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漳州周边游一日游
❶ 仿照《北京的春节》写一篇400字的《漳州的春节》的作文
漳州的春节
中国各地都有各自的过节习俗,而我的老家,位于福建省漳州市云专霄县,这里的春节与别的属地方截然不同。
在云霄,春节期间忌讲不吉利的话,万一小孩无知,说了不吉利的话,要用纸巾拭嘴。同时忌吵嘴打骂和摔破碗碟,万一不小心打破碗盘,要将碎片收集起来放进石臼里,口中念“岁岁平安”,借“碎”与“岁”谐音来化凶为吉,保持祥和欢乐的气象。
正月初一子时新年开始,家家户户燃放鞭炮,称为“开正”,还要在门前备清茶、糖果,焚香,称为“拜正”。初一日人人早起,穿新衣服烧香点烛,祭拜天地祖先。小辈向长辈拜年,长辈随即赐以红包。
在“开正”的时候,家人都要吃点红糖线面汤。糖,意为甜蜜;线面,意为长寿,即祈求全家幸福长寿。
初一日不吃粥,以免往后出门遇雨;不往户外倒垃圾,忌“财气外泄”。此外还有不不讨债,不打骂孩子等禁忌。
怎么样?云霄的春节既讲究又别有一番风趣吧!除此之外,大家还可以在网络、书籍上多多了解一些异地的习俗,多丰富自己的见识!
❷ 求漳州至江西自驾游攻略,春节期间
简易行程
第一天:早上八点瑞景龙珠集合签到,分发对讲机、车贴。出发前往江西,导游接团后办理酒店入住。
第二天:早餐后参观龙虎山景区,感受道教文化气息。
第三天 : 早晨车赴婺源,感受伟人故里小桥流水人家的别样气息。
第四天:上午游览宋代廊桥以及大鄣山景区,午餐后车赴三清山景区,抵达后办理入住
第五天:早餐后跟随导游的脚步一同观赏游览三清山景区。
第六天:早餐后车返厦门,结束6天愉快的江西之旅。
【活动流程】
D1 厦门--龙虎山 含晚餐 住:鹰潭
08:00 签到并分发对讲机,贴车贴。。。出发车上对讲机趣味互动游戏,自我介绍,认识你我他。一路【团队破冰】,增强活动娱乐性、相互交流,前往江西玉山,导游接团,后入住酒店。
D2 龙虎山 含早、中、晚餐 住鹰潭
早餐后,车赴龙虎山游客中心---参观道教博物馆、地质博物馆,后乘景区观光车,沿途观光奇特的丹霞地貌,探寻千年未解的悬崖墓之谜,【竹筏】游览仙水岩景区,欣赏十大特色地质美景。观千古一绝的崖墓群---仿古升棺表演。中餐后车赴上清,探索中国第一本土宗教-----道教圣地嗣汉天师府,看明清时代的特色建筑,感受到家的养身之法。后入住酒店。晚餐后自由活动。 D3 龙虎山--婺源 含早、中、晚 住婺源
早餐后车赴婺源,游伟人故里—江湾行程约90分钟(三里长街,人杰地灵,群贤辈出,2001年5月30日 江总书记曾亲临江湾镇视察),游小桥流水人家-李坑行程约120分钟(这里依山傍水一小溪穿堂而过,在此可品味到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意境,可观赏到精美的建筑艺术)。后入住酒店。 D4 婺源--三清山 含早、中、晚 住:三清山脚下
早餐后游宋代廊桥——彩虹桥行程约60分钟(始建于南宋,因唐诗“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而得名,全长140,宽3.1米,设计巧妙、造型优美,桥下细水常流,宛如一首优美的田园诗)游大鄣山景区行程约120分钟(被誉为婺源的天然绿色宝库,是婺源最美乡村中“自然美”的代表作,地处海拔千米的卧龙谷景区“树在石上长,石在水中长,瀑在岩上飞,泉在山间唱”)。中餐后车赴三清山脚下,后入住酒店 D5 三清山 含早、中、晚 住三清山脚下
