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自驾旅行 » 月界旅行

月界旅行

发布时间: 2020-12-17 04:27:47

㈠ 鲁迅简介 150字

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少年时代在家塾学习诗书经传,喜欢野史杂录和民间绘画艺术。1898年就读于洋务派创办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数月后重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开始接触新学。1902年到日本留学。4月入弘文学院,1904年4月结业,6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这一时期开始参加各种民族民主革命活动,广泛涉猎西方近代科学文艺书刊。最早的一篇译述文章《斯巴达之魂》前半部分发表于l903年6月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第5期(后半部分载于第9期);同年在东京出版了第一本翻译科幻小说《月界旅行》。1906年弃医学文,希望以文艺改造国民精神。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未果,转而在《河南》杂志发表《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文化偏重论》等重要论文。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第一集,1909年出版。1909年夏回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辛亥革命后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1911年用文言写了第一篇小说《怀旧》,思想特色和艺术风格,都与后来小说相同,捷克学者普实克认为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1912年2月应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职,后随教育部迁往北京。1918年5月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此后3年间陆续在《新青年》发表小说、新诗、杂文、译文50余篇,并参与《新青年》编务。1920年8月被聘为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科讲师。1921年12月至次年初,最重要的代表作《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连载。1923年,第-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出版。1926年出版《仿惶》。除了小说,鲁迅还写了很多具有独特风格的杂文,以《随感录》为代表,1918年起在《新青年》上发表。1925年出版杂文集《热风》。此后几乎每年都有杂感集问世。
20年代中期,参与创办《莽原》周刊、《语丝》周刊和文学社团末名社。1927年初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1927年8月到厦门大学任教授。同年10月抵上海,从此定居上海,专事写作。1928年与郁达夫创办《奔流》杂志。193O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领导人,曾先后主编《萌芽》、《前哨》、《十宇街头》、《译文》等重要文学期刊。

㈡ 白话文已经成为现代的基本文体,那么鲁迅是怎么开始白话文创作的呢

有阅读过《狂人日记》的朋友都知道,这个是作家鲁迅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也是他开始白话文创作的起源。他跟胡适等人不一样,参加新文学运动之前,几乎是没有白话文的创作经验,只是翻译的几篇小说中夹杂了白话。

鲁迅强调要以白话文将自己内心的想法说出来,这个就说明他对白话文的认真与对白话文的期待,他认为这个是提现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语言,是改变新中国的开始,是可以提现并发出现代中国人苦楚、努力挣扎奋斗的心声。正是基于这些理由,所以鲁迅开始了白话文的创作。

鲁迅先生不愧是新时期我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㈢ 鲁迅翻译了什么书

译《月界旅行》
译成日本武者小路实笃著戏曲《一个青年的梦》
译成俄国阿尔志跋内绥夫著小说《容工人绥惠略夫》
译成俄国爱罗先珂著童话剧《桃色的云》
译成日本厨川白村著论文《苦闷的象征》
日本厨川白村著《出了象牙之塔》
逐日往中央公园,与齐宗颐同译《小约翰》
译雅各武莱夫长篇小说《十月》
译《药用植物》
编译新俄小说家二十人集上册讫,名曰:《竖琴》。编下册讫,名曰:《一天的工作》
译苏联班台莱夫童话《表》
译果戈理《死魂灵》
译高尔基作《俄罗斯的童话》
续译《死魂灵》第二部

㈣ 鲁迅!!!!!!!!!!!!!!!!

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少年时代在家塾学习诗书经传,喜欢野史杂录和民间绘画艺术。1898年就读于洋务派创办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数月后重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开始接触新学。1902年到日本留学。4月入弘文学院,1904年4月结业,6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这一时期开始参加各种民族民主革命活动,广泛涉猎西方近代科学文艺书刊。最早的一篇译述文章《斯巴达之魂》前半部分发表于l903年6月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第5期(后半部分载于第9期);同年在东京出版了第一本翻译科幻小说《月界旅行》。1906年弃医学文,希望以文艺改造国民精神。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未果,转而在《河南》杂志发表《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文化偏重论》等重要论文。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第一集,1909年出版。1909年夏回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辛亥革命后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1911年用文言写了第一篇小说《怀旧》,思想特色和艺术风格,都与后来小说相同,捷克学者普实克认为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1912年2月应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职,后随教育部迁往北京。1918年5月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此后3年间陆续在《新青年》发表小说、新诗、杂文、译文50余篇,并参与《新青年》编务。1920年8月被聘为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科讲师。1921年12月至次年初,最重要的代表作《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连载。1923年,第-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出版。1926年出版《仿惶》。除了小说,鲁迅还写了很多具有独特风格的杂文,以《随感录》为代表,1918年起在《新青年》上发表。1925年出版杂文集《热风》。此后几乎每年都有杂感集问世。

