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乡村区别于城市
⑴ 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的区别
一、经济来源上的区别
农村的经济来源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粮食,农业,狭义单指种植业,广义也包括渔业,林业,牧业等;城市的经济活动主要是工业和商业,制造产品,提供服务。
二、居住范围上的区别
城市的行政管辖功能可能涉及较其本身更广泛的区域,其中有居民区、街道、医院、学校、公共绿地、写字楼、商业卖场、广场、公园等公共设施。农村具有特定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经济条件,指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聚居的地方,是不同于城市、城镇而从事农业的农民聚居地。
(1)旅游乡村区别于城市扩展阅读
城市的类别
1、集市型城市:属于周边农民或手工业者商品交换的集聚地,商业主要由交易市场、商店和旅馆、饭店等配套服务设施所构成。处于集市型阶段的城市在中国主要有集镇。
2、功能型城市:通过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优势产业的集中,开始发展其特有的工业产业,从而使城市具有特定的功能。不仅是商品的交换地,同时也是商品的生产地。商业开始由封闭型的城内交易为主转为开放性的城际交易为主,这类型城市主要有工业重镇、旅游城市等。
3、综合型城市:一些地理位置优越和产业优势明显的城市经济功能趋于综合型,金融、贸易、服务、文化、娱乐等功能得到发展,城市的集聚力日益增强,从而使城市的经济能级大大提高,成为区域性、全国性甚至国际性的经济中心和贸易中心。
⑵ 请论述下现在乡村游与传统旅游的区别
乡村旅游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而农家乐是新兴的旅游休闲形式,是农民向城市现代人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放松身心、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乡村旅游的概念,实际范畴比较有限,主要指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区域内,以田园风光为依托开展的休闲旅游活动。综合国内乡村旅游的现状和其它学者的研究成果,乡村旅游基本类型归纳为以下几类:
1、以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观光型乡村旅游。2、以农庄或农场旅游为主,包括休闲农庄,观光果园,茶园、花园,休闲渔场,农业教育园,农业科普示范园等,体现休闲、娱乐和增长见识为主题乡村旅游。3、以乡村民俗、乡村民族风情以及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及乡土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4、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的康乐型乡村旅游。
“农家乐”旅游的雏形来自于国内外的乡村旅游,并将国内特有的乡村景观、民风民俗等融为一体,因而具有鲜明的乡土烙印。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始于20世纪80年代,它在特殊的旅游扶贫政策指导下应运而生,但由于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初期阶段。国内游客参加率和重游率最高的乡村旅游项目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务农采摘旅游;以民间传统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村节庆旅游。
20世纪,“乡村旅游”在我国就已经有了一些发展。“乡村旅游”在我国受到较为广泛注目的事情,出现在1989年。那年4月,中国农民旅游协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河南郑州召开,在会上,根据有关同志的提议,“中国农民旅游协会”正式更名为“中国乡村旅游协会”。虽然由于多种原因,“中国乡村旅游协会”后来被“中国国内旅游协会”所取代(再后,“中国国内旅游协会”又被“中国旅行社协会”所取代)。但是“中国乡村旅游协会”的一度正式命名,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乡村旅游的兴起(以1984年开业的珠海白藤湖农民度假村为主要标志)及其随后全国发展的相当规模,反映着乡村旅游经营者、乡村旅游研究者和有关方面对于此一领域所具有的视野和目光。
我国农家乐最初发源于四川成都,具体位置有都江堰市的青城山,郫县、温江等说。真正以“农家乐”命名的乡村旅游始于1987年在休闲之都——成都郊区龙泉驿书房村举办的桃花节。这次桃花节把农事活动、乡村田园风光、乡土民俗文化、乡村民居和聚落文化与现代旅游度假、休闲娱乐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旅游形式。
