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虐的旅行
① 什么叫“自虐”
关于“自虐”
编者按
10月15日下午, 应我校研究生部邀请,全国师德标兵、复旦大学外文学院院长陆谷孙教授以“技能、知识、修养、思想” 为题,为我们作了一场极富震撼力的报告。陆教授说,从事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的同学,要有一种对语言的“痴迷”,要多接触社会,多接触包罗万象的各种思想。要提高人文主义修养,少一些功利心,对所钟爱的知识和所从事的研究,要有一种不惜“自虐”的全身心投入的精神。“自虐”一词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当代社会生活方式日趋多元化,是否每个人都需要“自虐”?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渐有“放慢节奏”,“减压”的呼声。“悠客”一族悄然出现,这是否与“自虐”精神相对立?同学们各抒己见,对“自虐”进行一番探讨 。
“自虐”之乐
何晖
这是我在上外第二次聆听复旦陆谷孙教授的讲座,有幸再一次见证了陆老先生渊博的学识和睿智的思辨,尤其是他这次提出的“自虐”的乐趣(老先生强调须在自虐二字上加引号),把做学问比作“自虐”,这种说法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细想了一番,觉得此说不无道理。
纵览古今,许多求学的佳话似乎真有“自虐”的倾向。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这些都是中国人从小就耳熟能详的苦学典范;而当中国历史走进上世纪那不堪回首的十年时,任凭窗外风雨大作,仍有像季羡林那样的知识分子在牛棚里孜孜不倦,苦中作乐。上述种种,有的看来是迫于世事,有的则纯粹为学,但值得惊异的是他们在个人意志完全自由的前提下,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吃苦,都可以算是“自虐”了。再来看陆老先生的现身说法。他说明知第二天有重要任务(即到上外举行讲座)身体需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但是实在无法对某人的自传释手,面对两难境地,他只有“虐待”一下自己的身体,牺牲掉一部分睡眠,但在这样的牺牲和“自虐”中,他意外地体验到一种乐趣,这使得他感到满足。他对这种满足的事后回味,与台下的很多人产生了共鸣:精神的满足体验足以弥补被牺牲掉的身体的休息需求。
陆老先生的讲座在一片上外久违了的热烈掌声中结束了,每一个听讲座的人的脑海里留下了一个乐于“自虐”的学者形象。“自虐”的乐趣这种说法,像一颗种子,播进了不少人的求学意识。然而,大家谈到陆老先生的“自虐”时总是微笑着的,这除了受到老先生的笑的感染之外,还因为大家都明白那两个引号的意思。
自虐不加引号时,给人种种可怕的联想;而一旦被戴上一对引号,它的意义立刻有了新的引申。在“自虐”的陆氏定义背后,一股强烈的求知欲呼之即出,这一点也许陆老先生本人也还未曾意识到,因为求知已经成为他“自虐”的原动力,“自虐”式的学习已经成为渗透在他生命中的无意识。当他一再强调那晚让他着迷的“只是”一本个人传记而非重要的学术专著时,他又向我们传递出一个隐含信息:求知欲的激起是不以其对象在世俗眼中的标准作衡量的。也许大多数人都会认为一本传记的学术价值显然无法与一本专著相提并论,但这对于一个为学问而学问的学习者而言又有什么关系呢?其实更多时候,我们真的应该作为一个单纯的学习者而学习,而不是作为某某专业的研究生而学习。毕竟,知识不等同于专业,而学习是一辈子的事。
此外,陆老先生的乐趣也是值得思考的。我没有做过统计,但是这一点必然是肯定的——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因学习而产生快乐有趣之享受的,总有人在思考的苦海中迷失无以摆渡。倘若如此,学问将成为一件可悲的事。幸好,还有诸如“豁达”、“乐观”之类的字眼,提醒我们不要放弃。如果痛苦可以转化为享受,如果真的可以痛并快乐着,那么“自虐”一下又何妨?然而,我们应该到哪里去寻找那个转折点?应该如何把持痛与乐的平衡?没有人给过明确的答案,而那个可能存在的答案也许有太多的假设,尽管如此,不要害怕,不要放弃!“路漫漫其修远兮”,在求知的长途旅行中,快乐就像路边的小花藏在荆棘丛中,“自虐”者的鲜血会滋润她的美丽。
最后,陆老先生犀利地批判了复旦学子的“小资”情调,他没有提到上外,想来他只是不想做无意义的重复。这似乎与他的“自虐”远去了些,现在重提却明白了两者无关之后的有关:陆老的“自虐”不正是在与“小资”的对比中凸现出来的吗?熬夜看书本没有什么噱头,但是偏偏(也许是无意)要戴上“自虐”的帽子,除了修辞的成分,还可以解读出一丝幽默的无奈。在这个动辄“酷毙了”、“帅呆了”的年代,平实的语言无法“吸引眼球”,于是熬个夜看个书就不得不叫做“自虐”。陆老先生这么说,好像也有了迎合大众“小资”审美需求的意思。那么,让我们也时尚地“小资”一回,“自虐”一回吧!
