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婆的旅行大杂交前传
⑴ 袁隆平是哪一年发现杂交水稻的
袁隆平是年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中国遭受严重自然灾害。路有饿殍的景象深深刺痛了袁隆平,袁隆平意识到自己既然是学农出身,就应该为农民增产粮食、为人们吃饱饭作贡献。
1964年,袁隆平开始研究杂交水稻;经过9年的艰苦努力,1973年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1976年起,杂交水稻得以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这项科研成果让中国人有了彻底摆脱饥饿的希望。
(1)老婆的旅行大杂交前传扩展阅读:
1978年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元年,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开始了新一轮的拓荒。也是在这一年,袁隆平的科研生涯相应发生重大转变,晋升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使袁隆平拥有了一片属于自己的改革试验田。
从此,袁隆平就在试验田里年复一年地耕耘、播种,希望把杂交水稻的种子播撒到神州大地。40年过去了,实践表明,杂交水稻一般可比常规稻增产20%。
近年来,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超过2.4亿亩,占水稻总种植面积的57%,而产量约占水稻总产的65%。杂交水稻年增产水稻约250万吨,每年可多养活7000万人口。
科学研究无止境,袁隆平并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近十多年来,袁隆平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2年、2014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的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第四期超级稻攻关大面积亩产1000公斤目标的实现,比袁隆平的预期提前了5年。
从2015年开始,袁隆平又向超级稻新的目标发起了攻关:大面积示范每公顷达16~17吨!迄今,也已取得重要进展。2015年到2017年,云南省个旧市的超级杂交稻示范基地已连续3年在6.8公顷的示范片上实现每公顷超过16吨。
2018年,这个示范片更是突破了大面积高产示范,平均单产每公顷17吨,创造了新的大面积种植水稻产量最高世界新纪录。
这40多年来,袁隆平深切地体会到党和国家对农业、对科技的重视,特别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知识分子钻研科学技术的积极性,杂交水稻技术的研发也是得益于此而大力发展,产量纪录频创新高。
袁隆平追求高产的梦想一步步成为现实,“禾下乘凉”最终将梦想成真,令人欣慰。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毕生的追求,为了完成这个心愿,他和他的团队积极推动杂交水稻走向世界的进程。杂交水稻走出国门始于1979年。当时,农业部向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赠送了1.5公斤杂交水稻种子。
这些种子在美国种植后,比当地良种增产33%以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们通过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为近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0000多名杂交水稻技术人才,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我聘为首席顾问,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杂交水稻。
在我国政府的推动下,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已经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得到推广,在东南亚、南亚、南美、非洲等多个国家的试种示范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为造福世界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中国种子在异国他乡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既解决当地的粮食问题,又发挥了“外交王牌”的作用。
⑵ 地方品种在大豆的杂交育种中起什么作用
