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茶文化旅游发展的意义
㈠ 杭州梅龙茶文化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在西湖以西,有一个出门能听鸟鸣声,开窗可闻茶香味的“世外桃源”版——龙权坞茶镇。龙坞素有“万担茶乡”、“千年古镇”之称,在这里一个个茶村环顾西山而立,云遮雾绕、山泉叮咚伴着茶香,沁人心脾。龙坞人祖祖辈辈种茶,这里是杭州“一红一绿”茶的原产地。西湖龙井茶有1200多年的历史,九曲红梅茶有200多年的历史。杭州梅龙茶文化有限公司(创办于1999年),坐落在有人文历史文化底蕴的龙坞茶镇——慈母桥村。公司拥有以中国美术学院、杭州市茶文化研究会、西湖区茶文化研究会、西湖印社为依托的文化艺术专家团队。以西湖龙井、九曲红梅传承人为指导监制的非遗专家团队作为企业文化顾问。公司一直为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绿城集团、浙江迪安诊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美术学院、浙大城市学院、农夫山泉、招商银行、杭州联合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各大企业定制个性化茶文化礼品。
法定代表人:鲁华芳
成立时间:2011-12-14
注册资本:1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330196000026173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转塘街道慈母桥路南29号118室
㈡ 杭州的茶文化起源
证明杭州湾地区是茶树起源中心及华夏茶文化起源圣地
摘 要 在距今八千年前的杭州跨湖桥遗址中,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茶树种籽”,这意味着世界上终于有了一颗古老的茶树种籽,这是零的突破,证明世界上有茶属茶树种至少在八千年以上,比已知最早的云南2700年树龄的野生大茶树,大大提早了五千多年。这颗茶籽不仅是“茶树起源中心在杭州湾地区”的确证,还是人类在八千年前就已与茶有了联系的确证。而同时出土的跨湖桥遗址出土的原始茶与茶釜,使世界饮茶的历史一下提前到八千年前!我们看到了八千年前的原始茶面貌,我们还可以借此破译远古茶的更多秘密。进而联系种种茶文化遗存,证据确凿地提出“杭州是世界上唯一有较完整发展环节证据的茶文化起源圣地”的新观点。
关键词 杭州湾出土;八千年前;世界上最早;茶树种籽;原始茶与茶釜;茶树及茶文化起源中心
一、跨湖桥遗址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茶树种籽”
(一)证明世界上有茶树至少在八千年以上
这颗极其珍贵而难得的世界上最早的“茶树种籽”,出土于2001年发掘的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T0510探方的第7层中,由于一直未引起考古人员的重视,只当作一般出土种实对待,故消息没有传开。直到2005年4月13日,我在翻阅新购之《跨湖桥》(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①时,在《跨湖桥遗址出土的植物种实》彩版四五页上突然看到一颗茶籽的图片及“茶Camellia sinensis”字样,真是非常震惊,几疑看错——我深深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世界上终于有了一颗古老的茶树种籽,这是零的突破;而且它已有八千岁之久,证明世界上有茶属茶树种至少在八千年以上,比已知最早的云南2700年树龄的野生大茶树,大大提早了五千多年。