追寻
陈宝莲
个人以为,“自虐”在此,并不是真的指以极其残忍的方式在肉体上或者精神上自我虐待,而是说在学习上要刻得起苦,下得起功夫,以至于达到了近乎自虐的程度。任何人要想有所成就,要想获得成功,没有一点自虐精神恐怕是不行的。很小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听说过“ 凿壁偷光 ” 、“ 囊萤 夜读 ”的故事,这算得上自虐的先例吧。远的不说,就说说我们自己。回想去年考研的那段日子,我想大家都应该还有刻骨铭心的记忆。为了实现心中梦想,开启成功之门,有哪一位没有为这场考试奋斗,拼搏,甚至自虐过?早起晚睡,争分夺秒,把自己埋在厚厚的书堆里,抵制一切外在的精彩、诱惑和内在的懈怠、压抑,这难道不是自虐吗?然而在这自虐的过程中,我们也得到了相当的满足感与乐趣。又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得到了师长朋友的鼓励,更为重要的是,学得了许多新的一生受用不尽的知识。想到这,那一点点自虐根本算不上什么了,因为那自虐换来的乐趣是什么也替代不了的!
在巨大压力和梦想的双重作用下,我们尚能自虐一点点,然而只要稍微轻松一点,我们就会不自觉地降低学习要求和学习强度,优待自己。此时,自虐的精神更要提倡。虽然我们已经跨过了一个门槛,但这仅仅是一个门槛而已,未来目标的实现还需不懈的努力与追求。而有了自虐的精神,或头脑里有了这个概念,我们就能在舒适的环境里克制自己的惰性,不断地提醒自己,磨练自己,精神抖擞地继续奋然前行。正所谓“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也!在这自虐的过程中,我相信我们也必然会收获一种不言而喻的愉悦感,而这种愉悦感并不比舒适的生活所带来的乐趣要差,相反,却是妙不可言,无可替代的。真正体会到这种乐趣的人,对他而言,那种自虐的过程已不再是自虐了,而是一种异乎寻常的超然的享受。
我想,也愿意,追寻这种 “自虐之乐”,不在乎要付出多少代价!
自虐 ”还是“自律”?
钟淑敏
陆谷孙先生于十月十五日在逸夫会堂对上外学子谆谆教导,看书要欲罢不能,为学当有“自虐”的精神。先生还举自己读书废寝为例。但我以为上外以女生居多,让众多青春亮丽的女孩子来自虐,是会让人心痛的。要做学问,自虐不但是不可取的,其后果往往是具有破坏性的。中科院有位教授年轻有为,在软件,硬件条件和专业研究上都是优秀人才,一人能承担需要三个行家才能完成的工作。他是典型的学习狂、工作狂,逢攻坚时刻可以不吃不喝,日以继夜,夜以继日地工作。可是他经常打针,浑身不舒服,全身各个器官,甚至HIV都检查过了,还是没查出什么问题。其实问题就在于他的自虐,在于过分透支了精力和体力。
上外女生多,上外女生青春亮丽,但上外女生不让须眉。我们的学术成果,我们的工作能力,在沪上,乃至全国都是有口皆碑的。但我们不自虐,我们靠的是自律。我们深知语言是工具,地道的口语,精湛的听力只是我们的基本素质。博览古今,通晓中外,才能做好不同语言文化交流的桥梁。所以我们勤奋刻苦,力求不断提高。我们深知我们代表着上外,一篇译文的质量,一次授课的效果,都会影响社会对学校的评价,所以我们认真做好接到的每一份工作,没有丝毫的马虎。然而我们更深知没有健康的体魄,就不能进行系统深刻的学习,就承担不起艰巨的工作任务,所以我们善待自己的身体,运动场上、球类馆里留下了我们飒爽的英姿。我们还是妙龄的女生,我们爱美,所以我们也爱装扮一下自己,装扮出一个多彩的世界。
我们需要自虐吗
草原的星空
“自虐”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即“苦”的思想。古来自有“寒窗苦读”,“学海无涯苦作舟”等语。读书被视为一桩苦事,却不得不为之。而在西方文化中,享受现世的快乐是一大主题。“ pursuit of happiness”被视为人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之一。读书求学是乐事。
我认为读书有两种,一种是作为谋生的手段,具有功利色彩。“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如应付各类考试,考级,考证等。考研是最好的例子。对于考前的生活,想必大家都有“曾经沧海难为水”之感。为了在考试中取得高分,进入理想的学府深造,多少人挑灯夜战,薄雾晨读,不断透支体力,脑力,自虐的可以。它是苦的,因为我们不得不看许多不想看的书,放弃我们在这期间想做的事。在这关键时刻,我们确实需要一种自虐精神来支撑我们坚持到最后。