㈤ 鲁迅的历史

少年时期
光绪七年(1881年)9月25日(夏历辛巳年八月初三),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新台门周家。幼名阿张,长根,长庚,学名周樟寿。

光绪十八年(1892年),入三味书屋从寿镜吾读书,课余影描图画。与章闰水建立友谊。
光绪十九年(1893年),祖父周介孚因事下狱,父周伯宜又抱重病,家产中落,全家避难于乡下。每每为父亲出入于质铺及药店,遭人冷眼。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父亲去世。家境益艰。于本年开始写日记。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家族开会分房,分给鲁迅他们的既差且小,鲁迅拒绝签字遭到叔辈们斥责,倍感世态炎凉。

奋力求学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4月,入南京水师学堂,改名周树人。12月,被本家叔催促参加县考,中榜后以四弟患病为由不再参加府考,继续前往南京求学。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学开矿。这期间接触了赫胥黎的《天演论》,对他以后的思想具有一定影响。除读新书外,爱骑马运动,敢于和旗人子弟骑马竞赛。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1月,矿路学堂毕业。3月,公费赴日本留学。4月,入弘文学院普通科江南班(为日语学习速成班)。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剪辫。课余喜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注意人性及国民性问题。
光绪三十年(1904年),4月,于弘文学院结业。6月,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9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肄业。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1月,课间观“日俄战争教育片”,深受刺激,决定弃医从文。6月,将学籍列入“东京独逸语协会”所设的德语学校。夏秋间,被骗回国与朱安结婚。旋即复赴日本,7月,从仙台回到东京,不再入学读书,专门从事文艺译著工作,此后几年通过不同方式学习了德语,俄语。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从章太炎先生学习,为“光复会”会员,并与二弟作人译《域外小说集》,期间生活艰难,以校对书稿补贴生活。
宣统元年(1909年),《域外小说集》二册出版。

迷茫困顿
宣统元年(1909年)8月,归国,任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和化学教员兼任日本教员铃木珪寿的植物学翻译。
宣统二年(1910年),8月,任绍兴中学堂教员兼监学。1911年,写个人的第一篇小说文言小说《怀旧》。
民国元年(1912年),临时政府成立于南京,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八月任命为教育部佥事。从本年起至1917年,他大量抄古碑,辑录金石碑帖,校对古籍,其中也对佛教思想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民国六年(1917年),7月7日,因张勋复辟乱作,愤而离职,14日,乱平即返部。
民国七年(1918年),1月,参加《新青年》改组,任编委。

文坛先声
民国七年(1918年)5月,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载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
民国九年(1920年),在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授中国小说史,6月,读《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盛赞译者。9月,发表小说《风波》。
民国十二年(1923年),8月,小说集《呐喊》出版;与弟弟周作人分居,迁至西四塔胡同61号居住,分居原因不明。12月,作《娜拉走后怎样》演讲,兼任女师大,世界语学校教师;《中国小说史略》上册出版。
民国十三年(1924年),7月,赴西安讲《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8月返京。11月,《语丝》周刊出版,鲁迅在首期发表《论雷峰塔的倒掉》,自此鲁迅成为《语丝》作家群的主将之一。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月,肩及肋骨皆出现剧痛,最后的创新之作《故事新编》出版。2月,开始续译《死魂灵》第二部。5月15日再发病,医生诊断胃疾,自后发热未愈,31日,史沫特黎女士引美国邓医生来诊断,情况不乐观。6月,身体略有好转,鲁迅及身边的人都认为“鲁迅先生好了”。10月17日病复发,18日黎明前疾病发作,气喘不止。19日上午5时25分逝世。