目前,中国的乡村旅游产品大多停留在“农家乐”层面,既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体验农家生活。所谓的乡村旅游其实还是农村旅游。乡村旅游成为一个开发热点,很有市场,从政府的角度来讲,易于操作,容易出成绩,从投资的角度来说,投资少见效快。目前乡村旅游的基本模式“农家乐”,依靠乡村的环境或者特定产业比如养殖、种植等,不需要特大的投入,容易成型。但是“农家乐”再往下维持已经不行了,必须要转型升级,要向真正意味的田园乡村转型升级。
⑶ 城市旅游和乡村旅游的共同点
都是为游客提供观光资源和服务的景点。
城市旅游产品的多元性,作为人类集版中活动的区域,城市的内权涵极其丰富,这就导致了城市旅游不同于主题相对单一的度假、观光等旅游。
在旅游产品和旅游功能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除了传统的观光旅游之外,城市还可满足多种旅游需求,提供包括商务、购物、会议、展览、度假、节庆、主题公园、修学、美食、生态等的复合型旅游产品。
(3)旅游乡村区别于城市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乘车注意事项:应按编号排队上车,各车领队负责清点人数,到齐后按时发车,如有意外及时报告领队,看护及照顾好小孩,严禁把头手伸出窗外。
遵守公共卫生,垃圾一律扔进垃圾袋内,如有晕车提前预防,乘坐车时需防途中睡觉受凉感冒,备好适量衣物/食品/饮料,提前上卫生间方便,返程按指定路线,无特殊情况途中不得停车。
在参加活动时一定要听从号令指挥,排位、坐落等有序进行,预留有足够安全空间,避免拥挤或推搡发生挤压、拉伤、跌伤、落水、坠落等意外事件,注意保 持安全间距。
⑷ 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吸引的受众有哪些区别
社会化营销进行精准的网络推广,杭州尽在的微博推广
大家每天都在用手机看微博,如果在微博上发现了好玩的东西,顺手就点击了,所以微博推广的好了,还是可以获得不错的点击率和曝光量的。如何做好呢?
介绍微博的内容撰写上,建议做好以下几点:
1、直接带上下载连接:点击之后,直接到着陆页。
2、内容要清晰的把好处列出来,点击是因为好处。
3、最好配合上多组图片和视频,然后没点击之前,就可以快速了解
⑸ 乡村旅游本质上是什么
所谓乡村旅游,基本就没有离开自己日常生活的区域,从城里到乡下,仍旧在同一个地域内,大环境并没有根本的改变,顶多就是多了点“土、俗、野、古”的乡村风味和习俗,以及区别于城市的生态自然环境,但区域性的核心文化是相同的。
乡村旅游、全域旅游都是近年很火的概念,也是政府层面着力推动的,行业在引导,企业在推进。谈及规划、开发以及落地经营,由于时间较短,还没有显现出实际效果,但是,社会影响已经有了,至于经济效益和品牌效应,恐怕还要观望。
确切地说,乡村旅游的称谓应该叫乡村休闲,这个定义很重要。我并不是吹毛求疵,一味地在玩文字游戏,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路不畅。
乡村旅游也罢,乡村休闲也罢,其目标客户定然是城里人,那么城里人究竟到乡村去干什么?休闲还是旅游?这一点要搞清楚。
只有定位精准,才能规划精准,才能开发到位,才能落地产生效益,大家才不会白忙活。否则,又成了政绩工程、一哄而上的面子工程。
事实上,乡村旅游规划与开发大多不到位,真正落地产生客流和效益的更是寥寥无几。
乡村旅游是国家提出的,方向没有错。从宏观经济调控讲,也算是供给侧改革一个重大举措。但问题是执行和运作,下面往往就弄歪了,搞着搞着就成了普天下之大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神器”。
所谓乡村旅游,我理解是乡村休闲(乡村休闲的发展方向也许是乡村旅居,笔者此前曾有文章《乡村旅游的未来定位应该是乡村旅居》),这个说法显然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权作一己之见。
先从概念说起。休闲不分区域,在本地休闲,不挪屁股,当然成不了旅游;而到外地休闲,我们往往说成是休闲旅游。
再从市场说起。乡村总是与城市共生共存的,每个城市周边都是乡村,国内国外,亘古未变,概莫如此。只不过,随着现代工业革命的深入,靠近大都市的乡村,多半已半城市化,失去了乡村的原生态,没有了乡村的原风景。
现在我们所搞的乡村旅游,其市场必然是定位于乡村所依托的城市,或者是邻近城市。这样说来,就是附近的城里人到乡下去休闲,而不是旅游。
因为谁都知道,旅游要换地方。单从字面讲,先旅后游,“旅”是旅行,有一种空间上的移动;“游”是游览、观光、娱乐,二者合起来即旅游。
对于所谓乡村旅游,基本就没有离开自己日常生活的区域,从城里到乡下,仍旧在同一个地域内,大环境并没有根本的改变,顶多就是多了点“土、俗、野、古”的乡村风味和习俗,以及生态环境,但区域性核心文化是相同的。
当然,事情没有绝对的。有的地方乡村旅游也是成立的,且火的很,市场辐射得足够远,不止是周边城市。但其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这样的乡村有独特的旅游吸引物,要么是景观,要么是业态,只不过,这已上升到景区的层面。这是景区旅游,而非乡村旅游。
⑹ 旅游乡村和乡村旅游的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旅游乡村是指具有一定的自然或文化资源禀赋,具备旅游目的地功能,可以承办旅游活动、接纳游客的乡村,可以具体指一个村子,也可以指一片乡村区域。而乡村旅游是指以旅游乡村为依托和载体开展的旅游活动。旅游乡村是乡村旅游的承载体。形象点说,旅游乡村好比一个戏台,乡村旅游就是在这个戏台上上演的剧目。
⑺ 你觉得城市旅游和乡村旅游吸引的受众有哪些区别
社会化营销进行精准的网络推广,杭州尽在的微博推广
大家每天都在用手机看微博,如果在微博上发现了好玩的东西,顺手就点击了,所以微博推广的好了,还是可以获得不错的点击率和曝光量的。如何做好呢?
