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过度破坏环境
Ⅰ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一、生态旅游的内涵及其特征
近些年,“生态旅游”成了社会上的一个热门词汇,上山下海、观景览胜似乎都和生态旅游有些关系,但究竟什么是生态旅游,生态旅游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却很少有人能够说得准确、说得透彻。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Lascurain)于1983年首次提出的。 当时就生态旅游给出了两个要点,一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旅游项目协调员希拉尔给出如下的定义:生态旅游是在纯自然的环境中进行的旅游。旅游者在旅程中会受到环保知识的教育。这种旅游对目的地的生态环境没有任何破坏作用。而且,它要求当地社区的更多参与并从中长期获益。世界银行环境部和生态旅游学会给生态旅游下的定义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去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会破坏自然,而且它会使当地社区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短短二十年后的今天,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内涵也得到了不断充实,结合以上各种观点,针对目前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笔者认为,生态旅游实质应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生态旅游必须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满足人类回归大自然的强烈愿望;二是生态旅游要体现环境保护意识,不能以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来获取经济利益,以区别于传统的旅游业;三是生态旅游要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为前提,增加足够的就业机会,并同时为当地创造足够的经济效益。
与传统旅游相比,生态旅游有如下特征:
1、保护性。与传统旅游业一样,生态旅游也会对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但是,比较而言,保护性是它区别于传统旅游的最大特点。它要求旅游者和旅游业约束自己的行为,以保护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生态旅游的保护性体现在旅游业中的各个方面。对于旅游开发规划者而言,保护性体现在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旅游产品开发设计,充分认识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将资源的价值纳入成本核算,在科学的开发规划基础上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对于管理者而言,保护性体现在资源环境容量范围内的旅游利用,杜绝短期行为,谋求可持续的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对于游客而言,保护性体现在环境意识和自身素质的提高,自觉地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
2、专业性。生态旅游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内涵,这就要求旅游设施、旅游项目、旅游路线、旅游服务的设计和管理均要体现出很强的专业性,以使游客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回归大自然的精神享受和满足,启发并提高游客热爱、保护大自然的意识,进而自觉地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同时,旅游管理的专业性也是旅游资源和环境得以保护和持续利用以及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再者,专业性还体现在游客的旅游心理上。生态旅游者不是没有自己确定的旅游目的、被卷入旅游时尚潮流的盲目旅游者,也不是为追求豪华奢侈的物质享受、认为金钱可以买断自然的旅游者,而是具有欣赏、探索和认识大自然及当地文化的明确要求的较高层次的游客。
3、普及性。在我国,生态旅游的普及性不仅体现在生态旅游者的普及,也体现在旅游资源的普及。生态旅游是建立在传统旅游基础上的,因此,中国的生态旅游不应是高消费和高素质者的特权,只要以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为旅游目的,并能够自觉地保护和珍视旅游资源和环境,普通的工人、农民、职员、学生等都可成为生态旅游者。从旅游资源上说,西方国家将生态旅游仅仅定位于自然景观,而我国是具有5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自然已经与文化融为一体,所以,中国生态旅游的对象不仅仅是自然景观,而且包括与自然和谐的文化景观
二、我国生态旅游发展显现问题
1、旅游生态意识落后
