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城乡旅游 » 如何保护乡村旅游的生态环境

如何保护乡村旅游的生态环境

发布时间: 2020-12-27 11:44:45

A. 如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乡村

星期六,我正无聊时,看见爸爸接到一个电话。爸爸打完电话,神秘地对我说:“儿子,想不想出去玩呀?”“当然想了!爸爸,我们去哪儿玩呢?”我兴奋地大叫到。爸爸笑了一下,说:“暂时保密。”小气鬼,爸爸你认为我笨吗?到哪里我不会看吗?我在心里暗暗想。不一会儿,爸爸的好朋友熊伯伯开车来接我们了,于是我们出发了。
汽车在高速路上飞奔着,不一会儿就来到了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北碚的美丽乡村嘉年华。啊,原来是这里呀,我早就想到这里来了,嗯不错,太好了。
进入园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带有浓浓乡土味的农舍。它们就像一个个草篷,站立在道路两旁欢迎我们。挂在农舍边上的红灯笼正向我们招手,红艳艳的辣椒也对我们点头,圆溜溜的大蒜对我们微笑……它们像顽皮的小孩,热情地欢迎我们的到来。
走过农舍,我们来到了湖边。美丽湖水上世界里有一座水上浮桥,它宛如一条长龙,栖息在水面上。那一只只快乐的小鸟,时而在水面飞翔,时而在桥上休息:飞翔时,如快乐的天使展翅高飞;休息时,如疲倦的孩子静静地睡觉。水面上矗立着一个个庞大的水车,好似巨大的风车在转动。
出了嘉年华园区,我们又来到了另一个地方——乡村葡萄园。哇,这里的葡萄真多呀!紫的像紫水晶,绿的像绿宝石,光滑圆润。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光泽,仿佛要流出汁来。我心喜若狂,可以大饱口福了。冲啊,我摘起一颗绿葡萄就往嘴里送,天哪,太好吃了!酸酸甜甜的,我的心都醉了。爸爸递给我一把剪刀:“儿子,快动手呀。”我左手轻轻托着葡萄串,右手拿着剪刀,小心翼翼地把葡萄串从枝条上剪下来。它们一个个晶莹透彻,像可爱的小精灵,静静地躺在竹筐里,仿佛在说:“快来吃我们吧!”那我就不客气了,我大口地吃着,汁水不停地流下来。只可惜,天气太热了,我不能呆在园里了,我要回到小屋去。在小屋里,我慢慢品尝着我的劳动果实,这真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享受。
愉快而又难忘的乡村之行就快要结束了,我还沉浸在乡村美景中。我不禁为大自然的美丽而赞叹,也为这创造美景的人充满感激之情。我爱乡村,我爱大自然,我更爱劳动创造美的家乡人。

B. 农家生态旅游环境保护工作中应遵循什么原则

(1)保护性原则。由于农村人文资源的稀缺性和脆弱性,在旅游开发和建设中对资源应以利用为主,谨慎开发,坚持“少即是多”的原则。在旅游开发时要尽量保持旅游资源的原始性和真实性,不仅保护大自然的原生韵味,而且要保护当地特有的传统文化,避免因开发造成“文化污染”。各农家生态旅游热点区域应建立环境监测网络,监测范围主要包括重要景点保护区、分散游览区等。内容涉及动植物生长繁殖情况,大气、水体及土壤污染的潜在危险及地质灾害等情况。

(2)承载力控制原则。即把旅游开发和利用的强度、游客进入的数量控制在资源及环境的自然与文化的“生态承载力”范围内。农家生态旅游的发展符合当地社会道德规范,必须考虑当地旅游承载力,使旅游活动的开展不至于与当地道德、习俗、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等冲突,如在特色景点要对游客流量进行严格管理,以提高门票价格或限量售票形式,力争把游客量控制在生态环境承载力、社会承载力、设施承载力范围之内。一则保证游人最佳观赏效果,二则防止游人过多导致果树采摘过度、草地枯死、土壤板结现象的出现,避免破坏旅游生态,使农家生态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

