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阳自驾游
⑴ 恩阳上高速需要健康证吗
需要办理健康证明aqui te amo。
⑵ 恩阳机场社会车辆可以进出了吗
安阳机场社会车辆不可以进出的。
⑶ 恩阳古镇在什么地方有什么好玩的可以推荐下么
我们日常见到的门,大多都方方正正,直立挺拔,但是在四川,十大古镇之一的“恩阳古镇”,很多人家的门是歪的,可以说是最奇特的古镇。至于为什么恩阳古镇的门是歪的,众说纷纭,有历史变迁说,有神怪说,也有建筑文化说,至于究竟是那个一个,好像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回复。但是当你去来到恩阳古镇的时候确实可以看到这微微倾斜的门面。
这里的古镇,原始、宁静,让人不禁沉浸其中,让我最为疑惑的就是其中近乎每家每户的门都是斜着的,具体原因也无从得知,老人们也表示自己从小家里的门就是这样的,并不知道是为什么,从此处走过的我,站在门前,想象当年木匠们在做门时候的状态,沉思其中,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⑷ 巴中恩阳古镇好玩吗,巴中恩阳古镇景点怎么样
建筑
川北民居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建筑本身承载着许多人文元素,古镇的建筑风格与川北风格一脉相承。架梁结构是其主体。白色的土墙保护着墙内的竹篱板。青石板铺就了这里的每一寸土地。对于居住其中的感受,梁实秋有过这样的描述: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磷磷,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不消说,这房子有砖柱,有竹篦墙,一切特点都应有尽有。又如:“雅舍”非我所有,我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本来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睛日“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刘克庄词:“客里似家家似寄。”我此时此刻卜居“雅舍”,“雅舍”即似我家。其实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
窗棂上的漆,早已斑驳成了落痕。但雕花锦嵌,草木鱼虫,神形各异。
也许看上去朴素无华,但却透着岁月洗礼后的波澜不惊与平和温润,每块砖都像触手可及的线装书本,让过往的游人倾听曾经的花落花开。
巴山枪响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等人领导部分国民革命军在南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从此,星星之火便在中华大地上迅速燃烧起来。1933年,川陕革命根据地宣告成立,成为除中央苏区外最大苏区。同时,恩阳县苏维埃成立。1935年,红四方面军转移,川陕革命根据地结束了他的历史使命。
这里留存着众多的红色遗迹,如宣传标语,红军驻扎时的政府机关例如;县委,县政府驻地,以及列宁小学等重要遗迹。当下经过翻修后,已然没有了当初的颓势。现在的游人可以走进这里,去感受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去体味前人为了让我们所付出的热血与艰辛,也珍惜当下的来之不易。偶尔抬起头,看到这些穿过时空的遗物,你又会有怎样的感悟呢/
张思德,曾因为一句“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和《为人民服务》 而广为人知。他也正是在这里的列宁小学学习过,后来被分配到了警卫局担任警卫员,随红军转战四方。
早晚恩阳河
这里的兴起,源于码头的落成。这里曾兴盛的时候,肯定是一幅“羌管弄晴,菱歌泛夜”的盛景吧。
虽然现在已经难见往日的景象,但河畔的起凤桥下,孱孱流水中还依稀能辨出往日的痕迹。夏季的炎热仿佛可以摧毁一切。但日落后,随着蝉鸣的消散,让我们坐在河畔的凉亭里,大榕树下,风吹过你的发线,酷热裹挟的困倦,便会随之闲散。
结束一天的奔走,约三五好友,踏着青石板,分享生活,何其美哉。
人文风貌四川人的生活,讲究一个安逸。于是,他们爱上了茶馆,这里包罗万象,又节奏悠然,茶馆是个小社会,这里展现着四川的风貌。所以有人说:“茶馆是个小四川,四川是个大茶馆。”[4]这里有着风味独特的盖碗茶,也有着摆龙门阵的悠闲人群。这座古镇就像一壶香茗,要品出其中味道,需要慢下来,静心才好。
