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城乡旅游 » 山东半岛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分析

山东半岛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分析

发布时间: 2021-01-14 13:19:34

1. 工业城市,商业城市,风景旅游城市的城市空间结构有何不同

工业城市空间结构,租金低为主导因素。商业城市与交通通达度有关,风景旅游城市因地理环境而异。

2. 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5)题.材料一:图1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材料二:山东半岛城

(1)6月8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并且向北移动,因此北半球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日照在济南的南方,所以日照的昼短,济南的昼长.此日,济南离直射点较远,所以中午的日影较长.
(2)根据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分析山东是温带季风气候所对应的自然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山东是属于我国的华北地区,在春末夏初常见的气象灾害是春旱.
(3)根据工业部门所要考虑的主要区位因素不同,我们就可以将工业分为原料指向型、市场指向型、动力指向型、廉价劳动力指向型、技术指向型五大类.原料指向型工业,如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这些工业部门应该接近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东营市石油资源丰富,依靠石油资源发展化学工业,所以此工业是原料指向型工业.根据图1 分析潍坊地形平坦,农业发达,机械化程度高,所以市场需求量大,因此成为我国最大农业机械城.
(4)根据图中的青岛的位置分析其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青岛具有的优势有:①地理位置优越,海运和空运便利;②经济(或工、农业)基础好;③环境质量好;④创新能力强.
(5)根据图3的信息,以及材料的内容分析山东的农业面临的困境,并且提出对策.山东农业面临的问题:①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种植业比重过高;②人口数量多,人地矛盾凸显;③人口素质低,生态破坏严重.
采取的对策是:①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因地制宜,优化农业生产结构;②坚持科技创新,发展生态农业(山地丘陵地区退耕还林,发展立体农业);③加强宣传教育,加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故答案为:
(1)日照济南
(2)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干旱(春旱)
(3)原料(农业发达,)(消费)市场大
(4)①地理位置优越,海运和空运便利;②经济(或工、农业)基础好;③环境质量好;④创新能力强
(5)问题:①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种植业比重过高;②人口数量多,人地矛盾凸显;③人口素质低,生态破坏严重.
对策:①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因地制宜,优化农业生产结构;②坚持科技创新,发展生态农业(山地丘陵地区退耕还林,发展立体农业);③加强宣传教育,加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3. 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劣势

山东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成为中国经济板块中乃至东北亚地区极具影响力的经济隆起带,但在长三角和京津唐的南北“夹击”下,也存在成为经济“洼地”的可能。“如今,发展区域经济是各国、各地区避免边缘化的必要措施。面对全球制造中心东移的好机会,如果不注意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为吸引外资和民营资本创造好的软环境,就必定会被边缘化,处于劣势地位”。烟台大学区域发展与城市化体系研究所所长孙矩教授认为,这样的机遇对半岛区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毕竟,人员、物资、信息、资金顺畅流动的平台还远远称不上平整;与其他城市群的中心城市相比,济南、青岛的经济实力还相对较弱,腹地也有待拓展;如何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协调利益、调整标准、放宽权限、统一规则,建设良好的制度平台,变经济加法为乘法,是对地方政府的一次挑战。也许可以这样看,促进半岛城市群崛起是我省发展的试验田,它将为山东提前实现“两个率先”起到示范作用,进而推动全省乃至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

4.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自然条件概述

1.自然地理概况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主要包括胶东半岛及鲁中南山地的部分地带和山前平原及部分黄河三角洲,包括烟台、威海、青岛、日照、东营、济南、淄博和潍坊8个山东省的重要城市。其地理位置的特点是:①属于环渤海地区的南翼;②位于黄淮海平原的东南部;③伸入渤海和黄海之间;④介于长江三角洲、江淮平原与黄河三角洲黄淮海平原的连接过渡地带。这个地区位于山东省东北中部,显然是山东省向外开放与出海的通道所在。

图1 环渤海(及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理位置

环渤海地区由以下部分组成:以大连—鞍山—沈阳及锦州—锦西(葫芦岛)组成的“V”形城市群,作为渤海湾北翼的城市群;渤海湾西侧,为以唐山—天津—廊坊—北京三角地带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涉及保定—石家庄—邯郸—邢台—衡水—沧州等四边形的山前城市群,其发展的空间包括了黄淮海平原的大部分;山东半岛,主要是烟台—威海—青岛—日照4个城市为一边,东营、淄博、济南以及济州为另一边,中间连接济南—潍坊—青岛一线,构成H形城市群。青岛—日照可南联连云港、南通直至上海,贯通黄海与东海的滨海地带。所以说,山东半岛城市群,在经济发展与国防保护方面都涉及我国东半部南、北两大地域的发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图1)。

整个环渤海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型气候条件,降水量为550~1100mm/a,山地为600~1100mm/a,平原区只有500~700mm/a,而蒸发量达1300~1900mm/a。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多年平均气温为11~14℃,多年平均降水量只有670mm左右。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涉及山东省主要的3个地貌类型,即:胶东半岛丘陵区,高程一般在200m以下;黄淮海平原的东南部分,包括鲁中南山地前平原,高程在几十米以下;鲁中南山地,其中泰山最高峰高程为1524m,此外鲁山为1108m。山东半岛地区地势见图2。

图2 环渤海地区卫星遥感照片

2.水系概述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河流有黄河、清河和胶东水系,黄河流域除了黄河主干道通过利津向东北汇入渤海湾之外,尚有玉符河及南、北沙河;山东四大水系的沂、沭、汶、泗河中的沭河为淮河水系;小清河及胶东半岛小河流则单独汇入海洋。胶东丘陵地带较大的河流有五龙河、大沽河、中村河、城阳河及胶河等。这些河流短,流域面积小。黄河流域,1995年由于中上游过量开发和大水库蓄水,造成下游断流达700km。山东半岛地区水系大汶河,又名汶河,是黄河下游最大的支流(图3),古时为古济水的支流,元代后汇入大清河。清咸丰五年(公元183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入渤海,大汶河才成为黄河支流,元朝时曾修付坝,分大汶河水以南流济运(河)。清光绪27年(1901年)时,漕运完全停止,南流汶水失去意义。1946年堵塞了南流口门(小清河口),1959年堵塞了位于戴村坝上游的南流口(小汶河口)。至此,大汶河水全部注入东平湖,后经陈山口闸汇入黄河,汇入黄河的河口叫清河口。