而另一种读书则是自我的陶冶,在精神王国中的畅游。它决非苦事,而是身心的愉悦。就像通宵看一场电影一样,为自己喜欢看的书废寝忘食,为一个感兴趣的课题彻夜难眠,为一个有趣的极富创造性的实验忘了周围的一切谈得上是自虐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在激情面前,我们不需要自虐。
现代的生活方式日趋多元化,这是一个自由选择的时代。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并不是每个研究生毕业后在今后都从事学术研究的。研究生阶段更是一种对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对处事能力的锻炼,知识面的扩充。如果个人对学术研究深感兴趣,以此为乐,那么尽可以徜徉书海,寒夜点灯,孜孜以求。但这决非是自虐的过程,而是陶醉。相反,如果对学术兴趣不大,仅是把它作为个人发展的敲门砖,以我个人之见,则没有必要自虐苦学。现在正值年富力强之时,完全可以尝试其他的选择,找到自我的兴趣所在。
我们这一代的学生被称为新新人类,我们似乎缺乏五六十年代学生的热血沸腾,吃苦耐劳的精神,没有八十年代学生的理想主义和浪漫色彩,我们追求生活的舒适和物质利益,而缺少专研苦读的自虐精神。但是,事实上,我们这一群八十年代出生的孩子远非大家想象中的“小公主”、“小皇帝”。我们是计划生育后的第一批孩子,孤独是几乎每个人都曾经有过得体验。我们出生于生育高峰期,从小到大,经历了一次又一次考试的洗礼和激烈的竞争。经历了高校扩招,进大学时早已没有了以往大学生们所拥有的天之骄子的优越感;紧接着便是人才市场的供大于求,在讲求实际的市场面前,我们困惑,我们无奈。我们被批评为缺乏实际经验,动手能力弱等等,因此许多同学不得不抽出许多课余时间去做兼职,实习来积累社会经验,提高竞争力;我们又经历了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和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阵痛,为了学费和生活费,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一些学生不得不各处打工赚钱。我们何尝不羡慕以往大学生们的清净的学生生活呢?没有过多的经济和就业的压力,学生所做的就是把几乎全部精力投入学习科研。但是时代在变,我们永远不可能回到那样的生活状态。许多同学说每天好忙好累,难得有属于自己的清闲的时间。也许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一直在“自虐”。我们要做的是适时地给自己减压,放飞心情。
以上是我关于“自虐”的一点异议,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自虐”精神
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一些研究生在学期间心态浮躁,边搞副业边学习,对自己的专业和科研投入的精力非常有限。陆教授提出的“自虐”精神无疑是一种有力的鞭策。本科阶段我们的任务是打下扎实的基础,培养学习的能力,而研究生阶段应着重培养研究和创新能力。然而不管我们研究的领域是多么专业,只有在知识广博的基础上,我们的眼光才能放远,我们的研究才能深入。严谨、求实和创新是做研究必备的素质。在治学态度上我们需要一种“草根精神”,在某种程度上把学术活动看成是一种职业,尽心敬业地去对待。此外我们应该有“大局观”,有兼容并包的精神,善于以“它山之石”来攻“己山之玉”。
而且语言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不仅仅是思维的外衣、交际的工具。同时,文化又深深地植根于语言。不了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就不可能掌握所学的语言。如果缺乏这种全身心投入的“自虐”精神,恐怕很难在浩瀚的语言、文化研究中有所作为。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以及新事物、新观念的不断涌现,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要及时地了解本学科本专业的发展前沿,而且对其他相关研究领域尤其是新兴的行业也要有一定的涉猎。此时我们更加需要这种全身心投入的“自虐”精神,否则我们的研究就会落伍,滞后于时代发展的步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当今的学术环境下,陆教授的“自虐”精神不仅为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敲响了警钟,而且提供了一个令人终身受益的建议。
