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经济与国家政策
㈠ 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传统生活方式的和谐共荣
现代乡村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明显区别于回老家的传统旅游者。现代乡村旅游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旅游的时间不仅仅局限于假期;现代乡村旅游者充分利用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和建筑、文化等资源;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还表现在给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还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具有现代人特色旅游者迅速增加,现代乡村旅游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手段。因此非常有必要分清这种“回老家”的旅游或者传统的乡村旅游与现代乡村旅游的区别。我们谈论的乡村旅游是指现代乡村旅游。
旅游成为必需品的同时,乡村旅游也正逐渐迈入旅游行业中的必需品之列,尤其成为城市居民日常休闲娱乐的一大主要选择,更是乡村旅游脱贫致富、开放发展的一条有效渠道,同时也是旅游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有力证据。因此从“三农”角度出发,乡村旅游受到服务农民的政府的重点关注;作为旅游投资商也应该抓住苗头,加足火力,将乡村旅游这把火点旺;作为旅游开发者,应该采用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开发、合理的方式来经营,将乡村旅游这把火烧好;而所谓正确的理论指导,当然离不开对旅游开发具有合理指导职能的旅游规划设计院,也正是基于此,我院就此专题进行了以上详尽的探讨,履行我院社会责任的同时,为旅游投资商提供机遇,为旅游开发商扫除盲点,为旅游规划同仁提供借鉴,最终由政府、投资商、开发运营商、规划设计院四位一体、同心协力将乡村旅游做好,促进其持续有效的发展。
前瞻资讯显示近5年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行业市场规模也得到快速发展。截至2012年底,全国有9万个村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达180万家,其中农家乐超过150万家,规模以上园区超过3.3万家,年接待游客接近8亿人次,年营业收入超过2400亿元。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 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到2015年,休闲农业成为横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新兴产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休闲农业点数量稳步增长,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休闲农业点增长20%,接待人次和经营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总的来看,国内旅游需求稳步增长,而同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无论市场规模还是经营效益均呈现出向好的趋势,发展前景向好。
㈡ 如何发展景区农村经济
乡村旅游不仅在国际旅游中成为热门,在宜昌也渐成时尚。近年来,宜昌加快了自然山水、民俗文化、休闲娱乐等要素的整合,以发展乡村旅游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宜昌乡村旅游红红火火
宜昌乡村旅游起源于城郊“农家乐”,并以“农家乐”为主要形态逐渐扩展。宜昌城郊“农家乐”的兴起,从而带动了宜昌乡村旅游由城郊向县市、由点到面的快速发展。“吃农家饭、看农家景、干农家活”等休闲活动成为“农家乐”的主要内容,“农家乐”已成为宜昌旅游的亮点和特色品牌。
经过七八年的发展,宜昌乡村旅游日渐成熟,并培育出车溪民俗风景区、三峡人家风景区、柴埠溪风景区等一批特色景区。“笔笔陡陡两座山,中间只有丈把宽,出门就是单身汉,油盐全靠鸡蛋换”。位于点军区土城乡的车溪,过去是一个出了名的穷山村,旅游业的发展使车溪旧貌换新颜,很多城里或外乡的女子主动嫁给村里的小伙子。
目前,我市“农家乐”已达家,乡村旅游景点47处,其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3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4处,从业人员共计1.8万人,其中农民就业1.5万人。今年上半年,全市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207万人次,总收入突破6422万元。
特色产业支撑乡村旅游
宜昌特色产业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有效支撑。春赏桃花、夏品仙桃的枝江安福寺万亩桃花园、以种植梨树为主的百里洲砂梨园、以清江奇石加工、展览、销售一条龙的长阳奇石村,长阳高家堰根雕盆景,都是依靠当地的资源优势,不断延长旅游产业链条,发展成为乡村旅游的“特色板块”。
渔峡口的椪柑节、火烧坪的高山蔬菜节、榔坪的木瓜节、都镇湾的金栀节如火如荼;枝江桃花艺术节被评为省内十大桃花旅游胜景之一;宜都青林寺谜语村开展“农家乐”特色菜评比活动;西陵区在城郊举办钓鱼锦标赛。各地立足资源优势,将旅游与文化完美“嫁接”。
原始质朴的土家文化、源远流长的峡江文化、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成为宜昌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和载体。车溪、三峡人家、柴埠溪等景区,对地方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包装,使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成为宜昌乡村旅游的典范。
