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旅游城市特点分析探究
① 请简述我国城市的起源及发展历程,并列出不同时期典型旅游城市及特点
反正明天都要交了,随便抄点就行了。你网络直接输入旅游,进入网络,你懂得~~
② 吉林省有哪些主要旅游城市 主要旅游景点 各有什么特色
吉林旅游资源丰富,是一个依山傍水的美丽城市,位于长春市以东124公里处。吉林的冬季格外引人注目。吉林雾凇,神奇造化的冰雪景观更令海内外宾客心驰神往。与长江三峡、桂林山水、云南石林并称中国四大奇观。还有全国著名的北大湖滑雪场是亚洲设备最先进条件最好的滑雪场。吉林北山风景区、松花湖景区、北大湖滑雪场,文庙博物馆、龙潭山鹿厂、金日成读书纪念馆、龙潭山公园、蛟河市南湖瀑布、蛟河市金蟾岛、舒兰市森林公园、磐石市官马溶洞、磐石市黄河水库、丰满区磨盘山古文化风景区永吉县兴光朝鲜族民俗村等都是吉林注明的旅游景区。从1991年开始,举办的中国吉林雾凇冰雪旅游节,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全国40个重大节庆活动之一。近几年,吉林市政府以旅游为载体,相继举办了“中国吉林国际雾凇冰雪旅游节”、“松花湖之夏旅游节”、“长白山金秋红叶旅游节”、“吉林市雪花啤酒节”等大型节庆活动,使江城的旅游开始走向世界。
历史文化
吉林省历史上长期是汉、满、蒙古等少数民族活动和聚居之地。吉林东南部和辽东同属于华夏族传统聚居地。燕国、秦朝、两汉均在此设立行政机构。约4000年前(周)活动在长白山北部一带的肃慎部族(汉称挹娄,隋唐称靺鞨,皆系满族前身)以射猎为主,为本区原始居民。唐代时粟末靺鞨建渤海国,渤海国主体大致以吉林省为中心,包括黑龙江省南部和朝鲜半岛北部部分地区。宋代时又建金国(女真)。明以后满族经济活动则有畜牧、采集、狩猎、捕鱼及农业等多种生产。省境西部,古称鲜卑、契丹、鞑靼,均为蒙古族同系,以游牧为主。北宋时建立辽国,灭渤海国,势力达于省境东部。至明末,全省仍为人烟稀少,山林茂密,草原丰美的地区。清顺治年间,颁发招垦令,鼓励华北农民来东北地区开垦,但至乾隆五年(1740)又颁布了"流民归还令",施行封禁政策。在此期间,长白山区划为清室采参与狩猎地,东丰、梅河口、辉南、磐石一带为皇室围场,从今松花江畔的法特起经长春至今辽宁省开原筑有柳条边墙。以西为蒙古族牧地,禁止越境。但清政府的封禁政策并未能阻止为生活所迫的华北大批汉族农民流入吉林中部一带,并向北、向东、向西扩展。1791年蒙古王公也开始在长春一带招民开垦。在农垦区内出现了酿酒等手工业和小的集镇,东部鸭绿江和图们江流域也有不少汉族和朝鲜族移入,从事农业、伐木和采集。嘉庆八年(1803)废止禁令,光绪四年(1878)吉林又设置垦务局,大事垦殖,经济面貌大为改观,并逐步形成东部的农林地区,中部的农业地区和西部农牧地区的差异特点。清初,自1676年宁古塔将军移驻吉林,为吉林省设制之始。其所辖范围包括现今省境中东部、黑龙江省东南部,及乌苏里江以东、黑龙江以北广大地域。光绪三十三年(1907)五月吉林省正式建制,省会设在吉林,辖区跨今吉、黑两省大部分地区,下设吉长、滨江(哈尔滨)、依兰(三姓)、延吉四道,一直延续到中华民国时期。20世纪初始建铁路,1903~1929年修通了中东铁路南满支线、吉长、四洮、吉敦、天图、沈吉等线,日伪时期又修通了长图、长白、牡图、拉滨、白阿、梅辑、鸭临等线。这些铁路改变了以吉林为中心的官马驿站交通系统和区域联系方向,哈尔滨及其所联系的地区也由吉林省析出。从而加强了长春的政治和交通地位。1945年起,中国共产党开辟东北解放区,在原吉林省境内设吉林、松江、合江三省。1949年4月重划东北行政区时,保留吉林省,省会吉林市,同时合江省撤消并入松江省。1954年6月,松江省撤消并入黑龙江省;吉林省省会迁至长春市。全省面积18.74万平方公里,人口2727.99万,有汉、满、回、朝鲜、蒙古、锡伯等民族。
