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大全 » 敖其赫哲族旅游区门票

敖其赫哲族旅游区门票

发布时间: 2020-12-11 11:36:32

① 赫哲族族是不是以畜牧业为主的少数民族吗

不是,赫哲族是渔猎民族,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专民族语言为赫哲语,属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也有观点认为应归入那乃次语支),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使用西里尔字母来记录语言,因长期与汉族交错杂居,通用汉语。

由于居住地域广阔,赫哲人的自称较多,如“那贝”、“那乃”、“那尼傲”,“赫哲”作为族称最早出现于康熙二年(1663)三月,1934年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出版后,“赫哲”作为族称开始广泛传播。

赫哲族主要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交汇构成的三江平原和完达山余脉,集中居住于三乡两村,即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八岔赫哲族乡、双鸭山市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和佳木斯市敖其镇敖其赫哲族村、抚远县抓吉镇抓吉赫哲族村,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人数为5354

② 赫哲族的文化有什么特色

1、新中国成立以前,赫哲人普遍存在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灵物崇拜、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原始崇拜及萨满教信仰。万物有灵论构成了赫哲人原始崇拜和原始宗教信仰的基础。

2、赫哲人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有神灵,如树神、山神、水神、火神、虎神、熊神、狼神、鹰神、闪电神等等,不胜枚举。

3、赫哲人认为,某一物体是神物,就能够驱凶避邪。对奇山、怪石、神树、护身符的崇拜属于灵物崇拜。在婴儿摇篮边悬挂熊、虎、狼等兽牙的习俗,即认为上述物体可以驱凶避邪,是保护婴儿的神物。

4、赫哲人相信万物有灵和灵魂不死,因此也相信祖先的灵魂不死,崇拜祖先。他们称祖宗三代为“别欧本玛法”,过年时要把祖先供在屋内西墙上,以猪头等为供品,焚香悼念。


(2)敖其赫哲族旅游区门票扩展阅读

赫哲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的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沿岸。少数散居于桦川、依兰、富锦三县和佳木斯市。是中国北方唯一的依靠渔猎为生的民族。赫哲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没有自己的文字,大多数人通用汉语文,用大马哈鱼头记年。

他们世代依山傍水,飘泊流离,居无定所。遇雨张革为屋,取名“撮罗子”,冬季挖地窖子御寒。以渔猎为生,使用简单的渔叉、钩具和弓箭、镖枪、猎犬,穿兽、鱼皮做的衣裳,吃豆做的酱、吃烧烤食品和“塔拉哈”(烤鱼片)。

生活是辛苦的,但也乐在其中。赫哲民歌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对这种渔猎生活的描述和歌咏,如《乌苏里江水》、《我们家乡多美好》、《渔歌》、《四季》等歌中唱道;“春季里克莫得力、克莫得力,冰凌花儿水凌凌,风和日丽好季节,赫哲人打猎上山岗”。

春天里风和日丽,不畏严寒的冰凌花儿在早春的风雪中竞相开放,它们象征着不畏严寒的赫哲人,激励着赫哲人去和大自然搏斗。

③ 赫哲族大概有多少人生活在中国哪里

赫哲族民族概况

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县、饶河县、抚远县。少数人散居在桦川、依兰、富饶三县的一些村镇和佳木斯市。因分布地区不同,从而有不同的自称。居富锦县大屯沿松花江上游的称“那贝”,居嗄尔当屯至津口村的称“那乃”,居勒得利村沿黑龙江下游至乌苏里江的称“那尼傲”。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赫哲族人口数为4640。是中国北方唯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使用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无文字。早年削木、裂革、结革记事。因长期与汉族交错杂居,通用汉语文。

鱼皮制衣酒敬神 狗拉雪橇赫哲人

据2001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数字显示,全国共有赫哲族人4600多人,是全国人口最少的民族,大部分居住在黑龙江省的同江、饶河、抚远等市县境内。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是全国四处赫哲族聚居地之一。

赫哲民族文化村大门——典型的赫哲族建筑木克楞

来到文化村大门,我们便看到了典型的赫哲族建筑——木克楞。走进文化村,同样是木克楞建筑的赫哲展览馆里,赫哲人渔猎生产使用的工具、赫哲人捕获的各种野兽及兽皮制品、民族文艺、民族歌舞的实物和影像资料让我们对赫哲人的生活习俗、文化艺术有了进一步的感性认识。坐落于室外的一根椴木雕成的图腾柱,刻画了熊、虎、鹿、鹰等多种动物,展示了赫哲族的宗教信仰。

赫哲族追根溯源

据史料记载,可追溯到6000多年前的密山新开流时期,在先秦时称肃慎、汉魏时称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黑水,元明清时称
女真。赫哲名字的由来首先是在康熙二年(1662年)的《清实录》上记载并得以传承。现在,全国共有赫哲族聚居地四处,分别是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和八岔赫哲族乡、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和佳木斯敖其镇的敖其村。

由于历史原因,赫哲族是个跨国民族,在俄罗斯境内有赫哲族人口2万余人,当地人称他们为那乃人。他们的民族历史、民族语言、宗教礼仪、歌曲舞蹈、衣着服饰、民风民俗和我国赫哲族都具有北方内陆渔猎民族生产生活特色。

赫哲族衣食住行

捕鱼和狩猎是赫哲人衣食的主要来源。赫哲族人喜爱吃鱼,尤其喜爱吃生鱼。这一习俗沿袭至今,显示了这个民族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特点。赫哲族人一向以杀生鱼为敬。

不仅以鱼肉、兽肉为食,赫哲族人穿的衣服也多半是用鱼皮、狍皮和鹿皮制成。男子大多穿大襟式狍皮大衣,衣襟上缀两排用鲶鱼骨做的纽扣,女子多穿鱼皮或鹿皮长衣,式样很像旗袍。男女都穿鱼皮套裤以及狍皮、鹿皮和鱼皮制的鞋子。用鱼皮做衣服也是赫哲族妇女的一大特长。故历史上赫哲人又被称为“鱼皮部”。在文化村的展馆里,我们看到了展出的两套用熟好的大马哈鱼皮缝制的男女鱼皮套装,做工考究,款式古朴大方。

赫哲族撮罗安口

在居住上,赫哲人住永久性房屋木克楞、拉合辫子草正房和临时的房屋撮罗安口(尖顶窝棚),胡如布(地窖子),阔布如安口(圆顶窝棚)。

狗拉雪橇是赫哲人主要的交通工具。经过训练的狗,每只可拉70公斤左右,日行100至150公里。狗是赫哲人的好帮手,它们在运输、狩猎、看家、保护主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故历史上赫哲人又被称为“使犬部”。

