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北旅游攻略
① 贵州铜仁有哪些旅游景点
铜仁旅游资源独具特色,三江沿岸15座大小桥梁凌空两岸,犹如15条彩虹。铜仁老城一版面倚山,三面临权水,发源于梵净的两条江自西自北而来,汇于铜仁,称锦江;锦江绕城半周,然后东去流入湖南沅水。锦江沿岸有壮观雄奇的六龙山溶洞群。其中已开发的九龙洞为贵州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在市内西门码头乘船就可以游览九龙洞及锦江风景区。铜仁是杰出的红军将领周逸群烈士故乡,辟有周逸群烈士故居一处,烈士塑像一座,往来瞻仰者络绎不绝。
铜仁主要旅游景点:梵净山 ·沿河乌江山峡百里画廊·沿河土地湾黔东革命根据地·九龙洞 ·太子石 ·南岳飞泉 ·沿河麻阳河自然保护区 ·四野屯 ·红二、六方面军纪念碑 ·云海波涛 ·中流砥柱 ·云彩江声 ·鱼梁夜月 ·文笔凌云 ·六洞岚光 ·周逸群故居 ·玉屏晴雪 ·西岭归樵 ·万笏朝天 ·两江春色 ·金鳞游泳 ·东山楼阁 ·东山寺 ·锦江公园 ·十里锦江 ·长寿村 ·思南石林。
② 贵州铜仁哪个县的旅游业搞得最好
属于铜仁地区管辖的直属景点并不多。但是从贵阳到铜仁,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黔东北旅游线路。黔东北通常和湘西凤凰联系在一起。由贵阳出发这条线跨越龙里、贵定、福泉、瓮安、余庆五的县市然后可以开始旅游第一站石阡古城,然后前往武陵山脉主峰--兼佛教圣地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之后沿着锦江而下到铜仁,随后北上松桃跨国“南疆边墙”(南方长城)向东,进入湘西凤凰县。
其实沿途可以看到很多风景,如古城、古村寨及古军事城堡和古战场遗迹。同时沿途也可以体验到苗族、土家族风情及神秘的傩文化。梵净山是旅游中的重点,不论是想体验自然风光还是感受佛文化,这个地方绝对值得去。
如果只是单说铜仁,榜上有名的景点可能不多,但是值得游玩的地方还是很多的。铜仁本身就是一座美丽的山城,是明清时期黔东比较繁荣的水陆码头和商业重镇,有“黔东护商栈”之称。中南门老城区明清古民居群落就记录了那段辉煌的历史。中南门既是铜仁历史上商埠文化的物证,同时也蕴含着当时名门望族的兴衰记忆。另外,邻近中南门老城区的东山寺也可以去看看。虽然现在仅存雷神殿和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四合院形式的现在被开辟为傩文化博物馆,收藏陈列了黔东北地区民间的傩戏堂、傩技的大量文物和相关文字介绍。
距离铜仁不远的松桃县还有一个新寨苗王城。新寨是明嘉靖年间当地苗民吴黑苗、龙许保领导的苗族起义军大本营和古战场。
其他景点:黄丝桥古镇、南方长城。
③ 黔东北地势特征
他那边的地势特征是东高西低,然后比较沙比较多地布地煞卖比较多
④ 贵州自然景观的特征
贵州省旅游资源特征
从贵州旅游资源的分布、构成、景观质量及特征、开发程度、社会情况等来看,可将其概括为以下9个方面:
1、环境的多样性
贵州是我国西部高原山地的一部分,地处云贵高原的东斜坡地带,恰处于中国地势第二大梯级(西部高原山地)向第一大梯级(东部丘
陵平原)的过渡部位。境内地势起伏、高差悬殊。最高海拔达2 901m,最低148m,全省平均海拔1110米。
贵州在地史上大部分地区在古生代及中生代为海相沉积区,新生代以来转为上升,碳酸盐类岩石广泛分布,出露面积占到全省总面积
的61.9%。贵州位于世界上最大喀斯特区——华南喀斯特区的中心部位,是我国喀斯特最发育的省份之一。喀斯特地貌形态齐全,类
型多样,几乎包括了除冰川喀斯特以外的所有类型。由于第四纪冰川未大面积波及贵州,而低热的河谷便成为生物界的避难所,使得
贵州现代生物界古孑遗物种丰富,区系成分复杂,物种类型繁多。
贵州在热量带上处于南亚热带至中亚热带的位置。由于地势 由北、东、南三面向中部和西部增高,内部起伏较大和气温垂直变化明
显等原因,各地光照、辐射、热量差异较大。由于地质、地貌和生物气候条件的复杂多样,使贵州的土壤类型也极为复杂,从而为生
物资源的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环境条件。
2、景观的独特性
贵州省许多地区地学景观都具有独特性,有的景观堪称世界自然奇观,构成旅游资源优势。瀑布群、溶洞群规模宏大,保存完整,分
布集中,居全国之首;惠水燕子洞为特殊的地下喀斯特地貌景观,数十万只白腰羽燕起飞,燕翅如云,壮观无比。
贵州有世界上唯一的三叠纪奇观(世界上仅有瑞士圣乔治山有部分出露),在这里每走一步,跨越万年,天然造化,自然传承,拥有
六项世界之最:1)全球最壮观的浅海次深海过渡带;2)全球最好的早三叠纪深水生物遗迹化石群;3)全球最早、最大的三叠纪管
壳石生物礁;4)全球最完整的三叠纪孤立石灰岩台地——大贵州滩;5)全球最好的海生爬行类–海百合动物群;6)全球保存最系
统最完好的三叠纪海陆变迁和浅海—次深海“拉锯战。
贵州三叠纪是大自然传承给贵州和全人类的珍贵资源,在世界上具有惟一性,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美学欣赏价值,具有申报世
界自然遗产与世界地质公园的沉甸甸的文化、科技含金量。
3、气候的宜人性
——气候
贵州省气候总的特点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降雨适中,且多夜雨,多微风,没有绝大多数大陆性气候所特有的极端
温度。
——季节:(1)春季是从3月份至5月份,春季来临时,万木复苏、鲜花盛开、各地生机勃勃。(2)夏季是从6月份至9月份,以晴朗
的温和宜人的天气为主。白天日照时间较长,夜晚气温温和,日温差较大。(3)秋季是从10月份至12月份,虽然气温要比夏季低一些
,但天气依然不错。本省的植物是多为常绿植物,但也引进了不少落叶树。多彩的树叶装扮出贵州的秋季美景。(4)冬季为1月份至
2月份,全省大部地区的气温有所下降,但无严寒,仍是旅游的好时节。
4、资源的丰富性
贵州山川秀美,其旅游资源结构复杂多样、丰富多彩。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十分丰富,有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及近现代革命历
史文化遵义纪念馆;还有各具特色的多民族文化;有多种奇异典型的地质现象、丰富的矿产矿床及动植物群落;有大量高峰绝壁、急
流险滩和洞穴可供攀登、漂流探险;众多的高原湖泊为水上运动提供了优美的场所;还有数量和品种多样的矿泉供人闲逸疗养,形成
贵州旅游资源组合的丰富多样性。
——旅游资源
全省有开发价值的旅游景点1000多处,其中有:世界自然遗产一处、中国文化遗产5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3个、5A级国家级旅游区2