山东的齐黄5号母本为新黄豆,父本为铁角黄;吉林的通农4号母本是讷河紫花四粒,父内本是白花矬子;山西的容晋豆14母本是临县羊眼豆,父本是浮山绿。由地方品种为亲本直接育成的品种往往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如晋豆14所用亲本适应于吕梁山区干旱瘠薄的地块,育成的新品种产量提高了,但仍具有耐旱、耐瘠特性。也有些地方品种经杂交改良,虽未直接推广利用,但成为育种亲本,在杂交育种中发挥了作用,如晋豆5号是由晋豆1号×晋大501育成的,而晋大501是由京谷玉×磁阳平顶黄杂交育成的。有的利用了地方品种为亲本,育成了优良的推广品种,如推广面积很大的吉林3号,组合为金元1号×铁荚四粒黄,父本铁荚四粒黄是吉林中南部半山区的地方品种,因其荚皮坚硬,抗食心虫,育成的吉林3号抗食心虫性也很强。地方品种在大豆杂交育种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杂交育种的初期,基本是以优良地方品种为亲本。
⑶ 杂交水稻是怎么诞生的
饥饿是人类的天敌。自从诞生的那一瞬间开始,人类就为了获得足够的食物而努力着。但是,在人类发展的漫漫长河中,饥饿却一直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这种状况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得到改善。改善这种状况的人就是被世界各国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中国科学家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1日生于北平(今北京),汉族,江西省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在居住在湖南长沙。他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湖南省科协副主席和湖南省政协副主席。2006年4月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被世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1953年,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学院。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
1980~1981年,袁隆平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1982年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计划两系杂交水稻专题的责任专家。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
看着这一连串的成就,大家一定以为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之路一直顺利而平坦。其实,袁隆平教授培育杂交水稻之路充满了坎坷和艰辛。
1960年袁隆平从一些学报上获悉杂交高粱、杂交玉米、无籽西瓜等,都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生产中。这使袁隆平认识到:遗传学家孟德尔、摩尔根及其追随者们提出的基因分离、自由组合和连锁互换等规律对作物育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于是,袁隆平跳出了无性杂交学说圈,开始进行水稻的有性杂交试验。
1960年7月,他在早稻常规品种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与众不同的水稻植株。第二年春天,他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试验田里,结果证明了上年发现的那个“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杂交稻”。他想: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着“天然杂交稻”,只要我们能探索其中的规律与奥秘,就一定可以按照我们的要求,培育出人工杂交稻来,从而利用其杂交优势,提高水稻的产量。这样,袁隆平从实践及推理中突破了水稻为自花传粉植物而无杂种优势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于是,袁隆平立即把精力转到培育人工杂交水稻这一崭新课题上来。
在1964~1965年两年的水稻开花季节里,他和助手们每天头顶烈日,脚踩烂泥,低头弯腰,终于在稻田里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经过两个春秋的观察试验,对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较丰富的认识,他根据所积累的科学数据,撰写成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科学通报》上。这是国内第一次论述水稻雄性不育性的论文,不仅详尽叙述水稻雄性不育株的特点,并就当时发现的材料区分为无花粉、花粉败育和部分雄性不育三种类型。