为了进一步核实,笔者特地去浙江省考古所,在原考察者郑云飞博士的帮助下,近距离地观察到这颗茶籽:其表皮呈黑褐色,略有炭化迹象,但并不粗糙,较为平滑;其形状为1.42×1.58厘米的圆形,种脐端微圆突,种脐处营养器官部分已消蚀为空,故呈现一条裂口。从种籽较圆,种脐位于圆中并呈圆突来判断,应为单室茶果(一个茶果中只有一颗种籽)的种籽;其外观,与今杭州地区的龙井茶树的单室茶果种籽形状非常接近,而体积大小,则完全相符合,而与皮糙个大的油茶子或西南某些较原始的大茶树茶籽差别较大。这真是很有意味的,值得更深入地追考研究。
(二)是“茶树起源中心在杭州湾地区”的确证
一般来说,可食叶的茶树属于山茶科(Theaceae)茶属(Camellia)茶树种(Camellia sinensis)。现已发现山茶科共有28属700多种,其中茶属有200多种,如山茶花种(Camellia Joponica)、茶梅种(Camellia Sasangua)等都是。茶属是山茶科中较原始的一个属,而据地质考察,至少在3000万年前的第三纪中新世,山茶科植物已在长江中下游以南、云南东部等“南部南亚热带及热带植物省”出现(见中科院南京地质生物研究所宋之琛、李浩敏等《我国中新世植物区系》文,《古生物学报》1978年4期)②。前苏联植物学家瓦维洛夫等在长期深入考察后,认为茶树起源中心在中国东部等地③;瑞典著名植物分类学家林奈最先为茶树定学名:Thea sinensis,意即“中国茶树”;然国内一般都认定茶树起源于云贵川鄂一带。
在这以前,唯在杭州湾南岸地区曾发现地质年代为第三纪的茶属叶化石一块,贵州晴隆县发现晚第三纪的一颗接近四球茶树种的种籽化石,但都无法确定是茶树种。因此,这颗茶树种籽,不但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古茶树种证据,再加上茶属叶化石、中国东部说、以及自古至今文献等记载数浙江茶、茶事、茶俗一直早而多等综合因素,这茶籽还是推翻以往各种茶树原产地之说,成为“茶树起源中心在杭州湾地区”的确证。
(三)是人类在八千年前已与茶有了联系的确证
而且非常重要的是,这颗茶树种籽出土于文化层中,是与橡子、陶器等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物一起发现的,是人类的采集物,而不是自然的遗落。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它是人类在八千年前已与茶有了联系的确证!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作进一步探索:很显然,跨湖桥人已对茶籽感兴趣,所以才会收藏它,而茶籽是没法食用的(苦涩得不得了),八千年前也无榨油的可能(且此茶籽也非油茶子),何况茶籽者,本就是茶的种籽,这是它最本质的特性,故其最大的可能应该是作种子采集储备的。推测当时跨湖桥人已开始喝茶叶之茶了,所以才会对茶籽感兴趣,也即,茶树已受到重视;而从其它种种信息及迹象分析,当时当地已有茶树已可以肯定,那么这颗茶籽应该正是跨湖桥人在八千年前已开始培植茶树的证据(虽说只有一颗茶籽,但它是历经八千年时光的幸存,从或然率角度来说,这一颗,已代表了当时至少有上千颗以上)。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茶之故乡,但一直说不清国人是何时开始喝茶的,众说纷纭,大胆的追溯至神农时代,也有赞同始于西周的,谨慎的甚至主张唐或三国魏晋。此类观点,基本上是依据对文献史料不加考辨的寻章摘句,而非研究。1980年代以来,笔者一直在对华夏茶文化之根作很深入的研究与追寻,通过对考古发现和民族文史等多方面资料的综合探析,认识到饮茶必起源于原始时代,并与古越人有关,1990年提出了“饮茶文化创始于中国古越人,可追源到新石器早期”的新论,引起史学界与茶学界的极大重视——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观点,一个颠覆性的论点,不是笔者别出心裁的创新,而是依据大量资料跨学科研究探寻所得出的扎实结论。
