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市旅游开发
❶ 湖北应城发展怎样,人口多少,经济情况好不好
2012年应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年,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围绕实现“三大目标”,抢抓发展机遇,大力推进“三大板块”建设,全市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
一、综合、项目
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4.87亿元,剔除物价因素影响实际增长14.0%(下同)。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6.01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6.81亿元,增长19.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2.05亿元,增长12.0%。三次产业比重为20.6:55.4:24.0,与上年相比,一产业下降1.5个百分点,二产业上升1.5个百分点,三产业持平。
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成绩显着。实现内联引资74.1亿元,增长73.1%;引进外资3220万美元,增长15%。实施建设项目569个,其中新开工项目509个,新开工项目中3000万元以上项目69个,分别增长4.9%和32.7%。在建项目中,过亿元建设项目30个,比上年有新的增长。
二、农业、农村经济
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70.3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5.0%(下同),其中农业产值29.05亿元,增长7.6%;林业产值0.69亿元,下降10.3%;牧业产值26.52亿元,增长4.3%;渔业产值13.34亿元,增长2.2%;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73万元,增长0.3%。
年末常用耕地面积57.31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145.23万亩。全年粮食产量35.31万吨,增长2.9%;棉花产量0.53万吨,下降7.0%;油料产量2.98万吨,增长3.5%;蔬菜产量63.57万吨,水果产量1.58万吨,分别增长14.9%和3.3%。
人工造林面积2万亩,育苗面积0.3万亩,成林抚育面积2.93万亩。茶叶产量436吨,增长16.6%。
大牲畜存栏3.92万头,增长5.1%;牲猪存栏45.4万头,出栏47万头,分别增长2.8%和2.6%;家禽出笼1915.65万只,增长11.6%;畜禽肉产量7.04万吨,禽蛋产量10.41万吨,分别增长15.4%和2.1%。
淡水养殖面积18.6万亩,增长5.1%。水产品产量6.3万吨,增长19.8%,其中淡水养殖产量5.85万吨,增长11.2%。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239吨,下降6.6%;农用化肥施用量12.74万吨,增长2.3%;农药使用量530吨,下降1.9%;农用柴油使用量8887吨,增长7.9%。
三、工业、安全生产、质量监督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66家,比上年新增1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04.1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2.5%;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394.86亿元,增长24.7%,其中驻应中省属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9.20亿元,下降14.9%;市直工业实现总产值40.07亿元,增长14.6%;办事处和镇办工业实现总产值306.17亿元,增长32.1%;开发区工业实现总产值19.4亿元,增长23.7%,办事处工业、镇办工业和开发区工业依然是支撑和拉动全市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电力消耗24.11亿千瓦时,增长10.11%,万元GDP能耗降低率达到5%。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利能力继续提高,盈利额过百万元以上企业达到134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0.7%。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322.62%。
工矿企业安全事故死亡4人,财产损失额10万元,比上年下降28.6%;损失额占GDP比重为0.006‰,比上年下降0.003‰。
质量技术监督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建立“质量兴镇”3个,“质量兴企”试点企业40家;办理组织机构代码300家,换证314家,年检647家,变更72家;办理商品注册2家,完成工业产品执行标准注册登记10家,审验标准证书148家,备案企业标准18个。工业产品标准覆盖率97%,获证企业食品标签认可率100%;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采标1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采标率100%。加强产品质量监管,抽查产(商)品766批次,出具检验报告766份;加强食品质量监管,开展瘦肉精、糕点食品、问题奶粉、食品添加剂、邻苯二甲酸酯和滥用工业明胶等专项检查,保证了食品生产安全;强化特种设备监管,巡查特种设备使用单位203家,开展专项整治1018台套。
