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旅游对城市经济的影响
❶ 乐山和桂林旅游经济比较
看你是想看风景,还是吃小吃。个人对乐山比较熟悉一点,你如果是从成都出发去专乐山,建属议从新南门出发到肖坝旅游车站,然后在车站外的公交站做13路直接到乐山大佛,乐山小吃是很多的,翘脚牛肉,烧烤,钵钵鸡,牛华豆腐脑等,除了比较著名的大佛外还有罗成古镇、夹江千佛崖、郭沫若故居、平羌小山峡、五通桥小西湖、桫椤峡谷
❷ 《乐山旅游市场发展潜力》
创新乐山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摘要:我市旅游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旅游产业已成为我市重要的支柱产业。本文旨在通过剖析旅游资源和产品开发、接待设施发展、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分析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四大问题及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提出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对策措施。重点从八个方面研究如何解决长期困扰我市旅游发展的问题和症结,使旅游业的发展真正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从而获得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乐山旅游历经20多年的发展历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无论是旅游产品的开发,还是旅游业的管理、营销以及旅游经济社会效益,从纵深角度看都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发展水平。但从横向发展看,从自身资源的品位角度观察,乐山旅游的发展还未达到理想境界,与国内外相当情形的地区和城市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目前全球经济已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旅游已成为全球居民选择的主要休闲生活方式之一,旅游业发展进入了一个较快的增长时期。作为中国对外开放最早的旅游城市之一,乐山又获得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这一阶段已不像上世纪八十年代,不管是谁,只要有胆量就都能赚到钱。这一阶段是竞争性发展阶段,僧多粥少,需要我们比别人强,才能占领发展的一席之地。因此,在未来新一轮发展时期,我市应该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旅游业的发展,加快旅游科技创新,创新旅游发展的理念和手段,使旅游业的发展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一、乐山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乐山旅游资源和产品开发现状 乐山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无论是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在全省、乃至全国都首屈一指,在方圆10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峨眉山-乐山大佛景区、国家自然保护区马边大风顶、国家森林公园峨边黑竹沟和国家地质公园金口大渡河大峡谷等世界级、国家级和省级旅游资源20多处。同时,在我市11个区市县的范围内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和乡村旅游资源。通过二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和发展,目前全市已对外开放的国家、省级旅游景区(点)达13处,如:以乐山大佛和峨眉山为代表的国家级旅游景区9处,以夹江天福茶园为代表的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3处,以乌木苑为代表的省级文化产业示范点1处;全市已对外接待游客的市级乡村旅游点共28个。 (二)乐山旅游接待设施发展现状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全市旅游接待设施规模已达到相当规模,截止目前全市有旅游饭店300多家,其中星级饭店34家(五星级1家,四星级4家,三星级10家,二星级19家);温泉度假地3处;旅行社38家(其中国际社2家,国内社36家),导游近1400名;旅游购物、餐饮及娱乐等旅游企业130多家(其中,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为上市公司);旅游汽车运输公司2个;旅游船舶公司1个。 (三)乐山旅游经济发展现状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乐山旅游产业有了长足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增长。