图3 黄河中下游及大汶河支流地下水资源分布(据张宗祜等,2004)

大汶河位于鲁中山地和鲁西平原间,有两支源流:北支牟源河,发源于沂源县崮山沙崖子村,长119km,流域面积5669km2;南支柴汶河,发源于沂源县境,长115km,流域面积1951km2,沿牟汶河上行40km,右岸汇入赢汶河,长87km,流域面积1324km2。大汶河涉及泰安、济南、济宁、淄博等4个市13个县,全流域面积约8635km2,其中山区占36.07%,丘陵占33.73%,平原25.76%,洼地占4.44%;于泰安市内流域面积有8091km2占全流域的93.7%。

大汶河于戴村坝水文站测得的年平均径流量为13.7×108m3(控制流域面积95.7%),其中汛期为11.53×108m3,占83.7%(1952~1980);年径流量变化大,最大为60.73×108m3(1964年),最小只有0.47×108m3(1968年),两者相差123倍;年输沙量达180t,汛期达172×104t,占95.6%。

通过利津水文站入河口区的黄河平均径流量为460×108m3,年平均输沙量约12×108t。由于海浅潮弱,被输送入海的泥沙只有1/3,其余2/3泥沙淤积在三角洲和滨海区,自然起填海造陆作用。胜利油田就利用黄河河口泥沙淤积导引入油田开采的滨海地带,使海上油田变为陆地油田。由于河口淤积,使黄河口每年向海伸进约2km。当淤积到一定程度,不能很好满足排沙条件时,黄河的尾闾河道就会出现摆动,另寻捷径入海。这样,黄河尾闾不断摆动,不断出现新黄河入海河道,就形成黄河三角洲的湿地。1855~1953年,黄河入海口就改变7次,后来在人工控制下,把三角洲顶点下移约30km至渔洼附近,缩小了黄河尾闾改道摆动范围,称为小三角洲,面积约2200km2。1954~1982年,共造陆1100km2,平均每年造陆38km2。这片新土地对发展盐业、畜牧业、农业、渔业等,起了很好的作用。

5. 山东半岛城市群土地资源概况与水土资源配置

1.山东半岛城市群土地资源概况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东部胶东地区为丘陵,南部鲁中南山地为中低山丘陵,西部、北部为平原。在东部丘陵之间有山丘间平原盆地,高程在50~200m,山间倾斜平原,以昌邑—寿光—恒台一带为代表。黄河冲积平原及冲积海积平原为主要土地资源,在利津以下为现代黄河三角洲平原。由于黄河河道的变迁,黄河三角洲平原有较大的变迁范围。因此,目前三角洲上的河网及早期三角洲的河网,构成复杂的水、土资源。

山东半岛城市群,主要处于胶东丘陵(鲁东丘陵)、鲁中南山地及鲁北黄河三角洲及黄淮海的冲积平原。半岛城市群地区国土面积64956km2,占山东省总面积的42.3%;其中平原盆地面积36319km2,占本区面积的55.9%,丘陵和山地面积28637km2,占44.1%。

据国土资源部门资料,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的土地面积有373.9×104km2,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7%。据2004年统计,半岛城市群地区农用地为538.5×104km2,建设用地为111.9×104km2,未利用土地为87×104km2,分别占半岛群地区土地资源的73.0%、15.2%和11.8%,并分别占全省的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46.4%、47%和50%。

这些数据表明,半岛城市群地区土地资源已大部分开发用于农业生产,未利用的87×104km2土地,占全省未利用土地的一半,主要是荒草地、盐碱地、泥泽地、河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等。半岛城市群地区未利用土地见表18。

表18 山东省半岛群地区8个城市未利用土地 单位:104×km2

2.水土资源配置情况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土地面积只有373.9×104km2,人均国土面积0.18km2,(2.05亩/人),若只算农用地538.9×104km2,其中耕地面积2.97.3×104km2,则人均耕地只有0.075km2(1.13亩),比全省1.23亩/人的数值还小。

山东半岛人均耕地与西北干旱地区相比是不少的,从人均水资源量上来看,也属于缺水地区(表19)。

表19 山东半岛地区和西北地区人均水-土资源对照

从这些对比数值来看,新疆、青海地域大,人口少,因而人均水资源量多,但大面积的沙漠以及干旱地带生态需水量大,人均水资源量多并不足以表明水资源的丰富情况。就水、土资源匹配而言,山东半岛地区,人均水资源和耕地资源匹配情况比宁夏要好,与陕西相比差不多。

3.水、土资源配置的潜力分析

黄河三角洲,土地、水资源相对比半岛其他地区丰富,整个黄河三角洲在黄河演变过程中也是不断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使三角洲土地资源和地表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

3000年来,黄河不断改道的范围很宽,北到海河,南达淮河,在中下游地带构成黄淮海平原。自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602年)至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黄河北流入渤海,这是有史以来黄河演化的第一时期。宋建炎二年(1128年)至清咸丰四年(公元1855年),为黄河演化的第二时期,黄河南流入黄海。1855年6月在兰考县铜瓦厢决口改造,夺大清河河道,使黄河重新入渤海。自1949年以来,由于注重对黄河水灾的防治,在黄河两岸加固堤坝建设,结果导致大量泥沙在中下游沉积,使黄河中下游河道成为悬河,虽然没有决口改道,但悬河仍构成水患威胁。黄河尾闾自1855年以后,决口50多次,大的改道11次,自1934年以来,形成以渔洼为顶点的现代三角洲。黄河近代和现代三角洲变化如图15所示(安永会等,2005)。

图15 近代和现代黄河三角洲叶瓣(据安永会等,2005)

根据一些粗略计算,如果合理调蓄地下水资源,胶东低山丘陵、鲁中南山前冲洪积平原及黄泛平原地下水系统开采潜力资源共有约14×108m3/a。当然,这个数量水资源也不是很多(表20)。