四、固定资产投资、建筑业、房地产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8.8亿元,增长33.7%。汉正工业园项目、新都化工硝钠及亚硝钠项目等30个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3.2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1.1%。在全部固定资产投资中,城镇5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105.6亿元,农村5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23.2亿元,农村私人完成投资6.5亿元,分别增长44.9%、27.4%和6.9%,房地产开发项目完成投资3.5亿元,下降46.8%。
建筑市场监管进一步加强。全市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备案率达到90%以上,新建工程报建率达到90.7%,建筑工程施工图审查合格率100%。完成建筑安装工程投资69.55亿元,增长68.3%;商品房销售面积20.6万平方米,下降5.9%;实现商品房销售额7.8亿元,增长9.2%。
五、交通、邮政、通信、电力
交通建设投资继续增长。完成交通投资1.2亿元,东城工业园区腾西大道路基路面改造、长江赛孚工业园区发展二路建设、武荆高速公路应城连接线延伸段建设、华能(应城)热电联产项目道路建设、四里棚盐矿立交桥至汉宜公路段改造等一批交通建设重点工程加快推进,八汤线西十至联丰段改(扩)建工程正式启动;完成新建通村公路31公里,膏矿富水河大桥新建工程如期贯通。开展三项整治活动,进一步规范了中心城区客运市场秩序。更新客车12台、出租车200台,新增货车184台。完成客运量555.5万人次,客运周转量30527万人公里;货运量600.79万吨,货运周转量45436.16万吨公里;完成装卸量941万吨,均实现新增长。
邮政服务业快速发展。完成业务总收入3758万元,邮政储蓄余额突破19.97亿元;代理储蓄业务收入2520万元,增长27.3%;代理保险业务保费5456万元,实现函件收入232万元,邮资封片、报刊发行、集邮业务均实现新的增长。电子商务收入246万元,增长27.5%;分销业务收入90万元,增长40%,邮政代办点覆盖率达90%以上。
通信行业实现新的发展。完成业务收入3976万元,比上年增长3.1%。新增移动用户17748户,累计达到35746户;新增宽带业务用户6154户,累计达到35044户;新增固话用户5988户,累计达到52181户;新建C网基站2个,累计达到55个,全市通信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电网建设稳步推进。建成标准化变电站2座、标准化输电线路1条、标准化10千伏线路2条、标准化配电台区57个。完成电力设施布局规划及县域电网“十二五”规划;完成合埠、三合变电站增容扩建工程,投运35千伏线路25.76公里、变电容量6300千伏安;农网改造新增及改造配变台区92个,新建改造10千伏安及低压线路96.6公里;新装高压客户158户,新增容量6.753万千伏安。累计完成售电量8.65亿千瓦时,增长9.95%,线损率6.42%,电费回收率100%。
六、商业、旅游、外贸、物价
消费市场更加活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08亿元,增长16.2%,其中批发业完成16.71亿元,零售业完成58.63亿元,住宿和餐饮业完成9.73亿元,分别增长8.9%、18.4%和15.9%,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旅游业发展加快。我市获奖“中国最佳养生休闲旅游城市”、汤池温泉旅游度假村荣获“中国最佳养生休闲旅游景区”荣誉称号。累计接待游客150.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0.16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4.1%和27.0%。旅游项目建设扎实推进,汤池温泉景区设施不断完善,应城国家矿山公园项目建设加快,八汤线农家乐产业带发展提速,旅游产业占全市经济份额继续扩大。
外贸出口持续增长。完成各类产(商)品出口创汇6131.7万美元,增长34.2%。化工产业集群支撑出口创汇的带动作用凸显,贡献率进一步提升。
消费市场价格保持正常。全市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103.2,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3.1,分别比上年下降2.4个和2.7个百分点。
七、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完成财政总收入13.62亿元,增长32.9%;完成税收收入10.02亿元,增长26.9%;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51亿元,增长34.7%,各项税收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比重达到62.1%。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较好地保证了重点支出。
金融业服务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力度加大。各类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48.84亿元,增长21.7%,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8.73亿元,增长22.7%;发放各项贷款68.06亿元,增长15.5%,有力地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保险机构完成各类保费收入10004万元,增长107.3%,其中财产险完成3515万元,增长4.4%;人寿险完成6489万元,增长3.4%。支付各类赔款2620万元,赔付率26.2%。
