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旅游城市遭受自然威胁
⑴ 面对人类受到的各种自然灾害威胁,我们应该怎么做谈谈你的理解
保护环境是首要元素,其次是保护各类飞禽走兽。
⑵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威胁有哪些
一座伤痕累累的山
在不同的人眼里,长白山有着完全不同的价值。
强调保护的人们觉得,这里是个宝库。“长白山的自然资源是不可替代的。”常年埋头于长白山研究的环保学者沈孝辉说,尽管很难对不同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排序,但长白山“的确是中国为数不多几个最重要的保护区之一”。
沈曾经在长白山保护区工作过18年,熟悉这里每个角落。说起长白山,他像在背一篇早已熟记的作文:在北纬40度这条线上,长白山是地球上物种最丰富的地方,而在欧亚大陆北部,长白山是垂直自然带最典型的代表。
这里有2277种植物和1225种动物。它们有的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几千万年,还有的则是在一千余万年前的第四纪冰期,随着冰川南移,从北极和西伯利亚迁移并定居在这里。
一份学术论文这样概括:“本地种和南下的、北上的、东进的、特有的众多植物种类、各区系成分交汇在一起,使其成为难得的生物遗传基因贮存库。”沈孝辉担心,这个复杂而脆弱的生态系统,一经破坏,就无法恢复。
1960年,长白山成立了我国最早的几个自然保护区之一,很快,又第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与生物圈”计划,作为世界生物圈保留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派来考察的专家曾赞叹说:“像长白山这样保存完好的森林生态系统,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
到1986年,长白山保护区被确立为国家级保护区,也成为联合国“自然生态环境重点保护区”,从而确认了其在中国保护区体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不过,这并不是长白山在历史上第一次被严密地保护起来。
满人入关后,清政府下令封禁长白山,因为满族相信长白山天池是自己的起源地。因此,在清朝末年之前,整个长白山地区被当做圣地对待,任何毁坏都要受到重罚。
当地县志里有过记载:康熙当朝时,曾派大臣武穆纳来长白山祭祖。走到讷殷部的旧址所在地——今天的白河林场,就被苍郁的树林阻碍,无法前进,只能遥拜而归。
清亡后,长白山陷入战乱和劫难。日军占领时期,长白山成为重要的木材输出地,树林成片消失。直到今天,当地人还能准确地指出日本人为了修建军车通道而砍倒树林的地方。
保护区成立以后,长白山能提供的经济资源,也成为当时调研报告中的重要内容。一份官方报告详细列出长白山能提供的经济产品:价值达1亿元的木材、各种毛皮、兽骨和中药,以及可供食用的动植物和观赏花卉。
天灾和人祸相继煎熬着这个物种宝库。1976年,台风从朝鲜半岛登陆,刮倒了保护区里的许多大树。
当地猎人回忆,从1986年起的10年间,因为毛皮涨价,长白山区发生疯狂的狩猎潮。当时,一名警察进山追捕盗猎者,对方边跑边回头开枪。在这种嚣张的捕杀中,据保守估计,到1998年全国收缴猎枪时止,长白山的野生动物起码减少了一半以上。
到1990年,木材价格开始上涨,偷伐树木又成为当地人的财路。当时的保护区管理局则以保护为借口,动用大型机械化设施进入长白山核心区,将当年被台风吹倒的树木拖出来。长白山的木头甚至成为著名品牌,有个日本人在附近开了家木工厂,点名收购来自长白山的柞木。
原始森林的形态已遭到破坏。一个伐木工人说,20年前,他走在森林里,边上是50米宽的五道白河,脚下的落叶层踩一脚就能冒出水。如今,他再走在森林里时,脚下已经干涸,而河水最宽的地方,也只剩下不到20米。
有人曾经坐上直升机,俯瞰长白山,看见树林被砍之处,露出一块块光秃。这个中国最顶级的自然保护区,已经伤痕累累。
管委会利弊之辩
在长白山,“保护”和“开发”是永远纠缠在一起的两个话题。
