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自身资源发展乡村旅游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城市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在此基础上,建立城市旅游资源模糊多级综合评价模型。
旅游空间布局的整合是旅游产业主体的经济活动在区域空间上的表现,是各层级的主体在各自利益的推动下进行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空间经济活动。区域旅游空间布局的主体主要有三个层次:
1、微观层次独立的企业
微观层次的企业是以自身的利润最大化为目的,进行空间企业的选址。旅游企业主要有旅行社或旅游公司、旅游餐饮住宿业、旅游车船租赁业。旅游企业多数集中布局在旅游依托城市中心,形成便于旅游者接近的市场区位,使市场区最大化,从而最大化企业利润。
2、一般层次的区域旅游行业管理部门
旅游行业的管理者通过制定相关的行业内部政策影响区域空间的旅游业的布局,进行旅游空间布局的整合。旅游行业的管理者通过制定行业法规和旅游政策,营造区域旅游经济环境,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前提下进行行业内的宏观监控,实现旅游业区域空间布局的最优化,促进各空间要素的联合与协调。但是,由于受到我国旅游业管理体制的限制,旅游部门现阶段的管理权限只是集中体现在对行业内的调整上,而旅游业布局受到来自各相关部门与产业的影响与制约,单一的部门调整难以实现旅游空间布局的优化整合。
3、宏观层次的政府主体
政府管理部门对旅游产业的宏观布局的把握,是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考虑,因而具有更高的战略视角,能够从城市格局与三次产业宏观布局的角度进行考虑,把握旅游空间布局,因而进行旅游空间布局与整合的相关政策往往经由政府部门控制决定。
乡村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的一种空间划分类型,也是监管划分类型的一种。乡村是一种景观,也是具有独立空间属性的景观空间。因此,乡村旅游资源是指在乡村地域范围内能够被利用的景观及景观资源,是对无论是乡村居民或城市居民都能够产生吸引力,并满足旅游需求的乡村食物、事件、过程、活动、人物、乡村文化、乡村民俗、口头传说、民间艺术、乡土教育等资源。乡村旅游资源的数量、类型、品味、地方性组合特征和乡村居民的友善好客等居民态度构成乡村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而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程度、基础设施建设、经济更新条件等成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条件。
乡村旅游资源的类型非常丰富,依据国家标准(GBT—2003),旅游规划公司将乡村旅游资源划分为9个大类、51个亚类和266个基本类型,构成了乡村旅游资源的完整体系。
❷ 桂林生态资源对发展生态旅游的优点
1、有利于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范围,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生态旅游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生产和消费流通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交叉产业,是第一产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对农业资源的旅游开发,为旅游者提供了观赏、品尝、购买、习作、娱乐、疗养、度假等系列服务,可获得高额经济收入,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高附加值。
2、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使之逐步趋向于合理化、多样化
坚持以当地农业原有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环境为基础,根据旅游业的要求,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布局,形成自己的特色和规模,合理调整种植业之间以及种、养、加之间的产业结构、利用我国传统的农业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通过实施生态工程,制定合理的、切实可行的科学规划,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给社会带来更多的财富。
3、有利于推动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为媒介,招来八方宾朋,不仅为本地区带来大量服务收入,而且会带来经济科技信息的交流与合作机会,有利于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同时也有助于培育和开拓市场,提高当地产品的知名度,增加销售渠道。另外客流量增大,游客消费增长,不仅可以带动餐饮、旅馆、交通运输业,而且可以带动旅游纪念品加工业、工艺品制造和房地产业的发展,而这些相关产业的发展又可为农业注入资金、技术,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从而使农业实现量的增长和质的飞跃。
4、有利于消除城乡差别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由于生态旅游农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且投入不多,故就业成本低,因此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但其对农业生产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需要懂农业科技的技术人员,同时还需要高层次、复合型的管理人才。通过这些高素质人才的传播带动作用以及与都市旅游者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可以造就一代高素质的农民,同时通过其示范和推动作用可以带动整个地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别。