这一结论由于正确而渐渐被更多资料所证实,并还释疑了不少古老的茶文化谜团,因而已为许多深入研究者所信服与认同,称之为茶史研究上的一大突破,深刻地影响了茶学界,开辟出一片原始茶文化研究的新领域。与此同时,则是西周、三国、唐代等说的被摈弃。如此较前已有很大突破,但由于没有过硬证据,结论还停留在分析推论阶段,很难令人完全信服。不过只要观点正确,证据自然会慢慢聚拢来,跨湖桥出土的茶树种籽,作为茶史上可确认的最早茶树种实物,确凿地将有茶树及饮茶之始大大推前到至少八千年以前,杭州也因此在世界茶史上有了源头意义的明确而重要的地位。
二、跨湖桥遗址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原始茶与茶釜
说到茶,须先说明:茶料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众所周知的茶叶,一类则是“非茶叶”。
在跨湖桥T0411⑧层中出土了一件小陶釜,外底有烟火熏焦痕,器内盛有一捆植物茎枝,长度约5—8厘米,单根直径一般在0.3—0.8厘米间,共约20余根,纹理结节均很清晰,出土时头尾整齐地曲缩在釜底。显然,这是陶釜煮烧植物茎枝的遗迹,考古人员定其为中药及罐。然而,这捆植物茎枝,显然未经过炮制处理,也即,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中药;且药性也无法确断。故只能称之为“煮烧一种汤液的植物茎枝”。至于这样的汤液是什么?相信熟悉民间饮食文化的人都会脱口而出说“茶”的,民间习惯将凡用枝叶和药草等煮成的益体饮料称为“茶”,可见其合适的称呼应当是“茶”。
多数人已不知古老的茶曾有用各种植物的根、茎、皮、叶、花、果等为原料煎煮出来的历史了。其实这类古老的煎茶如今在民间土俗中还有较多保留,如“葛根茶”、“桑枝茶”、“白杨树皮茶”、“槐树叶茶”、“玫瑰花茶”、“山楂核桃茶”等等。其中桑枝茶及赤柽柳茶皆用“带叶茎枝”为原料,而古风犹存的云南傣族等,则有将春茶树梢“连枝带叶”摘下,悬于火上烤香后放入茶罐内煎煮为茶的风习。值得一提的是,这类茶煎煮后的废弃物非常接近于该出土物的状态——经烘烤后外皮干紧的茎枝不易腐烂,而煮熟的叶子则已消亡。远古煮茶的原料是十分广泛的,因此,无论该出土物为何种植物,均不妨碍其为“茶”的性质,并且,该种出土植物无论药性如何,也都可归入“茶”的范畴之中。
跨湖桥遗址出土的茶与茶釜,使世界饮茶的历史一下提前到八千年前!我们看到了八千年前的原始茶面貌,我们还可以借此破译远古茶的更多秘密。
三、杭州是世界上唯一有较完整发展环节证据的茶文化起源圣地
跨湖桥出土的茶树种籽、及原始茶与茶釜,以无可否认的真实存在,证明了八千年前杭州已有茶树,人们已经喝茶。而我的系列研究早已指出(这里只能简要述之):“茶”是诞生于森林中的,故“茶”(古越语读若zo),最初是指“对森林的利用”,“杂”字还残留其遗意。因此,起初不仅许多食物等称作“茶”,就连房屋等也称为“茶”,如“舍”(古音so)等,即“茶”之遗呼;同样,“船”在古时又称“槎”(古音co,古不分z、c、s音),也是“茶”之遗呼。发展到后来,才集中称呼某些益身食物及原料乃至树等为“茶”。从“茶”可指称茶树、茶叶、茶汤等来看,其名称的含混不分,正是起于原始蒙昧时代的胎记。“茶”称呼的概念发展历程大致如下:
森林中的一切被利用物——可生食动植物(基诺族凉拌生食茶、湖南三生茶即其遗韵)——以动植物原料煮烧的多汤食物(苗族打油茶、陇南罐罐茶、江南莲枣茶是其遗韵)——以植物等原料煎煮的饮料(如川贝莱菔茶、桑菊茶等)——以茶叶煮泡的饮料。
简而明之,“茶”大致经历了“森林——食物——饮料”这样三个发展阶段。其中,“食物”及“饮料”前阶段,为“非茶叶之茶”;到“饮料”后阶段,才出现“茶叶之茶”。
