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景观
㈠ 乡村旅游开发中的景观规划,要注意那些事项
乡村旅游应是和谐发展的结果, 也是可持续科学发展的结果, 且因有利于乡村自身综合发展才更具生命力。在协调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保护自然景观与传统文化遗迹, 发展当地适宜又具地方特色的产业, 建立科学进步的生活方式, 在这种背景下发展乡村旅游才具有吸引力。
一、加强乡村景观规划, 科学设计本土景观
规划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提, 科学有序的规划能解决乡村旅游开发中发展生产、扩大旅游规模和景观保护开发等的矛盾。乡村景观规划是围绕着人与景观共生发展的原理展开的, 人类对自然改造的各种活动不能违背景观生态特点, 二者互利共生、和谐统一是景观规划设计的最终目标。因此, 从尊重自然、人和地方精神角度出发, 在乡村旅游开发建设中应积极做好景观规划工作。同时,乡土情结是乡村旅游需求的根本动机, 铭智旅游策划认为只有为游客提供本土的、原生态的乡村景观,才能长久地吸引游客。
二、完善旅游接待服务场所
1、游客接待中心
游客接待中心是一定规模、等级的乡村旅游区应该具有的服务性建筑, 它除了向初来乍到的游客展示旅游区概貌, 还为游客提供休息、观景、娱乐的场所,多位于景区入口附近。
2、游客食宿服务场所
乡村旅游区发展初期, 很少设置独立的游客食宿服务建筑和设施, 游客的食宿大多在农家宅院中进行, 是为玩农家乐的游客提供的附加服务。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 增加独立的食宿服务, 提升食宿服务的档次和品味变得越来越有必要。此外, 在一些发展较好的乡村旅游区, 也正在出现餐饮一条街、茶馆、酒肆、乡村酒店这类建筑。从运作的情况看, 设置这样的服务场所和设施必须认真分析市场需求、开发的各方面条件, 避免盲目开发。
3、游客购物服务场所
旅游购物是旅游活动的必然现象, 大多数乡村旅游区都存在不小的游客购物需求: 乡村农产品、手工艺品以及乡村的农副土特产品等, 往往能激起游客的购买欲望。这样的买卖对游客与村民双方都是有益的,是双赢的。购物场所的设置应当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 可以规划适宜的场地, 采用赶集的方式, 为乡村农产品买卖提供服务, 避免随意摆摊设点, 影响景观。也可以把购物与生产加工作坊结合起来, 形成前店后坊的购物街, 使游客参观生产性作坊之后, 能购买相关产品。
4、商务会议办公服务场所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 乡村旅游区的接待服务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多层次化,比如某些有商务会议服务需求的乡村旅游区, 可附属于乡村酒店等设置一定档次的会议场所。也可在某些乡村旅游区规划设置独立的小型办公会议建筑, 提供休息、会议、办公的需要。
三、乡村景观意象规划
乡村景观意象是人们对乡村景观的认知过程中在信仰、思想和感受等多方面形成的一个具有个性化特征的景观意境图式(Mentalmap )。乡村景观意象具有以下特征:乡村景观意象的个性化、乡村景观意象的地方性、乡村景观意象的社会性。乡村景观意象是乡村景观建设的基础上所渗透的景观意象思想, 它的形成离不开历史过程的积累、硬环境以及文化软环境的建设。着力乡村景观意象的规划有助于树立乡村整体目的的形象, 而一个能综合反映乡村地方特色、具有强大市场吸引力的整体目的地形象, 是提升乡村旅游质量的重要前提。
四、建立完善的道路交通系统
乡村旅游区的道路交通系统主要包括线状的车行道路、步行道路、马道、自行车道等和点状的停车场地。完善的道路交通系统一方面能令功能场地空间合理组织联系起来, 另一方面能为游客带来交通体验的乐趣和舒适性。
㈡ 乡村旅游规划中的乡土景观怎样应用
乡土景观是指以大地景观为背景,以乡村聚落 景观为核心,由聚落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构成的景观环境综合体。乡土景观在现今加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挑战。铭智旅游策划认为理想的乡土景观规划设计,应体现出乡村景观资源提供农产品的第一性生产、保护及维持生态环境平衡,以及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观光资源3个层次的功能。
乡土景观的构成要素
从空间层次上划分乡土景观包含以下三个部分:
1.微观层次
