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自驾旅行 » 癸卯旅行记

癸卯旅行记

发布时间: 2021-02-13 20:44:51

❶ 沈麟士的竹墩沈·鲍山钱

藏书的世代相传实际就是书香门第的延续。剖析湖州的人才现象,人们惊讶地发现有许多名人出自世世翰墨、代代书香的家族。绵延千余载而不绝,代有名人的世家则首推沈姓。
湖州城的东南方向,菱湖西北两公里处,有一处地势略显高爽的村落,村名竹墩。竹墩人相传:古时,这里有6个凸起于沼泽之上的土墩,“竹”字有6划,竹依靠笋而生生不息,方音中“笋”又与“沈”同音,所以当他们的祖先从武康迁居过来时,便称此地为“竹墩”,希望家族能够兴旺发达。
如今的竹墩,和江南富庶地区的其它古村落一样,水泥新房包围着青砖老屋,清溪环碧,溪上的状元、养富、寺前等古桥,还有卧地的石柱、石碑依稀珍藏着这个小镇般的大村落的往昔气度。曾经气势宏大的沈氏宗祠,如今已被桑林覆盖。寻根访祖的天下沈氏后人,只能依稀寻觅过往的显赫。
好在竹墩出来的名人已是多过竹墩的竹子。出门闯天下的沈家人每逢年节总不忘按竹墩的习俗在门前高挂“竹墩沈”的红灯笼,恭恭敬敬地翻一翻那厚厚的一迭《竹墩沈氏家谱》。
《竹墩沈氏家谱》开卷便是南朝教育家沈麟士的《述沈氏祖德碑记》,在中国8000余种家谱中这也算得上是特例了。一般家谱,那怕是再寒微的家族,都要请有功名的人来写序,本族无人的话,就请地方官员或是异姓有功名的乡绅来捉刀。“天下沈氏出武康”、“天下沈氏出竹墩”的大族,要论文治武功和官阶大小,沈氏一门,前有封侯的沈约,后有榜眼沈树本,至于将军、翰林、巡抚之类的官员不计其数,却由一个教书先生来肇端族谱,而且世代不易。户因何在?
沈麟士修谱的那个时代正是讲究门阀等第的南朝,士族与庶族界限分明;就是士族之间,也有品第之分,王、谢世家端居榜首。武康沈氏家族虽然源出于东汉济阳太守沈戎,其后也世代为官,不过多为武将,在魏晋尚文鄙武的风气下,总有点抬不起头来。沈驎士则是沈氏家族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儒士。
兴文重教,实为沈氏家族长盛不衰的不二法门。沈麟士虽为布衣,但织帘抄书,以学问和教学为乐的风范,却永为沈氏后人所景仰效仿。
从沈戎迁居武康到初唐的六百年间,“武康沈”人才鼎盛。见史传者一百五十八人,其中三十八人有正传,一百二十人附传,另有皇后三人皇妃五人。
中晚唐时期,湖州东乡的陂塘搂港体系逐渐完善,东苕溪以东的湿地成为移民垦殖的沃土。“武康沈”的主脉便从余英溪畔迁徙至东林山下,在竹墩及其周遭的村落开启沈氏宗脉新的篇章。
继南朝齐梁间“武康沈”文化人才管涌喷发以后,到了清朝康熙年间,“竹墩沈”也迎来了她的鼎盛时期。开启这一时期的便是一位居家课艺的翰林沈三曾。康熙十五年(1676年),沈涵、沈三曾兄弟同榜进士,同人翰林。沈涵曾任福建学政,督学兴学于外省。沈三曾丁忧归里后,便潜心教授子侄读书。到了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沈三曾的儿子沈树本高中榜眼,授编修,不久便以奉亲养老辞官回到湖州,主持安定书院几十年。沈三曾的孙儿沈荣仁、沈荣光、沈咸熙也连捷进士,成为翰林院的青年才俊。
与此同时,竹墩的沈炳震、炳巽兄弟,虽然功名不著,但学术成就斐然。前者有《唐书合钞》、后者有《水经注集释订讹》等著作传世。
武康镇旁有前溪,竹墩村边有清溪。两溪与东苕溪相连,“武康沈”与“竹墩沈”文脉相通。康熙四十八年,德清人徐倬主持双溪唱和,两地参与的沈姓文人多达三十余人,可谓隽秀云集,冠盖一方。
1911年11月5日,湖州教育会会长、竹墩人沈谱琴和湖州鲍山人、湖州府中学堂督学钱恂率领中学堂的学生军发动起义,驱走了清朝官员,宣布湖州光复。1916年,北京大学教授湖州鲍山人钱玄同(钱恂之弟)和竹墩人沈尹默(沈谱琴族侄)担任《新青年》主编,扛起了“新文化运动”的大旗。在中国近代的风起云涌中,“竹墩之沈”续写风流,“鲍山之钱”新开篇章。
钱姓,也是湖州的著姓之一。据谈钥的《嘉泰吴兴志》记载,西汉谏议大夫钱林徙居乌程梓山(大致在今雉城镇西北一带)。到了东晋南朝时期,钱姓已成为与沈、姚、丘、钮并列的江表望族,“晋宋及陈世,有王、侯、牧、守甚众,衣冠之盛如此,而陈昭皇后亦为钱氏,宜为长兴著姓。”
