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城乡旅游 » 谈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谈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发布时间: 2020-12-26 12:32:40

A. 急求 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及其发展的论文参考文献

1/35
【题 名】社会责任视角下的景区公司成长模式研究——以天龙旅游开发投资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为例
【作 者】李乐京 陈志永 梁玉华
【刊 名】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0).-6263-6265

2/35
【题 名】以六大转变推进我省旅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作 者】纪根立
【刊 名】今日浙江.2007(11).-50-51

3/35
【题 名】25年来秦俑馆旅游生命周期与结构变化研究
【作 者】孙根年 薛刚
【刊 名】干旱区地理.2007,30(2).-283-288

4/35
【题 名】山东省旅游饭店人才对策深层透视
【作 者】孙凤芝[1] 秦绪霞[2]
【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7(02Z).-275-275

5/35
【题 名】从概念到实证:中国旅游研究的未来
【作 者】马聪玲
【刊 名】旅游学刊.2007,22(3).-6-7

6/35
【题 名】西部旅游企业高成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 者】王香茜
【刊 名】商业时代.2007(6).-104-105

7/35
【题 名】中国六大遗产地旅游非线性成长及比较研究
【作 者】孙根年 吴晓娟
【刊 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1).-107-111

8/35
【题 名】我国旅游产业集群研究
【作 者】强亦锐
【刊 名】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03S).-43-44

9/35
【题 名】成长期的自助旅游与迎合策略
【作 者】曹宇
【刊 名】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7(6).-657-660

10/35
【题 名】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生命周期成长研究
【作 者】何喜刚 高亚芳
【刊 名】开发研究.2006(5).-85-86,73

11/35
【题 名】旅游是重心 文化是品位——答龙源期刊网记者问
【作 者】季成家
【刊 名】丝绸之路.2006(9).-66-73

12/35
【题 名】试论环鄱阳湖旅游成长三角的构建
【作 者】冯淑华
【刊 名】商业研究.2006(14).-165-168

13/35
【题 名】甘肃省旅游产业中的市场成长问题研究
【作 者】彭睿娟
【刊 名】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3).-48-51

14/35
【题 名】制度、技术、管理:中国旅游产业化成长的制度安排
【作 者】沈和江
【刊 名】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8(3).-90-94

15/35
【题 名】企业成长理论与我国旅游企业并购的路径策略
【作 者】胡春林
【刊 名】特区经济.2006(4).-195-196

16/35
【题 名】旅游与家教
【作 者】裴毅然
【刊 名】家庭教育.2006(02S).-22-23

17/35
【题 名】数字化与企业持续成长的战略选择——以温州旅游企业为例
【作 者】汪升华[1] 刘洋[2] 顾文静[2]
【刊 名】经济管理.2006(3).-64-66

18/35
【题 名】浅议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职业技能的培养
【作 者】杨亚娟
【刊 名】农业职业教育.2005(6).-26-26

19/35
【题 名】对发展苏州博物馆旅游的思考
【作 者】于萍
【刊 名】苏南科技开发.2005(11).-39-40

20/35
【题 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规律与体系
【作 者】谭白英
【刊 名】理工高教研究.2005,24(5).-118-119

21/35
【题 名】我国主题旅游集群的成长及其空间特征研究
【作 者】聂献忠[1,2] 张捷[1] 刘泽华[1] 章锦河[1]
【刊 名】人文地理.2005,20(4).-65-68

22/35
【题 名】我国旅游企业并购混合路径偏好的实证研究
【作 者】胡春林
【刊 名】旅游学刊.2005,20(3).-48-52

23/35
【题 名】浅析假期旅游对青少年学生成长的积极影响
【作 者】邓宇凡
【刊 名】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5,25(1).-59-60

24/35
【题 名】旅游社营销中心的成长档案
【作 者】韩阳
【刊 名】出版参考:业内资讯版.2005(04X).-22-23

25/35
【题 名】推动旅游学科发展与中国旅游产业共同成长——著名旅游学者杜江教授评介
【作 者】文武
【刊 名】生产力研究.2005(3).-220-223

26/35
【题 名】旅游业区域合作机制创新研究——以成长中的“泛珠三角”为例
【作 者】秦学 张伟强
【刊 名】思想战线.2005,31(2).-128-133

27/35
【题 名】基于战略联盟的旅游企业组织创新
【作 者】张显春
【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5(1).-28-29

28/35
【题 名】浅议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作 者】王旭科 宋健
【刊 名】中国成人教育.2005(1).-56-57

29/35
【题 名】国外自助旅游图书的细分市场策略
【作 者】易晓春
【刊 名】编辑学刊.2004(6).-72-76

30/35
【题 名】区域旅游业时空演变形式与机制探析
【作 者】秦学 邹春洋
【刊 名】学术交流.2004(11).-83-88

31/35
【题 名】旅游市场呼唤品牌和声誉投资
【作 者】符国群
【刊 名】销售与市场.2002(01S).-31-31

32/35
【题 名】制度变迁与中国旅游产业的成长阶段和发展对策
【作 者】贾生华 邬爱其
【刊 名】旅游学刊.2002,17(4).-19-22

33/35
【题 名】城市旅游空间成长及其空间结构演变机制分析
【作 者】卞显红
【刊 名】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3(3).-30-35

34/35
【题 名】实施六大战略 培育支柱产业——关于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思考
【作 者】薛荣哲
【刊 名】山西旅游.2001(6).-4-7

35/35
【题 名】过渡区旅游空间成长初步研究
【作 者】卫旭东
【刊 名】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1(3).-223-225,229

B.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程

近年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游客前来我国旅游的动机,虽名目繁多,但仍可以发现其中的一个重要热点,即是仰慕中国悠久的游牧、农耕文明史以及围绕此而产生的不胜枚举的名胜古迹。他们认为最能拿得出富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诗意绵绵、古朴淳厚的田园之美,以满足其反朴归真的愿望的“回归自然”的旅游意向应首推中国。由此,我们应认识到,乡村景观,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具有自然与人文并蓄的特色。这是自然和悠久的历史、发达的农业赋予我国的一笔宝贵的财富。我国旅游事业建设若没有如此丰富的田园风光极浓的资源,简直难以想象能吸引国内外如此众多的游客。因此,笔者认为,乡村旅游资源堪称我国旅游大千世界中的一朵奇葩,其潜在的优势不容忽视。旅游界的有识之士应该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引起足够重视。

一、开发乡村旅游资源的意义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及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

1.丰富了我国旅游资源。乡村有着丰富的、天然的旅游资源,如森林公园、奇峰异岭、河流水库、牧场冰山、农村风光,自然保护区、多民族的风俗人情和历史名胜古迹,无数的地方性土特产品和美术工艺品寓于民间。苏州是我国主要的旅游城市,以“东方的威尼斯”而著称世界,苏州周围的江南水乡,河网纵横,稻浪千重,新型楼式农居排排矗立,古代民居古迹散布乡间,乡情浓郁的吴歌依语,乡韵十足的吴女绣袋等,使苏州古城显得更加迷人。失去这乡村景观的烘托,苏州城将大失光彩。可以讲,在苏州的旅游业中,乡村是构成整个吴文化的宏大的地理背景,是发展旅游业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使苏州旅游更具有魅力。

