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乡村旅游投融资
1. 如何获得政府扶持,促进乡村旅游事业发展
政府介入发挥主导推动作用是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道路。(一)政府主动谋划,政策鼓励促进。发达国家大都把乡村旅游作为政治任务或公益事业来发展,主动谋划,不同程度地采取了一些促进措施,积极发挥政府旅游和农业等职能部门的组织、规划、协调、宣传、推动的作用。比喻西班牙,每个地区政府都有相关乡村旅游的立法,从立法上确定乡村旅游的地位。美国从县、州一直到联邦的各级政府对乡村旅游都制定了一些列扶持政府。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芬兰相继成立了农村旅游发展协会和农村政策委员会,协调农村发展尺度,推进农村资源的有效配置。西班牙瓦伦西亚大区政府主持制定了发展规划并提供了规划编制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并给予严格管理。(二)积极搭建平台,强力推动发展。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各国政府积极搭建企业投融资平台、跨区域合作平台、网络商务服务平台、市场营销平台等等。比喻1992年,美国土地管理局、鱼类与野生动物管理局、国家森林公园中心、森林委员会、国防部、美国旅行与旅游管理局的“理解备忘录”(MOU),形成了地方、区域、州政府在推进联邦土地发展旅游业中共同合作的框架。法国于1953 年成立法国农会常设委员会,1998 年专门设立了“农业及旅游接待服务处”作为推广农业旅游的中央机构;建立“欢迎莅临农场”网络,完善农场客栈、农产品市场、点心农场、骑马农场、教学农场、探索农场、狩猎农场、暂住农场和露营农场等九大系列,推销农业旅游,大大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三)坚持农业主体,规范行业运作。西方发达国家在坚持宏观管理的同时,大都走出了一条行业管理、市场规范、行业自律的发展道路。为了保障乡村旅游的农业属性,英国从法律上规定了农业的地位,全面推行农村事务管理方案;德国农业协会于1972 年制定了乡村旅游品质认证制度,凡经检验合格者,颁发度假农场认证标章,并由经济部、财政部等负责后续认证工作的推行,该制度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德国乡村旅游服务的总体质量。法国于1974 年颁发了《质量宪章》,根据“农家乐”的周边环境、软硬件设施、房间舒适度及各项服务,以麦穗为标志,将它们分为5 个等级,最低等级1个麦穗,最高级别5 个麦穗,要想获得5个麦穗的“农家乐”要求十分严格,要有私家花园、停车库,还要有包括网球场、游泳池、桑拿及音乐设备在内的休闲设施,引导企业规范运作、加强行业自律。(四)优化农村环境,注重品牌特色。发达国家普遍认为,乡村旅游是多事业系统推进的结果,是乡村传统产业的替代产业,是发展区域基础设施、优化农村发展环境的一条重要措施,因此要针对不同地区的特色和优势进行开发利用。芬兰乡村旅游的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在:经济增长与调整、创造就业、增加投资、人口稳定、基础设施和设备供给及保障等。意大利将乡村旅游与现代化的农业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新型生态环境及其他社会资源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综合性项目,对农村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改善城乡关系,起着非常重要的纽带作用。
2. 国内做乡村旅游研究的大牛有哪些
现在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乡村游可以说越来越受欢迎,我们家长小城近年来也不断发展旅游业依托地方优势搞死了特色牡丹种植,每年五月初,家乡的牡丹街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很是热闹。
3. 国外农家生态旅游发展有什么有效措施
国外的农家生态旅游,在短时间内能够得到高速的发展,其中相当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各个发达国家都意识到农家生态旅游的重要性,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农家生态旅游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1)政府对农家生态旅游的干涉,制定相关政策有效辅助政策。国外农家生态旅游出现后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对乡村地区旅游、研究计划、政府政策和行动缺乏关注,农家生态旅游业发展制度和相关政策工具都较为缺乏。直到近几年,政府逐渐对农家生态旅游有了最直接的关注,并通过开发政策、土地和水资源管理计划、提供人力和财力管理三种方式干涉乡村的旅游业发展。如,德国在1919年就制定了《市民农园法》,确立了市民农园的模式,并于1983年进行了修订。法国在1941年首次制定了《工人农园法》,在1946年做了修订;1952年又制定了《家庭农园法》,在1976年进行修订并一直沿用至今。日本政府对乡村“民宿”的发展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希望通过“民宿”的发展带动乡村的经济,振兴农业。