宜昌旅游发展规划中,还确定重点发展秭归、长阳、五峰等3个乡村旅游特色县,夷陵三斗坪镇、兴山高阳镇、点军土城乡等10个乡村旅游特色镇及猇亭区黄龙寺村、枝江市安福寺镇秦家塝村、西陵区窑湾乡黑虎山村等10个乡村旅游特色村。
旅游开发助推新农村建设
据统计,宜昌现有23家3A级以上的旅游景区,其中有18家分布在乡村。在这些景区的带动和辐射下,已呈现出发展一个景区,致富一方百姓、带动一方经济的效应。
秭归县通过发展九畹溪漂流景区,将进出景区的两个集镇、10个村的38公里乡村公路全部改成了柏油路面,景区所在地的周坪乡移动通讯网络覆盖率达到95%以上;三峡环坝旅游集团争取国债资金3600万元,修通了从三斗坪镇到黄牛岩顶的道路,使当地的老百姓告别了世世代代肩挑背扛的生活。
随着游客的大量进入,加强了村民与外界的交流,促进了他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村民的商品意识、市场意识在旅游的热潮中逐渐培养起来,过去不值钱的土特产变成旅游商品,过去熟视无睹的河滩小卵石也摆上了摊位,过去与陌生人一说话就脸红的农民也学会了讨价还价,就连原来藏在深山的民间艺人,也纷纷出山找市场。
发展旅游业,石牌村的农民盖起了新楼房,购置了现代化的家电和交通工具,村民用上了沼气和太阳能等绿色能源,村民们无不感慨地说:“没想到我们会碰上今天的好日子,这多亏了景区的开发,为我们铺就了一条致富路。”(记者 陈 芳 通讯员 张 琰)
㈢ 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发展经济.这一段话是对还是错
对!!!!!!!!
㈣ 倡导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属于哪种经济与发展模式() A:循环发展 B:绿色发展 C:低碳发展
BD 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
㈤ 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有哪些
我国乡村地域辽阔,自然类型多样,有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随着农村交通条件和生活基本设施的改善,以及城市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我们相信乡村旅游发展前景广阔。但目前国内乡村旅游开发仍存在着重现代元素轻传统元素、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重规范标准轻特色个性、重纵向管理轻横向联合等误区。为此,我们需要从发展战略高度作更多的思考,提出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
1、 政府重视,加大投入,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措施
纵观国际乡村旅游发展得比较好的国家,各级政府都对乡村旅游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因此,发展乡村旅游首先需要政府从战略上思考有关问题,有条件的地区要联合有关部门,成立乡村旅游工作领导小组,把发展乡村旅游与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把发展乡村旅游与实施农村扶贫结合起来,把发展乡村旅游与推进小村镇建设结合起来,把发展乡村旅游与发展其他旅游结合起来,把发展乡村旅游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结合起来。具体来说,有三点:一是要针对不同的地区制定不同的扶持政策,着力改善农村的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同时限制对农村地区经济乘数效应低的产品如城里人的第二居所等,以让乡村旅游真正成为多数人受益,而不是少数人受益的行动。二是颁布一些管理办法和标准,以促进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如《乡村旅游促进计划》、《乡村环境保护条例》以及符合当地风格的建筑和维护的最低标准等。三是搭建城市和乡村结对子的平台,加强部门服务,给乡村旅游经营者更多的指导和帮助,促进城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2、 统筹规划,突出特色,少开发、多利用,确保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我国乡村旅游仍处于起步阶段,加之各地区经济基础和市场条件很不平衡,因此发展乡村旅游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不宜全面开花,可优先选择旅游资源质量高、交通进入条件好、靠近旅游热点和经济大都市的乡村加速发展。由于旅游发展永远有阶段性的局限,以及乡村资源的基础比较薄弱,所以发展乡村旅游要少开发、多利用。尤其是对于那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一定要整体规划谋发展,先因陋就简,整合资源,避免盲目开发建设。
3、 成立中国乡村旅游协会,实施联合营销,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在法国、西班牙、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乡村旅游发达国家,国家、地区(省)、市(县)、乡镇都成立有乡村旅游协会,其主要职能是制定标准和进行质量评估、通过网络开展联合推广和人员培训等工作。这条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和推广,因为乡村旅游个体的实力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我国应加快成立各级乡村旅游协会,建立规范统一的乡村旅游网,以推进乡村旅游纵向和横向的联合,共同塑造乡村旅游整体形象,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另外,目前我国对乡村旅游的普遍认识是价廉物美,其实,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乡村旅游并不是一种低价旅游,乡村旅游者也不是廉价的旅游者,他们在乡村的花费往往比城市观光还要高,因为他们所要寻求的是一种不同于城市的生活方式,这是他们在其它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所以发展乡村旅游也要转变观念,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要知道,那种低档次低价格的发展模式是不可能长久的。