2005年,全市接待游客121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42 %,其中接待入境游客13.05万人次,创汇2286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7.89%和26.4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1.04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增长30.88%,相当于全市GDP的19.9%;实现旅游增加值31.16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10.16%;旅游业带动相关行业实现增加值93.48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30.48%。全市旅游经济总量仅次于成都市,排全省第二位,旅游业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通过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城市的现代旅游功能不断完善,旅游环境不断改善,旅游市场不断规范,旅游从业人员队伍整体素质较高。自2000年“十一”黄金周以来,已连续十九个黄金周实现无重大旅游服务质量投诉,乐山旅游业实现了由接待事业型向经济产业型的历史性转型跨越,旅游经济的发展不仅为全市经济增长、财政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就业和相关产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拉动作用。在无形之中,还对乐山人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招商引资环境的改善和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起到了极大的影响和作用。 (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旅游产品开发进展缓慢,重量级产品少 我市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产品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上的占有份额一直较低,尤其是在海外客源市场的份额低。截止2005年底,全市接待入境游客13.05万人次,占全市游客接待总量的1.08%,占全省入境游客量的11.30%,低于省内的阿坝州(32.65万人次)、安徽省的黄山市(43.29万人次)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林市(100万人次)等地。主要问题体现在产品类型单一、产品市场吸引力不强。乐山作为旅游城市,有峨眉山和乐山大佛这两个世界遗产型景区共同构成国际旅游区,但旅游产品主要以游览观光为主,内容单一,缺乏多样性产品,特别是缺乏能留住游客的产品。据统计,乐山的外地游客在旅游区的人均滞留时间为1.5天,而桂林是2.5天,西双版纳是3天,来乐游客通常是直入景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尽管近年来我市根据《乐山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开始调整产品开发战略,将单一观光型产品的开发建设逐渐转向观光加度假休闲型产品的开发建设,但开发建设速度仍然缓慢,始终未开发出新一批的重量级旅游产品,市场占有份额增幅不明显。 2、旅游客源市场开发定位仍然比较粗放,客源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依然比较突出 近年来各级政府、景区及旅游企业加大了旅游宣传促销的投入,并进一步强化了宣传促销的手段,旅游客源总量有较大增长,但是由于真正统一的整体宣传营销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宣传营销人才缺乏和客源市场定位工作比较粗放,我市旅游客源结构与前几年相比仍然没有很明显的改变,海外客人接待量占总接待量的1.08%,与“九五”期间相比基本持平,入境过夜游客在乐山旅游的平均逗留天数为1.15天,同比减少0.06天;国内客源市场仍然以四川省内及周边省市为主,消费能力较强的远距离游客如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游客量增幅不大。 3、旅游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 近年来通过“中国第一山”国际旅游区的建设,全市旅游基础设施有很大改善,特别是到乐山大佛和峨眉山两大景区的旅游交通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但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还仍然很不平衡,与省内外主要旅游城市和地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离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还相差甚远。一是乐山连接省内外其他主要旅游目的地的大交通条件还未获得彻底改善,如:我市至今还没有旅游机场,因而导致不能与国内主要旅游城市和景区共享国内外旅游客源。成都到乐山的水上旅游航线、乐山到宜宾的水陆旅游交通还未得到解决;二是市内其他主要旅游区县的旅游交通条件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三是乐山中心城区、峨眉山市两个主要城市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信息和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公共厕所等标志标牌、休闲旅游设施等建设还有很大差距。 4、旅游六要素(行、游、住、食、购、娱)配套建设还有较大差距,难以留客的问题仍然未得到根本解决 “十五”期间,全市旅游“六要素”建设较“九五”期间有了长足发展,但横向比较和与建设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及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如:旅游“六要素”的“食、住、娱”三个主要要素建设还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食”没有向特色化、“住”没有向温馨化、人性化发展,精细化发展,“娱”没有向参与化、地方化发展,离建设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差距还很大。
