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旅行日记
1. 《游大理日记》的译文
《游大理日记》的译文:
十二日觉宗备好马匹带上午饭,等候何君一同去游清碧溪。出寺后马上向南行,走了三里,走过小纸房,又往南经过大纸房。村东就是府城的西门,村西的山下就是演武场。又向南一里半,经过石马泉。
一池泉水在坡坳之间,水从此处溢出去,冯元成认为泉水的清冽不比慧山的泉水差。砌成方池,池上有废弃的基址,都是冯元成的遗迹。志书说:“落日下泉水中照见有石马,所以这样起名。”又往南半里,是一塔寺,寺前有诸葛祠和书院。
又向南经过中和、玉局两座山峰。行了六里,渡过一条溪水,水很大。又向南,有山峰向东方环绕而下。又走二里,绕过峰下山冈的南边,于是向西寻找小径走入峡谷。从峡中朝西望,重重山峰互相掩映,最高的一座山峰位于峡谷后方。
有积雪的痕迹,独自高高下垂,如一匹白绢隔断了青山,有溪水从峡谷中往东流注,这就是清碧溪的下游。从溪北踏着山冈向西上登,行了二里,有坟丘在左面山冈之上,是阮尚宾的坟墓。从墓地后向西行二里,踏着峻岭登上山崖。
这座山崖高高隆起在溪流上,与对面的山崖并立前突如同门扇,上边高耸下面陡削,溪流冲破其中流出去。从此处以内,溪流深嵌在下方,山崖夹立于头顶上,全都狭窄倾斜,幽深杳渺。
路沿着山崖顶端,紧靠着北面的山峰向西进去,一里多路,马不能再走,只得命令随行的人在溪边守马,顾仆也停在这里。我与何巢阿父子连同两个和尚逆溪深入。多次涉到溪水的南北两岸,走了一里,有巨石蹲在山涧旁,两侧山崖上高险的山石,全都陡削地堆积着如同夹道。
往西眺望里面的门扇,双双高耸,当中劈开,仅如一条线,后面山峰上下垂的积雪正当其中,互相掩映,层层叠叠,如挂在墙上的条幅垂在中央,特别幽雅奇异。觉宗总是解下竹筐斟酒,共劝饮了三次。
再向西走半里,溪水捣入峡中奔泻在岩石间,石头的颜色光洁细腻,花纹灿烂,颇富于烟云的意态。从这里绕着山崖上走,一里多,北面的山峰略微敞开,找到一块高高隆起的平地。又向西半里,从平地向西下走,再次与山涧相遇。
顺着涧水向西半里,径直逼近夹立的石门下,就见水从石门中突立的石崖上下泻,石崖高一丈多,而下方是澄澈的深潭。水潭宽二丈多,波光晶莹映照,不觉得水深,而突立石崖上的沟槽,被迅急的水流冲刷,高处虽然仅有一丈多,滑腻光溜得不能落脚。
当时我只顾玩水没有察觉,见两个和尚已翻越到上面的石崖上,而何家父子想从山涧北边上登,我独自一人在水潭上找路,找不到。于是踩着峰上的沟槽上走,与水流争道,被石头滑倒,与流水一起冲下来,倾注在深潭中,水没及脖子,急忙跳出水,坐在岩石上绞去衣服上的水。
攀着北边的山崖,登到它上边,下瞰我失足跌倒的沟槽,虽然高仅一丈多,它上面的沟槽水道,曲曲折折,如像刀削出来一般,尤其滑腻光溜;即使上到它的第一层上,那中间上上下下之处,也没有可以踩踏之处了。
再翻越西面的山崖,向下看去,山崖内有水潭,长宽各有二丈多,水色纯绿,波光荡漾,碧玉浮动,照耀在山崖峡谷之中,中午的艳阳照射在水中,金碧交辉,流波激荡,光怪陆离得未曾有过。
水潭三面的石壁环成一个窝,南北两面石门的石壁,高耸入天空中,后面就是峡底的岩石,高处也有两三丈;可石脚下嵌上面前突,下边与两旁联结为一块岩石,像剖开的半个瓦瓮,并无丝毫缝隙漏水到潭中,前突的崖石之上。
如屋檐覆盖在水潭上的地方,也没有水滴从石崖上抛洒下落:然而水从潭中总是向东面溢出去,轰鸣着倒入沟槽水道之中,如天龙冲破峡谷。我从山崖顶端俯身见到此景,急忙攀着山崖坠落下来,坐在潭边的岩石上。
不仅山影使人心荡去一切杂念,觉得每一根汗毛每一个毛孔,无不晶莹透彻。连忙脱下湿衣服晒在石上,就着流水洗脚,就着阳光晒脊背,冷得足以洗去烦恼,暖得好似怀抱着丝棉被。何君父子也千方百计攀援险途来到,互相高叫奇绝。