从1964年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算起,袁隆平和助手们整整花了6年时间,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仍然没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百分之百的不育系来。袁隆平总结了6年来的经验教训,并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不育现象,认识到必须跳出栽培稻的小圈子,重新选用亲本材料,提出利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的新设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袁隆平带领助手李必湖于1970年11月23日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一株雄花败育株,并用广场矮、京引66等品种测交,发现其对野稗不育株有保持能力,这就为培育水稻不育系和随后的“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给杂交稻研究带来了新的转机。
是将“野稗”这一珍贵材料封闭起来,自己关起门来研究,还是发动更多的科技人员协作攻关呢?在这个重大的问题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野稗”奉献出来,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
1972年,农业部把杂交稻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组成了全国范围的攻关协作网。1973年,广大科技人员在突破“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基础上,选用1000多个品种进行测交筛选,找到了1000多个具有恢复能力的品种。张先程、袁隆平等率先找到了一批以IR24为代表的优势强、花粉量大、恢复度在90%以上的“恢复系”。
1973年10月,袁隆平发表了题为《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这是我国水稻育种的一个重大突破。紧接着,他和同事们又相继攻克了杂种“优势关”和“制种关”,为水稻杂种优势利用铺平了道路。
1976年,袁隆平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当年,中国水稻的产量震惊了世界。在推广杂交水稻之前,较好的土地亩产也不过400千克。而袁隆平教授培育的杂交水稻平均亩产则达到了500千克以上。
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学者布朗抛出“中国威胁论”,撰文说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到时谁来养活中国,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短缺和动荡危机?这时,袁隆平向世界宣布:“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能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其实,袁隆平早有此虑。早在1986年,就在其论文《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中提出将杂交稻的育种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发展阶段,即育种程序朝着由繁至简且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从杂种优势水平的利用上分为品种间、亚种间和远缘杂种优势的利用三个发展阶段,即优势利用朝着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根据这一设想,杂交水稻每进入一个新阶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将把水稻产量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1995年8月,袁隆平郑重宣布:我国历经九年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可以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正如袁隆平在育种战略上所设想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确实表现出更好的增产效果,普遍比同期的三系杂交稻每公顷增产750~1500千克,而且米质也有了较大的提高。至今,在生产示范中,全国已累计种植两系杂交水稻1800余万亩。
1998年8月,袁隆平又向新的制高点发起冲击。他向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提出选育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课题。朱总理闻讯后非常高兴,当即划拨1000万元予以支持,袁隆平为此深受鼓舞。在海南三亚农场基地,袁隆平率领着一支由全国10多个省、区成员单位参加的协作攻关大军,日夜奋战,攻克了两系法杂交水稻难关。经过近1年的艰苦努力,超级杂交稻在小面积试种获得成功,亩产达到800千克,并在西南农业大学等地引种成功。目前,超级杂交稻正走向大面积试种推广中。
知识点
野生稻