早餐后游览国家5A级“中国最美的五大峰林”之一三清山,乘索道游(5.5小时)南清园景区:仙人指路、浏霞台、福寿门、葛洪献丹、秀峰、司春女神、巨蟒出山、三龙出海、猫待鼠、神龙戏松、中餐后游览黄金西海岸景区:游览石人负松、幽泉港湾、探海云松、玉华秀色、西海港湾、:游阳光海岸观玉田石、乾坤台、渡仙桥等景点后乘索道下山车。后车赴玉山,后入住酒店。 D6 :早餐后车返厦门,结束愉快的江西之旅!(含早餐)【备注】行程安排的顺序会按当天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
❸ 漳州的节日习俗
漳州没有什么习俗的,只有几个典型的。
流行于漳州市区、龙海及九龙江沿岸村庄的一专种习俗。属它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当地俗称“五月节”这一天举行,规模盛大,参赛船只多达一百多只,每条船长二十米左右,水手三、四十人,船身分别漆成红、黄、青、黑、白等各种颜色,象征红龙、黄龙、青龙、白龙等。比赛时船头一人击鼓,船尾一人敲锣,作为指挥统一划船的信号,船当中一人手持五彩缤纷的“蜈蚣旗”在空中挥舞,两岸成千上万的观众欢呼喝彩,场面十分壮观。
❹ 2019春节有哪些推荐的自驾游线路
传统的春节,很多人都是会选择回家跟父母团圆。但随着交通越来越发达,国家政策越来越利民(春节期间高速免费),越来越多的小年轻选择在春节的时候不回家过年,而是自驾游。带上父母或者是跟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过一个别样的春节。
朋友在去年的春节就已经是选择了这样的方式过年。春节八天自驾游。因为他们是在广州出发,因此自驾游的路线也是以周边的省份为准,基本是围绕着广东,把与广东相邻的省份都走了一遍,兜了一圈。
自从他们出发,朋友会把她每天走的路线,经历过的好玩的,好吃的,好看的一切都跟我分享。把我羡慕得好像打个飞的去跟他们汇合。
他们的旅程是这样安排的:
在除夕的前一天出发,(因为参与人员大部分都是上班族,基本都只能是在临近过年的时候才放假。)第一站是到广西阳朔。全程大约560KM。从小我们就有听到一句话“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阳朔不但山水景色优美,那边还有一条很出名的酒吧街----西街。到了晚上也是极具特色。到了阳朔,基本是白天跟晚上的节目都不用担心了,尽情的玩就是了。
第五站,返程回广州。全程200km。
整个旅途是八天的时间,回到广州还有一天的时间调整,然后再去上班,实在是太完美的一次安排了。
看着他们一路上欢声笑语,不仅能够把祖国的大好河山尽收眼底,又能尝尽各地美食。实在是让我羡慕不已。好想今年的春节,也能够跟上他们的步伐,过一个难忘的春节。
❺ 漳州人过春节有没有守岁的习俗
过春节守岁的习俗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每个地方的人春节都会守岁。
❻ 漳州芗城过春节时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正月初来一,黎明即起,源穿新衣裳,礼神祭祀祖先,主妇煮甜线面汤、敬祀神祗后,每人必食, 祈求全家幸福长寿。再以3碗饭,插上红纸花,俗称“饭春枝”祭祀先人,祝祷家庭粮食充足有剩余。随后拜年。到尊长、亲友、邻居家道“恭喜”;主人家则以朱盒(俗称“荐盒”)盛糖果糕点、蜜饯,并泡以甜茶,热情款待客人。至亲好友,主人以佳肴美酒招待,叫做“新春酒”。客人告辞,双方都以“红包”(压岁钱)和红柑(双数)赠予小孩。
初一这天有很多禁忌,三餐不吃粥,避免出门遇雨;不扫地,不倒垃圾于户外,意为财不外泄;不打骂孩子;不讲不吉利话;忌打破碗碟用具;不能到井边挑水;不动针、不缝衣、不动刀等。
❼ 2020年春节初一去漳州东山岛福州旅游下雨吗适合玩吗!