我国对于生态旅游的内涵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分歧,不少人对生态旅游旅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走向大自然,而忽视了生态旅游的环境教育和文化保护意义。这种认识上的误区直接导致很多问题,首先是对生态旅游产品市场定位不清晰。生态旅游发展的经验表明,生态旅游应该定位为高层次的具有责任感的旅游者群。而目前在国内,对传统大众旅游客源和高层次的生态旅游客源没有区分,大批观光游客的进入,对生态旅游区的环境造成了破坏。其次,把大众旅游的开发方式和经营管理方式套搬到生态旅游区,开发管理不当造成环境破坏等。例如面对黄金周对大众旅游市场广泛招徕,致使景区过度进入。
2、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
许多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3、缺乏真正科学的生态旅游规划
首先是开发队伍的问题,生态旅游专业性很强,同时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社区经济的发展等多重目标,所以不仅需要多方面的专家、还要吸纳当地居民代表参与,而我国现在的生态旅游开发规划队伍仍沿用传统的大众旅游规划的人员结构和规划方法,这已经不符合生态旅游规划的要求。其次,规划中保护意识淡漠,缺乏必要的保护手段和技术。
4、景区内环境破坏严重
我国现阶段旅游开发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规划开发不当造成的生态系统破坏;第二,游客过度进入超过环境承载力造成破坏;第三,消费者进入以后产生的垃圾污染没有得到很好的回收和管理而造成的破坏。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在旅游区内各大饭店、宾馆林立而起,由于旅游人数逐年增加,景区内的楼堂馆所及生活设施也随之巨增,随即带来了生活废水、垃圾粪便和燃煤等污染,使旅游区的环境质量下降,观赏价值也随之贬低。据有关方面报导,在已经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自然保护区中,有44%的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声污染,3%有空气污染。由于开发者不合理的开发,管理者不当的管理,旅游者不文明的旅游,破坏了自然和人文景观的自然美,破坏了人与自然的伙伴关系,阻碍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5、生态旅游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这是导致生态旅游问题的又一大原因。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对产品设计有专业化的要求,技术较为复杂。而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实践尚短,生态学和旅游学又相对独立,因而既懂生态学知识和旅游学知识,同时又能正确把握生态旅游内涵的专业人才缺乏。更为重要的是,生态旅游的开发依托的资源多分属不同部门管辖,作为旅游管理机构的旅游局难以对其生态旅游开发和管理参与意见,而大多是保护部门又同时搞开发,无论从专业背景还是经营管理水平均不能满足生态旅游对开发经营人员的多样化要求。
三、我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综合考虑、统一规划
旅游环境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它不仅是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而且在地块之间、地区之间也是相互结合的整体。如果建设或开发活动缺少综合规划和长远兼顾,会使原有生态系统恶化。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不仅是使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生态旅游规划必须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旅游资源的状况、特性及其空间分布;旅游者的类别、兴趣及其需求;旅游地居民的经济、文化背景及其对旅游活动的容纳能力;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以及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与旅游环境相融合。在制订生态旅游规划时,必须分析生态旅游地的重要性,合理划分功能区,拟定适合动物栖息、植物生长、旅游者观光游览和居民居住的各种规划方案。充分利用河、湖、山、绿地和气候条件,为游客创造优美的景观,为当地居民创造卫生、舒服和安谧的居住环境。
2、加强生态旅游的宣传工作,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兴趣的旅游活动,在全世界,尤其在我国还是个新生事物,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经营者,政府官员甚至旅游学术界,对于什么是生态旅游,如何运作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的效应如何评价,都还缺乏认识。因此,有必要加强生态旅游的宣传工作,借助各种宣传手段和途径,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使公众认识到,旅游资源的破坏是对自身生活、福利的危害,让他自发行动起来,采取措施保护旅游资源环境。但是,公众的生态意识并不是整体性的进步和提高的,不同的知识水平和发展阶段制约了人们对其的认识。这就需要政府以及旅游企业制定一些措施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如政府经常性地向公众公布环境质量信息及污染对经济和健康的损害,并通过旅游企业在旅游活动项目的宣传介绍以及安排中,有意识增加与环保有关的内容,如种植纪念树,开展与景区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知识竞赛等。以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形成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和价值观念。
