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Ⅰ 乡村旅游建设应把重点放在哪些方面
1.科学编制规划 准确定位
“旅游大发展,规划要先行。”各级政府要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市委市政府旅游兴市战略,按照大力推进、全面提升乡村旅游整体形象和精品民宿建设质量总要求,对乡村旅游的功能进行科学定位;邀请省内外著名的旅游规划编制单位,根据本溪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高标准、高起点实施本辖区乡村旅游规划的编制工作,把重点乡村旅游资源纳入旅游业总体发展布局,予以重点保护、重点建设,并出台乡村旅游的中长期规划和近期发展规划,确保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的“个性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规划;做到先规划后开发,坚决避免低水平开发、重复性建设、同质化竞争问题。同时,要统筹和对接其他相关规划,如土地利用规划、各项农业产业规划等,做到相互协调、相互支撑,不能相互冲突。
2.加大投入力度 鼓励建设
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地方政府要统一部署,多措并举,综合协调,把有限的扶持资金重点放在体现特色、打造品牌、增加效益、拉动经济、保护环境等方面,加大前期性、导向性资金投入力度。要设立用于乡村旅游示范区奖励、基础设施建设补助、投资贷款贴息、旅游产品开发营销等专项旅游发展资金,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和杠杆作用。有条件的县区要鼓励企业投资开发建设一些公园,如休闲广场、健身乐园、森林公园等。要鼓励盘活农村房产资源,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农民采取合资、合伙等形式参与建设,鼓励他们出租或自办农家乐和民宿,吸引更多的人到农村体验生活,拉动更多的人参与就业。要充分发挥当地酒店、宾馆、娱乐场等服务业经营公司的优势,鼓励他们参与创建农家乐、民宿、庄园等乡村一线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乃至跨界经营等,为星级农家乐、精品民宿的提档升级奠定坚实基础。要深入研究国家、省市在发展交通、水利、环保等民生工程方面的政策,把乡镇景区公路、停车场、旅游厕所建设、河道改造、污水处理站、畜禽集中养殖场、垃圾集中收集点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家、省市建设的“大盘子”,提升建设标准,借力推进发展。
3.积极协同推进 形成合力
树立“一盘棋”思想,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相关部门要结合职责,制定并推进乡村旅游和精品民宿发展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宣传部门要发挥中心城市营造旅游氛围的优势,利用电视、网络、报刊、微信、宣传标语、雕塑小品等各种形式,打造统一的乡村旅游和精品民宿形象,让游客产生深刻的认同感。文化旅游部门要结合当地的民族风情、神话故事、历史传说、红色文化等资源,支持各地定期举办一些民间艺术节、文化节和休闲体育、旅游论坛等节庆活动;在大型商场、宾馆酒店、火车站、高速公路出口等人流集聚区设立旅游咨询中心,方便服务游客,提升乡村旅游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美誉度。发改经贸部门要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引导社会各类资本投资乡村旅游和精品民宿建设。国土交通部门要深入研究多方式供应乡村旅游项目的用地政策,在道路改造、交通指示牌设立等方面,充分兼顾乡村旅游发展需求。公安消防部门要出台适合乡村旅游和精品民宿经营的治安管理办法和消防安全标准。农委部门要在培育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合作社等新型主体方面,推行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土地托管、联耕联种等多种经营方式,提高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在“三化”“三农”建设方面向乡村旅游给予倾斜。
4.抓好典型示范 建立标准
当前,我市各县区的乡村旅游呈现出散、小、低状态,难以产生大的影响力和持久的顾客群。破解这个难题,一是要确立一批乡村旅游发展示范典型,利用重点旅游资源打造好龙头示范景区,以龙头带动全域乡村旅游发展;二是要充分发挥桓仁县、南芬区等“全域旅游示范县(区)”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三是要结合各村独特产品优势,重点打造农业观光园、农产品产业基地、休闲体验园等特色主题品牌项目,使之成为地方乡村旅游的代表性景点,并利用节庆造势,重点塑造一些具有代表乡村旅游节事品牌的民间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四是要建成科学合理的乡村旅游线路,按照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科学布局景区、景点,科学规划适合自驾游的旅游线路;五是要出台乡村旅游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环节的服务规范和安全标准,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和档次,满足不同类别游客的消费需求;六是规范乡村旅游和精品民宿数据统计,要在统计范围、指标口径、测算方法以及数据反馈等方面建立一整套机制,夯实乡村旅游和精品民宿建设工作的基础。