风土人情
1、备齐防寒衣物:北方冬天气温约在0摄氏度—零下30摄氏度,个别地方可达到-30摄氏度以下。服装以轻便、舒适、运动、保暖性好为主,应备羽绒服、羊毛衣、羊毛裤、棉裤、帽子、手套、围脖等(因四肢、五官运动量小,易冻伤),室内室外温度相差大,衣服应及时做调整,进入室内应将衣帽脱下。2、注意防滑:冬季北方路多有冰雪,路面较滑,穿皮鞋易滑倒,最好穿雪地防滑棉鞋,棉鞋以防滑性好、内附棉毛为佳,鞋帮应偏高,具有保护脚腕的功能,棉鞋内应垫棉垫,且棉鞋号码应比正常鞋大一号,给脚在鞋内一定空间,有助于活血。(以上物品可在抵达后购买)3、在户外活动时,如身体某部位感觉寒冷,一定要活动、活活血,如产生冻伤、冻裂或手脚无感觉的情况下,不能用热水烫,应用雪搓。4、冬季天气干燥、寒冷,很易干裂,护肤品应以油质为佳。天气干燥,客人会常觉得口干,每晚临睡前可在房间内放一杯清水,清晨起床后服用会觉得湿润一些。5、冬季洗手后一定要擦干,否则接触到金属制品时会粘上,一旦粘上后不可用力拔开,应浇以凉水后再分开6、客人看到冰雕或雪雕后不可用舌头去舔。7、每次下车时应注意脚下是否有水或冰,要注意扶把。冬季路滑,走路应加以小心,膝盖微弯曲,重心向前倾,这样摔倒后不会伤及脑部。8、照相机保暖:电子快门的照相机或摄像机,在-20摄氏度以下时,电池容易“放电”,相机“失灵”,快门不能按下。因此,在户外拍摄完后,要及时将相机放进外衣里面“保暖”,用时再拿出来。此外,一定要多备些电池9、备用药品:冬季寒冷易感冒,出门旅游要备感冒药等治疗伤风感冒药品;北方爱吃凉菜,不习惯者易“闹肚子”,需备黄连素等止泻药;北方干燥,有需要者备夏桑菊、黄老菊等清热冲剂10、滑雪时不应携带相机、手机等,防止摔倒时压坏机器,要将衣裤口扎紧,手套最好为五指分开,防止摔倒时雪灌进去,摔倒时应尽量侧摔以保护脑部及臀部。
③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哪三大基本特征
(1)总体水平和服务质量较高;
(2)城市对外开放程度和国际化程度比较高;
(3)旅游业在该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影响和作用。
④ 简述意大利主要旅游城市与其特点
意大利威尼斯海底地铁。坐地铁的同时欣赏海底风光,漂亮的鱼儿在你周围游动。
⑤ 世界著名的宗教文化旅游城市有哪些并分析其特点
宗教旅游是一种以宗教朝觐为主要动机的旅游活动。自古以来世界上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信徒都有朝圣的历史传统。凡宗教创始者的诞生地、墓葬地及其遗迹遗物甚至传说"显圣"地以及各教派的中心,都可成为教徒们的朝拜圣地。如耶路撒冷,由于基督徒认为是救世主耶稣的圣殿,犹太人认为是大卫王的故乡、第一座犹太教圣殿所在地,穆斯林认为"安拉的使者"穆罕默德曾在此"登霄"升天,故成为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的共同圣地,吸引了大批的海外朝圣者。
⑥ 池州旅游城市的特点
干净,人少也安静,典型江南小城
⑦ 200分求用一句话或几个词语形容这几个世界旅游城市的特点!