❸ 求一篇关于乐山旅游的论文
乐山大佛风景区宗教旅游资源的研究
关键词 : 乐山 旅游资源开发 religion 宗教 development of tourist attractions
原文:
绪 论
近年来,宗教旅游日益成为现代旅游业的一个重要品牌,宗教朝觐、考察、观光、休闲旅游成为现代国际国内旅游需求中的主要增长点之一。各地也争相开发本地宗教旅游资源,使其成为当地旅游拳头产品之一。如杭州灵隐寺、洛阳白马寺等都成为该地重要的旅游产品。宗教旅游是市场规模大、需求稳定的优质旅游客源市场,乐山地区拥有发展宗教旅游的良好基础,但乐山宗教旅游开发、推广力度不够。必须通过科学的策划和合理开发,才能有利于扩大乐山宗教旅游的影响力, 实现乐山宗教旅游的产业化,对于改善乐山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乐山大佛风景区是国家的“四A”级著名旅游胜地,并与峨眉山一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自身拥有非常丰富而且品位很高的旅游资源。风景区内佛教文化历史悠久,宗教氛围宁静而祥和,自唐宋以来一向都是众多名人雅士、信徒游客们的向往之地。伴随着宗教旅游逐渐成为全世界最重要旅游形势,乐山大佛风景区也将迎来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如何才能有效的利用好这次机遇呢?笔者认为,乐山大佛风景区需要进一步充实宗教旅游的内容,开发更具有吸引力的旅游形式,以此吸引广大的游客游览观光、香客朝觐、佛教文化交流和学习、以及休闲娱乐和养生旅游,这不仅可以提升乐山的旅游文化水平,还能产生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促进乐山旅游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
目录:
摘要………………………………………………Ⅰ
Abstract………………………………………Ⅱ
绪论……………………………………1
一、乐山佛教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发展现状………………………2
(一)乐山佛教文化的历史渊源……………………2
(二)乐山大佛风景区佛教文化旅游现状…………………3
二、开展宗教旅游的意义…………………………5
三、探索多样性的宗教旅游形式………………6
(一)发展宗教朝觐旅游………………………6
1、乐山大佛景区发展宗教朝觐游的有利条件………6
2、发展宗教朝觐旅游的主要途径……………6
(1)进一步加强定位宣传力度………………6
(2)举办各种盛大、庄重、具有深刻意义的佛教文化和佛事节庆活动………7
(二)发展宗教观光旅游…………………………7
1、得天独厚的宗教观光旅游资源………………7
2、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7
(1)过于偏重个别景点的开发,从而忽略了对整个景区的协调开发…8
(2)导游素质有待提高,工作作风有待改良………………………8
(3)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宣传工作………8
(三)开发宗教学习、交流旅游…………………………9
1、宗教学习交流旅游的主要内容………………9
2、制约乐山大佛景区开展宗教学习交流游的主要因素……………9
3、宗教学习交流旅游的市场前景和新要求……………9
(四)开展宗教休闲娱乐游…………………10
1、开发宗教休闲娱乐旅游,市场广阔…………………10
2、不一般的感受,轻松愉快的宗教休闲娱乐活动………………10
(五)宗教修心养性度假游…………………11
四、发展与保护并重…………………………………12
(一)保护生态环境……………………………………12
1.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12
2.保护措施…………………………………12
(二)提升导游素质………………13
1.导游人员对景区保护的重要作用……………13
2.提升导游素质的主要措施…………………13
(三)加强对旅游线路的维护…………………13
1.加强对旅游线路的维护迫在眉睫………………………13
2.应对措施………………………14
结论……………………15
参考文献………………………………………16
致谢……………………………………………17
参考资料:
[1] 陈放.中国旅游策划[M].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10.
[2] 陈福义,范保宁.中国旅游资源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4.
[3] 郭明兴.提升乌尤寺文化旅游新探[J].乐山: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1期.
[4] 黄海德,刘禹东.宗教与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
[5] 克莱尔.A.冈恩(Clare A.Gunn)等著.吴必虎等译.旅游规划理论与案例[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第四版),2005.4.
