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门票价格对旅游业的有利影响
1. 门票价格降低对景区而言一定是坏事吗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6月29日宣布,将通过完善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形成机制,在今年“十一”黄金周旅游高峰之前切实降低一批重点国有景区偏高的门票价格。
对于地方和景区而言,不能简单地认为景区门票价格降低了,门票收入会减少,而是要算大账,看长远。
过去一些景区门票价格偏高,与其“额外负担重”紧密相关。随着景区门票价格形成机制日益完善,成本监审会更加严格,一些过去强加在景区票价中的“额外负担”将被逐步剥离,这能让景区轻装上阵,更好体现社会效益,构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运营管理体制机制。
完善的价格形成机制也能让景区门票价格更加科学、规范、透明,更能获得消费者的信任,游客的数量或许会增加,景区的门票收入也可能增加。另外,有了消费者的信任,景区的人气自然会更旺,发展各种相关产业的基础和支撑会更牢靠。景区运营管理者完全可以通过转变发展思路、模式,提升经营管理效率,丰富旅游产品,通过提升服务质量、提供更多增值服务吸引游客,加速摆脱对门票经济的依赖,走出一条景区与旅游相关行业协调发展的路子,更好地实现景区持续健康发展。
2. 旅游对地方经济发展有哪些有利影响
旅游对地方经济发展有利影响基本体现在外来游客带动的消费上。顾名思义旅游就是外地的人,到本地来游玩。能够理解这个基本概念就容易举一反三了。
下面罗列一些例子:
外来游客到本地购买奢侈品、服装、进行一些高端消费。
促进本地餐饮业发展。
促进当地交通运输业发展(游轮、飞机、公交、地铁、的士等公共交通)
除此之外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泰国、香港迪士尼、厦门鼓浪屿,游客集中区域附近商家或多或少都有收益,这个有利影响是很宽泛的,楼主可以发散思维。
3. 如何看待河北推动景区门票降价给旅游业带来的影响
河北的思路我们是可以理解的,简单来说就是走薄利多销的路子,因为现在疫情的原因导致很多人工作难找,有工作的也因为疫情期间工作堆积忙得连轴转,工资也不如往日,所以这一连串的原因下来,大家对旅游这种纯娱乐性质的活动自然就兴趣大减。
至少,我们还可以在家在工作地点自娱自乐,那些在一线的工作人员并不能比我们轻松。
4. 门票降价对旅游业发展有何影响
目前,广州除了白云山、广州动物园,其他市政园林、景点几乎全免门票。5A级旅游景区白专云山,进山门票也只有属5元。白云山、越秀公园、中山纪念堂、北京路文化景区、长隆旅游度假区、广州塔等串联起来形成的全域旅游的链条,又让周边的餐饮、酒店、购物等行业受益,促进了广州的全域旅游发展。
数据表明,旅游产业链效益约为门票价值的7倍,包括食宿、交通、购物及间接创造的社会财富。面对旅游市场的井喷式发展,降低门票价格、提升其他配套服务、吸引流量才是第一要务。
5. 旅游供给侧改革对中国旅游经济运行的有利影响
旅游业的供给改革是在旅游业领域内,按照国家供给侧改革的理念,调整旅游供给的总量和结构,从而更好满足国民旅游需求的过程。包含几个方面的内容:增加旅游供给总量,提高旅游供给质量,调整旅游供给结构,补充公共旅游供给短板。
增加旅游供给总量。未来旅游供给总量的增长,主要在于几个新兴领域的政策供给能否突破。包括修学旅游、度假旅游、购物旅游、老年旅游、自驾车房车旅游。修学旅游作为世界上很多国家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方式,对于全面培养青少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具有重要意义。国家有关部门早就认识到修学旅游的价值和意义,2013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任务分解表,对教育部要求有:将研学旅游、夏令营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纳入中小学日常教育范畴。然而目前3年过去了,并没有实质进展。度假旅游能否突破,则依赖于休假制度的改革,尤其是带薪年假的全面落实,以及通过政策支持相关度假资源的管理和开发。