八、城镇建设、公用服务、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粮贸街路面黑化、盐化大道、广场大道、长荆大道改造如期完成;长荆大道与体育南路夹角、高速公路匝道入口及连接延长线绿化工程高标准建成,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了城市环境水平。日处理垃圾规模350吨、占地20亩的城市垃圾预处理项目开始启动,日供水能力10万吨、占地80亩的引短入城暨二水厂项目正式开工建设。
市政公用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维护道路面积270.47万平方米、排水管道171.79千米,建成绿化区面积824.04公顷、公共绿地面积210.63公顷;全年处理污水1094万吨,处理垃圾9.5万吨,生活污水处理率8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氮分别消减5533吨、623吨、192吨,消减率分别为37%、7%、9.6%。强化现场环境监察,出动580人次现场检查企业60家,检查污染防治设施112台(套),例行检查率达100%。加强各类污染源、建设项目及其他各类监测,形成监测数据近3600个。
九、科技、教育
科技项目申报成绩显着。申报省级以上科技项目18项,立项12项,争取各类科技资金650万元,申请专利150件。富邦、骏腾发等企业科技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恒天公司科技成果获得孝感市科技进步创新奖,富邦、志诚等企业科技成果分别获得孝感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富邦公司两项科技成果通过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大力推广“糯稻轻简栽培技术”,不断促进农业创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有力推动了科技惠及民生。
基础教育扎实推进。投入3262万元进行学校标准化建设;教师补充机制进一步完善,招聘53名教师充实农村教学力量,优化教师学科和年龄结构;“关爱工程”继续实施,资助贫困寄宿生3347名,发放高中国家助学金151万元、中职国家助学金7.2万元和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292.6万元;师资力量进一步提高,一批优秀青年教师参加各类竞赛,获得各级奖励325人次;“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普通小学在校学生数28546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24300人,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和初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100%和98.3%,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3.5%。
十、文体、广电、卫生
文化体育事业再上新台阶。文体公园、矿山公园、文化广场、博物馆等一批文化项目扎实推进;农家书屋建设得到加强,建成22个行政村农民健身工程;文艺创作再出精品,《蒲阳花》被评为“湖北省优秀文艺期刊”,《大富水》、《大洞商》如期出版,摄影作品集《绽放应城》展出受到广泛赞誉。进一步加强文化市场监管,检查各类经营场所638个次,收缴非法音像制品、书报刊和盗版教辅资料3000余盘(册),各类文化市场经营秩序进一步规范。
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取得较好成绩。《应城新闻》组稿465组共4759条,其中中央电视台用稿4条,市委、市政府重大活动及时采报率100%;开设栏目12个,摄制专题片11部,现场直播和实况24场。数字电视加快推进,城乡用户达到5万多户;乡镇广电中心管理不断加强,发展广播电视“户户通”用户6081户;配备流动放映车7台,放映公益电影3972场,丰富了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参合新农合45.36万人,参合率99.7%,慢性病纳入门诊统筹病种增加到22种。巩固和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降低了人民群众医疗费用,乡镇卫生院门诊费用平均下降42.0%,住院日费用平均下降33.0%;村卫生室门诊费用平均下降47.2%,门诊药品费平均下降45.2%。加强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改扩建村卫生室12个,开展医学教育、全科医生和护士岗位培训1221人次。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开展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儿童保健等10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乙肝疫苗补种等7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投入农村孕妇住院分娩补助3975人119.25万元,孕产妇叶酸服用率达到70.5%;防控重大疾病和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加强生活饮用水和水源水监督检测,无甲类转染病报告,人民群众卫生健康权益得到保障。