5.打造“特色小镇” 建设带动发展
特色小镇不但具备与乡村联系紧密,在地理空间上一体化、在经济关系上资源互补、在产业链上相互协作的功能优势,而且其优越的生活设施、优美的生态环境、完善的公共服务,更容易跨界融合产生新兴产业,吸引更多资金、技术和人才。因此,要充分发挥我市合乡并镇后的整体优势,借助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绿色产品资源,打造一批集农业产业、休闲、观光、度假于一体的特色生态小镇。一是以本地区满族、回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手工加工为重点,做强手工艺术特色小镇;二是利用地方现有花卉品种基地,以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为依托,带动其他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做好农产品特色小镇;三是利用现代农业观光示范园,着重打造农业生态旅游和农业科普观光、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四是充分发挥特色小镇的跨界融合发展平台作用,在现有乡村自然资源丰富、旅游业取得初步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推动旅游业与教育、医疗、养老、金融等产业的跨界融合发展,尽快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兴特色小镇。
6.壮大队伍 调动农民参与热情
农民是国家推动全面脱贫致富、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的受益人,是繁荣农村文化、推动产业兴旺的建设者,更是发展乡村旅游、提高农村幸福指数的生力军。调动我市广大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建设的积极性,一是要加快出台支持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创业创新的扶持政策,鼓励农民立足当地旅游产业实际,不断挖掘、拓展新领域,对符合政策条件的新型旅游经营主体给予相应的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方面的扶持。二是要搭建孵化平台,按照就地就近和个人自愿原则,充分依托现有闲置土地、厂房、校舍、科技孵化平台等存量资源,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整合创建一批农家乐、民宿、休闲农园、采摘园等旅游园区,为农民提供经营场所、创业服务、拉动就业等支持。三是要把营造包容、和谐、创新、平等、竞争的人才成长环境,列为与发现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同样重要的工作议程;结合农民创业创收的特点需求,实行免费的旅游职业技能培训和旅游产业创新培训,进行技术帮扶指导。四是引导成果转化。要鼓励和支持当地旅游龙头企业、领军企业,以及有返乡创业意愿的外在成功人士建立市场化的新型旅游产业平台,帮助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现企业拓展与科技创新的有序对接和联动发展。五是要结合各乡村社团和行业协会改建扩建“乡村村史馆、企业荣誉室、广场阅览板”等工作规划设计专栏,心怀崇敬、浓墨重彩地记录各类乡村旅游经营户、企业带头人和能工巧匠传承人的典型事迹。各县区政府部门要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微信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大力褒奖他们的先进做法、成功经验;要树立用人导向,结合乡村换届,破格选拔使用一批优秀人才充实到各乡村干部队伍中来,激发农民热情,吸引更多农民加入到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兴旺、繁荣农村经济文化建设的队伍中来。
Ⅱ 2020中国泾县国际山地自行车公开赛具体的举办场地在哪里
2020中国泾县国际山地自行车公开赛在琴溪镇旵山村成功举办。本次赛事活动由宣城市教体局、泾县人民政府主办,泾县教体局、泾县文旅局承办。
作为一项泾县自主孵化面向国际的山地自行车赛事IP,通过公开赛的举办,体现了泾县在推动体育与旅游、乡村振兴、区域发展融合过程中的努力,通过赛事IP的打造,也将有力推动泾县全域旅游丰富业态、共建共享,助力泾县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中的发展。
Ⅲ 国家号召富人组织全国乡村游!带动消费发展!
