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乡村旅游示范点的经验
① 乡村旅游有怎样的发展趋势
1.突出重点、亮点和示范点。
乡村旅游在同一个地区不能一哄而上,以数量增长代替质量增长。这样会导致乡村旅游迅速泛化,产品同质化。铭智旅游策划认为当前最重要的就是制定发展规划,筛选出本区、本省的重点、亮点和示范点。
2.发展个性化乡村旅游产品。
乡村旅游之所以会向个性化方向发展,主要原因是市场选择和需求在趋向个性化。到乡村旅游的人,大部分是以家庭、情侣或自驾车为出游方式,他们要求看到的乡村旅游点应有个性和独特性。几年前去过的“农家乐”、“渔家乐”、“牧家乐”,在几年以后如果还是依然故我,旅游者就不会再选择它,乡村旅游必须适应市场的变化,策划出自己的特色项目,使景观、产品、接待、管理都实现个性目标。
3.与实现“三农”目标相结合,是今后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方向。
解决农村、农民、农业问题,推动社会小康目标,发展乡村旅游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我国许多地区都在强化乡村旅游的这种功能。如成都市近期重点打造乡村旅游“五朵金花”:幸福梅林、花香农居、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通过发展观梅、观花、观菊,发展菜园、荷池等手段,吸引城市居民前往观光、休闲、娱乐,使“五朵金花”成为该地区乡村旅游的重要示范点。农民通过租金、薪金、股金、保障金四重收入,获得较大的利益。
4.乡村旅游开发要注重保持乡村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原真性。
乡村原生自然和人文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个性特征,是城市居民前往游览的追寻目标。特别是作为乡村原真性的景物、景观,更不能改变其原真形貌。但保持原真性,绝不是在保护乡村环境的落后面。
5.乡村旅游要注重产品的多样性和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在一个地区,必须有多样化的乡村旅游类型,如成都市的“五朵金花”就是以梅花、花卉、菊花、荷花、菜园为主题发展的不同乡村旅游品牌,每个品牌又有一系列的观光、参与性产品。游人对乡村旅游品牌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和体验的差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乡村旅游目的地就越要尽快改变产品雷同、内容泛化的局面,创新产品的特色,使游客增加更多的选择,包括交通出行的自主化,旅行事务的自主化,订房、订票、订餐的自主化,游览乡村景物的自主化等。
② 乡村旅游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公示名单
北京市
通州区第五季富饶生态农业园
延庆县四季花海农园
丰台区王佐镇南宫村
天津市
滨海新区海滨街沙井子三村
蓟县穿芳峪镇小穿芳峪村
河北省
迁西县喜峰口板栗专业合作社观光园
宣化县假日绿岛生态农业文化旅游观光园
临城县尚水渔庄
武安市白沙村休闲农业园区
山西省
忻州市凤凰山生态植物园
阳泉市华北奕丰生态园
长治市襄垣富阳绿盈休闲农业观光示范园
内蒙古自治区
宁城县黑里河松枫山庄
科右前旗玫瑰庄园
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万通旅游度假村
辽宁省
鞍山市高新区山水庄园
建平县万寿街道小平房村
辽阳市三禾农业观光园区
吉林省
抚松县康红农特产种植场
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朝鲜族民俗村
黑龙江省
尚志市一面坡镇长营村
兰西县锡伯部落
宾县滨州镇友联村
上海市
崇明县泰生示范农场
崇明县陈家镇瀛东村
松江区雪浪湖生态园
江苏省
如皋市长江药用植物园
无锡市绿源农业观光园
张家港市金港镇长江村
无锡市锡山区东港镇山联村
浙江省
杭州市余杭区琵琶湾生态农庄
台州市三门农博园
绍兴市上虞区盖北野藤葡萄休闲观光园
嘉兴市南湖区梅花洲农业休闲园
安徽省
东至县江南农业科技园
合肥市庐阳区三十岗乡
和县林海旅游农业观光园
福建省
邵武市云灵山庄
晋江市金井镇围头村
仙游县聚仙堂生态旅游山庄
永安市天斗生态文明示范区
江西省
婺源县江岭风景区
石城县通天寨荷花园区
浮梁县瑶里梅岭山庄
新建县溪霞怪石岭旅游景区
山东省
夏津县黄河故道森林公园
泰安市岱岳区道郎镇里峪村
日照市淞晨茶文化产业园
兰陵县国家农业公园
河南省
驻马店市老乐山休闲农业产业园
嵩县车村镇天桥沟村
济源市养生嘉源休闲观光园
湖北省
襄阳市襄城区中华紫薇园
大冶市龙凤山生态园休闲度假村
竹溪县龙王垭生态文化观光园
湖南省
衡阳市珠晖区怡心生态园
长沙市开福区新富豪云尚庄园
城步苗族自治县神龙山庄
湘潭市昭山示范区山那边度假村
广东省
东菀市清溪生态农业产业园
连州市湟川三峡-龙潭度假区
潮州市紫莲度假村
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丹县芒场镇巴平村下街屯
防城港市港口区企沙镇簕山古渔村
阳朔县百里新村休闲农业示范区
海南省
三亚市亚龙湾国际玫瑰谷
万宁市兴隆热带花园
琼海县博鳌美雅乡村公园
重庆市
涪陵区南沱休闲观光生态农业园
铜梁区巴岳山·玄天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园区
开县奇圣现代观光农业生态产业园
合川区铜梁洞森林公园友缘山庄
四川省
广元市利州区曙光休闲观光农业园
丹棱县梅湖湾度假村
泸州市江阳区醉美江湾农业园
什邡市箭台村
贵州省
福泉市黄丝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盘县哒啦仙谷休闲农业示范园
赤水市金钗石斛生态示范园
云南省
香格里拉县藏龙休闲观光园
宁洱县磨黑镇
澄江县禄充村
西藏自治区
拉萨市城关区蔡公堂白定村
陕西省
汉中市西乡钧鑫农场
合阳县洽川温泉度假村
铜川市新区照金现代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园区
