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水乡村旅游
Ⅰ 王衍用的科研成果
(一)旅游论文
1.旅游业性质辨析《2011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中国旅游绿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4
2.关于我国旅游规划的批判、反思与前瞻《2008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中国旅游绿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4
3、十大观念变革,助推中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中国旅游报》2008年7月23日、25日(11版视野)
4.颠覆传统观念 助推旅游规划升级 《中国旅游报 2010年12月22日14版;12月29日14版;2011年1月5日16版;12日12版》
5.旅游开发的新理念《21世纪旅游中国》广东旅游出版社2008.1
6.要对旅游资源进行深度研究《旅游学刊》(核刊)中国旅游发展笔谈栏目2007.2
7.旅游市场调查应包括客源地调查.旅游学刊(核刊)中国旅游发展笔谈栏目2008.6
8.国外乡村旅游开发研究综述《旅游科学》(核刊)2006.3
9.关于世遗涨价问题的管见《旅游科学》(核刊)2005.3
10.基于“第四代港口”新概念的港口旅游开发研究《旅游科学》(核刊)2008.3
11.区域旅游规划技术方法探讨--以《宁夏中卫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例 《规划师》(核刊)2004.3
12.风景区规划城市规划化纠正机制探析--基于两个风景区的实证研究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5
13.区域旅游开发战略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经济地理》(核刊)1999.1
14.四论现代人造模拟景观的开发《经济地理》(核刊)1997.4
15.中国西部旅游开发条件与对策《地理学与国土研究》(核刊)1994.2
16.我国民族服饰分布的地理背景及在旅游业中的利用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核刊)1994.10
17.山东省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对策《经济地理》(核刊)1990.1
18.再评山东的旅游资源 《经济地理》(核刊)1993.6
19.关于重建山东旅游格局的设想《地理学与国土研究》(核刊)1994.4
20. “三孔”游览路线的设计与环境氛围的营造 《旅游学刊》(核刊)1995.4
21.孟子故里旅游开发战略研究《地理学与国土研究》(核刊)1993、2
22.区域旅游地理层次与人造景点之创意策划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核刊)2002、5
23.关于当前我国旅游规划中几个关键问题的管见 《旅游学刊》(核刊)2001.4
24.不能把引景空间商业化 《旅游学刊》(核刊)1994.4、
25.对山东发展旅游业几个问题的探讨《旅游开发与旅游地理学》 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2.5
26.山东旅游资源类别划分的初步研究 《山东省旅游地学研究会论文集》第一集
27.山东国内旅游客源市场分析《山东省旅游地学研究会论文集》第二集
28.济宁市旅游开发战略研究《旅游地学的理论与实践》地质出版社1997.2
29.谈王祥故里的旅游开发《当代沂蒙》1997.9
30.旅游规划要为当地解决实际问题 《中国旅游报》2001.6.15
31.为泰安支几招 《中国旅游报》2002 .11.8
32.水浒旅游何时不再画地为牢 《中国旅游报》2002、3、29
33.人造景观:何时回归理性开发 《旅游时报》1997.1.19
34.透视人造景观 《中国环境报》旅游天地版 1996.4.7
35.当前我国旅游规划中几个关键问题的管见 《旅游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年3月
36.关注旅游规划中的城市化趋势 《中国旅游报》2004.5.26经济观察栏目。
37.中国传统社区的旅游开发《中国旅游报》2004年11月29日(14版)
38.陵水旅游的致胜战略《中国旅游报》2005年8月22日。
39.黄金周制度利国利民《中国旅游报》2005年9月26日
40.时尚产品打造,运作方式升级——淄博市旅游产业提升的思考 《中国旅游报》2005年10月19日
41.阿尔山旅游开发战略构想 《中国旅游报》2005年11月23日
42.做到既卖山水,又卖健康 《中国旅游报》2007年9月28日 国内外专家解读“焦作现象”专题(17版)
43.庐山地质公园的发展思路 《中国旅游报》2007年10月24日(14版)
44.对桂林实现旅游产业升级换代的建议 《中国旅游报》2008年2月15日(10版)
45.深化焦作现象促使焦作市社会经济再创辉煌 《走向世界的焦作旅游-“焦作现象”国际论坛论文汇编》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8年1月
46、大学生村官,让乡村旅游更有活力。专家建言:要做好调研莫仓促上阵 《中国旅游报》2008年5月9日
47、对旅游本质的有益探讨-《旅游哲学引论》评价《中国旅游报》2008年10月22日11版
48、我国旅游竞争力为何低 《北京科技报》 2009年6月8日
49、也说城市观光车 《中国旅游报》2009年8月26日
50、 “中国旅游日”应有之义:共识、推动、人本、和谐 《中国旅游报》2010年2月3日
51、立体审视旅游业的战略定位 《中国旅游报》2010年3月8日
52、低碳旅游,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旅游报》2010年4月14日
53.加强对七夕文化产业开发的战略性思考 《中国艺术报》2010年8月17日
54. 琼澳旅游文化合作路径探析 《中国旅游报》2011年2月23日
55. 以生态学视角审视旅游综合体 《中国旅游报》2011年5月11日第2版
56. 名扬天下,何必争你地我地 《新京报》 2011年5月25日
57. 京沪高铁旅游对策初探 《新京报》 2011年7月20日
(二)旅游著作与教材
1.《区域旅游发展与管理研究》中国旅游出版社 2011.5 第一作者
2.《旅游景区项目策划》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7.1 第一作者
3.《旅游策划理论与实务》中国林业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2 第一作者
4.《旅游规划与开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9第一作者
5.《旅游开发与规划》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9 副主编
6.《21世纪旅游·中国》广东旅游出版社 2008.1 副主编
7.《宁夏回族自治区旅游市场营销规划》中国第一本省级旅游市场营销规划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5年7月 主持人
8.《宁夏回族自治区旅游产业5年行动计划》 中国第一本省级旅游产业5年行动计划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5年7月 主持人
9.《迈向21世纪的山东旅游业》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0.6 撰写第七章: 山东旅游资源评价及旅游区划
10. 《世贸组织与济宁发展》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11 撰写专题:建设文化大市的济宁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
(三)旅游文章
发表在《中国旅游报》、《旅游天地》、《山东旅游》、《中国环境报》、《走向世界》、《漓江日报》、《中学地理教学参考》、《齐鲁地名》等报刊上的旅游文章共100余篇
(四)地理论文
1.梁启超人地关系研究及其学术思想 《地理科学》 1996年第16卷1期
2.试论人类身高的地域差异规律及其应用 《人文地理》 1993年8卷3期
3.试论人类逆针向行为成因及其应用 《人文地理》 1996年11卷2期
4.北宋时期梁山地区地理环境探考—兼论宋江据此起义的可能性 《水浒争鸣》第5期 1987年8月
5.初探鲁西平原地名特征及其成因 《地名知识》 1991年2月
6.我们都来自五湖四海 为同一地理规律制约 《北京青年报》2008年1月30日专版 (《文摘报》、《青年文摘》2008年第四期、《中国民航报》2008年2月20日12版)转载