亲,是否合适玩,这个看天气哈。
如果是在漳州东山和福州。下雨天不影响出行,但可以去吃海鲜或到三坊七巷逛逛,就是不是很好玩罢了。
福建冬天下雨会比较冷,如果有老人和小孩不建议出门旅游,可能只能在东山吃下海鲜,不能出海的。福州选择性会大一些,三坊七巷或者一些公园、商场可选。
❽ 漳州过春节特有的民风民俗
春 节
春节俗称“新正”。正月初一,黎明即起,穿新衣裳,礼神祭祀祖先,开门放鞭炮,叫做“开正”,1994年底市区禁止放鞭炮,此俗废,但乡村依旧。主妇煮甜线面汤、敬祀神祗后,每人必食, 祈求全家幸福长寿。再以3碗饭,插上红纸花,俗称“饭春枝”祭祀先人,祝祷家庭粮食充足有剩余。随后拜年。到尊长、亲友、邻居家道“恭喜”;主人家则以朱盒(俗称“荐盒”)盛糖果糕点、蜜饯,并泡以甜茶,热情款待客人。至亲好友,主人以佳肴美酒招待,叫做“新春酒”。客人告辞,双方都以“红包”(压岁钱)和红柑(双数)赠予小孩。清同治有《竹枝词》云:“元旦春为一岁魁,大家拜贺礼相陪。儿童也解称恭喜,赚得红柑满袖来。”
初一这天有很多禁忌,三餐不吃粥,避免出门遇雨;不扫地,不倒垃圾于户外,意为财不外泄;不打骂孩子;不讲不吉利话;忌打破碗碟用具;不能到井边挑水;不动针、不缝衣、不动刀等。如今很多青年已不忌讳,但仍有一部分人遵行不讳。
正月初二,“请女婿”。夫妻携带儿女,带着礼物谒娘家,向岳父、岳母拜年。娘家备筵席请女婿,礼节十分隆重,现民间仍多循此俗。初五,商店恢复营业,小商贩走街串巷吆喝喊卖,家居开始打扫卫生,转入日常生活。
初九子时,用“三牲”、甜粿、水果等敬天公。
十一晚上,吃豆腐、韭菜、瘦肉,称为“吃福”。
清以来,春节期间芗城有一种特别习俗即“逛公爷街”(今南昌路,是清时海澄公黄梧住所的街道),内中有风味小吃摊、售货摊、戏台、布袋戏等娱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俗改游“娱春场”(1965年废),址在中山公园或体育场,在保留原有的娱乐外,增设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活动。并在春节期间组织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慰问教师、举行团拜、开新春茶话会等活动。自90年代起时兴家庭卡拉OK,为传统佳节增添祥和热烈的节日气氛。
此外,在旧社会芗城还有个讨债的特殊习俗,通常欠债要于过年前还清,除夕之夜便是当年结账还债的最后期限。因此,财主是夜分派伙计,手提灯笼四出收账讨债。而这天晚上的城隍庙( 今延安南路与修文东路交会处)按例公演戏曲,并依习俗在演戏、看戏期间,不许盘索债务,给一些无钱还债的人有个躲债的场所。故除夕之夜城隍庙演出的戏被誉为“躲债戏”。
❾ 春节期间漳州市云洞岩有关闭吗
云洞岩景区位于福建省漳州市龙文区蓝田镇蔡坂村,距漳州市中心仅8公里,是漳州市区唯一一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漳州市区唯一的省级风景名胜区,春节期间不关闭!