西安市沣东新城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
甘肃省
皋兰县古梨园
平凉市崆峒区崆峒镇
景泰县条山农庄
青海省
共和县生态休闲农庄
互助县高寨青海四和撒拉文化园
宁夏回族自治区
隆德县神林山庄
永宁县鹤泉湖生态度假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尉犁县罗布人村寨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锡伯民俗风情园
奇台县壹方阳光休闲观光农业园区
大连市
庄河市银月湾民俗生态观光园
厦门市
同安区莲花罗汉山休闲农业园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第十二师五一农场现代农业示范园
③ 农家生态旅游区的水体环境保护有哪些有效方法
农家生态旅游中水体的污染源主要是生活污水。生活污水中存在大量有机污染物,造成水体浑浊、观赏功能降低、生态系统破坏等恶果,具体防治方法有:
(1)认真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如《水污染防治法》、《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暂行办法》、《河道管理条例》等。
(2)农家生态旅游地不进行工业项目建设,并严格控制周边地区的工业建设项目,杜绝工业污染源,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高消耗和高污染生产向农村转移。
(3)控制水土、有机质流失和农田污染,大力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推进科学化施用化肥和农药,降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积极采取措施防止农村环境污染,尤其是防治畜禽养殖业的污染,发展高效、无污染的绿色肥料和有机肥料,推广高效、低毒和低残留化学农药,发展和推广生物农药,保证食物供给的环境安全。
(4)完善排污系统,从“面上”控制水体污染。在农家生态旅游示范点建设污水治理工程,不仅可以缓解农家生态旅游区出现的水体污染问题,而且能为广大农村在改善水体环境方面树立样板。农家生态旅游区应在现有农田灌溉体系的基础上,借鉴城市排水系统的经验,推进灌溉系统和污水系统分流改造工程。对污水进行集中处理,监测达标后再并入农村灌溉系统,这样才能保障农家生态旅游区游客、经营者和当地村民的用水安全,也才能保证这些区域的农产品真正达到“无公害”、“绿色”、“有机”标准。
(5)推广生物治理工程,对农户排水进行处理。由于乡村聚落分布较散,不可能对各个农家生活污水进行收集集中处理,所以应该针对各家各户(尤其是农家生态旅游的经营者)展开“洁源”的治理工作,建议农家经营者建设污水沉降池,通过物理作用净化生活用水;在沉降池中可以栽种对氮、磷等具有较强吸收作用的湿生植物;而这些植物又可以用于家畜的喂养,建立起一个小型的庭院循环经济生态系统。
(6)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提醒旅游者不可将垃圾、纸屑等丢入溪流、河水、水渠、井水等水体中。
(7)开展水上游乐项目的农家生态旅游地,水上游乐船只应以非机动船为主,尽量不使用动力船。各种水上游乐项目的展开,应以不污染水体为前提。
(8)加强水源涵养林的建设,改善林分结构,不断提高其水源涵养能力。
④ 生态旅游示范点的发言稿
广西15条农业生态游精品线路简介石峡龙眼母本园游:现仅存石峡龙眼母树108棵,以母树园为源发树种的石峡龙眼出口基地。园内鸟语花香、百年老果树硕果累累,人工湖碧水荡漾、人欢鱼跳。母树园、湖心岛、古炮楼、烧烤场、桃花林、现代化的农产品深加工车间及桂圆肉等农副土特产品展示厅等富有吸引力,是集科普、游览、生态田园体验、餐饮休闲娱乐、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庄园。最佳旅游时间:朋友:上面的文字,就是我在网上查到的有关你们情况的介绍,太少了,说明贵公司的知名度有待提高。鉴于此,你的忙我实在帮不了,只能就材料写作给你点建议:一、我的无可奈何也是你们该抓好宣传促销的理由(网上无名),应采取广泛征集资料、组织写作班子(或队伍)等手段,从历史、现状、未来发展趋势、保健营养等多方面入手,编写出一套完整的有说服力的资料;然后以这套资料为依据或底本,通过媒体、网络、书籍、彩页、纪念品、展览等多种手段,把企业的产品、形象、文化宣传出去,扩大知名度,增加吸引力。二、关于诚信经营、市场秩序更多的是你们企业内部该怎么做,我想你手头有这方面的材料,加进来就行了。
⑤ 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申报需要提交什么资料
应该是会有这个方面的
⑥ 休闲农业的发展概况
(1)起步阶段:19世纪50年代,代表:法国巴黎贵族返乡游;意大利成立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
(2)发展阶段:二战后,特点是观光农园。
(3)扩张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具体表现为休闲项目加入农场、庄园的规划,观光休闲农业繁荣。
(4)成熟阶段:80年代以后,度假农庄、教育农园、市民农园等兴起。 2013年3月26日,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现场交流会在南昌举行,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局长张天佐介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拓展了农业功能,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正成为繁荣农业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拉动国内消费和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有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共有8.5万个村开展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达到170万家,其中农家乐150万家;从业人员2800万,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6.9%;年接待游客8亿人次,实现营业收入超过2400亿元。根据农业部对全国13.5万家典型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的调查,农民占其从业人员的92.4%,其土地产出率每亩接近12000元,是全国农业用地平均产出率的6.2倍,经营休闲农业的农民人均产值5.41万元,是同期全国农业劳动力人均产值的2.75倍。