时代发展至今天,赫哲族人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在街津口乡,赫哲人住进了宽敞的新居,种地、发展旅游事业,过上幸福生活的赫哲人正和其他兄弟民族一样向着小康迈进。

赫哲族的祖先,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属于肃慎系统的挹娄、勿吉、黑水靺鞨、野人女真等古代民族,与赫哲族的祖先有渊源关系。至清初,始以“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等名称见于官私文献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

关于赫哲族何时形成的问题,学术界尚有不同的意见。一般认为赫哲族是以古老的赫哲族氏族为核心,吸收了鄂伦春族、鄂温克族、满族等民族成分和原属黑龙江流域其他土著,以及来到赫哲族分布区居住的蒙古人、汉人等成分,在清初形成了较稳定的族体,主要从事渔猎生产。在解放前其社会发展尚停留在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赫哲族的生产生活,其社会生产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得到了超越发展,赫哲族的生活条件已大大改善。

④ 北京到佳木斯自驾游沿途可以玩儿的景点

北京到佳木斯自驾游沿途景点:
燕东生态园 南戴河 北戴河 山海关 长寿山景区 觉华岛 葫芦山庄 沈阳棋盘山 沈阳怪坡 象牙山景区 响铃公园 双清湖旅游区 哈尔滨 二龙山
敖其湾赫哲族旅游区
佳木斯龙源赫哲水寨水上乐园项目坐落在敖其湾赫哲族旅游区内,项目预计总投资1.1亿元,占地50万平方米。项目主要依托赫哲族传统文化,开发突出可体验性、可参与性的水上娱乐及温泉项目。
水上娱乐区主要建有可体验在海浪中游泳的万米造浪池、儿童亲水戏水的千米戏水池、惊险刺激的超级大喇叭、急驰滑行入水的竞赛滑道、动感十足的音乐喷泉;同时,还规划7000平方米建设集洗浴、疗养、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温泉SPA区。

⑤ 赫哲族的风俗习惯

1、建筑:

赫哲人的住房原始、简陋。临时住处有尖圆顶的撮罗子和地窨子、“温特哈”、草窝棚等。固定的住处有马架子、用草苫顶的正房。历史上的赫哲族还曾住过树屋,是巢居的痕迹。正房的东侧或西侧一般还搭建鱼楼子,存放鱼和兽肉干、粮食或其他物品。

2、饮食:

赫哲人的饮食以鱼、兽肉和野菜为主,小米是副食。赫哲人的饮食分生、熟两种。生食有鲜鱼和鱼、兽肉干;熟食则有鱼松、炖鱼、煎鱼、炸鱼、烤鱼、兽肉干、炖肉、炒肉、鱼肉粥等。鱼松是每餐必上的一道菜。生吃的鱼类有鲟鱼、鳇鱼、鲤鱼、白鱼、草根鱼、鲢鱼等。

3、服饰:

赫哲人的传统衣裤、鞋帽、被褥等绣有各种图案。衣领、衣襟、袖口、下摆、围裙、裤腿、帽耳、鞋面、烟荷包上绣有云纹、几何纹和各种花朵、蝴蝶等。还把鱼、兽皮剪成各种图样,再用颜料或天然植物颜料染成各种颜色缝上。尤其是妇女穿的衣服,托领、襟边、袖头、围裙上多绣或镶嵌各种云纹、花朵。

4、婚姻:

赫哲人实行氏族外婚,一夫一妻制,过去富户或官吏也有一夫多妻的。婚龄一般为十七八岁。过去婚姻仪式比较简单,但后来受满、汉民族影响较大,婚姻仪式趋于繁琐。改嫁不受限制,与初婚相似,但喜车无彩篷。现在,婚姻形式与汉族无太大区别。

(5)敖其赫哲族旅游区门票扩展阅读

赫哲族的文化艺术活动:

赫哲人是一个民间讲唱文学十分丰富的民族,包括“伊玛堪”(说唱故事)、“特仑固”(传说)、“说胡力”(故事)、“嫁令阔”(民歌)、谜语、谚语等。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伊玛堪”。有大段大段的唱词,讲唱者绘声绘色地模仿老年调、青年调、男调、女调、求助调、胜利调等。

赫哲人的传统舞蹈多模拟捕鱼、狩猎和战斗的场面。天鹅舞表现了传说中的一位赫哲少女为了反抗封建婚姻,进行不屈不挠的抗争,最后被迫投河自尽变成一只美丽天鹅的故事。萨满舞有独舞和群舞两种。萨满独自一个人载歌载舞,即为独舞。

赫哲人的乐曲主要是民歌曲调,分为“嫁令阔”、“伊玛堪”、“白本初”、“博布力”等。“嫁令阔”调是赫哲族音乐的基本调型,轻柔悠扬,用以歌颂美丽的大自然,抒发对家乡的山河、风光、沃土、旷野的无限热爱的心情。

⑥ 关于介绍赫哲族的小报

赫哲族风情文化
赫哲族是我国六小民族之一,有着悠久历史文化。无论是文化还是民族习俗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在早些年代里,赫哲族的衣、食、住、行更是别出一格,也是其它民族不可比拟的。