从跨湖桥出土的茶与茶釜来推算,“非茶叶之茶饮料”大致出现在已发明煮烧器的数万年前,成熟于已有陶器的1万年前后;从八千年前就已有茶树来看,“茶叶之茶”的出现可推至万年前后;从七千年前的河姆渡遗址出土打茶筒、丰富的茶崇拜遗迹等,分布于杭嘉湖地区距今约六千年的崧泽文化中出土了最早的擂茶钵来看,吾中华饮茶是诞生、丰富及成熟于杭州湾一带的(也即古吴越地区)。
茶文化起源非常古老,有着曲折漫长的历史面貌,杭州至今存留着源头意义上的较完整发展环节遗迹。如从“名随其主”来追溯,“茶”之音为古越语,则杭为越人;从茶诞生于森林来说,杭州自古流传着“龙井女茶祖与十八棵茶祖树传说”,是茶祖崇拜的信仰解释部分,类似佛教的经本,实即茶图腾原始宗教《圣经》遗存;而龙井山上还有古老的“胡公庙”受历代茶农祭祀,显然正是茶神庙;
而最近在杭州龙坞茶乡一座晚清茶商所建的“古雕花楼”的梁枋上,新发现一对“龙井茶供”雕刻:其下为颇有唐代风韵的“荷叶莲蓬碗”,其上是“二叶一芽的龙井茶青”,组合成以龙井茶青供茶祖的意蕴图案。而其旁还有一对供果实、一对供花朵的雕刻图案,共组合成“六合茶清供”雕刻图案。这与性爱嗜茶,有着浓郁茶图腾遗俗的土家族茶农,在造屋时要在梁木中央凿个眼,再用红布包上茶叶、米、银子、朱砂,并滴上酒,塞填于梁眼内,以祈茶图腾镇邪佑福的古俗,具有相同含义,是一脉相承的遗风;
旧时杭州茶乡,每年第一锅新茶炒好时,必须先恭敬地冲泡第一杯新茶,虔诚地敬奉在“灶神”面前,并在清茶旁放上一支翠柏,含祝愿:新茶炒如翠柏一般青绿,其中含有更远古深奥的茶图腾含义。这些都充分证明了杭州确曾有原始的茶图腾崇拜存在过——茶图腾是人类森林时代的原始宗教;再从茶为食物追溯,则杭古有七家茶、立夏茶、阿婆茶、擂茶、豆子茶、绣茶等原始性状的食物茶,今“余杭咸茶”为其遗韵;若从茶为饮料追溯,则跨湖桥出土茶与茶釜为非茶叶饮料茶的最早证据,崧泽文化的擂茶钵及南宋杭人热衷吃的擂茶是其延续;“茶叶之茶”正是从这类茶中分化进化出来。
从茶图腾、原始茶、到世界上最早的茶树种籽、原始茶与茶釜、擂茶钵与擂茶④等,杭州已卓然成为世界上唯一有较完整发展环节证据的茶文化起源圣地!因此,跨湖桥出土的茶树种籽及原始茶与茶釜,是奠定杭州为“华夏茶都”的重要圣物,是确认杭州为茶树起源中心及饮茶发源地的重要证据,它们解释了杭州自古以来茶文化浓郁之根深流长缘由,让杭州茶文化因此而居有世界茶文化之祖的地位,杭州人对此尤其不可等闲视之!
㈢ 英文翻译:中国是茶的故乡,杭州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已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绿色饮料。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China is the hometown of tea, hangzhou is the birthplace of tea culture. Tea has become the world's most popular green drinks. The spirit of the tea culture connotation is: enjoy the fragrance of tea and tea. We respect the natural tea, so in China, we don't put any sauce.
(2)
As early as the 13th century, a famous Italian traveler Marco Polo reputation hangzhou as "the world's most beautiful city of showily.
Hangzhou is a comfortable, leisure city. You can feel the modern capital, and at the same time to be close to nature.