隋唐以后,长兴钱氏逐渐散居湖州境内,迭有名人涌现,如唐朝诗人钱起、高僧道宣、郇国公钱九陇等。
如今天下钱氏多以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王钱镠(Liú)为宗,临安县城内尚有气势宏大的钱王庙,庙内陈列着各地的《钱氏宗谱》。而钱镠一支恰以钱林为四十三代祖。如此说来,天下钱姓的本宗应当在长兴。鲍山钱氏也应当是长兴钱氏的一脉。
鲍山钱氏到了清朝同治年间,出了一位进士,名叫钱振常。钱振常官做到了礼部主事,后来又担任了绍兴、扬州、苏州等地的书院山长,还是光绪帝师翁同龢的乘龙快婿,其学问博洽,显然是被公认了的。偏偏大儿子钱恂的功名只有秀才,举人是屡考不中,实在是家门的一桩憾事。于是对老来才得的小儿子钱玄同(本名师黄),便顾不上疼爱了,亲自督导。小师黄三周岁诵《尔雅》、四岁背《诗经》,九岁学《说文解字》,九岁习作文之法,十岁背《史记》、《汉书》……
就在小师黄在家苦读的时候,比他大上三十四岁的兄长钱恂参加了总理衙门的外交官考试,成为晚清最早的一批职业外交官。钱恂先后担任过驻英、德、俄、法等国使馆的参赞,驻荷兰、意大利的大使,游历了欧、非、亚许多国家,直到 1909年回到湖州,借居潜园。钱恂在国外二十年,大开了眼界。其夫人单士厘的《癸卯旅行记》和《归潜记》被后人评价为:“无论从中国人接受近代思想的深度来看或者从介绍世界艺文学术的广度来看,这两部书在同时代人的同类作品中,超出侪辈甚远。”(钟叔河评语)。
钱恂在变,国内的小师黄也在变,他改号“掇献”了。这时候的钱玄同已是一位英气勃发的少年才子,读了许多革命党人的反清著作,对音韵学也产生了兴趣,“掇献”的名号便与其音韵学的研习有关。钱玄同一生的名号极多,每改一次,就表示他的思想有了新的转变。
钱恂担任过湖北省留日学生监督,他大力推动国内青年自费留学日本。单士厘认为,留日之风是钱恂创议而钱玄同率先实践的。1906年,钱玄同人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
在日本,钱玄同改名“夏”,表明自己反清排满的思想。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并与鲁迅、沈兼士等同为章太炎的人室弟子。
1910年,钱玄同回到国内,在湖州中学堂(后改称省立第三中学,现名湖州中学)担任国文教师。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茅盾当时正在该校就读,一代文豪的生花妙笔为我们留下了钱氏兄弟其时的风姿。
“这年秋老虎特别凶,虽近重九,犹如盛夏。我们常在街上看见钱老先生(钱恂)身穿夏布长衫,手持粗蒲扇,稻孙(钱恂长子)高举洋伞在钱老先生身后,钱夏和钱老先生并排,但略靠后,董大酋则在钱老先生之前。他们一行安步当车,从容潇洒,我不禁想起《世说新语》的一段小故事:陈太丘诣荀朗陵贫俭无仆役。乃使元方(太丘长子)将车,季方持杖从后,长文尚小,载著车中。两者相比,岂不有些相似么?……
“钱夏先生代课时期,曾教我们以‘南中向接好音,法遂遣使问讯吴大将军’开头的史可法《答清摄政王书》,以‘桓公报九世之仇,况仇深于九世;胡虏无百年之运,矧运过于百年’为警句的《太平天国檄文》,也教过黄遵宪(公度)的‘城头逢逢雷大鼓’为起句的《台湾行》,也教了以‘亚东大陆有一士,自名任公其姓梁’为起句的梁启超的《横渡太平洋长歌》。……
“湖州光复,却全仗湖州中学的学生军。沈谱琴也担任湖州军政分司。”
1913年,钱玄同、钱稻孙随就任大总统府顾问一职的钱恂北上。玄同、稻孙都开始在北大任教。这时候竹墩沈氏三兄弟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也先后进入北大任教。谁也不曾料想,竹墩沈与鲍山钱的第三度相会,竟然会为一场影响深远的思想变革准备了一批中坚骨干。
从1913年到1917年,湖州人胡仁源代理北大校长。在他任内持教北大的湖州人有俞同奎、章鸿钊、崔适及“三沈”、“二钱”,除了崔老先生为宿儒外,其余都是留学归来的新派人物。到了1917年,钱振常的学生蔡元培接掌北京大学,又有湖州人朱家骅、沈迈士(也是竹墩人)、徐森玉进入北大任教。这个时候,北京大学总共才只有28位教授。湖州人云集全国最高学府的盛况比起清朝嘉庆六年(1801年)那次“五元会京师,同科五翰林”来毫不逊色,甚至更胜一筹。