赫哲人的五件宝,既“卡什刻、克啊什克侬、温塔、温腿、卡其玛”。解放前,赫哲族的衣服,被褥多为鱼兽皮制成。男人多穿“卡什刻(狗皮大衣)”,其衣大襟式,长过膝前,开禊,领口、袖口、衣边都缀有两道黑边,或以黑颜色染成云纹装饰,女人穿“乌提楚”(鱼皮上衣),样式如同汉族的旗袍,领边、衣边、袖口都绣有花纹,也有在衣边并排镶有贝壳、铜钱、铜饰之类,不管男人或妇女都穿套裤,多为鱼皮缝制。男套裤叫“嘎荣”,“那刻黑刻”是男人穿的狍皮长裤,与一般肥腰裤相差无几。另有一种衣服叫“狍皮大哈”,赫哲族称为“克啊什克侬”,是冬季打猎时穿用的,以狍皮制成,用狍脊搓成线缝制,皮板厚韧,极为耐穿,况且狍皮绒毛多,保暖性强,是猎人们乘舟外出射猎必不可少的行装。赫哲族人常穿的靰鞡,赫哲语称作“温塔”,是赫哲人早年穿的鞋,分为兽皮,鱼皮两种。冬天穿时,鞋里面絮上靰鞡草或“都库杜”(赫哲语,即皮祙子),即轻便又暖和,极适宜冬季在雪地上穿用。另有“温腿”(赫哲语,即靴子),用兽皮制成中,女人在家里大多穿厚底龙舟鞋,赫哲语称“洒拜”。帽了分“夏日通”,“考日本楚”和“博如”等。“夏日通”是由帽头,帽耳和帽罩三部分组成,夏可防蚊,防雨,冬季可防雪御寒。“考日楚 ”是以狍子的头皮制成,故称狍头帽子,为冬季外出渔猎生产时所戴,后被貂皮大耳帽子所替代。“博如”是赫哲人早年夏季戴用的,以桦树皮制成,形如斗笠,既遮光又避雨,帽子上画有云卷或花纹。手套也是用狍皮缝制,赫哲语称为“卡其玛”。“那斯胡尔萨”(赫哲语,即狍皮制成的圆筒状被子),是露宿于荒野山林必备之用品,可防潮,防寒,极为暖和。布匹输入赫哲族地区已有200余年的历史,但穿绸着缎者只有极少数赫哲族上层人物。清朝末年,从三姓地区进口的布匹逐渐增多,民国以后,同江街津口即可买到布匹。鱼皮,兽皮衣服和鱼皮,兽皮被褥消失,只有赫哲男子外出射猎才穿皮衣裤。赫哲人穿的衣服,在很长的时间内是皮布兼用。外套是皮衣,里面是布衣。清朝末年,赫哲族妇女受汉人影响,开始梳方头,未婚女子梳一根辫子,已婚妇女梳两根辫子。年轻女人戴“乌雅”(赫哲语,即耳坠)老年妇女戴“希扻”(赫哲语,即耳环)。不论老年妇女还是青年女子都戴手镯。

赫哲人早年以鱼、兽肉为主食。清朝末年,始从三姓地区输入小米,做少量的稀粥喝。每逢年节和接待宾客时,用小米做成“拉拉饭”(赫哲语,即稠粥),或“蒙古布达”(赫哲语,即肉粥),以示庆祝,表达对来宾的尊重,他们把鹿尾巴、鹿筋、熊掌、猴头、木耳、大米、白面等视为珍贵的食品,轻易不动。平时除了吃新鲜的鱼肉兽肉外,还将其腌浸晾干加工成鱼干、鱼条、皮坯子,储藏起来以备不时之需。赫哲人对鱼,兽肉的吃法多种多样。刹生鱼,赫哲语称为“塔拉卡”,把新鲜的鱼肉切成丝饼用醋浸泡,去掉腥味,加上各种青菜,畏以各种佐料,尤其注少不了辣椒油。这是赫哲人特别喜欢吃的菜,也是用来招待亲友宾朋的美味佳肴。炒鱼毛,即鱼松,赫哲语称为“它斯恨”。是把比较肥的鱼煮烂,捡出鱼骨鱼刺并炒干制成,放在罐子里并泡上熟鱼油,长年食用。吃起来即松又软,味美香甜。塌拉哈,又叫“达勒格切”,即烤鱼。是把新鲜的鱼切成薄片,但并不切透鱼皮并用削尖的柳条串好放在旺火上燎烤,烤熟后蘸醋,辣椒油等佐料食之。拉拉饭,是用小米或玉米煮成的稠粥,放上鱼松或鱼油,兽油,搅拌后吃。莫温古,也是一种饭食。是把鱼切成小块,然后与小米一起下锅,放少量盐煮成的稀饭。稠李子饼,是赫哲人早年常吃的食物。稠李子是一种黄豆大小的黑色野果,秋天成熟后采回并捣碎,制成薄圆饼,赫哲语称为“得布西克特”,晒干后放在罐子里泡上鱼油,吃时又香又甜。柳蒿菜,是赫哲人早年食用的一种野菜,赫哲语称之为“额恩比”。春季一出土即采吃,较为鲜嫩,炖鱼,炖肉也要放些柳蒿芽,有的晾干储存起来常年食用。赫哲人最喜欢吃的鱼类是“三花五罗”,大马哈鱼和鲟鳇鱼。“三花五罗”是指鳊花、鳌花、哲罗、法罗、铜罗、胡罗、大马哈鱼,学名叫“鲑鱼”,赫哲语称之为“达乌”,又叫“果多”鱼,是乌苏里江和黑龙江的特产,闻名世界。这是一种洄游性鱼类,中秋节前后是捕捞季节,鲑鱼的鱼籽营养丰富,鱼肉一般用盐腌浸晾干成鱼坯子,常年食用。关于鲑鱼的一段传说尤为有趣,据光绪年间刊印的《黑龙江外记》记载,“唐太宗征高丽,达发哈(即鲑鱼)跃入御舟,帝怒,谓当驱之黑水。故今鱼腹有印痕,唐遗迹也。”鲟鳇鱼,是鲟鱼和鳇鱼的含称,赫哲语称之为“七里付子”和“阿静”,是赫哲人常食用的鱼类,鳇鱼大的有1000余斤,是鱼中之“王”,鲟鱼大的有百十斤,是软骨鱼,鼻子是脆骨,一身无弃物,鱼翅、鱼尾、鱼肚皆是名菜,赫哲族人过去有供奉鲟鱼头的习俗。
据清代史籍的记载,边北给清廷的贡品中就有“鲟鱼干,鳇鱼骨”。吊锅,是赫哲人早年 狩猎时常用的一种炊具,赫哲语称之为“哈其法”。用熟铁制成,两边有活动的耳环,轻便耐用,适宜野外做饭。早年赫哲人很少种青菜,主要是吃野菜。自民国以后,才逐渐传入园艺栽培技术,青菜逐渐代替了野菜。赫哲人做饭用的“哈楚昆”(赫哲语,一种吊锅),俗称“跑腿锅”,铁锅传入后,吊锅只是外出渔猎时使用。传说,在没有铁锅之前,赫哲人使用木锅,连早年使用的盆子都是木制的。他们不会烧制陶器,在火柴没有传入时,赫哲人使用“火镰”,赫哲语称之为“雅特日库”。吸烟饮酒在赫哲族中由来已久,族中凡祭祀宴会,迎宾,送行均用酒,男女老少几乎都饮酒。这也是其民族重礼仪,亲朋友的习惯。

