10万余人,相当于去年的3倍。据悉,今年1到5月份,横峰县接待游客8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68亿元,同比增长13.6%。如今横峰全域旅游的名声鹊起,旅游业日渐成为横峰兴县富民的优势产业。
Ⅸ 党建文化墙有什么意义
党建文化墙可将党史、党建、廉政、活动等板块与党建文化系列之应用场景进行巧妙设计之后,变成融合一体的系列文化宣传工具。
党建文化墙以红蓝为主色调,以党和国家标志性图案为背景,基调鲜艳夺目,图文并茂、内容丰富,便于广大党员职工学习理解,具有很强的教育指导意义。
党建文化墙适用于比较大的前厅,进行政务公开、党务公开的政策宣传地方使用。通过文化墙推广宣传,借墙接稳地气,装点了企业文化环境,进一步提升基层党建的文化内涵,使广大党员职工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增长知识,提振精神,凝聚合力,坚定信心永远跟党走。
(9)延伸党建乡村旅游扩展阅读
党建文化墙以红蓝为主色调,以党和国家标志性图案为背景,基调鲜艳夺目,图文并茂、内容丰富,便于广大党员职工学习理解,具有很强的教育指导意义。
通过文化墙推广宣传,借墙接稳地气,装点了企业文化环境,进一步提升基层党建的文化内涵,使广大党员职工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增长知识,提振精神,凝聚合力,坚定信心永远跟党走。
文化墙是以倡导文明、宣传公益、健康运动、绿色环保、宣传新城市文化、推动城市品牌建设以及帮助城市提升 品牌形象为己任。把墙景美化作为支持城市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一项行之有效的载体,与改善美化城市街景结合起来。
在十四、五世纪初期时,伴随着宗教的发展,出现了在墙壁上绘制了各类宗教图案类的绘画方式,这种方式所绘制的图案一般都是宗教的题材,以装饰教堂等教会所属的建筑,从而增加建筑和环境的严肃和神圣性。
在古埃及,艺术家会在墙壁和柱子上雕刻各种的花纹作为装饰,其中这些装饰很多是记录居所主人的生平,以及记录各种神话故事,为埃及最初的墙绘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