(五)地理方面的专著教材
独撰、合著、主编、参编专著、教材、地方志8部
1.专著:《社会.文化.环境》 云南科技出版社 1996.2
2.专著:《社会发展地理学概论》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2.2
3.专著:《文化地理学》 北京出版社 1991.3
4.教材:《人文地理学》湖南地图出版社 1992、12 撰写第七章 旅游地理学
5.教材:《中学地理教材教法》 石油大学出版社 1993.3
6.教材:《地理教学法通论》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89.8
7.教材:《菏泽地理》 明天出版社 1988.7
8.地方志:《梁山县县志》 新华出版社 1997.6
9.地方志:《梁山县地名志》 1984.6
(六)旅游规划
1.主持的旅游规划
1)省级旅游规划
(1)宁夏自治区旅游市场营销规划 《中国旅游报》2004年1月9日以《营销 宁夏在行动》为题予以报道)。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中国第一部省级市场营销规划。
(2)宁夏自治区旅游发展五年行动计划 《中国旅游报》2004年1月9日以《营销 宁夏在行动》为题予以报道)。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中国第一部省级5年行动计划规划。
2)地市级旅游规划
(1)山东省泰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含世界双遗产、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文保单位、国家森林公园等。《中国旅游报》2002年1月18日以《为泰安支几招》为题予以报道)
(2)山东省济宁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包括曲阜市、邹城市、梁山县、微山县等;含世界遗产、国家文保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中国旅游报》2002年9月30日以《济宁确定旅游发展总体框架——高起点规划,大力度开发》予以报道)
(3)山东省临沂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国旅游报》1999年6月21日以《起步晚更要重规划--临沂老区旅游开发起点高》为题予以报道)
(4)山东省聊城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地级市)
(5)山东省东营市旅游战略规划暨项目策划方案(国家自然保护区)
(6)山东省淄博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地级市、含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文保单位,国家森林公园)
(7)山东省莱芜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8)山东省菏泽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9)宁夏固原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含国家森林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文保单位)
(10)宁夏中卫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11)宁夏吴忠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12)威海市东方幸福海岸旅游开发专项规划(含国家风景名胜区)
(13)山东省日照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修编)2008年4月2日通过评审(《中国旅游报》2008.4.23以“日照向阳光要效益”为题予以报道)
(14)安徽省淮北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修编 2008年9月启动)
(15)河南省南阳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修编 2009年12月启动)
(16)安徽省蚌埠市旅游产业十二五规划(2010年4月6日启动)
(17)贵州省贵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2011年4月启动)
3)县市级旅游规划
(1)山东省梁山县旅游规划(1985年编制 中国第一部旅游规划)
(2)山东省蓬莱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含国家风景名胜区和国家文保单位)
(3)山东省邹城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含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文保单位、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森林公园)
(4)山东省微山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含省级风景名胜区)
(5)山东省东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含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文保单位)(《中国旅游报》2000年8月30日以《打梁山泊品牌 做水浒文章――东平县旅游规划通过评审》为题予以报道)
(6)宁夏中卫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含国家AAAA级旅游区——沙坡头)(《中国旅游报》2003.4.25以中卫,小城蕴涵大课题为题予以报道 )
(7)山东省沂源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含国家文保单位)
(8)山东省博山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含国家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
(9)山东省桓台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含省级风景名胜区)
(10)山东省莱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含国家文保单位)
(11)山东省郯城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12)山东省邹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含省级森林公园)
(13)山东省章丘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含省级森林公园、国家文保单位)
(14)山东省沾化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15)山东省嘉祥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含国家、省级文保单位)
(16)山东省张店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17)宁夏泾源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含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
(18)宁夏西吉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含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
(19)宁夏利通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0)山东省淄川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1)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2)山东省新泰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23)河南省栾川县旅游市场营销规划
(24)山东省淄博市大鲁山旅游发展规划
(25)山东省邹平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修编)
