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转型成功
『壹』 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如何创造差异化体验
乡村旅游里面有很多产业元素可以加以利用,比如“时尚”、“养生专”、“文化创属意”、“休闲美学”等。那么,如何创造乡村旅游的差异化体验?
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首先是“农村食材”,现在大家都关注吃的东西是否健康,是否能在当地跟农民生活产生关联。比如,田间餐桌,在稻田里面、在葡萄架下面用餐,游客在享用当地美食的同时,也在感受着当地环境。
再比如,“跟着食材去旅行”。在台湾南投县埔里镇的桃米,最近做了一个创新产品——桃米远足便当,他们把当地主要的食材融入便当里,如,蝴蝶餐、蛙蛙餐、美人餐等。
其次是“农村换宿”,就是到农家体验住宿生活。现在台湾一些比较知名的民宿在建筑造型方面,采用创新的思维,装潢设计别出心裁。
再次是“农村空间”,比如,“可食风景”、“可食地景”是农村空间利用的方法之一。对于作物,我们不只是关注收获,还顾及美学,利用农作物做出美丽的造型、景观,还可以对其进行解说。
最后是“农村认养”。以台湾的自主社区营造为例,就是让农村村民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
『贰』 怎样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随喔全触点,让旅行更完美。
一、建立乡村旅游产业赖以生存的政策环境。
1.要从产业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营造有利于乡村旅游发展的外部条件, 乡村旅游的农业性质完全可以充分利用上述农业产业政策、农业税收政策、农业金融政策的优 惠,引导扶持当地农民深度参与生态旅游项目开发;
2.要吸引发达企业、发达地区企业、甚至外资企业开办生态旅游实体;
3.对现有的乡村旅游项目,要减轻经营者的负担,取消一切不合理的收费,营造法制化的有序的经营环境;
4.应当将乡村旅游纳入当地整体旅游规划和管理的范畴,加强分类指导。通过整体旅游规划的制订,把乡村旅游的发展纳入到科学化、规范化的框架下,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能够大大提高投资的效率。
5.必须发挥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避免政府在其中大包大揽,要充分调动市场各主体的积极性,使乡村旅游在经营上更加灵活多样,在机制上更加充满活力,在服务上更加贴近市场需求。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兼顾生态、人文、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效益。
从事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经营:
1.要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系,按照均衡兼顾的原则,对开发和经营行为进行规范,努力形成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互相促进的良性发展格局。
2.正确处理旅游开发与耕地保护的关系,优先发展不占或少占耕地的休闲农业项目,要在节约、集约上下工夫,要充分利用我市现代农业园区、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区等集中型农业园区开发农业旅游项目,利用大型设施农业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努力走出一条既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又节约资源的发展道路。
3.要正确处理农民主体与社会参与的关系,坚持以农为本、农民主体的基本原则,建立健全保护农民利益的机制体制。突出农民主体地位,拓宽社会参与、支持的途径和方式,培育或者引进新型农民群体,引导人才、资金、土地等要素流向休闲农业,实现乡村旅游上水平、上层次、上规模和可持续发展。
三、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循序渐进地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在具体实践中:
1.坚持特色化的发展道路,要在生态和人文的结合上下工夫,把自然资源与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整合起来,走出一条一园一品、一区一景的差异化发展道路,太仓市的地方特产、地方文化、民间故事都可以作为单独的特色元素融入到各个园区景点。
2.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农业旅游概念应该先农后游,以“农、林、牧、渔、种、养”带动“食、住、行、游、购、娱”,先完善农业项目而后植入旅游休闲项目,各元素均衡发展、相互匹配才能使消费者产生满意的体验。
3.大型园区发展休闲旅游农业,要加强社区参与,可以考虑设立农业社区、成立合作社,加强管理、协调与监督。