——乡土事物。一个或一组事物形成的景观,例如乡村小路旁的一棵大树、遗留在田边的一架水车等。一般是由具象的“物”所构成的,其具有具体的景观形态,给人较为直观的乡土感受、是生活艺术的体现。借鉴这样的元素,将原有的乡土景观艺术化、符号化,从而保留乡土的精神,可以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
2.中观层次
——乡土片段。乡土环境中的一些景观片段,例如乡土聚落景观、农业景观、民俗景观等。这一层次的景观最富有地域特点和乡土原生特色,也是乡土环境中最具感染力和代表性的风景。对于这一层次的乡土景观,应重在保留维护和更新,在规划和进一步设计中,保持其风貌,顺应其特色,营造出和谐美感。
3.宏观层次
——乡土意象。宏观层次的乡土景观即乡土意象,是乡土环境中所有自然与人工形态给人们的感受。它是以自然纯朴的田园风光为主题,由乡土环境中的各种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所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乡土景观意象是人们对乡土景观的认知过程中。在信仰、思想和感受等多方面形成的一个具有个性化特征的景观意境。在乡土景观意象明确和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乡土景观规划中。继承和保持传统景观和景观意象是最高原则。
乡土景观设计手法
1.乡土“ 物” 的表达
乡土“ 物” 的运用在乡村旅游设计中最为常见, 因此有时也会成为设计的原则之一,乡土“ 物” 的类型不一般可以分为2 类:
(1 )乡土要素的直接运用
主要指在规划造景中运用乡土的器物,如:水车、石磨、古井、古树等,并适当经过简单的艺术加工,比如摆放形式、摆放次序等,而不需要过多的装饰处理。这种乡土要素的直接运用常常出现在2 种环境之中,一种是在原生环境中利用这些原本具有生产功能的材料造景,带有强烈的地域标识性; 另外一种是在旅游产品设计汇总直接运用乡土素材,形成强烈的景观对比,借以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
(2 )乡土材料的加工利用
指旅游开发建设中直接运用乡土的自然材料, 如:植物、石材、木、砖、陶等,并通过造景手法处理使普通的材料变得不普通,这种方法在设计中最为普遍,使之成为新的景观观赏对象。乡土材料是最生活化、最方便可取的资源, 各地由于地质特点,气候特征不同,进而形成各自不同的资源特点。
2.乡土“ 事” 的表达
乡土“ 事” 在旅游规划中的运用常以情景雕塑、景观小品等形式出现, 因其多为非物质形态,所以需要进行艺术加工处理。通过对乡土“ 事” 的归纳, 现实生活中场景的展现流传与民间的风俗活动、健身运动等通过自发或有组织的安排,在特定的环境中能表现出浓浓的乡情。
(1)现实生活中乡风民俗的艺术化加工
取材于当今的乡风乡情, 通过对现代的材料进行艺术加工后形成地域的典型景观小品,一般多以雕塑的形式出现。这种方式的表达建立在创作者和观赏者对地域生活或文化背景有一定的共性认识才能形成共鸣,从而达到艺术创作的目的。
(2 )对过去值得记忆的历史事件、生活往事的纪念一般是通过小品复原场景或将遗迹就地保护, 对非物质形态的文化, 如历史人物故事、区域内的历史事件等也需要通过二次艺术加工变为物质形态的景观,形成对历史事件的记忆。
3.乡土“ 意” 的表达
乡土景观中“ 意” 的表达通常需要借助“ 物” 和“ 事” 来表现,通常对乡土“ 意” 的表达多表现在乡土自然风景片段的展示和乡土氛围的创造上。
(1 )乡土自然风景片段的展示
这种片段的展示需要一定的场所, 因此, 此类“ 意” 的表达常出现在度假村、风景区等地域相对广阔的园林中,某些区域需要恢复乡土气息,可以通过“ 物” 的运用营造场景,进而可以让游客到此品味乡土的意境。
(2 )乡土氛围的创造
多指“ 物” 和“ 事” 的联合运用,在一定区域内通过量的积累和升华达到氛围的营造。通过浅层次即抄袭或模仿行为、中层次—符号象征、高层次——精神来体现原真性、地域性的乡土文化。
㈢ 我国农家生态旅游景观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景观类型的多样性。乡村景观融合了自然景观、半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既有商业金融、居民点、工业及矿产和道路等人工景观,又有森林、河流、农田、果园和草地等自然风光,具有丰富多样的景观类型。
(2)地域差异明显。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地域辽阔的国家,不同地区差异较大,独特的地方风貌和建筑风格使得各地乡村景观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和乡土特色,在景观多样性和地域差异上也很突出。