普通野生稻是栽培稻的近缘祖先。普通野生稻经过长年的进化,成为现代的栽培稻。但是在进化过程中,普通野生稻的许多优良基因被丢失。我国是世界公认的栽培稻的起源中心之一。浙江余姚河姆渡等地的考古资料表明,早在7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学会了栽培水稻。可以想象,他们在采集野生稻谷为食的过程中观察到自然落谷能萌发生长,于是尝试着播种野生的稻谷,又重复了收获和播种的过程,向种植水稻迈出了第一步。经过漫长的岁月,人们培育和种植水稻的技术越来越高超,终于使稻谷成为中国人餐桌上的主要食粮。与此同时,那些孕育了栽培稻的野生稻种也年复一年默默地生长在中国南方的池塘、沼泽中和山坡上,直到今天。
⑷ 鲸鱼和海豚差别那么大,为何能杂交会生出什么
跨越物种的“爱情”在生活中也听到过,虽然不常见但也实在是存在的,这种“爱情”不会因为外表的差异而发生任何变化,海洋生物鲸鱼和海豚就可以产生“爱情”,为什么鲸鱼和海豚差别那么大,为何能杂交?会生出什么?动物间的杂交不会因为体型而受阻止,他们生出来也是鱼的一种,或许是新的物种,或许就不是一个物种。
生物间的交配不受伦理道德的影响,我们人类有自己的道德标准,但这些只是对于人类来说的,而且我们不应该去强加这种行为在动物身上,在早期的杂交实验中,科学家们随意把两个物种进行交配,产生了很多不伦不类的生物,这应该是我们抵制的,我们不应该过多的参与动物中,让他们自由发展才是最好的选择。
⑸ 什么是杂交大豆
杂交是指不同群体来中个体间的源交配。杂交的目的是使各亲本的基因配合在一起,造成新的更为有利的基因型,以丰富动物的遗传类型,导致羊群杂合基因型频率增加,纯合基因型频率减少。通过杂交能将不同品种的特性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亲本原来所不具备的特性,并能提高后代的生活力。
如果以提高生产性能为目的开展杂交,一般采用级进杂交。即用引进的国外肉羊品种的公羊与当地的母羊进行杂交,杂交公羊淘汰作为肉羊屠宰,优良的杂交母羊留种,继续与国外肉羊进行杂交。这样连续几个世代地进行下去,杂交后代的生产性能越来越接近于父系品种。
如果地方品种已基本满足了生产的需要,但要纠正某个缺点,一般采用引入杂交。即引进少量的外来血液,与当地品种进行一个世代的杂交。在杂交后代中,选择合乎标准的公、母羊留种。这些种羊再与当地品种的公、母羊进行回交,从中培育优秀的种公羊。通过引入杂交,使当地品种的缺点得到了纠正,又不动摇当地品种的特点。因此,也叫育成杂交。
⑹ 栽培大麦与近缘野生大麦杂交F1的花粉母细胞染色体构型的比较研究结果是什么
青藏高原大麦及其所抄有近缘野生大麦都是二倍体,核型基本相同,相互之间杂交后代能结实。它们的杂种后代中有90%以上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正常,能进行正常的染色体配对和分离,说明它们之间具有很强的杂交亲和性。另一方面,青藏高原栽培大麦与其近缘野生大麦杂交,其F1在减数分裂中有3.73%~9.89%染色体构型异常的细胞,这个比率与杂交亲本之间存在着极为显著的差异,表明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杂交不亲和性,即有部分遗传物质是不尽相同的。栽培大麦与六棱野生大麦杂交的亲和性显著地高于二棱野生大麦杂交的亲和性,这说明前两者之间遗传物质的同源性显著地高于后者。这与它们GicmsaN-带的研究和酯酶同工酶的分析结果相吻合。
可以看出,在亲缘关系上,六棱野生大麦比二棱野生大麦更接近于现代栽培大麦;在进化程度上,二棱野生大麦低于六棱野生大麦。其距离的远近关系可以表示为:栽培大麦→六棱野生大麦→二棱野生大麦。它恰好是起源关系先后的反向(二棱野生大麦→六棱野生大麦→栽培大麦)。它们正好相互呼应和验证。它们三者之间的这种进化关系,将在下一节大麦的种系发生中还会从比较形态学和性状遗传学的分析结果中得到进一步的验证。
⑺ 世界上十大杂交动物分别叫什么名字
狮虎兽可能是名气最大的杂交动物了,而其实它们也是分为两种的,一种由雄狮和雌虎交配所生,体型上比双方父母都大,就是我们图片里展示的这种。另一种由雌狮和雄虎交配得来,身形会比双方父母都小。雄狮虎兽是没有生育能力的,而雌性通常会有。
狼是一种戒心很强的动物,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捕食技能等方面的细微差异是它们的生存之道。狼拥有比狗强壮得多的爪子,能显示出个体的强势。对于一只狼狗来说,什么时候显示狼性,又在什么时候显示出狗的特性并不好判断,所以要对它们进行必要的驯化。
通过将泰姆华司家猪和野猪进行杂交得到的猪叫做“铁器时代”猪。这是最初作为一个科研项目,为了得到类似铁器时代的猪的原型而进行的实验,所以便因此得名。这种猪比野猪要温顺,却比家猪更不服管教,现在基本上用来制作猪肉香肠,大多数被用于专门的猪肉贸易。
杂交斑马是一个统称,指斑马和其他任何一种马科动物杂交所得的动物。这样一来,杂交斑马就成了一个大家族,有斑马和马杂交,斑马和驴子杂交,还有斑马和矮种马杂交等。因为身形的原因,杂交斑马比斑马更适合一些实际的工作,比如骑行等。只是它们脾气古怪,不太听话。
这是一种由骆驼和南美大羊驼通过人工受精而得来的骆驼,因为两种动物的体型差异过大,大羊驼比骆驼要小得多,通过自然手段繁育是不可能的。混血骆驼通常长着短小的耳朵和像骆驼一样长长的尾巴,但蹄子是像大羊驼那样分叉的,而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没有驼峰。灰北极熊是雄性灰熊和雌性北极熊杂交的后代。尽管两种熊在基因上近似,但它们在野外通常会彼此避开。2006年4月16日,一名美国猎人在加拿大猎杀到这样的一只熊,这是人们第一次在野外环境发现杂交动物,之前的杂交熊只能在动物园才见得到。
豹狮是雄豹与雌狮杂交后的产物,其头部像狮子,而身体则长有豹斑。最成功的杂交豹狮诞生于日本西宫市的甲子公园。豹狮体型比豹子大,喜欢攀爬和戏水。