更胜一筹,在于“旧教员中如沈尹默、沈兼士、钱玄同诸君,本已开启革新的端绪;自陈独秀君来任学长,……而文学革命,思想自由的风气遂大流行。”(蔡元培《我在教育界的经历》)
陈独秀当时在上海独立支撑《新青年》的编辑出版事宜,沈尹默以故友身份力邀陈应聘北大文科学长一职。《新青年》移至北京出版后,沈尹默、钱玄同与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刘半农六教授担任轮流编辑,《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
《新青年》时期,沈尹默的主要贡献在于文学革命实践和介绍国外各种社会思潮,包括社会主义学说,他的白话诗《月夜》被称为“第一首散文诗而备具新的美德。”
钱玄同则为新文化运动提出了许多响亮的口号,如:“选学妖孽、桐城谬种”,第一次把八股文和桐城派古文定为文学革命的首要否定目标;“汉字革命”,开启了文字改革运动的先河。而深厚的国学功底和语言文字学学术素养,使他的号召“学有本源,话多行话,振臂一呼,影响更大。”(胡适《自传》)。这时候,钱玄同的名号开始启用,不久便响亮得超过了本名。
《新青年》南迁广州以后,北大四沈二钱归于沉寂,潜心于学术世界。钱玄同又改名疑古玄同,致力于文字改革,与另一位湖州人燕京大学教授陆志韦并为语言文字学的泰斗。日寇占领北平后,钱玄同恢复旧名“夏”,以示气节,拒绝伪聘,1939年1月病故。沈尹默则致力于书法艺术及理论的探索,成为廿世纪最杰出的书法大家之一。
有了竹墩沈氏、鲍山钱氏等众多人才辈出的家族,上个世纪的上半叶,湖州人到了外地,一口湖州白是绝对不肯改 的,就象现在的上海人到了别地方仍旧讲上海话一样。不仅 是因为有沈尹默、钱玄同、陆志韦这样的名教授,朱家骅、张乃燕这样的名牌大学校长,当年名教授、名校长的社会影响力可以从蔡元培、李大钊、沈尹默、钱玄同等营救陈独秀出狱一事中看出一斑。更是因为有沈家本、胡惟德、戴季陶、张静江、吴鼎昌等一班高官和朱五楼、王一亭、顾叔苹、沈联芳等一批工商巨子的存在让湖州人傲气得很。
清帝退位的时候,责任内阁十位国务大臣中湖州人占了两位:司法大臣沈家本,外务大臣胡惟德。在接下去的北洋政府中,胡惟德担任过总理,沈迈士的父亲沈瑞麟当过代理外长,章宗祥是大理院院长(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到了国民党统治时期,则有“国民党半个中央”的提法,担任过国民党中央常委、评委的湖州籍人士共有16人。因为国民党的组织部长一职长期由湖州人陈果夫、陈立夫、朱家骅把持,所以又有“蒋家天下陈家党”的说法。国民党元老张静江是孙中山的重要助手,反清讨袁.经费的主要筹款人,也曾经是蒋介石的思想导师。另一位元老戴季陶则一直担任考试院院长。
湖州近现代的人才鼎盛,昭示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潜藏着巨大的社会能量。而当上海开埠,外面世界的各类信息潮水般涌人时,这股潜藏的能量被激发出来。封闭的旧中国被迫打开的窗口——上海,成为湖州各色人等一展身手的舞台。从王佐卿、陆心源投资办厂,王一亭、顾叔苹代理洋商业务始,数代湖州人在上海接受了中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洗礼,在各个领域崭露头角。当年在会文路湖州会馆中济济一堂的,除了政界和工商界的人士外,还有藏书家周庆云、朱孝臧,书画家吴昌硕、钱病鹤,音乐家邱望湘、沈知白,翻译家包玉珂、周越然,摄影家蔡仁抱、刘旭沧,电影编导沈西苓、潘孑农,文物鉴赏家徐森玉、张珩,小说家赵苕狂,戏剧家宋春舫等众多文化名流。裁缝的儿子潘德明,在完成全球第一个孤身周游世界的壮举后,也成了上海湖州同乡组织——湖社中的一员。
湖州人在北京和上海,北南交相辉映,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挥洒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❷ 1903年的大事记

