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旅游模型
A. 帮忙解释下名词:城市旅游形象 城市休闲 旅游可持续发展 城市旅游形象定位
城市旅游形象:好的城市环境、市政配套。
城市休闲:节奏舒缓的城市生活。
旅游可持续发展:不进行过度开采。
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依照本地的人文风貌。
B. 跪求3DMAX的城市模型!
自己去下吧...
一般这种模型都是商业上保密的.
任何公司都明确规定不能把模型外传内..
这是职容业道德..
一般在网上能找到的.. 应该你就能用了..
能算得上精模的.就算用贴图表现. 最少也有个3000面吧.
然后还加楼房.. 底商. 小民房.
C. 旅游学 何谓雷帕旅游系统模型,请解释它的基本含义
从空间结构角度考察的旅游系统模型中, Leiper1979年提出、1990年予以修正的模型的影响力较大。Leiper的模型包括旅游者、旅游业、客源地、旅游通道和目的地等5个要素。在结构功能和空间结构两个层面上讨论旅游系统。
在Leiper模型中,重点突出了客源地、目的地和旅游通道3个空间要素,他把旅游系统描述为由旅游通道连接的客源地和目的地的组合(见图6)。旅游客源地是旅游者居住及旅行的始发地,而旅游目的地是吸引旅游者在此作短暂停留,进行观光度假的地方,旅游通道将客源地和目的地两个区域连接起来,其不仅仅指那些能够帮助旅游者实现空间移动的物质载体,同时也包括一些旅游者可能参观的地点(Cooper等,1998)。对照旅游功能系统模型可以发现,旅游通道同时也应该是一条信息的通道。一方面是市场需求信息从客源地流向目的地,另一方面是具有促销功能的目的地信息从目的地流向客源地。旅游通道的特征和效率将影响和改变旅游流的规模和方向(保继刚,1992)。
Leiper同时也指出了旅游系统中的另外两个要素,旅游者和旅游业”。旅游者是旅游系统的主体,在客源地和目的地的推拉作用下,旅游者在空间上进行流动。旅游业存在的意义在于通过其产品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从Leiper的模型可以看到,旅游业中的不同部门分布于客源地、目的地或旅游通道等不同的空间,共同为旅游一个完整的旅游产品。虽然,Leiper重视旅游者和旅游业的空间属性,但是Leiper同样也强调供给与需求间的关系。比如,他认为客源地的需求天生具有不稳定性、季节性和非理性等特点,另一方面旅游目的地的供给又是割裂的、刚性的,因此旅游业是一个在供求关系上充满矛盾的产业(转引自Cooper等,1998)。
在Leiper的模型中既可以看到旅游功能系统模型的影子(供给与需求的相互关系),又可以发现客源地和目的地的空间关系。因此可以认为,Leiper对旅游系统的分析是从两个层面着手的。第一个是结构功能层面,在这个层面上他同结构功能主义者一样也强调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第二个是空间层面,在这个层面里,他强调客源地、目的地和旅游通道等空间要素的关系。应该说,这两个层面是有联系的,后者(旅游空间结构)正是前者(旅游供求关系)的空间表现形式。
对旅游系统研究的简单评述及未来研究的展望
对旅游系统研究的简单评述
在功能结构分析中,Gunn2002年提出的旅游功能系统模型是对旅游系统认识的一个飞跃。因为, Gunn的研究使我们认识到,供求关系是旅游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吸引物、服务、交通等因素构成了旅游系统的子系统——旅游产业体系。Gunn明确地指出供给与需求间的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匹配关系是实现旅游系统功能的基础,而传统认为的一些旅游固有的特点(如空间特点)都是非本质性的。这样,对旅游系统的分析关键就是对旅游产品供给和需求的分析。同时也需要指出的是,Gunn作为一个规划学者,他的视角相对比较微观,他考虑的仅仅是一个特定旅游目的地与市场的供求关系。但是在旅游空间结构研究中,面对的决非仅仅是一个旅游目的地,而是一个由无数个已有的和潜在的旅游目的地组成的旅游产业体系。
Leiper的主要贡献是把旅游功能系统投射到了地理空间上,他的模型对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该模型深刻地揭示了旅游空间结构的本质含义,为旅游空间结构研究指明了方向,即任何有关于旅游空间结构的问题最终都应归结为对旅游系统的研究;同时,Leiper的模型也为旅游地理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研究框架,如对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就可以在这个高度抽象的框架下进行;此外,Leiper的分析也表明了,在旅游系统的研究中,空间距离的摩擦(旅行成本)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当然,必须指出的是,Leiper的模型应该被看作旅游空间结构模型或旅游地理系统模型。在空间维度之外,Leiper的模型并没有超越旅游功能系统模型。