很久之后,山崖上阳光西射,衣服也渐渐干了,于是披上衣服再登上山崖顶端,从那上面再向西逼近峡中的石门,就在水潭左边环绕的山崖之上。它北边有下覆的石崖平架在空中,可以当做亭台楼榭来休息。
前方有块如手掌样的地方,平平地砌得好像高台,可以下瞰澄碧的水潭,但险要狭窄的地势不能见到全貌。不久向前走,我想从石门内再去游石门内的两个水潭,并上登积雪高悬的山峰。
何君这帮人不能跟随,也不能阻挡我,只是说:“我们将出去在马匹休息的地方等候。”我于是转过北面山崖中垂之处,向西径直上走。走了一里,遇上东边来的路,从高高隆起的平地而来,沿着这条路向西曲折上登,非常陡峻。
一里多,越过峡中石门北边的顶上,再往西平行半里,这以内两侧山崖的石壁,又并排相夹高高耸起,石门内山涧上游之间,底部仍然深深下嵌。路旁北面的山崖,陡削的石壁上没有裂痕,不能越到前方。
就用石条沿着山崖架空,横架为栈道,有四五丈长,这里名叫阳桥,也称为仙桥。桥下边,正是石门内第二个水潭积水的地方,被岩石遮蔽着,来不及见到。过到桥北,有叠垒的石阶贴在石壁上。
稍向北走,叠垒的石阶在北边又断了,就趁着岩石叠成的台阶向南下坠到涧底。涧底有小溪,蛇一样流淌在石块间,是从西边第一个水潭流注到第二个水潭中的水流。此时第二个水潭已经错过但不知道。
只是望着涧中向西走去,两面的山崖并排相对如同门扇,门下又有两块巨石夹立对峙,上边有块岩石平平地覆盖着如同屋子,但堵住了后面,覆盖的石屋下边,又有水积在其中,也是澄碧的深水潭,只是大处不到外边水潭的一半。
它后边堵塞的石壁之上,水流从上边的山涧中垂下来,水声潺潺不绝,然后在前方石块间向东注入第二个深潭去了。我急于向西上登,就从山涧中经过石块上走。涧中从这里起没有纤细的水流,然而石块经过冲刷洗涤之后,不但没有污泥沾染。
而且更加滑腻光溜,小些的踩着它走,大些的攀过它走,更大的就转过相夹之处攀登。从上边远望两侧的山崖,危崖矗立,笔直相夹,更加雄伟壮丽。慢慢上登二里,涧中的岩石高大穹隆,光滑得不能上去,只好从北边的山崖上转而登到山箐中。
山崖脚下有条小路,被浓密的竹丛遮住了,分开竹丛前行。又走二里,听见有人声在绝壁下,是打柴的人在此地拾枯枝,捆好后即将返回去,见到我,说起前边已经无路,不再能翻越过去。我不信,再拨开成丛的竹林从陡坡往西上爬。
此处竹子的形体渐渐大起来,也渐渐浓密起来,路断了,毫无踪迹。我不着边际地拨开竹丛,去掉头巾脱下衣服,抓住竹子当做绳索,又穿越了一里多。脚下壑谷底的山涧,又环绕着转向北,与后面积雪下垂的山峰,又隔为两层,无法径直上登。
听说过清碧涧有路,可以翻越后岭通到漾濞,莫非还是应当从山涧中经由石块走么?此时已是下午,饥肠辘辘,于是急忙下山;就见背负柴草的樵夫,仍爬行在山箐中。于是从原路返回五里,经过第一个深潭,顺水向前走,观看了第二个水潭。
这个水潭正当夹立的石门里边,左边石崖上就是阳桥高高横在上方,于是从水潭左边攀着石缝中的石磴,登上阳桥,越过东岭下走。走了四里后来到高高隆起的平地,望见西涧中的水潭旁,已没有人的踪迹,连忙往东下走沿着溪流出来。
走了三里路来到马匹休息的地方。何君一帮人已经离开,单独留下顾仆在此守着饭,于是吃了饭向东出山。走了三里半,经过阮尚宾的墓,从墓右侧下渡过涧水,由涧南向东上岭。路应该向南翻越高大的山岭,是去感通寺的捷径。
我往东越过它的余脉,走了三里,下到东麓的半中腰。牧人指点,去感通寺的路,必须向西南越过高大的山脊才能到达,就又折向西南上走,望着山崖上登,居然无路可走了。走了二里,登上岭头,就沿着山岭南侧向西行。
走了三里,才稍稍下走,越过一条峡谷,转向南,松柏密蔽依稀,佛寺高低错落,这就是宕山,而感通寺就在山中了。三塔寺、感通寺,各有僧舍三十六房,而三塔寺的是排列在两旁,全部以寺前的山门作为出入口。