介绍微博的内容撰写上,建议做好以下几点:
1、直接带上下载连接:点击之后,直接到着陆页。
2、内容要清晰的把好处列出来,点击是因为好处。
3、最好配合上多组图片和视频,然后没点击之前,就可以快速了解
⑻ 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有哪些主要的异同点
您好,我就在天津抄的旅行社工作。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同样是旅游,都离不开食、住、行、游、购娱。城市旅游偏重时尚,现代气息浓重,以人文建筑、历史建筑为主。乡村旅游偏重休闲,领略大自然的奇山秀水或田园风光,已自然原貌自主。
去什么地方旅游,主要看本人的意愿,再结合当时的时节,选择一条满意的线路。
⑼ 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区别
第一部分
城市地理复习资料第一章了解:1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 (一)对象——研究城市形成发展、结构、功能、分布、空间联系等规律的科学。1.结构组成结构 城市与城市间的关系空间结构 土地利用结构城市是一个面,内有许多构成要素,研究其结构,组合。 2.功能城市职能,区域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对影响区域的作用(带动作用)3.分布(1)作为点的城市分布:规则与不规则分布(2)集聚、反集聚与随机城市是人口、商业等集聚到一起的产物(3)作为面的城市分布:可以通过不同时期城市的伸长率,形状率等来研究城市空间扩展方向4.规模——量的大小5.联系——空间联系 垂直联系 大、中、小城市之间横向联系 各相同等级城市之间(二)内容(具体研究内容)1.城市形成与发展条件研究城市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与历史条件对城市形成发展、布局的影响2.城市化研究概念、类型、动力、过程、问题、以及各国各地区城市化比较研究3.城市分类研究规模分类,形态分类,功能分类,分类依据,指标,方法4.城市体系研究,规模体系,空间分布体系,空间相互作用5.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研究城市内部土地利用模式。 商业、工业、交通、住宅等功能特点、变化、相互关系。6、城市问题研究环境问题 交通问题 住宅问题 (三)任务 我国城市地理的迫切任务,就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社会经济建设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领导部门决策提供依据,以充分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 2中国城市地理发展的过程和现状 (一)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中,关于城市记述的史料浩如烟海,但一直到建国时期,城市地理学属空白。1.20世纪50、60年代,翻译介绍内容分散,理论联系实际少,论文少2.20世纪70年代,停滞时期文革影响3.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时期城市规划工作地理学界参与(北大、南大、中山大学)开展了城市化、城市性质、城市体系等专题研究。4 . 20世纪90年代以来,进一步发展(1)积极参与国际交流(2)城市地理学已成为一个活跃的地理学分支(3)大量论著出版(二)我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现状1.研究机构及人物高校(1)北大 周一星、董黎明(2)中山大学 许学强 阎小培(3)华东师大 宁越敏(4)南京大学 宋家泰 崔功豪 顾朝林(5)北师大 程连生2.科研机构(1)地理所北京地理所 胡序威南京湖泊与地理所 姚士媒(2)社科院、城市室 刘维新(3)城规院第二章名词解释:1.大都市区——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具有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以县为基本单元。主要指就业(居住地、工作地)、休憩、购物、医疗等在一天周期里所及的范围。常用的统计概念;协调机构;不是一级政府,但在有的国家可能是一级政府。 2.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连绵而成多核心的,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3.城镇——是以非农业活动为主的人口集中点,一级政区单位,起着联系城乡经济纽带作用的较低级的城镇居民点,称城镇4.城市——是历史上形成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体的,有高度密集的人口、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社会物质系统第三、四、五章名词解释:1. 城市地理位置——是城市与它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之间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点2. 规模经济——指某一生产企业,只有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有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致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得地步。3. 集聚经济——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得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4. 区际贸易——不同城市或地区之间得相互贸易活动5. 城市化——产业革命以来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稳步上升,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相适应,出现了乡村人口的比重逐渐降低,城镇人口的比重稳步上升,居民点的物质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日益向城镇型转化和强化,这一个过程即城镇(城市)化。