在河南安阳发现甲骨上刻有文字,经金石学家王懿荣研究后后称甲骨文,被英、美人士低价购买,从此大量流失。
袁世凯在天津开办军乐队学校。
上海商务印馆设置编译书局。
岳麓书院改制,与湖南省城大学堂合并成立湖南高等学堂。 1月28日,洪全福、谢缵泰等谋广州举事,事泄失败。
1月29日,湖北留日学生李书城等在东京创办《湖北学生界》杂志。
1月,希特勒的父亲在早晨散步时中风而死。 2月11日 英商与四川矿务局订立合办宁远府金类矿产草约,又与四川保富公司订合办乐山、射洪煤油合同。
2月11日 荷兰银行上海分行开办,行址在黄浦滩。
2月《浙江潮》创刊。 3月27日蔡元培等人创建“四合会”,会旨为研究政治和体育训练。
3月19日 中国第一所高等职业院校“北洋工艺学堂”开学,学校位于天津,首任总办周学熙。
3月29日 由上海科学仪器馆主办,介绍多方面自然科学知识和新工艺、新技术的《科学世界》创刊。 4月8日,中俄《东三省交收条约》到期限,俄拒绝退兵反而增兵800多人重新占领营口。
4月8日,中国留日女学生胡彬夏等在日本发起成立第一个爱国妇女团体“共爱会”。
4月27日,上海各界人士在张园召开拒俄大会,通电反对沙俄新约。
4月27日,中国最早的工科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开学。
4月29日,留日学生组成拒俄义勇队。
4月30日,京师大学堂“鸣钟上学”,声讨沙俄侵略,慷慨拒俄。
4月,道教慈云观在香坊增福街设立。 5月2日,留日学生组建激进的军国民教育会。
5月8日,单士厘随丈夫钱恂由日本赴俄国,途中到哈(单士厘是我国最早走出闺门,走向世界的知识妇女之一,著有《癸卯旅行记》)。
5月27日,章士钊任上海《苏报》主笔,揭反清言论,发表《中国当道者皆革命党》。
5月27日,《绣像小说》创刊。李宝嘉主编。商务印书馆发行。
5月27日,《苏报》发表邹容《革命军》“自序”。
5月,章炳麟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5月,俄国东正教在道里警察街(友谊路)建立圣母报喜教堂(即圣母邻报教堂)。 6月16日,亨利·福特成立汽车公司。
6月12日,梁启超会晤美总统罗斯福于华盛顿。
6月14日,希尔科夫等在今兆麟公园处设立剧场。
6月23日 中东铁路机关报《哈尔滨新闻》创刊(1917年改名为《铁路员工》报)。
6月25日,物理学家居里夫人发现了镭。
6月29日 清政府以《苏报》鼓吹革命为由,逮捕章炳麟。不久《苏报》被封,史称“苏报案”。 7月1日,中东铁路通车。以哈尔滨为中心,西至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南至大连。
7月4日,太平洋海底电缆投入使用。
7月14日,中东铁路管理局成立,霍尔瓦特上校任司长,依格纳齐乌斯任副局长,中东铁路全线通车。
7月31日,慈禧下诏仗毙沈荩,沈荩 被打得血肉横飞,但至死没有求饶。 8月7日,《国民日日报》问世,号称“《苏报》第二”。
8月22日,日向俄提议,互相承认在朝鲜满洲之优越势力。
8月末,孙中山在日本秘密组建军事学校。 9月7日,清廷设立商部,以载振为尚书,伍廷芳、陈璧为左右侍郎。
9月,大型译著《物理学》全部出版。全书共3编12卷。
9月,哈尔滨发生肠伤寒病,死70人。 10月8日,为驻东三省俄军退兵第三期,俄军不如约退兵。
10月,浙江全体人民掀起保卫矿权风潮。 11月1日,哈尔滨--海参崴间开通客运列车。
11月12日,盛宣怀与比国电车铁路合股公司订立汴洛铁路借款合同,总额2500万法郎。
11月18日,美国与巴拿马签订美巴条约(Hay-Herran Treaty)。
清政府公布《奖励公司章程》20条,鼓励集团经营工商业。 12月13日,英军大举入侵西藏,进抵西藏亚东。
12月17日,美国的莱特兄弟乘Flyer飞机完成人类首次飞行。
12月19日,林白水的《中国白话报》在上海创刊,为旬刊。设论谈、新闻、实业、文明介绍等栏目。
12月24日,为筹饷练兵,清廷诏整顿烟酒税,命各省照直隶现办章程仿行,按省派定税额共640万两。