个、国际生态博物馆5个、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9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0个、国家级地质公园6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2个、国家
级自然保护区7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9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60个、省级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5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9座等。
——红色旅游资源
全省现有88个县市,其中有67个县市留下红军的足迹。遵义、娄山关、四渡赤水、乌江、息烽、黎平、瓮安、茅台等是重要的红色旅
游基地。
——佛教文化资源
梵净山是与全国四大佛教名山齐名的佛教名山,其地位显赫。此外还有贵阳的黔灵山、长顺的白云山、惠水的九龙山、贵定的阳宝山
等。
——植物资源
贵州列入国家保护植物名录的珍稀植物有70余种,其中一级保护植物有银杉、珙桐、秃杉、桫椤4种,占全国同类植物总数的50%。
贵州植物种类丰富,维管束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共有250科、1543属、5661种(变种),其属数占全国属数的64.7%。贵州植物种
类的丰富程度仅次于云南、四川、广东和广西,居全国第五位。
——动物资源
动物种类繁多,区系成分复杂,据调查资料显示,全省有脊椎动物近1000种,其中鱼类190种,占全国总数的40%,两栖类60种,占
29%,爬行类103种占34%,鸟类435种占39%,哺乳类136种占32%,仅次于云南和福建,居全国第三位。据资料显示,全省共有野生动
植物约8680余种,约占全国总数的1/3,珍稀动物数量占全国动物总数的29%。
——矿产资源
据勘察资料显示:贵州现已发现122种矿产资源,矿床、矿点3000余处。已探明储量的有78种,计1481处产地。已发现的矿种和
已探明储量的矿种,分别占到全国的50%。其中有40种储量居全国前10位,有21种列全国l至3位。
——能源资源
全省煤炭资源远景储量达到2410亿吨,保有储量为530.97亿吨,居全国第5位,比江南其他各省市区储量总和453.26亿吨还要多70亿
吨。
5、民族风情的多彩性
贵州的民族旅游资源特色鲜明,丰富多样。全国56个少数民族,贵州有49个,其中世居的少数民族有17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
口的37.85%。其中全省苗族人口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49.8%;布依族占97.3%;侗族占55.7%;仡佬族占98.2%;水族占93.2%。各民族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风格各异、类型多样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节日、服饰、村舍建筑,构成了贵州旅游资源的一大特
点和优势。
6、地域分布的广泛性
全省旅游资源分布极为广泛,除安顺、遵义、贵阳等地区旅游景观久负盛名之外,在黔西北、黔中、黔东北、黔西南、黔东南、
黔南等广大地区旅游资源有大量分布,并且有相当程度的集中,构成景观集群。全省各市、州、地、县几乎都有风景名胜区、点,并
各有特色。
7、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性
在全省,不同的地学景观与各异的动植物景观、气象景观和民族文化、少数民族风情组合,形成风格、特色不同的景区,各类景
观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体现出极高的组合性。具体到某一景区,组合特点差异亦大,例如,瀑布景观:黄果树、十丈洞瀑布等,溶
洞景观:织金洞、九洞天、九龙洞等,山体景观:荔波茂兰、梵净山、斗蓬山、雷公山等更是远山景观衬托出自身的雄奇和悠久的生
态文化融为一体而显得古朴、神奇,令游人留连忘返。
8、同纬度上的原生性
贵州省生物旅游景观极为丰富独特,不少动植物类型观赏价值极高,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较好,成为全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
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梵净山亚热带生态系统原始而典型,被誉为地球同纬度上的一颗绿宝石",荔波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集旅游奇
观、民族风情于一体,是喀斯特科普生态旅游胜地;而位于黔东南的民族生态旅游示范区,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
一"的主题,成为贵州一大民族原生态旅游景观。
9、开发潜力的巨大性
贵州省地处祖国西南内陆,旅游资源丰富,但绝大数未加以开发利用。可利用和挖掘的潜力还很大。例如:雷公山、月亮山、九
洞天、威宁草海、乌江画廊、世界三叠纪公园、惠水涟江天生桥群和惠水燕子洞等至今仍处于半开发状态,这些地方蕴藏着丰富的动
植物资源,旅游资源,景物神奇壮观,是一块待开发的处女地;全省还有很多举世奇观尚未向广大旅游者展示其风姿,仍处于藏于深
山人未知的状况;许多已开发或正在开发的旅游资源也需要进一步进行深度开发,不断补充内涵,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充分挖掘出其
潜力。
10、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主要基于以下几点:一是坡度,全省的平均坡度17.8度,15度以上的陡坡占全省总面积的59.6%;二是高度带,全省最高点2901米,最
低点148米,平均海拔1110米;三是喀斯特,全省喀斯特比重为61.9%;四是河网密度,全省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不足500米,大大低
于周边省份;五是山丘比重大,占到全省92.5%,山间平坝仅占7.5%,是全国惟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
总之,贵州是一处藏在深闺不为人识的桃源仙境,不仅有上述独特的旅游资源、生物多样性和丰富的矿产资源,造化更赋予它一方变
