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自驾旅行 » 坟墓中旅行

坟墓中旅行

发布时间: 2021-02-23 04:30:08

『壹』 在坟墓中的旅行的导语有什么作用

①“旅行”,指记者米勒的采访、营救行程。②“坟墓”,柯林斯获救的希望非常渺茫,如同处在坟墓中(或最终还是葬身洞穴);③记者的采访行程中也时刻经受死亡的威胁,故记者的采访行程就如同“在坟墓中旅行”。

『贰』 在古代帝王的陵墓景区旅游需要注意什么

这个主要国人素质,还有看你信不信阴阳那些,就举个例子我之前去过明十三陵回— 定陵 ,这个是新中国建国后答首个官方考古挖掘的,现在可以进陵墓下面去参观,我认为陵墓毕竟阴寒之地,多穿点,下面微微冷,还有最好别拍照看看就好,我看到有很多人往那个皇帝的龙椅上扔钱,把椅子都快盖住了,我觉得哈,这个玉龙椅陪葬品,已经是死人的,而且你往一个死人的椅子上扔钱是什么寓意,人们往往都寄往更美好的未来,一个已经入土阴间他的所有东西都是不能用的看看就行了,你往上扔钱是想让他快点带你走么,真是无语,还有也不要留下任何记号,想着我来这得刻个什么,一是文明礼仪,二是你在坟墓中就不怕以后会沾上什么,所以去旅游就是好好看,了解古代的文化遗迹,也是给自己增加阅历,个人想法,希望采纳

『叁』 请问中国历代皇帝的陵墓的旅游地区都有哪些,要求如下

1明代皇陵有 南京明孝陵 北京十三陵
2清朝的有 遵化清东陵 保定易县 清西陵
3唐朝 陕西乾县梁山乾陵 陕西礼泉县 昭陵
4秦朝 陕西西安 骊山 秦始皇陵

『肆』 人生本是一场通往坟墓的旅途,在这场旅途中,充满了挑战、梦想、希望、离别、悲伤……就是不能回头。因此

第一篇

『伍』 陵墓旅游资源的开发

一、古代墓葬的起源和演化

“葬”是指处理死者遗体的方式,“墓”则指埋棺之处。原始社会初期,人类并不掩埋同类的尸体,而是弃之于荒野。大约从旧石器时代中期开始,人类开始对死者遗体进行埋葬,一方面是出于对集体成员的关怀和对死去亲人的眷恋;另一方面是由于灵魂不死观念的产生和原始宗教的出现。在对灵魂的敬畏和对阴间生活幻想的基础上,人们渐渐形成了对死人的崇拜。于是对死者遗体进行处理,以讨好死者灵魂,由此产生了各种葬法。据考古挖掘证明,距今约18000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原始人就已经按一定方式埋葬死者了。

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的宗教观念进一步深化,对死者的安葬日趋重视,墓葬开始有了明确的制度,即从旧石器时代的洞穴墓地发展为户外氏族公共墓地。位于黄河流域的2000多座仰韶文化墓葬遗址多数是土坑葬,其布局类似于当时人们居住的村落。而且许多公共墓地的尸骨头部都朝着一个方向。

最早进入阶级社会的中原地区,以土坑竖穴墓为主要的墓葬形制,但一直到西周初年,墓地地面上还没有明显的坟丘。“文、武之兆,与地平齐”,兆指是墓地的地域,西周王陵与地面平齐,上面无任何标志,也就是《易·系辞》提到的“不封不树”方式,即墓地不起坟、不种树。

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坟丘式墓葬。土丘坟出现后,很快流行起来,墓地由“不封不树”变为“又封又树”、“大封大树”,坟头的高低大小、坟地树木多少,成为表明死者身份的一种标志。坟丘出现后,相应有了坟和墓的字义区别:“墓(茔)”是地下埋棺之处,“坟”则是墓上的封土。

二、墓葬的地面建筑

1.陵墓封土

自春秋出现墓上封土以后,坟不仅是墓的标志,而且成为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帝王陵墓的封土规模宏大,称为“陵”或“山陵”,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1)方上封土形

战国时陵墓封土以方形为贵为上,所以至秦汉时帝王陵墓封土多采用“方上”形,即帝陵封土位于地宫之上,用黄土层夯筑到一定高度,顶端成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平顶,称为“方上”。整个坟丘像被截去顶部的方锥体,犹如倒置的斗,所以又称“覆斗形”。