❸ 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对民俗形成的影响

许多民俗则与自然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人类生产活动的原始阶段,生产工具简单,生产力水平低下,这时表现了对自然环境条件明显的直接的依赖关系。民族之间由于地域的不同,条件的不同,生产活动或经济生活方式也有明显差异。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控制的能力提高,民族之间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方式的差别减小,民族的经济社会生活方式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如我国的鄂伦春族,过去只是单一的狩猎生产,现在已开始走向以林业为主,护养猎并举的多种经营发展经济的道路。但是,民族的经济生活特点将长期存在,不易改变。如蒙古族原为游牧民族,今天仍以牧业为主。这主要是因为蒙古族的主要聚居地的自然环境条件更适宜发展牧业。再如居住在大兴安岭中的鄂伦春族,目前狩猎仍是他们重要的生产方式。居住在三江平原乌苏里江上的赫哲族,目前仍以渔猎为主。因为这些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在生产力低的情况下发展其它行业困难较大。总之,像赫哲族的狗拉雪橇、捕渔打猎,以鱼食为主和鄂伦春族骑马狩猎等民族的风俗习惯,无不深深打上了各民族与其地域环境关系的烙印。
近代民俗变迁的原因及规律探寻
中国近代民俗变迁是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大背景下展开的。除具有特定国情和时代特征外,也具有民俗变迁的一般规律。
1.近代民俗变迁之原因:从世界范围内民俗的发展史来看,任何一个特定的民族习俗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改变。因为时代改变了,民俗所存在的时空环境也随之改变,其势必然影响到传统民俗的存在方式。当然这种“变”仍然要基于民俗承载群体的认可程度及民族心理需求。在“变”中又包括着“不变”,即民俗中传承的符号象征系统以及民族式样似乎是不变的,或者变动较小,这也正是一种民俗区别于另一种民俗的特质之处。在现代世界我们能看到五光十色、色彩斑澜的各民族习俗,其原因即在于此,这也是中国民俗有别于西方民俗的原因所在。
引发中国近代民俗大规模变迁的原因,乃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巨变及其社会转型。处于清王朝统治下的近代中国遭遇了代表近代工业文明的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的强烈挑战,以1842年鸦片战争失败签订城下之盟,被打开国门为标志,即开始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封建社会向资本社会的变迁或“转型”。从而也引发了中国近代民俗的变迁。
由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是外力催化的,即在中国本土资本主义因素尚没成长壮大为社会变迁动力之时,由来自西方的资本主义列强借助于工业文明利器??坚船利炮强力地逼迫清政府用条约的形式适应时代转变。近代中国人就是在这种尚没有充分的物质、精神准备的条件下被迫踏上近代道路的。一方面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借助于条约的保护开始在沿海通商口岸大举挺入并逐渐地向内地渗透;另一方面,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本身就代表着强势能的文化形态,因此,其必然给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强力冲击,引发“千古未有之变局”。在这种背景下,中国近代民俗的巨变也自然是旷古未有的。
引发近代民俗变迁除上述大背景外,洋货输入、传教灌输、租界展示、出洋考察以及民众的接受和传播,都在不同程度、不同层次中推动着近代民俗的变迁。洋货商品作为西方近代文明的一种物质载体,在进入沿海开放口岸、登上中国大陆之后,就把西方生活习俗不声不响地载到了中国,使中国人固有的生活方式及习俗发生了变化。随着洋货销售市场的不断扩大,洋货品种和进口数量的不断增多,洋货对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冲击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并逐渐改变着中国传统的衣、食、住、行等习俗。西方宗教在近代中国传布的合法化,使一部分中国人改变了崇信佛、道,瞻拜土木偶的本土宗教习俗,而且接受“洗礼”标志着与中国旧传统的决裂,这些人往往成为接受西俗的积极分子,在近代发起戒缠足会、兴女学、实行一夫一妻,反对纳妾之风者,很多是这批人。至于“国中之国”的租界,更成为全面向中国人展示西风西俗的舞台,它成为西方近代文明和西俗的幅射中心,对近代民俗变迁产生重要影响。至于出国考察,通过自身感受或撰写游记,也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具有引导和启示作用。例如中国第一任驻英法公使郭篙焘回国后,即主张在家乡进行风俗改良。而写出中国第一部女子出国游记《癸卯旅行记》的单士厘,回国后,即力倡男女平等,主张妇女与外界交往。诸如此类事例不胜枚举。