感通寺顺着山势依着树林,各自辟为一院,没有山门统摄,而且正殿所在的地方,与各处僧房一样高,正殿的方丈有处大云堂,僧众全以“大云堂”来称呼他而已。此时不知何君一帮人住在什么地方,就挨房打听。
其中一房名叫斑山,是杨升庵写韵楼的故址,起初听说何君打算住在此处,经过门口,正在门前设坛念经做法事,心知必定不在,便不问就离开了。后边有人追上来,挽留返回他们房中。
我告诉他想要去找同行的人,那人说:“我知道他们住的地方,一定要招待斋饭后再走。”我看他的容貌,似乎曾见过一面,但忘了是在什么地方,仔细审视他,知道是王赓虞,是卫侯的儿子,大理府学的生员,从前曾在大觉寺遍周禅师处会过面。
今天因为是他祖母去世的祭日,跟随他父亲来此施斋做法事,见我路过,父子俩都认出了我,便挽留我吃饭。吃饭时,何君也命令僧人来招唤。饭后天便黑了,于是同来招唤的僧人经过大云堂前边向北往上走,找到何君居住的静室,再与他席地坐下饮酒。
夜里月光不如前一天那样皎洁。十三日与何君一同去别的僧房赴斋宴,因而探遍了诸处寺院。这个季节山上杜鹃花盛开,各寺院无处不鲜艳灿烂。中庭院外边,高大的苍松修长的翠竹中,间杂着茶树。茶树都有三四丈高,与桂树非常相似。
此时正在采摘,无处不是架梯子爬在树上的人。茶的味道很美,炒后再晒,色泽不免黝黑。不久走入正殿,山门也十分宏伟宽敞。殿前有座石亭子,亭中立着我朝太祖高皇帝赐给僧人无极的十八首归云南诗,前后都有高皇帝写的跋。
这个僧人从云南进朝廷,用白马、茶树进贡,高皇帝到轩廊中接见他,当即白马嘶鸣茶花开放,于是受到厚爱。后来从长江返回故乡,皇帝亲自抛洒鲜花,据沿江要走过的地方,各赋了一首诗送给他,又命令翰林院的诸位大臣都作诗送他回归。
今天皇帝手写的文章已不存在,但诗碑还是当时所刻的。李中溪的《大理郡志》认为帝王的诗不能与文献一同辑录,竟然不收录它。不过他的文献类中也有皇帝写的文章,为何唯独诗就不能一同辑录呢?正殿面向东方,大云堂在它的北边。
僧人为我沏来茶摆上斋饭。过后,就由寺后向西登岭,去找波罗岩。寺后有两条登山的大道:一条一直向西北延伸,由清碧溪的南峰上去,十五里后到达小佛光寨,怀疑与昨天在清碧溪中望见的雪迹悬在中央的地方接近,就是后山中所谓的笔架山的东峰了。
一条分开岔向西南,溯寺南第十九条山涧的峡谷,往北行六里后到波罗岩。波罗岩这地方,从前有个赵波罗居住在此,朝夕拜佛,印下两个脚印在方形岩石上,所以后人就用“波罗”来起名。波罗一词,是这地方对有家室的僧人的称呼。
那块岩石如今移到大殿中作为跪拜用的石台。此时我与何乔梓先生骑马前行。离开寺就没有树,这里的山光秃秃的。走了一里,由岔路向西南登山。又走了四里,越岭往西走,这里的山岭也是向南与对面的山夹住山涧形成门的样子。
涧底的水流很细,赶不上清碧溪,而里面的峡谷稍微开阔些,也是沿着北山向西延伸进去。又行一里,北山上有岩石横着垒成岩洞,南边面临深深的壑谷。壑谷的西南方,大山向前环抱,如屏风样高插天空,而且有一齿齿的尖峰排列在山上,远远数了数。
也是有十九座山峰,这又是苍山具体而微之处了。岩洞的西边,有僧人建了三间房子,庭前叠垒的岩石明丽洁净,引了一坑水贮存在岩石下,也让人产生幽思的情趣。僧人煮了茶用面做成饼来给客人吃。很久之后才道别。
从原路返回六里,经过大云堂,此时觉宗等候在斑山,就再次进门观览写韵楼。楼已不是原有的建筑物,今天山门上有一座楼,略微可以保存一点遗迹。打听杨升庵遗下的墨迹,还有两块匾,寺中的僧人害怕损伤剥落,收藏起来不肯揭开。
僧人又准备了斋饭,勉强吞下一钵盂后告别。楼前有棵龙女树。树从根部分枝生出三四棵大枝,各自高三四丈,树叶长二寸半。宽处是长处的一半,而碧绿润泽有光,花是白色,比玉兰花小,也是木莲一类的植物但名字不同。