(3)景观功能的多样化。乡村景观的发展应该强调乡村景观功能的社会、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四方面的协调统一,在满足生产需求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乡村景观的环境服务功能和旅游观光功能。
(4)景观相对稳定性。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相比具有较高自然属性,具有比城市景观更高的稳定性。因为人工景观中有较多的人为投入,而在自然景观中人为投入则较少甚至没有,因而使得自然景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5)景观生态问题严重。近些年,由于各地乡村发展单纯地追求经济利益,而对生态效益有所忽略,从而导致自然景观破坏严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农村景观和城镇景观结构不合理、传统文化景观与现代文化景观不协调等景观生态问题日益突出。
㈣ 求最美的乡村旅游景点
红灯笼乡村家园
红灯笼乡村家园坐落于天目溪畔,与天目溪漂流下游码头相连,背负青山,面临碧水,是桐庐旅游产品中,唯一具有田园风光和乡村情趣的休闲度假旅游区。景区主要有外婆家游乐区、木屋度假区、农业观光基地三大区块组成。
外婆家游乐区是按我国江南民间谚语“想吃来丈母家,要嬉去外婆家”的意境营造的,占地面积约11万平方米,整个景区依据自然的山势地貌和小桥流水的乡村环境,按旅游的要求和功能进行创意设计,建筑精致、风格古雅;参差错落的屋顶,朴质素雅的形态,青砖黛瓦的明快色调,四周有青山绿水环抱,使整个外婆家景区构成一种和谐的美。
景区建有茶酒肆、戏院书场、百姓宗祠等乡村景观和一条有百工演示、杂耍表演、土特产作坊为特色的乡村街市,有踩高跷、走板鞋、滚铁环、民间杂耍、竹竿舞等活动,同时还有“童心园”、“空中索道”、“天隙地缝”、“八卦迷阵”等参与性项目,游人在此可充分体验江南古谚“要嬉外婆家”的亲情乐趣。
小木屋度假区依据所处山势、地形与南疆苗寨相似的特点,建有山花寨与稻香村两个木屋区,由51幢141间小木屋组成,计有304个床位。 每幢小木屋内,彩电、空调、卫生设施一应俱全。一幢幢小木屋,姿态种种,风格别致,门楣上各自以蔷薇、水仙、红豆、睡莲、紫藤、兰花等花卉树木名字命名,辅以一串串系有2000余盏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红灯笼点缀,透出浓浓的村野之趣,有着城市无法比拟的神韵和意境。
在这里的客人还能享受到一场由云南佤族的姑娘、小伙们带来的极具民族特色的篝火晚会,踩钢刀、火神舞等特色舞蹈会让您流连忘返。
与度假村相配套的还有乡村风味餐厅、大型排挡式烧烤园等设施。马兰头、野蕨菜、野猪肉、天目溪小鱼、农家风味烧烤等菜肴是本景区的特色菜肴。
夜幕降临,红灯笼乡村家园四周群山迷蒙,木屋旁盏盏红灯笼齐亮,灯笼、篝火、交相辉映,美如彩霞,溪水被染红了,天空也变红了,游客的脸也映红了。置身其间,景不醉人人自醉了,人生的乐趣,仿佛只在这一刻。表演场上,一群少数民族姑娘、小伙身穿民族盛装,跳竹杆舞,表演民族歌舞等节目。夜深了,这里的欢声笑语仍不绝于耳,身临其境,什么尘世杂虑,一概荡涤殆尽,好不快活。
红灯笼乡村家园距桐庐县城25公里,离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瑶琳仙境3公里。景区依山傍水、明媚秀丽、林木葱茏、鸟语花香。自然环境幽静而又清新,是极具乡情野趣、休闲度假的绝佳去处,是国家旅游局重点推荐的“华夏城乡游”旅游景区。
行车线路:沪杭高速或杭浦高速—杭州绕城北线转杭新景高速—桐庐出口下,过桐庐市区转05—16省道20分钟左右车程即可到景区。
㈤ 乡村旅游景观文化的表现内容主要有哪些
旅游景观的要素是指景观内涵中各要素的构成。在乡村旅游景观中,大致可以分成三种构成要素:建筑环境景观要素;农耕文化生存景观要素;非物质文化要素。三要素相辅相成,丰富地演绎着乡村旅游景观的广阔内涵。
要素一:建筑环境景观要素
乡村的建筑环境与城市建筑环境截然不同,城市的喧哗、污染与村落的幽静、自然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村落在居住环境上具有明显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乡村范围及周边自然环境上,基本上保持着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体现出人们常说的“大尺度的生态环境”。二是住宅周边环境。村落民居四旁通常都进行了绿化,一般有古树、小溪等,同时与树木、菜地混为一体,也是我国山水画的传统主题,居住环境十分优美宜人。三是住宅和室内环境。传统村落保留着传统的建筑风格,而建筑风格也因地而异。不同民族之间,在山区和平原之间都有极其明显的差异。这些传统的建筑,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反映出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历史。这些具有民族和地方风格的建筑,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成为重要的乡村旅游景观。