(26)山东省博兴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27)山东省枣庄市中区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28)福建省泰宁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29)福建省泰宁县旅游市场营销规划
(30)福建省泰宁县旅游产业发展5年行动计划
(31)贵州省修文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修编)
(32)山东省东平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修编)
(33)海南省万宁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34)内蒙古鄂温克旗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35)山东省梁山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0年版)
(36)安徽省潜山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0)
(37) 湖南省桑植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暨八大公山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概念性规划 (2011)
4)旅游景区规划
(1)山东省临沂市蒙山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国家森林公园)(《中国旅游报》1999年6月24日以《昔日革命名山 明朝旅游胜地--沂蒙山确定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题予以报道)
(2)山东省临沂市蒙山旅游区旅游分区建设规划(国家森林公园)
(3)山东省聊城市北方水城旅游开发建设规划(含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文保单位)
(4)山东省曲阜市孔庙、孔府、孔林暨明故城旅游开发建设规划(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文保单位)(《中国旅游报》2001年3月9日以《曲阜构建东方圣城 激活古老文化》为题予以报道)
(5)山东省水泊梁山风景名胜区旅游开发建设规划(省级风景名胜区)
(6)宁夏中卫市湿地边关旅游开发建设规划
(7)宁夏中卫市长城边关景区开发建设规划
(8)宁夏玉泉营农场旅游开发建设规划
(9)宁夏西夏离宫旅游区开发建设规划
(10)宁夏南梁农场旅游开发建设规划
(11)山东省鲁山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建设规划(省级森林公园)
(12)山东省莱州市大基山旅游开发建设规划
(13)山东省沂南县孔明文化旅游区旅游开发建设规划(《中国旅游报》2001年2月23日以《先以纪念地打造品牌,再以场景地对应大众游客——诸葛亮故里旅游规划通过评审》为题进行报道)
(14)山东省牟平区养马岛礁石滩景区旅游开发建设规划(国家风景名胜区)
(15)山东省荣成市花斑彩石风景区旅游开发建设规划
(16)山东省荣成市槎山风景区旅游开发建设规划(省级风景名胜区)
(17)山东省荣成市石岛风景区旅游开发建设规划
(18)山东省费县北方石林风景区旅游开发建设规划
(19)山东省长清县卧龙峪风景区旅游开发建设规划
(20)山东省莱芜市大峡谷游览区旅游开发建设规划
(21)山东省莱芜市大山水游览区旅游开发建设规划
(22)山东省莱芜市棋山游览旅游开发建设规划
(23)山东省莱芜市万福山游览旅游开发建设规划
(24)山东省莱芜市青石关游览旅游开发建设规划
(25)山东省莱芜市莲花山游览旅游开发建设规划(省级森林公园)
(26)山东省莱芜市云台山游览旅游开发建设规划
(27)山东省莱芜市独路游览旅游开发建设规划
(28)山东省郯城县马陵山古战场旅游开发建设规划(省级森林公园)
(29)山东省章丘市锦屏山游览区旅游开发建设规划
(30)山东省章丘市龙山文化游览区开发建设规划(国家文保单位)
(31)山东省章丘市海山湖游览区开发建设规划
(32)山东省临淄区土峪村旅游开发建设规划
(33)山东省莒南县天佛风景区旅游开发建设规划(省级风景名胜区)
(34)山东省邹平县鹤伴山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建设规划(省级森林公园)
(35)山东省巨野县金山旅游区开发建设规划
(36)山东省岱岳区泰山东缘——山外山旅游区开发建设规划
(37)山东省曲阜市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规划(国家森林公园)
(38)山东省平阴县胡庄天主教文化旅游区开发建设规划
(39)山东省桓台县马踏湖游览区少海景区旅游开发建设规划(省级风景名胜区)
(40)山东省沂水县姬王崮景区旅游开发建设规划
(41)山东省沂水县沂水湖景区旅游开发建设规划
(42)山东省沂水县水洞景区旅游开发建设规划
(43)山东省沂水县山东小延安景区旅游开发建设规划
(44)山东省沂水县留虎峪景区旅游开发建设规划
(45)山东省滨城区秦台旅游区开发建设规划
(46)山东省济南市农高园旅游开发建设规划
(47)山东省曲阜市尼山旅游区开发建设规划(《中国旅游报》2003.7.28以《尼山旅游区开发建设规划》获专家高度评价——曲阜第四孔呼之欲出为题予以报道)。
(48)山东省汶上县中都佛苑旅游开发建设规划
(49)山东省平度市大泽山旅游区核心区开发建设控制性规划
(50)山东省平度市大泽山东方葡萄庄园开发建设控制性规划
(51)山东省平度市天柱山旅游区开发建设控制性规划
(52)山东省平度市即墨故城遗址—六曲山古墓群旅游区开发建设控制性规划
(53)山东省平度市旅游区开发建设调整性规划
(54)山东省郓城县蓼儿洼旅游区开发建设规划
(55)山东省巨野县齐鲁会盟台旅游开发建设总体规划
(56)山东省微山县微山岛旅游区开发建设规划
(57)山东省青州市云门山旅游开发建设规划
(58)山东省青州市王府游乐园-南阳湖旅游开发建设规划
(59)山东省青州偶园街旅游开发与保护改建规划
(60)山东省枣庄市铁道游击队纪念园旅游开发建设规划
(61)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石空寺旅游开发建设规划
(62)枣庄鳌山风景区旅游开发建设规划
(63)山东省沂南县红嫂家乡旅游开发建设规划
(64)山东省沂南县诸葛亮文化旅游区旅游开发建设规划(修编)
(65)山东省菏泽市环城林带旅游开发总体规划
(66)山东省菏泽市牡丹之乡旅游开发总体规划
(67)山东省中华牡丹园修建性详细规划
(68)山东省菏泽市百花园修建性详细规划
(69)山东省菏泽市古今园修建性详细规划
(70)山西省阳城县郭峪村控制性详细规划
(71)山西省阳城县郭峪村修建性详细规划
(72)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青铜峡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73)山东省邹平县南部山区旅游学线路产品规划
(74)山东省邹平县澧泉寺控制性详细规划
(75)山东省邹平县范公故里控制性详细规划
(76)山东省邹平县鹤伴山控制性详细规划
(77)山东省雕窝峪控制性详细规划
(78)山东省平阴县玫瑰天国旅游区总体规划
(79)山东省平阴县玫瑰庄园修建性详细规划
(80)山东省平阴县玫瑰园修建性详细规划
(81)石嘴山市长城沟旅游开发总体规划及重要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
(82)新疆那拉提旅游总体规划及结点控制性详细规划(国家旅游局项目 竞标第一名)
(83)贵州省修文县阳明文化园概念性规划
(84)贵州省修文县不老寨概念性规划
(85)山东省垦利县渤海垦区修建性详细规划(2008年8月评审)
(86)山东省枣庄市中华车祖苑控制性详细规划(2009年9月)
(87)山东省东平县水浒风情苑控制性详细规划 (2009年9月)
(88)山东省东平县水浒风情苑重点地段修建性详细规划 (2009年9月)
(89)山东省博兴县打渔张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09年11月3日评审)
(90)山东省博兴县兴国寺控制性详细规划(2009年6月评审)
(91)内蒙古鄂温克旗维纳河矿泉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2009年10月5日考察)
(92)齐鲁农业文化遗产园开发建设规划 2010年6月23日,中国旅游报以“社区型活态遗产农业或将成为农业旅游新类型”为题,对我公司编制的《齐鲁农业文化遗产园》进行了报道。
(93梁山旅游区核心景区文化包装规划、后寨后裔社区与宋代风情社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水浒广场服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2010年4月23日启动)