化无穷的好山水。明朝宰相刘伯温独具慧眼,赋诗云:“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在400年前,大地
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专为山水而来。这位明代卓越的地理学家、旅行家为贵州山水留下了珠玑般的文字,是贵州神奇的山光水色,
醉倒了这位痴爱大自然的性情中人。也是徐霞客的文字,照亮了静守在历史深处的贵州美景。贵州历史并没有留下诸如“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样的旅游文化品牌形象,但贵州有她实实在在的内涵。
⑤ 地理∼贵州省旅游资源开发的条件
从贵州旅游资源的分布、构成、景观质量及特征、开发程度、社会情况等来看,可将其概括为以下10个方面:
1、环境的多样性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的东斜坡地带,恰处于中国地势第二大梯级(西部高原山地)向第一大梯级(东部丘陵平原)的过渡部位。最高海拔2901米,最低148米,全省平均海拔1110米。
贵州位于世界上最大喀斯特区——华南喀斯特区的中心部位,是我国喀斯特最发育的省份之一。喀斯特地貌形态齐全,类型多样,几乎包括了除冰川喀斯特以外的所有类型。贵州在热量带上处于南亚热带至中亚热带的位置。由于地质、地貌和生物气候条件的复杂多样,使贵州的土壤类型也极为复杂,从而为生物资源的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环境条件。
2、景观的独特性
贵州许多地区地学景观都具有独特性,有的景观堪称世界自然奇观,构成旅游资源优势。瀑布群、溶洞群规模宏大,保存完整,分布集中,居全国之首。
贵州有世界上惟一的三叠纪奇观(世界上仅有瑞士圣乔治山有部分出露),在这里每走一步,跨越万年,天然造化,自然传承,拥有六项世界之最:全球最壮观的浅海次深海过渡带;全球最好的早三叠纪深水生物遗迹化石群;全球最早、最大的三叠纪管壳石生物礁;全球最完整的三叠纪孤立石灰岩台地——大贵州滩;全球最好的海生爬行类——海百合动物群;全球保存最系统最完好的三叠纪海陆变迁和浅海——次深海“拉锯战”。
贵州三叠纪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美学欣赏价值,具有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与世界地质公园的文化、科技含金量。
3、气候的宜人性
贵州气候总的特点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降雨适中,且多夜雨,多微风,没有绝大多数大陆性气候所特有的极端温度。
4、资源的丰富性
贵州山川秀美,其旅游资源结构复杂多样、丰富多彩。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十分丰富,既有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及近现代革命历史文化遵义纪念馆,还有各具特色的多民族文化;有多种奇异典型的地质现象、丰富的矿产矿床及动植物群落;有大量高峰绝壁、急流险滩和洞穴可供攀登、漂流探险;众多的高原湖泊为水上运动提供了优良的场所,还有数量和品种多样的矿泉供人闲逸疗养,形成贵州旅游资源组合的丰富多样性。全省有开发价值的旅游景点1000多处。
5、民族风情的多彩性
贵州的民族旅游资源特色鲜明,丰富多样。全国56个少数民族,贵州有49个,其中世居的少数民族有17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85%。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风格各异、类型多样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节日、服饰、村舍建筑,构成了贵州旅游资源的一大特点和优势。
6、地域分布的广泛性
全省旅游资源分布极为广泛,除安顺、遵义、贵阳等地区旅游景观久负盛名之外,在黔西北、黔中、黔东北、黔西南、黔东南、黔南等广大地区旅游资源有大量分布,并且相对集中,构成景观集群。全省各市、州、地、县几乎都有风景名胜区、点,并各有特色。
7、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性
在全省,不同的地学景观与各异的动植物景观、气象景观和民族文化、少数民族风情组合,形成风格、特色不同的景区,各类景观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体现出极高的组合性。
8、同纬度上的原生态性
贵州省生物旅游景观极为丰富独特,不少动植物类型观赏价值极高,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较好,成为全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梵净山亚热带生态系统原始而典型,荔波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集旅游奇观、民族风情于一体,是喀斯特科普生态旅游胜地;而位于黔东南的民族生态旅游示范区,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主题,成为贵州一大民族原生态旅游景观。
9、开发潜力的巨大性
贵州省地处祖国西南内陆,旅游资源丰富,但绝大多数未加以开发利用。可利用和挖掘的潜力还很大。例如:雷公山、月亮山、九洞天、威宁草海、乌江画廊、世界三叠纪公园、惠水涟江天生桥群和惠水燕子洞等至今仍处于半开发状态,这些地方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旅游资源,景物神奇壮观,是一块待开发的处女地;全省还有很多举世奇观尚未向广大旅游者展示其风姿,仍处于藏于深山人未知的状况;许多已开发或正在开发的旅游资源也需要进一步进行深度开发,不断补充内涵,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充分挖掘出其潜力。
10、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主要基于以下几点:一是坡度,全省的平均坡度17.8度,15度以上的陡坡占全省总面积的59.6%;二是高度带,全省最高点2901米,最低点148米,平均海拔1110米;三是喀斯特,全省喀斯特比重为61.9%;四是河网密度,全省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不足500米,大大低于周边省份;五是山丘比重大,占到全省92.5%,山间平坝仅占7.