㈣ 杭州周边茶文化旅游
错啦复 茶文化不去茶叶博物馆(网制上自己查下地址 我不详发了)简直是浪费 喝茶买茶 不去梅家坞 而仅仅是去市内的茶叶商店就是被骗(茶店的茶就是从梅家坞那带的农民家进货的) 杭州周边啊 杭州很大啊 梅家坞过去这么偏僻的地方 现在都快算离市中心近的 周边要么去黄山 黄山毛尖 或安吉 安吉白茶都是有名的
㈤ 杭州发展茶文化旅游的开发策略
旅游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 黄金产业”,是杭州的比较优势的核心竞争力,是现代服
务业的龙头产业,是杭州人民的“摇钱树”,杭州城市的“金名片”,科学发展的“发动机”。(6) 浙江
省、杭州市两级领导对旅游业高度重视,提出了杭州旅游向国际化迈进,创建“旅游大省”的口
号。随着“旅游西进”的脚步,余杭区的“1569”旅游工程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大径山国际旅
游度假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径山寺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都在修订、审评或准备实施之中。
文化旅游是未来的旅游发展趋势,是杭州未来的主流旅游产品。笔者相信,在各级政府的重视
和领导下,在各景点高层管理者的通力合作中,径山一定会凭借“临济祖庭、茶道源头、清凉世
界”的特色优势成为一个集“文化旅游、自然观光、生态休闲”为一体的高层次风景旅游度假区。
在实现杭州旅游业新一轮的跨越式大发展中,以黄钟大吕般的恢宏气势奏响径山茶文化旅游
经济的新华章!
㈥ 杭州茶文化
杭州的茶文化可追溯到宋代。宋室南渡,建都临安,把中原的儒学文化也带到杭州。据宋吴自牧《梦梁录》记载:“临安巷陌街坊,自有提壶拎水者沿门点茶。或朔月望日者,如遇凶吉一事,点杯邻里茶水。”宋《咸淳临安志》中记有“岁贡茶叶”,可见当时杭州的茶叶已列为贡品。其实最早关於杭州茶叶的记载见诸于唐代陆羽《茶经》中提到的“钱塘天竺、灵隐两寺产茶”。作为名茶之乡的杭州,自古茶肆林立。《梦梁录》裏这样描述:“茶馆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门面。四时卖奇茶异汤,冬月添卖雪泡梅花酒,或缩脾饮暑药。夜市于大街有车担浮铺者,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茶起之时,需奏乐鸣鼓,非同寻常。”明《西湖游览志》称:“老龙井产茶,为两山绝品。郡志称宝云、香林、白云诸茶,未若龙井茶之清馥隽永也。”清乾隆下江南时,曾到龙井胡公庙。品茶后,赞不绝口,遂封胡公庙前18棵龙井茶树为御茶。龙井茶叶由此声名大振,盛誉久享。
杭州余杭区的径山寺,处於山峦重叠,林木葱笼\的西天目山中。宋孝宗御书“径山兴圣万寿禅寺”,号称“江南禅林之冠”。清康熙书寺名“香云禅寺”。径山环境幽静,树林密布,流水潺潺。径山寺建于唐代,是读佛、论道、参禅、品茗的好地方。青山绿水品香茗。佛教中的参禅悟道,实际是“闭目静思,修心养性”。坐禅允许饮茶。唐宋时,佛教兴起,香火日盛,以茶助谈,以茶助经,参禅悟道,成为一种风尚。茶与佛,茶与禅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年春季,径山要举行茶宴,由法师亲自主持,然后献茶於僧客。僧客接茶后,不能立刻饮下,而是闻香、观色、再品茶,而后方可评论茶品;再谈经论道。到了明清时期,进山品茗论道者日众\,影响甚至远播海外。日本禅师亲自到径山寺拜师取经,他们将径山的茶宴形式带回本国。据考,日本的茶道就是源自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