5、生态旅游农业的开发具有很高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发展高附加值的生态旅游农业是由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由温饱迈向小康乃至富裕而又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的一种有效途径。旅游者通过参与农业生产项目,既获得了生活乐趣又学习了农业、农村的知识,健全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因此在扶贫和传播农业科技知识方面,生态旅游农业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同时由于它注重高科技投入,注重生物防治等,使得其可以避免农业由于过分施用化肥、农药所带来的生态破坏,为游客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其环境效益也是不可估量的。
❸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程
近年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游客前来我国旅游的动机,虽名目繁多,但仍可以发现其中的一个重要热点,即是仰慕中国悠久的游牧、农耕文明史以及围绕此而产生的不胜枚举的名胜古迹。他们认为最能拿得出富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诗意绵绵、古朴淳厚的田园之美,以满足其反朴归真的愿望的“回归自然”的旅游意向应首推中国。由此,我们应认识到,乡村景观,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具有自然与人文并蓄的特色。这是自然和悠久的历史、发达的农业赋予我国的一笔宝贵的财富。我国旅游事业建设若没有如此丰富的田园风光极浓的资源,简直难以想象能吸引国内外如此众多的游客。因此,笔者认为,乡村旅游资源堪称我国旅游大千世界中的一朵奇葩,其潜在的优势不容忽视。旅游界的有识之士应该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引起足够重视。
一、开发乡村旅游资源的意义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及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
1.丰富了我国旅游资源。乡村有着丰富的、天然的旅游资源,如森林公园、奇峰异岭、河流水库、牧场冰山、农村风光,自然保护区、多民族的风俗人情和历史名胜古迹,无数的地方性土特产品和美术工艺品寓于民间。苏州是我国主要的旅游城市,以“东方的威尼斯”而著称世界,苏州周围的江南水乡,河网纵横,稻浪千重,新型楼式农居排排矗立,古代民居古迹散布乡间,乡情浓郁的吴歌依语,乡韵十足的吴女绣袋等,使苏州古城显得更加迷人。失去这乡村景观的烘托,苏州城将大失光彩。可以讲,在苏州的旅游业中,乡村是构成整个吴文化的宏大的地理背景,是发展旅游业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使苏州旅游更具有魅力。
2.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疏散游客。乡村地域广大,景点分布不拥挤,旅游活动空间大,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条件。目前,我国许多旅游城市已出现“人满为患”的局面,北京、西安、杭州、苏州等旅游热点情况更为突出,苏州旅游高峰时,每日游客已逾25万多人次,一些名园如拙政园、留园、西园等游人摩肩接踵,身置其间犹如进入拥挤的商场。西安的兵马俑馆、北京故宫、颐和园、杭州灵隐寺、西湖等处情况亦然。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呢?笔者认为发展这些地区乡村旅游堪为良方妙策。乡村的游客容量比较大,如能巧妙利用当地独特的旅游环境,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势必能吸引城市游客,减缓旅游热点城市的人口压力。如浙江富阳的“农家乐”,新安江的“渔家乐”等乡村休闲旅游项目,以及北京市郊利用广阔的塞上草原发展草原旅游,使游客通过旅游领略到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莽原意境,富有强烈的吸引力,值得借鉴。
3. 为振兴农村经济开辟了新途径。旅游业号称“无烟工业”,是创汇的主要渠道之一。当前,由于经济改革不断深化,以及环境保护的形势要求,有相当一部分耗能高、污染大、效益低的乡镇企业要撤销或调整,当地的经济将受到一定的影响。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开发一处景区,致富一方人民。它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加速农民致富的步伐。在旅游开发条件比较好的一些乡村,如能因地制宜,利用当地有特色的农村资源来发展乡村旅游业,将对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和改善环境产生重要作用。
4.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大量的机会。旅游业本身属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它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强,发展乡村旅游业需要有“一条龙”的服务设施。不但需要有诸如导游、管理人员、服务人贝外,还需要有宾馆、旅社、饮食服务、商场、旅游交通、文化设施等与之配套,这就为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人多地少,劳动力过剩,发展乡村旅游可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5. 发展乡村旅游业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对一个地区的社会系统各个部门都会产生促进作用,在物质上、精神上都会带来可观的效益。如乡村旅游可以使与之有关的食品、日用品、旅游商品、工艺品等乡镇工业得到发展;可以促进商品交换、商业繁荣、市场活跃;可以促进交通事业的发展,使闭塞的乡村对外开放,经济搞活;可以刺激当地农业的发展,特别是为旅游服务的农副产品、土特产品等将会得到较大的发展;可以促进乡村的建议,改善乡村的环境等;有利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口素质的提高。农村旅游景点的开发和建设,不仅可以美化和改善环境,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四面八方的旅客涌入,这种广泛的人际交流,会使人们的观念,习俗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它会逐渐改变农村旧有的生活习性,美化人们的语言、心灵,更新人们的观念;锻炼和培育起一批旅游业经营和服务的人才。总之,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其产生的社会效益是多方位的、多层次的,对所在地区整个社会综合体都会带来巨大的影响。