(3)社区居民参与原则。保护和巩固地方特有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在让社区居民从旅游中收益、实现旅游扶贫功能的同时,使其具有更加自觉保护的动力。

(4)资源和资源有价原则。应该贯彻“旅游开发,资源有价”的原则,只有充分认识“资源有价”,开发者、管理者、旅游者才能更自觉地去保护它;只有有偿使用资源,使资源在被使用时获得效益,才能使资源的保护有经济支撑,才能减少粗放的、破坏性的开发,避免低水平开发和低水平管理带来的对资源的破坏。

C. 农家生态旅游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于农村而言,农家生态旅游的发展必然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社会和经济全方位的协调发展,而不是单指其中某一方面,因而,农家生态旅游的发展应使农业在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实现可持续性。

(1)经济可持续性。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体现在经济增长、有效地利用资源和投资,这就要求在农家生态旅游开发时要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开发旅游项目,有效管理农村资源,进而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结合旅游业的开发,积极开展多种产业经营,向农业生产的广度、深度进军,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2)社会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体现在社会公平、社会凝聚力等方面,要控制人口,避免造成农业生产资源的过度开发,使人口与资源相对平衡;要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保持社会安定,所以农家生态旅游的发展要提高人们对其生活的控制能力,这一能力的提高要与人们的文化和价值观相协调,并能维护和增强社区的个性。

(3)生态可持续性。生态可持续性是指生态系统完整、保护环境承载力和自然资源,这就要求要保持良好的大气环境,节约用水并减少水污染,维护耕地资源总量,维护土地自然力,保持土壤肥力稳定,依照生态经济规律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生物资源,使生物资源不断地更新,维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所以乡村旅游的发展要与基本生态进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资源的维护协调一致。

D. 农家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包括哪些层次

农家生态旅游法律体系应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1)生态旅游法,是旅游法律体系中的主体法;

(2)由国务院颁发或批准,由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条例、规定等;

(3)国家旅游局在职权范围内制定颁发的规章、制度、办法等;

(4)地方政府或地方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制定颁发的地方性生态旅游法规;(5)我国政府签订且未作保留的有关生态旅游的国际条约、参加的宣言等。

加强法制建设是搞好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和保证。目前,要在部门规章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生态环境破坏行为进行防患和直接惩处并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要根据农家生态旅游业发展需要,紧抓已经出台的规章制度的配套、完善工作,使其具有可操作性,能够真正落实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