赫哲人以渔猎为生,其住处均选择在江河沿岸的高岗之地或近猎场的地方。早年住处为临时性的“撮罗安口”(赫哲语,渔猎的临时建的尖顶窝棚)或固定性的“希日免克”,“卓”等。以后,受满,汉族习惯的影响,多住土草房,也有了固定的屯落。“撮罗安口”,“撮罗”是尖,“安口”是棚,“撮罗安口 ”即尖顶棚之意。“安口”一般是面南,背北,朝阳搭盖。它用约丈余,直径为二三寸的长杆,少则十几根,多则几十根不等,支撑起圆锥形的架框,每根杆相隔1尺多,再梆扎横条,使之固定,然后从其底部一层一层的用茅草盖好,再以树皮捆扎横条上,形同蓑衣(也有用桦树皮围成的)。在向阳面留个小门,有门无窗。“安口”内部设施极为简单,东西北3面搭铺,垫茅草,树皮以及铺上狍皮之类的东西。“温特安口”是赫哲人冬季狩猎时住用的临时用木板搭成的圆锥形的住处,其顶端留有2尺许的出烟口和通风口。在“安口”的前面的两侧,都搭起“得尔肯”(赫哲语,晾晒架),做为晒网,晒鱼干之用。“希日免克”即地窨子,其筑法是:掘地成坑。上架1-3根椽子为梁,辅上茅草,压上厚土,即成楔房盖,朝阳开门,设有小窗,以透阳光。早年无纸糊窗门,用鲂鱼皮代替。人们走进“希日免克”时,下行数层台阶方可入内。“卓”,就是马架子,其搭盖方式与现在的住房相似。“希日免克”和“卓”里面都搭火炕,烟囱设在外面,这是较为暖和的房舍。“正房”是“马架”的发展,与现在的住房基本相同。一般人家都在正房的东侧或西侧搭“塔克吐”(赫哲语,即鱼楼子),树鱼,兽肉干,粮食及其他物品放于其中,夏季炎热时这里却极为阴凉,是储存上乘食品的好地方。

在早些年间赫哲人的主要交通工具有“拖拉气”,“刻雅奇刻”,“乌莫日沉”,“古录巴”,“特莫特肯”(即小板船),“吉拉”(划斜船),“风船”等。“拖拉气”(赫哲语,即狗爬犁),是冬季通讯,拉物的常用交通工具。用硬质鲜木制成,可载重500余斤,深雪地可畅行,套3-9条狗,每天能行200多里。狗站,是,元,明两代在赫哲地区设立的交通枢纽站,履行传递信息,送达差役的任务,其交通工具就是狗撬。仅明朝就有40多个“狗站”并任命“提领”官员,管理“站丁”。“刻雅奇刻”(赫哲语,即踏板),亦称之为“恰尔勒奇科依”,学名滑雪板,冬天狩猎用的工具。凌纯声称之为“木马”,“行冰雪上快及奔马”。魏声称的《鸡村旧闻录》称黑斤人(即赫哲人)“雪后则加板于下,持篙持地上下如飞”。“乌莫日沉”(赫哲语,即桦皮船),只能坐一人,用木板制成,用于叉鱼或在江中走快船,送信用。船骨用杨木,外包桦树皮做成,很轻便。曹廷杰在《西伯利东偏纪要》中称之为“快马”,“以桦皮为主,长丈余,宽约两尺,两头窄,公容一人,其快如风”。“威虎”,即小船,又叫“快马子”。早年用于叉鱼或送信的工具,只能坐一个,用木板制成,长3米,靠划浆前行,既轻便又敏捷,其快无比。因为陆路,冰路上的交通工具主要是用狗驾驶,所以赫哲人喜爱养狗。而且极为普遍,一般人家养三四只至十几只,少数人家有养几十只的。拉“拖拉气”的狗是经过训练的,尤其是头狗,极为灵性,听从指挥,带动其他狗一齐向前。每个“拖拉气”可套三四只至八九只狗,有的甚至套几十只,即使载重500斤,行走时,也能奔驰如飞,日行200余里。民国初年,四轮车传入赫哲族地区,但很少使用,赫哲人饲养马匹也有很长的历史,但一般人家却无能力购买马。
赫哲族注重礼仪,有敬老尊长的良好社会风尚,晚辈出远门回来,与长辈相见时,要向长辈行跪拜礼,依次向父母、兄嫂问安,以示敬重。长辈吻晚辈的额头,以示亲热爱护。赫哲族人的重要节日与汉族大体相同,象春节、元霄节、二月二、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春节特别隆重。乌日贡节是赫哲族人一个新生的节日,诞生于1985年。“乌日贡”意思为娱乐或文体大会,每两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农历五、六月间举行,历时三天。节日的内容丰富多采,除了各种民族体育竞技活动,还有最热闹的群众性的聚餐宴饮活动。
乌日贡大会上,赫哲族的民间说唱文学“依玛堪”最受群众喜爱。“依玛堪”是赫哲族口传的叙事长诗,现有50多部典籍,被誉为北部亚洲原始语言艺术的活化石。它讲唱部落战争、民族兴衰、维护民族尊严和疆域完整的英雄故事,赞颂纯真的爱情,还讲述萨满求神及风俗民情,有时一唱就连续好几天。赫哲族人民喜爱音乐,善于唱歌,流传着许多民间歌曲,歌曲优美舒展,旋律奔放。
赫哲族原信仰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其萨满有河神、独角龙、江神3派,各派约有6个品级。他们认为有多少种动物、爬虫就有多少种神,其中最受尊敬的是人面形天神。宗教形式主要表现为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赫哲族先民认为,日月山川都有神灵主宰,因而崇拜。

⑦ 赫哲族的详细资料

赫哲族民族概况
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县、饶河县、抚远县。少数人散居在桦川、依兰、富饶三县的一些村镇和佳木斯市。因分布地区不同,从而有不同的自称。居富锦县大屯沿松花江上游的称“那贝”,居嗄尔当屯至津口村的称“那乃”,居勒得利村沿黑龙江下游至乌苏里江的称“那尼傲”。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赫哲族人口数为4640。是中国北方唯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使用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无文字。早年削木、裂革、结革记事。因长期与汉族交错杂居,通用汉语文。 沛代有人叫他们其中一部落为费雅喀
捕鱼和狩猎是赫哲人衣食的主要来源。赫哲族人喜爱吃鱼,尤其喜爱吃生鱼。这一习俗沿袭至今,显示了这个民族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特点。赫哲族人一向以杀生鱼为敬。
不仅以鱼肉、兽肉为食,赫哲族人穿的衣服也多半是用鱼皮、狍皮和鹿皮制成。男子大多穿大襟式狍皮大衣,衣襟上缀两排用鲶鱼骨做的纽扣,女子多穿鱼皮或鹿皮长衣,式样很像旗袍。男女都穿鱼皮套裤以及狍皮、鹿皮和鱼皮制的鞋子。用鱼皮做衣服也是赫哲族妇女的一大特长。故历史上赫哲人又被称为“鱼皮部”。在文化村的展馆里,我们看到了展出的两套用熟好的大马哈鱼皮缝制的男女鱼皮套装,做工考究,款式古朴大方。
赫哲人在饮第一口酒前,要用筷头蘸少许酒甩向空中和洒向大地,以示敬祖先和诸神。但不喜欢喝茶,有时也把小米炒焦后沏水喝,或把野玫瑰花和嫩叶以及小柞树的花苞采来晒干沏水当茶喝,但大多数一年四季均喜欢喝生凉水。
赫哲族妇女生小孩时要吃小米粥和大米粥、鲫鱼汤、嗄牙鱼汤、兔子肉汤以及“莫温古饭”、面片、面汤、鸡蛋等食品。产后三天内不能吃青菜,以免产妇和婴儿泻肚。在坐月子期间均吃滚烫的热饭,以免受凉,影响身体健康和奶汁。
赫哲族人死后,必须用面粉制成油炸薄面块和各种形状的薄面点心,供在桌上,参加悼念活动的人们也食用。