㈥ 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谁的

刘备之子:刘禅

【成语】:乐不思蜀

【拼音】:lè bù sī shǔ

【解释】:很快乐,不思念蜀内国。比喻在新容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出处】:《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示例】:那麦思敦更觉气色傲然,或饮或食,忽踊忽歌,大有“此间~”之意。 ◎鲁迅《月界旅行》第七回

【近义词】:乐不可支、乐而忘返

【反义词】:落叶归根、恋恋不舍

【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形容忘本

㈦ 请问鲁迅先生翻译过那些外国作品~

一、俄国文学:

1909年在鲁迅和周作人合作译印的《域外小说集》中,又翻译了俄国作家安特来夫和迦尔洵的作品。1921年他翻译了俄国作家阿尔志跋绥夫的中篇小说《工人绥惠略夫》。他还积极支持热心苏俄文学的新秀韦素园、李霁野等出版译作,帮助他们创办未名社。

果戈理、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高尔基等一大批俄国重要作家的作品,都是通过鲁迅源源不断地输入到中国。鲁迅翻译的《死魂灵》、《毁灭》、《浊流》都是其中的代表作。

二、科幻小说:

鲁迅还翻译了大量日文版科幻小说,如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两部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

三、日德法等国:

鲁迅早期比较关注拜伦、雪莱、卢梭、尼采等西方作家。鲁迅等人集体编成了《萧伯纳在上海》一书。另外,他还组织翻译了马克·吐温的《夏娃日记》,在简短的小引中,表达了自己对美国文学及其作家们的看法。他在中国介绍、推广了一大批容易为人忽视的小国的进步作家和作品。

如日本作家夏目漱石、森欧外的小说,波兰诗人密茨凯维支、作家显克微支的作品,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作,保加利亚作家跋佐夫的小说《战争中的威尔柯》,罗马尼亚作家索陀威奴的作品,以及荷兰作家望·蔼覃的《小约翰》,芬兰女作家明那·亢德的《疯姑娘》等。

四、文艺理论:

鲁迅早期翻译了厨川白村的文艺论文集《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出版他在1924年至1928年间译的文艺论文的结集《壁下译丛》等,后来又译了苏俄卢那察尔斯基的艺术论文集《艺术论》、文艺评论集《文艺与批评》以及据日译本重译的《苏俄的文艺政策》等。

(7)月界旅行扩展阅读:

一、鲁迅的翻译思想:

鲁迅是中国翻译文学的伟大开拓者。在他一生中,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作品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其翻译思想涉及翻译的各个重要方面,见解独到,对现今的翻译理论研究与翻译实践仍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与众多翻译理论相比,鲁迅的翻译思想朴实无华,大多通过贴近生活的比喻来表达。他的翻译思想涉及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鲁迅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目的,是为改造社会服务,不是兴之所至或为翻译而翻译。

他在《域外小说集》序中说到:“我们在日本留学的时候,有一种茫然的希望;认为文艺是可以转移性情、改造社会的,因为这意见,便自然而然地想到介绍外国文学这一件事。”由此可见,鲁迅把翻译与社会变革及国民命运联系在一起。

其二,带有受众选择性的启蒙翻译观。鲁迅明确将“译文读者”纳入到翻译研究中。他提到:“我们的译书,还不能这样简单,首先要决定译给大众中的怎样的读者。将这些大众,粗粗地分起来:甲,有很受了教育的;乙,有略能识字的……”。

在此,鲁迅对译文读者进行了分类并指出针对不同的读者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他的这一翻译应为读者考虑的原则,与西方的接受美学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三,“硬译”的翻译方法论。鲁迅于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硬译”的方法论,并在与梁实秋的论争中提出了“宁信而不顺”的翻译原则。鲁迅的这种观点绝非是要将“信”与“顺”对立起来,恰恰相反,他强调要兼顾两者。

只是在“信”、“顺”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宁信而不顺”。理由是“译得信而不顺的至多不过看不懂,想一想也许能懂,译得顺而不信的却会令人迷误,怎样想也不会懂,如果好像已经懂得,那么你正是入了迷途了。”

他所说的“不顺”即容忍一些不顺,并非故意保持不顺,是为了将译文“装进异样的句法。”“但这情形也当然不是永远的,其中的一部分,将从“不顺”而成为“顺”,有一部分,则因为到底“不顺”而被淘汰,被踢开。