2006年1月22日,吉林省成立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保护”和“开发”被并置在一起,这被当地媒体称作“长白山区域发展历史上的一个拐点”。
管委会的级别是副厅级,地位与一个地级市相当,负责管理长白山保护区及周边共6718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并接管了过去的保护区管理局。
与过去单纯保护的职能不同,新成立的管委会带着更多任务。当时,吉林省一名副省长曾在讲话中强调,管委会的成立,意义在于“促进全省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促进吉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并“拉动地方经济发展”。
尽管“先保护,后开发”,是管委会的官员喜欢挂在嘴边的话。然而人们在管委会发布的官方讲话和文件中,能看到的更多是与“开发”相关的内容。
在这些文件中,“贵宾接待中心”作为重点工程,多次出现。一起被提到的,还有长白山机场高速、环长白山公路、重要景区建设等。许多工程都与旅游和基础建设有关,公路、电缆、办公楼、宾馆等建设项目,在其中反复出现。
管委会驻地,在原先的安图县二道白河镇,如今已更名为池北区。过去贫穷而安静的小镇,因为管委会的到来而发生改变。令许多居民高兴的是,道路变好了。两年多来,镇上新修了8条宽阔的柏油路,建成了两个“金牌小区”,道路两旁,随处可以看到塔吊和施工项目。
管委会的到来,也彻底改变了许多人的观念。为了进行棚户区改造,管委会让一些住平房的居民拆迁,刚开始,所有人都不愿意住楼房,不得不为他们专门盖了现代化的平房。第二年再拆迁时,人们就开始抢着住楼房了,甚至根本排不上号。
过去800元每平方米的楼房,如今涨到了1700元。过去冷清的街道,如今有了城市的繁华模样。一名负责宣传的官员回忆,连当地的三轮车夫,要价也从两元涨到了10元、20元。
“项目”成为一些官员津津乐道的话题。驱车走在镇上,他们会有些自豪地告诉来访者,哪里是新修的车站,哪里的路花掉多少钱。他们甚至能清楚地指出,几位著名电视主持人,或者国家某部委的干部在这里购买的楼房,位于哪个小区的哪一栋楼。
据介绍,近3年来,通过来自国家、省里的投资和世界银行的贷款,管委会获得的资金近40亿元人民币。而一名官员透露,在此期间,管委会为保护投入的资金是10个亿。
建设项目中,许多直接与保护区相关。长白山的西坡,过去旅游业并不发达,如今新修建的机场已经在这里开始运营,人们无须再转乘6个小时的汽车才能领略长白山美景。西坡的旅游开发,渐进高潮。
“没有项目是很难发展的。”当地一名官员感慨。说这话时,他正经过一处紧靠着保护区的沿河地段。这里已被出售给开发商,正在建设一个投资数亿元的高档住宅区。
不过,并非所有项目都是那么顺利。一名管委会官员抱怨,尽管有省里的协调,这片土地上还是形成了三方共管的复杂局面。
除了新来的管委会,原先的行政区划还残留着办事机构,而围绕着保护区的大大小小十几个林业局的管辖范围,也与它们交杂在一起。
当涉及开发和利益时,各方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
新修的公路就引发了不少纷争。在管委会主持修建的环区公路对面,是林业局的管辖范围,管委会相关人士说,他们只能眼看着林业局大兴土木,却又无力阻止。而林业局对管委会也有意见,据透露,有一次,某林业局的公安局长以“滥砍滥伐”为由,将管委会修路的负责人抓了起来,多亏上级领导部门出面说情才放人。
面对长白山的开发,不同立场的人们给出了不同评价。吉林省领导在管委会最近一次会议上表示,管委会的工作使“各项指标实现大幅增长,区域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值得充分肯定。
而沈孝辉则表示:管委会到来之后,长白山从局部开发变成了“全山开发”,旅游开发进入了缓冲区,使保护区经济化,这非常不利于保护。
“管委会是一柄双刃剑。”沈孝辉字斟句酌道,“如果用于保护,则依靠行政力量,将比以前更加有效。但如果是用于开发破坏,同样会被行政力量强化,造成比以前零星破坏更严重的后果。”
他接着分析说:“在中国,因为没有保护区法,管理保护区的相关法规太软,根本无法保护。而一旦像长白山地区这样,被确立为新的行政机构以后,对保护区的管理又变得复杂了,找不到一个明确的对口部门。”