⑧ 赫哲族现在主要居住在哪里,人口有多少人,有怎样的历史背景

主要居住在中国黑龙家东北的三江(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平原和完达山内一带。
赫哲族人口数容为4640。
赫哲族历史悠久,与中国东北的古代民族“肃慎”、“挹娄”、“勿吉”、“女真”等有着密切的族源关系,清代的“黑斤”、“赫哲哈喇”即是赫哲族的先民由于历史原因,赫哲族是个跨国民族,在俄罗斯境内有赫哲族人口2万余人,当地人称他们为那乃人。他们的民族历史、民族语言、宗教礼仪、歌曲舞蹈、衣着服饰、民风民俗和我国赫哲族都具有北方内陆渔猎民族生产生活特色。

⑨ 赫哲族人的一些习惯

赫哲族生活的地方,是我国黑龙江省松花江下游与黑龙江、乌苏里江构成的:,三江平原”和完达山一带。三江沃野,山水纵横,这里有驰名中外的特产——蝗鱼、蛙鱼、三花五罗、貂皮、麝鼠……自古以来,就是富饶的天然渔场和逐猎之地。人们常用“棒打樟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锅里来”来描述这里的富庶。勤劳的赫哲人世世代代生息. 据史料记载,可追溯到6000多年前的密山新开流时期,在先秦时称肃慎、汉魏时称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黑水鞨靺,元明清时称女真。赫哲名字的由来首先是在康熙二年(1662年)的《清实录》上记载并得以传承。现在,全国共有赫哲族聚居地四处,分别是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和八岔赫哲族乡、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和佳木斯敖其镇的敖其村。由于历史原因,赫哲族是个跨国民族,在俄罗斯境内有赫哲族人口2万余人,当地人称他们为那乃人。他们的民族历史、民族语言、宗教礼仪、歌曲舞蹈、衣着服饰、民风民俗和我国赫哲族都具有北方内陆渔猎民族生产生活特色 在居住上,赫哲人住永久性房屋木克楞、拉合辫子草正房和临时的房屋撮罗安口(尖顶窝棚),胡如布(地窖子),阔布如安口(圆顶窝棚)。狗拉雪橇是赫哲人主要的交通工具。经过训练的狗,每只可拉70公斤左右,日行100至150公里。狗是赫哲人的好帮手,它们在运输、狩猎、看家、保护主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故历史上赫哲人又被称为“使犬部”。时代发展至今天,赫哲族人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在街津口乡,赫哲人住进了宽敞的新居,种地、发展旅游事业,过上幸福生活的赫哲人正和其他兄弟民族一样向着小康迈进。赫哲族的祖先,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属于肃慎系统的挹娄、勿吉、黑水靺鞨、野人女真等古代民族,与赫哲族的祖先有渊源关系。至清初,始以“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等名称见于官私文献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 关于赫哲族何时形成的问题,学术界尚有不同的意见。一般认为赫哲族是以古老的赫哲族氏族为核心,吸收了鄂伦春族、鄂温克族、满族等民族成分和原属黑龙江流域其他土著,以及来到赫哲族分布区居住的蒙古人、汉人等成分,在清初形成了较稳定的族体,主要从事渔猎生产。在解放前其社会发展尚停留在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赫哲族的生产生活,其社会生产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得到了超越发展,赫哲族的生活条件已大大改善 赫哲族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流传最普遍的“依玛坎”是一种口头相传的民间说唱文学,其故事内容大多能说唱许多天,大部分是歌颂英雄与复仇事迹、民族的兴衰,以及纯真的爱情等,唱词押韵合辙。说唱时,须按故事的基本内容和词句背诵,不能随意添加。在民间还流传着“说胡力”,它是寓言、童话、神话、传说与民间文学的通称,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短小活泼,通常是老人对儿童讲述,对儿童有启发教育意义。赫哲族的音乐也很有特点,其特有乐器称为“空康吉”和“口弦琴”,前者已失传,后者至今仍有人能演奏 赫哲族的图案艺术非常发达,他们常常在用鱼皮、兽皮制作的衣服、鞋、帽、被褥上,绣制各种云纹、花草、蝴蝶及几何形图案等。在餐具、桦皮制品上雕刻各种二方连续纹样、云纹、山水、花朵、鸟兽等,形象生动,造型美观别致。妇女们在衣襟、披肩、腰搭、帽子、裤腿等处用彩线刺绣的花纹、图案更为精美。尤其是日用品上的彩绣如“雄鸡衔花”、“花篮与莲藕”等图案,构图新颖别致,格外精彩。赫哲族在不同制品上刺绣、接拼的各种花纹图案,以其独特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赫哲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审美的群体意识。赫哲族的图案艺术吸收了汉族图案艺术的精华,并不断创新,既富有本民族气息,又能反映本民族生产、生活特点,极富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刺绣、图案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赫哲族有语言,无文字。长期以来,只有民间文学。作家文学是解放后才发展起来的。乌.白辛是解放后成就卓著的第一位赫哲族戏剧家。他先后改编创作了20多部歌剧、话剧和电影文学剧本。影响较大的有话剧和电影文学剧本《冰山上的来客》、《赫哲人的婚礼》,歌剧《好班长》、《焦裕禄》、话剧《黄继光》、《雷锋》等。其中《赫哲人的婚礼》是赫哲族新文学的代表,也是当代文学史上由赫哲族戏剧家写的第一个反映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的生活和历史的剧本。他成功地将“伊玛坎”演唱形式贯穿于全剧,运用于话剧创作,丰富了我国当代戏剧的题材内容,并用民族形式与传统手法相结合,对话剧民族化作了有益探索. 节日期间,特别是春节,是一年中饮食最丰盛的日子,家家要摆鱼宴,用当地产的各种鱼类制作各式菜肴,以鲜红、透明的大马哈鱼子制作的菜肴最为鲜美。节日里还必须吃饺子和菜拌生鱼,饮酒,每餐均不能吃剩菜剩饭,把剩饭存起来,待到过完春节后再吃。