这最要紧的是我们自己的批判。汉语近百年来不断吸收新的表达法,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与发展,如人们早已习用的“在……的领导下”、“当……时”、“就……说”、“罢工”、“掉鳄鱼眼泪”、“武装到牙齿”等表达方法就是通过翻译进入汉语中的。现代汉语发展的事实证明,鲁迅的这主张是符合语言发展的趋势的。

二、《鲁迅译文全集》

鲁迅先生既是一位杰出的著作家,同时也是一位大翻译家,他是中国介绍外国文艺的先驱,为我们留下了大量优秀的翻译著作。

可是他的这些翻译作品,仅仅是在五十年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印过一版《鲁迅译文集》,之后再没有出版过,而这个本子现在也已经很难见到了。

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同时也为满足许多收藏爱好者的需要,为了继承鲁迅文化遗产,福建教育出版社特投巨资,隆重推出这部八卷本《鲁迅译文全集》。

这部全集是由鲁迅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利用博物馆的馆藏优势,对鲁迅译文进行了全面整理、校勘,并辑入了五十年以来新发现的鲁迅翻译佚文。

全书洋洋三百余万字,是目前收录最全并且校订最精良的一部鲁迅翻译著作全集。为了便利读者,全部译文均写有题注,并配有许多珍贵的插图。

㈧ 鲁迅翻译过外文著作吗

一九二一年
《工人绥惠略夫》(俄国·阿尔志跋绥夫作中篇小说。商务印书馆印行《文学研究会丛书》之一,后归北新书局,为《未名丛刊》之一,今绝版。)
一九二二年
《一个青年的梦》(日本武者小路实笃作戏曲。商务印书馆印行《文学研究会丛书》之一,后归北新书局,为《未名丛刊》之一,今绝版。)
《爱罗先珂童话集》(商务印书馆印行《文学研究会丛书》之一。)
一九二三年
《桃色的云》(俄国V.爱罗先珂作童话剧。北新书局印行《未名丛刊》之一。)
一九二四年
《苦闷的象征》(日本厨川白村作论文。北新书局印行《未名丛刊》之一。)
一九二五年
《热风》(一九一八至二四年的短评。印行所同上。)
一九二六年
《出了象牙之塔》(日本厨川白村作随笔,选译。未名社印行《未名丛刊》之一,今归北新书局。)
一九二八年
《小约翰》(荷兰F.望·蔼覃作长篇童话。未名社印行《未名丛刊》之一。今版被抵押,不能印。)
《思想山水人物》(日本鹤见佑辅作随笔,选译。印行所同上,今绝版。)
一九二九年
《壁下译丛》(译俄国及日本作家与批评家之论文集。印行所同上。)
《近代美术史潮论》(日本板垣鹰穗作。印行所同上。)
《蕗谷虹儿画选》(并译题词。朝华社印行《艺苑朝华》之一,今绝版。)
《无产阶级文学的理论与实际》(日本片上伸作。大江书店印行《文艺理论小丛书》之一。)
《艺术论》(苏联A.卢那卡尔斯基作。印行所同上。)
一九三○年
《艺术论》(俄国G.蒲力汗诺夫作。光华书局印行《科学的艺术论丛书》之一。)
《文艺与批评》(苏联卢那卡尔斯基作论文及演说。水沫书店印行同丛书之一。)
《文艺政策》(苏联关于文艺的会议录及决议。并同上。)
《十月》(苏联A.雅各武莱夫作长篇小说。神州国光社收稿为《现代文艺丛书》之一,今尚未印。)
一九三一年
《药用植物》(日本刈米达夫作。商务印书馆收稿,分载《自然界》中。)
《毁灭》(苏联A·法捷耶夫作长篇小说。三闲书屋印行。)

㈨ 乐不思蜀

什么意思哦?是解释乐不思蜀的意思吗??它的意思是:【解释】: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示例】:那麦思敦更觉气色傲然,或饮或食,忽踊忽歌,大有“此间~”之意。 ◎鲁迅《月界旅行》第七回
【近义词】:乐不可支、乐而忘返
【反义词】:落叶归根、恋恋不舍
【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形容忘本

