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乡村旅游发展
『壹』 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现状分析
在旅游发达国家,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乡村旅游构成三大重要板块,呈三足鼎立之势。我国的乡村旅游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方兴未艾。尝到甜头、得到实惠的乡村纷纷扩大旅游规模,有力的示范效应又使许多乡村效仿跟进。借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劲东风,各级政府非常关注“三农”问题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不仅是旅游产业的重要板块,而且是旅游业反哺农村的有效的途径之一。
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于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向着内容更丰富的休闲农业发展,即不仅提供农产品,而且形成一个具有田园之乐的休闲区,这种“农业+旅游业”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既可发展农业生产、维护生态环境、扩大乡村旅游,又可达到提高农民收益与繁荣农村经济的目的。
当前,我国的广东、北京、上海、浙江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都市圈地区,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早,发展较快,形成了一批很有特色的观光农业园区和乡村旅游景区,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1998年,国家旅游局把“华夏城乡游”作为旅游主题,使“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做农家人、娱农家乐、购农家物”成为农村一景,使田园农家乐、花乡农家乐、果乡农家乐、竹乡农家乐、渔乡农家乐、湖乡农家乐等成为城市新宠;2004年我国的旅游宣传主题被确定为“中国百姓生活游”;2006年,全国旅游宣传主题定为“2006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进一步把我国的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推向高潮。
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走特色农业、品牌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既调整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结构效益,又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了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还建立了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了农业龙头企业,提高了农业规模效益;同时,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实施农业精品名牌战略,实现了结构调优、规模调大、效益调高、农民调富的目标。2005年,尚田全镇农业总收入约1.6亿元,而“彩色农业”就占到了1亿元,户均约7000 元,“彩色农业”总收入比上年净增逾1000万元。
出游便利,次数多,方式灵活,可采取分时度假。城里人有闲,但闲不连续。从1995年开始,我国推出了“双休日”制度;2000年开始实现了“ 黄金周”制度。目前,我国全年的法定假日已达114天,约为全年的1/3。但这种休假是不连续的。随着“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和“工作是为了更好的休闲 ”的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随着假期的增多和延长,随着带薪休假、奖励旅游的兴起,方便灵活、可分时度假的旅游形式下定会越来越受到欢迎。而“农家乐”因多处城乡结合部,恰恰能弥补这一需要。
以自住房进行经营,可根据营业需要进行改建或整修。我国的“农家乐”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大型的公司化经营的模式,大多还是以一家一户为主,营业面积和内容等比较方便灵活。如添加人造景观与娱乐设施等。
季节性较强。由于季节和农时的变化,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季节性。如花卉观赏、瓜果采摘等。
至少具有三个实际价值:
1、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农家乐”的兴起,开拓了农村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农业资源,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一是转移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农家乐”促使农民转而利用农村现有的空间资源和绿色资源,就地发展第三产业,拓宽了劳动力转移渠道;二是农户收入增强,拉动了经济的增长;三是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塑造良好的乡村风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农家乐”正是传统农业延伸的新尝试和农业自然资源的新利用。
2、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农家乐”是城乡文化的一个交汇点。“农家乐”的消费主体是城市工薪阶层,他们是现代文化和城市精神文明的主要载体,“农家乐”必将加深城乡相互的理解与认同,扩大农产品销售市场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劳动就业。
3、推进旅游业的发展。“农家乐”是现代旅游的一种新形式,它丰富了旅游的内容,拥有其他旅游形式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它让游客了解农业生产活动,体验农家生活气息,享受农业成果,普及农业基本知识;它开拓了新的旅游空间和领域,使游客走进“农业”这一大世界,以减轻和缓解城市旅游地过分拥挤的现象,从而推动了现代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存在的问题