乡村旅游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并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态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乡村旅游开始飞速发展。进入21世纪,乡村旅游已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时期,旅游景点增多,规模扩大,功能拓宽,分布扩展,呈现出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态势。但报告分析认为在各地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选择适合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至关重要,我们的报告是国内第一份对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进行系统阐述的报告,现具体介绍其中的三种:
一、个体农户经营模式
个体农民经营模式是最简单和初级的一种模式,它主要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农民自出经营,通过对自己经营的农牧果场进行改造和旅游项目建设,使之成为一个完整意义的旅游景区(景点),能完成旅游接待和服务工作。通常呈现规模小、功能单一、产品初级等特点。通过个体农庄的发展,吸纳附近闲散劳动力,通过手工艺、表演、服务、生产等形式加入到服务业中,形成以点带面的发展模式。
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的“农家乐”就是这一经营模式的典型代表。如湖南益阳赫山区的“花乡农家”和内蒙乌拉特中旗的“瑙干塔拉”,通过旅游个体户自身的发展带动了同村的农牧民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
二、农户+农户模式
农户+农户模式是由农户带动农户,农户之间自由组合,共同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经营。这也是一种初级的早期模式,只是通过农户间的合作,可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在远离市场的乡村,农民对企业介入乡村旅游开发有一定的顾虑,大多农户不愿把资金或土地交给公司来经营,他们更信任那些“示范户”。在这些山村里,通常是“开拓户”首先开发乡村旅游并获得了成功,在他们的示范带动下,农户们纷纷加入旅游接待的行列,并从示范户学习经验和技术,在短暂的磨合后,就形成了“农户+农户”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这种模式通常投入较少,接待量有限,但乡村文化保留最真实,游客花费少还能体验最真的本地习俗和文化,是最受欢迎的乡村旅游形式。但受管理水平和资金投入的影响,通常旅游的带动效应有限。
在湖南汉寿县的“鹿溪农家”,从2001年7月起开发乡村旅游,最初只有两户村民参与,在不到一年的旅游接待中,“开拓户”获纯利8000元,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到2003年全村30多户中有14户条件较好的农户参与旅游接待服务,还有不少农户为旅游提供特种家禽、绿色蔬菜、山里野菜、生态河鱼等农产品和参与民俗表演,逐渐形成了“家禽养殖户”、“绿色蔬菜户”、“水产养殖户”、“民俗表演队”等专业户和旅游服务组织,吸纳了大量富余劳动力,形成了“一户一特色”的规模化产业,通过乡村旅游的开发,顺利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实现了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
三、公司+农户模式
公司+农户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公司开发,经营与管理,农户参与,公司直接与农户联系与合作。这种模式的形成通常是以公司买断农户的土地经营权,通过分红的形式让农户受益。它是在发展乡村经济的实践中,由高科技种养业推出的经营模式,因其充分地考虑了农户利益,在社区全方位的参与中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它通过吸纳社区农户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开发,在开发浓厚的乡村旅游资源时,充分利用了社区农户闲置的资产、富余的劳动力、丰富的农事活动,增加了农户的收入,丰富了旅游活动,向游客展示了真实的乡村文化。同时,通过引进旅游公司的管理,对农户的接待服务进行规范,避免不良竞争损害游客的利益。
(1)发展及产业规模