蜀:古地名,三国时的蜀国,相当于今天的四川省。
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快乐地忘了本,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乐不思蜀”原意是刘禅安于逸乐不思亡国。后形容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
[编辑本段]【出 处】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后主传》:“后主举家东迁,既至洛阳裴松之注引晋·习凿齿《汉晋春秋》:“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
[编辑本段]【用 法】
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形容忘本。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后主传》:后主举家东迁,既至洛阳裴松之注引晋·习凿齿《汉晋春秋》:“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
[编辑本段]【示 例】
黄裳《榆下说书·诸葛的锦囊》:“' ~ '的那一幕,就是乃父东吴招亲的翻板。| 那麦思敦更觉气色傲然,或饮或食,忽踊忽歌,大有“此间 ~ ”之意。(鲁迅《月界旅行》第七回)| 看到眼前的美景,吃着可口的饭菜,我真有点~了。
[编辑本段]【近义词】
乐不可支、乐而忘返、流连忘返,
[编辑本段]【反义词】
落叶归根
[编辑本段]【原文】
司马文王①与禅②宴,为之作故蜀技③,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矣,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郤正闻之,求见禅曰:“王若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⑤,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编辑本段]【注释】
①司马文王:指司马昭。
②禅:指蜀王刘禅,刘备之子。
③蜀技:四川的歌舞。
④郤正:刘禅旧臣,与刘禅一起被迁送到洛阳。
⑤陇、蜀:都指四川。
⑥感怆:感伤而凄楚。
[编辑本段]【译文】
司马文王同刘禅一起欢宴,特地为刘禅演唱刘禅故国蜀地的乐音舞蹈,在旁的人们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帮助不了这个昏庸的君主,何况是姜维呢!”贾充说:“他要是不这样昏庸,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
又另一天,司马文王问刘禅:“你很思念蜀国吗?”刘禅说:“这里很快乐,我不思念蜀国。”,郤正知道了这事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著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等到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话回答,说完并闭上眼睛,想装出要哭的样子。司马昭于是说:“为何你刚才所说的话,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著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左右的人都笑了。
[编辑本段]【典 故】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矣,而况姜维邪?”
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王若后问,宜泣而答曰:先父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选自《三国志·蜀志·后主传》)
蜀后主刘禅投降后,司马昭设宴款待,先以魏乐舞戏于前,蜀官伤感,独有后主有喜色。司马昭令蜀人扮蜀乐于前,蜀官尽皆堕泪,后主嬉笑自若。酒至半酣,司马昭谓贾充曰:“人之常情,乃至于此!虽诸葛孔明在,亦不能辅之久全,何况姜维乎?”乃问后主曰:“颇思蜀否?”后主曰:“此间乐,不思蜀也。”
人们常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称作“乐不思蜀”。这个典故就产生于三国时的洛阳。
当时魏军入川,蜀后主刘禅投降,被送到洛阳。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僮婢百人。刘禅为表感谢,特意登门致谢,司马昭于是设宴款待,并以歌舞助兴。当演奏到蜀地乐曲时,蜀旧臣们油然诵起国破家亡的伤怀之情,个个泪流满面。而刘禅却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你思念蜀吗?”刘禅答道:“这个地方很快乐,我不思念蜀。”他的旧臣郤正闻听此言,连忙找个机会悄悄对他说:“陛下,等会儿若司马昭再问您,您就哭着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果然又发问,刘禅赶忙把郤正教他的话学了一遍,只是欲哭无泪。司马昭听了,说“咦,这话怎么像是郤正说的?”刘禅惊奇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开了。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从此就再也不怀疑他。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了余生,传下了这令人捧腹的“乐不思蜀”典故。

㈩ 求一份鲁迅作品的先后顺序,以及相应年份

说明:手头有份《鲁迅作品手册》,转其中《鲁迅著译年表》(孙自筠 作)如下。另可参看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全集》最后一卷。

鲁迅著译年表

鲁迅一生,为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学遗产,他所写的小说、散文、杂文、诗歌、以及中国文学史研究等著作,共二百余万字。在翻译方面,他译介了十四个国家九十多位作家的二百多种作品,字数超过二百五十万。下面,将他著译中的主要篇章列出,以供检阅。

一八九八年

作《戛剑生杂记》、《莳花杂志》等短文。

一九〇〇年

作《别诸弟》(三首)、《庚子送灶即事》、《莲蓬人》等旧体诗。

一九〇一年

作《祭书神文》及旧诗《别诸弟》(三首)、《惜花四律》等。

一九〇三年

作旧诗《自题小像》。

作《斯巴达之魂》刊于《浙江潮》杂志当年5、9两期。

作《说鈤》、《中国地质略论》刊于《浙江潮》杂志当年8期。译述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地底旅行》