(一)跟风模仿、弃土从洋
由于缺乏规划,各地“农家乐”发展往往表现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景象,从而让游客产生“审美疲劳”,让游客觉得“农味淡了”的感觉。而实际上,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一定要注重“农家乐”的特色开发,突出“农味”,反映当地多彩的乡土文化、纯朴的民俗风情和恬淡的农家生活,避免恶性竞争。
(二)恶性竞争、无序发展
由于“农家乐”发展历史较短,业内统一规范尚未完全形成,多数从业人员“半路出家”,不少农家乐“土法上马”,热情过头,强行拉客,吃住安全无法保障,降价恶性竞争或抬价宰客现象时有发生。
(三)竭泽而渔、不顾后果
“农家乐”是富民产业,由于现在还处于发展阶段。不少业主或政府部门只把眼睛盯在收入或税收上,不但不注意“蓄水养鱼”,而往往不顾后果,竭泽而渔,有使“农家乐”旅游被扼杀在摇篮的危险。
『贰』 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怎么去做效果会更好
答案:合理规划,运用好农村资源,例如:垂钓,果园采摘,田园景区,农家小炤。
『叁』 发展乡村旅游怎么看
乡村旅游已成为居民日渐常态化的消遣方式,调查显示,约有65.4%的居民最近一次乡村旅行是在周末,乡村出游已经成为居民周末休闲的主要选择。相比2017年春节期间调研结果,一个月以内进行一次乡村旅游的比重由77.2%增至83.0%,乡村旅游频率稳步增加。相较于国庆节(占5.9%)和中秋节(占17.7%),人们更喜欢在周末开展乡村旅游。
旅游休闲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日常选项一样,周末乡村休闲已经成为众多家庭休闲的常态方式。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乡村旅游类产品实际完成投资3856亿元,同比增长47.6%,主要集中在民宿、特色小镇、乡村旅游综合体等领域,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正成为资本关注的新热点。仅四川高坪,就投资33.68亿建设乡村旅游综合体。资本的介入,正推动乡村旅游超越农家乐形式,向农业观光、庄园休闲、养老度假等多元复合型产品转变,从而满足不同层次的客群需求。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乡村社会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新业态,推动乡村社会生产由传统农业向农业+现代服务业升级转化。作为乡村社会主体的村民,也正随着产业升级逐渐形成新的劳动分工和社会身份。
『肆』 桐庐的调查报告
位于中国浙江省西北部。2008年末全县户籍人口399109人,比上年增加868人;其中农业人口283478人,非农业人口115536人。全县人口出生率9.69‰,死亡率8.3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14‰。当年计划生育率97.32%.
汉族为主,有畲、苗、土家、侗、蒙古、壮、满、回、藏、布依、高山、维吾尔、俄罗斯、瑶、白、佤、仫佬17个少数民族。面积1825平方千米。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桐庐县辖2个街道、7个镇、4个乡(包括1个民族乡):桐君街道、旧县街道;富春江镇、横村镇、分水镇、凤川镇、百江镇、瑶琳镇、江南镇;钟山乡、新合乡、合村乡、莪山畲族乡。共有7个社区、14个居民区、186个行政村。
2006年,在杭州市举行的第十届全球“国际花园城市”总决赛上获悉,荣获“国际花园城市”荣誉称号。
桐庐县位于浙江省西北部,地处钱塘江中游,介于北纬29°35′~30°05′和东经119°10′~119°58′之间;东接诸暨,南连浦江、建德,西邻淳安,东北界富阳,西北依临安。全境东西长约77公里,南北宽约55公里。总面积1825平方公里。
以县城桐庐镇为中心,东20公里(径距,下同)至牛峰岭界富阳,南19公里至羊峤顶界建德,西39公里至太阳山界淳安,北13公里至陈家山界富阳;东南27公里至火烧湾顶界浦江,西南12公里至大岩山界建德,东北16公里至横山埠界富阳,西北41公里至高塘界临安。
全县地势:西北和东南向富春江沿岸降低,以丘陵山区为主,平原稀少,龙门山主峰牛背脊之观音尖,海拔1246.5米,为境内最高峰。
桐庐物产资源十分丰富,出产的“雪水云绿”、“天尊贡芽”、“五云曲毫”茶为历代贡品,以“中国文化名茶”享誉内外;富春江鲥鱼、子陵鱼扬名古今;杨梅、蜜梨、板栗、柑桔、桃、李、枣、豆腐干、番薯干、青笋干等久负盛名。
综合经济
全县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扩大。据初步核算,2008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164.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10.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27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105.12亿元,增长9.4%;第三产业增加值46.06亿元,增长14.1%。人均GDP达到41249元,比上年增长9.9%,按国家公布的2008年平均汇率计算为5939美元。
财政收入实现较快增长。2008年财政总收入达到16.00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其中上划中央“四税”收入7.7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8.22亿元,分别增长9.3%和23.1%。财政总支出10.91亿元,增长28.7%。
2008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59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39.02亿元,住宿餐饮业5.5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1.0%和23.2%。商品交易市场稳步发展,全县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19个,其中亿元市场4个。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11.71亿元,比上年增长6.7%。