3、坚持以保护为主、旅游开发为辅的方针
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好区内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必须围绕保护工作而进行,尤其是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开发更不得以破坏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因此,生态旅游的开发必须以生态学原理为准则,以促进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为目标。在保护好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前提下,根据自然保护区的总体规划适度开发。生态旅游开发区域必须严格限制在保护区实验区范围内,旅游接待能力和实际接待量不得大于保护区的旅游生态容量,真正达到保护和持续发展的双重目的。
4、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依法有序开发生态旅游。首先,要编制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生态旅游规划,指导和协调生态旅游资源建设工作,将生态旅游纳入有计划、有步骤的轨道;其次,制定与生态旅游相适应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把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纳入法制化轨道,依法进行生态旅游开发,避免生态旅游开发中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保证生态旅游开发科学、规范和有序地进行
Ⅱ 如何分析生态旅游环境的构成
“生态旅游”一词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生态旅游特别顾问H·Ceballos Lascurain于1983年首先提出的,其含义不仅是指所有观览自然景物的旅行,而且强调被观览的景物不应受到损失。
世界银行环境部和生态旅游学会给生态旅游下的定义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去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会破坏自然,而且它会使当地社区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
生态旅游的发展政策
2.1 经济政策
为了维护美丽的景观和田园特色,实现生态旅游的持续发展,对于一些对环境资源有破坏作用的产业部门,即使经济效益再高,也不应引进。而对于农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部门和野生动植物园的开发部门,虽然其短期经济效益不高,但其发展有利于提高景观生态的多样性,增强地方田园特色。从长远看,它可吸引更多的生态旅游者。这些产业部门应是当地政府支持发展的重点。
2.2 技术政策
生态旅游者到达旅游点的目的是欣赏纯净的自然,在高技术与产品随处可见的当今时代,越是具有地方特色的适用技术对他们越具有吸引力。根据自然规律衍化而来的具有浓烈的田园特色的生产技术使来自现代化城市的游客留连忘返。因此,一些民间技术和生产部门,虽然其技术含量不高,但也值得保存下来。一个融古老技术和现代技术的技术体系,如果保存完好的话,将是一个诱人的景观,但这些技术必须对环境无害。
2.3 环境政策
生态旅游是以环境良好的方式发展旅游,旨在促进区域发展的同时不对环境构成危害。为了预防由于旅游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和退化问题,在制订生态旅游的发展规划时,必须弄清其潜在的环境影响。主要的环境影响包括:①污水对当地淡水或海洋水体的污染;②由于不适宜的土地利用方式引起的土壤侵蚀;③由于交通、空调和采暖系统气体排放引起的酸雨和全球变暖问题;④由于城市化和道路建设引起的人工环境的美学价值和野生生物环境的丧失;⑤由于过度开发或/和污染,致使生物多样性减少或破坏。因此,对于在生态旅游区域拟建的每个项目,都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不符合环境标准的项目,坚决予以取缔。对于正在建设或运营的项目,应根据国家或地方的有关环境法规,征收“环境税”或颁发“无污染奖金”,将环境影响降到最低限度[4]。
2.4 社会政策
生态旅游不仅要使当代的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受益,而且要使未来的旅游者和居民能继续分享旅游带来的效益,也即,代间公平分享旅游景观资源的价值。生态旅游的目标受益者不是特定的旅游者、居民个人或群体,而是与旅游景观资源有着各种联系的所有个人或群体。利益的获得不得以牺牲他人的利益为代价,即代内的公平性。旅游者和居民的社会活动必须与旅游景观的结构、功能及其价值相协调,同时,旅游活动的开展必须以不损害当地居民的社会文化价值和生活习惯为前提。
Ⅲ 农家生态旅游对环境有什么重大影响