十一、劳动保障、民政福利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新增就业7061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654人,帮扶“4050”人员再就业1586人,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586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3%,低于指标线水平。办理参保登记203377人,综合参保率达98.68%;参加基本养老保险67457人,参加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分别达到44340人、149197人、33997人、20004人;完成社会保险费征缴31371.56万元,累计发放离退休养老金24495万元。新录用公务员47名,组织职业技能鉴定1833人、再就业培训1203人、就业前培训1328人、创业培训216人。受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285件,调解218件,裁决66件,结案率达99%。
民政福利保障继续加强。城乡低保标准分别达到260元和110元,发放城乡低保资金4024万元、五保老人供养补助657万元、孤儿生活费103.44万元,基本解决了特殊群体的生活保障;发放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资金299万元、临时生活救助金14.91万元,发放各类救灾资金376万元,救助流浪乞讨人员1983人次。落实安置政策,安置退伍军人58名,城乡义务兵家庭优待金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5600元和5900元。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销售福利彩票2522万元,城乡福利院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殡葬管理进入规范化、标准化轨道,火化率保持在100%,杜绝了土葬和“二次葬”。依法办理婚姻登记6701对,登记合格率和档案完好率达100%。
十二、计划生育、人民生活
全市已婚育龄妇女143558人,增长0.6%;期末节育率90.5%,期末计生率97.2%。年末户籍总人口66.65万人,当年出生人口6600人,死亡人口3852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1‰。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0.5:100。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52元,净增2216元,增长14.0%;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216元,净增1149元,增长11.4%。农村居民人平纯收入9523元,净增1196元,增长14.4%;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025元,净增1072元,增长27.1%。
❷ 湖北省应城市天鹅镇西湖渡家咀会开发旅游景区吗
现在的应城市天鹅镇西湖渡家咀会成为新的开发旅游景区。
❸ 应城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应城旅游攻略
应城汤池温泉
汤池温泉位于应城市22公里的汤池镇,由湖北汤池温泉旅游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建成的,整体占地560亩,按国家AAAA景区标准建造,集温泉沐浴、休闲保健、生态、红色旅游以及完善的住、餐、娱、购配套于一体的旅游度假休闲景区。汤池温泉储量丰富,水温高达72℃—79℃,日产量10400吨,属国内已发现的产量最大的温泉资源(目前国内经营的温泉项目中,产量最大的为4000吨)。
玉女泉
玉女泉水温高达70摄氏度,内含硫黄等矿物质,以此沐浴,对风湿病、皮肤病等有较好的疗效。周围树木葱宠,花草繁茂,丘陵起伏,流水潺潺,景色秀丽。唐代诗人李白寄居安陆时曾专程来此游览,留下了“池底烁朱火,沙旁敲素烟。沸珠耀日月,皎镜明中天”的诗句。1937年0中央委派陶铸在玉女泉主办“农村合作人员训练班”,培训抗日干部,当年的办公室、教室,保存完好。
应城凌云塔
凌云塔在应城市区南3.5公里大富水故道东岸。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兴建。初为3层,以“文峰象征”之意称文笔塔。同治十年(1871年)重修,取“高耸入云”之意,易为今名。七层六面,高30余米,砖石砌筑,楼阁式,门窗、柱枋、斗拱、檐角等多仿木结构,铁铸塔刹,凌空卓立,风格古雅。
短港水库
短港水库位于应城北部杨河镇境内,是一座中型水库。承雨面积70平方公里,蓄水量4786万立方米,其中有效水量4141万立方米,死水量645万立方米,最大蓄水面积15345亩,最大水深16米。该库于1959年10月动工兴建,是在三年自然灾害、国家困难、百姓艰苦的背景下修建的一座救命水库,1964年12月配套竣工
❹ 应城有哪些旅游景点以及各种节日的风俗习惯
简介
应城市位于湖北省中部偏东,
孝感市区西南,位于武汉、襄樊、荆沙大三角经济区域的中心点。应城土壤肥沃,川原秀丽,气候宜人,物产富饶,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今有“膏都盐海”的盛誉。
风景名胜
应城市旅游资源丰富。有陶家湖古城遗址;门板湾遗址;蒲骚故城遗址;宋玉蒲骚著《九辩》;三椁冢楚墓群遗址;大富水故道;山行有名店;膏矿文化遗产;伍家山;伍家山下黄家湾;白龙井;207微波站旧址;短港水库;百担绿洲;汤池温泉;李白诗碑;关渠道;龙赛湖;文峰塔;应城公园;千年孔庙;烧香台;红堂旧教堂等。
最佳旅游时间
应城市四季皆宜旅游。应城市为中纬度湿润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显著,雨热高峰同季出现。日照充足,雨水充沛,无霜期长。光、热、水的地域差异甚微。年平均气温15.9℃。1月平均气温2.9℃,极端最低气温-15.5℃;7月平均气温28.2℃,极端最高气温38.7℃。
历史文化
应城为古蒲骚之地。南朝·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公元454年),析安陆县南境置应城县,属郢州安陆郡。应城建县自此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