20世纪90年代中国休闲农业开始发展,到2l世纪初,休闲农业己进入一个全面发展时期,旅游景点增多,规模扩大,功能拓宽,分布扩展,呈现出一个良好的发展新态势。全国休闲农业特色农户(农家乐)己发展至150多万家,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园区发展至12000多家,直接从业人员近300万人,年接待游客7亿人次,年经营收入达900亿元左右1J。休闲农业产业几乎各县都有,在东部沿海城市郊区尤为多见。仅绍兴一县,休闲农园到2007年就有48家,其中从投资规划看,100元万以下的7家,占15.2%,101万~500万的23家,占50.0%,500万~1000万的8家,占17.4%,1000万以上8家,占17.4%。从经营面积看,23.2hm2以上的有20家,最大的达280hrn2;从实际投入看,已经有资金投资的占总数的3.5%,其中投资100万以下的27家,占58.7%,投入101万~500万的l5家,占32.6%,500万~1000万的1家,占2.2%_2J。
中国休闲农业产业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亮点之一,彰显广阔的发展前景,必将成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当前应着力解决好基础设施条件差,人才队伍短缺,规划滞后,特色不突出,管理不规范,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
(2)产业分布
2004年和2005年,国家旅游局共评选出农业旅游示范点359处。其中,农业观光旅游点112个,占31.2o%;农业科技观光旅游点60个,占16.71%;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点56个,占15.60%;民俗文化旅游点20个,占5.57%;休闲度假村(山庄)26个,占7.24%;古镇新村39个,占l0.86%;农家乐l8个,占5.01%;自然景区28个,占7.80%。从东、中、西三大区域分布来看,中国东部地区100个,占49.76%;中部地区65个,占32.1%;西部地区38个,占l8.7%。从省、市、区分布来看,最多的是山东55个,占15.32%,江苏43个,占11.98%,辽宁34个,占9.47%,贵州l8个,占5.01%,安徽、四川各17个,分别占4.74%,河北l5个,浙江、广东l4个,山西13个,河南l2个,广西l1个,内蒙古、新疆各l0个,黑龙江、重庆各9个,北京、甘肃各7个,湖北、云南各6个,江西、上海各5个,其余均在5个以下。 (1)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美好新家园。
(2)农业多产化:城市居民休闲,形成了乡村旅游的核心结构,包括观光采摘农业、大棚生态餐厅、农家乐、农家大院、民俗村、垂钓鲜食等,带动了观赏经济作物种植、蔬菜瓜果消费、家禽家畜消费、餐饮住宿接待、民俗文化消费的全面发展,同时把第三产业引入农村。
(3)农村景区化:乡村风貌成为旅游本底,用景观的概念建设农村,用旅游的理念经营农业,用人才的观念培育农民,将乡村装点成旅游度假腹地;乡村民居成为观光体验产品,乡村民居与本地资源及文化特色相结合,形成产业型、环保型、生态型、文化型、现代型发展思路。
(4)农民多业化: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使农民以旅游为主业、种植为副业;农民的身份可以从务农转变成农商并举,农户可以独立经营,也可以形成私营企业;吸引农民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
(5)资源产品化:把农村的生产、生活资料转换成具有观光、体验、休闲价值的旅游产品,并且一定区域内要差异化发展。具体有田园农业旅游、民俗风情旅游、农家乐旅游、村落乡镇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科普教育旅游等模式。
⑦ 临桂县乡村旅游
作为旅游业中的后起之秀,广西乡村旅游却已成为广大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临桂县蝴蝶谷瑶寨生态旅游景区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十分注重带动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开发“农家乐”旅游,开创了景区发展、农民增收的双赢局面。
新农村 新风貌 新旅游
作为旅游业中的后起之秀,广西乡村旅游却已成为广大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截至2009年底,全区建成常态性经营的乡村旅游点达300多个,“农家乐”500多家,创建农业旅游示范点192个,分布在全区14个市80多个县(市、区),其中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4个,广西创建的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数量在全国排第9位,在西部省区排第2位。广西旅游局还与农业、建设等部门合力打造了15条农业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培育了一批特色旅游名镇名村。目前正在积极建设的南宁―百色高速公路沿线和右江河谷沿线城乡风貌改造的乡村旅游村屯示范工作也初显成效。乡村旅游已成为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
广西乡村旅游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全国范围内属较早兴起乡村旅游的省区之一。在桂林国际旅游的带动下,在浏览漓江回程中转地的阳朔,由外国散客及背包旅游者的推动,广西乡村旅游悄然兴起。由于国家和广西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政策的出台,桂林游客数量的不断增多,80年代中后期,阳朔、龙胜等县的农家乐得较快发展,阳朔还产生了职业的服务于乡村旅游的农民导游。阳朔高田乡枥村和龙胜龙脊和平乡就是这一时期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的典型代表。