四、加快建立健全乡村旅游产业各类人才的教育培训体系。
农业休闲旅游产业是典型的服务业,对从业者的要求远高于传统农业。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必将促进我市农民的综合素质发生一次质的飞跃。可以考虑:
1.吸引乡村旅游的规划、管理、经营等方面的高级人才;
2.选择农业、旅游、管理等培训机构,大力开展乡村旅游管理和服务人员培训,加大对普通从业人员培训投入力度,扩大培训规模;
3.运用现代传媒技术在培训方面的优势,做好远程培训,充分发挥出信息化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五、着力推进乡村农业休闲旅游转型升级。
1.吸收和引进国外的成功经验。
国内目前以民俗村、采摘园、观光农园、渔家乐、农家乐等为主的乡村旅游形式,仅仅满足了消费者最基本的感官需求,未来可以吸收和引进国外的成功经验,向休闲、参与、康体、娱乐等更高层的体验消费转型,有氧运动基地、瑜伽馆、SPA会所的引进都属于这一类型。
2.申报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先行区,开始合理的规划和部署的工作。
六、着力推进农业休闲旅游的创新。
1.投资开发模式可以做创新性尝试
目前传统的农业休闲旅游的投资主体主要是当地政府,消费也主要是政府购买,缺乏市场机制活力,一旦政府扶持期结束,农业休闲旅游园区就面临全面亏损。
2.经营理念的创新
传统乡村旅游的农业休闲园区是靠旅游人士的购买、外带和将产出的农产品外运进行销售和推广。
『叁』 浙江乡村旅游取得了哪些成功
近年来,浙江省认真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按照国家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总体部署,围绕建设浙江全域大景区和打造“诗画浙江”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总体目标,把乡村旅游作为浙江全域旅游发展的“新增长极”,不断创新工作举措和发展载体,全力提升乡村旅游产业规模与发展品质,取得了显著成效。2017年,全省全年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3.2亿人次,实现旅游经营总收入300.7亿元,同比增长17.9%;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1个,省级休闲旅游示范村122个,省级旅游风情小镇14个,省级精品民宿122个(其中白金宿6个,金宿17个,银宿99个);积极拓展农业多重功能,累计创建24个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23个省级示范县,22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9个中国美丽田园,休闲观光农业总产值达290多亿元。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出官方的数据是:自2003年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行动起,截至2017年底,累计有2.7万个建制村完成村庄整治建设,占全省建制村总数的97%。2017年,浙江农民人均经营净收入6112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56元,同比增长9.1%,是全国13432元的1.86倍,连续33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
『肆』 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如何
谈到乡村振兴战略,在调研中发现,全国2000多个县中,绝大多数都把发展旅游业作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
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合发展乡村旅游的,试想如果全国每个县都发展旅游,谁去旅游呢?如果每个景点都一模一样,谁愿意去看呢?
专家也频发警示:只有5%的农村具有赚取城市人“乡愁”钱的可能……仍然挡不住各地投资乡村旅游的“滚滚热浪”。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正确操作是什么?今天就和大家聊聊乡村旅游发展的6大建议。
2、重视乡土人才在乡村旅游策划中的作用
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重规划轻策划的现象十分普遍。很多地方领导一提搞旅游,就想到请一流的规划公司和知名的旅游设计师。
『伍』 求乡村旅游规划成功落地案例。
给你个案例看看
重庆“美丽乡村嘉年华”概念性旅游规划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主旋律。乡村旅游,正是顺应了现代旅游发展的这一趋势,迅速风靡全世界。