(2)农家生态旅游参与区域结构调整。为了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欧盟对此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1975年设置“欧洲区域发展基金”;1992年与Maostricht签署的自主协议中第一次正式引入旅游业;1999年“单一市场和经济与货币联盟”成立,并将推动滞后地区的发展和结构调整、转变受产业滑坡影响较大地区的格局、减轻乡村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苦难、推动人口密度较低地区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四项重点工作,其中农家生态旅游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农家生态旅游与乡村社区的调整。1991年,美国国家旅游局的调查表明,60%的州正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50个州中有30个有具体的目标和发展计划,70%以上的美国居民参与了乡村旅游。1993年,英国每天接待乡村旅游者的人数为90000人,有84%的人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乡村旅游。农家生态旅游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升温,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最重要的发展趋势就是旅游从风景名胜区渗透到各种乡村区域,深入小村镇,变得更加乡村化。然而,农家生态旅游的广泛化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人都平等地享有参与的机会和权利。以英国为例,约有25%的英国人经常到乡村参与乡村旅游,50%的人偶尔在假日去乡村度假,剩下的25%的人根本没到过乡村旅游。没去过的人很可能是因为不具备私人交通工具,而居住地附近又没有农家生态旅游的村庄。在农家生态旅游与社区发展的关系中,人们逐步意识到如果乡村旅游政策是以提高乡村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那么就更应该关注在公共政策中统一社会经济目标,合理地制定各个利益相关群体的分配机制和分配办法。
(4)农家生态旅游的统一合作。在美国西部,联邦土地是重要的旅游与游憩资源。1992年,美国土地管理局、鱼类与野生动物管理局、国家森林公园中心、森林委员会、国防部、美国旅行与旅游管理局的“备忘录”(MOU)形成了地方、区域、州政府在推进联邦土地发展旅游业中共同合作的框架。1993年亚利桑那州共同签署了联邦理解备忘录,包括了所有州联邦机构的代表、亚利桑那州旅游局、竞赛与鱼类管理局、州公园、土地、商业、交通、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护委员会、印第安人事物管理局等多个部门。“乡村旅游发展计划宣言”称共同的目标是唤醒国内和国际公众在联邦土地上开发旅游的意识,通过营销乡村旅游机会,重点支撑乡村社区的发展,在环境敏感的地区以独特的方式取得经济、教育和游乐等方面的利益。亚利桑那州旅游促进委员会正在执行州乡村旅游发展计划,通过统一机构支持乡村社区发展旅游。美国农业部运用该计划作为农业部“经济转型中非常重要”的政策保障。
芬兰在1995年成立了乡村政策委员会,包括了从政府部门到非政府机构的所有部门,委员会的工作任务包括协调乡村发展尺度,推进乡村资源的有效配置。委员会为了促进乡村的农家生态旅游发展,在其下设立了乡村旅游主题工作小组。工作小组的任务主要有:制定乡村旅游发展战略和合作行动计划;收集、分析区域层面上的乡村旅游发展项目的统计资料;制定乡村旅游的国家产品开发和发展规划;在国家乡村计划中编辑和收集欧盟发展计划;促进国内和国际乡村旅游市场的合作并促进形成乡村旅游的出口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农家生态旅游交流学习;为乡村旅游发展提出建议、主动解决影响乡村旅游的问题。
4. 乡村旅游怎么去融资
乡村旅游项目的发展要以整合资源为基础,在乡村旅游市场态势较好的情况下,许多项目面临融资难题,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乡村旅游项目融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政策资金投入,国家、省、市的专项建设资金,以及国家、省国债项目资金、扶贫基金,主要投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此外国家、省、市还有农业和旅游产业的专项扶持资金。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可以申请这些资金。
2、招商资金投入,包括招募入股融资,定向募股融资,整体项目融资。
3、民间资本投入,将大棚农业、农庄、果园等,通过招标和拍卖的方式吸纳本地居民和企业,以及外来旅游者投资。
4、金融机构资金投入,具体的资金渠道包括:向商业银行(如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申请质押贷款、向政策性银行(如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等)申请贴息贷款、通过担保公司进行融资担保、申请世界银行贷款、申请国家援助性贷款(如FAO、NNDP等)。