② 自虐是什么意思
自虐是一种自己伤害自己的行为,是一种主客同体的虐待,它属于自己制造痛苦自己接受的行为,即施虐的主体又是受虐的客体,受虐的客体同样是施虐的主体。
自虐按照人们接受的意愿来可以划分出主动型自虐和被动型自虐两种。主动型自虐是指受虐者心甘情愿地、主动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的自虐活动。被动型自虐是指自己被迫同意自己伤害自己的虐待行为。事实上,绝大多数的自虐是在受虐者无意识地、非心甘情愿地或被逼迫胁从的情况下进行的自虐行为。
(2)自虐的旅行扩展阅读
流行“自虐”这个词是来自于明星名人们因自己谦虚的关系而拿出“自虐”这个招数,让更多的人注意自己,比如为电影电视剧促销推广等做法。就连旅行社也在他们的旅游线路中推出“自虐游”,来吸引顾客。
还有一些人竟然上网发表一些自虐、施虐经验或是发表一些“自虐自残”的图片,和更多的人进行交流,并成立自己专门的网站、俱乐部。这样滥用“自虐”进行炒作,不利于人们心理健康。
一些人是知道自己有自虐心理或倾向的,自虐的人从来都不会向他人透露自己的心声,有些人担心他人知道后,会笑话或是不理解他们的做法,遭到他人的异议。因此,他们总是在默默承受着自虐带来的快感。但作为家人或是朋友要在发现问题后,及时帮助患者走出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
③ 一个人旅行是自虐吗
准确的说是自律
④ 自虐和自残的区别
一般是取向问题,自残,就是自己伤害自己,但是也有可能是无奈或者是不经意间。
自虐,那就有可能是心理问题,趋向歪曲不正确,乃至有变态心理疾病。
自残不一定是自虐,但是自虐的最后结果肯定是自残1
⑤ 自虐症的症状有哪些
■核心提示 美国心理学家彼特认为:世界上大概有一半人具有自虐狂倾向,他们觉得自己浑身都是缺点,事事与愿望相违背,丧失自信心,心甘情愿让别人压在自己头上。 最近很流行“自虐”这个词,明星们动不动就拿出“自虐”这个招数,让更多的人 注意自己,就连旅行社也在他们的旅游线路中推出“自虐游”,来吸引顾客。还有一些人竟然上网发表一些自虐、施虐经验或是发表一些“自杀自虐自残”的图片,和更多的人进行交流,并成立自己专门的网站、俱乐部。长春市心理医院首席专家、长春市心理卫生研究所所长郑晓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样滥用“自虐”进行炒作,不利于人们心理健康。 自虐的人不愿敞开自己的心扉 裴女士自从和丈夫离婚后,总觉得自己什么都干不了,认为离婚过错完全在于自己,终日郁郁寡欢。一次她在做针线活时,无意中用针扎了自己一下,当时她感到这种感觉很美妙,让她觉得很舒服。于是每隔几天,她就用针扎自己。时间长了,她感到光扎针也不过瘾了,于是她就尝试着把第一根针埋到体内,她感觉针在自己体内的感觉比针刺更好,就这样,每隔五六天,她就把一根针埋到自己的体内,直到最后一根针扎到她的坐骨神经上,不能让她正常走路,她才到医院进行治疗。当时她的体内已经埋下了30多根针了。 一些人是知道自己有自虐心理或倾向的,郑晓华教授告诉记者说,自虐的人从来都不会向他人透露自己的心声,有些人担心他人知道后,会笑话或是不理解他们的做法,遭到他人的异议。因此,他们总是在默默承受着自虐带来的快感。像裴女士这样的患者,要不是因为针影响了她的正常生活,她是不会向他人求救的。但作为家人或是朋友要在发现问题后,及时帮助患者走出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 自律、自残不等于自虐 有些人在面临考试时,就会彻夜地学习,不按时休息或是吃饭;有的人为了减肥而控制自己的食欲,即使饿了也不吃;或是和恋人分手时,就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方法,如:用烟头烫、不吃饭、不睡觉、用针扎,目的是想让对方自责,能够回心转意。郑教授说,其实这些做法都不是自虐的表现,只是一种自律和自残的表现。真正意义上的自虐和这些行为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自虐有躯体自虐和精神自虐,是当心情郁闷时,自己加于自身的行为或方式,是一种非常态心理。自虐者多数对自己不认同,有对自己进行惩罚的意思,并且用其他的方法很难摆脱,他们获得的是精神上的快感,自虐者不敢说“不”或是“痛”。