[6] 乐山市
简单介绍:
摘 要
乐山这个美丽的城市,它因“世界第一大佛”而闻名于世,大佛则因宗教而生,可以说,是宗教孕育了这个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风景名胜区。所以,在乐山大佛风景区进一步挖掘宗教旅游资源有着极大的潜力。笔者从纵向研究乐山宗教(佛教)旅游、文化的历史渊源;横向对比研究乐山大佛风景区的发展现状和认真调查分析旅游者的心里需求,总结归纳出几点进一步挖掘乐山大佛风景区宗教旅游资源的方案,即:发展宗教观光旅游,宗教朝觐旅游,宗教学习、交流旅游,宗教养生旅游和宗教休闲娱乐旅游。通过对乐山大佛景区佛教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满足人们对旅游产品深层次的了解和需求,同时,更有利于乐山市旅游事业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
乐山,宗教,宗教旅游,旅游资源开发
❹ 旅游对区域经济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分别有哪些
旅游:是人们为寻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而进行的非定居性旅行和游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旅游业是旅游的媒介,是为旅游的主体和旅游的客体之间的有机联系提供服务中介。
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的积极影响:
1、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2、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带动当地就业。
3、平衡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别。
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的消极影响:
1、因投入资金过大,难于收回成本,造成经济损失;
2、因建造占地过多,影响农业的发展 ;
3、因大量旅游者的涌入,引起物价的普遍上涨,影响人民生活。
❺ 乐山修个五星级酒店对乐山旅游和经济的发展 有没有推动作用
乐山中心城区的第一家五星级大酒店(乐山盘龙七星大酒店)即将动工,敬请关注专
乐山中心城区柏杨西路大转盘(西属城国际对面,凯旋城旁边)
五星级酒店的出现,将大大提升乐山城市的美誉度,打造当地旅游城市的接待形象。
五星级酒店是衡量一个地区接待水准的首要条件,也是检测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尺。一个城市是否拥有五星级酒店,与当地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
随着城市面貌发生巨大的变化,旅游业也飞速发展,一个城市拥有高档次星级酒店的多少,反映了一个地方旅游接待能力水平的高低。五星级酒店的出现能够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使旅游接待能力进一步提高!
❻ 旅游对乐山造成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正面影响当然是在经济方面 有利于餐饮住宿商场的消费增长
也会增加就业
大的方面来说内 可以提高知名容度 省内 国内 乃至国际
远的方面说 也是受知名度的影响 有利于知名企业的进驻 这样又会增加就业……
负面最大的当然就是环境了 旅游带来的人流量的增加 人均垃圾就会增加 就算第一道程序做得较好 但最终处理还是比较繁的
社会方面 人多的地方发生的事 也最多 好事坏事都会出现
还有对景区本身也有不利的 风景会越来越“人性化” 人工得越来越多
失去了本身的色彩
真正的旅游 应该是人们发自内心的向往 不是因为宣传
因为旅游是对精神的放松 而不是对“广告”的仰望和低头
❼ 旅游业对经济的正面影响是什么
1、旅游业的发展以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并受其制约,同时又直接、内间接地容促进国民经济有关部门的发展,如推动商业、饮食业、旅馆业、民航、铁路、公路、园林等的发展.
2、旅游业能促使公共部门不断改进和完善各种设施、增加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日益显示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3、旅游业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通过旅游使人们在体力上和精神上得到休息,改善健康情况,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
(7)乐山旅游对城市经济的影响扩展阅读
旅游业的弊端:
1、物价上涨: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大量的外来旅游者涌入当地,由于涌入大量的外来游客,虽在一定程度上为当地居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大量游客的涌入势必引起当地的物价上涨,而损伤了当地居民利益。
2、破坏产业结构:农业产业现仍是我国的第一大产业,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使得个人收入远远高于务农收入,因此大量农业人员纷纷涌入旅游行业,从事服务业时田地荒芜。从而破坏了原有的产业结构。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旅游业
❽ 城市旅游对城市经济的影响
2月16日,桂林市二届人大五次会议召开。记者从代市长张秀隆代表桂林市政府向大会所作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报告》了解到,今年桂林市将启动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的工作。
代市长张秀隆在报告中提出,2006年桂林力争旅游总人数增长7.8%以上,其中入境游客人数达到11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66亿元。今年桂林正式启动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工作,年内争取再增开1~2条国际航线。要加快以漓江旅游为重点的旅游资源整合,改造提升一批传统旅游景观设施,抓好两江四湖景区续建、以及桂林喀斯特地质博览世界等一批重点旅游建设项目。抓住开展“中国乡村游”主题年活动的契机,加快县域旅游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出地方特色旅游产品,完善会展、文化旅游等设施和服务。
据了解,2006年,桂林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1%,万元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财政收入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外贸出口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控制在3%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此外,“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被摆在桂林今年要重点抓好工作的首位。
这个还好吧?