⑥ 黔江峡谷公园玻璃栈道要门票吗
是要的,还要收费,200元左右。
黔江城市大峡谷坐落在黔江新老城区交界点,繁内华与宁静、容城市与自然巧妙融合。峡谷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平均深度200米,最深处落差500米,峡谷内景致颇多,是亚洲少见的城市大峡谷,也是黔江城市品牌重点打造的养身养心圣地项目。
为了不破坏景区山水原貌和增强游客峡谷体验感受,峡谷内808米长的悬崖栈道完全依据山势而造。部分转弯处,修建了观景平台,可供游客观赏景色或歇脚。峡谷顶端部分,建成了一条仿若“天路”的空中栈道。远远望去,栈道就像是一条“外挂”在山体上的盘山公路。
值得一提的是,栈道上还分别设置了两段宽1.2米、长20余米的透明钢化玻璃栈道,并在栈道中部及栈道顶部“外挑”了两个透明钢化玻璃平台。玻璃栈道及玻璃平台材质由双层加厚钢化玻璃构成。
另外,玻璃栈道靠近峭壁一侧有20余厘米宽钢筋混凝土。为栈道承重能力及游客安全性提供了保障。制高点处‘外挑’的玻璃平台大约有4平米,可同时容纳5至6人观赏美景。但患有恐高症、高血压、心脏病等游客需慎入。
⑦ 哪些旅游景点有土家族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带的武陵山区。湖南省的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张家界市的慈利、桑植等县,常德市的石门等县;湖北省主要分布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建始、巴东、恩施、利川等县市,宜昌市的长阳、五峰两县;重庆市主要分布在渝东南的黔江、酉阳、石柱、秀山、彭水等区县;贵州省主要分布在黔东北的沿河、印江、思南、江口、德江等县。
⑧ 铜仁有什么好玩的地方,铜仁旅游必去景点,铜仁旅游
铜仁旅游资源独具特色,三江沿岸15座大小桥梁凌空两岸,犹如15条彩虹。铜仁老城一面倚山,三面临水,发源于梵净的两条江自西自北而来,汇于铜仁,称锦江;锦江绕城半周,然后东去 铜仁一角流入湖南沅水。锦江沿岸有壮观雄奇的六龙山溶洞群。其中已开发的九龙洞为贵州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在市内西门码头乘船就可以游览九龙洞及锦江风景区。铜仁是杰出的红军将领周逸群烈士故乡,辟有周逸群烈士故居一处,烈士塑像一座,往来瞻仰者络绎不绝。
铜仁地区主要旅游景点:梵净山 ·沿河乌江山峡百里画廊·沿河土地湾黔东革命根据地·九龙洞 ·太子石 ·南岳飞泉 ·沿河麻阳河自然保护区 ·四野屯 ·红二、六方面军纪念碑 ·云海波涛 ·中流砥柱 ·云彩江声 ·鱼梁夜月 ·文笔凌云 ·六洞岚光 ·周逸群故居 ·玉屏晴雪 ·西岭归樵 ·万笏朝天 ·两江春色 ·金鳞游泳 ·东山楼阁 ·东山寺 ·锦江公园 ·十里锦江 ·长寿村 ·思南石
【一】梵净山:
在与湘、渝、鄂三省、市交界的黔东北边陲,在横亘楚蜀大地、绵延数百公里的武陵山脉, 有一座充满神秘色彩而又雄奇伟岸的山峰,这就是贵州省铜仁地区的梵净山。几百年来,梵净山的名字一直在黔、湘、川、鄂、桂等南国地域久久流传。虽然朝代有更替,人世有变迁,但梵净山的魅力依然历久不衰。是什么原因,是哪些因素造就了梵净山的无穷魅力和巨大诱惑呢?
梵净山位于铜仁地区的江口、印江、松桃三县结合部,海拔2493米,不仅是贵州的第一山,更是武陵山脉的主峰,是屹立于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大斜坡上的巨人。其古老的山体距今已有10~14亿年的历史,是黄河以南最古老的台地。再加上山体庞大深邃,峰峦巍峨雄奇,主峰高耸入云,故明朝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奉皇帝诏令而建的古碑上称之为“众名岳之宗”。
大自然造物的神奇力量,使梵净山富集了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山,或雄奇险峻,或秀美多姿,那引人入胜的是新金顶,在海拔22 00余米的崇山峻岭上,突兀而起冒出一尊石柱,高约100米,如巨笋出土,似玉龙啸天,红云环绕,直指苍穹。大自然的神工鬼斧,又将山顶一劈为二。两个山顶上分别建有释迦殿、弥勒殿,两殿之间有天桥相连,朝拜的香火烧到了云天之上。还有那独立撑云的蘑菇石、依山望母的太子石、状若册籍的万卷书(山岩)等,形神兼备,令人叹绝!至于梵净山顶部一带常常出现的“佛光”,更是令人魂牵梦绕,一睹为快。水,或涓涓细流,或丁冬垂滴,或白练悬空,或奔腾咆哮,皆异常澄洁。峰回水转,汇成了九十九条溪流,顺山势的东西走向,向东汇成了锦江、淞江,直奔沅江入洞庭湖;向西汇成印江河,直奔乌江进长江。树,遍山皆树,满眼是绿,繁花争艳,鸟兽和鸣,一幅天然画卷。还有那云、雾、风,波谲云诡,也给梵净山增添了不少的神秘色彩。置身此山中,俨然画中行,恍若仙山游。
古人云:“天下名山僧占多。”大自然造就了梵净山的奇异风光,而佛教徒则扬名了梵净山的灵山秀水。在明朝万历以前,梵净山作为“古佛道场”,早已声名远播。在梵净山的滴水岩附近,有一块奉万历皇帝的诏令而专门竖立的石碑。碑文中写道:“此黔中间之胜地有古佛道场,名曰梵净山者则又是天下众名岳之宗也。”明朝万历皇帝之所以要下诏重建梵净山金顶正殿(寺庙),是鉴于曾经兴盛一时的梵净山“古佛道场”,因长年战乱而日趋衰落破败,即碑文所言:“天哀名山之颓,而赐以钦命僧妙玄重建金顶正殿,足为万圣临銮。”碑文中把盛极之时的梵净山“古佛道场”比作“极乐天宫”,记载梵净山佛教自开辟以来,香火旺盛,信奉朝拜的信徒如云流水涌,连王公大人都十分向往。梵净山的声名早已传入了南京、北京,倾动了十三个行省的地方长官。