这里没有过分的商业化,古镇里仍然居住着一些家庭,他们坚守在这里,孩子的眼神里没有浮躁,街边的老人走过,拐杖与地面接触的“笃笃”声展现出来的,叫悠闲。河边的茶棚下,回龙街的小茶馆里,每逢“当场”的日子,老人们就会坐在这里,打起或五毛,或一块的小牌。对老人们说,时光终会不再,但生活,还是要慢慢的来。
⑸ 恩阳古镇有导游吗
日早上好!恩阳古镇不是 旅游区没有导游的。
⑹ 恩阳镇的景区特色
城镇内有四川省规模较大成片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时代古建筑群,老场和回龙区至今仍然完整地保存着传统的格局,面积达0.5平方公里,有古朴的大小街巷38条、古榕树82株,古建筑具有浓郁的川北民居风格,建筑群中有文昌阁、禹王宫、武圣宫等标志性建筑10余处。
恩阳老场沿街而建的街市民居建筑,多为二进式或三进式小四合院木结构穿斗、木柱檩梁、双檩双挂、青瓦屋面多为二层,墙身多用竹篾土夹墙,门面多为可拆卸的木板门,并向外伸出木质骑门柜台,便于经商售货,建筑口面较窄、进深大、内开天井,大户人家则有一进两个小四合院、前院天井、鱼缸,后院花园、假山,书香门第则注重文化氛围的营造。
恩阳老街民居建筑的窗棂皆为方窗,现存窗雕多数分格类,如意格,什锦嵌花,鸟兽花卉、形神各异、多为蝙蝠,寓意对生意兴隆和生活幸福的追求,还有一种就是对盐的珍爱,因为蝙蝠吃盐,又名“盐老鼠”。多家窗雕,不难看出是经能工巧匠精心设计,分件雕琢成型后,镶嵌于固定位置,入槽合缝,构成精美浮雕,造型美观,井然有序,堪称川东北民间建筑木雕艺术之精品。 恩阳镇处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中心地带。1933年至1935年,红四方面军在恩阳建立县苏维埃各类行政机构13处,现保存较为完整的有8处,许多巨幅石标是川陕革命根据地斗争的历史见证。
1932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由鄂豫皖经陕西转战巴山,解放巴中,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极盛时期发展到纵横500里,拥有23个县市,500万人口,4万平方公里的红色区域。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段革命家在这里进行了3年多艰苦卓绝的战斗。1933年,红四方面军反三路围攻胜利后,先后在恩阳建立了仪阆县、恩阳特别市、恩阳县苏维埃政府。建立了工会、贫农会、少共、少先队、童子团等群众组织和区乡游击队武装力量,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工业、农业、交通、文教卫生事业等都得到了空前发展。1933年至1935年,红四方面军在恩阳建立县苏维埃各类行政机构13处,现保存较为完整的有8处。因此,当时的恩阳镇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带。据说,当时李先念当军政委的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曾在此设军部;毛泽东《为人民服务》中所赞颂的红军战士张思德,也曾在恩阳县列宁学校读书。
1935年5月,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后,还留下了刘子才师长带领的一支队伍,这支队伍于1935—1940年间在这里坚持了五年的游击战争,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南方诸省坚持游击战争最长的一支。这就是史上赫赫有名的巴山游击队。《巴山游击队》等电影就曾在此拍摄外景。
古镇的上正街和下正街,是红军文化遗址最多的街,在长约400米的街道上,共有原中共川陕省仪阆县委、恩阳县委、恩阳财政委员会、法庭、红军经理处等各类行政机关遗址13处。“红军胜利万岁”、“粉碎川陕会剿”、“为土地归农民而战争”等红军石刻标语随处可见,这些,正是川陕革命根据地斗争的历史见证。因此,有人说恩阳“犹如一座露天革命博物馆”。 提糖麻饼-名扬川内外的恩阳镇特产。麻饼在恩阳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林家世代以此为生,提糖麻饼的制作工艺从古至今都是一线单传,从不外传。
锅魁-恩阳古镇有一种普通的简易食品,在恩阳许多街道的素面馆中,几乎随时都可以听到擀面棒敲击案桌的打锅盔声,闻到从烤炉里飘来一股股面香。
斗蓬肉-在恩阳古镇又俗称“熬锅肉”,入盘上桌时,肉汁的浓香和蒜的清香满屋飘逸;送入口中,肥而不腻,细嫩化渣,是佐酒、下饭皆宜的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