而自残和自律是带有一定的目的性的,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是目标而暂时需要承受的痛苦。 千万不要模仿自虐 张先生无意中听到了朋友讨论自虐网站的事情,出于好奇他也浏览了自虐网站。当时看到一些自虐的照片和帖子他还觉得这样做的人,真是愚蠢、有病甚至是变态。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自己在工作上犯了个很大的错误,受到了单位领导严厉的指责,并且在全公司进行了点名批评,他无法排解自己心中的苦闷,忽然想到了在网上看到的用刀扎腿的照片。于是他就迅速找到自己的水果刀,狠狠心,扎了下去,第一次他觉得很疼,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好,但是慢慢的,他觉得不再有刀痛的感觉,反而有刀滑过皮肤的凉意,很爽。后来每十天左右,他就迫不及待的感受一下那丝丝“凉意”。 郑教授说,很多自虐的人都是通过模仿学会自虐的,现在出现的这种网站、帖子,大家不要轻易地去看甚至模仿,容易使大家产生不好的心理暗示。另外,每个人对这种做法的感受是不一样的,照着做了,可能寻求不到你要的快感,更容易让你产生后悔的心理,自卑感进一步加重,从而进入一种恶性循环的怪圈当中。 倾诉会让你彻底摆脱自虐 一位经常自虐的网友在网上发表帖子说,“当精神自虐尚不能得以解脱当下的痛苦时,肉体就成了连自己也讨厌的行尸走肉。于是就折磨自己的身体,用酒精麻醉神经,用烟雾熏黑肺部,用饥饿折磨肠胃,用疯狂熬夜销蚀神形,除了吸毒,十八般酷刑无不用其极,只恨自己为什么还不死。” 郑教授说,有自虐心理的人是很痛苦的,都想及早摆脱这种自虐心理。但仅仅用砸东西、大喊大叫等方式来排解是不够的,能够彻底摆脱这种感受的方法是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凡事都不要苛求自己,要学会客观、全面地分析和看待问题,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与人沟通,把自己心中的困惑、不满都向他人说出来,宣泄出来,就能够避免自虐心理和自虐倾向的发生。 郑教授说,有自虐倾向和自虐心理的人并不可怕,也不要封闭自己,当个人无法摆脱这种心理时,一定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帮助下是完全可以摆脱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的,不要讳疾忌医。
采纳哦
⑥ 我有自虐症怎么办
不晓得 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感觉
■核心提示
美国心理学家彼特认为:世界上大概有一半人具有自虐狂倾向,他们觉得自己浑身都是缺点,事事与愿望相违背,丧失自信心,心甘情愿让别人压在自己头上。
最近很流行“自虐”这个词,明星们动不动就拿出“自虐”这个招数,让更多的人
注意自己,就连旅行社也在他们的旅游线路中推出“自虐游”,来吸引顾客。还有一些人竟然上网发表一些自虐、施虐经验或是发表一些“自杀自虐自残”的图片,和更多的人进行交流,并成立自己专门的网站、俱乐部。长春市心理医院首席专家、长春市心理卫生研究所所长郑晓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样滥用“自虐”进行炒作,不利于人们心理健康。
自虐的人不愿敞开自己的心扉
裴女士自从和丈夫离婚后,总觉得自己什么都干不了,认为离婚过错完全在于自己,终日郁郁寡欢。一次她在做针线活时,无意中用针扎了自己一下,当时她感到这种感觉很美妙,让她觉得很舒服。于是每隔几天,她就用针扎自己。时间长了,她感到光扎针也不过瘾了,于是她就尝试着把第一根针埋到体内,她感觉针在自己体内的感觉比针刺更好,就这样,每隔五六天,她就把一根针埋到自己的体内,直到最后一根针扎到她的坐骨神经上,不能让她正常走路,她才到医院进行治疗。当时她的体内已经埋下了30多根针了。
一些人是知道自己有自虐心理或倾向的,郑晓华教授告诉记者说,自虐的人从来都不会向他人透露自己的心声,有些人担心他人知道后,会笑话或是不理解他们的做法,遭到他人的异议。因此,他们总是在默默承受着自虐带来的快感。像裴女士这样的患者,要不是因为针影响了她的正常生活,她是不会向他人求救的。但作为家人或是朋友要在发现问题后,及时帮助患者走出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
自律、自残不等于自虐