McKercher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他的旅游混沌模型中,存在着大量的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他进一步指出旅游系统是个由非线性关系主导的复杂系统,因此,在讨论旅游系统时规模经济是不可忽视的。
McKercher把复杂系统的理论引入到了旅游分析中,但他的概念模型显然不能让人满意。他并没有很好地揭示旅游系统中非线性关系产生的原因。事实上,学术界对旅游系统的复杂性分析仅仅处于一个起步阶段。
D. “城市旅游”的概念是什么
1、以城市为目的地的旅游。
2、发生在城市范围内各种游乐休闲活动的总称,是指旅游回者在城市中的所有物质答与精神消费活动。——《中国城市旅游》杂志总编何海涛
3、指以现代化的城市设施为依托,以该城市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周到的服务为吸引要素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旅游方式。 国内外的旅游城市为了发展旅游,提高城市竞争力,纷纷凸显特色。
E. 什么是城市旅游
城市旅游的概念 是指以现代化的城市设施为依托,以该城市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周到的服务为吸引要素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旅游方式。
F. 旅游决策模型是什么
分别是结构模型,仿真模型,定性模型和引力模型。
旅游需求预测
1、旅游需求的时空分布集中性
旅游需求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另一个特点是每一个旅游目的地都有自己相对稳定的客源地。从数量上来研究和度量旅游需求随时间的变化和客源地的空间分布变化,对旅游规划和经营决策有重要的帮助。
1>旅游需求的时间分布集中性
季节性(时间)强度指数:旅游需求的时间分布集中性是由旅游的季节性所引起的,可以用季节性(时间)强度指数来定量分析。
式中:R为旅游需求的时间分布强度指数
xi为各月游客量占全年的比重
R值越接近于零,旅游需求时间分配越均匀;R值越大,时间变动越大,旅游淡旺季差异越大。R值受到旅游需求变化和所选时段长短特征的影响,所以它适用于不同年份(时段)的比较和不同旅游地(设施)的比较。
高峰指数:用来度量游客某一时期相对于其他时期利用旅游设施游览某旅游地的趋势。计算公式为
式中: Pn为高峰指数;
V1为最繁忙时期的游客数;
Vn为在第n个时期内的游客数
n为参照时段(1=最繁忙时期)
Pn的数值大小不仅取决于高峰程度,还依赖于游客总量和所选定的时段。因此,该指数的一个主要用途是用于对旅游地进行比较或用于考察某一设施随时间变化而出现的高峰趋势。当游客量在所有时期都相同时,Pn=0;当游客量集中在某些时期时,Pn值会增大。n的值,即用于与最繁忙时期作比较的那一时期,在很大程度上是选择的结果,选择工作依靠现有资料,研究目的和研究经验。
2>旅游需求的空间分布集中性
旅游需求的空间分布结构主要指旅游者的地理来源和强度,其集中性可以用地理集中指数来定量分析。其公式为:
式中: G为客源地的地理集中指数
Xi为第个客源地的游客数量
T为旅游地接待游客总量
n为客源地总数
游客来源越少越集中,G值越接近100;G值越小,则客源地越多越分散。对于一个旅游地,客源地越分散,旅游经营越趋于稳定。
2、趋势外推模型
趋势外推模型是以已经发生的事件资料为预测基础,依据一系列的的历史数据资料来推测未来的可能形势。无论哪一种类型的趋势外推模型都有一个共同的假设:历史数据的趋势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持续下去。趋势外推模型主要有回归模型和时间序列模型两类。
1>回归分析方法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常用的趋势外推数学模型,常用于以年为时间单位的旅游需求量的变化。形式为:
y=a+bx
式中:y为因变量,x为自变量,a为常数项;b为y对x的回归系数。关于本模型的具体运算,请参看《常用统计方法》的相关内容。
保继刚(1989)年通过研究建立了北京香山公园游客量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y=-35047.0088+17.859x
r=0.9828
式中: y为年游客量(万人)
x为年份
r为相关系数
知道1979年到1985年的游客数量分别为291.58,318.75,326.97,361.92,359.73,381.63,405.09;可以运用模型得到1986年的预测值为420.97。(具体参见《旅游地理学》)
2>时间序列模型
时间序列模型主要用于解决对波动性旅游需求的预测,如对受到季节性影响显著的目的地的需求量预测就可以用这一模型。
