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靖石旅游景点
① 于都到靖石的车票是多少
16
② 从赣州市内出发怎么去于都屏山牧场
呵呵!我是于都的就在
屏山牧场
那不远去了你可能会有点失望别想的太好啊!回
赣州到于都的车答可以说十多分钟就有不管在新汽车站还是东河车站。于都到靖石屏山牧场的车就上午八点多和下午两点有车,说实话早上的你基本上是赶不到,下午的你赶到了但是晚上你也回不了。所以我也不知道你要怎么处理晚上在那里过夜的最好在于都住个晚上做早上的车去
③ 于都有什么旅游景点
万里长征第一渡
被称为“长征第一渡”的“于都红军大桥”是于都县横跨于都河的第8座大桥,1934年,8.6万红军主力从于都河上8个渡口渡河,踏上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路。当时,河上没有一座桥,于都人民搭浮桥,摆渡船,把红军送上了漫漫征程。解放后,于都人民自强不息,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先后在当年红军渡河的渡口上,建起了于河大桥、寒信大桥、长征大桥、三门大桥等7座大桥,使两岸87万于都人民结束了摆渡的历史。
罗田岩,位于县城贡江南岸楂林村323国道旁,距县城1公里。是历代名人摩崖石刻众多,丹山碧水为主的历代风景名胜地,湖光山色,景色宜人,开发于南北朝,自北宋时亨誉盛名,并创“华岩禅院”,闻名一时,为亨誉海内外名篇《爱莲说》碑刻发表地。
千百年来,我国众多名家学者、文官武将、骚人墨客、游客信士陈运和等,都曾慕名前来揽胜观景,或结庐筑室,戓谈道讲学,或著文写诗。在方圆2.5公里的悬崖峭壁上,镌有自唐宋以来岳飞、文天祥、朱熹、八大山人、王懋德、王阳明、罗洪先……众多历代名人题刻100余品,为罗田岩而作的诗文80余件。这里有我国北宋时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曾经影响我国思想史八九百年之久的道教与理学奠基人周敦颐的摩崖题刻、及其讲学和纪念遗址“濂溪书院”、“濂溪阁”;千年古柏、罗田岩千年古庙、漏米岩、于阳一览、帝监亭、卧云阁、高山仰止亭、居然亭、望需亭、周敦颐和岳飞塑像、隧道、休闲场所、娱乐活动、周边还有景观独特、宛若人间仙境的官才寨和通心岩。
罗田岩正逐步开发成一个揽胜观景,旅游休闲,娱乐度假的省级综合性风景区,景区总体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分为以罗田岩为代表的八大各具特色的功能景区。
屏山
屏山,坐落于县南部的靖石乡境内,距县城约60公里,旧名龙山,海拔1312米,为县内最高峰,山麓四周百余里,皆山石层垒而成,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结构,山高如屏,有奇禽异兽,盛夏最高气温29℃。
专家评价,屏山海拔900米以下是国家地质公园张家界风光,悬崖壁立,奇石众多,原始森林郁郁葱葱,蔗天蔽日。900米以上则是一片北国草原风光,山顶5万亩碧绿的高山草原连绵起伏,雄伟壮阔。屏山把南方的高山雄姿与北国的草原风光融为一体。
这里终日云锁雾绕,有极为罕见的天然盆景树带、河西走廊壁墙,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气势磅礴的瀑布飞泉,雄伟俊俏的葫芦顶,神形逼真的鳄鱼大石雕;有如虎歇坪毛泽东祖坟地貌的金莲山寺庙,充满神奇色彩和古老传说的仙人下棋、黄狗钻窿和仙人泉,观云海、看日出,穿云雾,顶风口的高山草原风光。更有1996年冬天开始投资创办的我国第一家个人集资开发高山草场——屏山牧场风光,1998年被列为国家计委和国家农业部南方草山草坡示范工程项目,生产的“屏山高山青草奶”各系列产品畅销江南各地,深受人们喜爱。
屏山脚下是牧场总部,有专为游客而备的仿欧度假村,更有奶牛饲养、产品加工车间。从度假村上山有两条路,一条是长达六公里、可通汽车的盘山水泥路。另一条路,则是顺涧而上的便道,当地人称之为险道。走险道,是游客登山揽胜奇的最佳之道,可穿茫茫原始森林,听潺涧水欢唱,观千年灌木藤蔓,赏高险奇山异石,品古老神仙传说,别有一番情趣;有草鞋桥、拐杖桥、鳄鱼大石雕、金鸡啼晓、雄鹰展翅、雄狮镇山,高鼻子“老外”、仙人下棋……景致奇特,意趣盎然。 山顶处,明代农民起义军首领朱绍纲曾在此安营扎寨、练兵习武。登上山顶,临风四眺,感受白云在我脚下飘浮,飞鸟在我脚下吟唱,万亩草原云翻腾,表草丛中现牛羊的清丽平和景色,令人豪情顿生,抑不住内心的赞叹:风景这边独好!