有些人在面临考试时,就会彻夜地学习,不按时休息或是吃饭;有的人为了减肥而控制自己的食欲,即使饿了也不吃;或是和恋人分手时,就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方法,如:用烟头烫、不吃饭、不睡觉、用针扎,目的是想让对方自责,能够回心转意。郑教授说,其实这些做法都不是自虐的表现,只是一种自律和自残的表现。真正意义上的自虐和这些行为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自虐有躯体自虐和精神自虐,是当心情郁闷时,自己加于自身的行为或方式,是一种非常态心理。自虐者多数对自己不认同,有对自己进行惩罚的意思,并且用其他的方法很难摆脱,他们获得的是精神上的快感,自虐者不敢说“不”或是“痛”。而自残和自律是带有一定的目的性的,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是目标而暂时需要承受的痛苦。
千万不要模仿自虐
张先生无意中听到了朋友讨论自虐网站的事情,出于好奇他也浏览了自虐网站。当时看到一些自虐的照片和帖子他还觉得这样做的人,真是愚蠢、有病甚至是变态。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自己在工作上犯了个很大的错误,受到了单位领导严厉的指责,并且在全公司进行了点名批评,他无法排解自己心中的苦闷,忽然想到了在网上看到的用刀扎腿的照片。于是他就迅速找到自己的水果刀,狠狠心,扎了下去,第一次他觉得很疼,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好,但是慢慢的,他觉得不再有刀痛的感觉,反而有刀滑过皮肤的凉意,很爽。后来每十天左右,他就迫不及待的感受一下那丝丝“凉意”。
郑教授说,很多自虐的人都是通过模仿学会自虐的,现在出现的这种网站、帖子,大家不要轻易地去看甚至模仿,容易使大家产生不好的心理暗示。另外,每个人对这种做法的感受是不一样的,照着做了,可能寻求不到你要的快感,更容易让你产生后悔的心理,自卑感进一步加重,从而进入一种恶性循环的怪圈当中。
倾诉会让你彻底摆脱自虐
一位经常自虐的网友在网上发表帖子说,“当精神自虐尚不能得以解脱当下的痛苦时,肉体就成了连自己也讨厌的行尸走肉。于是就折磨自己的身体,用酒精麻醉神经,用烟雾熏黑肺部,用饥饿折磨肠胃,用疯狂熬夜销蚀神形,除了吸毒,十八般酷刑无不用其极,只恨自己为什么还不死。”
郑教授说,有自虐心理的人是很痛苦的,都想及早摆脱这种自虐心理。但仅仅用砸东西、大喊大叫等方式来排解是不够的,能够彻底摆脱这种感受的方法是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凡事都不要苛求自己,要学会客观、全面地分析和看待问题,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与人沟通,把自己心中的困惑、不满都向他人说出来,宣泄出来,就能够避免自虐心理和自虐倾向的发生。
郑教授说,有自虐倾向和自虐心理的人并不可怕,也不要封闭自己,当个人无法摆脱这种心理时,一定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帮助下是完全可以摆脱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的,不要讳疾忌医。
⑦ 自虐的危害
概述
流行来“自虐”这个词是自来自于明星名人们因自己谦虚的关系而拿出“自虐”这个招数,让更多的人注意自己,比如为电影电视剧促销推广等做法。就连旅行社也在他们的旅游线路中推出“自虐游”,来吸引顾客。还有一些人竟然上网发表一些自虐、施虐经验或是发表一些“自杀自虐自残”的图片,和更多的人进行交流,并成立自己专门的网站、俱乐部。这样滥用“自虐”进行炒作,不利于人们心理健康。
⑧ 为什么人会自虐
美国心理学家彼特认:世界上大概有半人具有自虐狂倾向们觉得自己浑身都缺点事事与愿望相违背丧失自信心心甘情愿让别人压自己头上
近流行自虐词明星们动动拿出自虐招数让更多人
注意自己连旅行社也们旅游线路推出自虐游来吸引顾客还有些人竟上网发表些自虐、施虐经验或发表些自杀自虐自残图片和更多人进行交流并成立自己专门网站、俱乐部长春市心理医院首席专家、长春市心理卫生研究所所长郑晓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样滥用自虐进行炒作利于人们心理健康
自虐人愿敞开自己心扉