2.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疏散游客。乡村地域广大,景点分布不拥挤,旅游活动空间大,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条件。目前,我国许多旅游城市已出现“人满为患”的局面,北京、西安、杭州、苏州等旅游热点情况更为突出,苏州旅游高峰时,每日游客已逾25万多人次,一些名园如拙政园、留园、西园等游人摩肩接踵,身置其间犹如进入拥挤的商场。西安的兵马俑馆、北京故宫、颐和园、杭州灵隐寺、西湖等处情况亦然。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呢?笔者认为发展这些地区乡村旅游堪为良方妙策。乡村的游客容量比较大,如能巧妙利用当地独特的旅游环境,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势必能吸引城市游客,减缓旅游热点城市的人口压力。如浙江富阳的“农家乐”,新安江的“渔家乐”等乡村休闲旅游项目,以及北京市郊利用广阔的塞上草原发展草原旅游,使游客通过旅游领略到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莽原意境,富有强烈的吸引力,值得借鉴。

3. 为振兴农村经济开辟了新途径。旅游业号称“无烟工业”,是创汇的主要渠道之一。当前,由于经济改革不断深化,以及环境保护的形势要求,有相当一部分耗能高、污染大、效益低的乡镇企业要撤销或调整,当地的经济将受到一定的影响。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开发一处景区,致富一方人民。它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加速农民致富的步伐。在旅游开发条件比较好的一些乡村,如能因地制宜,利用当地有特色的农村资源来发展乡村旅游业,将对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和改善环境产生重要作用。

4.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大量的机会。旅游业本身属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它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强,发展乡村旅游业需要有“一条龙”的服务设施。不但需要有诸如导游、管理人员、服务人贝外,还需要有宾馆、旅社、饮食服务、商场、旅游交通、文化设施等与之配套,这就为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人多地少,劳动力过剩,发展乡村旅游可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5. 发展乡村旅游业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对一个地区的社会系统各个部门都会产生促进作用,在物质上、精神上都会带来可观的效益。如乡村旅游可以使与之有关的食品、日用品、旅游商品、工艺品等乡镇工业得到发展;可以促进商品交换、商业繁荣、市场活跃;可以促进交通事业的发展,使闭塞的乡村对外开放,经济搞活;可以刺激当地农业的发展,特别是为旅游服务的农副产品、土特产品等将会得到较大的发展;可以促进乡村的建议,改善乡村的环境等;有利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口素质的提高。农村旅游景点的开发和建设,不仅可以美化和改善环境,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四面八方的旅客涌入,这种广泛的人际交流,会使人们的观念,习俗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它会逐渐改变农村旧有的生活习性,美化人们的语言、心灵,更新人们的观念;锻炼和培育起一批旅游业经营和服务的人才。总之,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其产生的社会效益是多方位的、多层次的,对所在地区整个社会综合体都会带来巨大的影响。

二、我国乡村旅游资源的内容及特色

我国乡村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各具特色的乡村自然风光。由于乡村所处地理位置及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我国的乡村具有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山乡云缠雾绕,梯田重迭,山青水秀林美;水乡平畴沃野、水网交错,棉海稻浪菜花飘香;海乡依陆临海、海阔天高,阳光海浪沙滩迷人;内蒙古草原的牧乡,地势坦荡,羊群如云;大小兴安岭的林乡,莽莽林海、茫茫雪原,气魄宏大……另外,我国南北气候差异显著,在乡村自然景观表现上亦更加丰富,如广东、四川盆地的蔗乡,山东半岛及辽东半岛的果乡,长江中、下游的竹乡,江、浙、皖、闽的茶乡,华北平原的棉乡,新疆吐鲁番的瓜果之乡等无不以其乡村风光的独特魅力吸引着中外游人。

2. 丰富多彩的乡村风俗民情。我国民族众多;各地自然条件差异悬殊,各地乡村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民情风俗、宗教信仰、经济状况各不相同。就民族而言,我国有56个民族,如云南的傣乡、贵州的苗乡、广西的壮乡、湖南的瑶乡、海南的黎乡、新疆的维乡、浙江的畲乡、西藏的藏乡等都具有引人入胜的民俗风情景观。这些少数民族,或能歌、或善舞、或热情奔放、或含蓄内在,或以种植为主,或以游牧为生,或过着原始的渔猎采集生活,或以独特的生活习惯世代繁衍生存。这些为旅游者深入领略中华风情,探索人类社会的进化历程,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源泉。再以盛行于我国乡村传统的节日为例,汉族有春节、元霄节、清明节、端阳节、中秋节、重阳节,藏族有浴佛节、雪顿节,苗族有“赶秋”,彝族有火把节,壮族有歌墟,傣族有泼水节;伊斯兰教有开端节、古尔邦节等,五彩纷呈,令人神往。传统的云南大理白族三月街,景洪族泼水节,贵阳苗族四月八,内蒙古蒙族的“那达慕”,丽江的龙王庙会等都是深受中外游客欢迎的乡村民情风俗旅游资源。另外,盛行于我国农村的游春踏青、龙舟竞渡、摔跤、赛马、射箭、斗牛、荡秋千、赶歌、阿西跳月等各种民俗活动都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3. 充满情趣的乡土文化艺术。我国的乡土文化艺术古老、朴实、神奇,深受中外游人的欢迎。如盛行于我国乡村的舞龙灯、舞狮子,陕北农村的大秧歌,东北的二人转,西南的芦笙盛会,广西的“唱哈”会,里下河水乡的“荡湖船”等脍炙人口。我国广大乡村出产的各种民间工艺品倍受游客的青睐,如天津乡间的杨柳青年画、潍坊年画,贵州的腊染,南通的扎染,常熟的花边,以及各种刺绣、草编、竹编、木雕、石雕、泥人、面人等,无不因其浓郁的乡土特色而深受游人欢迎。我国乡村自古以来流传有各种史诗、神话、传说、故事、笑话、轶闻,引人入胜,耐人回味。流传于云南民间的阿诗玛、壮乡的刘三姐、内蒙古草原上的江格尔、苏南水乡的沈七哥,都能使游客听之动情,如醉如痴。另外,乡村烹食风味独特。四川的麻婆豆腐以辣闻名,湖南的臭豆腐以臭著称,内蒙古草原上的涮羊肉味美肉嫩,新疆的羊肉串香气扑鼻,这些乡村烹饪文化对广大的外国旅游者尤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4. 风格迥异的乡村民居建筑。乡村民居建筑,不但能给游人以奇趣,而且还可为游客提借憩息的场所。不同风格的民居,给游客以不同的精神感受。由于受地形、气候、建筑材料、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乡村民居可谓千姿百态,风格迥异。青藏高原上的碉房,内蒙古草原上的毡包,喀什乡村的“阿以旺”,云南农村的“干阑”,苗乡的“吊脚楼”,纳西族的“井干”,黄土高原的窑洞,东北林区的板屋等可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使游客耳目一新。另外,我国乡村中还有众多古代民居与建筑,如安徽黔县西递村有清代民居120多幢,深宅大院,栋宇鳞次,布局精巧,砖石木雕琳琅满目,堪称乡村古代民居之宝库,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价值。我国农村还有许多古代工程、古老庄院、桥梁古道、古代河道等,如纵贯苏北江淮之间的古邗沟为吴王夫差所开,沿河阡陌纵横、风车摇转、相映成趣;四川秦汉时所辟的蜀道,穿行于川北山乡崇岭,广植松柏,称“翠云廊”,壮观而幽美;广西侗乡有一风雨桥,桥上建亭,形态奇特,也是乡民贸易聚会之所,富有民族特色,为侗乡一胜景。这些民居与乡村建筑等体现了当地的文化艺术特点,乡韵无穷,令人叫绝。