(94)枣庄市中华车祖苑第一期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2010年4月27日启动)
(95)南阳市独山玉苑概念性规划(2009年12月启动)
(96)南阳市南水北调观光带概念性规划(2009年12月启动)
(97)海南野生动植物园新区概念性规划(2010年3月)
(98)山西省晋城市游憩商业区(RBD)概念规划(2010年3月)
(99)唐山丰润还乡河项目改造概念性规划(2010年4月)
(100)山东省菏泽市环城游憩带旅游发展规划暨重点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
(101)山东省郓城县九天玄女庙修建性详细规划
(102)山东省乐陵市乐活世界总体规划暨重点地块修建性详细规划
(103)贵州省凯里香炉山修建性详细规划
(104)福建永定初溪土楼世界遗产区总体规划暨重点地块修建性详细规划(2011年4月启动)。
2.主持的旅游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山西省长治县慈禧故里旅游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武当之道——中国第一个旅游经济特区发展模式研究(2009年11月11日,中国旅游报连续30预期连载)
3.主持的旅游项目策划
1)山东省平度市桃花涧度假区旅游开发项目策
2)山东省日照市旅游·港口·人居西安推介周策划方案
3)山东省博山区和尚坊旅游开发策划
4)山西省阳城县皇城相府旅游区整合提升总体策划方案
5)宁夏乐活湿地旅游项目建议书
6)中国天马节策划总案(2008年11月)
7)梁山旅游区项目建议书(2010年4月)
4、文化产业规划
1)黄帝故里文化产业策划总案(《中国旅游报》2006年1月20日以黄帝文化舞起“中原崛起”的龙头为题予以报道)
2)河南省郑州市中原文化苑策划方案(2009年7月完成)
3)河南省郑州市中华文化产业苑策划方案
4)河南省洛阳市汉魏故城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总体规划(2009年竞标第一名)
5.参与的旅游规划
1)山东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广西资源县八角寨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
3)山东省济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4)山东省荣成市成山头风景名胜区旅游开发建设规划(国家风景名胜区)
5)北京西城区旅游发展促进战略规划
6)北京通州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7) 山西长治慈禧故里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8)湖北黄陂区木兰山地质公园总体规划
9)贵州省平塘县地质公园总体规划
10)湖北大老岭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
11)密云县旅游产品策划方案
12)密云县旅游营销策划方案
13)安徽省旅游产业总体规划(修编 2009年11月启动)
14)河南省旅游产业十二五规划 顾问(2010年5月)
15)河北省承德市普世街区概念性规划
16)长春市高新区文化旅游园区规划
Ⅱ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内容
这份《规划纲要》明确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指导思想、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并从空间布局、基础建设、产业发展、保障措施、近期行动计划等方面对国际旅游岛建设提出了具体工作安排。
《规划纲要》按照“整体设计、系统推进、滚动开发”的空间发展模式,科学确定了国际旅游岛建设的6大功能组团:以海口为中心包括文昌、定安、澄迈的北部组团,重点发展文化娱乐、会议展览、商业餐饮、高尔夫休闲、金融保险、教育培训、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和汽车制造、生物制药、食物加工、高新技术等产业。以三亚为中心,包括陵水、保亭、乐东的南部组团,重点发展酒店住宿、文体娱乐、疗养休闲、商业餐饮等产业。由五指山、琼中、屯昌、白沙组成的中部组团则要在加强热带雨林和水源地保护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热带特色农业、林业经济、生态旅游、民族风情旅游等。琼海、万宁两市则为东部组团,发展壮大滨海旅游业、热带特色农业、海洋渔业、农产品(16.17,-0.94,-5.49%)加工业等,根据条件适当布局特色旅游项目,打造文化聚集区。包括儋州、临高、昌江、东方和洋浦经济开发区的西部组团则将重点发展临港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探奇旅游、工业旅游和滨海旅游等。海洋组团,将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巩固提升海洋渔业和海洋运输业,做大做强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采和加工业,大力发展海洋旅游业,鼓励发展海洋新兴产业。
《规划纲要》明确规定,全省主要旅游资源的规划权和重大旅游项目的审批权集中到省一级。用于规划建设的滨海、滨河、滨湖等优质土地资源,原则上主要用于度假区和酒店及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滨海度假区的开发应最大限度保留视线通廊,保护开敞空间,建筑物与沿海最高潮位线最小距离原则上不低于100米至200米。
《规划纲要》明确了海南产业发展的方向,主要发展旅游业、文化体育产业、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商贸餐饮业和现代物流业、热带特色现代农业、新型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海洋经济等8大产业。海南将着力培育度假旅游、海洋旅游、运动休闲、疗养休闲、商务会展、民族风情和文化、红色旅游、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热带森林等特色旅游和自助旅游等十大旅游产品。同时还将推出环海南岛热带滨海观光体验游、东线滨海度假休闲游、中线民俗风情文化体验游、西线特色探奇体验游、热带原始雨林生态游、海洋探奇生态游等6大精品旅游线路。
Ⅲ 请问谁有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规划的资料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摘要)
序言
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印发,标志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为全面贯彻落实好《意见》精神,海南省委、省政府组织编制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按照《意见》明确的指导思想、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在全面分析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从空间布局、基础建设、产业发展、保障措施、近期行动计划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工作安排。
第一篇 总体思路
第一章 发展背景
第一节 发展基础(略)
第二节 比较优势
——区位优势。
——资源优势。
——体制优势。
——生态优势。
——产业优势。
专栏1:资源概况(略)
第三节 制约因素
当前,海南总体上仍属于欠发达地区,经济实力不强,城镇化发展不足,经济结构层次偏低,产业整体素质不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对外开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国际贸易、利用外资和入境游客规模偏小;重大交通设施发展滞后,快速通达周边地区的出岛通道亟待完善;旅游产品创新不足,配套服务不完善,国际知名度不高;城乡管理水平较低,社会综合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相对脆弱,风暴潮等灾害时有发生,可持续发展的任务比较艰巨;旅游服务质量有待提高,人才培养、引进和储备不足,人文社会环境有待改善。
第四节 发展机遇