❾ 谈谈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的影响
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贡献
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旅游业也得到快速发展,并且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旅游业对经济的拉动性、对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正在实现着旅游业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互相促进的局面。1999年10月西峡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提出了建设“经济强县、生态大县、旅游名县”的战略目标,把旅游业作为全县新的支柱产业来发展。经过五年来的不懈努力,西峡旅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形成产业规模,成为拉动西峡经济快速发展的新的增长点。2006年全县各景区共接待游客130万人次,综合收入2.6亿元,成为全省旅游开发重点县、旅游体制改革试点县,西峡旅游已经成为豫鄂陕毗邻地区一个响当当的品牌。纵观五年来的发展,西峡县不仅旅游业突飞猛进,势头强劲,并且在旅游业的带动下,西峡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概括近年来旅游业对全县经济社会的贡献有以下几点:
一、推动了投资软环境的改善,加快了西峡县对外开放的步伐。迄今为止,我县已推出了恐龙遗迹园、鹳河漂流、寺山国家森林公园、老界岭、龙潭沟、石门湖、蝙蝠洞等一批精品景区,其中国家4A级景区1个(鹳河漂流),3A级景区2个(龙潭沟、蝙蝠洞),国家级水利风景区1个(石门湖)。老界岭景区获“中国最佳休闲度假胜地”称号,鹳河漂流获“中国北方最佳漂流胜地”称号,龙潭沟景区获河南省首批“标准化示范景区”称号。2004年,西峡伏牛山国家地质公园通过国家审批,2006年,伏牛山国家地质公园,在第二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上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让西峡旅游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旅游景区品质的全面升级不仅直接刺激了全县旅游业综合收入的高速增长,而且扩大与提高了西峡县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推动了投资软环境的改善,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如仅2005年,全县全年就达成合作项目137个,引资16.6亿元。争取政策性投资项目194个,到位无偿资金2.59亿元,新建中外合资企业2家,合同引资520万美元,实际到位300万美元。外贸出口2729万美元,创历史新高,被评为全省对外开放重点县。
二、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增值增效。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西峡县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住宿接待能力上,全县星级饭店已达9家,其中四星级的鹳河饭店已成功加盟国际金钥匙饭店联盟,星级农家旅馆400余家,全县日接待能力达到万人以上。龙乡菇业公司(民营企业)与省国际旅行社合资兴建的集购物、餐饮、住宿于一体的县游客接待中心已建成并对外营业,龙港商贸城等购物中心也即将开工。旅行社行业不断壮大,仅2006年就新成立5家旅行社。2006年西峡县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2.5亿元,年均增长15.5%。
通过发展旅游,更加有效的带动种植业、养殖业、特色农业、特色工业的发展。农民通过参与旅游,迅速的提高了市场经济意识,为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奠定思想基础,实现了一、二产业资源的再利用。西峡凭借特色农业、工业经济发达的优势和特点,建成了宛药工业旅游项目和英湾、袁店猕猴桃观光园等工农业旅游项目,在保证特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取得了特色旅游项目的发展,充分发挥了旅游业将一、二产业生产过程整合成旅游资源而获得产业增值的职能优势。
三、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在西峡,农民成为发展旅游业最大的受益者。2006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40元,比2001年增长了76.8%。以双龙镇化山村为例:化山村227户,人口861人,人均耕地不足3分,没开发旅游前是市级贫困村。近几年依托龙潭沟风景区发展旅游配套产业后,新农村建设成绩卓著。首先,农民收入明显增加。仅2005年该村旅游业总收入达到40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00元,接近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两倍。其次,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农副产品、旅游纪念品生产迅速发展,从事一、三产业的劳动力比例达到42:58。再次,人居环境、医疗卫生条件等得到明显改善,全村实现了电视入户率、自来水入户率、村民医疗保险参保率、儿童意外伤害保险参保率和计划生育率的五个100%。化山村已成为我县“三产服务型新村”的代表。化山村的巨变引得附近村子都纷纷效仿,使这一带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双龙镇也因而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
社会主义乡村旅游成为思想观念的“催化剂”,不仅给当地经济注入活力,给农民带来了实惠,更重要的是给农民带来了全新的观念和思想,收入的增加让农民兄弟尝到了发展旅游业的甜头,使他们树立了很强的环保意识,也促进了当地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农村实现现代化的“加速器”。