在此大好形势下,各地乡村旅游开发项目层出不穷。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通过投智于《重庆“美丽乡村嘉年华”概念性规划》等项目,正在为中国的乡村旅游发展加速。以下是对《重庆“美丽乡村嘉年华”概念性规划》核心内容的简述:
“美丽乡村嘉年华”位于重庆北碚区,是重庆市生态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丽乡村休闲谷”的功能组团之一、体验旅游和新功能区和(的)启动项目。项目的指导思想是:
根据策划文件的总体思路提出更具体的规划方案;
突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在项目中的落实;
突出本项目在重庆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示范性;
体现项目开发在空间、时间、运作方面的可操作性;
充分表现巴渝文化在新形势下的创新形式。
根据对规划地块总的开发建设意见,结合场地外部交通格局与内部地貌条件,本项目在总体上依据已经呈现的地貌格局,规划地块分为四大片区,分别是移民新乡村、入口印象区、综合服务区、乡村嘉年华旅游区。
移民新乡村
功能
重要的新农村住宅示范点,展示新农村住宅环境友好、村容整洁、费用合理、布局良好、景观突出、乡土文化浓厚的特点。
主要是解决规划区原有居住居民的生活居住问题,同时为了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改变居民生活方式,将农民新居建成农家院,除满足居民一般的生活需要以外,还有一定的游客接待功能。
片区组织
构建以家庭为单位的乡村庭院居住单元,并在乡土文化、庭院经济产业等方面体现其特质,建成新农村示范点。
在每个居民家庭的庭院内建设复合型生活和生产模式,瓜果林木、小型养殖、环保设施合理搭配。充分利用家庭庭院的每个空间,结合景观建设与生产功能,形成可供参观的农家生活和生产型景观。
庭院独立构成农家院经营主体,庭院与庭院之间利用乡间小径联络。
农家院组织相应的游客参观、住宿、餐饮、生活体验等设施。
借鉴城市小区组织模式,提高新农村住宅片区土地利用密度。建筑可采用多层与低层结合的模式。
建筑设计
建设巴渝乡村风格的新式民居,民居在格局与外观上应充分体现巴渝地区的乡村文化风格,特别是加强细部设计,加强屋顶与外墙的装饰。同时,注重改进民居内的功能,室内设计风雅古朴、洁净,设置现代生活配套设备,创造更优生活方式。
入口印象区
入口印象区是展示美丽乡村嘉年华的第一印象区,在近期建设中也作为综合服务区的预留用地进行景观处理。
在原碚金公路与改道后的碚金公路最南端的交汇处形成一个三角形的水面,并与北侧台地构成标志性景观。
入口树立两块高约三米左右的青石,分别用中、英文题“美丽乡村、Beautiful Countryside”字样。
入口区水面设置水车水墙,树立大型水车,适当放养鱼类、进行驳岸处理,还配置一些水生植物,以使入口区更加醒目,如:荷花、睡莲、浮萍、香蒲等。
保留入口区纵深区域的原有植被,在林间开辟一些宽约一米的小道,其间设计供游客休憩的景观亭和相应的景观雕塑小品,供游客拍照、漫步。道路庭径宜选择篱笆灌木,主要品种可考虑:日本北海道黄杨、翠竹、南方六道木、美丽胡枝子、多花胡枝子、珍珠梅、兴叶黄栌等。
入口印象区同时也是未来“美丽乡村嘉年华”区域向南扩展的预留用地,主要是生态农庄项目的扩展用地,因此通过景观维护对土地进行合理控制也是必要的。
综合服务区
在原碚金公路与改道后的碚金公路之间建设一条景观道路,连接改道后的碚金公路和乡村嘉年华旅游区。
道路与改道后的碚金公路构成环岛,在路口的北侧和南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展馆和商铺。对展馆东侧的将军屋基进行景观设置和文化注入,与展馆一起构成重要的旅游节点。
综合服务区停车场建于景观大道南北两侧,是整个项目的公共停车场;临时停车场位于拆除后花博园展厅所处的大片空地处,用于节假日时的临时停车;生态农庄北部另外设置停车场,供贵宾游览和生态农庄及酒店消费客人停车使用。
对现有花博园广场进行改造,广场东侧和南侧现有五个展厅进行外形改造和功能置换,分别设置为花木交易展馆、花器花肥交易展馆、农业文化展馆、乡村嘉年华饭店、游客接待中心暨景区管理中心。
同时将锦绣生态农庄与已有的花卉酒店进行连接,形成一个更大体量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
主要体现为文化展示、停车接待、旅游咨询、花卉展示销售和餐饮住宿等功能,其中生态农庄还有乡村生活体验的功能。
乡村嘉年华旅游区
乡村嘉年华旅游区是规划地块最主要的生产场所、旅游休闲场所、主要的兴奋点和消费区。片区具有花木栽植观赏、生态休闲、文化体验、乡村节庆表演欣赏等多种功能。
根据场地特征与项目分布组织片区用地,分片区的布置应考虑气氛过渡、游人组织、交通分流等要素。在考虑到组织原则的基础上形成自由式的布局模式,提高片区的景观构成能力。
该区域作为美丽乡村嘉年华最大的兴奋点和引爆点,承载着旅游者的乡村活动参与、表演欣赏、乡土风情体验等多种功能,旅游项目也最为丰富。
『陆』 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历程
(一)国外发展历程
1.萌芽—兴起阶段,在19世纪初,城市人开始认识农业旅游价值,并参与了乡村农业旅游,如法国、意大利。
2.观光—发展阶段,在20世纪中后期,乡村观光农业发展,形成农业和旅游相结合的新产业,如西班牙、日本、美国;