行政化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地方只需要经过重新规划并通过批准,就可以轻易改变保护区土地的用途,从而进行合法地开发。所以,在中国全面加大开发力度的情况下,沈孝辉觉得“成立管委会弊大于利”。
“针对长白山新一轮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了,‘保护’只是一块遮羞布。”他忧心忡忡地说。
科学院专家之失
在沈孝辉这样的环保人士看来,长白山因为开发而造成的破坏,已经太多了。
为了通车,这里修建了宽阔的公路。在保护区里,一共有4条这样的公路,环绕着保护区的柏油公路也即将建成。但恰恰是这样的人路车路,截断了动物们的路。
沈孝辉介绍说,保护区附近的路必须是砂石路,而不能有硬质化路面,否则,不同区域的动物会被隔绝开,基因信息也无法交流。修路,“是旅游开发影响环境的典型”。
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为了在景区内规范游客活动,并保护底下和两侧的植物,自2006年起,管委会在长白山景区修建了庞大的栈道系统。沈孝辉走访考察了所有的栈道,发现栈道下面的植物多数已经死亡。在一条栈道旁,两群马鹿被隔绝开,无法会合。
在他看来,这些事情的发生,是因为在决策过程中“没有科研人员的参与,也没有经过环评”,是不遵循科学规律的结果。而管委会相关人士的说法与此截然相反,据介绍,每一个项目“都不是乱来的,都是事先进行了专家论证的。”
当双方各执一词时,“专业人士”在哪里呢?
以前,保护区管理局的科研所一直作为保护区“科研”功能的承担者。2006年7月,原先的科研所扩展为长白山科学院,以“为保护和开发长白山提供科学依据”。
不过,科学院的成立,并未阻止开发过程中发生的破坏。在长白山保护区北坡景区,有一片温泉群,周围曾经生长着一种名叫“瓶尔小草”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这片珍稀小草一直被视作特殊环境下形成的特殊群落,发现30多年来,一直是许多植物学家眼中的珍宝,有的人每过几年就要来看一看,从未间断。
直到2006年夏天,管委会为在景区内修栈道,对温泉群附近进行重新规划,不但用推土机进行了温泉水道取直,还在附近修建了一个温泉广场。因为站在广场上看去,这几棵“杂草”有碍观瞻,几名工人奉领导之命,将它们全部拔掉。一名正在执勤的警察劝阻无效,眼看着他们把拔出的草根放在脚下踩烂。专家称,这一举动“基本上使瓶尔小草在当地绝迹了”。
“领导不懂科学,懂科学的又不出来说话。”举报此事的长白山科学院工作人员说。
沈孝辉认为,新成立的科学院并没有履行自己的职责,相反,由于业务骨干流失,科学院的科研水平并不高,许多“该研究的东西”几乎无人研究。
此外,科研管理体制也使科学院束缚手脚。不久前,科学院一位专家进行了一项“动物种群数量调查”,结果出来后,管委会的某位领导认为数量太少,影响保护区形象。最后,专家不得不按照领导的要求对数据进行了修改。
“为保护区开发提供专家意见,是科研机构的首要责任。”沈孝辉认为,不管因为什么原因,研究人员在开发热潮中的失声,是“违背了科研的良知和原则”。
声音的缺失,并不是针对科研部门的全部指责。
一名数次参与科研课题的内部人士透露,科学院的许多课题在启动以后,根本没有研究过程,直到发放经费的相关部门来催成果时,才找几位专家根据过去的数据,“做”一份报告上交了事。
另一个与科研有关的项目发生在2006年。当时,经过立项,保护区在长白山景区的小天池中放养了价值几千元的鲤鱼和鲫鱼苗。
而在此之前,小天池中生长着一种极度濒危的鱼类——极北小鲵。这个物种与恐龙诞生于同一时代,因为对环境极为挑剔,生存不易。小天池上下层之间的水温差异正好符合它们严格的需求,因此变成它们的重要栖息地和繁殖地。
结果,新放养的鱼苗生存下来,他们在极北小鲵的繁殖期,大量吞食小鲵的卵,从而使这个珍稀物种遭受到毁灭性打击。
两年以后,相关部门意识到问题严重,连忙组织人手进行打捞。参与者回忆,他们曾经捞出过2斤4两的大鲫鱼,却已寻不着极北小鲵的踪影。
在长白山,科学并没有成为庇护森林的工具。相反,关于科研机构在保护区内部“以科研为名义搞生产”的举报,却开始传出。