交通运输、公路路网、农村站场建设出成果。2008年末境内公路通车里程为1664公里,新改建农村联网公路31公里。总里程中县管养里程达1663公里。国、省道及县(乡)公路继续得到改善,20省道桐庐段改建工程、16省道与320国道连接线工程竣工通车。路面整治工程成绩较为突出,全年完成农村公路大中修46.22 公里,干线公路路面整治13.5公里。县综合码头散货作业区建成启用。
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造走在了全省及全国的前列。先后完成了分水、富春江、江南、横村等区域的农村客运中巴车实行公司制的改造。客运车更新率、行政村通达率、营运车公营率、全社会稳定率都达到了100%,形成了以区域化经营和公司化运作为主要特色的“桐庐模式”。同时完成港湾式停靠站建设50个,公交候车亭建设20个,农村客运站2个,县长途汽车客运新站已完成一期工程建设。
2008年末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36.45亿元,比年初增加24.6亿元,增长22.0%。贷款规模进一步扩大。年末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96.80亿元,比年初增加13.5亿元,增长16.2%。金融机构资产质量进一步好转,不良贷款全年减少6600万元。
2008年全县共接待游客 449.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 8.3 %。景点接待游客 297.8 万人次,增长 6.2 %;其中接待国外和港、澳、台游客 2.2万人次,增长 18.7 %。全社会旅游总收入22.89 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其中景点门票收入 6873 万元,增长10.8 %。女儿村岚庭度假酒店、阆苑石海温泉度假酒店等一批新的景点、宾馆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农家乐”乡村旅游得到发展。
2008年全年实现外贸出口供货总值171.61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外贸出口供货总值占全县工业销售产值的37.7%。年末外贸生产企业达1051家。年末共有外贸自营出口权企业254家,比上年增加52家,自营出口总额6.4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6.5%。
2008年当年利用外资项目37个;协议外资1735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0.3%;实际利用外资8292万美元,增长26.1%。项目规模有所扩大,全年新批总投资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有14个,协议外资14742万美元,分别占新批项目数的77.8%和协议外资额的97.8%。当年新办三资企业19家,年末共有三资企业210家。
2008年成功创建省级科技强县,全面提升县域科技综合实力。当年新增国家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15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4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家,省级高新技术桐庐医疗器械特色产业基地,杭州市高新技术企业13家,市级企业研发中心3家,市级行业技术研发中心1家,市级现代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2家。
2008年全县申请专利受理量471项,其中: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174项,外观设计287项,同时被省科技厅命名为浙江省知识产权示范县。
认定登记技术合同135项,合同成交额1383.66万元。
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全县登记在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6908人,比上年增加539人,其中高级职称389人;中级职称4487人;初级职称12032人。
『伍』 乡村旅游的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第一,继续与生态相结合,表现出绿色发展态势
乡村旅游是生态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内旅游方式,体现了游容客对原生态自然的向往,乡村的生态化是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二,丰富文化内涵,使得乡村旅游具有“灵魂”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日益丰富化,单一的观光旅游对游客的吸引力逐渐下降,增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式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保持本色,原汁原味
乡村的城市化一方面导致乡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也使乡村失去了原有的特色,乡村不再是原始的乡村,一味的拆建让乡村面貌面目全非。
第四,融合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不仅仅是纯粹的对农业资源的开发,融合发展是中国乡村旅游的一大趋势。
『陆』 发展乡村旅游产业都是指那些方面
乡村旅游具有的一般特点是:
1、乡村性。乡村旅游活动发生于乡村及附近地区,以田园风光,农事活动,农业技术,农业产品,乡土民情等旅游资源为依托。
2、参与性。乡村旅游重在体验。
3、差异性。表现为地域和季节两个方面。
4、目标市场是城镇居民。
5、费用低。乡村旅游的成本低,消费价格低。由于大众旅游消费观念的转变、现代生活压力的增加、收入水平的提高、产业政策与制度法规的推进,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将非常广阔。
乡村旅游产业主体:
随着乡村旅游市场需求的旺盛,我国乡村旅游这一产业也不断的壮大。乡村旅游产业中涉及的主体主要有以下几个:
1、乡村社区,乡村社区的居民是乡村民俗文化,传统习惯,家事生产活动的载体,本身就是一种旅游资源。同时社区居民也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开发者与受益者。
2、旅游企业,包括旅游的经营商、交通的经营者、零售商、开发商、供应商、旅行社及咨询公司等。旅游企业直接参与乡村旅游的资源保护和开发,直接影响乡村旅游各方面。