旅游业关联度高,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牵引作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专要把发展全域旅游属特别是乡村旅游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以问题为导向,用“全域旅游”的理念谋划乡村振兴、用“全域旅游”的标准推进乡村振兴、用全域旅游的成果反哺乡村振兴,走出一条全域旅游促进乡村振兴、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农民就地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Ⅳ 15地入选!浙江首批民宿助力乡村振兴改革试点名单出炉
今年4月,浙江组织未来旅游景区试点、山地休闲旅游发展试点、民宿(农家乐)助推乡村振兴试点方案评审,全省共有100余家单位踊跃参与改革试点。
近日,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农业农村厅确定了杭州市临安区月亮桥等15家单位为民宿(农家乐)助力乡村振兴改革试点。
入选的各地要充分发挥民宿(农家乐)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富民增收等方面的带动作用,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浙江样本。
杭州市临安区月亮桥改革试点
位于西天目山南麓的月亮桥村,千年古枫成林,村舍炊烟袅袅,一条清溪穿村而过……美景引来四方客,也带动了当地的民宿产业。近年来,月亮桥村对村集体闲置资产进行回收、招商、出租,发展高端民宿产业,并引进雕塑馆、美术馆、陶艺坊等项目。宁波市宁海县汶溪翠谷改革试点“汶溪翠谷”是宁海县桥头胡街道打造的一条集乡风文明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旅游精品线路。
在这条精品线路上,说起住宿,自然是双林村的民宿啦~桥头胡双林村目前有“双林农居”50余家,能同时容纳700余人住宿,1500多人就餐。在这里,游客可以在“水上乐园”避暑纳凉,体验烧烤、垂钓和采摘乐等农家风情项目。
温州市洞头区隔头改革试点
隔头民宿集聚区位于温州市洞头区本岛西部海岸,是温州市唯一的海岛精品民宿集群,森林覆盖率高达90%。
集聚区鼓励村集体和渔民多元参与民宿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已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30多个,旅游从业人口占就业人数15%以上。湖州市长兴县小浦镇八都岕改革试点
该试点将挖掘在地文化,塑造以“岕里人家”为品牌的文化主题民宿。提升“岕里婚庆”“小京班”等非遗项目,鼓励有条件的非遗传承人开办民宿,打造非遗主题民宿,并通过成立民宿非遗工作室,加强非遗人才与民宿业态的融合互动。
绍兴市上虞区“山居岭南”改革试点
岭南乡是国家级生态乡镇、中国生态魅力乡,也是浙江山居特色文化保存最好的地区之一。近年来,这里的休闲旅游业蓬勃兴起,民宿项目成为岭南乡与世界沟通的桥梁,也铺就了当地盘活山区闲置资产、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路径。绍兴市新昌县镜岭镇雅庄村改革试点雅庄村是省3A级旅游村庄、市级生态文明村庄、省级农家乐特色村。村中有众多的民宿、农家乐,2019年,这里还建成了集农创文创产品展示、销售、体验为一体的“天姥农味•镜岭味道”主题馆。衢州市柯城区“一乡千宿”改革试点近两年,柯城区印发了加快建设“一乡千宿”民宿集聚区的相关意见,提出要新建成民宿集聚区2个、民宿集聚村10个以上、星级民宿达150家以上、直接从业人员达3000人以上、民宿床位达10000张以上等目标。
衢州市开化县金星村改革试点
近年来,金星村经过浙派民居改造、修建游步道、修建村文化礼堂和生态公厕等,村容的整体品味有了极大提升。多家高端民宿纷纷入驻,大大促进了开化民宿(农家乐)的发展。台州市仙居县淡竹乡改革试点淡竹乡是革命老区乡,地处国家5A级景区神仙居景区和仙居国家公园的核心区。近年来,淡竹乡全力推进民宿产业发展,目前已建成民宿200余家,床位4000余个,民宿经营户年均收入超15万元。
丽水市松阳县四都乡改革试点2014年以来,四都乡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地理气候、生态资源和乡村优势推进精品民宿建设。民宿的健康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全乡生态循环农业、文化产业、全域旅游等发展势头良好。
Ⅳ 贵州如何借助传统手工艺助力乡村振兴
据统计,2017年,贵州全省手工业产值达60多亿元,带动百万余人口就业。贵州民族传统工艺生机勃发、带动百姓增收致富的背后,是传统工艺工作站发挥了巨大实效。
2016年以来,在文化和旅游部支持与指导下,相关企业、高校和机构先后在新疆哈密、湖南湘西、贵州雷山、青海果洛、安徽黄山等传统工艺聚集地设立了10多个传统工艺工作站。同年5月,贵州省文化厅与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率先成立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以工作站为平台,开展研修研习培训、示范引导、品牌培育,提升传统手工艺的市场竞争力,助力乡村振兴,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文化富民经验和模式。
2、“创意+”推动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
如何让过去很受欢迎但在现代逐渐失去生存土壤的手工产品,转化为适应当代人休闲娱乐、怡情美育的创意手工艺?贵州非遗传承人中出现了不少年轻人的身影,他们技艺精湛,了解外界的信息,擅长根据客户的需求组织生产,这加快了贵州传统工艺实施“创意+”、融入现代生活的步伐,提升了传统工艺的市场竞争力。
在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侗寨内,出生于1985年的侗族蓝靛靛染传承人陆勇妹管理着一家以蓝靛靛染和侗族服饰为主的合作社。抱着对蓝靛靛染的热爱,以及希望更多侗族姐妹回乡务工的想法,在工作站的协调下,陆勇妹和同村的妇女们开办了“传统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陆勇妹还利用县政府的经费,开办了精英培训班。目前,合作社已有600多名社员,还取得了5项技术专利和9项外观专利。
高校是传统工艺“创意+”的重要源头。