举报称,2007年,科学院集资成立了“博硕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由科学院的领导人员担任董事长和总经理。原本由保护区批给科学院研究使用的3块科研用地,被用来种植大豆等经济作物。此外,该公司还以研究为名,在保护区内捕捉野生林蛙。
3号地位于保护区内,紧靠着核心区。记者看到,在一个刚挖好的水塘边上,立着“中国林蛙种源繁育基地”的牌子,这是科学院新开发的研究项目。不过,知情者透露,尽管这个项目今年刚刚开始,林蛙幼苗还没有投放,但不久前,相关负责人却已经捉回了许多野生林蛙。
林蛙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对森林生态系统至关重要。不过,因为可以入药,保护区周围的林蛙贸易十分活跃。这种生活在长白山丛林深处的动物,被捕捉后,会被杀死、晒干,制成药材出售,一市斤能卖2000多元钱。
空荡荡的树林
几个月前,沈孝辉曾带着几名研究者,重新探访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十几个小时的穿行中,除了几对脚印,他们什么动物都没瞧见。
树林里空荡荡的。十几年前可不是这样,那时候,“还年轻”的沈孝辉每次钻进树林,都能看见一群群马鹿掠过。根据一名专家制定的长白山偶蹄目动物统计,林子里能看见的动物有东北虎、远东豹、青羊、獐子等。如今,同样的考察不再有人进行,而林子里也沉寂下来。
沈孝辉感叹道:“表面看来,长白山的林子还在,实际上,里头已经没有什么东西了。”
空荡荡的树林里,马鹿稀少了,慢吞吞的熊和性子暴躁的野猪也稀少了。一个曾经远近闻名的猎人,亲手杀死过十几头黑熊,那时候,熊、野猪、狍子和貂,是森林里最活跃的生物。而如今,看见其中任何一只都已经变得困难。
那个猎人交了枪,改行做生意了。而与古老的狩猎故事一同消失的,是动物们闪过的身影。过度的猎杀,加上人工活动的影响,极大侵占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
在二道白河镇一户普通人家,打开灰旧的澳柯玛牌冰柜,有一只50厘米长的黑熊尸体。黑熊大约5个月大,已经被冷冻了两年,毛发僵硬,挂满冰凌,僵硬的小爪子里还残留着黑色的松油。两年前,它因为偷吃松子被发现,一枪致命。
冰冻的熊崽子,记录着长白山里发生过的杀戮。而这种杀戮,并没有绝迹。在长白山附近,与盗猎有关的私下买卖,生意仍然兴隆。
尽管熊的数量大大减少,猎熊仍然是一门谋生的行当。不久前,两名当地人用炸药制作诱饵,企图炸熊,结果误将两名工人炸死,这个案件在当地轰动一时。
“靠山吃山”仍然是许多当地人信奉的生活哲学。在二道白河,你可以听到许多这样的消息。两年前,一个猎人追踪一只母棕熊,一直追了一天一夜,终于把她和两只未成年的小熊全部枪杀。杀死的熊头被制成标本,叫价7000~8000元。一年前,一只几个月大的黑熊失去妈妈,很快也被击杀,熊掌被砍下来送人,至今还摆在冰箱里。
在长白山地区,熊掌是许多高档宴席上不可缺少的菜肴,也是送礼的佳品。如今,年底到了,熊掌买卖开始活跃起来。今年熊掌价格比往年略高,一公斤由1000元涨到了1500元。如果是送礼,要讲究“一前一后”,两只熊掌,大约2公斤。
做熊掌需要很高的技术,还需要专门的工具。先用热水将毛拔去,然后用剔刀每隔两三厘米割开一道小口,用镊子将熊掌的骨头一段段取出,最后再将伤口抿住,看上去完整无缺。这样的熊掌,用野蜜蜂的蜂巢煮去腥味,才能上桌。
一只熊掌,往往早上开始做,晚上才能吃到。因此,各大酒店的厨师代做熊掌,每只要收费300元。一盘做好的熊掌,价格超过2000元。
一个负责联系熊掌买卖的线人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除了有钱人和官员,普通人很少吃得起熊掌。”这名线人负责为买方和卖方牵头,他的手机不时接到要求购买熊掌的电话,双方只要花几分钟的时间,就可以约定价格、交货的时间和地点。而购买熊掌的人,除了二道白河镇各大酒店的采购部门,其他多数都是用来送礼。
他清楚地记得,一名地方官员的弟弟刚刚买去一对熊掌。而另一对卖掉不久的熊掌,则是被一个亟须办贷款的人,送给了某地农村信用社的主任。
熊掌来路广泛。由于当地收购已完全不能满足需求,因此,每年都有大量熊掌从俄罗斯走私到这里。不久以前,曾有当地商人一次从外面进了6000斤熊掌。这些货物“从来不愁销路”。