梵净山这个山名,具有浓厚的佛教色彩,它是从“梵天净土”点化而来。据史料记载,梵净山原先的正名是“三山谷”,后来不知何时变成了“梵净山”。这大概只有去问当年的佛教高僧们了。
大自然造物的神奇力量,还使梵净山成为一个原始古朴的生态王国。由于梵净山的山体庞大且垂直高差大,形成了一个生物多样性的原始基地。梵净山不仅生长着满山遍岭的各种植物和栖息着各类动物,而且拥有黔金丝猴、大鲵(娃娃鱼)、白颈长尾雉、云豹等珍稀动物和全球仅存的“贵州紫薇”以及中国鸽子花树(珙桐)等珍稀植物。梵净山原始古朴的生物群体,成为了人类的一大财富,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保护价值。国务院于1978年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6年将梵净山接纳为全球“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的成员单位(中国只有五个成员单位)。梵净山是幸运的,因为在地球的同纬度上,目前只有它还保留有如此原始古朴的生物群体。梵净山的幸运,既得益于先人爱惜,也得力于当代人的保护。
在梵净山麓,居住着土家族、苗族、侗族、汉族、羌等各族人民。在这里,可以领略到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体悟到梵净山区丰富深邃的人文文化。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书法艺术。印江,只不过是梵净山脚下的一个区区小县,异常闭塞,可是自明清以来,书法名家辈出,以题写“颐和园”匾牌而名噪海内外的严寅亮就是杰出代表,印江成为了著名的“书法之乡”。在梵净山麓的两个碑林中,你可欣赏到当代书坛泰斗赵朴初、启功、沈鹏等人的墨宝。这里还是一个富有革命传统的山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贵州高原上的第一块红色根据地,即1934年由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创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黔东特区,就屹立在梵净山麓的领边几县。
梵净山的过去属于我们历代的先民,而梵净山的现在和未来已不仅仅属于它所在当地的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人,它还属于全人类。随着大旅游、大开放思路的逐步确立,在自然保护的前提下,梵净山将东连以张家界、武陵源为代表的风景名胜,南接以阳河、杉木河为代表的旅游景区,形成一个合理的旅游链条,构成横跨黔湘的旅游“金三角”。再加上铜仁大兴飞机场的复航,玉屏至铜仁高等级公路的改造以及梵净山登山索道的建成,渝怀铁路也即将开通,梵净山必将逐步成为一个新的旅游热点。这,也是铜仁的希望之所在。
梵净山是佛教名山,是生态王国,是风景胜地,是一方净土。谁不向往这么一个返朴归真、怡养身心的人间仙境呢!
梵净山是武陵山脉的主峰,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完整。梵净山山清水秀,号称有“九十九溪”,这些溪流汇成黑湾河、马槽河等十一条主要河流,呈放射状奔腾而下,沿途多急流险滩,跌水瀑布。梵净山是佛教胜地,“梵净”二字,即含佛家超凡脱俗之意。自明万历年间开始,建梵刹庙宇,成为与峨眉山、五台山、普陀山、九华山遥遥相对应的佛教名山。
梵净山中最珍贵的动物是黔金丝猴,有“世界独生子”之称,因其背部有青灰色的毛,又称之为“灰金丝猴”。梵净山为世界上唯一分布区,最初1991-1993调查仅为3只!现在仅有500余只,是世界濒危物种之一。黔金丝猴的分布环境比较特殊,主要活动于保护区东北部松江县境内,海拔1400—1800米之间;那里地形崎岖、林木茂盛。它以多种植物的叶、芽、树皮和果为食,它们过着典型的群体树栖生活。各群均由不同年龄组成,最强壮的雄猴任群体的首领,但各群体间互不往来,活动的地域范围各不重叠,囿于固定的领地。对于受伤和死亡者则有抢尸习俗。
【二】九龙洞: 九龙洞景区位于城东的漾头镇是市区较近的旅游好去处,六龙山脉北端、 洞内景观锦江南岸大峡谷之中,区内山峰林立,重峦叠嶂,溪谷幽深,竹木苍翠,植被完好,既有璀璨峥嵘的岩溶洞群,雄奇险秀的锦江峡谷,逶迤秀丽的锦江(漾头)库区,还有考古价值较高的岩董、杜家园新石器时代原始人的古文化遗址,是一个集观赏和科研于一体的旅游胜地。九龙洞是该景区的主体景点,洞内空旷宽敞,气势磅礴,景物众多。(主)洞长2284米,宽100多米,高75~80米,面积7万多平方米。全洞分为8厅和一道暗河,厅又分为两层,上层6厅,下层2厅,上下厅及洞洞之间均有小洞相连,深不可测。洞内遍布钟乳石笋、石柱、石帘、石瀑、石幔、石花、石针等,有的似云海奔涌,有的似飞禽走兽,有的似奇花异草,千姿百态,巧夺天工,神奇瑰丽,令人留连忘返,遐想不断。从市区坐旅游景区的车或者去城区中心西门桥渡口乘坐旅游船可以到达{是欣赏锦江沿岸秀丽风景,良好生态景观的好选择。},坐车的人到了锦江对岸乘船过河,均为坐马上山,走路也行但是喜欢轻松的游客和想体验坐马背感觉的游客可以选择,到了门口购买门票即可进入内部检票进入洞内,欣赏雄奇壮丽的溶洞自然奇观。
【三】锦江旅游区
从佛教名山梵净山,流出两条江,一条叫大江,一条叫小江,两江穿山越谷,在铜仁城中汇合形成了锦江。就在三江汇流的地方,一巨大岩石突兀江心,成为铜仁的中流砥柱——铜岩,岩上供奉“儒、释、道”鼻祖孔子、老子、释迦牟尼三尊铜像,铜仁的历史渊源由此而起,铜仁因此而得名“铜人”。又因三位鼻祖的教义宗旨均以“仁”为核心,遂改名为铜仁。