四、促进了城市化建设和环境美化。旅游业发展得越是深入,越是呼唤城市的支撑。城市化建设与旅游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旅游能够扩大城市的知名度,例如日内瓦、威尼斯等几个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就是靠旅游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而旅游活动的发展也会增加城市的收入。城市化的发展使城市的功能更加齐全从而保证了旅游活动的正常进行。大型的酒店和度假村的建立不仅满足了城市旅游发展的需求,同时也美化了城市。
如今走在西峡县城,时代广场上的彩色音乐喷泉,挥洒着都市的魅力;鹳河大道上的巨帆,憧憬着胜似神话的飞天;入夜的鹳河两岸灿若星河,映照出一派祥和、平安……一路一树,一街一景,春花、夏荫、秋色、冬青,西峡美,惹人醉,不思归。
五、旅游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的生命源和动力,旅游又是文化外在价值的体现,这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西峡山青水秀,物华天宝,历史文化一枝独秀。从仰韶遗址到西周故城,从凭吊三闾大夫的屈原岗到被台湾同胞奉若神明的哪吒庙,从武则天的观花园到李自成的演兵场,从日本帝国主义战败投降的马鞍桥到宛西民团司令别廷芳的别公堰遗址……古迹遍布境内,传说令人神往。发展旅游业使这些浓厚的文化得以彰显,迥异的文化又吸引着八方游客。龙潭沟的地方戏表演、老界岭的迎宾馆模仿秀、恐龙遗迹园的地质文化展示等精品旅游文化项目已逐步成为景区招徕游客的重头戏。通过旅游工作的实践证明,运用相对成熟的旅游业已经搭建起来的巨大市场平台,高度重视文化的巨大促进作用,不断丰富旅游文化产业的形式和内容,就能强力拉动旅游业不断走上新台阶,就能形成共享资源、共享市场、互为支撑、互为促进、共同提升、共同发展的双赢格局。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产业。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它不仅具有经济发展功能,而且还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它能够推动中西部和农村的脱贫致富,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增加就业和再就业;改善居民的生活,更新思想观念;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保护和传承文化,融洽社会关系;树立新的资源观、发展观,形成保护与发展的良性互动,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可见,旅游业的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内在的同一性。它能促进社会个体的和谐发展、社会结构和谐、经济发展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等,从而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因而,大力发展旅游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必然要求。
(一)树立科学的旅游发展观,继续推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科学发展观具体表述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立新的旅游发展观。科学的旅游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在旅游开发、经营、管理方面,注重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并举,通过特色化的产品、人性化的服务、柔性化的管理、多元化的经营,充分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推动旅游业从流量增长型向质量增长型转化,使旅游业走上城乡旅游良性互动、区域特色旅游协调发展、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并重、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并举、旅游与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旅游产业发展新道路,真正凸现旅游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二)提升旅游业的旅游经济功能,实现经济的和谐发展
由于强大的辐射效应与乘数效应,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和当地经济发展。我们应当在旅游业实现脱贫致富和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上,进一步提升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功能。一是通过“农家乐”、“渔家乐”等形式的乡村旅游开发,加速农村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缓解“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二是加速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的旅游业发展,通过国内旅游,增加旅游收入,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通过国际旅游,注入外汇收入;通过提升旅游区域知名度,吸引国内外经贸投资,缩小中西部和东部地区的经济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三是加强旅游业的关联带动功能,刺激区域内会展产业、文化产业、信息产业等服务产业的发展,调整和优化区域经济结构,促进区域经济系统的升级;带动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挖掘和扩展旅游业的社会功能,实现个体和社会结构的和谐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挖掘和扩展旅游业强大的社会功能。一是充分挖掘旅游业的就业功能,增加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就业机会和职位,促使人们能够各有所职,各尽其能,缓解个体间以及与社会的利益矛盾,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二是扩展旅游业的社会交流功能,促进当地居民与游客直接和间接交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促进区域间文化的交流,实现先进理念和知识的区域间流动,促使社会关系能够和谐发展。