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旅游与乡村旅游差距
㈠ 乡村旅游产业开发民俗文化时要兼备什么
下次旅游产业开发民俗文化要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要那些封建迷信的东西,嗯,在那个在。
㈡ 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
乡村游主要是田园风光游,侧重于玩耍。
农业游是农业成果观光和农业劳动体验,侧重于参与体验。
民俗游是观光体验民间风俗。
三者联系较密切,可以综合开发。
㈢ 我国参与型的农家生态旅游主要有什么种类
(1)采摘旅游。我国内地的采摘旅游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深圳的荔枝观光园后采摘园,目前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相继开展了此种观光休闲旅游活动,为城市旅游增添了一道亮丽风景。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北京市开放观光采摘果园533个,总面积近28.7万亩,接待观光采摘达到335.5万人次,采摘果品2098万千克,采摘收入近9730.4万元,亩产效益比正常栽培的果园高出数倍。现在的一些观光果园平均收益为7000.8元/亩,其中最好的旅游采摘观光果园已经达到3万元/亩。各地观光采摘园除了果园外还包括了大量的菜园、农园等(图4-1)。
(2)务农旅游。参加此种旅游活动的游客有着深厚的“农民情结”,多为“重温旧梦”,实现某种“感情回归”,游客中既有早年离乡进城的老者,也包括大量的“返城知青”和高考进城的中青年人,他们着重体验“三亲”,即,亲知:了解农林业科技知识、当地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社会变革、家庭变迁等;亲行:参与农事活动、民俗节庆、乡村体育、乡村游艺等,其中参与制造农家美食尤其受女性度假者的欢迎;亲情:将度假者作为家庭一员,与其拉家常、结对子、共同娱乐等。
(3)垂钓渔业旅游。沿海渔村游,参与者可以感受亲自参加垂钓、捕鱼以及海带的采集、加工等劳动。我国沿海的许多渔村已对游客产生了浓厚的吸引力,山东省半岛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加之30年来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收入的提高和国家法定假日的改革,使得沿海的垂钓等渔业旅游蓬勃发展起来。日本岩手县的一个渔村50多家渔户常年都能接待游客。
(4)民俗旅游。民俗旅游是一种以乡村民俗、民族风情以及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和乡土文化为主题的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充分利用本地乡村特有的民俗风情、传统工艺、文物古迹、节庆文化、民间艺术以及古民居、古建筑等,组织开展观光、游憩、考古、体验、休闲旅游活动。其魅力在于能够使游客欣赏到异地他乡人们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独特的创造。从民俗生活的空间角度,又可以分为山村民俗游、水乡民俗游、渔村民俗游等。根据民俗旅游涉及的民俗范畴差异,也可分为物态民俗游、动态民俗游、心态民俗游和语态民俗游等。民俗旅游重在参与和体验,讲求真实的融入。如“梅家坞茶文化村”、“蜂之语蜜蜂王国生态园”、“浙江(中国)花木城”等。2003年国家旅游局选出203个农业旅游示范点中,民俗文化旅游占12个。
㈣ 如何应对民俗旅游淡季
如何提升冬季乡村旅游
想要做好冬季乡村旅游,要牢牢抓住乡村冬季环境特点,抓住游客需求,研发、创新运营新模式,推陈出新,打造特色,冬季也许不再是让各大农业主心寒的季节,也不再与旅游无缘,乡村旅游也就能打出一手独具特色的冬季牌。
一是增加冬季旅游产品创新,特别是在冰雪旅游与民俗文化融合方面,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冬季民俗旅游产品;
二是完善道路等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冰雪旅游目的地要提升道路进入性,加强冬季旅游市场综合监管,防止欺客宰客等事件发生;
三是要加强冰雪旅游、乡村旅游等品牌供给和需求引导,让游客去有品质的旅游目的地。“希望国家增加以冰雪旅游为核心的冰雪经济的产业链长度和附加值,尽快推出国家冰雪旅游等品牌工程,让优质企业更兴旺。
冬季乡村旅游:如何让“淡季”焕发生机
外寒内暖,动静相宜
冬季户外寒冷,冰雪和低温资源适合开展各种形式的冬日休闲活动。室内要保证温暖,特别是没有集中供暖的南方地区,更要重视冬季取暖。在温暖的室内开展娱乐、戏水、泡温泉、手工 DIY、文化体验,将会极大丰富冬季旅游活动内容。要充分研究室内外活动的特点,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扬长避短,穿插进行,动静皆有,以舒缓为主,增强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度。
冬季乡村旅游:如何让“淡季”焕发生机
日夜一体,有声有色
冬季白天短,夜晚长,应利用冰雪、光照等资源尽可能丰富白天的旅游体验。夜晚要保证室内环境的温暖,适当开展文体活动,如音乐会、美食会、歌舞演艺、泡汤水疗等,以此驱赶冬季夜晚情绪低落、伤感的不佳状态。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适当开展户外篝火晚会、冰雪灯会等。要增加活动空间的色彩度和声效感,以此克服季节性不利因素,促使大家积极参与,提高人们的兴奋度和喜悦感,进而强化体验感受。
㈤ 乡村旅游的类型有哪些
1、以绿色景观抄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观光型乡村旅游。
2、以农庄或农场旅游为主,包括休闲农庄,观光果园,茶园、花园,休闲渔场,农业教育园,农业科普示范园等,体现休闲、娱乐和增长见识为主题乡村旅游。
3、以乡村民俗、乡村民族风情以及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及乡土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
4、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的康乐型乡村旅游。
(5)民俗旅游与乡村旅游差距扩展阅读
乡村旅游的设计要点:
1、乡村旅游要科学规划、合理引导,坚持宜发展就发展,不要盲目发展和恶性竞争,绝不能千村一面。而乡村千篇一律,到处都是一样的商业化、城市化氛围和人造景观,就会既失去了个性,也失去了乡村的魅力。
2、乡村旅游属于一种服务业,要在保持乡村独有田园风光和农家文化的基础上去引导需求。现在不少地方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大拆大建,而且随着新楼一片片崛起,承载历史的记忆也同时被抹去。为了避免这种灾难性的发生,我们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乡村旅游
㈥ 民俗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属于乡村旅游吗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独特的文化魅力将有助于乡村旅游发展。以成都彭州的实践为例,证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相关产业互为促进。