山是铜仁的根,水是铜仁的魂,锦江孕育了铜仁——仁义之城。这是一个被山怀抱的城市,一个被水滋润的城市。穿城而过的锦江孕育着这方美丽富饶的土地,将城市装扮得如诗如画。一幅“城在山中,水在城中,人在画中”的水墨山水画卷伴着千年流淌不息的锦江徐徐展开。由亚太环境保护协会APEPA中国委员会、香港中国城市研究院CUI等机构联合举办的第三届(2009)中华100大生态亲水美景口碑金榜,日前在香港发布,贵州省铜仁市十里锦江入选十佳。
铜仁因水而兴。锦江下洞庭,入长江,古时,是铜仁走出大山的唯一通道,“舟楫往返,商贾云集”,曾经盛极一时,素有“黔东重镇”之称号。自古以来,临水而居的铜仁人,水上行舟,运输、捕鱼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你依然能听到城中江声渔歌缭绕,看到绿柳下一个个静候江水的休闲垂钓者。更为有趣的是那夕阳里的十多座大桥上,一排排桥钓者悠然自得的情景不得不令你驻足守候桥下的鱼上钩。锦江带给这里的人们无限欢乐,让您无时无刻都能尽享到游泳的乐趣,垂钓的乐趣,人鱼水嬉戏的乐趣。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垂钓、游泳、高台跳水、龙舟、漂流、独竹漂等水上运动依然是铜仁人最大的爱好和乐趣,锦江不仅养育了勤劳勇敢的铜仁人,更赋予了铜仁独具特色的水文化、渔文化、龙舟文化。团结、力量象征的龙舟竞渡也因此而成为铜仁最悠久、最丰富、最具特色的民间传统习俗。
龙是中国吉祥的象征,掌管降雨的神。古时,是铜仁侗族人最崇敬的神灵。龙的传说在这里优美动人,惟妙惟肖。赛龙舟的传说更是深入人心,源远流长。龙舟竞渡,在铜仁俗称“划龙船”,虽然同纪念屈原有关,但在铜仁却赋予它新的含义。最早是这里的侗家人向神龙祈福免灾的一种祭祀活动。铜仁有句俗话叫做“端午不下,犁耙高挂”。意思就是如果端午不下雨的话,今年就会遇到旱灾。一年无雨,必影响到农作物生长,没有收成。因而,每年农民完成了一年的春耕春种,就开始忙着向降雨的神龙祈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时值端午时节,村村寨寨的人们杀猪宰鸭,沿母亲河——锦江开展祭祀活动。为了能引起神龙的注意,让神龙知道百姓的意愿,按时节降雨。每个村寨家家户户就按人头凑份子,依照龙的样子打造一条龙船,并买来猪和鸭子做供品。挑选村里身强力壮的后生20—40人在河里来回划着龙船,齐声吼叫,唤龙降雨,并扔下活鸭子和香喷喷的腊肉、豆腐、糯米做的粽子,盐菜、酸辣肉馅的蒿菜粑诱龙出水,意在请出水里的神龙来到人间接受村民的供奉,降雨。争强好胜的侗家汉子划着几十上百条龙船在锦江欢快的穿梭,相互追逐,追抢在河里扑腾的鸭子,欢呼声、呐喊声震天响。船越划越有劲,舟越行越快,最后演变成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勇敢争先的划龙船比赛。岸上人都为自己村里的龙船呐喊助威,哪个村的龙船胜利了,就是为这个村争了光,村民像迎接英雄一样将划船的后生迎进村,全村男女老少一起涌进村里的祠堂,摆上庆功宴,端上丰盛的贡神食物,家家户户拿出自制的甜米酒开怀畅饮,犒劳为村争光的英雄们。只有拿头奖的英雄们才能吃上猪头。那是一件终身都会感到光荣而自豪的事情。划龙船比赛从此成为同饮锦江水的各族农民喜闻乐见的群众自发性水上运动。每年端午前十几天,村村寨寨农民便自发地组织起来,把搁置了一年的龙船用桐油“油”一遍,请进水里,开始操练起来。到了了端午那天,各地龙船便相约聚集在铜仁城中三江汇流的铜岩,等待比赛。这一天,铜仁城乡万人空巷,齐聚锦江两岸,观看比赛。政府从此也将这项自发的群众体育赛事纳入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壮大起来。锦江儿女一代代传承着这瑰丽的原生态民族文化,且愈演愈烈,从由男人主宰的龙舟比赛发展到女子龙舟参与比赛,从传统龙舟比赛发展到国际标准龙舟比赛,直至演绎为举办国际龙舟赛事。2009年1月,铜仁还荣获了中国传统龙舟之乡的称号。
锦江景区沿岸如诗如画的景点,主要包括武陵桥城、锦江十二景、锦江公园、水晶阁等。
(1)武陵桥城。铜仁市是一座多水的桥城,仅城区就有大小十余座风格各异的大桥。桥下江水碧波荡漾,锦江两岸绿树掩映,江上渔舟点点,既有名城苏州的婀娜多姿,更有山城铜仁的风格特色,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水城、桥城。
(2)锦江十二景。锦江十二景是锦江沿岸较有特色的自然景点,分别是:南岳飞泉、两江春色、中流砥柱(铜岩)、东山楼阁、云彩江声、文笔凌云、金磷戏水、渔梁夜月、石笏朝天、芦洞岚光、玉屏晴雪、西岭归樵。
(3)水晶阁半岛。位于城东太乙峰下,锦江东岸,岛三面环水,半岛古树参天,幽香四溢。江面碧水映翠,渔舟如梭,宛如一幅流动的风景图。
(4)铜岩跨鳌亭。在铜仁锦江两江汇流处,有一巨石突起江心,高出水面十多米,总体面积486平方米,“孤屿嶙峋,当两江湍流中”,“作中流之砥柱,挽狂澜于既倒”,这便是与“铜仁”有着极深渊源的铜岩。相传,元朝时有渔人潜入铜岩底,“见岩足如鼎,中有铜范三教像”,“挽而出之”,“铜仁”也因此而得名。三尊铜人为儒、道、释三教的鼻祖孔子、老子、释迦牟尼。而铜岩上的“跨鳌亭”,历代皆有修建,最早为明正德十一年(1516)所建,现存之亭系1993年重建。旧时相传,铜岩旁迎小江处有沙洲隐于水中,每逢乡试前,如洲现水面,郡人必有中榜者,故俗名“挂榜洲”。每逢乡试前七日,铜仁的地方官按古制举行宾兴大典,在跨鳌亭上设宴招待应举之士,“酌旨酒以盈卮,于斯亭以宠饯”,以求个“独占鳌头”的吉兆。
【四】中南门古商埠文化街区