⑩ 赫哲族的资料

[编辑本段]赫哲族民族概况
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县、饶河县、抚远县。少数人散居在桦川、依兰、富饶三县的一些村镇和佳木斯市。因分布地区不同,从而有不同的自称。居富锦县大屯沿松花江上游的称“那贝”,居嗄尔当屯至津口村的称“那乃”,居勒得利村沿黑龙江下游至乌苏里江的称“那尼傲”。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赫哲族人口数为4640。是中国北方唯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使用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无文字。早年削木、裂革、结革记事。因长期与汉族交错杂居,通用汉语文。 沛代有人叫他们其中一部落为费雅喀
鱼皮制衣酒敬神 狗拉雪橇赫哲人
据2001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数字显示,全国共有赫哲族人4600多人,是全国人口最少的民族,大部分居住在黑龙江省的同江、饶河、抚远等市县境内。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是全国四处赫哲族聚居地之一。赫哲族 鱼皮衣
赫哲民族文化村大门——典型的赫哲族建筑木克楞
一唱起赫哲族民歌《乌苏里船歌》那优美舒展的“赫尼哪”调,总会让人想起生活在我国东北三江(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以渔猎为生的赫哲族人民。
“赫哲”一词有“下游”或“东方”之意。赫哲人自称‘用日贝”、“那尼卧”、“那乃”,即本地人的意思,又称“赫真”(意为:“东方的人”)、“奇楞”(意为“住在江边的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人口约4200多人,主要居住在同江市、饶河县、依兰县、佳木斯市郊区敖其村等。
赫哲族生活的地方,是我国黑龙江省松花江下游与黑龙江、乌苏里江构成的:,三江平原”和完达山一带。三江沃野,山水纵横,这里有驰名中外的特产——蝗鱼、蛙鱼、三花五罗、貂皮、麝鼠……自古以来,就是富饶的天然渔场和逐猎之地。人们常用“棒打樟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锅里来”来描述这里的富庶。勤劳的赫哲人世世代代生息
[编辑本段]赫哲族追根溯源

据史料记载,可追溯到6000多年前的密山新开流时期,在先秦时称肃慎、汉魏时称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黑水鞨靺,元明清时称女真。赫哲名字的由来首先是在康熙二年(1662年)的《清实录》上记载并得以传承。现在,全国共有赫哲族聚居地四处,分别是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和八岔赫哲族乡、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和佳木斯敖其镇的敖其村。
由于历史原因,赫哲族是个跨国民族,在俄罗斯境内有赫哲族人口2万余人,当地人称他们为那乃人。他们的民族历史、民族语言、宗教礼仪、歌曲舞蹈、衣着服饰、民风民俗和我国赫哲族都具有北方内陆渔猎民族生产生活特色。
[编辑本段]赫哲族衣食住行

捕鱼和狩猎是赫哲人衣食的主要来源。赫哲族人喜爱吃鱼,尤其喜爱吃生鱼。这一习俗沿袭至今,显示了这个民族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特点。赫哲族人一向以杀生鱼为敬。
不仅以鱼肉、兽肉为食,赫哲族人穿的衣服也多半是用鱼皮、狍皮和鹿皮制成。男子大多穿大襟式狍皮大衣,衣襟上缀两排用鲶鱼骨做的纽扣,女子多穿鱼皮或鹿皮长衣,式样很像旗袍。男女都穿鱼皮套裤以及狍皮、鹿皮和鱼皮制的鞋子。用鱼皮做衣服也是赫哲族妇女的一大特长。故历史上赫哲人又被称为“鱼皮部”。在文化村的展馆里,我们看到了展出的两套用熟好的大马哈鱼皮缝制的男女鱼皮套装,做工考究,款式古朴大方。
[编辑本段]赫哲族撮罗安口
在居住上,赫哲人住永久性房屋木克楞、拉合辫子草正房和临时的房屋撮罗安口(尖顶窝棚),胡如布(地窖子),阔布如安口(圆顶窝棚)。
狗拉雪橇是赫哲人主要的交通工具。经过训练的狗,每只可拉70公斤左右,日行100至150公里。狗是赫哲人的好帮手,它们在运输、狩猎、看家、保护主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故历史上赫哲人又被称为“使犬部”。
时代发展至今天,赫哲族人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在街津口乡,赫哲人住进了宽敞的新居,种地、发展旅游事业,过上幸福生活的赫哲人正和其他兄弟民族一样向着小康迈进。
赫哲族的祖先,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属于肃慎系统的挹娄、勿吉、黑水靺鞨、野人女真等古代民族,与赫哲族的祖先有渊源关系。至清初,始以“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等名称见于官私文献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
关于赫哲族何时形成的问题,学术界尚有不同的意见。一般认为赫哲族是以古老的赫哲族氏族为核心,吸收了鄂伦春族、鄂温克族、满族等民族成分和原属黑龙江流域其他土著,以及来到赫哲族分布区居住的蒙古人、汉人等成分,在清初形成了较稳定的族体,主要从事渔猎生产。在解放前其社会发展尚停留在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赫哲族的生产生活,其社会生产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得到了超越发展,赫哲族的生活条件已大大改善。
[编辑本段]赫哲族社会经济
顺治元年(1644)清世祖入山海关前后,曾相继将赫哲族编户收贡,编旗披甲。直到19世纪初叶,从牡丹江至黑龙江下游乌扎拉村,所有赫哲族的22个氏族,都由清廷按其氏族与分布地区行使有效的管辖。在清代,赫哲族与内地及当地各民族的产品交换关系日益发展,赫哲族渔猎的工具也逐渐有所改进,生产力逐渐提高,原始社会渐趋分解,至清末已从原始社会末期跨入阶级社会。辛亥革命以后,三江平原开发的速度加快,赫哲族与汉族杂居,渔猎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加深,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形成与汉族及周围其他各族不可分割的联系。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后,对赫哲、鄂伦春等人数较少的民族,实行野蛮统治,甚至公开推行种族灭绝政策,使赫哲族人口更加减少,抗日战争胜利以前,已濒于被灭绝的境地。渔猎经济为赫哲族人民生活的主要来源,“夏捕鱼作粉,冬捕貂易货以为生计”。17世纪末,由以物易物转向猎产品大量商品化。20世纪初,猎业衰退,渔业产品大量商品化。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赫哲族地区解放。当时幸存的赫哲族居民仅有300余人。在人民政府实行民族发展政策积极帮助赫哲族发展生产,逐步改善生活,现有人口较1945年增加10倍多。
赫哲族人民原来几乎都是文盲,解放后,人民政府不仅积极扶助他们发展渔猎生产和民族贸易,现在,已有部分赫哲族人民开始从事农业生产,还发展了乡镇企业。赫哲族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且兴办小学、中学,培养各种专业人材,现在赫哲族中拥有的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在本民族人口中所占比例,居于全国各民族先进行列,赫哲族地区各村,都设有卫生所、广播站,有的还设有文化站、俱乐部,拥有电视机的家庭不断增加。从地方至中央各级党代会和人民代表大会均有赫哲族代表,在赫哲族聚居地区的政府中,有赫哲族干部担任县长、乡长等职。赫哲族在中国虽是人口最少的民族,但和各兄弟民族一样享有完全平等的民族权利。
[编辑本段]赫哲族文化艺术
赫哲族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流传最普遍的“依玛坎”是一种口头相传的民间说唱文学,其故事内容大多能说唱许多天,大部分是歌颂英雄与复仇事迹、民族的兴衰,以及纯真的爱情等,唱词押韵合辙。说唱时,须按故事的基本内容和词句背诵,不能随意添加。在民间还流传着“说胡力”,它是寓言、童话、神话、传说与民间文学的通称,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短小活泼,通常是老人对儿童讲述,对儿童有启发教育意义。赫哲族的音乐也很有特点,其特有乐器称为“空康吉”和“口弦琴”,前者已失传,后者至今仍有人能演奏。
赫哲族的图案艺术非常发达,他们常常在用鱼皮、兽皮制作的衣服、鞋、帽、被褥上,绣制各种云纹、花草、蝴蝶及几何形图案等。在餐具、桦皮制品上雕刻各种二方连续纹样、云纹、山水、花朵、鸟兽等,形象生动,造型美观别致。妇女们在衣襟、披肩、腰搭、帽子、裤腿等处用彩线刺绣的花纹、图案更为精美。尤其是日用品上的彩绣如“雄鸡衔花”、“花篮与莲藕”等图案,构图新颖别致,格外精彩。赫哲族在不同制品上刺绣、接拼的各种花纹图案,以其独特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赫哲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审美的群体意识。赫哲族的图案艺术吸收了汉族图案艺术的精华,并不断创新,既富有本民族气息,又能反映本民族生产、生活特点,极富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刺绣、图案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赫哲族有语言,无文字。长期以来,只有民间文学。作家文学是解放后才发展起来的。乌.白辛是解放后成就卓著的第一位赫哲族戏剧家。他先后改编创作了20多部歌剧、话剧和电影文学剧本。影响较大的有话剧和电影文学剧本《冰山上的来客》、《赫哲人的婚礼》,歌剧《好班长》、《焦裕禄》、话剧《黄继光》、《雷锋》等。其中《赫哲人的婚礼》是赫哲族新文学的代表,也是当代文学史上由赫哲族戏剧家写的第一个反映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的生活和历史的剧本。他成功地将“伊玛坎”演唱形式贯穿于全剧,运用于话剧创作,丰富了我国当代戏剧的题材内容,并用民族形式与传统手法相结合,对话剧民族化作了有益探索。
[编辑本段]赫哲族人民风俗