一般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 简答题:一.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区域基础有哪些因素?经济:经济结构、发展水平、开发潜力、劳动力数量和质量历史:发展有连续性、以以前发展为基础社会:人的创造力、精神文化素质(1)区域自然地理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人类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大城市对自然条件的依存关系更紧密,分布更规律性。城市分布与地形的关系(2)区域经济地理条件1)矿产、水热、土壤、动植物等资源的丰度及其组合2)区域基础设施、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历史传统、现状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社会经济与历史条件城市与区域的密切关系反映在城市与区域的双向联系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许多城市的区域性差异,除了历史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因外,只能从区域地理背景的差异中去寻找答案。 二.城市化的动力因素有哪些?(推进城市化)p52-53城市化的动力分为推力和拉力,在发达国家,拉力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发展中国家,推力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城市的拉力有:1。城市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 2.其他非农业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 3.城市生活方式和较高水平对农民的吸引力乡村的推力有:1。人口增值超过土地开发,人地矛盾增加 2.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在特定条件下的农业破产,农民流入城市 4.农民寻找理想乐土的精神推力三.城市化的类型划分?按城市化性质分为:典型城市化(正规城市化)西欧、北美逆城市化:人口向中小城市或小城镇迁移假城市化(发展中国家):人口、产业集中了,但人的精神面貌没变郊区城市化(发达国家):城市中心处人口、产业向郊区、城乡结合部迁移乡村城市化(中国广东)1. 按城市化的地域特点划分:(1) 向心型(集中型)和离心型(分散型)的城市化这是从以大城市为中心来考察城市的发展。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施如商业、金融、保险、企业公司总部等向城市中心集中为向心型,人口居住地和占地面积大,具有环境污染的大型企业自城市中心向外缘扩散的称为离心型。(2) 外延型和飞地型的城市化这是从建成区的扩展方式来考察城市的发展。如果城市的离心扩散,一直保持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称外延型;如果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扩展方式,称飞地型(如卫星城镇),外延型比较常见,有时候两种类型同时出现在同一城市中(3) 景观型和职能型城市化景观型城市化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这种城市化直接创造市区;职能型城市化指的是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这种城市化表现了地域进化的潜在意识,不从外观上直接创造密集的市区景观(4) 积极型和消极型城市化是由城市化的复杂性造成的。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称积极型,先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称消极型2. 按城市的动力划分(1) 自上而下型和自下而上型的城市化产生这两种类型的城市化是由我国国情所决定的。自上而下型是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自下而上型是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四.中国和世界城市化的现状和特点?世界:现状:1。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上升 2.大城市迅速增加 3.巨大城市带的形成 4.发达国家郊区城市化不断发展 特点:1。增长势头很猛 2.世界城市化的主流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3.城镇人口向大城市的集中更快 4.世界城市化水平和速度的地域差异很大中国:现状:步入新的历史阶段,开始了新的进程 特点:1。城镇的数量和城镇人口的总规模有了很大的发展2。前30年的城市化水平很缓慢,80年代以来不算太慢,但总水平仍然很低 3.反复性和曲折性世界少有,大起大落是我们的主要教训 4.中国缓慢的城市化过程没有造成大城市人口的过分膨胀 5.中国的城市化不是伴随着农村的破产和城乡关系的尖锐对立而展开 6.中国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明显论述题:城市化动力的综合分析?(p52-53)1.主要原因:经济学家:资本的急剧扩大(资本扩大再生产)社会学家:人类行为的变化(精神、个性、政治)地理学家:产业的地理集中(集中、分散) 2.城市化动力的主要因素:城市化的动力分为推力和拉力,在发达国家,拉力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发展中国家,推力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城市的拉力有:1。城市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 2.