——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国内旅游消费开始进入大众化、多样化快速发展时期。
第二章 发展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构建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积极发展服务型经济、开放型经济、生态型经济,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特色经济结构;着力提高旅游业发展质量,打造具有海南特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旅游产业体系;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快推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逐步将海南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发展、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
第二节 战略定位
——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
——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
——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12年,用3年左右时间打牢基础,优化环境,落实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各项工作部署,谋划并开工建设一批重大旅游基础设施和特色旅游项目,实现旅游市场秩序明显好转,旅游服务质量大幅提高,海南旅游的国际吸引力、社会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3160万人天次,旅游总收入314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7%,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达到39%。
——到2015年,旅游管理、营销、服务和产品开发的市场化、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旅游产业的规模、质量、效益明显提高,旅游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力争全省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国中上水平,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综合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水平。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4760万人天次,旅游总收入54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以上,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达到45%以上。
——到2020年,旅游服务设施、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与国际通行的旅游服务标准全面接轨,海南旅游的国际知名度、美誉度大大提高,旅游产业的规模、质量、效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7680万人天次,旅游总收入124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达到60%。全省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力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综合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专栏2: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主要经济指标
第四节 建设发展原则
——坚持国际标准,打造精品。坚持大产业布局、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积极培育本土特色品牌,加快引进国际知名品牌。
——坚持强岛富民,普惠民生。让老百姓充分享受到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成果,将海南国际旅游岛打造成为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和海南百姓的幸福家园。
——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环境。把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
——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打破体制障碍,破解发展难题,有效整合资源,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建设开发模式等方面积极探索。
——坚持规划引导,扎实推进。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发展步骤,优化空间布局,预留发展空间,有序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
——坚持统筹协调,全面发展。统筹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促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统筹旅游开发与城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统筹旅游业与社会事业发展,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统筹旅游资源的商业性开发和公益性开发。
第二篇 空间布局
第三章 空间布局
按照“整体设计、系统推进、滚动开发”的空间发展模式,科学确定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功能组团和海岸带功能分区,加强对主要旅游景区和度假区的规划控制。
第一节 功能组团
北部组团。以海口市为中心,包括文昌、定安、澄迈三市县,面积7965平方公里,占海南岛面积23.37%。重点发展文化娱乐、会议展览、商业餐饮、高尔夫休闲、金融保险、教育培训、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和汽车制造、生物制药、食品加工、高新技术等产业。根据条件适度集中布局特色旅游项目,培育发展一批定时定址的节庆、会展活动和体育赛事。海口市要发挥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功能和旅游集散地的作用,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文昌市将逐步建设成为集卫星发射、航天科普、度假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化航天城。
南部组团。以三亚市为中心,包括陵水、保亭、乐东三县,面积6955平方公里,占海南岛面积20.41%。重点发展酒店住宿业、文体娱乐、疗养休闲、商业餐饮等产业。根据市场需求,适度布局建设特色旅游项目,培育一批文化节庆、会展活动和体育赛事。建设好三亚热带海滨风景名胜区,将三亚打造成为世界级热带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发挥三亚热带滨海旅游目的地的集聚、辐射作用,形成山海互补特色,带动周边发展。
中部组团。包括五指山、琼中、屯昌、白沙四市县,面积7184平方公里,占海南岛面积21.07%。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在加强热带雨林和水源地保护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热带特色农业、林业经济、生态旅游、民族风情旅游、城镇服务业、民族工艺品制造等。重点建设国家森林公园和黎族苗族文化旅游项目。
东部组团。包括琼海、万宁两市,面积3576平方公里,占海南岛面积10.49%。发展壮大滨海旅游业、热带特色农业、海洋渔业、农产品加工业等。根据条件,适当布局特色旅游项目,打造文化产业集聚区。将博鳌建设成为世界级国际会议中心。