(2)因山为陵形

汉文帝霸陵是历史上第一座因山为陵的帝王陵墓,但形成定制始于唐代。利用山的峰峦作为帝王陵墓的坟头,与“方上”封土陵丘相比,更加高大壮观,更加坚固持久,从而更充分地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威严尊贵。自唐太宗李世民以九峻山为陵建造昭陵开始,因山为陵成为唐代帝陵的既定制度,也是我国重要的帝陵形制。

(3)宝城宝顶形

五代开始,南方的一些偏远小国统治者陵墓封土为圆丘形,如前蜀王建的永陵。这主要是因为南方潮湿多雨,方上形较难保持封土原形,为防止坟丘被雨水冲蚀,人们修建圆丘状坟并以石块围护。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修建孝陵时,正式采用这一模式,陵墓封土演变为“宝城宝顶”形。在地宫上修筑圆形砖城,称为“宝城”,砖城内填土,形成高出城墙的圆顶称为“宝顶”。宝城前设突出的方形城台,上面建明楼,就是“方城明楼”。明清两代帝陵基本都是如此形制。

2.陵园布局和祭祀建筑

“陵”是帝王的坟墓,“寝”是帝王灵魂的起居场所,“庙”是祭祀和朝拜的地方,三位一体共同形成了陵寝。

(1)先秦时期

陵园可能出现于东周。初期的陵园,有的利用天然沟崖作为屏障,多数则在陵的四周挖掘壕沟或夯筑围墙。陵园一侧有门,园内除陵丘外,没有其他附属建筑,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至殷商时,王室已有自己的陵墓区,墓前有台基式建筑,可能属于“寝”的性质,另外还有祭祀祖先的庙坛建筑。说明作为陵寝组成要素的“陵”、“寝”、“庙”,在殷商时就开始孕育了。但是真正意义上的“陵寝”出现在战国中期,河北平山县的中山王墓出土的《兆域图》显示,陵园布局为长方形,四周有内外两道墙,王陵位于陵园中部,在坟丘顶以及外两侧和后翼分别建五座享堂,也就是寝。

(2)秦汉时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进一步完善了陵寝制度。陵园布局继承秦国陵寝制度的同时,还吸收了其他六国的陵寝做法。陵园总体上是模仿都城宫殿规划布局,充分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陵园坐西朝东。内外两重墙垣,高大的方上形封土位于内城中部。封土北是寝殿和便殿。

西汉继承了秦代的陵寝制度并有所发展。陵园都坐西朝东,平面为方形,只有一道园墙。陵墓居于陵园中央。陪葬墓区在陵园以东,司马神道两侧。东汉开始,陵园不建围墙,并且陵寝改为坐北朝南,不在陵内设庙,而是在陵墓前建“石殿”,专供定时朝拜和祭祀用。同时在陵墓前建神道,神道两旁列成对的石像、石马。东汉开创的陵墓前建祭殿和神道两侧置石像的做法,为后代历朝陵寝沿用并发展。

(3)唐宋时期

唐代陵寝规模不仅超过前代,而且布局更加周密。陵园布局模仿长安城规制,均坐北朝南,分三重城垣。整个陵园从前到后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陵墓和祭祀性建筑,北为封土,前为献殿(又称上宫),是朝拜、祭祀的地方。供灵魂起居的寝殿和宫人、官吏居住的下宫在陵园外。第二部分为阙和神道,神道两侧有石人和石马等石刻。第三部分为陵园前方两侧的陪葬墓。整个陵园布局以南门为正门,以南北为中轴线,东西对称,体现了面南而立、面北而朝的设计思想。

北宋帝王陵墓恢复方上形封土,陵园布局基本沿用唐代的制度。但与历代截然不同的是陵园都面山背水。因为北宋当时风水堪舆思想盛行,“赵”姓在五音属角缺水,“吉方则要山高水来”,所以陵址要选在“东南地穹,西北地重”的地方,一改历代帝陵居高临下、倚山面河、置陵于高阜的制度,而是置陵台于地势最低处,面山背水,诸陵均面向嵩山的主峰少室。南宋诸帝死后希望能归葬中原,所有陵墓就没有陵台和石刻群,称其为攒宫。到了元代,沿用蒙古族潜埋的葬俗,不起坟冢,葬后乱马踏平,不布设陵园。位于内蒙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是在供奉成吉思汗灵寝“八白室’’的基础上形成的纪念性陵墓。