此时花也已凋谢,只留下几朵在树梢上,但高不可折,我仅折下树上的空枝就走了。从这里向东下坡,走五里,向东走上大道,有两座小塔夹住道路耸峙;所走上的大道,就是从龙尾关到府城的路。
塔南边有个小村子叫上睦,离府城还有十里。于是顺着大道往北行,经过七里桥、五里桥两座桥,而后走入大理府城的南门。经过大街往北走,路过鼓楼,遇上吕梦熊的使者,了解到吕梦熊不来了,但他的儿子已来到。
因为天晚来不及前去。于是走出北门,过到吊桥北边,转向西北行二里,进入大空山房住下。十四日在寺南的石匠家观赏石头。何君与我各用一百文钱买了一小方块。何君选中的,有峰峦点缀在上边的美妙之处;我选了其中黑白分明容易分辨的而已。
于是与何君遍游寺中的殿宇。这座寺院在第十座山峰之下,唐代开元年间建造,名叫崇圣寺。寺前的三塔像鼎足一样矗立,中间的塔最高,方形,重叠十二层,所以今天称为三塔。塔的四旁全是高大的松树耸入空中。
寺西由山门进去,有钟楼与三塔相对,气势极其雄伟壮丽;但四面的墙壁已经坍塌,屋檐上的瓦片有一半脱落,已岌岌可危了。楼中有口铜钟非常大,直径大约有一丈多,而壁厚达一尺,是蒙氏时期铸造的,钟声可在八十里外听到。
钟楼后是正殿,殿后罗列着许多碑,而李中溪所刻的黄华老人书写的四块碑都在其中。碑后是雨珠观音殿,是用铜铸成的立像,高三丈。铸造时分为三段制成模子,肩以下先铸成而铜就已用完,忽然间天上落下如珠子一样的铜雨。
众人一道用手把铜珠捧来熔化,恰好完成了铜像的头部,所以有了这个名字。殿左右回廊中的众神像也十分整齐,但回廊倒塌得不能蔽风雨了。从后边沿石阶上去,是净土庵,就是方丈的住处了。
前殿有三开间,佛座后边有两块巨石,嵌在中间两根柱子之间的墙上,各七尺见方,厚一寸左右。靠北一块有远山阔水的气势,其中流水波涛潆洄曲折,极尽变化的妙趣,有些如小船只停靠在烟霭绿洲之间。
南边的一块是高峰重峦叠嶂的景观,它那弥漫的云烟深浅有别,各自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这两块石板与清真寺中枯梅纹的碑座,是大理石中最古老的东西。清真寺在南门内,二门内有一座屏风样的石碑,碑座朝北的一面上有一棵梅花,倒垂飘拂在石座上。
石质颜色黯淡,但树枝的痕迹却露出丝丝白色,虽然无花却有绘画的意境。新采石头中美妙的,没有比得上顺宁张知府寄放在大空山楼中的诸石的了,其中有极其神妙更超过旧石的。
因此了解到造物主的创造是越来越奇妙,从此以后,画家的绘画全是俗笔,而画坛可以废除了。姓张的石头大的直径有二尺,约有五十块,块块都很奇特,全是绝妙的着色山水画,高峻的山峰下临绝壑,飞瀑追逐着云雾。
积雪的山崖映入水中,层层叠叠,远近疏朗有致,笔笔画得灵妙奇异,云气都能活,流水如有声,不仅仅是五彩灿烂而已。前殿后边又有正殿,庭院中有一棵白山茶,花的大小如红山茶,而且花办成簇也像红山茶,花还没有开完。
净土庵的北边,又有一座寺庵,佛殿内外的庭院石阶,全是用大理石铺地,方形的石块大小如方砖,这也是旧时制成的;但清真寺则是新制成的,用大理石来做栏杆墙壁。
此庵前边是玉皇阁道院,而路要由前殿东边的拱门进去,有殿宇三层,后边就是楼阁,但是居然没有一个道士留守,庙中空空,门户倒塌,令人怅怅不快。
(1)大理旅行日记扩展阅读:
作者简介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30年考察撰成的60万字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被称为“千古奇人”。