西部组团。包括儋州、临高、昌江、东方四市县和洋浦经济开发区,面积8407平方公里,占海南岛面积24.66%。依托洋浦经济开发区等工业园区,集中布局发展临港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把儋州建设成为海南岛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规划建设东坡文化园。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探奇旅游、工业旅游、滨海旅游等。
海洋组团。包括海南省授权管辖海域和西沙、南沙、中沙群岛。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巩固提升海洋渔业和海洋运输业,做大做强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采和加工业,大力发展海洋旅游业,鼓励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在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高标准规划建设特色海洋旅游项目。
专栏3:功能组团和重点旅游景区(度假区)布局图(略)
第二节 海岸带功能分区
根据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将海南岛海岸带从功能上划分为六大类型:临港经济区、城镇生活区、旅游休闲区、生态保护区、农业和渔业区、其他区。
——临港经济区。主要功能:建设港口和临港产业,实现港区联动,形成临港产业集聚区。这类海岸带开发要坚持效率原则,通过大企业、大项目带动海岸带土地资源的高效开发。适度发展工业旅游、休闲渔业等。
——城镇生活区。主要功能:用于城镇发展,配套完善基础设施,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为居民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和景观。对该区域尚未开发的海岸线,除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外,严格限制其他设施建设。
——旅游休闲区。主要功能:用于发展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配套完善服务设施,重点发展酒店住宿、商业餐饮、文化娱乐、运动休闲等产业。
——生态保护区。主要功能:用于保护海洋资源、森林资源、湿地资源、生物物种和自然历史遗迹。这一带的旅游开发必须在保全自然保护区面积、不影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不破坏沿海基干林带等生态隔离带的前提下,实行保护性开发。适度发展生态旅游、科普旅游等。
——农业和渔业区。主要功能:用于农业生产、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发展休闲农业、休闲渔业和乡村旅游。
——其他区。主要功能:用于科研、军事和其他等。
第三节 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开发建设
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统筹规划原则。将全省重要旅游资源的规划权和重大旅游项目的审批权集中到省一级。
——政府引导原则。原则上由省、市县政府主导土地一级市场开发,根据规划和审批的建设项目有序供应土地。用于规划建设的滨海、滨河、滨湖等优质土地资源,原则上主要用于度假区和酒店及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
——环境协调原则。
——差异化发展原则。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开发建设要结合资源特色和区域功能,合理定位,突出特色,进行差异化开发,满足多样化市场需求。
——开发强度控制原则。按照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对旅游区的开发强度实施分类指导和严格控制。新建滨海度假区的建筑物与沿海最高潮位线最小距离原则上不低于100―200米,200米范围内既有建筑物不得扩建。
专栏5:重点旅游景区和度假区
一、海口国家地质公园。依托海口国家地质公园,建设融知识性、娱乐性、参与性、互动性于一体的旅游观光游乐景区。二、海口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建设集红树林沼泽、滨海湿地和湖泊湿地于一体的国家级湿地公园。三、文昌航天科技主题公园。四、文昌木兰头国际体育休闲园。五、定安南丽湖/白玉蟾风景区。建设以湖泊为主题、生态为基础、以文化为核心、以休闲为载体的融合居住、旅游、商务、养老、疗养多功能的休闲度假区。六、琼海博鳌国际会展及文化产业园。依托博鳌亚洲论坛品牌优势,大力发展国际会展和文化创意产业,打造国际会展和文化产业品牌。七、万宁石梅湾/神州半岛休闲度假区。建设集旅游度假、休闲疗养、现代服务于一体的国际旅游度假区。八、万宁兴隆旅游度假区。进一步提升改造,打造成集温泉疗养、归侨文化、农业科普、演艺娱乐于一体的旅游综合度假区。九、陵水黎安港旅游区。突出资源和区位优势,开发建设以体育、动漫、演艺等产业为主题的特色旅游项目群。十、三亚海棠湾“国家海岸”休闲度假区。建设成为世界级的集滨海度假、休闲娱乐、疗养休闲等为一体的滨海度假区。十一、三亚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完善配套度假设施,提高配套服务水平。十二、乐东莺歌海度假旅游区。打造成为集滨海度假、国际会议、运动休闲、购物美食、高档地产、旅游小镇、低碳经济示范、信息产业于一体的旅游城镇。十三、昌江棋子湾度假养生区。发挥资源优势,把棋子湾建设成为国家级滨海旅游度假养生区。十四、昌江霸王岭旅游区。把霸王岭建设成为集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旅游区。十五、儋州东坡文化园。依托东坡书院,深入挖掘、保护和提升东坡文化。十六、五指山民族风情园。深入挖掘、保护、提升黎族苗族文化,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文化景区。十七、保亭七仙岭温泉旅游度假区。继续完善服务设施,建成以温泉疗养、森林旅游为特色的旅游度假区。
第三篇 基础建设
第四章 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节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加快推进以天然林保护、重点生态区域绿化、沿海防护林建设和保护、“三边”防护林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为重点的生态保护工程建设。2015年,在稳定森林覆盖率60%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森林质量。退化土地(水土流失、沙化、采矿破坏)恢复率达到70%,生态公益林覆盖率达到23%。全省陆地自然保护区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比例不低于9%。
专栏12: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
一、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热带天然林的封山护林和封山育林工程,使全省天然林覆盖率稳定在19%。二、重点生态区域绿化工程。对沙化土地、水土流失地、西部荒漠化土地、25度以上的山坡地等重点生态区域实施造林绿化和还林。三、沿海防护林建设和保护工程。加大科技攻关力度,深化对海防林体系建设的研究,对海防林尽快展开功能分区、树种选育、抚育间伐、生态效益、更新方式的研究,增加海防林营造、养护的科技含量,提升沿海防护林的质量和生态功能。四、“三边”防护林工程。加快建设兼具防护、景观、绿化和经济作物功能的水边林、路边林、城边林建设。五、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建设。在建设好已有各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的基础上,新建一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实施湿地恢复示范工程,加大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六、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建立生物多样性信息和监测网络,建设珍稀濒危物种和种质资源迁地保存与繁衍基地。加强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生境的保育与恢复。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立法。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强化动植物检验检疫工作,有效防控外来生物物种的入侵。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保三同时制度。