白腹锦鸡与红腹锦鸡杂交所得的一种锦鸡,具有两种锦鸡与众不同的色彩
鲸豚属于稀有的杂交动物,由宽吻海豚和伪虎鲸交配而来。现在只有夏威夷海洋公园有两只鲸豚。鲸豚从体型到肤色都介于鲸鱼和海豚之间。世界上首只人工培育的鲸豚Kekaimalu就显著地体现出了这一点,宽吻海豚有88颗牙齿,伪虎鲸有44颗牙齿,而Kekaimalu正好有66颗牙齿。
顾名思义,杂交狮虎兽就是用母狮虎兽再与公老虎杂交所得的新狮虎兽。这种动物非常稀有,多数是用于学术研究的私人财产。杂交狮虎兽体表呈现不规则的条纹,有些地方断裂呈斑点状。它们因为有3/4的老虎血统,所以特点上也更多地表现出老虎的样子。
详细请看 http://www.people.com.cn/GB/32306/99407/8730154.html
⑻ 关于大豆之父的小故事
大豆之父:孙寰
这是从人民网COPY的:
孙寰:“千万别叫我杂交大豆之父”
彤宇 王柏涛
5月11日,育成世界第一个商用大豆杂交种———“杂交豆1号”的吉林省农科院研究员孙寰,在刚刚开完全院“关于开展向孙寰同志学习活动”的大会之后与同事们交流。
孙寰在吉林省农科院工作的36年里,不管当工人,还是搞科研,他都尽心尽力地去做每一件事。早在10年前,他在省科技厅支持下获得世界首例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时候,有人就曾预测他很可能成为“杂交大豆之父”。前几年,根据他研究进展情况,有人已经开始在这样称呼他。记者就曾多次听到他十分客气地纠正:千万不要叫我什么“杂交大豆之父”。
20年前,孙寰在美国进修期间,目睹了当今的和历史上的两个大豆王国在大豆产业上的巨大差距。美国靠中国大豆品种资源和加工技术起家,投入大量资金、人力和物力用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可以说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跨越了中国几千年走过的道路,成为霸主。
大豆产业异军突起是美国农业的一大奇迹,而奇迹的背后是全面的科技创新。当时,孙寰心里很不舒服,也有点不服气。然而,科学就是科学,不服也得服。中国大豆生产最薄弱的一环是单产低,如果能大幅度提高单产,有可能缩短差距。孙寰认为要达到这一点,种植杂交种是首选。当时他所在的美国那家实验室,大豆雄性不育研究在国际上首屈一指,但却没有开展与生产杂交种密切相关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如果在该领域有所突破,即可在学术上有创新,又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在这种背景下,孙寰选定了一生的研究方向———大豆杂种优势利用。回国后,他立刻开始了大豆杂优利用科学领域里的长途跋涉,虽然也有不被人理解时惆怅、失败和挫折的痛苦,但更有成功时的喜悦。在育成世界上第一个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之后,又实现了“三系”配套,在世界上20多个国家申请发明专利,并已获得中国和美国专利授权。杂交大豆的育成和育种技术的攻克,标志着大豆杂优利用研究进入实用化、产业化阶段。
谈到体会,孙寰说,科学家首先应有创新意识,有责任感。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家是创新专业队,科教兴国的重任在身。那种安于现状,满足在低水平上重复别人走过的路,不应是科学家的价值观。
还有其他的:http://www.shuangyang.gov.cn/ReadNews.asp?NewsID=5215
⑼ 袁农平什么时候发明杂交水稻
1973年,以他为首的科技攻关组完成了三系配套并成功培育杂交水稻,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
1984年6月成立了全国性的杂交水稻专门研究机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后又成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均由袁隆平任中心主任。
在他的率领下,先后于2000年、2004年和2011年实现了超级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和900公斤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目标,亩产1000公斤的第四期目标也于2014年10月实现历史性突破,为进一步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奠定了基础。
(9)老婆的旅行大杂交前传扩展阅读
成就
2016年11月1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以及相关技术专家、测产验收专家来到兴宁,对华南双季稻年亩产三千斤绿色高效模式攻关项目进行测产验收。现场实割测得晚稻平均亩产705.68公斤(干谷)。
同样该攻关模式,2016年7月20日在兴宁经过专家组实割测得早稻平均亩产832.1公斤,加上本次实割产量,实现双季超级稻年亩产1537.78公斤,创双季稻产量世界纪录。
2018年5月22日,位于三亚水稻国家公园的有机覆膜直播试验示范田进行测产验收,测得亩产1065.3公斤,创下海南省水稻单产历史最高纪录。
⑽ 杂交水稻享誉世界,袁隆平却为何未能获得诺贝尔奖
我认为正是因为这种杂交水稻的技术,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