宝塔公园
宝塔公园,位于县城西门323国道旁,是人们登高望远、眺望贡江、访古佛事的理想场所。宝塔旧名“慧明院塔”,始建于宋至和二年(1055 年),后几经重修。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重修,更名“重光宝塔”,素有“雩都文峰”之称,备受民间爱护。文革时被毁,2004年全县人民自发捐资移址重建。现宝塔高55.26米,塔型八面朔风,塔身七级重檐,每级设游廊;塔单层设子、午、卯、酉、四大正门。双层设乾、坤、艮、巽四大隅门,塔刹四级铸铁,塔胎呈八角形,直径12米,塔体框架砖混结构,外砌青砖,着色调和,仿宋风格,蔚为壮观。涛涛贡江蜿蜓飘流而过,岗峦耸翠,群山竞秀,左迎右顾,前拱后揖。1934年10月16日-18日傍晚,以彭德怀、杨尚昆率领的红三军团共17805人在老重光宝塔脚下和县城南门、罗坳孟口渡口渡过于都河,开始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公园突出了庄严典雅,古朴亮丽,生态协调的特点,包括登重光宝塔、贡江远眺、县城掠影、宗教朝靖、森林漫步、夜赏宝塔等活动。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
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位于县城东门,是中央红军渡过于都河出发长征的八大渡口之一,毛泽东、周恩来、博古等中央领导人及其由中央机关组成的第一、第二野战纵队就是从这里迈出长征第一步的。碑园西侧为渡口码头,浮桥,杨成武题写的“长征渡口”石刻,东侧为2004年移址新建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
自然人文
于都县“山明川秀,地丽物繁”,名胜古迹众多,旅游景点引人入胜。现已开发“红”、“绿”、“古”特色旅游景区10余处,如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园――东门渡口、毛泽东旧居何屋、江西第一、江南第二大高山草场――屏山牧场、罗田岩摩崖石刻、宝塔公园等。另外,在全国新农村建设发源示范点――罗坳油槽下和梓山欧阳屋新开发的农家乐休闲旅游景点,吸引各地游客旅游观光。目前于都正计划组织筹备建立长征文化艺术旅游节和唢呐艺术旅游节;新开发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园、杨公坝、盘古茶场生态旅游等10个旅游景区。
④ 有从于都县城到屏山牧场的车吗大概多久一趟,都是什么时间啊
于都车站有直达屏山牧场的车。具体时间到车站看看,如果是自己开车去,也很近, 于都-利村-禾丰-铁山龙-靖石乡 屏山牧场就在靖石乡 在路上有块大招牌,看招牌走。 跟着县道走不会迷路的。就一条路到。好像是50多公里吧。
⑤ 于都富裕建材墙体
于都地处赣州市东部,距赣州65公里,南昌422公里;东邻瑞金,南接安远,西连赣县,北毗兴国和宁都;位于东经115°11'~115°49',北纬25°35'8"~26°20'53"之间;辖23个乡镇,357个行政村,总面积2893平方公里,南北长83.25公里,东西宽63.33公里;人口94.4万,其中非农业人口16.74万,人口密度326人/平方公里;县政府驻地在贡江镇,该镇面积154.65平方公里,辖28个村和8个居委会,总人口16.85万。改革开放以后,农业人口向城市化转移速度加快,仅2000-2005年就转移6.5万人;城区面积由改革开放初期3平方公里扩大到12平方公里;境内少数民族有畲族,占总人口的0.4%;境内通行客家方言。[编辑本段]历史沿革于都始建县于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以北有雩山,取名雩都,1957年改称“于都”。建县时幅员辽阔,所辖地域含现瑞金、会昌、石城、宁都、安远和寻乌诸县。素有“六县之母”和“闽、粤、湘三省往来之冲”之称。古时于都曾为赣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军事要地,郡治设在于都近250年之久。苏区时期,先后分设于都、胜利、登贤、瑞西、兴胜、于西等县,中共赣南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驻于都县城。[编辑本段]地貌概况于都境内地貌复杂,有盆地、丘陵地、丘陵和绵延的山地,罗田岩为典型的丹霞地貌区,也有宽广的山间河谷堆积平原及岗地,整个地势由一系列平行山岭与许多大小不等、成因多样的盆地组成。总体上是南岭山系武夷山的余脉,属丘陵低山区,四周群山环抱,东、南、北三面地势较高些,逐渐向中、西部倾斜。