5. 富有特色的乡村传统劳作。乡村传统劳作是乡村人文景观中精彩的一笔,尤其是在边远偏僻的乡村,仍保留有古老的耕作、劳动方式,有些地区甚至还处于原始劳作阶段。正因为如此,它们会使当今现代文明影响下的旅游者产生新奇感,并为之吸引。这些劳作诸如水车灌溉、驴马拉磨、老牛碾谷、木机织布、手推小车、石臼舂米、渔鹰捕鱼、摘新茶、采菱藕、做豆腐、捉螃蟹、赶鸭群、牧牛羊等等,充满了生活气息,富有诗情画意,使人陶醉留连。

三、发展乡村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乡村旅游资源是相当丰富的,问题是怎样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目前存在的问题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人们在思想观念上还没有把它作为一门新兴产业而加以重视起来。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尽管乡村旅游业伴随着整个旅游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但在农村经济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还没有广泛地为人们所认识。特别是那些农村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有的尚未开发,有的虽开发了,但缺乏加强领导,管理机构不健全,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缺乏宏观指导,目前还停留在低层次的发展阶段,巨大潜力远未开发出来。

2. 乡村旅游资源虽有良好基础,但在一个县的范围内,还缺乏一个整体的规划。如县内乡村旅游资源,应如何发展?投资估算和经济效益预测如何?资金如何筹集?

3. 乡村旅游资源与当地乡村经济建设的关系、以及与市、县旅游部门的协调问题,仍有待进一步解决。如发展乡村旅游业必需同时发展旅游交通,旅游宾馆、旅游餐厅、旅游通讯以及解决水、电供应等。又如乡村旅游业开发起来后,如何与当地市、县旅游部门合作,旅游网络,做到城乡结合,点线结合,组成最佳的旅游线路,以吸引广大游客。

4. 乡村旅游业政策尚未配套。如保护政策、投资开发政策、信贷政策、经济扶持政策、税收政策、鼓励外商投资开发政策等。

5. 目前乡村旅游业服务队伍数量少、素质低,如何提高服务质量,优化旅游服务,也是一个要解决的问题。

6. 缺乏商品意识。目前国内外发展旅游业,其重大意义已远远超过了旅游业本身,而是“旅游搭台,经贸唱戏”。而我国大多数乡村旅游景点都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尤其是对具有本地特色的产品开发不够。

四、开发我国乡村旅游业的构想

乡村旅游业是一项新的产业,必要制订一整套发展计划,包括长远规划和近期组织实施计划。从长远规划来看,主题是大产业意识,把乡村旅游业与乡镇企业同等对待,也可积极引进外资,兴建一批度假村,参与国际旅游竞争。从近期组织实施计划来看主要是各地旅游决策者及政府部门高度重视乡村旅游业,因地制宜,立足创新,循序渐进,办出特色。在全盘筹划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措施:

1. 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开发乡村旅游业,首先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首先必须领导重视。在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并具特色的地方,当地政府要把兴办乡村旅游业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2. 因地制宜,重点建设乡村旅游基础。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仍处于起步阶段,全面开发是不可能的,应该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在旅游资源质量高,交通运输条件好、经济基础比较好、旅游热点附近的乡村应加速旅游业的发展,重点开发有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建设风格独具的乡村旅游基地。

3. 因陋就简,合理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资金来源是个关键。因此,广开财源、广集财路十分重要。但是,发展乡村旅游决不能东施效颦,与城市攀比,好大喜洋,以金钱铺路。笔者认为,“土”才是乡村旅游魅力所在。应该因陋就简,就土避洋,合理开发乡村旅游资源。以旅游旅馆为例,可利用乡村民居形式,以现代生活设备为内饰,与自然融为一体,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客店,平原水乡的草屋茅舍,山中古寨,林间幽禅、草原穹幕等都可利用作为旅馆。在湖荡水网地区,亦可憩息于船楼舟棚之中,水上住,水上吃,水上玩,戴斗笠、披蓑衣、摘新莲、采鲜藕等,耗资不多,受益可观。在乡村旅游点的开发建设中、亦应以土为本,避免与城市旅游点雷同,如草堂竹亭,竹栅栏、草径石道、独木小桥等都可体现乡村风貌。

4.注重特色,精心设计乡村旅游项目。旅游开发不能搞“人有我有”、“千人一面”,而应扬长避短,充分表现和突出自我特色,这是旅游活动能否吸引游客的保证,也是旅游经济的生命所在。在设计乡村旅游线路及组织旅游活动中,应将其放在首位。乡村旅游资源的特色主要是在乡村文化景观上体现出来,在旅游线路的规划中应将这些内容作为重点。如无锡市根据江南水乡风光和农家生活风情的特色,精心设计了乡村民俗旅游,让旅游者深入农村乡间,观赏水乡画境,体验民情风俗,参观村庄田园、耕作收割、养鸡放鸭,节日欢庆等一切劳动生活,并让游客食宿农家、穿街走巷、市场,与农家座谈,亲自操作古老传统的农具,与农民到田间一起劳动等乡村生活,这一旅游活动倍受日本和美国等国外游客的欢迎。

5. 加强乡村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业的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本的吃、住、行等问题,从吃来说主要是发展有地方特色的饮食业;从住来说虽然没有必要搞星级酒店,但必须保持卫生、舒适,并解决洗澡等问题,最好是兴建一些具有民族特色、造价低廉的庄园式的旅舍,如“四合院”、“林间草房”等;从行来说,乡村旅游的交通工具应有别于飞机、火车等大型交通工具。它应该适应当地自然的环境具备的灵活轻便的特色,它的设主应与当地历史文化背景结合起来,使之为旅游活动增添色彩。