表20 山东半岛不同地区地下水资源潜力分析 单位:108m3/a

4.用水量结构的调节与土地的合理开发

在山东半岛地区,河流面积为12.7×104km2,湖泊面积很小,可忽略不计,苇地占53.3×104km2,滩涂有17.8×104km2。其中,如何利用苇地和滩涂,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山东半岛农业用地结构见表21。耕地面积297.3×104km2,相当于4459.5万亩,农田灌溉用水57.2×108m3/a,平均每亩农田用水量为129.63m3/a,这个灌溉用水量不是很多,因而在农业节水方面可节约水资源的数量不是太多。只是在发展旱季农作物面积方面可以作些调整。根据山东半岛现有规定的用水量,应当还是具有节水潜力的(表22)。

表21 山东半岛城市群农用地构成概况 单位:104km2

表22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农业用水分析(m3/亩)

按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计算,现山东半岛灌溉需水量为75.37×108m3/a(保证率50%时)或76.6×108m3(保证率75%时),从这个定额数量看,山东半岛农田所需水量还是有节水的可能性。四川省岩溶地区2000年灌溉水量为470m3/亩,拟2030年减少为400m3/亩;贵州岩溶地区水田需水量为350~380m3/亩。山东地区雨量少,相应水田灌溉水量可相应减少。

6. 简述城市空间结构分析

市空间结构看应体现以下二个方面:

1、 承重结构与非承重结构,承重结构指城市空间在一定的生存生活质量标准下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品量;而非承重结构是指城市空间范围内多元文化的传统、厚重的文脉特征,以及文化沉淀等对城市容量所具有的非限制性。

2、 显性结构与陷性结构,显性结构指城市空间中道路网络、建筑界面、开敞空间、功能分区等一切显露于外的物理空间;隐性结构指的是各城市要素相互之间的联系,如产生结构的比重,社会各阶层的空间分异在需市空间结构中的地域表现,以及城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种种要素在城市空间结构中的沉淀与影响。
城市是人类生产的最大商品。如果将城市空间定位于一种商品的范畴内,那么城市这一商品的使用性就会影响整个城市空间的价值的大小,而如果要提升城市这一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就需从城市的空间结构着手,那么做为房地产企业是否也找到了着手点?要想做企业,首先应找准城市空间结构;其次在分析各城要素,从而具体确定地产项目。再者,做为城市空间结构的一种基本状态,集中与分散也应是房地企业重点研究的内容。

下面让我们认识一下集中与分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空间集聚过程与城市空间的扩散过程同时发生。

一方面,随着大量人口向城市的聚集,城市的居住密度日益提高,城市中心建成区B至于郊区都处于空间迅速扩展的阶段,集中程度的提高正迅速地走向它的反面,即过度集中产生一系列无法容忍的“城市问题”,这迫使一部分条件的人必须撤离原有的住区以寻求更适宜的环境,

另一方面,随着到郊外寻求生活空间成为一种时尚、一种风气后,城市迅速拉松,交通工具将广大的居民在100KM甚至200KM的城市圈内来回运载,城市边缘与郊区的繁荣使居住场所与工作场所的分离更加走向极端。分散过程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而且几乎是在发展中国家处于城市化急剧集中的阶段,这是人力资本在空间上流动的结果,为了更好地就业及接受更好的教育是适移的主要目的,同时,也是出于住房条件的考虑,但最为主要的还是经济活动分配上的空间就化,从重工业到高技术产业及服务、信息业的转变,从大工厂到专门化的中小企业的转变,减少了对市中心区位的需要,也降低了规模经济及集聚经济的重要性与优势,使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自由更富有弹性,企业能够从核心到边缘甚至边边缘。

1、 从交通伸展形成的空间结构有两种典型的模式:当城市为单中心结构时,其外部结构往往由中心区向外交通伸展,形成星状化结构;当城市发展、规模扩大至一定程度后,该结构往往向双中心结构或多中心结构演化,形成串珠放射状结构。

2、 轴线带状结构。该结构一般是沿一条主要交通线或沿海、江、河或其他自然地形发展而来,城市形态呈带状、条状演化,主城副城之间易形成串珠状关系。

3、 均匀伸展结构。该结构在单中心下是主城——卫星城体系在多中心状态下可以成网络伸展体系。

在集聚和扩散的作用下,城市空间结构会发生局部甚至全部的演化,其方式有:星形演化(点式演化)、圈层演化(轴式演化)、蛙跳演化(团决式演化)。最后我会发现城市外部空间的伸展总是沿优区位,即阻力最小的方向发展,而轴式演化由于交通可达性的拉动作用而表现的最为生动、活跃,在昆明城我们不难看出滇池路及北京路就是这种形式的演化。当伸展轴为全封闭的快速干道时,则空间发展以节点集聚为主要方式(各高速公路)。而伸展仅仅是一般性道路时,则马赛克式的填充为比较常见。

以上是城市外部空间演化,下面我们了解下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演化:

1、 单核演化。

在城市内部,城市核心区一般是指市中心区,它是城市各种主要活动的集聚地,在此区域内,形成城市人流、物流、资金流等的高度集中,同时他具有五个基本特征:中心性、可达性、集聚性、流通性,城市中心区的上述特征,随着规模的扩大会在城市的其他区位相继出现,出现中心移甚至中心演替的情况,即城市中心越大,城市中心已不再是某个点状或团状空间,而是转向跨街区、多轴向的片状空间或接近地理中心。城市中心的扩大(集聚),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的恶化,以及更捷性与可达性的降低,造成居住功能的向外迁移,城市的空间化。城市中心的演化反映了人口集中的空间格局的重新组织,城市向某个方向发展时,空间中心也会随之移动,空间的不断演替,不断地改变着原有城市空间的结构关系,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单核结构演化的实际可能性。

2、 多核演化。当原有的单核城市不能容纳快速发展的城市中心职能时,就有可能在其他地方出现另处的中心或次中心,或者原有的中心功能发生分化,使一部分功能在其他区位集中,而保留下来的部分功能也因专门化程度提高而使集中程度加强。

一般情况单核结构向多核结的演化有下列几种情形:

①、 原中心容量饱和,不能满足需要,原业等级较低但区位较好的中心有可以发展成新的中心,或并行原中心构成双核结构。

②、为抑制原中心的过度拥挤与膨胀,选择某些节点,形成新的中心,有意说培育新中心的目的,往往是为了解决原中心过度集中的问题,或者是为了新开发区更快的发展。

③、 为了保护原中心的文化风貌,开辟新区后自然形成新的中心,一些著名的古城如罗马、佛罗伦萨、苏州等都是通过这一办法演化出多核结构。

④、 因地形地貌的限制,或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形成的一些天然聚落,只能以多核结构来组织城市的空间布局。

3、核心 —— 边缘演化

任何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都是在城市核心与城市边缘相互作用的关系中进行的,在城市中,不可避免地存在集中景观与分散景观同时并存的空间特征,城市越大,这种特征越明显,城市越小,这种特征则越模糊。在核心与边缘的演化关系中“核心”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它决定边缘的形态与大小,反过来,边缘的结构与形态也反作用于城市的核心的大小。

7. 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区位优势

经济区域的竞争力,取决于区域核心的竞争力。在山东的经济版图上,“半岛城市群”无疑是最大的“闪光点”。2002年,这一地区以占全省46.6%的陆地面积和42.9%的人口,创造了占全省2/3左右的GDP,人均GDP一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0%左右。半岛城市群共有30个设市城市、651个建制镇,分别占全省的62.5%、51.9%,城市化水平“九五”以来一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左右。在这片7.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济南、青岛和烟台3个年GDP1000亿元以上的“经济巨人”,还集中了山东14个全国经济百强县中的12个,聚集着经国务院和省政府批准的50家经济开发区和9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包括海尔、海信、青啤、轻骑、浪潮、重汽、胜利油田、齐鲁石化在内的一大批“巨人”型企业。半岛8市旅游业总收入占全省旅游业总收入的74.9%。省建设厅长杨焕彩指出,广东的发展得益于珠江三角洲的率先开放,江苏的崛起在于苏锡常的超常规发展。而珠三角、长三角都是城市密集、人口密度大的地方,其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周边的带动力特别强。半岛城市群区位优势明显,发展基础好,是我省经济发展的龙脊。推出“半岛城市群”正是源于这样的战略考虑--8个城市形成合力联合出击,发挥整体优势。

8.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壳稳定性与地震分析简述

1.地质环境演化

山东地区在新太古代中期(阜平运动2600Ma)以后到中新元古代时期为陆壳固结后形成稳定地块向刚性发展的阶段。早震旦世时,全区仍处于稳定隆起阶段,只有沂沭海峡地区下沉接受海相沉积。晚震旦世到早寒武世时,接受华北陆表海沉积。早奥陶世时,为NNE向断裂,使烟台—青岛一带成为陆地。晚奥陶世,山东地域抬升为华北古陆,一直持续至早石炭世,都属华北古陆。这个时期,受加里东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寒武系—奥陶系的碳酸盐岩发生古岩溶作用,这也是华北普遍发育古岩溶的时期。

晚石炭世,青岛一带有NE向古陆出现,山东其他地域仍然是华北滨浅海。早二叠世,青岛—烟台一带为山地,其他地区则为华北盆地,为海陆交互含煤、碎屑及碳酸盐岩的沉积。直至晚二叠世,仍为华北盆地及古陆,内陆盆地有河湖相沉积。早三叠世,烟台—济南的东南部为古陆,其他地区仍为华北盆地。晚中三叠世,上升为华北高地,直至早白垩世,山东地域仍属于华北高地,但青岛及部分胶州湾地域成为内陆盆地。晚白垩世,山东地域分属NNE向苏北盆地及华北盆地。古近纪,苏北盆地缩小,华北盆地扩大;新近纪,华北盆地与苏北盆地沟通,在济南的北—西南—东南一带,形成马蹄形近海盆地,有河湖相沉积。

早更新世时山东地域仍然属盆地,有河流砂砾沉积及淡水湖相沉积。晚更新世时,青岛—烟台—济南为古陆,其他地区为海陆交互沉积。

从上述地质环境演化过程看,在元古宙时就有泰山杂岩的沉积,有火成岩生成,寒武纪—中奥陶世的碎屑-碳酸盐岩广泛发育,而后上升为陆,而有古岩溶发育,直至晚石炭世。而后,山东地域出现沉降与隆升的变化,古陆与盆地分异出现,但浅海、滨海的盆地分布面积较广,烟台—青岛一带,相对成为陆地的时间较长。

目前,主要受构造因素控制的山东半岛地区的地貌景观如图4所示。

2.环渤海地区地壳构造稳定性分析

地球有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4个圈层。岩石圈主要是指地球最外层的固体硬壳。岩石圈的厚度有多大,界面在何处,这方面的认识是随着人们对地球认识的加深而发展的。1909年在南欧发现地下50多千米处存在一个界面,被称为莫霍面,也被作为地壳的底部界限,莫霍面以下被认为是地幔。早期在地壳中也划分出硅铝层和硅镁层。1925年,在沉积岩底部和莫霍面之间,又发现地震波速度明显改变的界面,称为康拉德面,作为硅铝层和硅镁层的界限。以往,也把岩石圈的下部界面定在莫霍面。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量地球物理勘探资料证明了20年代古登堡(B.Gutenberg)的分析(Birch,1952),认为在地表以下100~200km范围内,存在着一个地震波的低速层。以往认为,地壳厚度(莫霍面以上),在青藏高原达60km,平原地区为20~40km,大洋盆地只有5~8km;在大洋的洋脊位置,大量地幔物质上涌。后来的地震波速资料表明,在60~250km范围内,有比其上、下岩体更软的物质存在,就是软流圈。软流圈的上部界限,就是低速层的上部界限,也就是地幔上部的一个界面,目前多数学者也将它作为岩石圈的下部界限。软流圈厚度多大,目前尚无定论。软流圈中有固相、液相及气相3种物质构成的三相流,与矿产资源形成、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密切关系。软流圈结构示意见图5(卢耀如,1999)。