其他非农业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 3.城市生活方式和较高水平对农民的吸引力乡村的推力有:1。人口增值超过土地开发,人地矛盾增加 2.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在特定条件下的农业破产,农民流入城市 4.农民寻找理想乐土的精神推力在初期阶段:乡村的推力不大,城市的吸力也不大,城市化进程不快在中期阶段:乡村的推力加大,城市的吸力也加大,城市化进程很快在后期阶段:乡村的推力又不大,城市的吸力也减小,城市化进程不快3. 城市化动力的分析:从人口迁移与劳动就业的角度,由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城市化水平 劳动生产率:每一年每人的人均产值 比较劳动生产率:某产业劳动生产率/全部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若农业 <1, 工业>1, 第三产业>1,则表明农村的人口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迁移,城市化进程开始,数值不同表示程度不同4. 数学证明:假设某一地区的人口为p,城市人口为u,农村人口为R,城市化水平为y,则 y=u/p=u/R+u城市化人口变化量 =urudt dR=RrRdt 对同一地区来说k(t)一般是稳定不变的第六章名词解释:1.城市职能——城市在一个国家(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大小,所承担的分工。2.城市功能——城市为人类社会活动提供的条件和机会包括:居住功能、工作功能、购物功能、游览功能等。3.城市性质——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代表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4.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和非基本部分——一个城市的全部经济活动,按其服务对象来分,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这一部分活动称为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被称为非基本活动部分5.基本/非基本比率——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和非基本部分的比例关系简答题:1. 城市的性质是如何确定的?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p109-110)如何确定:(1)不要简单地把城市职能搬到城市性质中来,罗列一大堆职能,也不要完全脱离现状职能,理想化地确定城市性质。关键是要深入分析城市职能,继承和发展其中合理的部分,抛弃其中不合理的部分,预计未来的可能变化。(2)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跳出“就城市论城市”的观念。要用区域分析的方法、城市对比的方法。(3)城市性质对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深度上要适当,其繁简要看用于什么目的影响因素:工业,采掘业,地质勘探业,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商业,机关团体,旅游业,其它第三产业,人口规模2. 城市基本与非基本部分对城市发展的影响?(p107-109)城市发展的内部动力主要来自于输出活动即基本部分的发展。由于城市基本活动的建立和发展,从输出产品和劳务中获得的收入增加。收入的一部分导致基本部分的职工对本地消费和服务需求的扩大,也导致了本地区非基本部分就业岗位的增加和收入的增加。基本活动收入的另一部分则用于本身的扩大再生产,继续为城市从外部获得更多的收入~~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每一次增加都要引起当地人口的进一步增加,这样反过来又增加本地区的需求和本地区的人口。城市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活动在一个地方循环往复、不断集聚的过程。城市基本部分每一次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最后在城市所产生的连锁反应的结果总是数倍于原来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了解:中国城市职能分类(1)区域性的城市职能分类l地理学家孙盘寿作过我国最早的区域性的城市职能分类:西南三省的城镇职能分类。对22个城市只取工业、运输、科教文卫和机关团体四个部门作为类别基础,对工业城市又取7个工业部门划分工业职能。 (2)全国性城市职能分类l1985年中国的统计年鉴为进行全国城市的工业职能分类提供了可能。我国的城市工业职能的分类是在聚类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大类、亚类和职能组组成的三级体系1. 大类:城市工业职能的总体差异2. 亚类: 城市工业职能的基本类型3. 职能组:亚类组内城市更详细的分类l周一星的全国城市职能分类1)1988年发表中国城市(包括辖县)的工业职能分类,解决了理论方法论问题,1991年发表资料修正后的城市工业职能分类,1997年发表综合性的城市职能分类2)理论基础,城市职能三要素:专业化部门,职能强度,职能规模3)方法论基础:多变量分析和统计分析的结合,用多变量分析进行客观的分类,用统计分析方法揭示城市的职能特征,以便于命名。4)数据资料的处理:1990年全国465个城市市区分13个行业的社会劳动者人数资料,为了适应城市职能分类的需要,对资料进行了剔除、归并和新增三种方式的处理,得到465个城市10个变量的数据矩阵,作为多变量分类的基础。这10个变量的简称分别是:工业,采掘业,地质勘探业,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商业,机关团体,旅游业,其它第三产业,人口规模。5)分类:以多变量聚类分析的沃德误差法得到职能分类的结果,稍加调整,然后结合纳尔逊统计分析法的原理对分析结果进行类别描述和命名。6)综合性职能分类和工业职能分类的结合第七章名词解释:1. 