二、我国乡村旅游资源的内容及特色
我国乡村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各具特色的乡村自然风光。由于乡村所处地理位置及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我国的乡村具有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山乡云缠雾绕,梯田重迭,山青水秀林美;水乡平畴沃野、水网交错,棉海稻浪菜花飘香;海乡依陆临海、海阔天高,阳光海浪沙滩迷人;内蒙古草原的牧乡,地势坦荡,羊群如云;大小兴安岭的林乡,莽莽林海、茫茫雪原,气魄宏大……另外,我国南北气候差异显著,在乡村自然景观表现上亦更加丰富,如广东、四川盆地的蔗乡,山东半岛及辽东半岛的果乡,长江中、下游的竹乡,江、浙、皖、闽的茶乡,华北平原的棉乡,新疆吐鲁番的瓜果之乡等无不以其乡村风光的独特魅力吸引着中外游人。
2. 丰富多彩的乡村风俗民情。我国民族众多;各地自然条件差异悬殊,各地乡村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民情风俗、宗教信仰、经济状况各不相同。就民族而言,我国有56个民族,如云南的傣乡、贵州的苗乡、广西的壮乡、湖南的瑶乡、海南的黎乡、新疆的维乡、浙江的畲乡、西藏的藏乡等都具有引人入胜的民俗风情景观。这些少数民族,或能歌、或善舞、或热情奔放、或含蓄内在,或以种植为主,或以游牧为生,或过着原始的渔猎采集生活,或以独特的生活习惯世代繁衍生存。这些为旅游者深入领略中华风情,探索人类社会的进化历程,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源泉。再以盛行于我国乡村传统的节日为例,汉族有春节、元霄节、清明节、端阳节、中秋节、重阳节,藏族有浴佛节、雪顿节,苗族有“赶秋”,彝族有火把节,壮族有歌墟,傣族有泼水节;伊斯兰教有开端节、古尔邦节等,五彩纷呈,令人神往。传统的云南大理白族三月街,景洪族泼水节,贵阳苗族四月八,内蒙古蒙族的“那达慕”,丽江的龙王庙会等都是深受中外游客欢迎的乡村民情风俗旅游资源。另外,盛行于我国农村的游春踏青、龙舟竞渡、摔跤、赛马、射箭、斗牛、荡秋千、赶歌、阿西跳月等各种民俗活动都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3. 充满情趣的乡土文化艺术。我国的乡土文化艺术古老、朴实、神奇,深受中外游人的欢迎。如盛行于我国乡村的舞龙灯、舞狮子,陕北农村的大秧歌,东北的二人转,西南的芦笙盛会,广西的“唱哈”会,里下河水乡的“荡湖船”等脍炙人口。我国广大乡村出产的各种民间工艺品倍受游客的青睐,如天津乡间的杨柳青年画、潍坊年画,贵州的腊染,南通的扎染,常熟的花边,以及各种刺绣、草编、竹编、木雕、石雕、泥人、面人等,无不因其浓郁的乡土特色而深受游人欢迎。我国乡村自古以来流传有各种史诗、神话、传说、故事、笑话、轶闻,引人入胜,耐人回味。流传于云南民间的阿诗玛、壮乡的刘三姐、内蒙古草原上的江格尔、苏南水乡的沈七哥,都能使游客听之动情,如醉如痴。另外,乡村烹食风味独特。四川的麻婆豆腐以辣闻名,湖南的臭豆腐以臭著称,内蒙古草原上的涮羊肉味美肉嫩,新疆的羊肉串香气扑鼻,这些乡村烹饪文化对广大的外国旅游者尤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4. 风格迥异的乡村民居建筑。乡村民居建筑,不但能给游人以奇趣,而且还可为游客提借憩息的场所。不同风格的民居,给游客以不同的精神感受。由于受地形、气候、建筑材料、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乡村民居可谓千姿百态,风格迥异。青藏高原上的碉房,内蒙古草原上的毡包,喀什乡村的“阿以旺”,云南农村的“干阑”,苗乡的“吊脚楼”,纳西族的“井干”,黄土高原的窑洞,东北林区的板屋等可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使游客耳目一新。另外,我国乡村中还有众多古代民居与建筑,如安徽黔县西递村有清代民居120多幢,深宅大院,栋宇鳞次,布局精巧,砖石木雕琳琅满目,堪称乡村古代民居之宝库,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价值。我国农村还有许多古代工程、古老庄院、桥梁古道、古代河道等,如纵贯苏北江淮之间的古邗沟为吴王夫差所开,沿河阡陌纵横、风车摇转、相映成趣;四川秦汉时所辟的蜀道,穿行于川北山乡崇岭,广植松柏,称“翠云廊”,壮观而幽美;广西侗乡有一风雨桥,桥上建亭,形态奇特,也是乡民贸易聚会之所,富有民族特色,为侗乡一胜景。这些民居与乡村建筑等体现了当地的文化艺术特点,乡韵无穷,令人叫绝。
5. 富有特色的乡村传统劳作。乡村传统劳作是乡村人文景观中精彩的一笔,尤其是在边远偏僻的乡村,仍保留有古老的耕作、劳动方式,有些地区甚至还处于原始劳作阶段。正因为如此,它们会使当今现代文明影响下的旅游者产生新奇感,并为之吸引。这些劳作诸如水车灌溉、驴马拉磨、老牛碾谷、木机织布、手推小车、石臼舂米、渔鹰捕鱼、摘新茶、采菱藕、做豆腐、捉螃蟹、赶鸭群、牧牛羊等等,充满了生活气息,富有诗情画意,使人陶醉留连。
三、发展乡村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乡村旅游资源是相当丰富的,问题是怎样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目前存在的问题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人们在思想观念上还没有把它作为一门新兴产业而加以重视起来。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尽管乡村旅游业伴随着整个旅游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但在农村经济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还没有广泛地为人们所认识。特别是那些农村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有的尚未开发,有的虽开发了,但缺乏加强领导,管理机构不健全,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缺乏宏观指导,目前还停留在低层次的发展阶段,巨大潜力远未开发出来。
2. 乡村旅游资源虽有良好基础,但在一个县的范围内,还缺乏一个整体的规划。如县内乡村旅游资源,应如何发展?投资估算和经济效益预测如何?资金如何筹集?