(4)明清时期

明清陵园布局受到当时宫殿建筑的影响,虽然继承唐宋形制,但废弃了上、下宫分离的格局,将各类建筑集结在南北向的一条中轴线上。陵园由方形改为长方形平面。陵墓和献殿用墙分隔。前部由碑亭、神厨、神库组成一进院落,以献殿为主体组成二进院落。并取消了下宫建筑,废止了前面各朝宫人居留、侍奉的旧制,以突出陵寝朝拜和祭祀的功能。陵园的后部为陵墓,封土为宝城宝顶形。整个陵园充分体现了前朝后寝的宫殿建筑模式。

三、墓室与葬具

1.墓室

(1)竖穴墓和横穴墓

墓穴也叫墓圹,按照挖掘的方式可以分为竖穴墓与横穴墓。竖穴墓是从地面一直往下挖掘而成的土坑,横穴墓是先挖掘到一定的深度然后再横向掏挖而成的土质洞室。汉文帝的霸陵就是典型代表。

(2)砖石墓

战国时期,出现了空心砖砌筑的墓室,在西汉晚期十分盛行,其中以卷顶砖室墓最为常见。在西汉时也出现了石结构的墓室,以砖石混合构造而成。汉画像砖与画像石上雕刻与彩绘的内容主要以表现墓主生前生活为主,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方式。

(3)庭院式墓

唐代统治阶级更加追求“墓如真宅”,地下墓穴成轴线延伸,依次为斜坡墓道、过洞和天井、前后甬道和前后墓室及小龛。多重过洞、天井的布局,犹如现实生活中的多进庭院。前后墓室则表现前为堂、后为室的思想,也反映死者的等级地位。该类墓葬在墓道、天井等处,均彩绘有大量的壁画。

(4)仿木结构墓

宋代在继承前朝砖石墓以及庭院式墓的基础上,开始朝仿木结构墓室发展,利用砖石材料,在墓室的四壁、顶部,仿木构建筑形式,做出倚柱、阑额、斗拱、柱头枋、藻井等构件,门窗逼真,斗拱齐全,雕梁画栋,纹饰彩绘,把宋代《营造法式》思想表现的淋漓尽致。

2.棺椁制度

棺椁是盛放死者遗体的葬具。“棺”是敛尸用具;“椁”是套在棺外面或绕棺四周的匣子。《说文》段注:“木椁者,以木为之,周于棺,如地之有郭也”。棺椁的发展体现了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

(1)棺

目前所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棺多是瓦制或石制,距今5000~6000多年前西安半坡文化遗址的瓮棺葬就是用陶罐做儿童的葬具,在辽宁红山文化墓葬中则多发现石棺。新石器时期已经出现木棺,但在商以后才普遍使用。

(2)椁

椁是在棺或套棺之外,隔较大空间再加的一层,用于在土穴之中保护棺木,棺椁之间形成的空间用来放置随葬品。曾侯乙墓的椁室高为3.1~3.5m,用了3171根长木条,380m3的木料。椁室的制作考究,最典型的就是“黄肠题凑”,所谓“黄肠”就是制椁的木料全部采用柏木的姜黄木心,“题凑”则是指将柏木层层平铺垒筑在四周,而且木头都朝内与同侧椁室壁板呈垂直方向。这种椁室制度在西汉中期以前为帝王广泛采用。汉以后用空心砖垒筑的墓室,起到了保护棺木的作用,从而取代了以前椁的作用,原来的棺椁制度迅速消亡。因此后代通常把套棺的最外一层叫做椁。

3.随葬品

(1)陶器

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生产的普及,使随葬品以陶器为主,包括各种生活用品、生产用具、武器以及装饰品等,多为死者生前所用。在夏商周时期,随葬品中还出现了陶制礼器。

(2)青铜器

商周时代,青铜器生产技术发达,为社会上层广泛采用。并且青铜礼器成为贵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所以贵族墓葬多采用青铜礼器随葬。青铜礼器主要包括酒器、饮食器、乐器、兵器、车马器、工具等,并且成套配备。在安阳殷墟的妇好墓中出土的青铜礼器就有210多件。曾侯乙墓的全套青铜礼器重达10to秦铜车马制作精致,结构复杂,技艺精湛,比例准确,被称为“青铜器之冠”。