10月《月界旅行》出版。

一九〇二年(原书作1902年,误,应为1906年)

作《中国矿产志》正式出版。

译儒勒·凡尔纳《地底旅行》出版。

一九〇七年

译英国哈葛德和兰格合写小说《红星佚史》中的诗十六章。作《人之历史》刊于《河南》月刊当年12月创刊号上。

一九〇八年

2、3月作《摩罗诗力说》刊于《河南》2、3期上。

6月作《科学史教篇》刊于《河南》5期上。

8月作《文化偏至论》刊于《河南》7期上。

12月作《破恶声论》刊于《河南》8期上。

一九〇九年

3月编译《域外小说集》一集在日本东京出版。

8月《域外小说集》二集出版。

一九一〇年

辑录《古小说钩沉》

一九一一年

作文言文小说《怀旧》这是鲁迅的第一篇小说,刊于1913年《小说月报》4卷1期。

一九一二年

7月作旧诗《哀范君三章》刊于当年8月《民兴日报》上。

一九一三年

3月校《谢承后汉书》完成。

10月校《稽康集》完成。

又,译日本上野阳一论文《儿童之好奇心》。

一九一四年

译德国诗人海涅的诗。

11月译上野阳一论文《儿童观念界之研究》毕。

一九一五年

6月辑录《会稽郡故书杂集》刻本刊行。

一九一六年

3月重校《会稽郡故书杂集》,用周作人名义出版。

一九一八年

4月以鲁迅名写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刊于本年5月出版的《新青年》杂志4卷5号上。

写新诗《梦》、《爱之神》、《桃花》刊于《新青年》5月4卷5号上

7月作杂文《我之节烈观》刊于8月出版的《新青年》5卷2号上。

9月在《新青年》杂志5卷3号《随感录》栏开始发表杂感(从“二十五“起)。

一九一九年

4月作《孔乙己》刊于《新青年》6卷4号上。

5月发表《药》刊于《新青年》6卷5号上。

又,发表短评《圣武》刊于《新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专号”上。

10月作杂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刊于11月出版的《新青年》6卷6号上。

又,发表小说《明天》刊于本月《新潮》月刊2卷1号上。

12月发表《一件小事》刊于本月1日《晨报·周年纪念增刊》上。

一九二〇年

1月译成日本武者小路实笃的戏剧《一个青年的梦》。

10月作《头发的故事》刊于同月出版的《时事新报·学灯》上。

又.作小说《风波》刊于《新青年》8卷1号上。又,译俄国阿尔跋绥夫中篇小说《工人绥惠略夫》。

一九二一年

5月发表《故乡》刊于《新青年》9卷1号上。

12月发表《阿Q正传》从4日起,在北京《晨报副刊》的《开心话》、《新文艺》、《文艺》等栏中分九期刊完。

一九二二年

1月译成俄国爱罗先珂童话九篇,定为《爱罗先珂童话集》7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

6月作小说《端午节》刊于本年9月出版的《小说月报》13卷9号上。

又,作《白光》,刊于本年7月出版的《东方杂志》19卷13号上。

10月作《兔和猫》刊于本年10月《展报副刊·文艺》上。

又,作《鸭的喜剧》刊于本年12月出版的《妇女杂志》8卷12号上。

又,作《社戏》刊于本年12月《小说月报》13卷12号上。

11月作《不周山》(《补天》)刊于本年12月出版的《晨报四周年纪念增刊》上。

一九二三年

6月译《现代日本小说集》,列《世界丛书》之一,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9月《呐喊》集出版北京新潮社印行。