❿ 福建漳州过年的习俗
春节是最盛大的节日,称为“新正”或“过年”。清代,“漳之俗,岁正月里门干具茶酒相娱乐,迎神,明灯击鼓,召巫,妆台阁,往来都市”。
春节期间忌讲不吉利话,万一小孩无知,说了不吉利的话,要用草纸拭嘴。同时忌吵嘴打骂和摔破碗碟,万一不小心打破碗盘,要将碎片收集起来放进石臼或水井,口中念“岁岁平安”,借“碎”与“岁”谐音来化凶为吉,保持祥和欢乐的气象。
漳州城旧俗过年要逛“公爷街”(即今南昌路近北桥路段,清代有海澄公黄梧府第;30年代以后“公爷街”数次改换地点)。其内容相当于中原的春节庙会。解放后,除“文化大革命”期间外,政府都另辟专门地点组织健康有益的娱乐项目代替“公爷街”,作为群众的娱春场所。
旧时,云霄、石码等地及海滨地区,正月有“持石头相扑”的“掷石之戏”,参加者常打得头破血流而乐此不疲。此俗似源于古闽越族土著,但清末即已被视为陋俗而革除。
新中国成立后,在春节期间地方党政领导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各单位和街道居委会组织群众慰问军烈属。
“文化大革命”期间,提倡破除旧俗,过“革命化春节”。组织城镇居民挑粪下乡支援农业;农民则修水利,平整土地,建“大寨田”。各单位还组织吃糠菜做成的“忆苦饭”,以示不忘旧社会的苦日子。
除“文化大革命”时期外,春节放假3天,各单位举行春节茶话会和团拜。机关单位于正月初一早摆设水果、糕点、蜜饯等招待来客和本单位职工,互相祝贺新春,谓之“团拜”。其他单位则视其经济力量举办不同规模的内部联欢会。现在全市、全县(区)范围的春节文艺、娱乐活动多由企业出资举办,既是与民同乐的公益活动,又可借此宣传本企业、推销商品。
(一)初 一
正月初一子时新年开始,家家户户燃放鞭炮,称为“开正”。客家人还要在门前备清茶、糖果,焚香,称为“拜正”。初一日人人早起,穿新衣服烧香点烛,祭拜天地祖先。小辈向长辈拜年,长辈随即赐以红包和红柑。
是日要早起,家家燃放鞭炮,把炮扔出门口,然后打开大门,也称为“开正”。家人都要吃点红糖线面汤。糖,意为甜蜜;线面,意为长寿,即祈求全家幸福长寿。以甜线面及三碗干饭插上红纸花祭祀先人,红纸花称“饭春枝”,其中“春”与“剩”(富余)在方言中同音,寓意家中粮食有余。现在祭拜之俗在城镇中已基本革除,在农村中还有保留。
早餐为素食,干饭佐以“长年菜”(以豆腐及整株菠菜、韭菜、芥菜等做成)。漳州城区的长年菜是将厚末菜(菾菜)一叶一叶剥下(不得用刀切),在水中烫熟后置于钵中,任其发酸。除夕“围炉”时每人均要吃少许,其余留到新年里加到年饭的“菜尾”中,俗谓可以消食去腻。也有用芥菜代替厚末菜作长年菜。一般不煮新的饭而吃除夕特意多焖的饭,寓意年年有余。也有的吃八宝粥或甜线面汤。饭后老少着新衣走家串户,向亲友拜年。旧俗拜年时互道“恭喜发财”;50年代后,忌言发财,改说“新年好”;80年代后,又时兴以“恭喜发财”道贺。
亲友上门拜年时,主人用红枣、蜜金枣、桂圆干或冰糖、冬瓜糖等煮成甜茶招待,并以朱漆的祭盒盛蜜饯、糖果、红枣等外加瓜子、红柑用以敬客。明代漳州人过年时用槟榔敬客,现在此俗在台湾尚有残存。至亲好友上门拜年,主人往往会以佳肴美酒招待,称为“请春酒”。客人告辞时双方常以红包馈送对方的孩童。