(3)丝织品

我国是丝织业发达的大国,随葬品中丝织品占重要地位,但因其保存困难所以很少能保存至今。考古发现的商周时期已经有丝麻织品随葬。汉代墓出土丝织品中包括绢、纱、绮、罗、锦等。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一件素纱禅衣重不足50g。

(4)玉器

古人认为“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因此葬玉成为重要的礼器用玉,早在新石器时期的墓葬中就已出现,“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不朽”,认为玉器施覆于尸体可防止腐朽。新石器时代早期玉块就成为死者佩带的精美耳饰,晚期的良渚文化几乎每个墓葬都出土大量玉器,玉琮环绕,玉璧、玉璇玑居中,形成“玉殓葬”。殷商的妇好墓出土玉器达755件,有琮、璧、环、璜、琥等礼器以及玉制兵器、用具、饰品等。战国时期是玉器发展的最辉煌时期,曾侯乙墓、中山王陵等皆出土大量随葬玉器。

(5)明器

所谓明器,又称冥器、鬼器,就是专门为随葬死者而制作的各种器物。所用原料多为陶、瓷、竹、木、石,所模仿的有礼器、兵器、工具以及车、船、仓、井、房屋、庭院、栏圈等模型以及人、兽等,大凡世之所见皆做之。俑就是明器的一种,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秦始皇兵马俑了,它们大小和真人真马相同,排列成军阵,规模庞大,制作达到了已发现的历代陶俑中的顶峰。唐代墓葬陪葬大量使用低温釉陶器“唐三彩”,出现了分工齐全的各类三彩俑,包括镇墓兽俑、仪仗俑、乐舞俑等,成为盛唐文化的典型代表。北宋以后逐渐流行纸扎明器,但不随死者下葬而是在下葬之时或之后焚烧。

四、墓葬石刻

1.石像生

古代陵墓,特别是帝王、诸侯、官僚的墓前,排列整齐的石刻人、走兽以及传说中的怪兽,称为“石像生”。功能是陵墓标记和驱邪,昭示墓主身份等级、墓前仪卫和表彰墓主功勋。以西汉武帝大将霍去病墓前石像生为最早的陵墓石刻,共有石像生44件,用巨石雕成,造型浑厚生动,最具代表性的是马踏匈奴。帝王陵墓石像生从唐乾陵形成定制。

2.墓碑

“碑”的称谓先秦时就已出现,但当时碑的作用与后世墓碑不同。它为一块上端中间穿圆孔的大石板,圆孔叫作“穿”,立在墓穴旁,用来穿系绳索,把棺木缓缓放人墓穴中;或者立在公卿大夫门口,用来拴系牲畜;或立在宫庙里,用以测看日影作记时之用,石板上没有文字。

大约在西汉晚期,人们开始在原先立于墓旁用以引棺的石板上刻写文字,记述墓主的姓氏、家世、生卒年月、生平事迹,还有颂扬和悼念的诗铭。形状从一般的石头渐渐规整,形成碑首、碑身、碑座3部分组成的定制,成为真正意义的墓碑。早期墓碑仍有穿,顶端作方尖形称圭首,作圆弧形刻上云气图案称晕首。由此,墓碑成为丧葬文化的组成部分,既是死者身份等级的象征,又体现了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成为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汉以后墓碑在此基础上趋向完美。唐乾陵前的《述圣记碑》是墓碑的杰出代表。

3.墓志

墓志同样是记载和歌颂死者的石刻,不同之处墓志埋藏在墓中。它起源于东汉,魏晋以后普遍流行。早期为碑形,南北朝后期墓志形成方形定制,由志盖和志石组成,称为一合墓志。志盖多为盈顶形,也有个别是龟形,刻有篆体标题。志石刻志文、志铭。志文以散文体,追述死者姓名、籍贯、生卒年月、官职履历、谱系,叙述和称颂死者的生平事迹、才能、品行。志铭则用韵文体,用来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和称颂。唐代以后还署有撰者、书者的姓名。历代出土的墓志中不少是书法珍品,又是重要的历史资料。