据史料记载,作为“黔东门户”的铜仁,早在宋代就有湖南、四川、江西的客商来此贸易;明、清时期,更是“商贾樯帆、络绎不绝”,素有“黔东护商栈”之誉;清末民初,铜仁滨河“船舶往来,日凡数十百号,商务不衰。外商在铜开设洋行五、六家”,城内有大中商户400余家,成为黔东和川东一带的各种土特产和省外常德、汉口等地工业品的集散中心和销售市场。中南门、西门几大码头商旅辐辏、异常繁荣。中南门曾是铜仁著名的码头和繁华商业区,以八大商号为主的大小商家,主要集中在中南门一带。
(1)中南门古城区。中南门古城区系明、清传统的砖木结构四合院建筑,位于锦江北岸、东山西麓的中南门片区,背依东山,南临锦江,群体庞大,布局井然。古城区占地总面积36685平方米,古民居建筑总面积25544平方米,保存完好的四合大院35个,古巷道11条,现存木结构及砖木结构建筑228栋。其房屋、道路建设及排水系统设计科学合理,显示了古代民居建设规划设计技术的高超水平,为黔东民居之典型。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区。
(2)铜仁古城垣。在中南门码头边,看到一道用青石块砌筑的石基,时断时连,沿城蜿蜒而伸去的,那就是铜仁古城垣的遗址。铜仁古城垣始建于明正德七年(1512),距今已有700百余年的历史。为铜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在全面进行进行维护阶段】
(3)川主宫。川主宫是铜仁市现存时代最早(明洪武八年即1375年)、保留最完好的古建筑。位于铜仁大小两江交汇处的西岸,与铜岩上的跨鳌亭隔江相对峙。川主宫为二进高封火墙围护四合院式建筑。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宫内精美的木雕、石刻、彩绘、泥塑遍及全宫,令人目不暇接,是研究明清时期社会生活、戏曲、宗教艺术的珍贵实物。【被私人给引起火灾,给烧毁大部分,现在正在复建原址,获得国家批准而开始复建】
⑨ 黔东北是指哪里
贵州省东北部,乌江的中下游
黔东北地区是我国土家族主要聚居区之一,这里山高林茂,沟谷纵横,村落稀疏,人烟不稠。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条件的限制,这里交通趋于落后,经济尚欠发达。但是,这里也有很多优势:风光景色优美迷人,气候温和冷暖宜人,民风淳朴亲切引人,是发展民族旅游的好地方。近年来,黔东北地区各县县委、政府都在全力挖掘本土旅游资源,打造本土旅游亮点,大打旅游文化牌。思南县推出了“长坝石林”、“乌江山峡”、“郝家湾清代民居”等旅游景点,印江县在重点打造梵净山旅游品牌的同时,推出了以红二、六军团会师地木黄为中心的红色旅游。石阡县则着力打造尧上、楼上等民俗文化旅游点,德江、沿河、凤冈等县也都各自推出了旅游观光亮点。
依托自然风光,发展旅游事业,确实是一条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好路子,然而仅仅靠自然景点来吸引游客,是不够的,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应该把自然美景,湖光山色和淳朴厚重的民风民俗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形成独特的民族风情旅游。黔东北地区土家族,历史悠久,民俗众多,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服饰、娱乐,饮食等方面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尤其是饮食方面,土家族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民族特色鲜明,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目前旅游业的发展,土家族饮食文化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土家族饮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所发挥的物质精神功能不断增强,土家族饮食民俗的发掘和开发,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黔东北土家族饮食文化主要特色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食是人的共同的生理需要,然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却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土家族亦然。土家族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是一种包括饮食习俗,禁忌,信仰,饮食制度在内的综合民族文化体系。土家族饮食文化以其直观性,鲜明性,可参与性等特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黔东北地区土家族之饮食习俗受自然环境,民族文化,相邻省区食俗的影响较大,形成了独特的酸,辣,腊食俗。土家族喜欢酸菜,酸汤面条,酸菜炒饭,豆腐酸菜鱼都是不错的小吃。土家人常把很多菜蔬肉食腌渍成酸的,如 “酸辣椒 ”、“酸豇豆”、“酸茄子”、 “酸鱼”、“酸柞肉”等等,酸菜开胃健睥、生津止渴,能增强食欲,土家族群众几乎每顿必食,凡修房造屋、婚丧嫁娶或逢年过节,席面上均有一至几道酸菜。思南县杨家坳乡、亭子坝乡及凤冈县永河镇,石径乡一带酸鱼是小有名气的,凡来此地走亲访友,游览观光或是做生意的人,往往都会买一些回去让家人、亲友分享。