三是提升人们生活质量。旅游需求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1980年的《马尼拉宣言》已经将旅游看作人类的一种社会生活方式。旅游已成为我国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表现。目前,我国旅游主体多为城镇居民,农民旅游者甚少。一个占国家居民人口绝对多数的农民旅游需求缺位的旅游产业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相比,显然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建设和谐社会,还必须启动农民旅游市场,真正实现城乡社会生活的全面发展。
(三)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旅游开发理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从资源利用的方式和特点看,与工业发展相比,旅游业发展本身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小,尤其是以自然旅游资源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的新型旅游方式——生态旅游,非常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时,旅游环境是旅游生存之本,其本身就是一种旅游资源,因而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建设、保护和美化生态环境,提高人们对自然环境科学利用和保护的认识,促进自然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同时,生态旅游的发展,培育了旅游者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意识,促进了生态观念的扩散和生态行为的产生。正因为旅游业具有与社会、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性特征,被称为“环境产业”、“绿色产业”、“无烟产业”。因此,在加快发展旅游业这一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撑点的同时,更加重视坚持以人为本,以游客满意为中心,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前提,树立可持续旅游的理念,加强对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的管理,加强旅游的规划管理,促进人的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❿ 旅游对城市的影响
旅游业做为依托旅游资源、以旅游设施为条件,通过旅和游为动线,串连起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为游客提供服务的综合性产业。其早已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产业,形成了多元复合、多重经济属性的产业生态集群,每一重属性都对城市形成了巨大的影响。
旅游业做为依赖山水景观、历史遗址、地质遗迹、城市风情和工业遗产等资源的产业,是一种绿色、低碳经济,对环境的污染相对工业比较小。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又有利的避免了各种工业废气污染。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在发展旅游时也会为对一些生态脆弱区带来破坏,以及开发不当对一些原有文化要素的破坏,需要在实际的运营中进行研究、平衡、评估和风险的动态监测。现代旅游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经济经历了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再到体验经济的过程中,迅速爆发的一种产业形态和生活方式,目前其已经超越了石油和汽车成为了第一大产业。而一些城市发展旅游业这种体验经济,有利于城市被外界感知,被外界体验,将极大地提升城市的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
旅游业是由“旅”和“游”两个动词串联的产业组合,流量经济的特性十分明显。把游客从客源地吸引到目的地形成巨大的消费聚集,带动城市和区域的消费经济的蓬勃发展,繁荣当地经济。同时旅游流量经济的特性,也带动了各地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旅游业有别于传统的工业经济的“条块化特征”,是有人的动态消费形成的经济经济,具有很强的行为交叉性和产业融合性。能很好的当地的一、二、三产业进行融合和组合出新的产业业态。例如:旅游和第一产业融合形成的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二产业融合形成的工业旅游、旅游商品;和第三产业融合形成的文化旅游、体育旅游、旅游演艺等。
旅游业是典型的现代服务业,对一个城市的服务业的水平、服务环境和服务人员的素质都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发展旅游业必然对一个区域的软硬环境改造带来倒逼机制。反向拉动城市的服务意识、文明素质、基础设施和城市风貌,提升城市的发展品质。旅游业还是典型的文化经济,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有赖于主题化、文化的统领,才能形成旅游消费者的购买。发展旅游有利于激活或一些当地被埋没和即将消逝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例如:古镇、古乡村、各种地方风情的手工艺品都借旅游的东风再次获得生命。
旅游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是全方位全景式的影响,除了发展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新的资源观外,还包括城市品牌的提升、城市文化的繁荣、城市的服务品质、城市绿色发展、城市的消费经济和城市的产业联动发展等方面,符合我们上面所说的“新三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