6. 加强旅游产品的开发,重视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旅游产品的开发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旅游产品大多是一些无污染的轻工产品和手工艺品以及土特产品。因此大力发展旅游产品能把发展乡镇企业与发展旅游业有机结合在一起,互相促进。但由于广大乡村农民对旅游资源的价值认识不高,保护环境意识较低,使我国许多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破坏严重。提高认识,广泛宣传,加强乡村旅游资源保护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多年来,古建筑、古迹失修,森林的砍伐、围湖造田、猎杀动物等人为破坏,严重破坏了乡村旅游资源,甚至使许多景观濒于绝境。由于现代耕作技术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古老的农具、耕作方式已成为凤毛麟角,如不有目的,有计划地加以保护,将会使乡村旅游资源逐渐失去最富魅力的光彩。

旅游业是改革开放以后全面发展起来的

C. 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现状分析

在旅游发达国家,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乡村旅游构成三大重要板块,呈三足鼎立之势。我国的乡村旅游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方兴未艾。尝到甜头、得到实惠的乡村纷纷扩大旅游规模,有力的示范效应又使许多乡村效仿跟进。借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劲东风,各级政府非常关注“三农”问题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不仅是旅游产业的重要板块,而且是旅游业反哺农村的有效的途径之一。

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于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向着内容更丰富的休闲农业发展,即不仅提供农产品,而且形成一个具有田园之乐的休闲区,这种“农业+旅游业”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既可发展农业生产、维护生态环境、扩大乡村旅游,又可达到提高农民收益与繁荣农村经济的目的。

当前,我国的广东、北京、上海、浙江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都市圈地区,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早,发展较快,形成了一批很有特色的观光农业园区和乡村旅游景区,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1998年,国家旅游局把“华夏城乡游”作为旅游主题,使“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做农家人、娱农家乐、购农家物”成为农村一景,使田园农家乐、花乡农家乐、果乡农家乐、竹乡农家乐、渔乡农家乐、湖乡农家乐等成为城市新宠;2004年我国的旅游宣传主题被确定为“中国百姓生活游”;2006年,全国旅游宣传主题定为“2006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进一步把我国的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推向高潮。

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走特色农业、品牌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既调整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结构效益,又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了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还建立了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了农业龙头企业,提高了农业规模效益;同时,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实施农业精品名牌战略,实现了结构调优、规模调大、效益调高、农民调富的目标。2005年,尚田全镇农业总收入约1.6亿元,而“彩色农业”就占到了1亿元,户均约7000 元,“彩色农业”总收入比上年净增逾1000万元。

出游便利,次数多,方式灵活,可采取分时度假。城里人有闲,但闲不连续。从1995年开始,我国推出了“双休日”制度;2000年开始实现了“ 黄金周”制度。目前,我国全年的法定假日已达114天,约为全年的1/3。但这种休假是不连续的。随着“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和“工作是为了更好的休闲 ”的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随着假期的增多和延长,随着带薪休假、奖励旅游的兴起,方便灵活、可分时度假的旅游形式下定会越来越受到欢迎。而“农家乐”因多处城乡结合部,恰恰能弥补这一需要。

以自住房进行经营,可根据营业需要进行改建或整修。我国的“农家乐”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大型的公司化经营的模式,大多还是以一家一户为主,营业面积和内容等比较方便灵活。如添加人造景观与娱乐设施等。

季节性较强。由于季节和农时的变化,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季节性。如花卉观赏、瓜果采摘等。

至少具有三个实际价值:

1、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农家乐”的兴起,开拓了农村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农业资源,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一是转移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农家乐”促使农民转而利用农村现有的空间资源和绿色资源,就地发展第三产业,拓宽了劳动力转移渠道;二是农户收入增强,拉动了经济的增长;三是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塑造良好的乡村风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农家乐”正是传统农业延伸的新尝试和农业自然资源的新利用。

2、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农家乐”是城乡文化的一个交汇点。“农家乐”的消费主体是城市工薪阶层,他们是现代文化和城市精神文明的主要载体,“农家乐”必将加深城乡相互的理解与认同,扩大农产品销售市场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劳动就业。

3、推进旅游业的发展。“农家乐”是现代旅游的一种新形式,它丰富了旅游的内容,拥有其他旅游形式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它让游客了解农业生产活动,体验农家生活气息,享受农业成果,普及农业基本知识;它开拓了新的旅游空间和领域,使游客走进“农业”这一大世界,以减轻和缓解城市旅游地过分拥挤的现象,从而推动了现代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存在的问题

(一)跟风模仿、弃土从洋

由于缺乏规划,各地“农家乐”发展往往表现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景象,从而让游客产生“审美疲劳”,让游客觉得“农味淡了”的感觉。而实际上,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一定要注重“农家乐”的特色开发,突出“农味”,反映当地多彩的乡土文化、纯朴的民俗风情和恬淡的农家生活,避免恶性竞争。

(二)恶性竞争、无序发展

由于“农家乐”发展历史较短,业内统一规范尚未完全形成,多数从业人员“半路出家”,不少农家乐“土法上马”,热情过头,强行拉客,吃住安全无法保障,降价恶性竞争或抬价宰客现象时有发生。

(三)竭泽而渔、不顾后果

“农家乐”是富民产业,由于现在还处于发展阶段。不少业主或政府部门只把眼睛盯在收入或税收上,不但不注意“蓄水养鱼”,而往往不顾后果,竭泽而渔,有使“农家乐”旅游被扼杀在摇篮的危险。

D. 发展乡村旅游产业都是指那些方面

乡村旅游具有的一般特点是:
1、乡村性。乡村旅游活动发生于乡村及附近地区,以田园风光,农事活动,农业技术,农业产品,乡土民情等旅游资源为依托。
2、参与性。乡村旅游重在体验。
3、差异性。表现为地域和季节两个方面。
4、目标市场是城镇居民。
5、费用低。乡村旅游的成本低,消费价格低。由于大众旅游消费观念的转变、现代生活压力的增加、收入水平的提高、产业政策与制度法规的推进,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将非常广阔。

乡村旅游产业主体:
随着乡村旅游市场需求的旺盛,我国乡村旅游这一产业也不断的壮大。乡村旅游产业中涉及的主体主要有以下几个:
1、乡村社区,乡村社区的居民是乡村民俗文化,传统习惯,家事生产活动的载体,本身就是一种旅游资源。同时社区居民也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开发者与受益者。
2、旅游企业,包括旅游的经营商、交通的经营者、零售商、开发商、供应商、旅行社及咨询公司等。旅游企业直接参与乡村旅游的资源保护和开发,直接影响乡村旅游各方面。
3、政府是制定和实施乡村旅游的保护与开发规划行动的核心。
4、非政府组织是依法建立、非政府、非营利性、自主管理、非党派性质,并具有一定志愿性质、致力于解决各种社会性问题的社会组织。