裴女士自从和丈夫离婚总觉得自己都干了认离婚过错完全于自己终日郁郁寡欢次做针线活时无意用针扎了自己下当时感种感觉美妙让觉得舒服于每隔几天用针扎自己时间长了感光扎针也过瘾了于尝试着把第根针埋体内感觉针自己体内感觉比针刺更好样每隔五六天把根针埋自己体内直根针扎坐骨神经上能让正常走路才医院进行治疗当时体内已经埋下了30多根针了
些人知道自己有自虐心理或倾向郑晓华教授告诉记者说自虐人从来都会向人透露自己心声有些人担心人知道会笑或理解们做法遭人异议因此们总默默承受着自虐带来快感像裴女士样患者要因针影响了正常生活会向人求救作家人或朋友要发现问题及时帮助患者走出种良心理状态
自律、自残等于自虐
有些人面临考试时会彻夜地学习按时休息或吃饭;有人了减肥而控制自己食欲即使饿了也吃;或和恋人分手时会采取些极端方法:用烟头烫、吃饭、睡觉、用针扎目想让对方自责能够回心转意郑教授说其实些做法都自虐表现只种自律和自残表现真正意义上自虐和些行有本质上区别自虐有躯体自虐和精神自虐当心情郁闷时自己加于自身行或方式种非常态心理自虐者多数对自己认同有对自己进行惩罚意思并且用其方法难摆脱们获得精神上快感自虐者敢说或痛而自残和自律带有定目性了达某种目或目标而暂时需要承受痛苦
千万要模仿自虐
张先生无意听了朋友讨论自虐网站事情出于好奇也浏览了自虐网站当时看些自虐照片和帖子还觉得样做人真愚蠢、有病甚至变态过了长段时间自己工作上犯了大错误受了单位领导严厉指责并且全公司进行了点名批评无法排解自己心苦闷忽想了网上看用刀扎腿照片于迅速找自己水刀狠狠心扎了下去第次觉得疼没有想象样好慢慢觉得再有刀痛感觉反而有刀滑过皮肤凉意爽来每十天左右迫及待感受下丝丝凉意
郑教授说多自虐人都通过模仿学会自虐现出现种网站、帖子大家要轻易地去看甚至模仿容易使大家产生好心理暗示另外每人对种做法感受样照着做了能寻求要快感更容易让产生悔心理自卑感进步加重从而进入种恶性循环怪圈当
倾诉会让彻底摆脱自虐
位经常自虐网友网上发表帖子说当精神自虐尚能得解脱当下痛苦时肉体成了连自己也讨厌行尸走肉于折磨自己身体用酒精麻醉神经用烟雾熏黑肺部用饥饿折磨肠胃用疯狂熬夜销蚀神形除了吸毒十八般酷刑无用其极只恨自己还死
郑教授说有自虐心理人痛苦都想及早摆脱种自虐心理仅仅用砸东西、大喊大叫等方式来排解够能够彻底摆脱种感受方法提高自己自信心凡事都要苛求自己要学会客观、全面地分析和看待问题还有更重要点要学会与人沟通把自己心困惑、满都向人说出来宣泄出来能够避免自虐心理和自虐倾向发生
郑教授说有自虐倾向和自虐心理人并怕也要封闭自己当人无法摆脱种心理时定要及时医医生帮助下完全摆脱种良心理状态要讳疾忌医
希望能帮到您
⑨ 自虐是什么
自虐
按照虐待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来划分,虐待可以划分为“他虐”与“自虐”两大类。他虐是主体施虐,客体受虐,主体与客体是两个不同的个体。在虐待活动中,他虐是占有一定数量的虐待行为。他虐比较直观,易被人们注意和了解,也比较容易制止和杜绝。而自虐是一种自己伤害自己的行为,是一种主客同体的虐待。它属于自己制造痛苦自己接受的行为,即施虐的主体又是受虐的客体,受虐的客体同样是施虐的主体。
顾名思义,自己折磨自己,如故意去看自己觉得难以接受的作品等。
自虐按照人们接受的意愿来可以划分出主动型自虐和被动型自虐两种。主动型自虐是指受虐者心甘情愿地、主动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的自虐活动。
主动型自虐
一般多是自己虐待自己,自己动手折磨自己。性偏离中的自虐狂,为了追求瞬间的快感,在手淫时,自己勒紧颈部使自己处于轻度窒息状态,以增加性快感,最后可能导致“性缢死”。还有吸食毒品、吸烟、酗酒等等均属于自找痛苦的行为。
被动型自虐
是指自己被迫同意自己伤害自己的虐待行为。事实上,绝大多数的自虐是在受虐者无意识地、非心甘情愿地或被逼迫胁从的情况下进行的自虐行为。也可以说,受虐者迫于某种利益、习俗或权势的诱惑威胁,不得不接受的自虐。这些自虐,实质上存在“他虐”的成分,是属于变相的自虐行为。
很多极限运动爱好者也把自己所喜好的运动戏称为自虐。此外,也常见“爱情即是自虐”的说法。
最近很流行“自虐”这个词,明星们动不动就拿出“自虐”这个招数,让更多的人注意自己,就连旅行社也在他们的旅游线路中推出“自虐游”,来吸引顾客。还有一些人竟然上网发表一些自虐、施虐经验或是发表一些“自杀自虐自残”的图片,和更多的人进行交流,并成立自己专门的网站、俱乐部。长春市心理医院首席专家、长春市心理卫生研究所所长郑晓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样滥用“自虐”进行炒作,不利于人们心理健康。
自虐的人不愿敞开自己的心扉