初一日不吃粥,以免往后出门遇雨;不往户外倒垃圾,忌“财气外泄”。此外还有不洗衣、不汲水(有的地方还以米筛封井口),不乞火,不扫地,不用刀和针线,不讨债,不打骂孩子,不穿白色、青色衣服等禁忌;忌打破食具,忌口出不吉利话。现代人还存有这些禁忌,但不太讲究。
过去,九龙江上的“船底人”,过年要买一大捆连根带叶的甘蔗,用红绸布绑在船桅上,三日后方可卸下来吃,以祈求好运。
(二)初二、初三、初四
初二也要早起,做新年的第一次牙祭(“头牙”),以菜、饭、牲醴祭祖,但不烧冥纸。初二俗称“女婿日”。是日,女婿携同妻室子女带熟猪脚和年糕等礼品到岳家向岳父母拜年,岳父母宴请。宴后夫妻应在当晚炊烟升起前回家,不得留宿岳家。是日忌单身汉拜访有待字女儿的家庭。
初三被视为“赤狗日”(凶日),不吉。经过除夕守岁和初一、初二两天早起之后,初三日可以“困够饱”(睡足足)。旧俗,新丧之家应在正月初三祭亡灵,有亲眷前来吊慰,谓之“消新愁”。因此,是日一般不互相串门拜年,避免不吉利。现在已无这种禁忌。客家人于是日将祭神祭祖的“年饭”吃完。
俗称灶神于初三日深夜自天上回归本宅,初四清晨户主沐浴焚香,摆三牲果品,烧印有马、轿及马夫、轿夫的“分(hun1)马”纸上天接神,谓之“接尪”。漳州城区旧时初四凌晨要燃放三响炮,然后开启井盖汲水。
(三)初 五
年假已过,各行各业开始劳作和营业,故谓之“假开”。是日家家户户撤掉摆在供桌上祭神祭祖的年饭,开始打扫卫生,过年所积下的垃圾都要清扫出门,撤除供品。来客照常招待,但可以不必捧上水果、蜜饯和甜茶。店铺开门做生意时要燃放鞭炮,并在门前张贴上书“大吉利市”、“开张大吉”的红纸。
(四)初六、初七、初八
“假开”后,过年的活动基本结束,市郊妇女多于初六进城逛娱春场。俗谚云:“初六行甲(得)无骹目(踝)”。民间以为初六日多走路可避免脚上长“鸡眼”。
初七为“人日”或“七元日”,俗称“平宵”。旧时,农民精选五谷和蔬菜合煮吃,谓之“七宝汤”,以为可解除百病。
《正月歌》中称“初八哮枵(喊饿)”,意为到了初八年饭等新年的食物均已吃光,百姓要开始准备祭拜天公的食物了,故又称“初八摸(忙家务)”。是日夜开始敬天公,鞭炮声彻夜不断。
(五)初九、初十
初九俗称“天公生”(玉皇大帝诞辰)。漳人宰大猪,家家户户杀公鸡,留着尾羽用以祭天公,在家设香案,用牲醴、米糕、甜粿、发粿和红龟粿祭拜,还要将特制的黄色长条纸钱(“长钱”)用红丝线系在门环上,待祭拜完再焚烧。旧时,社区还要请戏班演戏“敬天公”。各地都有专门用于祭拜天公的特殊食品,有的地方在这一天还禁止挑粪桶、捡猪粪。旧时,有敬惜字纸之俗,字纸不用,投入“字纸篓”。收集街上的字纸被认为是行善积德,也可以赎过。正月初九有“送字纸”之俗。是日,慈善机构将一年来所收集的字纸装入箱子用红缎包裹,上书“国粹”或“敬惜字纸”字样,插上金花抬着游街,学童盛装执香随行至溪边焚化。
初十俗称“地公生”(土地神生日)。是日,禁舂米、劈柴,以免触犯地神。
(六)十一、十三
十一日俗称“吃福”。各家各户准备丰盛的晚餐共食,寓今年有福气之意。俗谚称:“吃福吃甲老”(音可,意为老迈),也有祈寿的意味。席上必吃韭菜和豆腐,俗谓“韭菜春,豆腐有”。
十三日,凡上一年出生男孩的人家均备一对写有“庆贺弄璋”的红灯笼,悬挂在祠堂或附近的庙宇前。在方言中“丁”与“灯”同音,添丁和点灯都是兴旺的现象。此俗现已革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