2.近代民俗变迁之规律:近代民俗变迁具有规律性,它是在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大背景下,在中西民俗的既冲突又融合、既排斥又接受的环境下逐渐演变的。在民俗变迁的层面上看,当代表着西方文化符号象征的异质的西俗东来时,由于中西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信仰上的不同以及文化符号象征意义上的差异,必然要与中国传统民俗产生强烈冲突。这种冲突有些是基于不同的宗教信仰的,也有体现在社会文明进步程度上的,还有体现不同的社会伦理观念上的,如基于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的传统民俗,必然与基于“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近代西欧民俗大相径庭。其冲突是必然的。但是,与冲突主题相对应的融合主题,则是近代民俗变迁的另一法则。中西民俗走向融合,在某种意义上还基于人类共同的文化感受和文化符号相同性。如西方婚礼中新娘身着洁白的婚纱,象征着纯洁。这种白色礼服也被国人接受。因为在国人的民俗符号中,白色虽为丧色,但白到极致时就是祥端之色。在古代信仰中,“白马”、“白鹿”、“白鹤”、“白鸟”、“白狐”等皆为神兽灵禽,为祥瑞象征。因此,在婚服中接受白色??祥瑞之色也是基于共同文化象征的(注:乌丙安:《民俗学原理》,〔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62页。)。从总的趋势上看,近代中西民俗上的共存、共生、借鉴、趋同和融合,构成民俗变迁的主流。
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即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
一是“移植性”。移植性主要体现为与世界发展大趋势相适应的、在世界各民族交往中被共同认可的那些习俗,通过理解和接受,逐渐成为中国近现代民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部分内容有三个特点,其一完全是外来的,并且主要是西俗,为中国传统民俗中所无。例如握手礼、西装、情人节、圣诞节、西餐、交际舞,以及西俗中基于男女平等原则而尊重妇女的相关习俗;其二是与近代工业社会相关的一些城市新习俗。这些习俗在近代以前的西欧也不曾有过,只是随着工业化进程、城市发展而产生的一些新时尚。例如,乘汽车旅游、电影节、国际博览会等。其三是代表着人类共性的符合人性趋利避害、避苦就乐的一些习俗,这些习俗有些是西方民族的,也有东方民族的,更有非洲诸民族的,如摇滚乐、世界各地的餐饮风味以及娱乐活动等等。
在近代中国,具有“移植性”特征的国外民俗的大量输入,归因于相对开放的社会环境以及近代化进程的内在要求。相对开放的环境,才有可能使中国人跨越民族心理的壁障,去接受西方事物或者对西方事物的流布持宽容的态度;而近代化进程的内在需求,则会使近代中国人去追求先进、新奇的事物。总之,“移植性”既体现了文化传播过程中强势文化的扩张态势,也体现了作为中国特定民族文化组成之民俗在与时代相适应过程中的吸纳力和文化采借特征。
二是“变异性”。主要体现中国传统民俗式样在变迁改造中逐渐适应近代社会的那部分民俗,属于在传统民俗中契入西方外来风俗式样的那部分内容。变异性在近代民俗的构成中是主要的、大量的。可以说存在于各类民俗之中。例如在交际习俗中虽然采用了握手、鞠躬的平等方式,但中国传统民俗中看重的辈分关系、尊长关系也在体式语言中被微妙地保留下来,在服饰习俗中,中山装、人民服以及女子的衣裙等都采纳了西装的一些特点,同时又保存了中国传统服装的优点;在装束形象习俗方面,随着断发易服浪潮的普及,中国男女都留上了世界流行的各种发式,在审美上也以健康、健壮为美。当然东方人的审美心理仍然起主导作用;在饮食习俗中,西餐中的一些做法也被吸收到中国的各种菜系之中,尤其是在大众层面上,西餐也逐渐迎合了中国人的传统口味,有时名曰西餐,其实在口味上已与地道西餐相距甚远。不中不西、亦土亦洋,成为近代饮食习俗中的新景观;在节日习俗方面,中西节日混杂其间,尽管一些世界通行的节日也为中国所采用,但是庆祝方式都是中国式的;在婚俗方面,在近代城市中普遍盛行的“文明结婚”最典型地体现出近代民俗的“变异性”。文明结婚吸收并采纳了西方婚礼中的许多仪式或内容,但中国传统婚礼中许多合理的或国情化的东西也被保留下来。婚礼地点不在教堂在礼堂,婚礼主持人不用牧师用师长,不拜上帝拜父母,以及婚礼设宴、“随份子”等都展现了中西合璧的“变异性”特点。
总之,近代民俗变迁中的“变异性”特征,显现了近代文化融合的趋势,也是中国民俗近代化的象征。
三是“传承性”,指在近代社会巨变中得以原封不动保存、延续、传承下来的中国传统民俗。这部分仍是近代民俗的核心和主干。民俗具有相对恒定性,这与特定民族长期适应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所形成的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关,更与民俗的共同的文化心理和共同认同的符号象征体系有关。如红双喜、红对联、大红轿、红盖头、大红花、大红灯笼、大红请贴等等传统婚俗中象征着喜庆信息的民俗符号仍然被完整地保存在近代婚俗中;而白孝衫、小白花、白挽联等传统丧俗中传达悲伤、哀悼信息的象征符号也延续下来。此外,民俗文化中松、鹤传递的长寿信息,牡丹象征的富贵信息,荷花传递的清廉信息,龙风、鸳鸯传递的般配、婚姻美满信息,桔、鸡传递的吉祥信息等等,也都原封不动地保存在近代民俗之中。我们认为,中国近代民俗的传承性特征更多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在生活、生产实践中业已形成的、具有超越时代性的那部分内容,如中华民族固有的符号体系、审美心理、社会观念以及共同的社会行为习惯等。有些内容可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被补充、被修正,甚至被更新,但其主流、其本质却是恒定不变的,这正是中国民俗有别于其他各国民俗的本质性的东西,并由它们来决定民俗的民族式样和风格特征。