我国乡村旅游产业组织模式分类与比较:
(一)分散、自主经营模式
就是由乡村旅游资源的所有者来直接经营,在自发的基础上,由各个业户以单体业户为单位,分散地自主经营,项目的所有权、经营权合一,而不再通过委托或者租赁等方式交给外来企业经营。
优点:有利于调动个体户的经营和管理的积极性,他们会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项目经营好。可以有效避免与外来者的冲突。
缺点:首先受乡村旅游资源经营者自身在经营观念、经济实力等方面的限制,面对竞争,可能会出现无力应对的局面。第二,资金有限,可能无力扩张。
(二)“公司+业户”模式
就是以公司(经济实体)、科研单位、各类农民技术或专业协会为龙头,以一系列的社会服务带动农村千家万户进行商品生产的方式,公司和农户签订合约,把生产环节交给农户去做,而市场和销售环节交给公司去处理,这样公司和农户两者优势互补。
优点:该模式可以解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农户小规模经营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市场运作之间的矛盾。经济实体拥有农村单个经济组织和农民个体不具备的资金、技术、人才、设备等方面的优势,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层次,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技术、文化素质。这种模式还可以克服了业户不懂市场的弊端,也解决了公司不易打入乡村内部的短处,还可以扩大当地村民就业。
缺点:能够与农户进行合作的公司的数量比较少,使得农户对合作伙伴的选择余地有限;公司通常处于优势地位,而农户处于弱势地位,农户在与公司进行谈判时处于不利地位。
(三)“杜区+公司+业户”模式
“社区”是指作为社区代表的乡村旅游协会,由全部乡村旅游经营业户参加,一户一名代表,其职权相当于旅游公司董事会,决定村内一切有关乡村旅游开发的重大事件、任命并考核、监督旅游公司管理人员、审查财务状况等。“公司”是指的村办企业要接受协会委托,具体负责本村乡村的旅游经营。“业户”作为具体服务的单元,接受公司安排接待游客,定期与公司结算。
优点:第一能充分保障开发成本和利益均衡分配,村办的企业只是管理和营销的机构,并不从事直接接待和服务,业户则是提供服务的主体,这就能充分地保障经营业户收益。其次,乡村文化能得到较好保护与传承,再次,社区、公司、业户间相互制约关系有利于管理过程的公平、公正,三者之间权利、责任明确后,彼此监督,相互合作,实现共赢。
缺点:村办的企业规模有限,资金实力不足,在后续扩张与产品的更新换代时可能出现问题。公司权力的过于集中,在利润的分配时,可能与村民间发生争执。
(四)整体租赁模式指一个旅游的景区内,将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授权给一家企业进行较长时间控制和管理,成片地租赁开发,垄断性地建设和经营及管理,按约定的比例由所有者和经营者分享经营的收益。
优点:一个乡村的旅游景区或项目被一家企业承包经营,充分发挥企业在经营管理的优势,将乡村的旅游产品较快地推向市场。缺点:地方政府、景区管理机构、景区投资企业和当地居民中,任何不合作的一方都有可能破坏和谐。它将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并将经营权进行较长时间的转让,突破了现有的管理体制和要求,在目前尚没有明确法律规定前提下,依然要承担较大政策风险。
(五)“村办企业开发”模式是由村一级“村有的企业”开发、经营的模式,实际上是由村委会主持的。
优点:“自家产业”,积极性较高,开发时能把一些真正体现当地特色的东西留下来;开发过程中,“自家人” 容易沟通。
缺点:第一是资金方面的限制,如果村子不太富裕,不能募集到足够资金,项目规模的扩大和水平的提高,会受到直接影响;其次是管理水平的有限,服务水平的可能不高,需要外界干涉。
(六)其他的乡村旅游经营模式
还有一些其他的产业组织模式,但都可以说是上述五种模式的变通与创新。如“农户+农户”的模式、“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的模式和“政府+公司+业户”的模式。

E. 江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乡村游创业开辟“绿色通道”

我省开辟乡村旅游创业绿色通道,对旅游创业人员申办从事个体旅游经营服务项目,便捷申请措施,材料齐全当场发照。2010年12月31日前新申请开办个体工商户的,一律免收个体工商户开业登记费、营业执照副本工本费;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可以分期缴纳,首次出资额不低于注册资金的20%(不低于3万元),余下部分在登记之日起两年内缴足。

本月举办乡村游人才招聘会

8月下旬,我省将在省人才市场组织一次乡村旅游人才专场招聘会,为农民尤其是返乡农民工、城镇失业人员和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帮助,组织乡村旅游企业招聘人才。目前正处于筹备阶段。

本月,我省还将举办创建特色景观旅游名村(镇)的负责人培训班和乡村旅游创(就)业培训班,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创(就)业人员给予培训补贴。

开办农家乐可申请贷款

乡村旅游主要有开办农家乐等12种就业创业途径,我省提供一系列的金融支持政策。其中,通过发放惠农卡、大额农户贷款和生产经营贷款,支持农家乐、渔家乐、生态观光农业、特色旅游庄园发展和旅游饮品、食品、副食品生产加工。

通过发放流动资金贷款,支持旅游用品、旅游纪念品、旅游工艺品、土特产品、手工制品等旅游商品、个性化旅游产品综合开发、营销,支持乡村旅游演艺娱乐、信息咨询、导游服务发展,支持企业打造旅游精品,提升旅游产品体系。(实习编辑:刘艳艳)

F. 急求 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及其发展的论文参考文献

1/35
【题 名】社会责任视角下的景区公司成长模式研究——以天龙旅游开发投资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为例
【作 者】李乐京 陈志永 梁玉华
【刊 名】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0).-6263-6265

2/35
【题 名】以六大转变推进我省旅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作 者】纪根立
【刊 名】今日浙江.2007(11).-50-51

3/35
【题 名】25年来秦俑馆旅游生命周期与结构变化研究
【作 者】孙根年 薛刚
【刊 名】干旱区地理.2007,30(2).-283-288

4/35
【题 名】山东省旅游饭店人才对策深层透视
【作 者】孙凤芝[1] 秦绪霞[2]
【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7(02Z).-275-275

5/35
【题 名】从概念到实证:中国旅游研究的未来
【作 者】马聪玲
【刊 名】旅游学刊.2007,22(3).-6-7

6/35
【题 名】西部旅游企业高成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 者】王香茜
【刊 名】商业时代.2007(6).-104-105

7/35
【题 名】中国六大遗产地旅游非线性成长及比较研究
【作 者】孙根年 吴晓娟
【刊 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1).-107-111

8/35
【题 名】我国旅游产业集群研究
【作 者】强亦锐
【刊 名】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03S).-43-44

9/35
【题 名】成长期的自助旅游与迎合策略
【作 者】曹宇
【刊 名】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7(6).-657-660

10/35
【题 名】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生命周期成长研究
【作 者】何喜刚 高亚芳
【刊 名】开发研究.2006(5).-85-86,73