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阳朔、龙胜等地的带动下,桂林郊区及恭城、兴安、资源、灵川、灌阳,南宁郊区及武鸣、邕宁、横县,柳州的融水、三江、柳江、柳城,玉林的北流,钦州的灵山,百色的凌云等地均利用自身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展了以“农家乐”、民族村寨观光游为主要旅游形式的乡村旅游,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后,国家和广西分别出台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政策,2004年以后,广西乡村旅游得到了较全面的发展和提升,发展规模和涵盖范围明显扩大,并成为广西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临桂县蝴蝶谷瑶寨生态旅游景区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十分注重带动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开发“农家乐”旅游,开创了景区发展、农民增收的双赢局面。如今景区所在的临桂县宛田乡东宅江村的60户瑶族村民,不再以“种稻”为惟一的农业生产,养殖、种植也成为村里的主要产业。自景区开业来,牲畜、家禽、蔬菜、杂粮是供不应求。由于景区优先保价收购村民的农副产品,所以保证了村民的收入。此外,村民还利用空闲时间,用祖辈相传的手艺生产草鞋、绣包等具有当地浓郁特色的手工艺品,自产自销。如今,瑶寨里有了村民投资的小卖铺、农家餐馆、农家旅馆,形成了一个围绕景区周边发展的经济带。村寨因开发旅游,修通了道路,原来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竹子,因交通不便卖出的价钱很低,现在不仅有许多老板亲自到瑶寨里收购,价钱也由原来的3元涨到现在的15元。2005年9月至今,瑶寨农产品实现产值100多万元,比景区开发前同类农产品增加附加值60多万元。在蝴蝶谷景区的大力扶持下,东宅江村瑶寨每户的年均收入由原来750元提升到3100元,85%的家庭买了摩托车,有的还买了小汽车,部分家庭还配备了家庭影院。 我只能给你提供这些,给你作为考,
⑧ 怎样协调发展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是中国第一家专业乡村旅游规划设计院。作为乡村旅游设计与乡村度假开发的专业机构,山合水易拥有多位国家级休闲农业规划与乡村旅游设计专家,与农业部、农业规划设计院、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会、CCTV农业频道等紧密型外部资源。
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有多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开发策划、规划与设计经验,对行业动态和相关政策法规,对乡村发展产业模式、旅游为导向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休闲化升级、乡村特色休闲及景观建筑设计、乡村游乐项目策划、农家乐升级、民俗村度假开发、古村落文化休闲开发、农业生态园打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山合水易已经具备了大量休闲农业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意农业产业园区、高新农业示范园区、特色农业观光主题园区、休闲农业博览园、农业旅游教育科普园区、特色采摘度假区、乡村旅游示范县、乡村旅游示范村、新农村整体规划设计、特色新农村景观建筑设计、新农村风貌设计、乡村旅游景区规划、田园俱乐部、民俗村落规划、古村古镇、农家乐聚集区规划、乡村主题度假区、乡村会所、温室建筑、水库旅游开发等等项目的实践经验与案例;
目前已形成新农村旅游、新农村民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十七届三中全会后乡村旅游发展、休闲渔业旅游、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经验研究、古村古镇古村落、郊野度假屋等多个专项研究报告,并已经结合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旅游业发展若干意见的最新精神,为北京、贵州、云南、广西、福建、湖南等地的多个乡村旅游项目提供了咨询与规划设计指导工作。
以旅游产品休闲化升级、度假区规划设计、乡土景观与生态建筑设计为核心竞争力。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多年专注于休闲产品设计与度假项目开发,积累了大量业界的知名专家、专业团队与专业技术合作伙伴,形成了项目总体实施、专业资源整合以及后续服务跟进的实战项目理念。
国家旅游局明确要求旅游业要发挥优势,服务三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所建树,引导乡村旅游特色化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如何实现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发展乡村旅游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加强城乡交流、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都能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是发展方向的引导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和战略目标。旅游产业的发展应将乡村旅游发展纳入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中,充分发挥乡村旅游产业在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实现农民增收等方面的贡献。