3. 乡村旅游资源与当地乡村经济建设的关系、以及与市、县旅游部门的协调问题,仍有待进一步解决。如发展乡村旅游业必需同时发展旅游交通,旅游宾馆、旅游餐厅、旅游通讯以及解决水、电供应等。又如乡村旅游业开发起来后,如何与当地市、县旅游部门合作,旅游网络,做到城乡结合,点线结合,组成最佳的旅游线路,以吸引广大游客。
4. 乡村旅游业政策尚未配套。如保护政策、投资开发政策、信贷政策、经济扶持政策、税收政策、鼓励外商投资开发政策等。
5. 目前乡村旅游业服务队伍数量少、素质低,如何提高服务质量,优化旅游服务,也是一个要解决的问题。
6. 缺乏商品意识。目前国内外发展旅游业,其重大意义已远远超过了旅游业本身,而是“旅游搭台,经贸唱戏”。而我国大多数乡村旅游景点都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尤其是对具有本地特色的产品开发不够。
四、开发我国乡村旅游业的构想
乡村旅游业是一项新的产业,必要制订一整套发展计划,包括长远规划和近期组织实施计划。从长远规划来看,主题是大产业意识,把乡村旅游业与乡镇企业同等对待,也可积极引进外资,兴建一批度假村,参与国际旅游竞争。从近期组织实施计划来看主要是各地旅游决策者及政府部门高度重视乡村旅游业,因地制宜,立足创新,循序渐进,办出特色。在全盘筹划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措施:
1. 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开发乡村旅游业,首先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首先必须领导重视。在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并具特色的地方,当地政府要把兴办乡村旅游业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2. 因地制宜,重点建设乡村旅游基础。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仍处于起步阶段,全面开发是不可能的,应该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在旅游资源质量高,交通运输条件好、经济基础比较好、旅游热点附近的乡村应加速旅游业的发展,重点开发有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建设风格独具的乡村旅游基地。
3. 因陋就简,合理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资金来源是个关键。因此,广开财源、广集财路十分重要。但是,发展乡村旅游决不能东施效颦,与城市攀比,好大喜洋,以金钱铺路。笔者认为,“土”才是乡村旅游魅力所在。应该因陋就简,就土避洋,合理开发乡村旅游资源。以旅游旅馆为例,可利用乡村民居形式,以现代生活设备为内饰,与自然融为一体,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客店,平原水乡的草屋茅舍,山中古寨,林间幽禅、草原穹幕等都可利用作为旅馆。在湖荡水网地区,亦可憩息于船楼舟棚之中,水上住,水上吃,水上玩,戴斗笠、披蓑衣、摘新莲、采鲜藕等,耗资不多,受益可观。在乡村旅游点的开发建设中、亦应以土为本,避免与城市旅游点雷同,如草堂竹亭,竹栅栏、草径石道、独木小桥等都可体现乡村风貌。
4.注重特色,精心设计乡村旅游项目。旅游开发不能搞“人有我有”、“千人一面”,而应扬长避短,充分表现和突出自我特色,这是旅游活动能否吸引游客的保证,也是旅游经济的生命所在。在设计乡村旅游线路及组织旅游活动中,应将其放在首位。乡村旅游资源的特色主要是在乡村文化景观上体现出来,在旅游线路的规划中应将这些内容作为重点。如无锡市根据江南水乡风光和农家生活风情的特色,精心设计了乡村民俗旅游,让旅游者深入农村乡间,观赏水乡画境,体验民情风俗,参观村庄田园、耕作收割、养鸡放鸭,节日欢庆等一切劳动生活,并让游客食宿农家、穿街走巷、市场,与农家座谈,亲自操作古老传统的农具,与农民到田间一起劳动等乡村生活,这一旅游活动倍受日本和美国等国外游客的欢迎。
5. 加强乡村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业的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本的吃、住、行等问题,从吃来说主要是发展有地方特色的饮食业;从住来说虽然没有必要搞星级酒店,但必须保持卫生、舒适,并解决洗澡等问题,最好是兴建一些具有民族特色、造价低廉的庄园式的旅舍,如“四合院”、“林间草房”等;从行来说,乡村旅游的交通工具应有别于飞机、火车等大型交通工具。它应该适应当地自然的环境具备的灵活轻便的特色,它的设主应与当地历史文化背景结合起来,使之为旅游活动增添色彩。
6. 加强旅游产品的开发,重视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旅游产品的开发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旅游产品大多是一些无污染的轻工产品和手工艺品以及土特产品。因此大力发展旅游产品能把发展乡镇企业与发展旅游业有机结合在一起,互相促进。但由于广大乡村农民对旅游资源的价值认识不高,保护环境意识较低,使我国许多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破坏严重。提高认识,广泛宣传,加强乡村旅游资源保护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多年来,古建筑、古迹失修,森林的砍伐、围湖造田、猎杀动物等人为破坏,严重破坏了乡村旅游资源,甚至使许多景观濒于绝境。由于现代耕作技术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古老的农具、耕作方式已成为凤毛麟角,如不有目的,有计划地加以保护,将会使乡村旅游资源逐渐失去最富魅力的光彩。
旅游业是改革开放以后全面发展起来的
❹ 如何实现中国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你需要的已上传!下载查看即可!!