11/35
【题 名】旅游是重心 文化是品位——答龙源期刊网记者问
【作 者】季成家
【刊 名】丝绸之路.2006(9).-66-73

12/35
【题 名】试论环鄱阳湖旅游成长三角的构建
【作 者】冯淑华
【刊 名】商业研究.2006(14).-165-168

13/35
【题 名】甘肃省旅游产业中的市场成长问题研究
【作 者】彭睿娟
【刊 名】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3).-48-51

14/35
【题 名】制度、技术、管理:中国旅游产业化成长的制度安排
【作 者】沈和江
【刊 名】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8(3).-90-94

15/35
【题 名】企业成长理论与我国旅游企业并购的路径策略
【作 者】胡春林
【刊 名】特区经济.2006(4).-195-196

16/35
【题 名】旅游与家教
【作 者】裴毅然
【刊 名】家庭教育.2006(02S).-22-23

17/35
【题 名】数字化与企业持续成长的战略选择——以温州旅游企业为例
【作 者】汪升华[1] 刘洋[2] 顾文静[2]
【刊 名】经济管理.2006(3).-64-66

18/35
【题 名】浅议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职业技能的培养
【作 者】杨亚娟
【刊 名】农业职业教育.2005(6).-26-26

19/35
【题 名】对发展苏州博物馆旅游的思考
【作 者】于萍
【刊 名】苏南科技开发.2005(11).-39-40

20/35
【题 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规律与体系
【作 者】谭白英
【刊 名】理工高教研究.2005,24(5).-118-119

21/35
【题 名】我国主题旅游集群的成长及其空间特征研究
【作 者】聂献忠[1,2] 张捷[1] 刘泽华[1] 章锦河[1]
【刊 名】人文地理.2005,20(4).-65-68

22/35
【题 名】我国旅游企业并购混合路径偏好的实证研究
【作 者】胡春林
【刊 名】旅游学刊.2005,20(3).-48-52

23/35
【题 名】浅析假期旅游对青少年学生成长的积极影响
【作 者】邓宇凡
【刊 名】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5,25(1).-59-60

24/35
【题 名】旅游社营销中心的成长档案
【作 者】韩阳
【刊 名】出版参考:业内资讯版.2005(04X).-22-23

25/35
【题 名】推动旅游学科发展与中国旅游产业共同成长——著名旅游学者杜江教授评介
【作 者】文武
【刊 名】生产力研究.2005(3).-220-223

26/35
【题 名】旅游业区域合作机制创新研究——以成长中的“泛珠三角”为例
【作 者】秦学 张伟强
【刊 名】思想战线.2005,31(2).-128-133

27/35
【题 名】基于战略联盟的旅游企业组织创新
【作 者】张显春
【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5(1).-28-29

28/35
【题 名】浅议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作 者】王旭科 宋健
【刊 名】中国成人教育.2005(1).-56-57

29/35
【题 名】国外自助旅游图书的细分市场策略
【作 者】易晓春
【刊 名】编辑学刊.2004(6).-72-76

30/35
【题 名】区域旅游业时空演变形式与机制探析
【作 者】秦学 邹春洋
【刊 名】学术交流.2004(11).-83-88

31/35
【题 名】旅游市场呼唤品牌和声誉投资
【作 者】符国群
【刊 名】销售与市场.2002(01S).-31-31

32/35
【题 名】制度变迁与中国旅游产业的成长阶段和发展对策
【作 者】贾生华 邬爱其
【刊 名】旅游学刊.2002,17(4).-19-22

33/35
【题 名】城市旅游空间成长及其空间结构演变机制分析
【作 者】卞显红
【刊 名】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3(3).-30-35

34/35
【题 名】实施六大战略 培育支柱产业——关于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思考
【作 者】薛荣哲
【刊 名】山西旅游.2001(6).-4-7

35/35
【题 名】过渡区旅游空间成长初步研究
【作 者】卫旭东
【刊 名】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1(3).-223-225,229

G. 写有关中国近代的旅游景点的论文1000字

智慧旅游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及对策研究
--以江西婺源为例

XXX系 XXX专业
学号:XXXXXXXX 姓名:XXX 指导老师:XXX

摘要: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旅游已经成为人们文化娱乐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部分。而近年来,随着信息化产业的发展,智慧旅游的概念也被提了出来。江西婺源是我国的最美乡村,近年来,其借助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婺源在进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实现了不断的创新,促使自身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了信息化平台建设,从而打造出智慧乡村旅游管理体系、服务体系以及人文体系等多重内容的智慧旅游新品牌。因此,本文在研究开展的过程中,以江西婺源地区为例,借助文献研究法、实例分析法等方式,就其在进行智慧旅游发展背景下的具体做法、成效、出现的问题及相应解决对策等内容进行了论述。通过本文的论述,就婺源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以及其在进行发展过程中如何通过有效的对策改善其发展现状等内容展开了深入的论述。
关键词:智慧旅游;乡村旅游;发展对策;江西婺源

Study on thedevelopment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ural tourism tourism under the backgroundof wisdom
Jiangxi -- TakingWuyuan as an example

XXX XXX professional
Number: XXXXXXXX Name: XXX Instructor: XXX

Abstract: in the current process of social development, tourism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people culture and entertainment section. In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 instry, the concept ofthe wisdom of tourism has also been put out. Jiangxi Wuyuan is the mostbeautiful village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process of Wuyuan rural tourism instrydevelopment is also a continuous innovation, make themselves realize theinformation platform construction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so as tocreate a new brand of wisdom tourism, rural tourism multiple content managementsystem intelligence service system and cultural system etc.. Therefore, in theprocess of research, taking Jiangxi Wuyuan area as an example, by using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case analysis method, the specific practices, inthe wisdom of tourism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achievements,problems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 Wuyuan, and howthrough the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its development status and soon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carried out in-depth discussion.
Keywords: Wisdom tourism;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Jiangxi Wuyuan

目 录
目 录..................................................................... 3
1.引言..................................................................... 4
2. 婺源的旅游发展的优势分析................................................ 4
2.1 优美的自然环境..................................................... 4
2.2 历史文化资源....................................................... 5
2.3 丰富的乡村资源..................................................... 6
3.婺源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6
3.1 婺源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6
3.2 婺源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 7
3.3 智慧旅游信息化背景下婺源乡村旅游的问题阐述......................... 9
4 婺源智慧旅游的对策研究................................................... 9
4.1 智慧旅游与乡村旅游的结合........................................... 9
4.2 智能服务的提供.................................................... 10
4.3 重视智慧化人才的培养.............................................. 10
结论...................................................................... 10
参考文献:................................................................ 11