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求乡村旅游发展要注重推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同旅游开发、经济效益相结合,促进城乡互动,打破城乡分割的制度障碍,实现城市反哺农村,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是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乡村旅游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体现出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的良性互动关系。现有资料表明,中国第三产业的比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30.9个百分点,而第一产业比世界平均水平高约10.6个百分点,今后工业时代,第三产业将是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农业发展应与第三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乡村旅游在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实现农民增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改善农村风貌等诸多方面都体现出优势。同时,乡村旅游与农业的发展互动,对丰富旅游活动,完善旅游产品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也将发挥着巨大作用。
三是资源利用的依托关系。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有赖于乡村良好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以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田野风光、村寨文化特色、地方民俗风情等为吸引物,能够向城市居民提供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康体娱乐、学习购物等旅游活动。而仅仅依靠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挖掘是难以实现乡村旅游的大发展的,因此乡村旅游活动能够顺利开展更依托于一定的农村经济基础、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基础的配套服务设施。当前国家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不仅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开阔了发展空间,更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在生产力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前提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乡村旅游在资源开发、活动开展、服务接待等各个方面也才能够得到有力的保障。
二、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旅游业不断切入农业,实现与“三农”的直接对接,农村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解决“三农”问题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途径,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内容丰富,旅游接待增长迅猛。随着人们出游观念的转变,健康休闲、回归自然的旅游度假方式已成为新的时尚。我区积极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引导、扶持有条件的乡村发展乡村旅游,吴中特色乡村旅游正日益受到上海、杭州及周边省区、市游客的青睐,接待总量呈高速增长趋势。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乡村道路硬化率不断提高,旅游交通指示牌、停车场、旅游厕所、游客中心、标志牌等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各种乡村度假别墅、农家乐、休闲娱乐项目等旅游服务设施,既满足了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又增强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后劲。与此同时,我区还积极探索了星级农家乐等先进的乡村旅游管理模式。发展热情日益高涨,乡村旅游后劲十足。现已建成的乡村旅游区(点)正积极追加投资,扩大经营规模,呈现出滚动发展的局面。新上乡村旅游项目竞相开工,抓紧建设。乡村旅游以“离土不离乡”的形式为农民提供新的就业途经,缓解了就业压力,拓展了致富渠道。如三山岛当年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返乡从事乡村旅游开发。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旅游推进和谐发展。乡村旅游在城乡之间架起了文化传播的桥梁。城市居民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感受农村生活风貌,传播城市文明,农民群众在旅游服务实践中开阔视野,学习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生活方式,文明程度得到显着提高,村容村貌更加整洁,环境条件逐步改善,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通过开展乡村旅游,对缩小城乡差别,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乡村旅游发展也面临着诸多困难。