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迹遍及今21个省、市、自治区,“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并记有游记,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5月19日)被定为中国旅游日。
徐霞客的游历,并不是单纯为了寻奇访胜,更重要的是为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寻找大自然的规律。他在山脉、水道、地质和地貌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
徐霞客还是世界上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科学考察的先驱。徐霞客在湖南、广西、贵州和云南作了详细的考察,对各地不同的石灰岩地貌作了详细的描述、记载和研究。他还考察了一百多个石灰岩洞。
徐霞客不仅对地理学有重大贡献,而且在文学领域中也有很深的造诣。他写的游记,既是地理学上珍贵的文献,又是笔法精湛的游记文学。他的游记,与他描绘的大自然一样质朴而绮丽,有人称赞它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2. 游庐山日记中写了尖峰的什么特点
大理地处低纬高原,境内有中外闻名的点苍山和高原明珠洱海,形成了独特的高原地方性气候,冬暖如夏,四季如春。这里年平均气温15.1℃,最冷月(1月)8.7℃,最热月(7月)20.1℃,素有“东方瑞士”之称,国际最佳疗养温度18.7-20.6℃,而大理就有126天的温度如此,大理霜期极短,全年无霜期长达229天,为各类花草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四季鲜花常开,芳香迷人。下关素有“风城”之称,年平均风速4.1米/秒,良好的通风条件,净化了环境,挣化了空气,因此人们把大理的风视为一宝。大理古城素有“花都”之称,温和的气候使各种花卉四季常开,在这里各地引种的奇花异草汇集成花的海洋,花的世界。 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玉洱银沧之间,自然风光绮丽多姿,苍山如屏,洱海如镜,蝴蝶泉深幽,兼有“风、花、雪、月”四大奇景(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大理是白族的主要聚居地,这里保存着古朴而浓郁的白族风情。到大理你可以了解白族的生活习俗,可以品尝别具一格的白族风味食品,可以选购到称心如意的白族民间工艺品,还可以参加传统的大理白族三月街节日庆典活动。古城大理吸引了来自国外的自助旅游者,在城内护国路内形成了一条有名的“洋人街”。陶醉于白族古朴的民风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他们甚至会在大理长期居留。 ——云南大理苍山洱海旅游风景区 苍山洱海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是古今旅游者所向往的地方。明代著名文人杨升庵描绘它“山则苍茏垒翠,海则半月掩蓝”,“一望点苍,不觉神爽飞越”。 在苍山脚下、洱海之滨,还有一处遐迩闻名的游览胜地--蝴蝶泉。蝴蝶泉的出名与徐霞客在他的游记中的描述有关。他写道:“泉上大树,当4月初即发花如蛱蝶,须翅栩然,与生蝶无异。还有真蝶千万,连须钩足,自树颠倒悬而下及于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确也有这样的时候,来此聚会的彩蝶多得难以数计,色泽绚丽,如霞如锦。