城市首位律——马克·杰斐逊对国家城市规模分布规律的一种概括,即一个国家的首位城市总比这个国家的第二位城市大得多,也在国家上发挥着异常突出的作用。2. 城市金字塔——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数量越少。城市规模越小的等级,城市数量越多。把这种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的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就形成了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3.首位度——首位城市人口/第二位城市人口 S=P1/P24.位序—规模法则——考察体系的所有城市,分析位序与规模间的关系。即一个城市的规模与这个城市体系中的序位的乘积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就是这个地区的首位城市人口简答题:1. 影响城市规模的因素?(1) 人口数量因素最重要(2)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3) 交通网密度(4) 城市化水平和时间(5) 国家面积和历史(6) 国家结构集中化程度(7) 民族精神的强弱论述题:我国城市规模发展政策讨论(p141-147)1.中国城市发展方针:l1953-57“一五”的城市建设方针:“重点建设,稳步前进”l1965年毛泽东:“搞小城镇嘛,还是搞小城市的方针”l1978年第三次城市工作会议明确城市建设方针:“控制大城市规模,多搞小城镇”l1980年城市规划工作会议明确城市发展的总方针:“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并附有规模标准。l城市规划法草案:“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l1989年12月城市规划法:“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控制大城市规模和发展小城镇”的方针几乎原封不动地沿袭下来 。2. 80年代以来讨论的热点之一(一)理论分支(1、小城市重点论——缩小差别、符合国情;(2、中等城市重点论——大、小城市均有弊端;(3、大城市重点论——普通规律、集聚效益。 (4、均衡发展理论(大、中、小合理结构论)。(二)因地制宜,确定合理规模3.建议一(周一星): l加强城乡联系―新时期的城乡关系要根本区别于过去的城乡分割l注重城市效益―效益好坏是市场经济下城镇该不该发展的主要依据l完善基础结构―这几乎是所有城镇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主要约束因素l协调规划建设―坚持规划是龙头,以“协调”替代过去的“控制”建议二(建设部的建议):l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积极引导、集约发展,统一规划、有序推进建议三:l国家计委规划司建议的推进城市化的方针:l积极主动,加快推进;走多样化的道路;坚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坚持改革推动;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再辅助答一些书上描述性的话)第八章名词解释:1. 空间相互作用——为了保障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总是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的交换,我们把这些交换称之为空间相互作用2. 空间扩散——新事物由一个城市向它周围城市和地域扩散传播,即新事物、新组织、新观念、新技术、新风尚、新的生活方式等新生事物的扩散传播3. 对流——货物、人口在城市和城市之间的移动,如产品、原材料在生产地和消费地之间的运输,邮件和包裹的输送及人口的移动等等(物质流)4. 传导——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换,这种交换不是通过具体的物质流动来实现,而是通过会计(簿记)形式进行的交换与交易过程,主要是指资金上的往来(货币流)5. 辐射——信息的流动与创新(新思想、新技术)的扩散(信息流)6. 中心地—
⑽ 城市旅游和乡村旅游吸引的受众有什么区别
1、旅游景点不同
城市旅游是指以现代化的城市设施为依托,以该城市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周到的服务为吸引要素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旅游方式。我国城市化进程有力推动了我国旅游业发展。
农村旅游是以当地的特色为准,也就是利用天然的地理优势与人文优势,打造的旅游产业。
2、环境不同
城市的旅游是在城市之间形成的一种美丽风景,也就说发大部分都是人工打造的,乡村旅游就是以农家乐为主的旅游形式。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完善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支持大型旅游综合体、主体功能区、中央游憩区等建设,发展城市绿道、骑行公园、慢行系统,拓展城市运动休闲空间。
(10)旅游乡村区别于城市扩展阅读:
建立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开展乡村旅游环境整治,推进“厕所革命”向乡村旅游延伸。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行动,推动农副土特产品通过旅游销售渠道销售,增加农民收入。实施乡村旅游创客行动计划,支持旅游志愿者、艺术和科技工作者驻村帮扶、创业就业,推出一批乡村旅游创客基地和以乡情教育为特色的研学旅行示范基地。
创新乡村旅游组织方式,推广乡村旅游合作社模式,使亿万农民通过乡村旅游受益。2015年,全国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约20亿人次,旅游消费总规模达1万亿元,每年为城乡居民提供1000万个就业岗位。全国从事乡村旅游经营服务的农民约2000万人,带动超过7000万农民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