E. 如何处理好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的概念,其意义非同寻常、极为深远。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基本单元,要建设美丽中国,首要任务是全面提升农村生态环境,努力把农村打造成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底蕴深厚、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并积极推动社会物质财富与生态财富共同增长、社会环境质量与农民生活质量同步提高。
一、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优化农村空间布局
规划是龙头、是发展的大纲。要高起点编制镇村布局、生产力布局、水资源、土地利用、农民集中居住区等规划,科学确定城镇规划区、工业生产区、农业发展区、农民居住区和生态保护区,统筹安排城乡建设、基本农田、产业集聚、生活居住、生态保护等空间布局。
一是推进农村工业向园区集中,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要坚持与工业产业规划、本地资源利用和产业优势相结合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抓好园区规划,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善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等配套设施,积极鼓励村集体在工业园区内建造标准厂房,吸引农村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以工业园区集聚建设为抓手,加快发展产业集群,带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
二是推动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促进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推动农地连片集中,根据农业产业布局规划,整合项目资金,结合土地复垦整理、农田水利建设、农业资源开发,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形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的田园化格局。
三是引导农民向社区集中,促进生活空间宜居适度。加强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吸引农民向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新型社区集中,促进人口集聚、要素集约,让农民享受到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和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
二、防控农业面源污染,提升农业生态环境
要把农业产业生态化、发展清洁化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根本举措,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严格防控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和提升农业生态环境。
一是控“源”。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扩种绿肥与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实施农药化肥减量工程,着力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推进农村面源氮磷生态拦截系统工程建设。加快建立农药集中配送体系,实行农药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统一价格及统一差率,杜绝高毒高残留和假冒伪劣农药流入市场,从源头上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二是治“污”。按照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要求,以农业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为切入点,推广种养相结合、循环利用的生态健康种养生产方式。科学合理地制定养殖业发展规划,推进规模化养殖场建设,推广发酵床生态养殖,建立持续、高效、生态平衡的规模化畜禽养殖生产体系。采取粉碎还田、沤肥还田、过腹还田等省工、省时、实用的秸秆还田技术和方法,大力推广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增加土壤肥力,积极开展秸秆饲料、秸秆发电、秸秆造纸、秸秆沼气、秸秆食用菌等多渠道综合利用秸秆试点示范与推广,提高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率。加快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在规划布点村庄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
三是活“水”。水是生态之基,贯彻落实“人水和谐”理念,建立农村河道定期轮浚机制,实施拆坝建桥,打通断头河浜,改造束水河段和束水建筑物,畅通水系,加快河道轮浚和水系调整步伐,提高河道自然功能。理顺和完善管理体制,加强河道长效管理,提升长效管理水平,实现“清水畅流”。
四是植“绿”。大力推广应用乡土树种、珍贵树种造林,因地制宜把村旁、宅旁、路旁、水旁作为绿化重点,做到见缝插绿、应栽尽栽,加快构建“绿色通道、绿色水廊、绿色基地、绿色村庄”,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村庄绿化格局,构筑绿色生态屏障。
三、创新农庄建设举措,塑造中国美丽乡村
环境就是资源,生态就是资本。要坚持把建设美丽乡村与发展农村旅游业有机结合,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在塑造美丽乡村的过程中,要注重把保护乡村乡野农耕文明和自然原始纯朴之美作为第一追求,创新思路和举措,充分挖掘自身特色和优势,力求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塑造出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重点要做好以下五篇文章:
一是做好“山”的文章。充分利用山区生态资源优势,靠山生财、靠山致富,发展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开发山区休闲旅游农业,建成一批以山村体验、民俗风情、自然景观为特色的山村休闲旅游群落,推出一批精品山村旅游点。
二是做好“水”的文章。将渔业生产与绿色生态、休闲观光、娱乐餐饮、度假购物结合起来,发展赛龙舟民俗水上运动、休闲垂钓中心、水上餐船等休闲乡村旅游项目。注重开发湿地资源,走湿地生态旅游发展之路,打造高质量湿地旅游产品,让游客在观赏到“孤鹜与落霞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原生态美景的同时,了解自然生物知识,增加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使生态旅游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以充分发挥。
三是做好“民居”文章。要注重传承和提升传统民居建筑特色,打造各地建筑风格各异、造型绚丽多姿的特色民居,充分体现浓郁的地域特征和民族文化。要加大古建筑保护修缮力度,让古建筑融入“美丽乡村”,并挖掘其背后的商业价值,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旅游特色线路,结合农村生态环境及生活文化,发展如介绍民风民俗、品尝农家菜、体验农家生活等具乡土味的观光特色旅游。
四是做好“花果”文章。充分利用大自然赋予的丰富的花卉、林果资源,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在已有的基础上,引入创意农业,对花卉、林果进行资源整合、规模培植、巧妙布置,打造“月月有花、季季有果”的四季花园,形成姹紫嫣红、硕果累累的独特乡村美景。通过发展花卉和蔬果采摘体验项目,让游人漫步其中观花品果,享受从中的美感和乐趣。
五是做好“农耕”文章。依托丰富的农耕文化资源,着力挖掘至今稀存于世的农耕器具、戏曲、民歌(山歌)、耕作传统、民俗风情及各类祭祀活动等资源,发展农耕文化旅游产业,让游客亲身体验扶犁耕作、推磨碾米、踩水车灌农田、制作农家酒、腌制农家菜、住农家屋、吃农家菜、干农家活等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乡村生活。
四、准确把握推进要素,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建设美丽乡村、把农村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家园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城乡经济社会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让全体农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笔者认为:
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前提。建设美丽乡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要高度重视规划的引领作用,加强统筹推进。结合地理地貌、自然资源、文化积淀、民俗习惯、产业结构、自身特色等,因村制宜开展研究策划,做好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既要注重与周边环境的协调配套,又要塑造村庄自身的特点、特色,还要传承历史民俗文化,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充分彰显农耕文化、秀美特色,让“农村更像农村”,避免“千村一面”。
优化提升农村生态环境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点。农村生态环境好与否直接关系到美丽乡村的建设程度,因此要把优化提升农村生态环境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重点,抓紧抓实抓好。首先,要以推进“三个集中”为抓手,不断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其次,要组织实施村庄环境整治工程,加大对自然村庄的改造和提升力度;再次,要积极发展规模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有机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保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创新举措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只有坚持创新举措,建立健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增强内生动力,才能确保美丽乡村建设顺利有序推进。一是创新组织管理体系。美丽乡村建设面广量大、内涵丰富,涉及到各级各部门,必须要建立健全组织协调机制、分工合作机制,加强部门沟通、上下沟通,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二是创新建设投入机制。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投入量大,必须要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投入机制。三是创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积极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加快土地规范有序流转的步伐,实现土地连片集中。四是创新经营体制机制。通过大力发展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劳务合作、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特别是要创新发展合作农场,鼓励其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建立健全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更多的农民分享建设成果,充分调动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合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F. 乡村旅游中生态环境破坏的例子