除喜食酸菜外,土家族群众还爱好吃辣椒,他们把辣椒称为海椒,他们能把辣椒做出很多种花样来,如“糟海椒,糊海椒,粑粑海椒,面面海椒(辣椒粉),泡海椒,干海椒”等,他们把新鲜的比较嫩的海椒暴炒,称为“海椒娃儿”,“海椒娃儿”又香又嫩,而又不辣人,很多土家人都喜欢吃。在土家族的宴席或平时饭桌上,几乎每道菜都要用辣椒作陪,可见辣椒对土家人生活的重要。土家人还喜欢腊食,这方面以“土家腊肉”最为有名,农历腊月,土家人将鲜猪肉切成大约七、八寸长,四、五寸宽的块状,用食盐混合花椒面抹均匀,放在大盆子或铁锅内腌上几天,然后挂于火炕上经烟久熏即成腊肉,讲究一点的还要用柏树枝叶加上柑橘壳之类燃烧的烟雾来熏烤,使其色泽、香味均达到最佳。土家腊肉不仅味道纯正,而且易于保存,通常可存放一年多时间,土家人通常以此为主菜招待客人,深受客人喜爱。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土家族人还创造了很多特色食品,如:思南的花甜粑,绿豆粉,印江的红苕粉,沿河的豆腐干,思南、德江、凤冈、务川一带的油茶稀饭,还有整个黔东北地区土家族普遍喜食的“泡汤肉”都是不错的民族民间美食。目前,黔东北地区发展旅游业,这些不能不作为重要因素来考虑。
二、黔东北地区挖掘,开发和保护土家饮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黔东北地区属于老、少、边、穷地区,受交通等因素影响,经济不够发达,各方面都还较为落后,要改变这一地区贫穷落后的面貌,就要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前面说过,黔东北地区优美的自然风景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这一地区旅游业空间宽,潜力大,是值得充分利用和挖掘的。从本地区各县县委、政府发展本县经济的一些战略上,可以看出,旅游业已经被领导们高度重视。已经把它作为重要的产业摆上了各地政府的工作日程。
那么,怎样才能发展好旅游业,以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呢,笔者认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把发掘、开辟自然景点和打造土家特色饮食有机结合起来。美丽的山水,漂亮的自然风光固然悦目,给人美好的视觉享受,但仅此是不够的,我们要让客人来,客人来了要留得住,这就需要动一翻脑筋。如果我们利用好本地淳朴浓郁的土家民族风情,挖掘土家饮食文化资源,把土家特色美食打造出来,形成一系列土家风味小吃,就会使客人在旅游本地区时,既获得视觉享受,又能大饱口福,达到来此旅游的目的。
发掘土家饮食文化,要打好两张牌。
(1)打特色牌,例如土家“泡汤肉”,“油茶”,“绿豆粉”等,目前,这些食品大多还是家庭食用,没有成为商品,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商业价值。“泡汤肉”常见于土家人逢年过节杀猪时食用,土家人热情,和善,在土家山寨,哪家杀了猪,必定要请左邻右舍吃一顿饭,这一顿饭,主菜必是“泡汤肉”。“泡汤肉”做法很讲究,肉要选猪臀部的,要肥瘦相间,肉要切成薄片,要先煮干水分,再炒,待肉片成卷状时,放入酸海椒,花椒(颗粒或粉状均可),生姜,蒜苗,加适量的水,煮熟为止。煮好的“泡汤肉”香味浓,色泽好,让人一看就想吃。如果把土家“泡汤肉”搬上正式席面,用于酒店、餐厅,作为一道特色菜,一定会受到客人的喜爱的。和“泡汤肉”一样,土家“绿豆粉”,“酸鱼”“红苕粉”“豆腐干”、“花甜粑”等也都很具民族特色,值得开发和推介的。
(2)打绿色牌,黔东北地区工业不发达,因此农业污染不大,很多食品均属正宗绿色食品,健康食品,这在工业文明飞速发展,食品卫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绿色健康食品无疑是很受欢迎的。土家族地区围绕绿色食品大做文章,应该是大有收益的。与黔东北地区相距不远的湖北省恩施州五峰县与长阳两个土家族自治县关于绿色农业所取得的成绩:经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组织专家综合评估认证,到2004年4月底,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的农特产品中,无公害食品达到100%,绿色食品占63%,有机食品达到15%。绿色品牌使五峰山货身价倍增。五峰茶叶被认定为达到国际标准的有机茶后,每公斤价格由几十元上升到数百元。五峰土豆被认定为绿色食品后,其加工制品在国际市场每吨价格高达2000美元。给五峰县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黔东北地区发展绿色健康食品也有和五峰县一样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可参照别人的成功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在发展饮食文化时,加进“绿色理念”,相信一定会打好饮食文化这张牌的。
在旅游地区,如果没有饮食业相伴随,是不可想象的。在旅游中人们在欣赏自然美景与人文胜地时,优雅的饮食环境,丰富而具有特色的食品与饮料,显然是重要的选择内容。黔东北地区如能抓住其有利因素,挖掘和利用好土家饮食特色,其旅游业的发展一定是很有前途的,旅游业发展了,当地的经济也会被带动而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