莫霍面以下的温度梯度为12℃/km,莫霍面温度约为500~700℃,软流圈上的开放系统在洋底出露。据夏威夷等地岩浆喷发的研究表明,来自地下深处的玄武岩温度达1200~1300℃。原生岩浆形成于50~200km,即软流圈活跃的位置。软流圈是大规模岩浆活动的发源地,全球性洋底扩张运动,显示了软流圈的作用。软流圈热量来自放射性元素蜕变,也来自地幔的热扩散、热对流与热传导。软流圈中的物质来源于下地幔物质圈层分化出的水和挥发性物质,也来源于造山带底部,即软流圈对岩石圈内界面产生的内侵蚀作用,使岩石圈被侵蚀与熔融而成为软流圈的组分。被侵蚀熔融的岩石圈物体厚度,估计达几百千米,而岩石圈又在高温熔融状态的软流圈上漂移,这就是岩石圈中板块运动的机理。据均衡原理推断下,山体及厚岩石圈部位就要更多地沉入软流圈中(类似阿基米德定律)。这样,软流圈与岩石圈的内界面,就必然要不断发生熔融与侵蚀。岩石圈与软流圈的相互作用,使产生气-液-固的三相流的流场不断变化,加上海底扩张与火山喷发,导致软流圈和岩石圈不断产生变化,形成平衡-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循环状态,导致一系列地质作用的活跃,以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

软流圈中的矿物成分,主要是橄榄石、斜长辉石、单斜辉石和石榴子石。岩石圈随深度和压力的不同,生成的矿物也不同,大陆岩石圈比大洋岩石圈厚,平均达120km,大陆玄武岩质岩浆主要形成于100~150km的软流圈中。

软流圈的下部与下地幔的界面尚未确定,上地幔黏滞度在1020~1021mPa·s(McCon-nell,1968),下地幔物质的黏滞度推测为1022~1024mPa·s(Walcott,1993),而软流圈为4×1018~6×1020mPa·s。下地幔分异作用,向软流圈提供水和挥发物,造成软流圈的低黏滞度,增大其流动性。另一方面,软流圈中物质也可以沉入下地幔中,下地幔物质成分分为金属硫化物和氧化物,底部镁和镍成分增长。由于地球演化中,重的物质向深部分异积聚,所以下地幔也是提供矿床元素的源地。下地幔中铁、镁硅酸盐矿物逐渐由疏堆积结构变为密堆积结构,而生成高压型氧化物如MgO、FeO、SiO2等,这些成分向上运移,又密切影响到碳酸盐岩的岩石变化,如产生白云岩化、硅化等作用(牛文元,1981;林伍德,1981)。

图4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貌略图 (据山东省国土资源厅)

图5 软流圈结构示意图(据卢耀如,1999)

在高山及板块相撞造山带,由于岩石圈沉入软流圈中较深,使软流圈中流动的三相流(固、液、气)物质受阻,在高温高压下,对岩石圈产生内侵蚀作用,并有部分为固体流,增大黏滞性,对邻近地带又会产生内吸附作用,内增生作用加大了地壳的厚度,又相应引起地壳的沉浸,产生沉陷、沉降现象。这种三相流作用,是产生构造变化、引起地壳隆起与沉降的重要原因,也是火山喷发、地震等灾害的发源地。

环渤海地区莫霍面深度变化不太大(田德培,2005),山东半岛地区莫霍面深度为30km左右,表明这一地带的地壳中三相流活动带位置较浅。环渤海地区的莫霍面等深线见图6。

环渤海地区构造带分布情况见图7。

3.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壳构造与地壳稳定性分析

前节已略述山东地区的地质环境与构造运动的演化概况。需着重指出山东地区燕山运动的影响也是显著的。白垩纪后有海盆-陆地的变迁,并有许多断裂构造继承发育,生成新的构造形迹。对山东全省而言,特别是对半岛城市群地区而言,郯庐断裂带是最主要的活动断裂带。

郯庐断裂带为郯城至庐江的断裂带,是我国东部大陆边缘的一条巨型断裂带,总体呈NNE走向,绵延超过2400km。该断裂带跨越了具有不同演化历史的东北吉黑地块、华北板块及大别山-苏鲁构造带,其形成与演化对中国东部中生代以来沉积岩相与古地理环境、岩浆作用,以及金属矿产和油气田生成,都具有密切的关系。郯庐断裂带发生于印支末期华北板块与华南地段拼接的过程中,该断裂带主要表现为中下地壳左行韧性剪切变形。燕山期为其主要活动时期。

图6 环渤海地区莫霍面的深度等值线图(据田德培,2005)

图 7 环渤海地区活动构造带分布简图( 据田德培,2005)

郯庐断裂带实际上起于湖北武穴( 原称广济) 的长江北岸,经安徽的宿松、潜山、庐江、嘉山,江苏的泗洪、宿 迁,山 东 的 郯 城、沂 水、潍坊,过渤海湾,穿越东北 3 省,延至黑龙江的逊克一带,进入俄罗斯境内。郯庐断裂带可分为 3 段: 北段,断裂带以分支断裂组成为特征,包括敦化 - 密山断裂、依兰 - 依通断裂带、松辽平原东 - 逊克、孙吴一带断裂; 中段,为沂沭断裂,由 4 条大致平行的主干断裂组成 ( 图 8) ; 南段,由嘉山 - 庐江断裂和五河 - 合肥断裂构成东西向主干断裂。

郯庐断裂带中段由 4 条大致平行的主干断裂组成,自东向西分别为昌邑 - 大店断裂带、安丘 - 莒县断裂带、沂水 - 汤头断裂带和唐吾 - 葛沟断裂带。前人测得的郯庐断裂带古应力值 σ1- σ3为 29. 1 ~ 176. 3MPa。郯庐断裂带及其邻区韧性变形古应力值为 40. 35 ~118. 83MPa。国内外其他著名活动断裂带 σ1- σ3为 20 ~ 150MPa( 美国、法国、澳大利亚、苏格兰等)( 王小凤,2002) 。

郯庐断裂带在早期 ( 燕山期前)普遍的韧性变形之后 ( 燕山期以后)主要为脆性破裂或脆性变形。用岩石声发射性法( AE 法) 估算郯庐断裂带地区岩石变形所经历的各期构造主应力值为 51. 3 ~192. 8MPa,抗压强度为 87. 6 ~240. 7MPa。郯庐断裂带韧性变形主应力 σ1方向见表 1。