❹ 我国使用公历的最早时间是什么时候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为了“行夏历,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开会议,决定使用公历。这样就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至今,人们仍沿用春节这一习惯称呼。
---------------
单士厘:中国使用公历第一人
(2003-08-29)

单士厘,字受兹,萧山人。生于1863年,卒于1945年。1899年,她随丈夫钱恂东渡日本,成了我国的第一位女旅游家;她将在海外见闻,撰成《癸卯旅行记》,这是我国的第一部出国游记;在此书中,她详细介绍了俄国作家托乐斯泰,成了把托氏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位女作家;她是最早把欧洲神话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她还是我国第一个使用公历的人。

公历,亦称“格里历”,由儒略历修订而成。它首先在天主教国家使用,后推行到新教国家,至20世纪初期成为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通用的历法。公历传入中国是明末之事,但采用则在辛亥革命后的1912年。而中国的邻国日本早于明治维新后,就采用公历。单士厘随丈夫到了日本,居日一久,深感公历便利,便在家庭中改用公历。她写道:“世界文明国,无不用格里阳历,一岁之日有定数,一月之日有定数,岁整而月齐,于政治上得充分便利,关会计出入无论矣,凡学校、兵役、罪惩,均得齐一。故日本毅然改历,非好异也。予知家事经济而已。自履日本,于家中会计用阳历,便得无穷便利。”

但由于受传统的影响,单士厘没有抛弃中历。她非常看不惯抛弃中历,完全采用西历的留学生。她写日记中西历兼用,且以中历为主。

❺ 钱玄同的家庭成员

父亲:钱振常,清光绪间举人,曾官吏部主事,晚年为绍兴、扬州书院山长;又回在苏州工作。年六十二答,始生玄同。
兄:钱恂,号念劬,清末曾任中国驻日本、英、法、德、俄、荷兰、意大利等国使馆参赞及公使, 主持湖北自强学堂。
嫂:单士厘(字受兹,浙江萧山人),钱恂夫人,是我国最早迈出闺门、走向世界的知识妇女之一(比秋瑾、何香凝出国都还早),著有《癸卯旅行记》、《归潜记》、《清闺秀艺文略》等。
长子:钱秉雄,曾留学法国。
长媳络:徐幽湘,钱秉雄夫人。
三子:钱三强,著名物理学家。
儿媳:何泽慧,钱三强夫人。
长孙女:钱祖玄。钱三强给女儿取名作祖玄,即纪念父亲钱玄同之意。

❻ 中国为啥用洋历

现代人多用“洋历”,传统“农历”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只有到春节等传统节日时,才会被人们想起。
其实,我们现在看到的“农历”是明代来华传教士庞迪我、熊三拔、汤若望制定的,后经1929年民国修订,成为今天的样子,它也是“洋历”的一种。说“阴历”“农历”其实都是一种误会,因为该历是阴阳合历,且中国幅员广阔,一个历法根本不可能适应各地农时。

“阴历”的优点在于比传统历法更准确,特别是在推测日食等方面完胜此前旧历,但缺点也很明显,闰年(384天)与平年(354天)差别太大。

最早呼吁改用“洋历”的是高梦旦(出版家,四角号码检字法的发明人),1896年,他在《万国公报》上撰文,主张“正朔服色,既为列国所同,而一国必欲立异,则交际往来,不免存歧异之心”。

1903年,单士厘在《癸卯旅行记》中说:“世界文明国,无不用格勒阳历(即格里高利历)。”单士厘是晚清奇女,出身名门,29岁才嫁给钱玄同的哥哥、外交家钱恂,多次随夫出访日本,《癸卯旅行记》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女性游记。

后梁启超、刘师培也呼吁改历,梁启超提出“孔子纪年法”,以孔子诞生年为初元,但高梦旦撰文反驳,认为不应将佛教徒、道教徒排斥在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民间并未真正接受阳历。

1928年,刘大白出任第三中山大学(后改名浙江大学)秘书长后,在他推动下,蒋梦麟提请国民政府发起“废历运动”。1930年,蒋升任教育部长,刘是次长,两人刚上任,便力促“废历运动”,产生重大社会影响。