位于靖石、盘古山、利村之间,主峰海拔1312米的屏坑山为境内最高峰;峡山与赣县交界处的贡水河床为县域最低处。境内河流属赣江水系,总长度1283公里,主要河流有贡水、梅江、濂江,其中贡水在境内的长度为66公里。出露地层以震旦纪、白垩纪为主,分布最广。全县耕地面积49.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4.2万亩,山地面积321万亩,丘陵面积212.6万亩,平原面积47.7万亩,江河水面16.2万亩,水力蕴藏量达38.7万千瓦。[编辑本段]自然资源于都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9.7℃。一月和七月平均气温分别是8.2℃和29.7℃,极端气温为39.9℃和-8℃,年均降水量1507毫米,4-5月降雨量约占全年的47%,年日照时数1621.9小时,年均无霜期305天。有寒潮、台风、高温干热和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影响。土壤类型主要为红壤,占全县总面积的67.8%,水稻土占11%。境内地下矿藏资源丰富,有钨、锡、铋、锌、金、银、铜、铁、锰、稀土、灰石、透闪石、耐火粘土等28种,是赣州市重要的矿产品基地。其中钨矿有大、中型矿区7处;煤、石灰石储量大,分布广。[编辑本段]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于都工业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2005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12.31亿元,比1978年(2829万元)增加了43.5倍。2005年主要产品产量:钨精矿年产量达2997.26吨、发电量722.8万度、齿轮845万件、原煤5.5万吨、水泥62.3万吨。而1978年65%钨精矿产量仅526吨,发电量71.17万度,水泥1591吨,石灰93204吨。目前于都已形成以有色冶金、新型建材、机械电子、现代轻纺和食品加工为主导的五大支柱产业。铁山垅钨矿、江铃齿轮有限公司、国兴集团东方红水泥有限公司、国兴集团东方红于都旋窑水泥、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和以泰电子厂为本县及省市知名企业。于都工业园区总面积6平方公里,已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31亿元,完成“三通一平”面积3700亩,引入县外资金29亿元,签约项目146个,动工建厂企业17家,投产企业42家,被评为省重点工业园区。于都现有220kV变电站一座,220kV线路3条,110kV变电站3座,110kV线路5条,35kV变电站11座,容量45830kVA,35kV线路15条,计168.34km。1978年以来,全县退耕还林面积3万亩,荒山开发利用面积5.2万亩(属退耕还林工程),控制水土流失面积52万亩,保护基本农田面积44.25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6%提高到67.4%。同时完善了农田水利等基础措施,为农民增产增收、农业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2005年农业生产总值15.7亿元,比1978年(6154万元)增加25.5倍;2005年晚稻总产11.33万吨,单产694斤,比1978年(晚稻种植面积37.4万亩,单产334斤)翻一翻。2005年油菜播种面积7.04万亩,总产6362吨,单产90公斤,与1978年相比,面积增加一倍,单产增加1.7倍。2005年瓜果总产量25340吨,其中脐橙产量14787吨;1978年水果产量23807担,其中柑桔8910担;果园面积2692亩,其中柑桔1081亩。2005年水产品养殖面积43195亩,总产量13309吨;1978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仅17066亩,产量仅11677担。2005年肉类总产量为43333吨,生猪出栏288974头,家禽出笼118326百羽,黄牛出栏27750头,水牛存栏6615头,牛奶产量45080吨,奶牛存栏9016头;1978年畜牧产品以自给为主,全县生猪存栏140640头,家禽存栏7084百只,黄牛存栏25074头,水牛存栏13048头,牛奶产量仅169担。当前于都农业龙头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新增省、市级龙头企业9家,带动该县农业经济稳定发展。