要素二:农耕文化生存景观要素
农耕文化生存景观实际上更多还是以人类生存环境为中心的。为了谋求更好的生存环境,人类改造了大自然,并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印记。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农耕文化在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这片黄土地上,景观各异的生存痕迹记录着人类前行的脚步,彰显着人类无穷的智慧。自然、历史、人文诸方面因素推动着社会前进的车轮,景观的发展自始至终都贯穿了人类对生存的需求,从而形成了农耕文明不同发展阶段人类在谋求生存过程中的多种多样的农耕文化景观。比如有碾子、石磨、风车,以及锄、镰、锨、撅、犁、楼、耙具、筐篓、扁担、辘护、木制独轮车等农具。几千年来,土地在人们的观念中就是生产作物,生产粮食、蔬菜、水果及其他农产品等。而现代旅游景观学认为,农田和土地都属于景观,属于一种只有在村落才具有的景观。
要素三:非物质文化要素
除了物质要素外,非物质要素在村落旅游景观的要素构成中也十分重要。村落旅游景观非物质文化要素是指村落居民生活的行为和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大体上,构成村落旅游景观的非物质要素主要体现在精神文化生活层面,如:宗教、艺术、语言、文字、风俗、民间技艺等。这些因素是村落旅游景观的无形之气,其作用不容忽视;对它们进行研究,就可以透过景观的物质形态表象,深入到旅游景观内部,使村落旅游景观设计研究更加深入。
㈥ 我国乡村旅游景观规划存在哪些问题
乡村景观规划是关注农村经济发展,提升乡村旅游的重要内容。由于乡村旅游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从导入期向成长期过渡。远景设计研究院乡村旅游景观规划专家道:乡村旅游的发展速度较快,各种农业观光园、农家乐、采摘节等乡村旅游形式也丰富多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总体来看,乡村旅游还是一个新事物,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很多设计院经验不足,规划设计时容易出现景观功能欠完善、形象品质不高、生态环境破坏或同质性等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
㈦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
㈧ 农村生态旅游景观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什么要素之间有什么相互关系 农村生态旅游景观是由形状、功能存在差异且相互作用的斑块、廊道和基质等景观要素构成的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不同功能的旅游斑块既满足了游客休闲、饮食、住宿、观赏、求知等需求,而且不同质量和面积的斑块也影响了物种的灭绝速率和迁移速率,进而会影响旅游地景观中的生物多样性。廊道的建设可以增加斑块间的连通性,方便游客游览,也会成为斑块间物种迁移的屏障,所以廊道的科学设置是体现农村生态旅游区自然绿化意境,增加视觉丰度,方便游客游览,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基质是指斑块镶嵌内的背景生态系统或土地利用类型,在旅游区中一般指旅游地地理环境类型及人文社会特征,对基质的研究有利于认清旅游区的环境背景和分析确定旅游区的整体生态特征,是生态旅游形象设计以及功能斑块划分的基础。 ㈨ 乡村旅游景观要如何提升
乡村景观,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符号,正在彰显着乡村的文化景观艺术,“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是宋代大诗词家王安石笔下的村居景象,同时也是人们对于传统乡村旅游景观记忆的模样。 热点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