第二节 古代墓葬的旅游开发

一、古代墓葬的旅游吸引因素

1.规模宏大的双重建筑

2.丰富多样的墓葬文物

3.优越秀美的自然环境

如武则天和唐高宗的乾陵,山势兀起,巍峨耸立,登高远望,关中平原景色美不胜收。

4.墓主的名人效应

如名扬天下的岳飞墓早已是杭州西湖畔的著名游览处。

5.综合多样的文化价值

二、墓葬旅游资源的开发

1.墓葬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

墓葬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方式是,利用墓葬地面遗存物和地下建筑、文物,吸引游客,开展游览观光活动。在一些地面遗存比较丰富、进行了一定考古挖掘、历史文物数量较大的墓葬区,由于能够向游客展示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旅游市场竞争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如北京明十三陵的定陵,进行了考古挖掘,展示了从地上到地下明代皇陵的完整结构和形制,文物数量和种类都十分丰富,成为游客北京之旅的必选景区。陕西的秦始皇陵虽没有被开挖,但发掘了大型陪葬俑坑——兵马俑坑,出土了规模庞大、数量众多的文物,其中,铜车马号称“青铜器之冠”,陶俑陶马规格之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赢得“世界第八奇迹”的美誉,自从开放以来旅游吸引力经久不衰。但绝大部分墓葬型景区,近年来旅游吸引力都有所下降,原因在于文物遗存有限,文化内涵不足,开发展示方式单一。

2.墓葬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1)择优开发的原则

(2)文化展示的原则

(3)活动设计的原则

(4)适当修复、文物保护的原则

第三节 中外帝王陵墓

一、中国帝陵的设计理念

1.“生死如一”的基本思想

2.“仿照国都”的建筑理念

3.“帝王独尊”的指导思想

二、中国主要帝陵

1.秦始皇陵

秦始皇姓赢名政,是我国封建社会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公元221年统一六国,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也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帝王陵寝制度。

2.西汉帝陵

西汉11座帝陵中除汉文帝的霸陵和汉宣帝的杜陵外,其余9座都分布在陕西咸阳原上,一字排列,形成“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恢弘景象。除汉文帝霸陵“凿山为陵”外,皆“穿土为圹”,地面夯筑高大的“方上”形坟丘,底部长宽约为150~170m,高约为20—30m。汉代盛行厚葬,墓中随葬品极其丰富,葬具是“黄肠题凑”,葬服是“金缕玉衣”,华丽无比。西汉帝陵多设置陵邑,一方面为了供奉陵园,另一方面是迁徙关东大族、达官巨宦,以便强本抑末,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汉武帝茂陵是规模最大的西汉帝陵,陵园周长1688m,封土高46.5m,远超过西汉帝陵30m的定制。陵园东侧有大面积的建筑遗迹和陪葬墓群。依汉代之法,每年天下贡赋的1/3陪葬入陵,汉武帝在位54年,茂陵的陪葬品数量十分巨大。

3.唐代帝陵

唐自公元618年建朝至907年灭亡,共历21帝,其中19帝陵墓在陕西关中平原,又因为武则天和唐高宗合葬于乾陵,所以又称关中唐十八陵。唐帝陵区西起高宗乾陵,东至玄宗泰陵,沿关中北山分布于6县境内,绵延长达lOOkm。唐代实行皇戚功臣陪葬皇陵制度,其中以唐太宗昭陵最多,为167座。

4.宋代帝陵

北宋帝陵分布在河南省巩县嵩山北麓与洛河之间,陵区范围东西约lOkm,南北约15kin。陵区旁有皇后陵21座,陪葬宗室子孙和名将勋臣数百人,形成庞大的陵墓群。陵区南对嵩山少室,北据黄河天险,东边群山绵亘,西为伊洛平原,水深土厚,被认为是“山高水来”的吉祥之地。

5.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位于宁夏的贺兰山麓,东西5km,南北lOkm,有帝陵9座,陪葬墓193座,营建于11世纪初至13世纪初,陵园的地面建筑早在蒙古人亡国时全部被毁。西夏王陵的营建受中原文化影响较大,但自身特点仍十分明显,如出土石像屈膝而坐似负重状,造型奇特。

6.明代帝陵

明代帝陵共15座,除分布于南京的明太祖孝陵和北京金山的景泰帝陵外,其中13座集中在北京昌平县的天寿山南麓,通称“明十三陵”。基本布局是以明成祖长陵为中心,各陵分列左右,共用一条神道和陵墓石刻,是中国皇陵史上的创新。