除了受郯庐断裂带影响之外,整个山东省处于二级构造单元,华北坳陷、鲁西隆起和鲁东隆起和胶南 - 威海造山带影响之下。

4. 地震活动概况

根据上面所述,显然郯庐断裂带在全新世仍有活动,集中于莒县上岭至泗洪县孙牌,全长约200km,其中 F5断裂于1668 年发生8级地震,近代破裂方式为挤压兼右旋走滑。郯庐断裂带的西支唐吾 - 葛沟断裂带及沂水 - 汤头断裂带,也有晚更新世活动的证据,为右旋走滑; 在沂水、潍坊间有大量晚新生代玄武岩喷发。在鲁西南地区,蒙山山区断裂带和苍尼断裂带于晚更新世时期也有过活动。

图 8 郯庐断裂带中段结构图( 据郭振一等,1985)

表1 郯庐断裂带地区韧性变形主压应力σ1方向一览表

(据王小凤,2002)

山东半岛一系列盆地的形成都与构造与断裂带活动密切相关,多数盆地,大者如沂原盆地、临朐盆地、莒县盆地、黄县盆地等,于早更新世都有构造活动,但逐渐减弱,个别于全新世时仍有活动,如莒县盆地。

从区域地震情况分析,与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壳稳定性及地震密切相关的,除了郯庐断裂带之外,尚有南黄海地震构造带及燕山-渤海地震构造带。

南黄海地震带主要为NW—NNE及NW—NNW向第四纪活动断裂控制,7、8级地震带位于两组断裂交汇处,6级地震带位于构造带一定部位。

燕山-渤海地震构造带,主要体现为渤海-威海强震带及诸城-惠民中强地震带。前者,受NW及NWW向断裂带控制,新近纪以来发展形成的新活动断裂带,在渤海中部横切郯庐断裂带,为7级大地震多发带,强度大、频率高;后者受益都断裂、双山-李家庄断裂带控制,曾发生临朐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质-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级地震。

山东半岛地区地震震源及深度见图9。

图9 山东半岛城市群及附近地区现代地震源深度分布图(1970~2005.12)(据山东省地震局)

5.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震规律探索

(1)地震的带形性和群集性

从1480~2005年的观测记录来看,山东半岛地区发生的MS4.7级以上地震,受活动断裂带影响明显,呈现出成带性特征,在大构造交汇处,出现强震,且会继承发育,而呈现出群集性。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MS>4.7级地震的震中分布与构造分析见图10。

图10 山东半岛城市群及附近地区MS>4.7级地震震中分布(1480~2005年)

根据有关地震监测资料,1480~2005年郯庐断裂带及山东半岛地区MS>5级和MS>6的地震情况,见表2及表3。

表2 郯庐断裂带(1480~2005)MS>5级的地震幕式活动

表 3 山东半岛城市群及附近地区与华北地区的地震幕式活动关系

(2)地震综合情况

山东半岛地区综合地震情况见图11,图上表示整个半岛区都处在地震裂度Ⅶ度以上的地区内,最高达Ⅺ度,莒县部分,日照、五莲、诸城、安丘等地处在Ⅸ度内,Ⅷ度区也有较高比例。

图11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震综合等震线图(据山东省地震局)

9. 山东半岛八大城市的城市功能探索与有关建议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8个城市的地质-生态环境条件各有优劣。从有关条件上进行评判,也是有所差别的。但是这种评判并非最终结论,只是提供一定的参考,因此应认真从整个山东半岛,甚至整个山东省,及环渤海和长江三角洲的区域性战略地位上,探索这8个城市的功能差异,及彼此间的有机配合,以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1.八大城市的功能协调

(1)济南市

面积799850.28hm2,人口642.88万,人均可支配收入13578.84元(2005年,以下同)为全省平均的117%。2005年,生产总值1876.61亿元,为全省的10.13%。

济南市目前是山东省政治、文化、经济、贸易等中心,在城市发展中保护济南泉群是非常重要的前提。因此,济南市不能无限扩展,以致破坏自然环境,而诱发更多不良现象的发生。

为此,建议济南市应当将城市功能予以减缩,有泉水涌出的旧城区,主要作为政治、文化、科研及旅游的场所,而西部地带,则可以发展商业、经贸、金融及相应的工业区。

(2)青岛市

面积1110268.02hm2,人口819.55万,人均可支配收入12919.84元,为全省平均的113.3%;工业总产值达43166128万元,为全省的10.18%。青岛市目前是航运、电子工业、文化、科技、贸易的中心,根据青岛的自然条件,今后突出发展的还是航运、电子工业、信息工业、渔业。从青岛市的水、土资源上看,青岛不宜在市区过多地发展人口,今后应限制人口在老市区的发展,在黄岛及其管辖的县城可适当发展些能节省水、电而不污染的企业,如石化工业和先进制造业,但不要设在滨海市区。渤海湾和黄海等,也都曾发生过强震。此外,青岛海水入侵已很严重,今后海平面上升将会加剧海水入侵,是在今后发展中需要予以关注的问题,应建立相应的灾害链预警系统。

(3)淄博市

面积596517.09hm2,人口442.44万,人均可支配收入12031.82元,为全省平均的1.03%。2005年生产总值为1430.9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为32553元,为全省人均的102%。主要为鲁中南山地,水、土资源也是不丰富。目前淄博市主要工业是煤炭能源和石化工业,但2005年,第一产业产值只有60.0亿元,第二产业达955.78亿元,农、林、牧、渔等总产值为1102847万元,为全省的2.9%。

因此,对淄博市而言,应当继续发展煤炭能源及石化等有关工业,以及陶瓷工业。另外,在淄博地区,合理开发利用岩溶水资源,尚应发展现代节水农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

(4)东营市

面积792325.65hm2,人口194.81万。2005年生产总值为1166.14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4929.28元,为全省最高;农业总产值923183万元,占全省的2.4%。全市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利润只有7708万元。

由于东营市滨海地带地势平坦,目前海水入侵已很严重,也有地面沉降发生,所以东营市的发展应向离岸的高处地段。除了油气工业之外,尚应当发展其他替代工业。东营市土地资源还是比较多的,应当在引黄驱盐、扩大水资源供给量方面多采取措施,农业具有发展前景。