3.度假—提高阶段,在80年代以后,观光农业由观光功能向休闲、度假、体验、环保多功能扩展,如日本、奥地利、澳大利亚。
(二)国内发展历程
1.初创阶段(自发阶段)1980年代中后期-1994年
农家乐兴起
1986年,成都“徐家大院”的诞生标志着“农家乐”旅游模式拉开了乡村旅游的序幕。
1989年4月,“中国农民旅游协会”正式更名为“中国乡村旅游协会”
1994年,“1+2”休假制度颁布并实施。
2.全面发展阶段1995-2001年
乡村假日经济
1995年5月1日起实行双休日,1999年又将春节、“五一”、“十一”调整为7天长假。
2000年,国务院46号文明确了“黄金周”的概念。
1995年“中国民俗风情游”旅游主题与 “中国:56个民族的家”宣传口号带游客深入少数民族风情区;
1998年“中国华夏城乡游”旅游主题与 “现代城乡,多彩生活”宣传口号吸引大批旅游者涌入乡村。
3.纵深发展阶段2002-2006
助力“三农”问题解决
2002年,我国颁布了《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标志着我国乡村旅游开始走向规范化、高质化
2006年,明确提出“中国乡村旅游年”,将乡村旅游的角色提到了更突出的位置,“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时尚”全面推动乡村旅游提升发展。
2006年8月,国家旅游局发布了《关于促进农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乡村旅游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
2005年国家开始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2006年我国健全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
提升转型与
4.可持续发展阶段2007年至今
产品转型,产业升级
2007年国家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2008年健全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克服了乡村旅游发展受土地制度制约。
2007年,“中国和谐城乡游”和“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的提出带动了农村风貌大变样。
2007年,国家旅游局和农业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的通知》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2008年,三次长假调整为“两长五短”模式及带薪休假制度法制化。
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使乡村旅游的经营模式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和多样化。
2009年,《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乡村旅游富民工程。
『柒』 乡村旅游如何转型升级
尽管乡村抄旅游发展亮点袭纷呈,成效显著,但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总体上仍处于较低层次,经营管理服务还比较粗放,如:缺乏乡村旅游整体规划,旅游碎片化现象较为普遍;市场机制不活,少数地方政府不愿将旅游资源大胆出手,而投资者又因环境不优而不敢进入;基本公共服务不足,移动网络信号没有实现全覆盖,少数景点路况较差、无标识标牌或粗制滥造,公共厕所、停车场不足,等等。
前瞻产业研究院指导认为,针对这些问题,要推动乡村旅游从农户和景区为主向全域发展、从观光产品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融合发展、由一般性脱贫致富向更加精准扶贫发展,必须在优化供给、提升品质上下功夫。
坚持规划引领,加强顶层设计。针对乡村旅游缺乏战略规划、顶层设计问题,要分层次编制乡村旅游总体规划、区域规划以及重点景区景点、精品线路、交通道路等专项规划,引领乡村旅游健康发展。
『捌』 创客如何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随着旅游经验的积累、休闲需求的变化、产品供给的丰富,城市居民已经不再满足于“以吃农家饭”为代表的初级旅游产品,乡村旅游发展方式转型和产品升级换代迫在眉睫。
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创客”的到来,会造成原来乡村旅游体系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改变原来发展主体单一、生产要素有限、单纯依靠既有资源的局面,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方式的转型和产品升级。“创客”带给乡村的,不仅是知识和技术,还有理念和经验,以及资金和市场,这些都是乡村旅游资源转化、业态创新、产品升级的必备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