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建成后,贵州省文化厅与苏州工艺美院联合设立“创意贵州”项目。两年多来,400多位苏州工艺美院的师生前往苗族、侗族文化的相关区域开展非遗采集、工艺寻访,研究研发,开展“雷山篇”“黎从榕篇”主题设计项目,形成了1500多组设计成果。其中一部分优秀作品已被当地民族企业转化应用到实际生产和销售中。
2015级首饰设计班毕业生高永星的首饰设计作品《镜·灵》,灵感来源于他在调研中的所见所闻。“在岜沙侗寨里看到的雾霭朦胧的山、肇兴标志性的侗族鼓楼、堂安灵秀生动的梯田、榕江的亭台楼阁,都是我的创作原型。”高永星告诉记者,这一系列作品,结合了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银、贴近生活的铜和寓意自然的黑檀三种材料,通过设计这个产品,是想留住当时在贵州那种被震撼、被感动的感觉,表达出自然的感染力和包容性。
苏州工艺美院2013级毕业生凤佳琦带着自己的毕业设计课题《雷山印象》来到雷山,把研究成果运用到了她在西江千户苗寨开设的青年旅社“深山所在”品牌形象设计中。
东北姑娘凤佳琦选择到贵州创业,源于母校组织的田野调查。她意识到贵州“遍地是宝”,却“养在深闺人未识”。她和当地的蜡染匠人合作,开了一家特色蜡染设计体验馆“三木九”,每年设计制作大量的蜡染特色旅游品,远销海内外,为当地传统蜡染技艺拓展了新领域。
“在贵州,我能够真正学以致用。”凤佳琦表示,接下来,团队将加大力度在电商、新媒体方面进行宣传,让贵州传统工艺被更多人熟悉和接受。
来源:光明日报
Ⅵ 振兴乡村旅游怎么搞才有前途
乡村旅游的兴起,既是时代发展进步的反映,也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既是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致富的重要载体和渠道,也是城乡统筹发展和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的里程碑与风向标。各地应该因势而谋,顺势而为,把培育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一项长期战略和系统工程,综合运用文化思维、生态理念、工业方式和市场手段扎实推进。
把传统农村当精神家园呵护
传统村落对于传承农耕文明、弘扬传统文化、维系城乡感情纽带的重要意义,尊重村落价值和发展规律,尊重农民意愿和传统习惯,尊重乡村文明和自然遗产,确保把农村建设、改造、保护得像农村。让当地农民能记住乡愁,让外来游客能爱上农村。
Ⅶ 走乡村振兴道路的难点包括什么
走乡村振兴道路的难点包括:
1、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专
2、汇聚全社会力属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3、开拓投融资渠道,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
4、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乡村振兴的制度性供给。
走乡村振兴道路必须补齐乡村基础设施这个短板,重点抓好农村交通运输、农田水利、农村饮水、乡村物流、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三农”工作走稳走实,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7)全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扩展阅读:
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1、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2、必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
3、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
4、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
5、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
6、必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
7、必须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
Ⅷ 我国脱贫攻坚的主要经验中,三个结合是指什么
一是扶贫开发要与美丽乡村建设、全域旅游发展紧密结合。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把村庄变成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景区。
二是扶贫开发要与“五网”基础设施建设紧密结合。五指山、保亭、白沙等高速公路连接线今年要全部开工,尽快实现“县县通高速”;要立足“全省一盘棋”谋划“五网”互联互通,加快补上教育、医疗短板。
三是扶贫开发要与长效机制紧密结合。加快建立健全扶贫机制,打造一支“永远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8)全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扩展阅读: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要坚持“四个始终”。
一是始终做到精准识贫、精准脱贫。要按照总书记“继续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用绣花的功夫实施精准扶贫”等指示要求,把“精准”严格落实到识贫、扶贫、脱贫等全过程,确保政策公平和社会稳定。
二是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善于发现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并以钉钉子的精神抓好整改。
三是始终做到“五个绝对不允许”:在扶贫中绝对不允许搞形式主义,绝对不允许弄虚作假,绝对不允许数字脱贫,绝对不允许截留、滞留、挪用、贪占扶贫资金,绝对不允许干部渎职失职和不作为、假作为、慢作为、乱作为。
四是党政主要领导始终亲力亲为。要落实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工作是党的历史使命,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一把手的职责”的指示精神,实施党政一把手脱贫攻坚工作责任制,逐级逐层传导压力、压实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