乡村旅游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乡村旅游还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主要有以下观点: 西班牙学者Gilbert and Tung(1990)认为:乡村旅游(Rural tourism)就是农户为旅游者提供食宿等条件,使其在农场、牧场等典型的乡村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形式。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委员会(OECD,1994,P.15)定义为:在乡村开展的旅游,田园风味(rurality)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的卖点。 以色列的Arie Reichel与Oded Lowengart和美国的Ady Milman(1999)简明扼要的说:乡村旅游就是位于农村区域的旅游。具有农村区域的特牲,如旅游企业规模要小、区域要开阔和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等特点。 英国的Bramwell and Lane (1994)认为:乡村旅游不仅是基于农业的旅游活动,而是一个多层面的旅游活动,它除了包括基于农业的假日旅游外,还包括特殊兴趣的自然旅游,生态旅游,在假日步行、登山和骑马等活动,探险、运动和健康旅游,打猎和钓鱼,教育性的旅游,文化与传统旅游,以及一些区域的民俗旅游活动。 国内有关乡村旅游的定义较多,何景明和李立华认为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

G. 农家生态旅游对环境有什么重大影响

(1)农家生态旅游有利于乡村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通过农家生态旅游活动的开展,当地社区和当地居民获得经济上的收益,掌握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和经验,从而使整个农家生态旅游取得环境营造,获得经费的支持。而农家经营者在规划人员和政府管理人员的帮助下,不断学习知识、积累经验,认识到良好的自然环境才是吸引城镇居民的关键,无形中提高了生态意识;而在生态意识的长期作用下,农家经营者也将由单纯追求经济利益渐渐转变为热爱自然、保护生态。

(2)乡村传统文化在旅游发展中得以挖掘和保护。由于生产率较低和市场销路不畅等问题,农村很多手工产品被工业产品取代,很多传统的生活方式也渐渐丧失。农家生态旅游的发展,能使这些濒危的文化生态得以保存和延续,被淘汰的民族手工艺得到复苏,传统农作方式以展示的方式部分保留,消失多年的传统节庆活动重新红火展开。

(3)不当的农家生态旅游开发会污染乡村自然环境。乡村社区一般较少具有完善的排水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大量旅游人口涌入农村,生活污水得不到充分净化,就会对水渠、河道产生污染,进而污染农田土壤、农作物;农家生态旅游交通沿线,在黄金周、周末等高峰期,大量运载游客的汽车会造成空气质量超标,而很多旅游公路两侧对绿化树种的选择也欠考虑,分布在沿线两侧的农田所受污染更为严重;大量旅游者产生了大量代谢终产物,乡村地域是否具备对这些代谢终产物的分解和吸纳能力也需要认真研究;部分旅游者不负责任的旅游行为,会使大量不可降解物质进入乡村地域。