7,清代帝陵

清代先后共12个皇帝,除了溥仪没有帝陵外,其他11个皇帝的帝陵分布在3个陵区,即沈阳的“盛京陵”、河北的遵化县的“清东陵”和河北易县的“清西陵”。

三、国外著名王陵

1.埃及金字塔

“金字塔”是我国对古埃及方锥形法老陵墓的称呼。埃及金字塔分布在尼罗河西岸,从开罗附近的吉萨至上埃及的希拉康坡里斯一带,有近100座。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胡夫金字塔,又称大金字塔,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约建于公元前27世纪。它由230万块石材砌成。在大金字塔周围分布着其他王室成员金字塔,构成胡夫金字塔群。其中有著名的斯芬克斯像,即狮身人面像,它用一整块巨石雕塑而成,再加上匍伏在前的两条前腿,总共73.5m长,象征人的智慧和狮子勇猛力量的结合。

2.印度泰姬陵

泰姬陵位于印度首都新德里以东195km的古都亚格拉城的西边,亚穆尔河南岸。泰姬陵是莫卧儿帝国第5代皇帝沙吉汗为其爱妃泰姬·玛哈尔所修的陵墓,号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泰姬陵园呈长方形,周围红沙石围墙。整个陵墓用白色大理石修筑,其底层是7m高、95m长的正方形坛座,寝宫居中,高74m,下为八角形,上为穹顶,内分5间,中央宫室内大理石围栏中置放大理石棺。坛座四角有4座高40m的白色大理石3层圆形尖塔,在塔顶可以俯瞰全城。整个陵墓呈现典型伊斯兰教建筑风格。

第四节 历史名人陵墓和独特墓葬形式

一、历史名人陵墓

1.孔林

孔林又称“至圣林”,在山东曲阜城北1.5km处,是孔子的家庭墓地。据史书记载,孔子殒后葬在此处,经历代帝王不断赐田,至清代已达200hm2,孔林墙周长7km,古木参天,墓冢累累,碑碣林立,石仪成群。经万古长春坊,即至孔林大门至圣林坊,在洙水河北建有享殿、楷亭、驻跸亭等主要建筑,享殿后为孔子墓,东为孔鲤墓,南为孔仅墓,成携子抱孙布局。孔墓墙外为孔氏后裔墓地。

2.岳飞墓

岳飞墓位于浙江杭州市西湖畔栖霞岭下,岳飞庙的西侧,墓前建有墓门,前有“尽忠报国”照壁,墓周古柏森森,石栏围护,正面望柱刻“正邪自古同冰碳,毁誉于今判伪真”一联。在墓门下跪着铁铸的秦桧、秦王氏、张俊、万俟高4人像,墓门刻有“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的警世楹联。南北两厢为历代碑石长廊。

3.中山陵

坐落在南京东郊的紫金山南麓中山陵,1926~1929年修建。整个陵园平面呈警钟形,建筑群依山坡而建,层层递升,依次为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墓室。祭堂中为孙中山坐像,周围刻有《建国大纲》和事迹浮雕。墓室球形结构,中为大理石墓圹,置放镌有孙中山卧像的石棺。陵园总面积3000hm2,林木面积2133hm2,蓝天白云之下,苍松翠柏之中,白色的大理石和蔚蓝色的琉璃顶建筑,构成十分和谐典雅、庄严雄伟的画面。附属建筑还有音乐台、光华亭、水榭等。

二、独特的墓葬形式

1.天葬

天葬也称鸟葬、露天葬等,盛行于藏族、门巴族等少数民族中,藏语称之“吐垂杰哇”。通常在人死后将四肢捆成一团,用白氆氇蒙起来,停尸数日,置于空房祭奠。由死者后代背到家门口,再请天葬师将尸体背到天葬场。家人和亲友随天葬师送至十字路口后,一两位亲友跟随天葬师去天葬场照看。到了天葬场后,喇嘛诵经击鼓、煨桑供神,吸引鹰鹫,天葬师在天葬台上肢解尸体,切肉砸骨,掺上糌粑供鹰鹫啄食,以吃光为吉利。