唯美空灵的维也纳(音乐)、开放激情的阿姆斯特丹(成人文化)、自然平专和的哥本哈属根(尊敬大自然)、人文秀丽的悉尼(歌剧,大学,海滩)、畅爽硬朗的慕尼黑(啤酒,足球,哥特建筑)、感性追忆的布拉格(昆德拉,布拉格广场,会带给人最美好的回忆)。我也喜欢旅游,你我可谓是同道中人!你说的这几个城市都是世界名城,根本就无法用简单的几个词语来概括,即便是我们最博大精深的汉语,这些形容词是我想破脑袋才能想到的词汇,也只能偏颇的道出以上城市的一隅,究竟如何,还待你自己亲临其境去体会,去感受~~也只有这样,才能把以上的名称魅力尽收眼底,读出你对他们的感觉,游览出各地的精彩~~!
⑧ 1、请简述我国城市的起源及发展历程,并列出不同时期典型旅游城市及其特点
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最新的考古发现表明,位于长江、巢湖流域的安徽含山凌家滩原始部落遗址,是中国最早的城市,距今约5500年。考古专家认为,凌家滩在远古时期是一座繁华的城市,养殖业、畜牧业、手工业初步形成规模,并具备了初级的城市规划水平。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的丹土村,距今有4000多年的历史。公元前21世纪至前17世纪,黄河流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据传夏的第一个统治者禹,在嵩山之阳修筑城池,建立了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作为都城。夏王朝实施的分封制,使封侯逐渐具备了影响管理分封地域的能力,纷纷筑墙围城,由此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建立了很多作为统治中心的早期城市,形成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建城高潮。
我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城市建设高潮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史料记载当时已经有了100多座城市,分布范围从黄河两岸向南向北扩展。现在长江流域许多著名城市,如苏州(吴)、成都(蜀)等,就是诞生在这一时期的。《史记》记载,当时的齐国国都临淄商业发达,经济繁荣,该城由大、小两城相套构成。大城为不规则的方形,城围约12公里;小城是宫殿区,位于大城的西南角,呈长方形,南北、东西长各约1.8公里和1.23公里。有7万多户居民,人口约在20万人以上。
学术界一般把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过程划分为5个时期,即: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五代、宋、元时期,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
(1)秦、汉时期秦统一中国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各行政中心都发展成规模不等的城市,建立起全国范围内从上到下的统治中心——城市系统。秦始皇强化中央集权,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广修道路,沟通各地陆路交通,这些措施对城市的兴起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秦朝鼎盛时期约有800到900个城市。首都咸阳的人口规模达80万之众,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2)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该时期城市的空间分布重心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推进,拓展了沿运河、长江两条城市的发展轴线。东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汉族大量南迁与汉族政权南移,促进了南方的经济发展。梁武帝时(公元502~548年),建康(今南京)“城中二十八万余户,东西南北各四十里”,总人口逾百万,是我国都城发展史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3)隋、唐时期隋唐两代是中国城市迅速发展的时期。隋统一中国后,开辟运河贯通南北,密切南北两大区域的经济联系,为城市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大运河沿岸,因南北航运而使一批运河沿岸城市兴起,淮安、扬州、苏州、杭州在当时并称为“四大都市”。
(4)五代、宋、元时期该时期城市规模有了进一步的扩大,人口超过10万的城市达40多座。中国目前的历史名城大多都是在这一时期奠定的。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到北宋时期出现大的转折。北宋以前城市“坊”、“市”分区,即住宅区和商业区严格区分。北宋时,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坊”、“市”界限被打破。北宋都城汴梁(开封)是当时最繁华的城市。汴梁位于黄河与大运河的交汇点。