5. 乡村旅游都有哪些融资渠道
乡村旅游项目的发展要以整合资源为基础,在乡村旅游市场态势较好的情况下,许多项目因操作问题,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乡村旅游项目融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政策资金投入,国家、省、市的专项建设资金,以及国家、省国债项目资金、扶贫基金,主要投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此外国家、省、市还有农业和旅游产业的专项扶持资金。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可以申请这些资金。
2、招商资金投入,包括招募入股融资,定向募股融资,整体项目融资。
3、民间资本投入,将大棚农业、农庄、果园等,通过招标和拍卖的方式吸纳本地居民和企业,以及外来旅游者投资。
4、金融机构资金投入,具体的资金渠道包括:向商业银行(如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申请质押贷款、向政策性银行(如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等)申请贴息贷款、通过担保公司进行融资担保、申请世界银行贷款、申请国家援助性贷款(如FAO、NNDP等)。
6. 2017年中央带来哪些乡村旅游发展的利好政策
政府介入发挥主导推动作用是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道路。
(一)政府主动谋划,政策鼓励促进。
发达国家大都把乡村旅游作为政治任务或公益事业来发展,主动谋划,不同程度地采取了一些促进措施,积极发挥政府旅游和农业等职能部门的组织、规划、协调、宣传、推动的作用。比喻西班牙,每个地区政府都有相关乡村旅游的立法,从立法上确定乡村旅游的地位。美国从县、州一直到联邦的各级政府对乡村旅游都制定了一些列扶持政府。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芬兰相继成立了农村旅游发展协会和农村政策委员会,协调农村发展尺度,推进农村资源的有效配置。西班牙瓦伦西亚大区政府主持制定了发展规划并提供了规划编制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并给予严格管理。
(二)积极搭建平台,强力推动发展。
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各国政府积极搭建企业投融资平台、跨区域合作平台、网络商务服务平台、市场营销平台等等。
比喻1992年,美国土地管理局、鱼类与野生动物管理局、国家森林公园中心、森林委员会、国防部、美国旅行与旅游管理局的“理解备忘录”(MOU),形成了地方、区域、州政府在推进联邦土地发展旅游业中共同合作的框架。法国于1953 年成立法国农会常设委员会,1998 年专门设立了“农业及旅游接待服务处”作为推广农业旅游的中央机构;建立“欢迎莅临农场”网络,完善农场客栈、农产品市场、点心农场、骑马农场、教学农场、探索农场、狩猎农场、暂住农场和露营农场等九大系列,推销农业旅游,大大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三)坚持农业主体,规范行业运作。
西方发达国家在坚持宏观管理的同时,大都走出了一条行业管理、市场规范、行业自律的发展道路。为了保障乡村旅游的农业属性,英国从法律上规定了农业的地位,全面推行农村事务管理方案;德国农业协会于1972 年制定了乡村旅游品质认证制度,凡经检验合格者,颁发度假农场认证标章,并由经济部、财政部等负责后续认证工作的推行,该制度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德国乡村旅游服务的总体质量。法国于1974 年颁发了《质量宪章》,根据“农家乐”的周边环境、软硬件设施、房间舒适度及各项服务,以麦穗为标志,将它们分为5 个等级,最低等级1个麦穗,最高级别5 个麦穗,要想获得5个麦穗的“农家乐”要求十分严格,要有私家花园、停车库,还要有包括网球场、游泳池、桑拿及音乐设备在内的休闲设施,引导企业规范运作、加强行业自律。
(四)优化农村环境,注重品牌特色。
发达国家普遍认为,乡村旅游是多事业系统推进的结果,是乡村传统产业的替代产业,是发展区域基础设施、优化农村发展环境的一条重要措施,因此要针对不同地区的特色和优势进行开发利用。芬兰乡村旅游的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在:经济增长与调整、创造就业、增加投资、人口稳定、基础设施和设备供给及保障等。意大利将乡村旅游与现代化的农业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新型生态环境及其他社会资源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综合性项目,对农村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改善城乡关系,起着非常重要的纽带作用。
7. 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历程
(一)国外发展历程
1.萌芽—兴起阶段,在19世纪初,城市人开始认识农业旅游价值,并参与了乡村农业旅游,如法国、意大利。
2.观光—发展阶段,在20世纪中后期,乡村观光农业发展,形成农业和旅游相结合的新产业,如西班牙、日本、美国;