❺ 未来五年,究竟什么样的乡村更适宜发展乡村旅游
未来五年,乡村旅游肯定是一个巨大的风口,但不是所有的乡村都适合发展乡村旅游的。考虑一个乡村是否适合开发乡村旅游,着重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区位条件:该乡村开发乡村旅游的交通区位条件,这直接关系到乡村旅游的市场距离,客户群体及消费水平。
2、开发资源:开发乡村旅游必须要有优质的旅游资源条件,这个乡村也许有唯美的田园风光,也许有文化浓厚的古宅大院,也许有很好的交通或客群。
3、开发创意:有资源是基础,就像斗地主一样,一手好牌也容易被玩烂,一手烂牌也可能赢牌,关键看开发运营者的创意和管理。
所以说,什么样的乡村适合发展乡村旅游,还得综合性考虑。有兴趣可以看看一本旅游开发的指导书籍,叫《别把小镇造坏了——打造完美小镇的思考与实践》,书中详细介绍了旅游开发的各个方面和细节,对于前期项目开发很有帮助。
❻ 如何推动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发展
传统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要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不断提升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旅游吸引力,推进乡村传统文化的产品化,变文化优势和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同时,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在实践中摸索继承和发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路子,使乡村旅游成为弘扬优秀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防止将优秀的传统乡村文化庸俗化。
(一)制定乡村旅游的总体发展规划
乡村旅游的消费者更多追求一种休闲情趣,他们大多有较丰富的旅游经验,追求是原汁原味的乡村韵味,而不是工业文明的复制品。乡村旅游开发要以乡村文化为核心,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位和档次,避免乡村旅游产品结构雷同,提高产品竞争力。在规划中要在改善农民基本生活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注重保护农村文化的本色,强化经营特色和差异性,突出乡村天然、淳朴、绿色、清新的环境,强调闲情和野趣。
(二)积极引导社区民众参与乡村旅游发展
乡村旅游是在乡村社区展开的活动,乡村社区作为乡村旅游活动的重要依托地,村民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关系到乡村旅游地乡村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关系到旅游活动真实性的实现,更关系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未来发展。在乡村旅游发展中,首先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认识社区参与在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 旅游发展要充分尊重当地村民的传统文化心理和民俗习惯,将当地的文化价值观和传统与乡村旅游开发相结合,使旅游发展能获得当地居民认同与支持,并积极地参与到旅游开发中来。
(三)深入挖掘旅游地特色乡村文化资源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切实挖掘传统文化载体表象下蕴含的深层内涵, 提升乡村旅游地的传统人文气息,如反映人与自然依存和延续、形态独特的乡村聚落,反映数千年传统文化、宗教理念、社会组织形式和家庭关系、古朴典雅的乡村建筑,或是有着浓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乡村节庆、农作方式、生活习惯、趣闻传说等,尽可能再现历史文化氛围和场景,努力实现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的和谐共存、协调发展。从这些特有传统文化旅游资源的表象和深层底蕴中,将传统文化内涵充分挖掘出来,开发设计适销对路、富于观念和情感沟通,并具有乡村环境特色的产品,彰显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传统文化的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企业、社区、居民以及旅游者都应积极参与其中。首先,通过对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估,掌握可用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传统文化资源,找到本地乡村旅游的特色及核心吸引力;其次,围绕主要目标市场的需求,结合本地传统文化的特色,规划、设计和开发乡村旅游的辅助产品,使乡村旅游的内容不断丰富完善;再次政府通过制定乡村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的政策,构建公共平台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包括加大资金和人才的投入,对农家乐免税等。
❼ 乡村旅游的类型有哪些
1、以绿色景观抄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观光型乡村旅游。
2、以农庄或农场旅游为主,包括休闲农庄,观光果园,茶园、花园,休闲渔场,农业教育园,农业科普示范园等,体现休闲、娱乐和增长见识为主题乡村旅游。
3、以乡村民俗、乡村民族风情以及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及乡土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
4、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的康乐型乡村旅游。