资金问题成为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尽管各级政府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不断加大对乡村旅游的资金投入,但是由于农村发展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薄弱,融资渠道不畅,单靠政府投入明显不足,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明显不足。由于乡村旅游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加上资金投入不足,一些乡村旅游点在交通、食宿、卫生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制约了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市场意识有待增强。乡村旅游近年来得到迅猛发展,规模化、市场化、品牌化渐成气候,但是,有些乡村旅游经营者市场意识不强,缺乏主动宣传和参与集体促销的积极性,知名度、吸引力和影响力有限,市场占有率较低。策划、管理人才匮乏。把握乡村旅游规划策划、设计包装等专业知识的人才严重匮乏,造成一些乡村旅游区(点)规划布局不够科学。有些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由于缺乏必要的培训,服务不规范,小农思想较重,缺乏全局和长远观念,有时甚至出现拉客宰客等现象。五是产品品质急需提升。目前,有的乡村旅游产品还比较粗糙,挖掘民风民俗内涵及体现知识性、参与性等方面还很不够。尤其是有些农家乐,“农”的味道不够浓、“家”的环境不够雅、“乐”的项目也不够多。
三、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应注意把握的问题
目前,乡村旅游在很多欧美国家已经是一项成熟的旅游产品,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和意义巨大。作为一个充满生机的新领域,乡村旅游在许多国家被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村收入的有效手段,因而首先在政治层面得到有力扶持。应着力把握好以下几点:
1. 推进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相结合。无论是发展乡村旅游还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强化政府主导作用都是必不可少的。政府部门要在给予相应的政策倾斜,设置乡村旅游发展补助性资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各类资金投入乡村旅游开发。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必须注重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正确处理好政府引导扶持与发挥农民作用关系,发挥好广大农民的主观能动作用。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都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统一的标准,只有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才能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将乡村旅游充分融入到新农村建设中,使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2. 推进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必须坚持统一规划和因地制宜相结合。要牢固树立“先规划、后开发,无规划、不开发”的观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制定切合实际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当前,发展乡村旅游要高起点规划,统筹城乡规划编制,抓好新型村镇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壮大特色经济;通过开发乡村旅游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努力构筑“一村一品、多村一业”等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格局,开展“以旅助农、以旅兴农”活动,助推新农村建设。
3. 推进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必须坚持开拓创新和保持本色相结合。发展乡村旅游,要瞄准国际同类产品,本着保护生态、延续民俗、传承文化的原则,开发与国际水准接轨的高档优质旅游产品。吴中乡村旅游开发,应将吴文化元素有机地融入其中,以乡村旅游资源为依托,深度挖掘吴地人文、民俗、历史内涵,突出特色和差异性,突出农村天然、质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趣、闲趣、野趣,展现乡村旅游的魅力,为乡村旅游注入持续旺盛的生命力。对于各种形式的“农家乐”,要突出特色化经营、规范化服务;对于现代科技、生态、观光、采摘等农业旅游,要按照“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标准,突出地域特色和产品特色;对于现代新农村、古镇古村、生态农庄等,要以开发复合型观光、度假、休闲、体验类旅游产品为目标,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品档次和旅游附加值。