(4)农家生态旅游开发、发展中的不当理念冲击乡村人文环境。在农家生态旅游的开发中,如果缺乏科学的规划,往往会出现急功近利的盲目发展。不符合地方特色的人工景观,盲目追求城镇化和奢华气派,造成与自然景观不协调,破坏整体形象;功利性的旅游文化发展观,也容易造成对地方文化的扭曲,为了迎合旅游者的猎奇心理,造成伪民俗化;而旅游利益分布不公,也是乡村新的不稳定因素。同时,在农家开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外来主流文化会对本土文化形成冲击,造成本土文化的瓦解;大量农家参与到旅游服务业中,会改变乡村朴实、纯洁的伦理观和道德观。这些都是农家生态旅游中必须慎防的不利影响。

H. 如何加强农家生态旅游区的环境执法监管

综合执法,联合执法,严格执法。旅游区管理经验表明,强化跨内部门、跨行业、容跨地区协调管理力度,是实现旅游区管理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赋予旅游区管委会县级人民政府职权,成立旅游区综合执法局,将公安、工商、物价、税务、城建、交通、路政、林业、环保、质检等职能由综合执法局统一行使,实施综合执法,联合执法,既可以精简机构,又符合旅游区管理的特点,与发达国家的国际通行做法相一致。

另外,地方政府和农业、旅游相关部门应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并严格贯彻执行。对违法侵害自然资源者,加大执法力度,使其承担相应的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合理配备执法监管人员,进行全过程监管。在执法人员配备上,要选择那些懂法律、懂政策、懂旅游、懂管理、有高度责任感的人作为执法监管的专业人员。同时在林业、农业、环保、景区、景点等部门和地区聘任一批兼职旅游执法监管员。在对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的监管上,不单是对旅游过程中环境保护的监管,更重要的是对过程前和过程后的监管。

I. 农家生态旅游环境保护中可用哪些科技手段辅助

(1)使用替代能源。认真研究农村替代能源问题,提倡低污染、可循环的能源使用,是保护农家生态旅游环境的一个重要科技手段。根据我国农村的现实,可以发展使用以下替代能源:

①太阳能。目前我国农村家庭利用太阳能的主要途径为太阳能热水器,但是利用比例相对较低,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利用太阳能相对普遍一些。太阳能的利用问题,不是农民消费观念的转变问题,关键是家庭收入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在农家生态旅游建设的资金投入上,应注重对太阳能设备的投资建设。

②生物质能。我国农村对生物质能的主要利用途径为沼气,沼气作为农村的新型能源,与养殖业和种植业紧密结合,构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型模式。养殖业产生的畜禽粪便通过沼气池的集中收集,在熟化过程中,经过资源转换,产生人们生活所需的能源,即沼气。沼气生产的原料需由养殖业提供,进而推动了养殖业规模的发展。沼液、沼渣为种植业提供了充足的有机肥料和生物杀虫剂,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避免或减少了农业污染源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这些有机肥料的施用,增加了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改良了土壤,培肥了土地,提高了土地的生产力。同时,又改变了土壤的输送度和透气性,增强了土壤的抗蚀能力和保水保肥能力。

③风能。

(2)加强环境监测,建立环境监测系统。

(3)发展新型农业。

热点内容
微山湖岛旅游攻略 发布:2021-03-16 21:45:18 浏览:387
适合78月份国内旅游的地方 发布:2021-03-16 21:42:27 浏览:6
文化旅游部单位 发布:2021-03-16 21:42:22 浏览:118
深圳周边游推荐免费的 发布:2021-03-16 21:42:18 浏览:696
塑州旅游景点 发布:2021-03-16 21:40:53 浏览:84
道观河风景旅游区发展前景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58
旅行社psd 发布:2021-03-16 21:39:03 浏览:174
常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发布:2021-03-16 21:35:14 浏览:330
棋牌在线游戏必去797ag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217
有四个旅游团三条路线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