3.度假—提高阶段,在80年代以后,观光农业由观光功能向休闲、度假、体验、环保多功能扩展,如日本、奥地利、澳大利亚。
(二)国内发展历程
1.初创阶段(自发阶段)1980年代中后期-1994年
农家乐兴起
1986年,成都“徐家大院”的诞生标志着“农家乐”旅游模式拉开了乡村旅游的序幕。
1989年4月,“中国农民旅游协会”正式更名为“中国乡村旅游协会”
1994年,“1+2”休假制度颁布并实施。
2.全面发展阶段1995-2001年
乡村假日经济
1995年5月1日起实行双休日,1999年又将春节、“五一”、“十一”调整为7天长假。
2000年,国务院46号文明确了“黄金周”的概念。
1995年“中国民俗风情游”旅游主题与 “中国:56个民族的家”宣传口号带游客深入少数民族风情区;
1998年“中国华夏城乡游”旅游主题与 “现代城乡,多彩生活”宣传口号吸引大批旅游者涌入乡村。
3.纵深发展阶段2002-2006
助力“三农”问题解决
2002年,我国颁布了《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标志着我国乡村旅游开始走向规范化、高质化
2006年,明确提出“中国乡村旅游年”,将乡村旅游的角色提到了更突出的位置,“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时尚”全面推动乡村旅游提升发展。
2006年8月,国家旅游局发布了《关于促进农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乡村旅游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
2005年国家开始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2006年我国健全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
提升转型与
4.可持续发展阶段2007年至今
产品转型,产业升级
2007年国家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2008年健全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克服了乡村旅游发展受土地制度制约。
2007年,“中国和谐城乡游”和“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的提出带动了农村风貌大变样。
2007年,国家旅游局和农业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的通知》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2008年,三次长假调整为“两长五短”模式及带薪休假制度法制化。
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使乡村旅游的经营模式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和多样化。
2009年,《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乡村旅游富民工程。
8. 乡村旅游项目的资金问题怎么解决
旅游产业融资一般有七个渠道,即“跑钱”(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支持)、“借钱”(与金融机构合作)、“引钱”(对外招商引资)、“融钱”(资本市场融资)、“兑钱”(盘活资产)、“汇钱”(吸纳社会个人投资)、“挤钱”(自身加大投资)。
前瞻产业研究院指出,按照“多渠汇流”的原则,乡村旅游开发根据旅游业投融资的趋势和规律,提出融资综合解决方案。即:“跑钱”方案、“借钱”方案、“引钱”方案、“融钱”方案、“兑钱”方案、“汇钱”方案、“挤钱”方案。比如,争取国家和省市加大扶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加大乡村旅游项目对外招商引资力度。
9. 玩转乡村旅游如何解决钱的问题
国家对现代农村金融体系给予了充分重视和政策倾斜,要求优先保证“三农”投入的稳定增长,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从而带动金融和社会资金更多投入农业农村;并且期望通过全国中小企股份转让系统,推出“新三板”上市募集资金的渠道,最终推动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开发适合“三农”的个性化产品。
前瞻产业研究院调查指出,从目前我国乡村旅游投融资来看,困难仍然不少,主要表现在投融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
就全国乡村旅游融资发展的情况来看,存在着五大方面的问题:
● 融资渠道相对单一;
● 缺乏乡村旅游专业融资机构;
●乡村旅游业与资本市场结合松散;
● 闲置资金进入旅游业的投资数额规模较小;
● 利用政府扶持资金的能力较弱。
目前来看,旅游产业融资一般有七个渠道,即“跑钱”(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支持)、“借钱”(与金融机构合作)、“引钱”(对外招商引资)、“融钱”(资本市场融资)、“兑钱”(盘活资产)、“汇钱”(吸纳社会个人投资)、
“挤钱”(自身加大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