4、 加强培训,不断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专业研究不深入,专业化人才缺乏是导致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问题众多的重要原因之一。培训应成为乡村旅游发展中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大力加强培训,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素质才能确保我国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铭智旅游对旅游人次进行全方位的专业培训。培训可以采取理论讲解与案例讨论相结合、课堂学习与实地考察相结合、东部经验与西部实情相结合、国际与国内相结合的学习形式展开。
㈥ 发展乡村旅游有何效益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促进农村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粮果种植、畜牧养殖、手工编回织、观光农业、农副产品加工答和餐饮、住宿、娱乐等相关产业发展。
㈦ 从经济生活角度为推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提出合理化建议
乡村旅游目前是特色旅游的一个大方向,但是还存在着各种诟病。因此要想提升乡村旅专游就必须从根本上属改善农村的基础。
首先,要加大扶持力度,扶持一批有有特色的农村旅游项目,并将其产业结构化,让老百姓在产业结构化中得到实惠。
其次,要提升旅游定位,通过改变单一旅游形式,将旅游中加入特色活动,比如当地风俗体验,加入文化内涵。
再次,提高农民素质,在农村中设立便民条件,使得农民能够有生活保障,并加大对农民创办旅游的相关扶持力度,提升农民的精神生活水平。
总之,要从经济生活上使农村旅游升级就必须加大相关政策投入,并给予资金支持。
㈧ 乡村旅游者与普通旅游者在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特征上存在哪些差异
这个从她们的出身来说吧,乡村旅游者可能相对来说,经济条件可能不是太好吧,所以他们在旅游的时候的消费能力可能就比较差一一点吧
㈨ 怎样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现代农业或者休闲农业项目来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现代农业或者休闲农业项目来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可以研究一下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山水田园小镇的开发理念,即:借助"农业生产多样化、农民生活现代化、旅游生态自然化"的措施,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相结合且平衡发展的"三生"产业,力促区域和谐发展。同时,以"三生"为主旨,以再造新型乡村为指导,统筹农业、旅游度假产业、居住地产,使其得以共生发展。最终使区域形成与中心城区相对立统一的二元城市空间,作为开发区再造城市的附属休闲配套,发展定位始终保持生态化、田园化、休闲化、乡村化
㈩ 城市旅游资源和乡村旅游资源,在开发体系上,有什么不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城市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在此基础上,建立城市旅游资源模糊多级综合评价模型。
旅游空间布局的整合是旅游产业主体的经济活动在区域空间上的表现,是各层级的主体在各自利益的推动下进行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空间经济活动。区域旅游空间布局的主体主要有三个层次:
1、微观层次独立的企业
微观层次的企业是以自身的利润最大化为目的,进行空间企业的选址。旅游企业主要有旅行社或旅游公司、旅游餐饮住宿业、旅游车船租赁业。旅游企业多数集中布局在旅游依托城市中心,形成便于旅游者接近的市场区位,使市场区最大化,从而最大化企业利润。
2、一般层次的区域旅游行业管理部门
旅游行业的管理者通过制定相关的行业内部政策影响区域空间的旅游业的布局,进行旅游空间布局的整合。旅游行业的管理者通过制定行业法规和旅游政策,营造区域旅游经济环境,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前提下进行行业内的宏观监控,实现旅游业区域空间布局的最优化,促进各空间要素的联合与协调。但是,由于受到我国旅游业管理体制的限制,旅游部门现阶段的管理权限只是集中体现在对行业内的调整上,而旅游业布局受到来自各相关部门与产业的影响与制约,单一的部门调整难以实现旅游空间布局的优化整合。
3、宏观层次的政府主体
政府管理部门对旅游产业的宏观布局的把握,是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考虑,因而具有更高的战略视角,能够从城市格局与三次产业宏观布局的角度进行考虑,把握旅游空间布局,因而进行旅游空间布局与整合的相关政策往往经由政府部门控制决定。
乡村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的一种空间划分类型,也是监管划分类型的一种。乡村是一种景观,也是具有独立空间属性的景观空间。因此,乡村旅游资源是指在乡村地域范围内能够被利用的景观及景观资源,是对无论是乡村居民或城市居民都能够产生吸引力,并满足旅游需求的乡村食物、事件、过程、活动、人物、乡村文化、乡村民俗、口头传说、民间艺术、乡土教育等资源。乡村旅游资源的数量、类型、品味、地方性组合特征和乡村居民的友善好客等居民态度构成乡村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而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程度、基础设施建设、经济更新条件等成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条件。
乡村旅游资源的类型非常丰富,依据国家标准(GBT—2003),旅游规划公司将乡村旅游资源划分为9个大类、51个亚类和266个基本类型,构成了乡村旅游资源的完整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