第二节 污染防治
重点加强工业点源、农业面源污染、城镇生活污水和大气污染的防治。建立产污强度准入制度,重点防治工业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推行改水改厕,到2015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1%,农村饮用水全面达标。完善污水、垃圾处理费征收政策,建立健全治污设施正常运营保障机制。到2015年,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
开展入海河流、直排污染源和南海海域环境监测。严格水功能区管理和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
第三节资源循环利用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开展资源综合利用。
推进昌江国家级循环经济工业区循环经济试点,争取将海南建设成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
第四节低碳技术应用与推广
提高清洁能源比重。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进核电、液化天然气、燃料乙醇、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项目建设,实施太阳能利用和建筑节能工程。到2020年,全省清洁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达到50%以上,汽车尾气排放标准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严格执行环境准入制度,严禁高耗能、高耗水、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发展,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2020年基本形成以低碳技术为特征的工业、建筑和交通运输体系。
推广应用低碳技术和产品。加强蓄能、变频、洁净煤、新能源汽车、节能灯、建筑节能等低碳技术及产品推广应用。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倡导和培养低碳生活方式和旅游方式,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第五章 和谐旅游岛建设
第一节 人力资源开发
合理控制人口规模,继续优化人口结构,大力实施优生促进工程,不断提高人口素质。
优先发展教育。力争2015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并逐步实现中职免费教育。加快规范化学校建设,每个市县要办好1―2所普通高中学校,每个镇至少办好1所寄宿制中心学校和1所中心幼儿园。加快县级职教中心、国家级和省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及实习培训基地建设,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
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加强高校特色学科和专业建设,加快培养海南新兴产业发展的急需人才。提高海南大学“211工程”建设水平。
加强旅游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吸引国际知名旅游院校来海南合作举办旅游院校,引进优质旅游教育资源。依托现有教育资源,组建“海南国际旅游职业学院”,建设海南特色旅游人才培训基地。设立“海南省旅游研究院”,加强海南旅游发展基础理论、政策法规和规划研究等方面的能力建设。
加强对各类人才的引进。出台落户、住房等优惠政策,吸引和留住高层次的各类经营管理和专业人才。
第二节 公共文化体育
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省、市县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社区公共文化设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集中建设一批适合于四季训练的运动场馆,加快推进省体育中心、海口江东体育训练基地等项目建设。
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展国家南海博物馆、南海水下考古中心、五指山黎峒大观园、东坡文化园等项目的前期论证工作。加强海南黎族、苗族传统民居、村寨保护,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陈列传习设施,保护黎族苗族文化。保护性开发海口骑楼老街,打造成特色旅游风情街区。
第三节 公共卫生体系
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加快海口、三亚两个省级医疗保健基地和儋州、琼海、五指山三个区域性医疗中心的建设。建立健全医疗服务体系,完成省中医院和区域精神病专科医院的改造,新建省肿瘤医院、省眼耳鼻喉科医院。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公立乡镇卫生院每个行政村有一所卫生室。全面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全省23个疾病控制中心的能力建设,逐步健全全省和区域公共卫生检验检测中心。健全妇幼保健三级服务网络。加快建立完善医疗急救体系,争取将海南纳入国际医疗救援机构(SOS)网络。建立健全海南与各省(区、市)异地医保互认制度,推进解放军第301医院海南分院建设。
第四节 就业和社会保障
积极促进就业。依托项目建设大力开发就业岗位。确保每个零就业家庭、失地农民家庭和贫困户至少有一名适龄劳动力就业。加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培训力度。
加快完善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网络。建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增长机制,确保低保补助增幅不低于物价水平涨幅。加快完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提高五保户供养标准和水平。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10年启动农村新型养老保险,率先实现60岁以上农民全部由政府提供基础养老金。2020年初步建成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五节 城乡一体化建设
提高城乡规划和建设管理水平。建立健全以国际旅游岛规划为基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及城乡规划相互分工、配套衔接的规划体系。统筹城乡交通、防洪减灾、供电、供水、燃气、通信、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推动城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向农村延伸。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各级财政用于民生的投入增长幅度不得低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着力推进教育、就业、公共卫生、文化、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农民增收以及生态文明等民生工程建设。
建设一批特色旅游小镇。按照“规划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受益”的原则,推动海口演丰镇、云龙镇、文昌东郊镇、定安龙门镇、琼海博鳌镇、会山镇、万宁兴隆镇、陵水新村镇、三亚天涯镇、屯昌枫木镇、保亭三道镇、五指山水满乡、琼中营根镇、白沙牙叉镇、澄迈福山镇、临高新盈镇、乐东尖峰镇、莺歌海镇、昌江昌化镇、儋州蓝洋镇、中和镇、东方天安乡等一批特色旅游小镇的建设。
后面还有,发不上来
Ⅳ 乡遇海南,深阮海南的最好方式
乡遇海南,深阮海南的最好方式,从你的这句话的字面意思不知道你要表达一个什么问题,还是要咨询什么,所以这个问题帮不了你,希望你谅解。
Ⅳ 百步一瀑的意思!!急!!!!