4. 推进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必须坚持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相结合。“开发是最富成效的保护,保护是最具远见的开发”。发展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为主要吸引物的乡村旅游,要大力倡导“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强调保护环境和永续利用资源,避免造成旅游资源浪费和破坏。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加快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加大直接关系到游客和农民身心健康相关设施的建设力度,引导教育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和广大农民自觉养成讲卫生、爱卫生的良好生活习惯,营造洁净、健康、卫生的旅游环境和农村生活环境,把吴中乡村旅游推向新的发展阶段,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面对当前国际经济出现的困难局面,如何克服不利因素,保持产业强劲的发展态势,创新发展模式十分重要。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要正确处理好提升产业素质和扩大产业规模的关系。规模是产业发展的基础,素质是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数量扩张的同时要注重品质和效益的提升。要着力推动扬州市乡村旅游由粗放型向集约化方向转变,由注重经济功能向发挥综合功能转变,由单一依靠投入拉动向依靠资源整合、体制创新和内涵提升转变。要促进乡村旅游形式和产业功能的多元化,在满足游客需求、延长逗留时间和提高人均消费上做足文章。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市内外投资开发商的资金、品牌、管理、技术和专业化经营管理团队。
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通过多年的旅游咨询与规划设计,传统旅游项目的休闲化升级、城乡综合休闲商业与特色休闲街区开发、休闲度假地产、旅游服务区与集散中心、郊野休闲公园设计、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开发、休闲目的地规划与整合营销等已经形成了专业化分工与跨专业合作的实践规划模式,突破常规,注重细节与创新理念是我们不变的理念。
理念创新
创新是发展的灵魂,是促进乡村旅游迈向新目标的动力。随着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进程,要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市场驱动的关系,在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规划制定、环境优化、市场监管、形象宣传、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安全保障等方面的组织、领导、协调、推动作用的同时,更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在产业投资、市场开发、产品营销、经营服务等方面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企业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乡村旅游健康发展。
模式创新
面对当前国际经济出现的困难局面,如何克服不利因素,保持产业强劲的发展态势,创新发展模式十分重要。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要正确处理好提升产业素质和扩大产业规模的关系。规模是产业发展的基础,素质是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数量扩张的同时要注重品质和效益的提升。要着力推动扬州市乡村旅游由粗放型向集约化方向转变,由注重经济功能向发挥综合功能转变,由单一依靠投入拉动向依靠资源整合、体制创新和内涵提升转变。要促进乡村旅游形式和产业功能的多元化,在满足游客需求、延长逗留时间和提高人均消费上做足文章。
机制创新
推进乡村体制机制的创新,关键点应放在激活乡村旅游发展的内在活力上。要培育壮大乡村旅游龙头企业,引导旅游企业以农民参与等方式形成新的产业优势,改变“大产业、小景点”的现状。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市内外投资开发商的资金、品牌、管理、技术和专业化经营管理团队。
山合水易通过多年的旅游咨询与规划设计,传统旅游项目的休闲化升级、城乡综合休闲商业与特色休闲街区开发、休闲度假地产、旅游服务区与集散中心、郊野休闲公园设计、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开发、休闲目的地规划与整合营销等已经形成了专业化分工与跨专业合作的实践规划模式,突破常规,注重细节与创新理念是我们不变的理念。
⑨ 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的介绍
农业部、国家旅游局从2010年起,利用3年时间,培育100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专旅游示范县和300个全国休闲属农业示范点。这一百个示范县主要起到探索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律、引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