12月《中国小说史略》上卷印成,由北京新潮社发行。

一九二四年

1月在北师大附中发表《未有天才之前》的讲演刊于该校《校友会刊》第1期。

2月作《祝福》刊于本年3月《东方杂志》21卷6号上。又,作《在酒楼上》刊于5月《小说月报》15卷5号上。

3月作《幸福的家庭》刊于同月《妇女杂志》10卷3号上。

又,作《肥皂》刊于同月《晨报副刊》上。

6月《中国小说史略》印成,仍由北京新潮书社发行。

9月作散文诗《秋夜》、《影的告别》等刊于12月《语丝》3期上。

10月译日本厨川白村文艺论集《苦闷的象征》本年12月由新潮社印行。

11月写杂文《未有天才之前》刊《京报副刊》11月17日。

又,作《论雷锋塔的倒掉》刊于本月出版的《语丝》周刊l期上。

一九二五年

2月作《长明灯》刊于3月5-8日《国民日报副刊》上。

3月作《示众》刊于4月《语丝》周刊22期上。

又作杂文《战士和苍蝇》刊于本月25日出版的《民众文艺周刊》上。

4月作《高老夫子》刊于5月《语丝》周刊26期上。

5月写杂文《灯下漫笔》刊于本月出版《莽原》3、5期上。

10月作小说《孤独者》、《伤逝》。

11月作《离婚》刊于本月出版《语丝》周刊54期上。

又编定杂文《热风》集北京北新书局印行。

12月译成日本厨川白村文论集《出了象牙之塔》同月由未名书社刊行。

一九二六年

1月作《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刊于《莽原》半月刊1期。

2月发表小说《兄弟》刊于本月《莽原》3期。

又写《狗、猫、鼠》等散文陆续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总名“旧事重提”。

4月写《记念刘和珍君》刊于本月《语丝》74期上。

6月编成《华盖集》北京北新书局出版。

8月辑录的《小说旧闻钞》,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

又编小说集《彷徨》北京北新书局出版。

一九二七年

1月编杂文集《华盖集续编》北京北新书局出版。又发表小说《奔月》刊于本月《莽原》2卷2期上。

2月在香港作题为《无声的中国》、《老调子已经唱完》的讲演。

3月编文集《坟》北京未名社出版。

4月发表小说《眉间尺》刊于本月《莽原》2卷8、9期上。

又写《野草·题辞》。

5月写《庆祝沪宁克服的那一边》刊于当月5日广州《国民新闻》副刊《新出路》上。

7月《野草》出版北京北新书局印行。

11月在上海光华大学发表《文学与社会》讲演刊于《光华周刊》2卷7期上。

12月《唐宋传奇集》上册,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

一九二八年

1月与齐宗颐合译荷兰作家望·蔼覃童话《小约翰》本月由未名社出版。

2月《唐宋传奇集》下册,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

又,译日本板垣鹰穗作《近代美术史潮论》。

6月译《苏联的文艺政策》在《奔流》杂志上连载。

又译日本鹤见佑辅的《思想·山水·人物》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

9月散文集《朝花夕拾》由北京未名社出版。

10月杂文集《而已集》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

一九二九年

4月译日本片上伸作《现代新兴文学的诸问题》上海大江书铺出版。

又译苏联卢那卡尔斯基《艺术论》,同年6月由上海大江书铺出版。

又译文艺论文集《壁下译丛》上海北新书局出版。

10月译苏联卢那卡尔斯基《文艺与批评》上海水沫书店出版。

11月校译匈牙利H·至尔·妙伦作童话《小彼得》上海春潮书局出版。

一九三〇年

1月在上海讲《离骚与反离骚》刊于《暨南校刊》

又始译苏联法捷耶夫小说《毁灭》。

3月2日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上发表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刊于4月《萌芽》1卷4期上。

又写《“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本月在《萌芽》1卷3期上5月写《“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刊于本月《萌芽》2卷5期上。

7月从日文转译俄国蒲列汉诺夫《艺术论》上海光华书局出版。

9月为贺非校订所译《静静的顿河》。

一九三一年

4月作《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发表在当月《前哨·纪念战死者专号》上。

又作《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发表在美国进步杂志《新群众》上。

7月在上海社会科学研究会上发表题为《上海文艺之一瞥》的演说。

9月在“九·一八”事变后第一天,作《答文艺新闻社问》一文,愤怒谴责日寇侵略中国。

10月发表《“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运命》刊于《文学导报》半月刊第6、7期合刊上。