1.引言

婺源是我国知名的乡村旅游胜地,有着“最美乡村”的称谓。在进行婺源的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其形成了以乡村旅游为主导的旅游产业链发展模式。在进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婺源借助自身的资源优势,大力拓展乡村旅游的影响力,从而打造出一个独具优势的乡村旅游知名品牌。
随着旅游形式变更的加快,互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等科技信息技术相继进入旅游市场发展的新浪潮,初步实现开发基于信息技术的智慧旅游的想法被提出,而婺源也被列入江西智慧城市三大试点城市之一,在智慧旅游积极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将乡村旅游发展与其相结合才能使旅游事业朝着更加规范明智的方向迈进,才能促进婺源旅游的健康态成长正是我们急需研究的课题。
借助智慧旅游这一旅游形式的诞生,发展婺源旅游需要认知自己在旅游形式中的确切地位,在智慧旅游的背景下能适应时代,从单纯的产品宣传转型到服务性宣传,通过服务来带动产品,转变观念才能更适应新媒体时代。所以必须立足根本发现问题,从而形成一种可行对策方案来促进婺源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利于婺源的旅游品牌的建设,完善婺源乡村旅游的发展,活跃婺源的旅游建设,为婺源的乡村旅游在智慧旅游的背景下结合发展提供科学性依据。
2. 婺源的旅游发展的优势分析
在进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婺源地区可谓是拥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真写优势促使婺源能够在进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充分的将自身的优势资源整合起来,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新发展。
2.1优美的自然环境
首先,婺源本身拥有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被称为“中国最美乡村”。其中最美的是李坑村、江湾等景区。每年的三四月份,婺源地区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开的时候,整个婺源处于一片花的海洋之中。
优美的自然风景赋予了婺源发展旅游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此外,在婺源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其拥有十分丰富的林木。许多古树资源直到现在仍然保存完好,这也给婺源的旅游资源产业开发提供了独有的自然条件。而且,婺源境内山水资源丰富。其境内近乎百分之八十的区域都是以山地为主,造成了连绵起伏的山地景观。
此外,婺源还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每年春天,潺潺的流水给整个婺源增添了几分婀娜多姿的美感。借助婺源的山地资源,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瀑布,景色宜人。
山水的联合作用,也促使婺源地区形成了十分丰富的溶洞资源。各种大大小小的溶洞中布满了各具特色的钟乳石。千姿百态的钟乳石景观也让前来参观游览的游客惊叹不已。
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自然景观,促使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前往婺源旅游,在花海、山海徜徉中享受难得的闲适时光。而这也为婺源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基础。因此,其也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前往观光。
2.2历史文化资源
婺源地区拥有十分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历史的进程中,也促使其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这也为婺源地区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婺源,最知名的莫过于李坑、江湾等景区。在江湾地区,汇集了春秋时期吴太子鸿墓,以及西汉的吴苪墓和朱熹的祖墓等。这些知名的历史文化遗迹吸引了许多国内外游客的观光浏览。

图1 婺源的徽派建筑

2.3丰富的乡村资源
除了历史文化遗迹之外,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乡村文化特色的体现。婺源地区拥有一百多个村庄,许多村庄发展至今已经拥有上百年、上千年的发展历史。而随着乡村旅游口号提出,这些古村落也成为婺源地区发展旅游文化资源的重要构成要素。
在婺源的村镇产业发展的进程中,有知名的伟人故居——江湾,其整个的建筑风格以徽派建筑为主(如图1),具有浓郁的乡村文化意境。迄今,婺源的173个乡村中有超过50%的村镇被纳入到旅游产业发展的规划中。

3.婺源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婺源婺源地区风景优美,景色宜人,被海内外媒体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婺源县人民政府凭借自身的自然、历史优势,在进行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了较好的发展态势。
3.1婺源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目前,婺源在进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模式。其也成为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领军代表。综观婺源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看出,其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从整体的旅游人数接待,还是从旅游产业收入方面都实现了较高的提升。图2 中展现的乡村旅游的产业链构成。

图2 乡村旅游的产业链构成
图3中展示的是今年1-3月婺源在发展乡村旅游方面的接待人数和营业收入情况。由于1-3月并非婺源旅游的旺季,因此其在接待人数方面数量不多,而整体收入情况也相对较低。进入到4月份后,婺源迎来油菜花开的季节,其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营业收入将呈现直线的增长。
婺源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季节性特征。
图3 2015年婺源乡村旅游情况

3.2婺源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
虽然婺源地区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进程中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是也有一些固有的问题凸现出来。
3.2.1 旅游产业结构单一
虽然婺源有“中国最美乡村”之城,但是其在进行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仅有乡村旅游和自然观光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撑。其整个旅游产业结构单一。随着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提速,目前在中国的许多地区也都开始了乡村旅游的发展进程。诸如上海、北京等地区都推出了郊区旅游。相对来说,这种郊区旅游的内容实质上与婺源的旅游产业结构相差无几,都是前往乡村观光住宿,感受乡村文化的意境。所不同的是,婺源的乡村文化更多的是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而且,就目前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来说,其更多的也就是进行观光、品农家菜,住农家院等。并没有太多新颖的元素纳入进来。
就婺源来说,婺源地区拥有十分丰厚的文化资源底蕴。但是其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并没有合理的将这些文化传承、民俗内容等在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进行呈现。所以导致婺源地区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形成了单一的旅游产业结构,不利于婺源乡村旅游产业的长久发展。
3.2.2 经营理念及水平不足
从婺源乡村旅游的发展源头来说,其多数是由乡镇和农户自发组成的旅游村。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往婺源地区观光旅游,这些农户本身也就成了当地旅游产业和旅游资源的经营者。对于这些经营者来说,其并没有经过专业的旅游经营学习和培训,因此在进行旅游资源的经营过程中无论是从理念还是水平方面都有着较明显的欠缺。
由于经营理念和经营水平的不足,促使其在进行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个人主观思想和主观意识的影响,其往往更多看重的是眼前的经济效益。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其会造成整个婺源旅游产业发展的制约,不利于经济效益的提升。所以,这些经营者在进行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盲目的进行投资,对居住环境、建筑设施等大加改造,而忽视了乡村旅游本质的内容改善。比如在进行农家乐的菜品设置上,农户们更加重视的菜品的质量,以及游客的不同口味需求。但是从游客的视角来说,其重视的是在其它地区所不能吃到的菜品,其中最关键的是当地的原材料供应,以及周边古朴的本真环境。所以经营理念的差异,促使婺源地区在进行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逐步的将原有的特色内容逐渐的改进,直到没有特色。这对于婺源地区乡村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来说,是十分不利的。
3.2.3资金匮乏导致产业发展步履维艰
资金是发展的基础,也是根本前提。即便是进行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发展的支撑。从目前婺源地区的发展来说,资金匮乏的问题影响着其整个产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前景。
由于资金的不到位,导致婺源地区在进行一些传统文化资源保护方面举步维艰。而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保护,也往往会导致这些传统历史古迹的破坏甚至消失。这是婺源地区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
3.2.4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婺源地区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强调的农村生态旅游。因此其应该强化对环境的保护和重视。但是从县长来说,似乎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其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一方面是由于游客素质的低下,导致在进行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带来许多人为的环境破坏。其次是经营者为了更好的吸引游客,盲目开发旅游资源,也导致了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不应该以破坏环境为前提。对于婺源这样一个以生态乡村旅游的地区来说,其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更是应该加强对这点内容的把握和重视。但现实却并非如此。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对婺源乡村旅游产业的长久发展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3.3智慧旅游信息化背景下婺源乡村旅游的问题阐述
而今,越来越多的地区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强调智慧旅游的概念。但其是否真的对智慧旅游的概念有所了解却值得推敲。
3.3.1 信息化发展水平滞后
由于婺源本身地处江西境内,其无论是从新技术的引进,还是新资源的开发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压力。对于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婺源地区更是存在较大的滞后性。这种滞后性的存在,促使其在进行智慧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突破。
3.2.3资金和技术匮乏
信息化的发展同样离不开资金的支撑。婺源地区要想实现乡村旅游的智慧化发展,就必然要通过大量的资金投入进行智慧化体系和相关系统的建设。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其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的投入。
首先从资金方面来说,在前面的论述中也曾提到过,婺源地区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资金匮乏的问题十分突出。对于智慧旅游以及乡村旅游信息化的发展也是一样。由于资金的匮乏,致使婺源在进行信息化旅游产业建设的过程中面临重重困境。
其次是技术的匮乏。由于江西地区本身在我国的省市中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婺源在科技的研发和技术实现方面往往比许多一线城市而言,存在较大的困难。技术实力的欠缺,导致婺源地区在实现智慧化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心有余而力不足。