做好的熊掌,除了端上餐桌,也有可能当做礼物送到家里。还有的被包装整齐,送往外地。一名线人曾经在当地某大酒店的厨房,看到厨师将8碗烹好的熊掌装在青花瓷碗里,包装停顿,准备运去北京送礼。
在金钱的驱使下,长白山的一切动物都被人虎视眈眈。从熊、野猪、狍子到紫貂、雕鸮乃至林蛙,无不在人们的追捕之列。经过线人指引,记者见到了猞猁、鸳鸯的标本,见到刚刚打死的毛脚和正在挣扎的花尾榛鸡。官方关于野生动物买卖的突击行动年复一年,但这些保护动物并没有摆脱噩运。
在一户专门贩卖动物标本的人家,一只刚刚死去的金雕被摆成各种姿势,向有意购买的人展示。这种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如今在长白山地区已经寥寥可数。
不久以后,它就会被药水浸泡,制成展翅翱翔的样子。这样一只金雕标本价值4.5万元。而购买者往往会要求配成一雌一雄一对儿,因为这样“吉利”。
曾经有北京某资源集团的老总,开着豪华汽车来到这户人家,买走了两只金雕标本。它们保持着僵硬的翱翔姿势,离开了这片已经不适合翱翔的森林。
冬天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人迹罕至。大雪盖住了一切不安的痕迹,只在树林深处,才能看到松鼠或飞鸟掠过的痕迹。
但长白山下的二道白河镇里却躁动不安。一名政府工作人员咽了口酒,嘟囔着:“长白山是一块肉,政府分一块,大款分一块,老百姓再分一块,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分完。”
贵宾接待中心马上就要开业了。尽管连续下了几场雪,但装修工人还是不停地忙活着。在长白山,冬天并不能阻止一场工程,不管它是不是面临举报和调查。既然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的成片原始林,也已经因为碍事被砍倒了,还有什么能妨碍它呢?
⑶ 简述东北地区水稻种植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哪些自然灾害的威胁
纬度高,低温冷害,霜冻,寒潮,干旱,洪涝等
如果只写一个那就是旱涝或者寒潮
⑷ 指出北极收割机温室建筑在海上漂浮容易遭遇的自然威胁
路北吉他的收割机们之间都在海上漂泊,只不过容易遇到危险的自然现象很多的。
⑸ 人类破坏自然资源,会造成哪些生态灾难,会给人类生存带来哪些威胁
1、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
2、过度放牧开垦田地导致土地沙漠版化。
3、乱权砍树也会导致土地沙漠化。
4、过度捕鱼就会导致鱼类数量锐减。
5、疯狂捕杀野生动物就会让动物灭绝。
6、排放有害气体,让全球气候变暖,两极的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使沿海城市和国家遭受被淹没的危险。
(5)哪些旅游城市遭受自然威胁扩展阅读
保护措施
一、全面禁用氟氯碳化物。
二、保护森林。
三、汽车使用燃料状况改善。
四、改善其他各种场合的能源使用效率。
五、对化石燃料的生产与消费,依比例课税。
六、鼓励使用天然瓦斯作为当前的主要能源。
七、汽机车的排气限制。
八、鼓励使用太阳能。
九、开发替代能源。
⑹ 自然灾害常威胁哪些国家
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引发全球广泛关注,人们开始比较每个国家受灾情况及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近日,英国风险评估公司“Maplecroft”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所有遭受自然灾害的国家中,美国及日本受灾最为严重,另外,包括中国、印度及印度尼西亚在内的亚洲新兴国家也越来越多地受到自然灾害威胁。
这项名叫“2011自然灾害风险集锦”的调查显示,常见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海啸、火山喷发、山体滑坡、洪水、暴风及野火。根据这些自然灾害给一个国家带来的经济风险程度,“Maplecroft”公司对全球196个国家进行了评估排名,其中美国位列第一,此外,美国、日本、中国及台湾地区被评为“极度危险”之国,自然灾害给它们带来的经济损失风险最大。此外,包括墨西哥、印度、菲律宾、土耳其、印度尼西亚、意大利及加拿大在内的7国被定为“高度危险”国家,风险程度略低于前面四国。