(7)利用自身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扩展阅读
乡村旅游的设计要点:
1、乡村旅游要科学规划、合理引导,坚持宜发展就发展,不要盲目发展和恶性竞争,绝不能千村一面。而乡村千篇一律,到处都是一样的商业化、城市化氛围和人造景观,就会既失去了个性,也失去了乡村的魅力。
2、乡村旅游属于一种服务业,要在保持乡村独有田园风光和农家文化的基础上去引导需求。现在不少地方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大拆大建,而且随着新楼一片片崛起,承载历史的记忆也同时被抹去。为了避免这种灾难性的发生,我们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乡村旅游
❽ 求高手介绍一下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开展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的意义,以及国内外在此领域中的研究现状…
一、风景名胜观光旅游
风景名胜资源,系指富集着以独特自然景物和悠久历史文物古迹取胜,以景物环境为载体,人类实践创造的,有普遍社会价值的优秀财富。我国山河壮丽,景观奇特,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具有丰富的风景名胜资源。
依托丰富的风景名胜旅游资源,以下几种主要模式适合风景名胜旅游资源的开发:(1)科学考察为主导的风景名胜旅游。可以开展此类旅游的有黄龙寺九寨沟风景名胜区、五大连池等。(2)历史古迹类风景名胜旅游,如古长城、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等。(3)文化类风景名胜旅游,如我国的四大佛教圣地的普陀山、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等风景名胜区。属古石窟艺术文化的,如我国的麦积山、龙门、云冈、敦煌等风景名胜区。(4)自然类风景名胜旅游,如桂林漓江山水、庐山、秦皇岛北戴河、承德避暑山庄、海南三亚等。(5)民族风情观赏类风景名胜旅游,如内蒙古草原风光、海南黎族村寨等。(6)现代工程观赏类风景名胜旅游,如长江三峡大坝、南京长江大桥等。
二、红色旅游
“红色旅游”是指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吸引物,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实现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红色旅游资源”指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新中国成立以前,包括红军长征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重要的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从地域范围上,主要是指革命老区和红军长征线,但以长征沿线为重点,这就形成了井冈山、瑞金、韶山、遵义、延安、西柏坡一条“红色”主线。国家大力培育的重点红色旅游区包括:以上海为中心的“沪浙红色旅游区”;以韶山、井冈山和瑞金为中心的“湘赣闽红色旅游区”;以百色地区为中心的“左右江红色旅游区”等。围绕着 “红色旅游”线路开发与挖掘沿线的旅游资源,可以形成上下一线的旅游链条,形成当地旅游资源的整体联动,进而促进本地旅游经济上档次、上水平,促进本地经济快速健康地发展。
三、民俗旅游
民族旅游以观赏、理解以及参与地域性风土人情为目的,特别适合于较短时段、较短路途的乡村旅游。它主要是将旅游区纳入文化之中,进而展示区域文化特征。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及支系,都有自己传统的民族文化,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性,各地区、各民族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交通、宗教、节庆、婚丧、礼仪、集市等都具有特色,并富有极为强烈的可视性和独有的观光魅力。
根据资源的特点,民俗旅游开发方式应该采取多种模式:(1)集锦荟萃式,如深圳的中国民俗文化村、北京的中华民族园等;(2)复古再现式,杭州和香港的宋城、无锡的唐城、吴文化公园均属于此类;(3)原地浓缩式,如当地政府或投资商在当地觅取合适地段,建以当地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主题公园,集中呈现民俗精华,如海南中部的苗寨和黎寨风情园均属此类;(4)原生自然式。它是在一个民俗文化相对丰富的地域中选择一个最典型、交通也比较便利的村落对旅游者展开宣传。以村民的自然生活生产和村落的自然形态为旅游内容,除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外几乎没有加工改造,如广东连南三排瑶寨。(5)主题附会式,如苏州名园”网师”园传统上仅白天对外开放,让游人欣赏江南园林的造园艺术和文化内涵,夜间不对外开放。(6)短期表现式,指一些特定的民俗文化只存在于很短的时间,激发短暂的旅游人流,如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回族的“古尔邦节”、白族和彝族的“火把节”,以及松桃苗族花鼓、滩堂戏、下火海等。
四、体育旅游
近年来,体育旅游已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体育旅游在发达国家开展得十分普遍,尤其是欧美地区,那里的人们己不满足于周末逛公园了,而是通过旅游参与一些体育活动,比如骑自行车郊游、上山滑雪、山间旅游,周末的时候到海滨冲浪、游泳、乘游艇出海等,既达到健身目的,又实现了对大自然的回归,使身心彻底放松。
体育旅游在我国的开展仅有十几年的历史。1986年成立了中国国际体育旅游公司,先后进行了一系列大型活动,例如:丝绸之路国际汽车拉力赛、老式汽车远征旅游、国际马拉松赛马、热气球邀请赛等大型体育旅游。此外,还在一些适合各项体育旅游的地区开发了许多项目,例如:珠峰探险、大渡河漂流、黑龙江狩猪、桂林一云南自行车游、丝绸古道汽车游、篙山少林寺武术游、沙漠一草原骑马骆驼游、阿坝地区徒步旅行等。最近,辽阔的内蒙古草原成为体育旅游的新热点,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源源不断地涌到内蒙古自治区风景名胜地,在响沙湾滑沙;在呼伦贝尔盟举办的”冰雕雪橇节”上人们在天然滑雪场上一展风采;夏天,游客在海拉尔举行全国橡皮艇漂流赛。包头、呼和浩特先后成立射击、攀岩俱乐部,开辟黄河漂流一爬响沙湾一登山等活动。海南则是开展帆板、海上摩托艇、海上跳伞,潜水等多种运动项目的好去处。