(5)烟台市

面积1374645.7hm2,人口693.51万。矿业产值达290108.4万元,占山东半岛地区矿业产值5118076.2万元的5.65%。海产品产值达1157988万元(渔业为1176982万元),占山东半岛海产品总产值3761412万元的25.28%。

烟台地区,历史上多次发生5~6级地震。此地靠近威海强震带,地震问题还是需要认真对待的。烟台地区海水入侵问题也较严重,在芝罘、莱山、牟平、福山开发区,及龙口、莱州、海阳、莱阳、招选、长岛等市县,海水入侵合计达495km2;莱州湾地下水超采,已形成大的降落漏斗,地下水位下降大的已达2.14m。地下水下降,也加剧了海水入侵,使地下水矿化度由1995年的124mg/L上升至2000年的4409.56mg/L,5年内地下水矿化度增加了35.5倍。今后,烟台市可以进一步发展为海产品的生产和加工中心,矿业、旅游业也会进一步发展。

今后烟台市需要考虑灾害的防治问题,包括风暴潮、海水入侵、地震等,需要做好应急预案的制订,并建立气候-地质灾害链和相关灾害防治的预报预警系统。

(6)威海市

土地面积1600488.84hm2,人口277.59万。生产总值1169.77亿元,为山东半岛地区12249亿元的9.5%;为全省18516.87亿元的6.3%;海产品产值为1257881万元,占全市总产值的10%,占山东全省3761412万元的27.65%。矿业生产值只有26395.4万元。大农业包括农、牧、渔、林、渔等,总产值为2047447万元,占地区总产值的17.5%。

在威海辖区,历史上曾发生过8级及6级地震;海水入侵问题,也需要今后及早进一步采取防护措施。

(7)潍坊市

面积1600488.84hm2,人口有871.62万,2005年生产总值为1471.17亿元,工业总产值27241383元;农林牧渔总产值为3997742万元,占半岛地区该项总产值的27.17%。渔业生产值达215496万元,其中海产品产值164027万元。区内寿光的蔬菜基地,享誉全国,为北京等城市提供蔬菜供应。人均土地相对还是较多的,但耕地有限,从水土资源出发,在已有农田、菜园种植的基础上,宜进一步发展精细耕作农业、生态农业,可以在发展大农业的过程中,建立更好节水、节约土地的先进农业基地。

潍坊地区曾发生过7级地震,也是地下水降落形成大漏斗的地带,还存在海水入侵问题。寿光北部平原位于莱州湾滨海平原西段,第四纪地层厚200~300m,高矿化度咸水地带宽达20~30km,咸水层厚度达100m以上。因此,要保证寿光平原农业的发展,控制海水的入侵是首要的问题,涉及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与地表水,以及合理回灌调蓄地表水与地下水,以扼制海水的入侵问题。

(8)日照市

面积534799.20hm2,人口269.54万,总产值426.50亿元,其中农、林、牧、渔等产值有1207107万元,占总产值的20.3%。海产品产值375105万元,为大农业的30%。从日照市的水、土条件及人口来看,今后发展的空间还是有的,因此,在其城市功能定位上,可以作为青岛市的结伴城市,发展对外航运、外贸以及旅游事业。

日照市历史上有过地震,海水入侵也是存在的,在今后发展中,应当和青岛等滨海城市,共同建设气候-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

日照市和威海市在8个城市中,相对是经济发展不快的城市,但日照市比威海市要强些,日照市出口总值有132341万美元,为山东省4625113万美元的28.6%;威海为473400万美元,占全省的10.23%;最高为青岛1942323万美元,占全省的41.99%;其次为烟台市648308万美元,占14.01%。

在旅游外汇收入上,2005年,日照市只有1907.9万美元,只占全省78023.1万美元的2.44%;最高是烟台,为13206万美元,占全省的16.92%。

上述城市功能结构,是有明显区别的。今后,为了可持续发展需要可再做些调整,以争取有更好的发展。

2.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几个结构战略性问题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8个城市的功能结构,必须与其所处自然地理环境和地质环境的特点相适应,才能取得进一步的可持续发展,在上面论述的基础上,这里再提几个与8个城市功能与发展途径有关的战略问题。

(1)突出城市特色功能的发展

8个城市的现有功能还是明显的,建议今后更应突出各自的中心特色:

1)济南———政治、文化、教育与旅游中心;

2)青岛———航运、外贸、新兴工业中心;

3)淄博———煤炭能源、化工与陶瓷工业中心;

4)东营———油气能源工业中心;

5)烟台———水产、旅游、矿业中心;

6)潍坊———现代农业、食品工业中心;

7)威海———海运、外贸、旅游中心;

8)日照———旅游、海运中心。

上面所列的中心,其比重和级次还是有所不同的。需要探讨的是,环渤海南岸的经济中心,也就是山东省的经济中心,应当在哪里发展。2005年,青岛地区生产总值达2695.32亿元,占全省18516.87亿元的14.55%。这个比例并不算高,今后应当进一步确定青岛市的经济中心地位。济南市,生产总产值在山东省列第3位,受水资源及土地资源的限制,济南市应当放弃发展经济及成为工业中心的愿望。这样处在环渤海地区北翼的大连、西翼的天津和南翼的青岛成为三足鼎立之势,而青岛又面临黄海、南邻长江三角洲,其经济与航运中心的作用,应当与江苏的连云港、上海洋山港相互协调。

(2)城市的联合经济发展功能

一个城市的发展,在已取得较显著成效的情况下,若仍以行政区划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结构,必定不能很好地发展,还会加剧相互竞争,又会造成重复发展。如每个城市都要成为山东半岛的中心,那样必然会造成更大的人才、资源的浪费,也会加剧对环境的破坏。因此,今后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宜强调区域协调、市市联手、合理规划、整合资源、协同防灾,将会取得更好的可持续发展前景。为此,在山东半岛地区,可加强城市部门间协作,建立共同发展带。