蒋梦麟曾说:“刘大白先生是一位诗学、文学、佛学、史学、行政、政治都有兴趣的人。这种多方面兴趣的人,在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时代是不多见的。”

刘大白急于废农历,原因可能有二:首先,刘好击剑,性格慷慨激昂,时时担心自己保守。早在1923年,便有署名为“大白”的文章称农历为“废历”。

1916年1月1日,袁世凯盗国,以本年为洪宪元年。上海各报不以为然,依然只刊阳历和农历,不提年号。袁政府内务部、交通部立刻发出警告:“如再沿用公历及民国纪元,不奉中央政令,即照《报纸条例》严行取缔,停止邮送。”各报无奈,只好用极小号字排上“洪宪元年”。

1917年6月,张勋复辟,再度废除阳历。

其实,刘大白等人忽略了一个问题,即阳历未必符合科学。

竺可桢先生曾批评说:“在20世纪科学昌明的今日,全世界人们还用着这样不合时代潮流、浪费时间、浪费纸张、为西洋中世纪神权时代所遗留下来的格里高利历,是不可思议的。”

1926年李景汉先生在北京郊区调研发现,农民没钱买日历,“没有每七天休息一天的福气,也不用精确计算日子,看看月亮也就够了”。

采用西历,可能最大的方便在于和国际接轨,竺可桢先生也同意:既然世界都在用,中国也不宜例外。

❼ 1903年有哪些大事件发生,急

网络查1903年就有所有的事情

❽ 求符合要求的文化名人

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

1.代表作品有童话《小王子》(1943),该书至今全球发行量已达五亿册内,被誉容为“阅读率仅次于《圣经》”的最佳书籍。其它作品还有小说《南方邮航》(1928)、《夜航》(1931)、散文《人的大地》(1939,英译名《风沙星辰》)、小说《空军飞行员》(1942)、《要塞》等。

2.知道的人应该不多。

3.圣埃克苏佩里不是第一个描写航空的作家,却是第一个从航空探索人生与文明的作家。

4.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一生喜欢冒险和自由,是利用飞机将邮件传递到高山和沙漠的先锋。二战期间,法国被纳粹占领,他去了美国。1944年他在一次飞行任务中失踪,成为法国文学史上最神秘的一则传奇。

5.《小王子》的内涵就够了,影响了多少人啊。

他把对社会和世界的看法写进了《小王子》里面。

❾ 公历是什么时候启用的

阴历与阳历阴历也叫农历。农历的一年是354天,是按照月球绕地球一周为一个月计算的。农历的一年有时是12个月,有时是13个月。有闰月的年份是13个月。
阳历也叫公历。阳历的一年是365天,是按地球绕太阳转一周为一年计算的。地球绕太阳转一周的时间是365天5小时多一点。

阳历(一年365天)比阴历(一年354天)每年多出11天多,为了避免阳历的月份与阴历的月份越拉越大,就用闰月来找补。19年中有7个闰月年。一般是农历的春节前立春的,第二年不闰月。过了春节立春的,这一年就有个闰月了。

阳历的一年中,1、3、5、7、8、10、12月,都是31天,4、6、9、11月,都是30天。2月份一般是28天。2月份4年有一个29天。为什么多出这一天,是因为阳历每年是365天5小时多,差不多4年就会多出一天时间。至于那一年的2月是29天,你只要把公元计年的年份除4,没有余数的那一年2月就是29天。如2004年,除4,没有余数,那这一年的2月肯定是29天,2005、2006、2007除4都有余数,这三年中的2月肯定是28天。

为什么阳历的2月是28天?这是古罗马在制定日历时,起初设想月份的单数为31天,双数为30天。但这样一年是366天,比365天多出一天,必须从12个月中抠出一天。因为在古罗马,执行死刑都在2月份,所以都认为这个月不吉利,那就从2月中抠出一天,成了29天。当时一罗马大帝出生在有30天的8月,比上一任出生在有31天的7月的大帝少一天。他就又从2月份中抠出一天,加到8月份。从此阳历的2月就成了28天,本应是30天的8月份成了31天。

热点内容
微山湖岛旅游攻略 发布:2021-03-16 21:45:18 浏览:387
适合78月份国内旅游的地方 发布:2021-03-16 21:42:27 浏览:6
文化旅游部单位 发布:2021-03-16 21:42:22 浏览:118
深圳周边游推荐免费的 发布:2021-03-16 21:42:18 浏览:696
塑州旅游景点 发布:2021-03-16 21:40:53 浏览:84
道观河风景旅游区发展前景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58
旅行社psd 发布:2021-03-16 21:39:03 浏览:174
常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发布:2021-03-16 21:35:14 浏览:330
棋牌在线游戏必去797ag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217
有四个旅游团三条路线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