赫哲人在饮第一口酒前,要用筷头蘸少许酒甩向空中和洒向大地,以示敬祖先和诸神。但不喜欢喝茶,有时也把小米炒焦后沏水喝,或把野玫瑰花和嫩叶以及小柞树的花苞采来晒干沏水当茶喝,但大多数一年四季均喜欢喝生凉水。
赫哲族妇女生小孩时要吃小米粥和大米粥、鲫鱼汤、嗄牙鱼汤、兔子肉汤以及“莫温古饭”、面片、面汤、鸡蛋等食品。产后三天内不能吃青菜,以免产妇和婴儿泻肚。在坐月子期间均吃滚烫的热饭,以免受凉,影响身体健康和奶汁。
赫哲族人死后,必须用面粉制成油炸薄面块和各种形状的薄面点心,供在桌上,参加悼念活动的人们也食用。
[编辑本段]赫哲族人民婚俗
在男女青年订婚的过程中,要摆酒宴宴请双方的长辈和媒人;迎亲时,男方的老人要向女方的老人敬三杯酒。婚宴时,新娘要面朝墙“坐福”,直到送亲的人散席离去后,才可下地并与新郎一起共吃猪头猪尾,新郎吃猪头,新娘吃猪尾,意为夫领妇随,团结和睦,最后新娘新郎共吃面条,以表示情意绵绵,白头到老。
[编辑本段]赫哲族人民食俗
赫哲族人喜欢吃“拉拉饭”和“莫温古饭”。“拉拉饭”是用小米或玉米小渣子做成很稠的软饭,拌上鱼松或各种动物油即可食用。“莫温古饭”是鱼或兽肉同小米一起煮熟加盐而成的稀饭。现在与汉族相同,绝大部分人家均吃馒头、饼、米饭和各种蔬菜。
赫哲族有一些独特的鱼、肉类风味食品,可以分成: 生食和熟食。生食有生鱼干、生肉干和新鲜生鱼。新鲜鱼的吃法较多,主要是拌菜生鱼。还有一种冬季食用的冻鱼片,如果尊贵的客人来了,有一盘冻鱼片是上等的下酒佳肴,其味鲜美凉爽,现在仍然备受人们的欢迎。 熟食如加工好的鲟、鳇、鲑鱼子,其营养价值较高。也将鱼片和瘦肉蒸、烤、煎、炖、煮、炒等技法加工后食用。其中鱼松每餐必不可少。典型食品有:拌菜生鱼,赫哲人叫“他勒卡”;鱼松,赫哲人叫“它斯恨”。
[编辑本段]赫哲族节日庆典