[编辑本段]交通状况于都交通运输,古时以水运为主,1935年始有汽车运输。改革开放初期,全县仅有各级公路135条,总长836.46公里,公路密度27.67/百平方公里;目前,于都拥有各类公路里程2558.15公里,其中:国道91.45/2条(323线、319线),省道54.24公里/2条(银于线、庄黄线),省养县道93.8公里/3条(于盘线、利朱线、三门-金沙线),县道377.984公里/16条,乡道528.261公里/57条,村道1505.725公里/724条,有渡口32个,公路密度83公里/百平方公里。基本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国道323线、319线、省道于银线为主骨架,县道为支架,乡村道为延伸的公路运输网络。实现市至县通二级公里水泥路,21个乡镇机关所在地通水泥(油)路和372个行政村通公路及134个行政村通水泥路,水泥砼(油)路面里程为605.79公里,占通车里程的25%。2001年12月开工建设赣龙铁路58公里,于2005年4月正式通车。境内航道2条,航线总里程123公里。有大型桥梁6座,即寒信大桥、水头大桥、红军大桥、长征大桥、三门大桥和新澄江大桥,总长2030.24米。中型水利枢纽工程2座,即渔翁埠水电站和下栏水库工程。[编辑本段]教育文化1949年全县有中学2所,公、私立小学146所,在校学生近万人,1978年全县有学校725所,其中高中18所,初中18所,小学689所,在校学生共计97871人,其中中学生21513人,小学生76358人,入学率为92.8%;教职工4272人,其中公教师1978人,民教师2297人。改革发展至今,全县已拥有各类学校451所,其中中等专业学校3所、普通中学46所、小学326所,幼儿园75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人数21.73万,教职工总数8012人,其中专任教师7210人。改革开放初期,全县有医疗卫生机构58个,其中县医院3所,即人民医院、中医院和皮肤病防治所,乡镇卫生院26所;床位484张,卫生技术人员437人。目前全县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142个,其中医院5所,卫生院23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112个,妇幼保健院1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1个;床位数1061张,医务人员1346人,其中技术人员1220人。县城设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院、广播电视台等文化设施和采茶剧团;地方剧主要有赣南采茶戏,主要传统戏有《南山耕田》、《王三卖肉》、《才郎别店》、《妹子》、《补皮鞋》等,改革开放初期县采茶剧团排演的《茶童戏主》盛演不衰,后拍摄成同名戏曲艺术片,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编辑本段]万里长征第一渡被称为“长征第一渡”的“于都红军大桥”是于都县横跨于都河的第8座大桥,1934年,8.6万红军主力从于都河上8个渡口渡河,踏上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路。当时,河上没有一座桥,于都人民搭浮桥,摆渡船,把红军送上了漫漫征程。解放后,于都人民自强不息,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先后在当年红军渡河的渡口上,建起了于河大桥、寒信大桥、长征大桥、三门大桥等7座大桥,使两岸87万于都人民结束了摆渡的历史。[编辑本段]自然人文于都县“山明川秀,地丽物繁”,名胜古迹众多,旅游景点引人入胜。现已开发“红”、“绿”、“古”特色旅游景区10余处,如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园――东门渡口、毛泽东旧居何屋、江西第一、江南第二大高山草场――屏山牧场、罗田岩摩崖石刻、宝塔公园等。另外,在全国新农村建设发源示范点――罗坳油槽下和梓山欧阳屋新开发的农家乐休闲旅游景点,吸引各地游客旅游观光。目前于都正计划组织筹备建立长征文化艺术旅游节和唢呐艺术旅游节;新开发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园、杨公坝、盘古茶场生态旅游等10个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