五、考察/探险旅游
指旅游者从未见过、听过或者经历过,既标新立异,又使人特别兴奋或惊心动魄的旅游活动。许多旅游者把获得各种刺激性的探险看作是一种享受。因此,探险旅游也属于一种享受旅游。我国的探险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碧绿的草原,茂密的森林,巍峨的雪山,茫茫的荒漠,奔腾的江河,汹涌的大海,由于偏远与艰险,许多美景至今仍完好保存在广阔人迹罕至的区域,被外界称之为“净土”。依托丰富的探险旅游资源,能够开发的旅游项目繁多,主要有秘境旅游、海底旅游探险、沙漠旅游、斗兽娱乐旅游、狩猎旅游、体育观战旅游、激流探险、洞穴探险、矿井探险、高山探险、森林探险等。我国开设此项目较成功的是海南,人们在此可潜入海底欣赏五彩斑斓的珊瑚礁和各种各样的热带鱼,还可观赏海底村庄、海底森林等,吸引了大批的国内外游客。
六、观光农业旅游
观光农业旅游是旅游市场中的一种新产品,游为主题,巧妙利用城乡各种差异来规划、设计是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以生态旅、组合旅游产品,以引起旅游消费欲望,满足旅游者食、住、行、游、购、娱的需求以及参与新型农业技术与生态农业活动、感受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旅游形式,简称观光农业。
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开发项目,观光农园这一旅游新产品不仅日趋活跃,而且日渐显示出良好的旅游开发前景。在我国发达地区的一些大中城市周边交通便利的农业地带开展的”当一天农民”、”插队落户”等观光农业旅游(或乡村旅游)已搞得红红火火。游历了名山大川的都市旅游者,在农业旅游中找到了一种真正接近自我、回归自然的乡土感觉。观光农园以其山清水秀,花果满山,鱼跃禽鸣,荷塘万里,凉亭竹棚,蕉林蔗林成片的农耕景观,从另一方面圆了许多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以农业生态的独特魅力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
七、湖泊湿地旅游
湿地生态系统的景观单一,景观结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进行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时,要注意开发项目的特色性。开发项目包括观鸟、水上体育运动、垂钓、捕鱼等活动。重点开发项目为观赏鸟类。青海湖鸟岛是我国最著名的观鸟胜地,新疆巴音布鲁克、山东荣成、鄱阳湖、洞庭湖、崇明岛、扎龙保护区,等均是观鸟的理想之地。
但我国的观鸟活动近年来才开始活跃起来,市场的全面发展需要培育。进行观鸟旅游活动的开发,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地点和掌握鸟类的生活习性,尤其是迁徙的季节,同时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导游。编制观鸟旅游指南也非常重要,内容主要包括观鸟时间、地点和注意事项。除专业观鸟外,还可以举办鸟类鉴赏和知识讲座、观鸟夏令营、筑巢引鸟、观鸟比赛等生动活泼的参与性活动。
八、山(岳)地旅游
山地是综合型的极具生态价值的生态旅游资源。山地系统本身是地球内、外应力错综共同作用的结果,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地质、地貌景观的多样性。山地系统由于土壤、植被、生物、气候系统的垂直带谱分布明显,特别是我国地貌的区域的界山往往具有东西或南北自然环境的过度性质,不仅出现生态的、物种的多样性和特殊性,而且造就了生物景观、水文景观、气温景象的多样性与特殊性。山地的绿色植被、丰富的动植物、鲜明的垂直带谱、新鲜的空气等对生态旅游者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山地生态旅游内容十分丰富,登山、健行、森林探秘、动植物观赏、温泉疗养、洞穴与瀑布探奇、宗教活动等,都是山地旅游的代表项目。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发展山地生态旅游的潜力极大。目前开发比较成功的有黄山、庐山、张家界、九寨沟、长白山、五指山、武夷山等。西安市秦岭山地生态旅游的开发也很有新意。中国山地生态旅游未来应重点开发的地区,疗养类有庐山、黄山、莫干山、鸡公山、峨眉山等;宗教探访类有四大道教名山和四大佛教名山;洞穴探奇类有贵州织金县织金洞、重庆武隆芙蓉洞、湖南张家界黄龙洞、鄂西腾龙洞、四川丰都雪玉洞、辽宁本溪水洞。
九、草原旅游
草原旅游是以草原生态系统为旅游对象的旅游活动。我国有60亿亩草地,约占国土面积的40%,其中83%的面积分布在我国西部。我国不仅有大面积辽阔的温带草原,更有世界独一无二的分布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草原,还有热带、亚热带草地。比较著名的大草原、草地有十处:锡林郭勒大草原、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鄂尔多斯荒漠草地、青藏高原高寒草原、新疆山地草原、甘肃祁连山地草地、云南香格里拉山地草地、云南元江河谷的热带草地、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温带疏林草地以及四川红原草甸等。
十、森林旅游