3、政府是制定和实施乡村旅游的保护与开发规划行动的核心。
4、非政府组织是依法建立、非政府、非营利性、自主管理、非党派性质,并具有一定志愿性质、致力于解决各种社会性问题的社会组织。
我国乡村旅游产业组织模式分类与比较:
(一)分散、自主经营模式
就是由乡村旅游资源的所有者来直接经营,在自发的基础上,由各个业户以单体业户为单位,分散地自主经营,项目的所有权、经营权合一,而不再通过委托或者租赁等方式交给外来企业经营。
优点:有利于调动个体户的经营和管理的积极性,他们会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项目经营好。可以有效避免与外来者的冲突。
缺点:首先受乡村旅游资源经营者自身在经营观念、经济实力等方面的限制,面对竞争,可能会出现无力应对的局面。第二,资金有限,可能无力扩张。
(二)“公司+业户”模式
就是以公司(经济实体)、科研单位、各类农民技术或专业协会为龙头,以一系列的社会服务带动农村千家万户进行商品生产的方式,公司和农户签订合约,把生产环节交给农户去做,而市场和销售环节交给公司去处理,这样公司和农户两者优势互补。
优点:该模式可以解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农户小规模经营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市场运作之间的矛盾。经济实体拥有农村单个经济组织和农民个体不具备的资金、技术、人才、设备等方面的优势,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层次,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技术、文化素质。这种模式还可以克服了业户不懂市场的弊端,也解决了公司不易打入乡村内部的短处,还可以扩大当地村民就业。
缺点:能够与农户进行合作的公司的数量比较少,使得农户对合作伙伴的选择余地有限;公司通常处于优势地位,而农户处于弱势地位,农户在与公司进行谈判时处于不利地位。
(三)“杜区+公司+业户”模式
“社区”是指作为社区代表的乡村旅游协会,由全部乡村旅游经营业户参加,一户一名代表,其职权相当于旅游公司董事会,决定村内一切有关乡村旅游开发的重大事件、任命并考核、监督旅游公司管理人员、审查财务状况等。“公司”是指的村办企业要接受协会委托,具体负责本村乡村的旅游经营。“业户”作为具体服务的单元,接受公司安排接待游客,定期与公司结算。
优点:第一能充分保障开发成本和利益均衡分配,村办的企业只是管理和营销的机构,并不从事直接接待和服务,业户则是提供服务的主体,这就能充分地保障经营业户收益。其次,乡村文化能得到较好保护与传承,再次,社区、公司、业户间相互制约关系有利于管理过程的公平、公正,三者之间权利、责任明确后,彼此监督,相互合作,实现共赢。
缺点:村办的企业规模有限,资金实力不足,在后续扩张与产品的更新换代时可能出现问题。公司权力的过于集中,在利润的分配时,可能与村民间发生争执。
(四)整体租赁模式指一个旅游的景区内,将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授权给一家企业进行较长时间控制和管理,成片地租赁开发,垄断性地建设和经营及管理,按约定的比例由所有者和经营者分享经营的收益。
优点:一个乡村的旅游景区或项目被一家企业承包经营,充分发挥企业在经营管理的优势,将乡村的旅游产品较快地推向市场。缺点:地方政府、景区管理机构、景区投资企业和当地居民中,任何不合作的一方都有可能破坏和谐。它将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并将经营权进行较长时间的转让,突破了现有的管理体制和要求,在目前尚没有明确法律规定前提下,依然要承担较大政策风险。
(五)“村办企业开发”模式是由村一级“村有的企业”开发、经营的模式,实际上是由村委会主持的。
优点:“自家产业”,积极性较高,开发时能把一些真正体现当地特色的东西留下来;开发过程中,“自家人” 容易沟通。
缺点:第一是资金方面的限制,如果村子不太富裕,不能募集到足够资金,项目规模的扩大和水平的提高,会受到直接影响;其次是管理水平的有限,服务水平的可能不高,需要外界干涉。
(六)其他的乡村旅游经营模式
还有一些其他的产业组织模式,但都可以说是上述五种模式的变通与创新。如“农户+农户”的模式、“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的模式和“政府+公司+业户”的模式。
『柒』 浙江乡村旅游取得了哪些成功
近年来,浙江省认真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按照国家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总体部署,围绕建设浙江全域大景区和打造“诗画浙江”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总体目标,把乡村旅游作为浙江全域旅游发展的“新增长极”,不断创新工作举措和发展载体,全力提升乡村旅游产业规模与发展品质,取得了显著成效。2017年,全省全年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3.2亿人次,实现旅游经营总收入300.7亿元,同比增长17.9%;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1个,省级休闲旅游示范村122个,省级旅游风情小镇14个,省级精品民宿122个(其中白金宿6个,金宿17个,银宿99个);积极拓展农业多重功能,累计创建24个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23个省级示范县,22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9个中国美丽田园,休闲观光农业总产值达290多亿元。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出官方的数据是:自2003年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行动起,截至2017年底,累计有2.7万个建制村完成村庄整治建设,占全省建制村总数的97%。2017年,浙江农民人均经营净收入6112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56元,同比增长9.1%,是全国13432元的1.86倍,连续33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
『捌』 乡村旅游的发展
保护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维护传统文化/当地乡村文化的相对独立性、独特性和多样性,提升产品价值,利于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