2013年6月,第四届中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成都举办。从2007年以来,成都作为我国唯一的承办地,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届国际“非遗”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界非遗之都”。人们普遍认为,“非遗”是世界的。然而,“非遗”更是本土的,对成都享誉全国的乡村旅游而言,也需要借力发展。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研判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特殊遗产,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自然的特殊性,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传承性、社会性、无形性、多元性、活态性、地域性、民间性等方面。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别
主要包括六大类:一是口头传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的载体的语言。二是传统表演艺术。三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四是有关自然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五是传统技艺和经验,如传统的生产技术、医药、体育健身活动等。六是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二、乡村旅游中“非遗”的存在空间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需要开发潜在的旅游资源,创新旅游发展模式,这需要充分挖掘旅游资源内涵,发挥旅游资源中文化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非遗”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在世界各地迅速展开。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非遗”抢救和保护工作也就势在必行。通过乡村旅游科学、合理的方式来保护“非遗”,能够使珍贵的“非遗”能够完善的保存下来,同时以“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能够反哺乡村旅游的发展,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从远处说,“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意义有利于我国优秀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从近处说,在乡村旅游发展中“非遗”保护和传承有利于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增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转移富余劳动力,解决“三农”问题等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由于乡村的特殊性,越来越多的青壮劳动力外出,造成了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出现,而现目前乡村也是犯罪率比较高的“重灾区”,缺乏文化的熏陶,让乡村沦为文化的“沙漠”,不利于乡村的长治久安,稳定发展。所以“非遗”保护和传承,加速对于优秀文化的传播,让更多人坚守文化基石,对于乡村来说意义非同小可。
㈦ 民族旅游产品和生态旅游产品的异同 还有民族旅游产品就是民俗旅游产品么
民族旅游产品,指以少数民族为特色的旅游产品。比如蒙古族的骑马、住蒙古包,烤羊肉,演奏马头琴等,苗族的跳芦笙舞,吼歌、喊歌,住吊脚楼等,都带有浓厚的民族特点。
生态旅游产品,指地区独特的传统工艺品、原生态文化产品,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具有一定的市场潜力。
民族旅游产品绝大多数是民俗旅游产品。
㈧ 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主要有哪几种模式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已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一些乡村旅游起步早、发展较为成熟地区的经验模式对于起步较晚的地区能够起到示范作用。前瞻产业研究院总结,目前我国乡村旅游有6种发展模式。
(1)田园农业旅游模式。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为旅游吸引物,开发农乡游、果乡游、花乡游、渔乡游、水乡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活动,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主要类型有:田园农业游、园林观光游、农业科技游、务农体验游等。
(2)民俗风情旅游模式。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旅游活动,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主要类型有:农耕文化游、民俗文化游、乡土文化游、民族文化游等。
(3)农家乐旅游模式。即指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产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等旅游活动。主要类型有:农业观光农家乐、民俗文化农家乐、民居型农家乐、休闲娱乐农家乐、食宿接待农家乐和农事参与农家乐等。
(4)村落乡镇旅游模式。以古村镇宅院建筑和新农村格局为旅游吸引物,利用乡土建筑、民居庭院、街道格局、村庄绿化、工农企业来发展观光旅游、开发观光旅游。主要类型有:古民居和古宅院游、民族村寨游、古镇建筑游和新村风貌游等。
(5)休闲度假旅游模式。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独特的地热温泉、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结合周围的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服务。主要类型有:休闲度假村、休闲农庄和乡村酒店等。
(6)科普及教育旅游模式。利用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业产品展览馆、农业博览园或博物馆,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旅游活动。如广东高明蔼雯教育农庄、沈阳市农业博览园、山东寿光生态博览园等。
㈨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
热点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