在时间序列分析中,预测过程首先要通过过去需求量的历史资料求出统计形式的拟合曲线,然后向前延伸这条拟合曲线,用以估计未来时段的需求量。这种拟合曲线通常可以分为三类:水平需求曲线、趋势需求曲线和季节性需求曲线。
常用的水平时间序列模型有一次滑动平均模型和一次指数平滑模型。
常用的趋势需求模型有线形趋势模型,包括线形回归模型、二次滑动平均模型等;非线形趋势模型,如二次回归模型、三次指数平滑模型。
常用的季节性需求模型包括季节性水平模型、季节性交乘趋势模型等。
3、引力模型
引力模型是在城市和区域经济研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模型。20世纪后期,国外一些学者率先将这一模型应用到旅游研究中来,用于游客预测、旅游吸引力确定以及旅游规划等方面。
1966年,Crampon L J首次将引力模型用于旅游研究,他所建立的引力模型也是其他研究者应用的基本引力模型:
式中: Tij为客源地i与目的地j之间旅行次数的某种量度
Pi为客源地i人口规模、财富或旅行倾向的某种量度
Aj为目的地j吸引力或容量的某种量度
Dij为客源地i与目的地j之间的距离
G,b为经验参数
客源地人口可以为某个城市等特定区域的人口数量,或将来要进行旅行的人数,它可以是几个变量的组合。
目的地吸引力可以是美学吸引力、资源容量、旅游地知名度等几个变量的组合。
距离一般是指感知距离,可以用实际距离或旅行时间来进行表示。
其后,有一些学者针对该模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主要针对距离变量又提出了一些修正模型,在此不一一介绍。
4、特尔菲法
特尔菲法是预测模型中最著名,也是最具有争议性的方法之一。当历史资料或数据不够充分,或者当模型中需要相当程度的主观判断时,就需要用特尔菲法预测事件的未来趋势。目前,特尔菲法在软科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取得了不少令人满意的效果。决定特尔菲法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问卷的设计和选择专家的合格程度。
用特尔菲法预测一般包括以下工作步骤:
1>确定预测的问题,选择征询的专家组
专家组的专家选择要全面,要有代表性,以保证预测的全面和综合。专家人数由问题的复杂程度来决定。一般为40~50人。
2>制定和分发第一轮问卷
问卷由专家完全独立填写,也即专家间没有任何形式的交流,避免互相干扰与影响。第一轮的问卷包括两个部分内容:一是向专家概括介绍所进行的研究项目,另一是请专家鉴定未来可能出现的事件发生的概率、可能发生的时间。
3>第一轮问卷回收,整理结果
过程包括中位数计算,指出两个中间四分数的范围,即中位数两旁包含50%总预测数的范围。
4>第二轮问卷
将第一轮问卷的统计总结附在第二轮问卷上寄给第一轮征询的专家组,各个专家自己第一轮的答卷也复印附上作为参考。询问每一个专家在看完小组的平均结果之后是否希望改变自己的预测。如果专家的预测值不在两个中间四分数之内,而他又不愿意改变自己的原始预测,则要请专家给出理由。
5>回收第二轮的问卷并整理结果
包括新的预测结果以及部分专家不同意第一轮问卷结果的意见。
6>第三轮问卷
将第二轮问卷的结果和意见综合进第三轮,问卷的说明与第二轮相似。主要的不同之处是加上了部分专家不同预测结果的意见。
第三轮问卷的结果出来之后,要决定是否需要作第四轮的问卷调查以获得进一步的预测。如果两次调查后绝大多数预测已经在中位数附近,就没有必要再作下一轮的调查。
G. 城市旅游有哪些类型!
是指以现代化的城市设施为依托,以该城市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周到的服务为吸引要素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旅游方式。 国内外的旅游城市为了发展旅游,提高城市竞争力,纷纷凸显特色。
觉得应该有观光型,度假型、休闲型、观光型。希望能帮助到你
H. 简述旅游地理系统模型的构成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又称娱乐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系指版观光旅权游而言,娱乐地理学则包括康乐在内,是广义的旅游地理学,二者均为人文地理学的分支.旅游地理学不仅同地理学的许多分支关系密切,而且与社会学、民俗学、考古学、历史学、建筑学、园林学、经济学彼此渗透,因此它又是一门边缘学科.定义 是指人们闲暇时间内进行的旅行游览、观赏风物、交流文化、增长知识、锻 旅游地理学炼身体、度假疗养、消遣娱乐、探险猎奇、宗教朝觐、考察研究、购物留念、品尝佳肴以及探亲访友等非定居性的暂时性移居过程,也是一种以各种不同方式分配空间和利用时间的社会现象.一般来说,旅游仅指离家在外逗留至少一夜以上的活动,而娱乐包括离家不超过一昼夜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