2.悬棺葬

悬棺葬又称崖葬、崖洞葬,是一种将尸体置人棺内,凌空悬挂或放置于悬崖峭壁之上的葬法。这种葬俗大约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夏商周时已经流行,历代都有。在我国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四川、重庆等地区,其中四川珙县、广西左右江、福建武夷山最为集中。福建武夷山的悬棺葬一号、二号船棺葬,距今约3400~3800年。悬棺葬大都选择在临江面海的悬崖峭壁上,棺木距水面十几米到几十米不等,有的甚至高达几百米。悬棺葬神秘而奇特,有些悬棺是如何放置悬崖之上的,至今还是个谜,因而吸引了众多游人的关注。

3.塔葬

塔葬是指佛门高僧圆寂后,将遗骨放入佛塔中的一种佛教独有的墓葬形式。知名的佛教寺院均有墓塔,但以河南嵩山少林寺塔林最为有名。塔林位于寺西少溪河北岸,现存自唐以来的砖石墓塔230多座,式样繁多,造型各异,是佛教文化和古代砖石建筑、雕刻艺术的具体表现。山东长清县的灵岩寺塔林,安葬有唐代至清代的高僧,也是我国保存完好的大型塔林之一。

『陆』 为什么古人的坟地都成了旅游景点

主要是这些坟不低调,名人效应吧

『柒』 坟墓里最忌讳的东西

由于世界各国风俗民情不同,丧葬中的忌讳也各有不同。 在美国和英国,人们认为在大庭广众之中,节哀是知礼的表现,所以在丧礼中一般不大哭大闹,表现得很有节制占在波士顿,吊丧的客人,不准吃三块以上的三明治,如果吃了,就会认为不尊重被吊者或者是不吉利。 在印度,人们认为在丧礼中如果不捶胸顿足,不号啕大哭,便是有悖礼教,对死者不尊敬。所在丧礼中一般都是痛哭流涕,显得悲痛异常,亲戚死后,在悼念期间要忌食。
在日本,人们在参加葬仪时,忌讳使用“再三再四”、“一个接一个”、“频繁”、“不久”、“又”这些字词。要穿素装,男子穿黑色西装或燕尾服,系黑色领带。女子也要穿黑色套装或黑色连衣裙。如果死者不是近亲,参加葬仪时可佩带白色项链和戒指。葬仪中千万不要戏笑、喧哗。 对数字的吉凶概念很敏感的国家有日本、南朝鲜,他们最忌讳与“死”发音相同的“4”字。因此在日本医院中没“4层”、“4号病房”、“4层楼”、“4诊室”。在看望病人时,绝不能提及病人最忌讳的“4”字。出门旅行时,船票上的座号、飞机的登机牌的座号如有“4”,他们也不愿接受。美国高尔夫球原来习惯每盒装3个、6个或者说12个。后来一家工厂为了打入日本市场,设计了特别包装———每盒装4个。不料运到日本谁也不买,问题就出在“4”字上。 , 在南朝鲜,几乎什么都回避“4”字,如大酒家、旅馆、办公楼、宿舍等建筑,都没有“4”楼,门牌没有“4”号,在常与生死连一起的医院,绝对见不到一个“4”字。在喝酒或其他饮料时,人们很少会喝4碗或4怀,而且要避免双数,他们如果喝了两杯之后,一定会再喝一杯,而如果喝了三杯,那是绝对不会再喝一杯的。在一些家庭生了第4胎,也被认为不吉利,这个孩子常常受到虐待。在军队,对“死亡”一词更为敏感。他们认为,如果部队被排列为第四,那么在战斗中必定失败。因为特别忌讳“4”,凡出现“4”的分组编队都用其他代号来指明,所以南朝鲜军队中没有第4军、第4师、第4团等;在海域的划分上,只有1、2、3、5海域,而没有第4海域。
在缅甸,信奉佛教的比较多,在治葬当中有很多约定俗成的禁忌,尽管政府没有明文规定,但人们都能自觉遵守。掸族人死后,他留下来的建房材料不能再用,人们认为如用了死人遗留下来的建房材料会给活人带来厄运。克耶族人在耕种期间不吃丧家的食物,也不吃丧家敬奉神灵的供品,猎人出发狞猎前也是如此,认为吃了这些食物会倒霉。 在孟加拉国,居住在安达曼海西部的矮种黑人大安达曼人在亲戚家死人后,进行悼念时要忌口,只能悄悄喝点稀的,有的人为此饿得够呛,即便如此,也没人敢破这个规矩。
巴西人认为人死好比黄叶落下,所以忌讳棕黄色。 埃塞俄比亚人对死者表示深切哀悼时,才穿淡黄色的服装。因此,出门做客是绝对不能穿淡黄色的衣服的。 泰国的死人姓氏是用红色写的,所以平时最忌红色,认为红色不吉利。所以平时绝不用红色笔签名。在中国,旧的丧葬礼规矩特别多,在丧葬中也是如此,各个民族、各个地区、各个时期有数不清的讲究,丧葬礼仪相当繁杂。沿袭到现在而且又比较普遍的主要丧葬忌讳有:一是忌穿彩服,暇丧或吊丧时主要应穿黑、白两色的服装。如果死了人,还穿得花花绿绿,就被视为对死者不尊敬。二是忌行宴会,自家或亲戚朋友家死了人,一般尽量不单行宴会,也不演戏玩乐。三是忌高声大气,吵吵嚷嚷。四是忌出远门,家中老人病故后,丧期不满,做子孙的都要在家服丧,不要出远。