《陵水黎族自治县本号镇总体规划暨控制性详细规划(2012-2030)》正式向社会公示“十步一景、百步一瀑”徒步旅游带将呈现□南岛晚报记者 杨大立 “吊罗山要迎来开发建设,我很期待‘十步一景、百步一瀑’徒步旅游带的完美呈现。”9日,当听到陵水黎族自治县将要规划对吊罗山国家森林公园进行保护性开发时,陵水本地驴友“梦里飘雪”对此充满了憧憬。日前,《陵水黎族自治县本号镇总体规划暨控制性详细规划(2012-2030)》(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完成,正式向社会公示。在公布的规划文本中,本号镇区内的岭门农场将利用其原有的农业优势,大力发展热带四季果园和凸显山地特色居民点,开展以休闲农业为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此外,还将依托吊罗山国家森林公园发展生态旅游业,设立分区域的特色游览主题,重点打造“十步一景、百步一瀑”徒步旅游带。岭门农场开发四季果园基地作为本号镇规划中重要且最有特色的组成部分,岭门农场的规划将充分发挥农业方面的优势,大力打造热带四季果园基地。农场内原先种植有大片的香蕉、槟榔等经济作物,打造热带四季果园基地原有作物应如何处理?记者了解到,在具体实施中,区域内的部分橡胶、槟榔等经济作物将被替换掉,同时分片区种植不同特色的热带水果,这样不但可以保证一年四季均有水果成熟,还能引导游客在不同季节,跟着四季果园一起体验果园采摘,鲜果品尝等旅游休闲活动。体验感更真实、持续时间更长,果园吸引力也能进一步得到增强。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陵水还没有一块可供采摘的“体验果园”,而四季果园一旦建成使用,将成为陵水农业发展的一道靓丽风景线。黎跃水库建酒店发展湖泊度假果园开发出来,如何延长游客的体验时间,拉动消费,从而真正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成为规划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据介绍,岭门农场内有一座拥有优质湖泊景观资源条件的天然水库———黎跃水库,在规划中将被充分利用,从而发展湖泊休闲度假产业。因此,黎跃水库周边环境将得到治理,届时将设置环湖旅游观光步道,适度发展湖上休闲运动,配建旅游服务设施,完善旅游休闲度假环境。
Ⅵ 海南省国际旅游岛陵水县的农村宅基地外地人是否能购买建房
不可以。
我国法律禁止城镇居民购买农村宅基地。《国土资源部印发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的通知》中明确规定:严禁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严禁为城镇居民在农村购买和违法建造的住宅发放土地使用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土地转让管理严禁炒卖土地的通知》(国办发〔1999〕39号)也规定,农民的住宅不得向城市居民出售。
Ⅶ 冬季海南赏花景点有哪些求推荐
1、三亚水稻国家公园
(醉蝶花/美人蕉/三角梅/沙漠玫瑰 2-4月)
坐拥千亩花海的三亚水稻国家公园是海南当地市民踏青赏景的热门选择之一,进入园区,除了生机勃勃的稻田景观,格桑花、硫华菊、百日草、醉蝶花、美人蕉、三角梅、沙漠玫瑰、向日葵、睡莲等各式鲜花竞相绽放。
2、龙寿洋万亩田园公园
(万寿菊/薰衣草/硫花菊/金盏菊 2-3月)
龙寿花海位于海南省琼海市嘉积镇龙寿洋万亩田野公园,种植的有龙寿菊、格桑花、百日草、硫华菊、向日葵、金盏菊等多个品种。二月,龙寿洋万亩田园公园的花海,又开花了。
3、屯昌香山芳草文化园
(柠檬花 2-3月)
海南屯昌梦幻香山芳香文化园是以香树、香果、香草、香花的种植产业为本,以旅游为体,以文化为魂,实现以“香”为主题的芳香文化、乡村旅游精品观光园。
4、陵水红角岭
(木棉花 1月至4月)
每年的2月至3月,红角岭上的木棉花迎春绽放,原本翠绿的山林被娇艳的红色大片渲染,犹如油画般绚丽多彩。在红角岭观赏木棉花,是一场视听盛宴。
5、三亚兰花世界
(兰花 1-5月)
兰花世界是全球最大的热带兰花主题公园。其占地面积接近400亩,已开发125亩,并且按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建造,以兰花文化为主题,是一个集自然、古朴、观赏、休闲、生态教育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休闲主题公园。
6、万城镇永范花海
(向日葵/格桑花/硫华菊1-2月)
万城镇永范花海是万宁市城镇永范村打造的集花卉生产、旅游观光、休闲体验、美食品尝等为一体的生态农业旅游景点。每年1-2月,在花海中,硫华菊、百日草、向日葵、格桑花、一串红、万寿菊等近10种花卉已经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