1)青(岛)(包括日照)-烟(台)(包括威海)发展带:为山东半岛沟通渤海—黄海的发展带,与渤海湾西翼的(天)津唐(山)发展带及北翼的大(连)-锦(州)发展带形成鼎足而立的发展带布局。青(岛)-烟(台)发展带应当是环渤海南翼及长江三角洲北部邻区的经贸、航运、电子等新兴工业和水产业中心,随着今后国际化的发展,应更好地向海洋、向全世界发展。

2)东(营)-淄(博)发展带:在目前东营油气能源开发中心和煤炭能源发展中心之间,形成东(营)-淄(博)发展带,仍是以发展能源及有关化工为中心。这个中心,也是应当向海洋发展的经济带,这个经济带可以利用自身生产的油田和煤炭资源,也可利用第二资源,也就是从海外进口油气资源。这个发展带与青-烟发展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青-烟发展带可以利用海运中心的条件,及地形以丘陵为主、高程在200m以下的优势,修建更多的地下油库,原油的储存也可通过管道与东-淄发展带相连。这样在油气的安全供应上,有很重要的意义。本发展带也可延伸到半岛城市群以外的城市,如莱芜市,使之成为更好的资源开发带。

3)潍(坊)(包括寿光)-高(密)发展带:本带位于环渤海滨海平原和莱河中下游冲积平原地带,地势平坦,在农业上已取得很大的成功。本带城市可以更好地密切配合协作,发展粮食、蔬菜、水果等生产,以及有关农产品加工业,创造农产品及有关工业的绿色食品名牌。防治海水入侵,高效利用水资源,防治污染水、土资源,利用土地,引进与开发先进农业生产的高新技术,提高农业科技水平,都是本发展带能取得发展的重要前提。

4)济(南)-济(阳)发展带:主要沿着黄河下游两岸发展。济南市是政治、文化、科研中心,有著名泉水出露的旧城区需要保护,而济南市西部沿黄河至济阳一带,地势平坦傍河的自然条件,可以进一步发展综合性科技产出企业以及无污染的制造业。本发展带也可沿黄河继续下延至滨州。

上述4个发展带,概括了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今后可以重点发展的战略方向。

3.发挥山东半岛“H”型城市结构的整体功能

以上述4个经济发展带为核心,宜进一步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H”型经济发展带的功能,以取得更好、更快的可持续发展。这个“H”型结构经济发展带,包含两纵发展区和一横线发展带。

西纵经济发展区,包含了济-济经济发展带和东-淄发展带,是政治、文化、能源、制造等中心。这个发展区,是一个支柱,对发展山东半岛,以及全山东的经济,具有打下基础、支撑压力与危机的功能,因此,由两个经济发展带相互依托构成的这个坚实的协作发展区,应是“H”型经济发展结构的中流砥柱。

东纵经济发展区,由青-烟发展带构成,在“H”型经济结构的东侧,也是临海的一个经济支柱,是航运、渔业、先进电子工业、外贸等中心。这个东纵支柱,也是一个通道,可沟通渤海湾至东北地区,南部可与南通、北长江三角洲相连,利用滨海的优势,可成为山东省向海外发展的通道,并可与大连港、上海洋山港形成海运及对外贸易的三大港鼎足之势。

潍-高发展带为一横线,连接着东、西两纵经济发展区,以现代化农业、食品加工业及相关轻工业支撑着东、西两个纵向经济发展区,使山东半岛城市群形成完善的经济结构,及工、农业相互支持的发展保证体系。

字母“H”,是英文“high”的第一个字母,中文翻译为“高”。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H”型结构的城市功能,使之相互补充、相互支撑,就可使之形成高科技、高效益、高质量的三高经济发展体系,促使山东半岛以至整个山东省的经济得以更好地可持续发展。

要使山东半岛更好地发展,上述4个发展带间,可以更好地发展轨道交通。目前,青岛和黄岛之间正在修建穿越胶州湾的海底隧道,与地面轻轨相连,向北延伸可达日照海港。前已论述,这一交通线路尚可沟通烟台—青岛—黄岛—日照—连云港—长江三角洲这一重要的东部滨海通道,甚至北越渤海,连接至大连。

在东营—淄博间也可有轻轨相通,并可修建寿光—潍坊—高密—胶州湾的轻轨,使轻轨交通也呈“H”型。用几个发展带间的交通联网为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的发展,提供更好更快的人流、物流的基础条件。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和“H”型经济发展结构功能的构思,见图52。

图52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发展带的构思略图

10. 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空间结构

为六级节点和来三个城市联合区源。规划提出半岛城市群按六个核心城市节点发展。其中前三个分别是以青岛为对外开放的龙头城市,以济南、青岛为区域双中心城市,以烟台为区域副中心,促使烟台与济南、青岛分别成为区域东、南、西部子区域的核心城市。后三个节点是:以淄博、潍坊、东营、日照、威海为城市区中心城市;以章丘、青州、寿光、高密、龙口、荣成、乳山等为城市区副中心城市;以邹平、济阳、桓台、广饶、昌乐、昌邑、安丘、胶州、胶南、诸城、平度、莱西、莱州、招远、莱阳、文登、利津、垦利、莒县等为城市区优先发展城市。在空间发展结构上以济南—淄博—潍坊—青岛、日照—青岛-—威海—烟台两条空间发展轴为半岛区域城市发展主轴,以烟台-龙口-莱州-潍坊和日照—五莲—诸城—安丘—寿光—东营为区域城市发展次轴,形成区域内部密集分布的多条城市聚合带和空间紧密联系的济南—淄博—潍坊—东营、青岛—日照、烟台—威海三个联合城市区。

热点内容
微山湖岛旅游攻略 发布:2021-03-16 21:45:18 浏览:387
适合78月份国内旅游的地方 发布:2021-03-16 21:42:27 浏览:6
文化旅游部单位 发布:2021-03-16 21:42:22 浏览:118
深圳周边游推荐免费的 发布:2021-03-16 21:42:18 浏览:696
塑州旅游景点 发布:2021-03-16 21:40:53 浏览:84
道观河风景旅游区发展前景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58
旅行社psd 发布:2021-03-16 21:39:03 浏览:174
常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发布:2021-03-16 21:35:14 浏览:330
棋牌在线游戏必去797ag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217
有四个旅游团三条路线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