『捌』 古代人旅行有哪些禁忌

这个主要国人素质,还有看你信不信阴阳那些,就举个例子我之前去过明十三陵—专 定陵 ,这属个是新中国建国后首个官方考古挖掘的,现在可以进陵墓下面去参观,我认为陵墓毕竟阴寒之地,多穿点,下面微微冷,还有最好别拍照看看就好,我看到有很多人往那个皇帝的龙椅上扔钱,把椅子都快盖住了,我觉得哈,这个玉龙椅陪葬品,已经是死人的,而且你往一个死人的椅子上扔钱是什么寓意,人们往往都寄往更美好的未来,一个已经入土阴间他的所有东西都是不能用的看看就行了,你往上扔钱是想让他快点带你走么,真是无语,还有也不要留下任何记号,想着我来这得刻个什么,一是文明礼仪,二是你在坟墓中就不怕以后会沾上什么,所以去旅游就是好好看,了解古代的文化遗迹,也是给自己增加阅历

『玖』 中国陵墓中时间旅行的证据是真的吗

一组理论物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时间的箭头可能无法折回,这意味着时间将一直向回前,我们可能答无法突破理论上的限制研制出时间机器。这个消息让物理学家们感到沮丧,因为我们在还没有发明时间机器前就得知我们的宇宙可能无法让时间的箭头向后。

『拾』 迁移坟墓有什么讲究

择日要有两个条件:一,坟山的坐向。二,死者的出生年月日时(俗称“仙命”)。只有知道这两条才能避免择出来的日子与坟山及仙命相冲撞而出凶祸,并且把坐山和仙命的贵人及福禄调出来(从选择出的年,月,日,时的天干地支里表现出来),以使死者享安宁,生者获富贵。但如果实在不知到死者的出生年,则按“蒙拢大吉”下葬。而坟山的坐向是一定要的,否则就不须要择日了。

埋葬先人是一件非同小可的大事,决不能草率,为了你全家人的平安,建义你在当地找一位正统传承的风水师主理。各地都各地的风俗习惯,入乡随俗。

四、安葬, 安葬之前要读破土文与立契文(略)。一般在没有起灵前,墓地已有人打好墓穴,在打墓时,多给打墓人带些吃的,让打墓人吃饱喝好,取义为“宝墓”。

五、一定要选黄道吉日吉时,七不出八不葬,尤其是十七、十八更不能下葬,一般都忌讳双日下葬,遇到特殊情况,风水师也选不出好日子。不得已非要急着下葬的,可使用“禳镇重丧法”,用白纸造函一个,用黄纸朱砂书写四字、置于函内,放在棺上,也可手拿。书写完毕在下葬时与棺材一起埋或火化。

热点内容
微山湖岛旅游攻略 发布:2021-03-16 21:45:18 浏览:387
适合78月份国内旅游的地方 发布:2021-03-16 21:42:27 浏览:6
文化旅游部单位 发布:2021-03-16 21:42:22 浏览:118
深圳周边游推荐免费的 发布:2021-03-16 21:42:18 浏览:696
塑州旅游景点 发布:2021-03-16 21:40:53 浏览:84
道观河风景旅游区发展前景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58
旅行社psd 发布:2021-03-16 21:39:03 浏览:174
常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发布:2021-03-16 21:35:14 浏览:330
棋牌在线游戏必去797ag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217
有四个旅游团三条路线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