但如果以一个国家应对自然灾害的社会及经济能力来进行评估的话,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以索马里为首的17个国家,其中大部分是非洲国家,如果以他们灾后的社会经济恢复能力来衡量,它们则成了“极度危险”国家,也就是说他们灾后的社会及经济恢复能力最差。此外,中国、印度、菲律宾及印度尼西亚是“高度危险”国家,灾后社会及经济恢复能力强于前面的17国,美国及日本则是“轻度危险”国家,恢复能力最强。
此项调查内容没有包含干旱对国家经济的影响,及自然灾害给农业带来的损失,调查参考了2005年至2010年数据指标,它们由IMF、世界银行及CIA提供。另外,“Maplecroft”公司还注意到,现在,自然灾害给全球经济带来的损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严重,今年上半年,自然灾害已给全球带来了265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其中包括日本海啸、美国龙卷风、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地震及澳大利亚洪灾。
⑺ 人类破坏自然资源,会造成哪些生态灾难,会给人类生存带来哪些威胁
水流污染,使人们的水资源减少
酸雨
臭氧层空洞
沙漠化
气候变暖
沙尘暴
泥石流
厄尔尼诺现象 赤潮
空气污染天空能见度下降
太多了。树木砍伐,造成沙漠化。反正很多就是拉~多了去了呢~
⑻ 人类对大自然的威胁有哪些
人类对大自然的威胁有:大面积砍伐森林;过度捕猎野生动物;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造成的污染;植被破坏;无控制的旅游;土壤、水、空气的污染等。
据美国CBS新闻报道,近日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报告,过去50年间全球的动植物种群数量平均下降了68%。从1970年起,该机构监控了21000个动植物种群,近4400个物种 。截至至2016年,其平均数量下降了三分之二。报告指出人类活动以及如何生产粮食是对大自然最大的威胁之一。
(8)哪些旅游城市遭受自然威胁扩展阅读:
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
惩罚一:热带雨林大面积被烧毁,二氧化碳让地球变热
在巴西的容多尼亚州(Rondonia),牛羊在一片荒芜的牧场上游荡,这是许多大片的亚马逊热带雨林被毁后的一幕。亚马逊热带雨林被人为的烧毁以改建农场,在本世纪的前五年,巴西烧毁的热带雨林面积相当于英格兰和威尔士国土面积的总和。
科学家认为,燃烧雨林相当于增加了17%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还造成了越来越少的树木来吸收二氧化碳,使得最近几年成为地球最热的时期。
惩罚二:人口增长迅速,垃圾山“围困”人类
一个女孩将一盘芒果顶在她的头上,站在尼日利亚首都拉各斯的奥卢撒松垃圾山上。这是非洲最大的垃圾山,每天从拉各斯(世界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收集2400公吨的垃圾运到这儿。
在过去15年,拉各斯的人口已增至以前的三倍,但是基础设施的增加无法与人口增长相平衡,1000多个居住地被大大小小的垃圾山围困。这样的情形在世界各地都存在着,垃圾山开始围困人类原本美丽的家园。
惩罚三:水资源缺乏,旱灾严重
在新南威尔士,一只袋鼠倒毙在理查德沃克的农场。2006年夏季,澳大利亚经历了千年一遇的旱灾。南澳大利亚州的降雨量是自1900年以来最少的,然而气温是自1950年月以来最高的。澳洲许多地区正在经历持续五年的干旱,农作物歉收,家畜死亡。
在悉尼,如果哪户人家被发现用水浇花园,将被处以220美元( 100英镑)的罚款。而旱灾还在世界各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欧洲和美洲正在经历有史以来最大的旱灾,07年在亚洲的中国,原本水量充足的长江沿岸,也遭受罕见的旱灾。