节日期间,特别是春节,是一年中饮食最丰盛的日子,家家要摆鱼宴,用当地产的各种鱼类制作各式菜肴,以鲜红、透明的大马哈鱼子制作的菜肴最为鲜美。节日里还必须吃饺子和菜拌生鱼,饮酒,每餐均不能吃剩菜剩饭,把剩饭存起来,待到过完春节后再吃。
[编辑本段]赫哲族宗教信仰
赫哲族原信仰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其萨满有河神、独角龙、江神3派,各派约有6个品级。他们认为有多少种动物、爬虫就有多少种神,其中最受尊敬的是人面形天神。宗教形式主要表现为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赫哲族先民认为,日月山川都有神灵主宰,因而崇拜。
[编辑本段]赫哲族名人
韩庚:韩国偶像组合super junior的中国成员,也是第一个在韩国出道的中国人。作为一名出色的艺人,韩庚始终铭记着自己的身份,展现着作为一名中国人的骄傲,在韩国乃至全亚洲的各大颁奖典礼他坚持用中文致谢,处处不忘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鉴于韩庚在中国文化传播方面的出色表现,2008年他在北京区票选时取得第一名的成绩并顺利成为奥运火炬手。现在,全亚洲当红团体 Super Junior 推出全新小组 - Super Junior-M,韩庚成为了Super Junior-M的队长,他将带领着Super Junior-M的成员们来到他自己的故乡-中国,韩庚不仅是80年代青年积极向上、努力创业的典范,更是中国人、赫哲人走出去又带着荣誉归来的的荣光!
本名:韩庚
国外常用拼写:Hankyung / Hangeng / Geng Han
韩文名: 한경
日文名:ハンギョン
生日:1984年2月9日
性别:男
星座:水瓶座
国籍:中国
出生地:中国黑龙江省牡丹江市
身高:181CM
体重:61kg
血型:B型
民族:赫哲族
所属组合:Super Junior(简称:SJ或SuJu)(韩文名:슈퍼 주니어)成员
Super Junior-Mandarin (简称:SJ-M)队长
经纪公司:SM Entertainment
出道时间:韩国出道时间(SJ):2005年11月;
中国出道时间(SJ-M):2008年4月8日
官方博客地址:http://www.cyworld.com.cn/hangeng
乌·白辛(1920—1966),赫哲族,吉林永吉人,原名吴宇洪,乌·白辛。当代才华横溢的戏剧家、文学家。白辛早年曾在奉天佛学院学习,后加入沈阳协和剧团。1939年开始从事戏剧活动,抗战期间创作了《海的召唤》、《南行草》等作乌·白辛品,表达了对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强烈不满,充满关爱国主义感情。1945年参加革命,做文艺工作。又随军南下解放湖南、广东,并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8年调到哈尔滨话剧院,开始专业编剧生涯,创作进入黄金时代,先后创作了话剧《黄继光》、《印度来的情人》、《雷锋》、《赫哲人的婚礼》,歌剧《映山红》、《焦裕禄》和电影文学剧本《冰山上的来客》等作品。白辛以戏剧、电影创作成就最大。他的电影文学剧本《冰山上的来客》和话剧《赫哲人的婚礼》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代表了白辛戏剧创作的高度和成就。特别是《赫哲人的婚礼》,他成功地把赫哲族“伊玛堪”形式运用于话剧创作,对话剧创作的民族化作了有益探索,是赫哲族新文学的代表。“文革”当中受迫害致死,年仅46岁。
毕大川(1938—),赫哲族,黑龙江集贤人,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毕大川青年时代喜欢体育运动,1959年参加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公路自行车比赛,获国家运动健将称号。1962年毕大川从吉林大学数学系毕业,担任过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助理研究员,系统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后到联邦德国司图加特大学任客座教授。归国后任航天工业部101所研究室主任,国家科委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1988年后,任中国创新公司总经理。毕大川治学严谨,兢兢业业,主要从事现代控制和软科学的研究、组织工作,成绩显著,其科研成果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1980年获中国科学院二等奖,国防科工委二等奖,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87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吴进才:赫哲族一代出色的民歌歌手、故事能手和“伊玛堪”演唱家,他说唱的伊玛堪《安徒莫日根》曾获全国优秀民间文学奖。
尤永贵:赫哲族民俗画家,他的作品有100多幅被国内外有关部门收藏。
[编辑本段]赫哲族的礼仪
赫哲族人注重礼仪,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尊老爱幼 赫哲人注重礼仪,有尊老敬长的良好社会风尚。晚辈出门回来,与长辈相见时,要向长辈行跪拜礼,依次向父母、兄嫂问安,以示敬重。长辈吻小辈的额头,以示亲热爱护。
待客礼 居住在黑龙江同江、饶河一带的赫哲族,以捕鱼和狩猎为主业,有吃生鱼的饮食习惯。客人来访,常以凉拌的生鱼待客,先请客人吃一口鱼,表示敬重对方。如果客人不吃,则被认为是失礼。对客人须奉上鱼头,以示尊敬,上桌的鱼菜,总是把鱼头朝着客人。吃菜时,总是用筷子点点鱼头,示意让客人吃。科学实验表明,鱼脑含高蛋白,营养价值高,特别是鲫鱼头更是营养美味。
祈子礼 在北方,赫哲族旧时认为,小孩死后,其灵魂先变成麻雀,再转生为人。年逾30岁尚未生育的妇女被视作缺乏转生灵魂的人,须请萨满找魂求子。举行仪式前,求子的妇女应暗中将萨满的帽带或神裙飘带挽上一个结。萨满在神杆前脱神衣时发现此结,便问是谁挽的,该妇女即刻跪在神杆前洒酒许愿、求神赐子。于是萨满击鼓跳神祷告,并命求子者在3至4日之内到萨满家取胎儿灵魂。届时,求子的夫妇携带狍皮或鹿皮制成的“收魂袋”来到萨满家,在炕沿上并肩而坐,萨满的两名助手扶着他们的双肩。萨满在屋内跳神找魂时,夫妇二人中只要有一个双肩抖动,即被认为魂已附体,萨满即放下手中的鼓,拿起收魂袋,向袋内吹一口气。得子后,该夫妇须以牛、马、猪、羊等酬谢神灵。
祭灵礼 人死了以后,人们还要举行一些与他或她有关的礼仪,称“祭灵礼”。这是灵魂不灭观念的反映。
赫哲族认为男子死后第七天晚上,女人死后第九天晚上灵魂要回家中。当晚,死者家人将用纸做的衣服、饭菜等,摆放在大门口,并放一碗灰验证鬼魂是否回家。第二天早上,右灰上留有鸡、鸭等动物的印迹,表明灵魂回来过,反之则无。留有何种动物的痕迹表明死者灵魂已依附了该种动物。

热点内容
微山湖岛旅游攻略 发布:2021-03-16 21:45:18 浏览:387
适合78月份国内旅游的地方 发布:2021-03-16 21:42:27 浏览:6
文化旅游部单位 发布:2021-03-16 21:42:22 浏览:118
深圳周边游推荐免费的 发布:2021-03-16 21:42:18 浏览:696
塑州旅游景点 发布:2021-03-16 21:40:53 浏览:84
道观河风景旅游区发展前景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58
旅行社psd 发布:2021-03-16 21:39:03 浏览:174
常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发布:2021-03-16 21:35:14 浏览:330
棋牌在线游戏必去797ag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217
有四个旅游团三条路线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