4 婺源智慧旅游的对策研究

4.1智慧旅游与乡村旅游的结合
首先,在智慧旅游与乡村旅游的结合方面,婺源地区应该学习我国其它地区的先进经验,在进行旅游发展的过程中,结合智慧旅游的要求来进行乡村旅游的推动。
首先是对智慧旅游的理解。智慧旅游指的是以信息化的手段运用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升旅游产业发展进程中的技术内涵和实力。借助信息化的手段推动智慧旅游,能够促使整个产业的发展速度得到提升,同时也实现管理手段的信息化和便捷化。
在进行婺源的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针对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可以借助智慧旅游的方式来进行改善。通过智慧旅游与乡村旅游的结合,促使其在进行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形成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模式。以信息化为主导,促使其在旅游要素的规划、旅游基础设施的配备以及旅游文化活动的监管方面都能够实现电子化、]信息化的运营。
4.2智能服务的提供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移动终端的快速普及,游客对旅游资讯获取的及时、准确以及方式或途径的多样性需求,变得越来越突出。
因此,乡村旅游建设在优化资讯网站功能、增强服务信息交互的同时,还需要在旅游目的地引入一些智能化服务实施,以迎合这种新型旅游趋势和丰富游客体验方式。乡村体验农具的智能储管箱、度假屋的客房智能感应系统、游客体验影音回放系统、游客记账式消费管理系统、电子票单等预定服务系统,这些在国外已经成熟应用的信息化系统和智能化解决方案将使得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服务更具有人性化、现代化。事实上,这种智能化服务理念和企业化经营思路,已经触动了我们很多经营管理者“将乡村旅游打造成休闲风景区、自然体验区,而不只是吃农家菜、住农家屋的普通田园农庄”的神经。
4.3重视智慧化人才的培养
加大人才培育力度,培养高学历、新型乡村旅游管理人才,是婺源乡村旅游长远发展的主要支撑。婺源乡村人力资源丰富但是农民总体素质低,高学历实用人才奇缺,这严重制约了我过乡村旅游的发展。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完善婺源人才政策支持体系。政府应进一步加大相关政策的支持力度,在制定政策时充分考虑各地的独特性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努力提升高学历实用型人才的待遇水平。落实人才培养机制,深刻认识原有规章制度中的不足,用科学、专业的眼光推进人才培养工作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结论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物联网、泛在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普及,智慧旅游成为了推动旅游业发展的一股新浪潮。2011年,国家旅游局长邵琪伟提出要用十年的时间在婺源初步实现基于信息技术的“智慧旅游”。2014年是婺源的智慧旅游年,智慧旅游的建设如火如荼。 婺源乡村旅游的发展受基础环境、农村经济以及服务配套设施等客观因素限制,较之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饭店等成熟的旅游经济业态,发展相对缓慢。随着《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和乡村旅游经济在旅游客源结构优化过程中越发明显的调节作用,近些年婺源各地相继加大了对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视,在资源开发、产销一体、品牌推广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举措。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自2011年以来,在以北京、南京、扬州等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智慧建设带动下,一大批诸如旅游商品在线营销、乡村旅游电子商务采购、乡村旅游资讯等平台开始成为建设主流,并有效推动乡村旅游在智慧化应用和运营中的发展。从爱尔兰、葡萄牙、澳大利亚等国外乡村旅游的成熟发展经验来看,未来乡村旅游的发展将变得越来越智慧,越来越“非农村化”。

参考文献:
[1] 徐舒.基于智慧旅游的秦皇岛市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建设[J].商,2013(11):32-34
[2] 朱珠,张欣.浅谈智慧旅游感知体系和管理平台的构建[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第2版
[3] 张凌云.智慧旅游:个性化定制和智能化公共服务时代的来临[J].旅游学刊,2012(02):40-42
[4] 金卫东.智慧旅游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J].旅游学刊,2012(02):18-19
[5] 于萍.镇江市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策略[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第2版
[6] 吕祯婷,罗世俊,谢晶晶.皖南黄山区乡村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建议[J].黄山学院学报,2009(02):第3版
[7]胡秋媛,陈焕雄.婺源乡村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05):第3版
[8]高曾伟,高晖.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分类及开发利用[J].金陵职业大学学报, 2012(03):第2版
[9]张玉改,兰贵秋.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刍议[J].商业时代,2013(24):33-35
[10]高曾伟,王志民.论乡村旅游资源[J].镇江高专学报,2011(01):第4版
[11]金学良,陈常优.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摘录)[J].人文地理,2009(03):36-38
[12]曾天雄,马昌群.论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第2版
[13]彭明勇,乡村旅游资源的模糊评价法[J].职业时空,2007(03):26-28
[14舒象连.我国乡村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散论[J].旅游研究与实践,2011(02):22-23

热点内容
微山湖岛旅游攻略 发布:2021-03-16 21:45:18 浏览:387
适合78月份国内旅游的地方 发布:2021-03-16 21:42:27 浏览:6
文化旅游部单位 发布:2021-03-16 21:42:22 浏览:118
深圳周边游推荐免费的 发布:2021-03-16 21:42:18 浏览:696
塑州旅游景点 发布:2021-03-16 21:40:53 浏览:84
道观河风景旅游区发展前景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58
旅行社psd 发布:2021-03-16 21:39:03 浏览:174
常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发布:2021-03-16 21:35:14 浏览:330
棋牌在线游戏必去797ag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217
有四个旅游团三条路线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