⑼ 对自然环境威胁最大的五种物质,电池里就包含了三种:()()()。
电池里就包含了三种:(汞)、(铅)、(镉)。
汞是一种金属元素,俗称水银,英文名称Mercury,化学元素符号Hg,原子序数80元素周期表中IIB族金属,熔点-38.87℃,沸点356.6℃,密度13.59g/cm³。汞是闪亮的银白色重质液体,也是在常温、常压下唯一以液态形式存在的金属。常温下汞化学性质稳定,汞蒸气和汞的化合物多有剧毒(慢性)。汞能溶解许多金属(如金、银等),形成汞合金(也叫汞齐)。
铅,英文名称:Lead,元素符号Pb,原子序数82,相对原子质量207.2,是IVA族金属。密度11.3437g/cm³,熔点327.502℃,沸点1740℃,铅是一种略带蓝色的银白色金属,但是在空气中很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形成灰黑色的氧化铅,所以我们看到的铅常是灰色的。铅的延性弱,展性强,抗腐蚀性高,抗放射性穿透的性能好。
镉,元素符号为Cd,英文名称:Cadmium,原子序数为是48,密度为8.65g/cm³。镉呈银白色,略带淡蓝色光泽,质软耐磨,有韧性和延展性,易燃且有刺激性。熔点为320.9℃,其沸点在765~767℃之间。在自然界是比较稀有的元素,地壳中含量约为0.1~0.2mg/kg。镉赋存在锌矿中。镉在潮湿空气中可缓慢氧化并失去光泽,加热时生成棕色的氧化层,镉蒸汽燃烧产生棕色的烟雾。镉与硫酸、盐酸和硝酸作用产生镉盐。镉对盐水和碱液有良好的抗蚀性能。
(9)哪些旅游城市遭受自然威胁扩展阅读:
汞污染:
汞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与汞的化学形态、环境条件和侵入人体的途径、方式有关。金属汞蒸汽有高度的扩散性和较大的脂溶性,侵入呼吸道后可被肺泡完全吸收并经血液运至全身。血液中的金属汞,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然后在脑组织中被氧化成汞离子。由于汞离子较难通过血脑屏障返回血液,因而逐渐蓄积在脑组织中,损害脑组织。在其他组织中的金属汞,也可能被氧化成离子状态,并转移到肾中蓄积起来。
铅污染:
1、直接污染
涉及到食品制作工艺及盛装食品的器皿,食品在生产过程中直接接触铅或者由于生产工艺的原因直接加入含铅的原料均会导致铅污染,现在较为普遍的便是含铅罐头食品、皮蛋及爆米花等食品的生产均存在这种现象。
2001-2008年监测的16大类2766份食品铅超标率为5.42%,虽然总体污染不算严重,但皮蛋等食品中铅含量较高;2009-2010年对广东省食品中铅、镉污染情况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食品中受铅污染的食品主要是海带、紫菜、皮蛋,其超标率分别是20%、30%、28%;另外调查表明不经常吃罐头食品、皮蛋、爆米花等的小孩智商要高,这些调查结果显示直接受铅污染的食品其危害性不可小视。
2、间接污染
食品原材料在生长、生产过程中通过土壤、空气、水等途径导致铅污染。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工业“三废”的排放,使得有毒重金属铅能通过各种途径进入生态系统中。有资料表明,早在1997年我国铅污染面积已达2000万m2,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0%,随着近年来污染情况的加重,污染面积已经超过1997年的污染面积;同时关于重金属铅通过土壤、空气、水等污染时有报道,2011年5月在广州中山市发生的血铅事件就是通过水源污染的结果。
镉污染
长期食用遭到镉污染的食品,可能导致“痛痛病”,即身体积聚过量的镉损坏肾小管功能,造成体内蛋白质从尿中流失,久而久之形成软骨症和自发性骨折。长期饮用受镉污染的自来水或地表水,
并用受镉污染的水进行灌溉(特别是稻谷),会致使镉在体内蓄积,造成肾损伤,进而导致骨软化症,周身疼痛,称为“痛痛病”。此外,慢性镉中毒对人体生育能力也有所影响,它会严重损伤Y因子,使出生的婴儿多为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