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和远方旅游景点
⑴ 唤取笙歌烂漫游,好趁春晴连夜赏:聊聊魏晋时期的旅游文化,后来怎样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近年来,一位女教师的话走红网络,勾起了许多奔走自钢筋水泥的写字楼里,整日埋头电脑和书桌的上班族对那个充满了诗和远方的未知世界的向往,而旅游,就是接触诗和远方的第一步。这是我们身处在现代社会,作为现代人,对自己的一次放逐,那么,古代人也一样有自我的放逐吗?他们也可以像我们一样有一场背起行囊什么也不用管,说走就走的旅行吗?
答案是肯定的,古代人不仅会旅游,而且他们远在千百年前看到的风景,呼吸到的空气,远比千百年后的我们所看所闻,要来得清新美丽。
古人的旅游,流传至今的大概是徐霞客的故事,这位地主家的儿子生来就喜欢游山玩水,殷实的家庭条件更是给了他充足的资本去感受这个世界,他在旅游的过程中深入体察民间的百姓风俗,并将所思所想都化作笔端的墨水,所以才会有那本著作《徐霞客游记》。但是徐霞客身处明朝,大明帝国的安定和社会的稳定无疑为他的旅游扫清了不少道路上的障碍,某种程度上也为他规避了风险。那那些身处乱世的人,也爱旅游吗?答案自然也是肯定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魏晋时期的人们不但喜欢旅游,还因为旅游而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我们现在也应该学习古人那种乐于探索、敢于冒险的精神,而不是整日被智能手机和电脑束缚住前进的脚步,偶尔也要多出去走走,多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古人曾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当代人可能两样都很难做到,但是有句话说得好“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我相信总有一天,脚步不能到达的地方,眼睛和心灵能够替我们到达,这也就不失为旅行的意义了。
⑵ 谈谈古代文人旅游的文化情结,古人旅游时会“打卡”景点吗
杜甫
3、旅游文化的多层次挖掘
到了宋代,水陆交通更加方便,旅游资源也更丰富。旅游途中,文人在继承和发扬前文化的基础上多了一份哲理趣味,虽没了盛唐的豪言壮语,却更加生活化、具象化了,让人品来津津有味,这也是宋代文化独具一格的表现。
陆游曾写道“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还有范仲淹,据说他也是一名旅游狂人,还是宋代旅游事业形象大使,从他的诗文可以看到踏遍祖国大大小小名山的痕迹。苏轼的旅游路线与他的贬谪经历相关,他的散文、诗篇常常反映自己的旅途,比如著名的《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还包括旅途中的风雨饥渴都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和“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
苏轼最后被贬到遥远的广东都不忘以地区特色自我安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事无巨细地描绘旅途日常,其实是他对生活点点滴滴的观察与热爱,这一达观的态度正如他极为人称道的一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总结
旅游一词,一半是羁旅,一半是逍遥,表现出中性文化的内涵。文人旅游倾向的背后是精神的漫游,这与根文化的源起血脉相通。
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人旅游,文人旅游记录不仅是自身气质情感的流露,也彰显出专属于那个时代的特色。无论是为江山写意还是为咏史怀古,文人旅游为风景、历史都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只是当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转换成为旅游宣传的招牌时,我们切莫失掉了这份追溯、共情的心,它不应该只成为文化遗产或遗迹,更应该成为国人心照不宣的精神力量,当我们再次给予旅途极富深蕴的一瞥时,相信与古代文人同视角的山川之美、人文之美、文化之美会唤醒我们全新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