(5)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顶峰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城市向近代城市过渡的时期。明代全国共有大中城市100多个,小城镇有2000多个。特别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大规模地建设了北京城。成为中外历史上的经典的城建之作。明、清两代出现一批专业化的著名城市。如以陶瓷业为主的景德镇,在明时人口已达10万,清初已扩大到方圆10余里。清代画家徐扬的《盛世滋生图》所描绘的就是乾隆时期苏州城外塘路市面的繁华盛况。
⑨ 城市旅游有哪些特点
旅游具有以下特征:
(1)异地性。旅游是在异地的暂时性的生活方式,不能离开居住地到目的地永久居住。但可以住多久,他并未说明,也未提出具体的划分标准。不过定义中已包含了这层意思,这样就可把平时在自己居住地方的日常生活区别开了。
(2)业余性。提出了旅游的业余性这一特点。业余性就是许多国家学者讲的闲暇性。这种提法,从主观目的上是想把为业务目的旅行、考察活动摒弃于旅游之外,但是为科学目的的考察,不论在古今中外都是一种旅游项目。因为旅游目的之一就是“求知”,既包括业余性的求知,也包括业务范围内的旅游求知活动。因此,对旅游的业余性规定大体是正确的,但在实际中又难以区分。特别是在我国,利用开会、出差旅游的人很多。据统计,到北京来旅游的人,41%是会务旅游者。外国利用国际会议旅游的人也很多,如1985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国际会议有274个,英国伦敦238个,比利时布鲁塞尔219个,瑞士日内瓦212个。这些参加国际会议的人,既是为了某一专业目的而去的会务者,也是一个利用会议参加旅游活动的游览者。英、法、比等国家正是利用这种方式,获得了一笔可观的旅游收入。如1985年巴黎举行国际会议收入70亿法郎,其中30亿法郎为专题会议收入。
(3)享受性。旅游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是在物质生活条件获得基本满足后出现的一种追享欲求。有一位社会学家说,旅游者的心理中有“求新、求知、求乐”这样三条,这是旅游者心理的共性。旅游者不远千里而来,就是想领略异地的新风光、新生活,在异地获得平时不易得到的知识与快乐。
(4)知识性。旅游给大家带来很多见识,增进了对各地的了解,丰富了人文知识。这才是旅游的真谛!
(5)休闲性。目前高速运转的生活工作频率,使人越来越感到生活压力过大,所以需要在一些假日放松自己,到海滨城市享受阳光、沙滩、大海、蓝天和白云。
⑩ 中国旅游资源的特点和类型是什么
欧洲有句谚语说:“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的确,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伟大创造物,是与乡村截然不同的人类生活空间。同乡村相比,城市在所提供的设施、服务、信息,乃至就业机会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正因如此,抱着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不断地涌入城市。数据显示:1800年世界城市总人口数为2930万,仅占世界总人口的3%(吴良镛,1992);而到20世纪末,将近一半的世界人口居住在城市里,城市人口的平均增长速度超过农村人口增长速度2-3倍(UNCHS,1996)。
一方面,21世纪有“城市世纪”或“城市时代”之称,它被称为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因为在此之前的漫长人类历史长河中,世界上大多数人口生活在乡村,而未来的世界则是一个城市化的世界,大多数的世界人口将居住在城里,城市首次成为人类最主要的生存空间,城市生活也将成为人类最主要的生活方式。同时,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城市中的居民对休闲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城市的旅游中心功能需要得到近一步的发挥。
另一方面,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者在城市研究中引入系统论的思想,逐步认识到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具体体现在城市发展的实质是城市与其外部在人流、物流、能量流和信息流方面不断交换的过程。当今城市旅游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趣,集中体现了城市不断增强的开放性。大量涌入城市的旅客在城市中进行观光、娱乐、购物、商务等活动,与城市居民共享城市生活环境、各项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城市实际上已成为居民与游客“人人共有的城市”。
面对以上这种情况,以前那种只是建几个饭店、搞几个景点、仅仅只考虑到游客利益的城市旅游规划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城市旅游发展的需要。为消除城市旅游规划基本模式中存在的弊端,更好的协调城市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在编制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