12月写《友邦惊诧论》刊于《十字街头》旬刊2期上。

又重译苏联法捷耶夫小说《毁灭》以:“三闲书耀”名义自费印行。

一九三二年

5月作《我们不再受骗了》刊于当月《北斗》杂志2卷2期。

9月《三闲集》出版上海北新书局印行。

10月《二心集》出版上海合众书局印行。

又作《自嘲》诗。

11月作《论第三种人》刊于《现代》杂志2卷1期。

本月九日,北上探亲,在北大、辅仁等校作《帮忙文学与帮闲文学》、《今春的两种感情》、《遵命文学与革命文学》、《再论第三种人》、《文艺与武力》讲演,是为有名的“北平五讲”。

12月作《祝中俄文字之交》、《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刊于《文学月报》1卷5、6号合刊上。

一九三三年

2月由日文精译苏联雅各武来夫小说《十月》由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

又作杂文《为了忘却的记念》发表在4月《现代》杂志2卷6期上。

3月出版《鲁迅自选集》上海天马书店印行。

4月与许广平通信集《两地书》本月由上海青光书局出版。

5月发表《文章与题目》刊于《申报·自由谈》

7月编定杂文集《伪自由书》10月由上海青光书局出版。

10月发表《小品文的危机》刊《现代》3卷6期上。

12月写《作文秘诀》刊于《申报月刊》2卷12号上。

同月与郑振铎共编《北平笺谱》印行。

一九三四年

1月写《捣鬼心传》刊于《申报月刊》3卷1号上。

3月杂文《南腔北调集》由上海同文书店出版。

又作《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刊于本日《改造》日刊上。

5月编苏联木刻《引玉集》出版。

6月发表《拿来主义》刊于本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动向》上。

8月写小说《非攻》。

10月抽《二心集》中部分文章,编《拾零集》,由合众书店出版。

又发表《中国人失掉自信心吗?》刊于《太白》本月刊1卷3期上。

12月编杂文集《准风月读》上海兴中书局出版。

又作《病后杂谈》刊于1935年2月《文学》月刊4卷2期。

一九三五年

1月重订《小说旧闻钞》上海联华书局出版。

3月译苏联班台莱耶夫小说《表》,7月,上海生活书店出版。

5月杨霁云编鲁迅杂文《集外集》上海群众图书公司出版。

6月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印行。

又写《现代中国的孔夫子》刑于日本《改造》月刊。

8月重译高尔基《俄罗斯的童话》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9月收关于语文改革的文章《论大众语》、《门外文谈》等五篇,以《门外文谈》为集名,由上海天马书店出版。

11月重译俄国果发里《死魂灵》第一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又写《理水》。

12月写《采薇》、《出关》、《起死》。

一九三六年

1月续译《死魂灵》第二部。

又编神话历史题材小说《故事新编》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5月写《三月的租界》刊于《夜莺》月刊1卷3期。

6月写《答托洛茨基派的信》发表于7月《文学丛报》4期上。

又编杂文集《花边文学》本月由上海华联书局出版。

又摘译的日本刈夫达米《药用植物》本月由上海商务书局印行。

7月编《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出版。

9月写《死》。

10月为曹靖华译《苏联作家七人集》作序。

又作《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是最后的绝笔。

本月19日上午5时25分,鲁迅逝世。

鲁迅逝世后刊行的文章、文集有:

译俄国契诃夫短篇小说,编为《坏孩子和别的奇闻》上海联华书局1936年出版。1934年的杂文编集《且介亭杂文》1937年7月上海三闲书屋出版。

1935年的杂文编集《且介亭杂文二集》1937年7月上海三闲书屋出版。

1936年的杂文编集《且介亭杂文末篇》1937年7月上海三闲书爱出版。

《集外集拾遗》1938年编入《鲁迅全集》出版。《汉文学史纲要》1938年编入《鲁迅全集》出版。

热点内容
微山湖岛旅游攻略 发布:2021-03-16 21:45:18 浏览:387
适合78月份国内旅游的地方 发布:2021-03-16 21:42:27 浏览:6
文化旅游部单位 发布:2021-03-16 21:42:22 浏览:118
深圳周边游推荐免费的 发布:2021-03-16 21:42:18 浏览:696
塑州旅游景点 发布:2021-03-16 21:40:53 浏览:84
道观河风景旅游区发展前景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58
旅行社psd 发布:2021-03-16 21:39:03 浏览:174
常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发布:2021-03-16 21:35:14 浏览:330
棋牌在线游戏必去797ag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217
有四个旅游团三条路线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