裴女士自从和丈夫离婚后,总觉得自己什么都干不了,认为离婚过错完全在于自己,终日郁郁寡欢。一次她在做针线活时,无意中用针扎了自己一下,当时她感到这种感觉很美妙,让她觉得很舒服。于是每隔几天,她就用针扎自己。时间长了,她感到光扎针也不过瘾了,于是她就尝试着把第一根针埋到体内,她感觉针在自己体内的感觉比针刺更好,就这样,每隔五六天,她就把一根针埋到自己的体内,直到最后一根针扎到她的坐骨神经上,不能让她正常走路,她才到医院进行治疗。当时她的体内已经埋下了30多根针了。
一些人是知道自己有自虐心理或倾向的,郑晓华教授告诉记者说,自虐的人从来都不会向他人透露自己的心声,有些人担心他人知道后,会笑话或是不理解他们的做法,遭到他人的异议。因此,他们总是在默默承受着自虐带来的快感。像裴女士这样的患者,要不是因为针影响了她的正常生活,她是不会向他人求救的。但作为家人或是朋友要在发现问题后,及时帮助患者走出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
自律、自残不等于自虐
有些人在面临考试时,就会彻夜地学习,不按时休息或是吃饭;有的人为了减肥而控制自己的食欲,即使饿了也不吃;或是和恋人分手时,就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方法,如:用烟头烫、不吃饭、不睡觉、用针扎,目的是想让对方自责,能够回心转意。郑教授说,其实这些做法都不是自虐的表现,只是一种自律和自残的表现。真正意义上的自虐和这些行为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自虐有躯体自虐和精神自虐,是当心情郁闷时,自己加于自身的行为或方式,是一种非常态心理。自虐者多数对自己不认同,有对自己进行惩罚的意思,并且用其他的方法很难摆脱,他们获得的是精神上的快感,自虐者不敢说“不”或是“痛”。而自残和自律是带有一定的目的性的,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是目标而暂时需要承受的痛苦。
千万不要模仿自虐
张先生无意中听到了朋友讨论自虐网站的事情,出于好奇他也浏览了自虐网站。当时看到一些自虐的照片和帖子他还觉得这样做的人,真是愚蠢、有病甚至是变态。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自己在工作上犯了个很大的错误,受到了单位领导严厉的指责,并且在全公司进行了点名批评,他无法排解自己心中的苦闷,忽然想到了在网上看到的用刀扎腿的照片。于是他就迅速找到自己的水果刀,狠狠心,扎了下去,第一次他觉得很疼,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好,但是慢慢的,他觉得不再有刀痛的感觉,反而有刀滑过皮肤的凉意,很爽。后来每十天左右,他就迫不及待的感受一下那丝丝“凉意”。
郑教授说,很多自虐的人都是通过模仿学会自虐的,现在出现的这种网站、帖子,大家不要轻易地去看甚至模仿,容易使大家产生不好的心理暗示。另外,每个人对这种做法的感受是不一样的,照着做了,可能寻求不到你要的快感,更容易让你产生后悔的心理,自卑感进一步加重,从而进入一种恶性循环的怪圈当中。
倾诉会让你彻底摆脱自虐
一位经常自虐的网友在网上发表帖子说,“当精神自虐尚不能得以解脱当下的痛苦时,肉体就成了连自己也讨厌的行尸走肉。于是就折磨自己的身体,用酒精麻醉神经,用烟雾熏黑肺部,用饥饿折磨肠胃,用疯狂熬夜销蚀神形,除了吸毒,十八般酷刑无不用其极,只恨自己为什么还不死。”
郑教授说,有自虐心理的人是很痛苦的,都想及早摆脱这种自虐心理。但仅仅用砸东西、大喊大叫等方式来排解是不够的,能够彻底摆脱这种感受的方法是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凡事都不要苛求自己,要学会客观、全面地分析和看待问题,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与人沟通,把自己心中的困惑、不满都向他人说出来,宣泄出来,就能够避免自虐心理和自虐倾向的发生。
郑教授说,有自虐倾向和自虐心理的人并不可怕,也不要封闭自己,当个人无法摆脱这种心理时,一定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帮助下是完全可以摆脱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的,不要讳疾忌医。
⑩ 旅行博主经历的身体上的折磨有哪些
一言难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