前些年,蝴蝶数目减少,据有关方面考察,主要原因一是当地气候转向干燥,导致蝴蝶迁徙,二是农村大量使用杀虫药物,误伤不少蝴蝶幼虫。不过,最近两三年来,随着生态平衡的逐渐恢复,加之人们有意识地对蝴蝶采取保护措施,每年聚会的蝴蝶已与日俱增。 ——云南大理洋人街旅游风景区 在古城,大理洋人街原名“护国路”,意为民国初云南人民反对袁世凯称帝,起兵护国而得名。护国路东西走向,长1000米,宽7米,青石板铺面,西起滇藏公路,交博爱,复兴等主要街道。之后,为了适应开放旅游的需要,把大理古城定为开放旅游的主要景点,红山茶宾馆定为涉外宾馆,红山茶宾馆在古城护国路西段,由此,护国路便成为外国游客在大理的集散地。中西风味店,珠宝店,古董店,扎染店,画廊各行各业随之兴起,铺面林立两侧,琳琅满目,目不暇接,成为中外有名的“大理洋人街”。如今大理古城护国路的名字在外国有些图纸上,早已真称为“洋人街”了。可见大理洋人街已驰名世界,成为外国友人向往的地方和他们旅居大理的温馨家园。 ——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旅游风景区崇圣寺三塔是大理的象征,是云南古代历史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南方最古老最雄伟的建筑入之一。 ——云南大理古城旅游风景区古城大理(现大理城)简称榆城,是1982年2月国务院批准的我国第一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全国44个重点风景区之一,位于南诏和大理国都城遗址的东部,始建于明朝洪武15年(公元1382年),历代屡经修建。 如果说,州府大理市给人以繁盛喧闹的感觉,那么大理城则是古朴而幽静,城内流淌着清澈的叮咚溪水,家家户户养花植树,花果并茂。那隐没在街巷深处的花园茶社是游人憩息佳所,改革开放后私人开设的法国等风味小吃餐馆也是外宾喜爱光临之处。传统的大理石工艺品,摆满街道两侧,任其观赏选购。 ——云南大理蝴蝶泉旅游风景区 蝴蝶泉,在大理城北40公里的苍山云弄峰下。由于长期的山水冲刷,砂石成片,山坡上树木稀少。但当你缓步上坡,行约半里,却见一片绿荫耀眼。走过古朴的石坊,迎面有一块高约3米的大理石碑挺立,碑呈棱形,正面右侧有郭沫若手书“蝴蝶泉”三个大字.左例刻郭老咏蝴蝶泉诗的手迹;碑的背面,书徐霞客游大理蝴蝶泉的一段日记。沿林荫小道曲折前行约三四十米,只见古树林立,浓荫蔽天,一方清泉嵌于其间,底铺青石,泉水明澈,常有人掷金属钱币于池中,观其缓缓旋落,阳光从树顶筛下,池底银光闪烁,倍感泉水清例。泉池周围有大理石栏板,泉边一株高大古树横跨泉上,此树因花形似蝶,因此人们称为“蝴蝶树”。每当夏季来临,“蝴蝶树”开花,苍洱之间的蝴蝶成群来此聚汇,翻飞起舞,热闹非常。最奇的是万千彩蝶交尾相衔,倒挂横于泉止的蝴蝶树上,形成无数蝶串,垂至水面,五彩缤纷,蔚为壮观。最盛之期在农历四月十五日前后,所以农历四月十五日被定为“蝴蝶会”。 ——云南大理喜洲白族民居旅游风景区喜洲位于大理古城北16公里,是滇西、大理一带的著名乡镇,喜洲民居代表了大理市白族民居的风格。以“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封闭式庭院为典型格局,有独成一院,有一进数院,平面呈方形,造型为表瓦人字大层顶,二层、重檐;主房东向或向南向,三间或五间,土木砖石结构,木屋架用榫卯组合,一院或数院连接成一个整体,外墙面多为上白(石灰),下灰(细泥)粉刷。
3. 和家人一起游玩的心情说说
1、旅行是一种病。一旦感染了,你就再也无法摆脱。它还是一种传染病,最后你可能把这种病传染给其他人而你自己根本就不想从中解脱出来!