(1)农家生态旅游有利于乡村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通过农家生态旅游活动的开展,当地社区和当地居民获得经济上的收益,掌握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和经验,从而使整个农家生态旅游取得环境营造,获得经费的支持。而农家经营者在规划人员和政府管理人员的帮助下,不断学习知识、积累经验,认识到良好的自然环境才是吸引城镇居民的关键,无形中提高了生态意识;而在生态意识的长期作用下,农家经营者也将由单纯追求经济利益渐渐转变为热爱自然、保护生态。
(2)乡村传统文化在旅游发展中得以挖掘和保护。由于生产率较低和市场销路不畅等问题,农村很多手工产品被工业产品取代,很多传统的生活方式也渐渐丧失。农家生态旅游的发展,能使这些濒危的文化生态得以保存和延续,被淘汰的民族手工艺得到复苏,传统农作方式以展示的方式部分保留,消失多年的传统节庆活动重新红火展开。
(3)不当的农家生态旅游开发会污染乡村自然环境。乡村社区一般较少具有完善的排水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大量旅游人口涌入农村,生活污水得不到充分净化,就会对水渠、河道产生污染,进而污染农田土壤、农作物;农家生态旅游交通沿线,在黄金周、周末等高峰期,大量运载游客的汽车会造成空气质量超标,而很多旅游公路两侧对绿化树种的选择也欠考虑,分布在沿线两侧的农田所受污染更为严重;大量旅游者产生了大量代谢终产物,乡村地域是否具备对这些代谢终产物的分解和吸纳能力也需要认真研究;部分旅游者不负责任的旅游行为,会使大量不可降解物质进入乡村地域。
(4)农家生态旅游开发、发展中的不当理念冲击乡村人文环境。在农家生态旅游的开发中,如果缺乏科学的规划,往往会出现急功近利的盲目发展。不符合地方特色的人工景观,盲目追求城镇化和奢华气派,造成与自然景观不协调,破坏整体形象;功利性的旅游文化发展观,也容易造成对地方文化的扭曲,为了迎合旅游者的猎奇心理,造成伪民俗化;而旅游利益分布不公,也是乡村新的不稳定因素。同时,在农家开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外来主流文化会对本土文化形成冲击,造成本土文化的瓦解;大量农家参与到旅游服务业中,会改变乡村朴实、纯洁的伦理观和道德观。这些都是农家生态旅游中必须慎防的不利影响。
Ⅳ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
Ⅳ 农家生态旅游环境保护工作中应遵循什么原则 (1)保护性原则。由于农村人文资源的稀缺性和脆弱性,在旅游开发和建设中对资源应以利用为主,谨慎开发,坚持“少即是多”的原则。在旅游开发时要尽量保持旅游资源的原始性和真实性,不仅保护大自然的原生韵味,而且要保护当地特有的传统文化,避免因开发造成“文化污染”。各农家生态旅游热点区域应建立环境监测网络,监测范围主要包括重要景点保护区、分散游览区等。内容涉及动植物生长繁殖情况,大气、水体及土壤污染的潜在危险及地质灾害等情况。 (2)承载力控制原则。即把旅游开发和利用的强度、游客进入的数量控制在资源及环境的自然与文化的“生态承载力”范围内。农家生态旅游的发展符合当地社会道德规范,必须考虑当地旅游承载力,使旅游活动的开展不至于与当地道德、习俗、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等冲突,如在特色景点要对游客流量进行严格管理,以提高门票价格或限量售票形式,力争把游客量控制在生态环境承载力、社会承载力、设施承载力范围之内。一则保证游人最佳观赏效果,二则防止游人过多导致果树采摘过度、草地枯死、土壤板结现象的出现,避免破坏旅游生态,使农家生态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 (3)社区居民参与原则。保护和巩固地方特有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在让社区居民从旅游中收益、实现旅游扶贫功能的同时,使其具有更加自觉保护的动力。 (4)资源和资源有价原则。应该贯彻“旅游开发,资源有价”的原则,只有充分认识“资源有价”,开发者、管理者、旅游者才能更自觉地去保护它;只有有偿使用资源,使资源在被使用时获得效益,才能使资源的保护有经济支撑,才能减少粗放的、破坏性的开发,避免低水平开发和低水平管理带来的对资源的破坏。 Ⅵ 旅游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造成的影响有哪些 1、风景名胜区等各类区域实际上都已开展旅游活动为由甚至辐射到周边地区,在生态旅游规模和综合产值上要远远超过自然保护区,成为了潜在威胁。 2、在旅游文化演出中一些悠久的民族文化遗迹遭到破坏,给景区环境带来很大压力。 3、文化旅游产业园存在盲目建设风潮,圈地现象严重,造成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 4、一些文化旅游企业环保意识不强,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置环境于不顾。 5、一些当地居民在经商的同时对环境造成污染。 (6)乡村旅游过度破坏环境扩展阅读: 要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完善生态旅游的体制机制: 1、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生态旅游的宏观管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制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战略。 2、正确认识生态旅游,制定并提交与当地各项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相协调的生态旅游总体规划,使之与保护区总体规划相一致。 3、制定相应政策,将保护区管理机构的保护职能与运营职能分开,建立旅游收入反馈机制,确保部分旅游收入能够有效返还保护区,用于资源管理和保护。 4、加强监测,量化保护区生态旅游带来的环境影响和生态旅游承载能力,为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提供依据。应尽快开展保护区生态旅游专项研究,理清不同保护区生态旅游的重叠现象,找出可行的解决办法。 Ⅶ 都江堰旅游开发中对环境的破坏