所谓森林旅游是指人们在林区依托森林风景资源开展的以旅游为主要目的的多种形式的野游活动。这种旅游无论是直接利用森林还是间接利用森林,都属于生态旅游的范畴。森林具有吸碳吐氧、阻风吸尘、降低噪声、净化水质、调节气温等多种生态功能,环境质量一流,特别是森林中空气负离子浓度高,森林植物又能产生一种精气,也叫植特芳香气(外国称“芬多精”)可以杀灭有害细菌,消除病菌,具有防治高血压、冠心病、神经官能症、哮喘、气管炎等多种疾病的功效。所以,在世界性的旅游热浪中,以“回归自然”为主题的森林旅游业前景十分看好。我国被海内外游客评选出的“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中就有35处与森林有关。我国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森林面积15894.1万公顷,从森林面积的绝对数量来讲,居世界第五位。特别是我国地跨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等众多气候带,林区自然景观多姿多彩。大小兴安岭壮美的大森林;川滇雪域高原的古老原始林;东南沿海的“海底”森林(红树林);大漠深处的胡杨林;喀斯特地貌的石山森林;还有整齐壮观的人工林海、竹海。
❾ 石门镇依靠独特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他们的事迹反映了人与自然的什么关系
身份证了一个独特的又这样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他们的实际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发展身份证呢,依靠独特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他们的实际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发展。
❿ 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关系
本来设计这个题目申报省课题的,但后来左思右想,还是放弃另选佳题。
当前各地旅游资源开发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市建设与旅游事业的发展因“两张皮”而导致不可再生的文化生态资源的浪费;有限的资源面临着旅游市场迅速扩张的巨大压力,重复建设和盲目粗放式开发更加重了资源供需失衡;资源开发从人文景观资源转向自然生态资源,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就成为一对难解的矛盾;旅游经济高速增长与僵化陈旧体制并存,开发机制有待转换,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
本课题设计论证,主要针对目前存在的以上问题,以我市为例来探讨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保护和利用的正确途径。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模式大致可分为四种:为保护而保护、为开发而开发、为保护而开发、为开发而保护。
1、为保护而保护模式是消极的,已被实践所否认的,这是文物部门的职责,不是地方政府的目的,特别不是旅游业的目的。
2、为开发而开发模式是盲目的,是一种传统落后的小农意识,根本不考虑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前面这两种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模式基本是被否定的。
3、为保护而开发模式一般指这个景观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必须是通过保护来开发的。如果被破坏了,是无法恢复的。这样的旅游资源,必须是政府垄断,在高起点的规划指导下,分片分期进行开发。
4、为开发而保护模式是政府对旅游项目的所有权垄断,经营权放开。谁最具有开发能力,谁设计的开发方案最好,来确定开发单位。对低层次的开发、破坏性的开发,必须停止,要进行结构性调整。
生态旅游已经成为当前各地旅游开发的热点。生态旅游开发综合效益很高,具有旅游、保护、促进经济增长或扶贫、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等四大功能。
发展生态旅游时一定要注意:
一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原生的、和谐的生态系统。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问题上,要将整个自然大地看成为一个宏观层次的景观,而不是微观层次的一个院落。在旅游景观中,必须是人与自然、文化与生态和谐共处的状态。
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应该受到良好保护。生态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不可逆的,保护的对象是什么?谁来保护?保护的目的和动力是什么?三者必须要搞清楚。否则,生态资源就不可能得到永续利用。
三是发展生态旅游要强调当地群众的参与性和收益性。只有当地群众的参与,才能把破坏资源的力量转变为保护资源的力量、建设性的力量。同时当地群众参与开发的生态旅游,是原汁原味的,这一人文与当地的生态是协调的,是互补的。只有当地群众参与,让他们获得了利益,才能让他们体会到资源的价值,自觉地进行保护。
旅游业是综合性很强的产业,而城市是最有深度的旅游资源,具有很好的留客性,是注意力经济与集聚性经济的结合体。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能把人们留下来的载体,非城市莫属。风景区内的景观即使再漂亮,也不可能把游客留住在那里,但城市可以达到这一效果。
城市与景区的互动、城市自身的塑造培植已经成为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的新靓点。
一是要确立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思想,如果没有一体化的战略思想,城镇建设就会出现千城一面。只有注意挖掘自己的优势,才能体现出各自城镇建设的特色。
二是要确立硬件建设一体化的意识。目前,我们这方面的意识比较薄弱,在硬件建设上往往是各自为政,各管各的。
三是要确立突出地方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建设一体化的特色。要着重塑造市民内在的文化素质,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打造城市核心竞争力,创新富有特色的城市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