2、我们首先去了象鼻山,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好像有头大象在吸水。然后再去了芦笛岩,那里面非常漂亮,个个观景区都能看到奇形怪状的岩石。接着我们去了遇龙河,那里的水清澈见底,我把脚伸进水里,真凉爽啊!青山绿水映入我的眼中,景色怡人啊!
3、再怎么风光明媚的自家山川,总有看腻的时候,不论何等荣华的身份,也会有想更换的念头。旅行,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让我们从自身的禁锢中放心地飞出去,重新审视自己,找回自我,歇够了,再飞回来,继续面对自己的人生。我想,这就是旅行的真义吧。
4、人生就是要感受美丽的善良的,丑恶的病态的。而只有在充满了艰辛的人生旅途中,始终调整好自己观风景的心态,才能做到人在旅途,感悟人生,享受人生。
5、我躺下来,以一张报纸当枕头。高高在我上方的,是会眨眼的星星,而当火车弯曲而行,这些星群便上上下下的画着弧线,望着它们,我睡着了。今天已经过去——我生命中所有天中的一天,明天又会是新的一天,而我依然年轻。
6、生活是一段奇妙的旅行,就在那一去无返的火车上。与那些新人和旧人们共同经历吧!也许这就是一个人无法抗拒的命运,有你有我也有他。
7、我想一个人旅行,背上简单的行囊,踏上行程,走过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城市,去感受旖旎的自然风光,绚丽的民族风情,悠久的历史文化。抛开尘世的纷扰,远离城市的喧嚣,寻找一份宁静,奢侈地享受旅不问人,行随己意的潇洒。
4. 电影中有哪些经典的秋游圣地值得去打卡
奥地利抄 维也纳 《爱在日落黄昏后》
在维也纳,仿佛每一个骑车的人都会背着一把吉他,街边的艺人各类乐器手到擒来,也许这个地方注定了人们的音乐灵魂DNA。从神圣罗马帝国,到奥地利帝国,再到奥匈帝国,几个世纪历史的沉积和凝聚,使得维也纳承载着欧洲大地的荣耀篇章。
英格兰 贝克维尔镇 《傲慢与偏见》
贝克维尔是英格兰中部和北部高地“峰区”的一块瑰宝,也是德比郡的财富。光是那些美丽古老的建筑和个性鲜明的乡村小屋,就值得细细观赏。在这个遍地草坪的小村庄里,你会看见各种野生的鸟禽在自由漫步。
意大利 里维埃拉 《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里维埃拉位于地中海沿岸区域,受地中海式气候影响,区内植物种类很多,花卉四季均可栽种,岸边景象嵯峨壮丽,海上风光吸引着众多的游客来此度假避寒。你可以去波托菲诺和时尚的拉帕洛感受浓厚的贵族气息,也可以从热那亚以北到法国边境里维埃拉之间观赏夕阳。
九份——《悲情城市》
九份是台北边上的一个观光景点,原本只是一片逐渐被遗忘的金矿区,却因为《悲情城市》,而成为了现在台北周边最为热门的观光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