朋友没有那么好找的.很少有人去过多的关心那个. Ⅷ 旅游对环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旅游对环境积极影响: 1、使历史建筑和古迹遗址得到维护、恢复和修整。 2、使休闲和娱乐场所及相关设施的数量得以增加。 3、使道路、交通运输服务灯基础设施得以改善。 4、使旅游接待地区的环境卫生得以重视和维持 旅游对环境消极影响: 1、对地表和土壤的影响:随着各自然区域内旅游活动的开展,无论是陆地还是水域表面都可能受到旅游活动的影响,岩岸、沙滩、湿地、泥沼地、天然洞穴、土壤等不同的地表覆盖都可能承受不同类型的旅游冲击,尤其是地表植物所赖以生存的土壤有机层往往受到最严重的冲击。 2、对植物的影响:人类的旅游活动对地表植被和植物的影响可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大类。直接影响行为包括移除、踩踏、火灾、作为营火材料采集和对水生植物的危害。间接影响财包括外来物种引入、营养盐污染、车辆废气、土壤流失等问题,这些都会间接地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健康。 3、对动物的影响:旅游区的开发可能会破坏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或庇护所。游客总喜欢“有吃又有拿”,嗜吃各种山珍海味,又偏爱收集各类野生动物制品,以显示自己的霸气,这样野生动物的生命就受到了威胁。 (8)乡村旅游过度破坏环境扩展阅读: 为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体制、机制方应完善: 1、有关部门应强化生态旅游的宏观管理,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制定全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战略。 2、正确认识生态旅游,制定与地方各类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相协调的生态旅游总体规划并报批,使之与保护区总体规划协调一致。 3、制定相应政策,将保护区管理机构的保护职能与经营职能相分离,建立旅游收入的反哺机制,确保部分旅游收入能有效返还保护区,并用于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的开展。 4、加强监测,量化生态旅游带来的环境影响和保护区生态旅游的承载力,为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提供依据。应尽快开展保护区生态旅游专项研究,厘清不同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交叉重叠情况,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Ⅸ 旅游脆弱性因素的分析与对策论文
看看本文,或许对您有帮助。 Ⅹ 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 1、风景名胜区等各类区域实际上都以开展旅游活动为由甚至辐射到周边地区,在生态旅游规模和综合产值上要远远超过自然保护区,成为了潜在威胁。 2、在旅游文化演出中一些悠久的民族文化遗迹遭到破坏,给景区环境带来很大压力。 3、文化旅游产业园存在盲目建设风潮,圈地现象严重,造成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 4、一些文化旅游企业环保意识不强,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置环境于不顾。 5、一些当地居民在经商的同时对环境造成污染。 (10)乡村旅游过度破坏环境扩展阅读: 为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体制、机制方应完善: 1、有关部门应强化生态旅游的宏观管理,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制定全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战略。 2、正确认识生态旅游,制定与地方各类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相协调的生态旅游总体规划并报批,使之与保护区总体规划协调一致。 3、制定相应政策,将保护区管理机构的保护职能与经营职能相分离,建立旅游收入的反哺机制,确保部分旅游收入能有效返还保护区,并用于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的开展。 4、加强监测,量化生态旅游带来的环境影响和保护区生态旅游的承载力,为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提供依据。应尽快开展保护区生态旅游专项研究,厘清不同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交叉重叠情况,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热点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