2015年10月9日,国家旅游局公布了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是对这个领域的一个重要促进,然而目前仅仅认定了17家国家旅游度假区,难以满足蓬勃发展的要求。购物旅游方面,由于中国的奢侈品税收政策,游客购物免税、退税政策的供给不足,导致大部分购物旅游需求是通过国外市场满足的,未来的关键在于财政、税收、海关几个部门的游客购物免税、退税政策。老年旅游则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异地医疗报销、保险等因素。自驾车、房车旅游市场的主要障碍是路桥收费政策,可以观察到,黄金周期间拥堵的高速公路,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于降低自驾车路桥费用的渴望,而这依赖于交通部门的相关政策;房车旅游目前司机驾驶证类别、过路过桥费都比较模糊,上牌照、保险也存在困难,需要有关部门予以解决。此外,还需要从政策上降低旅游企业运营成本,应首先落实一些呼吁多年仍未得到落实的政策,如降低酒店水电费率的标准、降低旅游刷卡费率等。
提高旅游供给质量。包括两个层面:第一,改善国内旅游市场环境,提高旅游服务质量。近几年,国内旅游市场中,团队旅游市场上导游和游客矛盾尖锐,冲突时有发生;散客旅游市场也充斥着“坑蒙拐骗”现象,类似于“青岛天价大虾”,“哈尔滨天价鱼”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导致相当一部分游客“用脚投票”,转向国外市场。出现这种情况,说明中国旅游产品供给质量亟需予以改善。第二个层面,提高旅游产品供给的科技水平。表现在旅游业内部应用互联网、高科技的规模和深度进一步提升,深化旅游体验。
调整旅游供给结构。由于旅游业具有拉动最终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客观作用,因此被一些地方政府寄予了过高的经济期望。旅游规划者为了迎合这一期望,在旅游开发和策划中不恰当地向高端市场倾斜,漠视中低端旅游者的诉求。在全国相当多的地区,普遍偏向高端旅游产品,如高星级酒店、温泉产品、高端会展产品等。这种策划和决策导致高端旅游产品供给过剩,而庞大的中低档大众旅游者,却缺乏满意的旅游产品和设施。
补充公共旅游供给短板。旅游供给分为公共旅游供给和私人旅游供给,私人旅游供给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提供,是私人产品;公共旅游供给主要由各级政府提供,是一种公共产品。过去地方政府治理的理念,主要围绕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提供相应的公共产品,如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等,在旅游目的地接待强度不高的情况下,矛盾尚不突出。但是随着旅游者出游率的提高,中国许多地区旅游接待强度持续扩大,许多地区旅游者总量远远超过常住人口数倍,按照常住人口数量提供公共设施和产品,显然无法满足旅游者需要。这需要政府治理理念和思维方式发生根本变化,要认识到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不仅仅是当地居民的城市,也是外来旅游者的城市。外来旅游者享有相应的资源和设施占用权利。这要求城市在进行各类资源设施供给时,必须把旅游者需求放在和当地居民同等重要的地位进行考虑,如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线路等。
○随着人们物质拥有程度的提高,拥有物质产品的幸福感越来越低。可以预见,未来的需求将上升为以文化和精神等非物质产品为主,而目前相应的产业供给远远不足。
○增加旅游等产业的供给,事实上是中国经济供给侧补短板的一种方式。在现阶段“去产能”“去库存”的实际工作中,旅游业也能发挥其他产业难以替代的作用。
○旅游业的供给改革包含几个方面的内容:增加旅游供给总量,提高旅游供给质量,调整旅游供给结构,补充公共旅游供给短板
6. 景区门票调价对景区有何影响
这些年来,一些地方在景区门票价格调整中过于任性随意,个别景区门票价格调整频繁,门票价格持续攀升,甚至超出了游客的承受能力,导致秀美河山成了游客“看不起的风景”。
完善的价格形成机制也能让景区门票价格更加科学、规范、透明,更能获得消费者的信任,游客的数量或许会增加,景区的门票收入也可能增加。另外,有了消费者的信任,景区的人气自然会更旺,发展各种相关产业的基础和支撑会更牢靠。景区运营管理者完全可以通过转变发展思路、模式,提升经营管理效率,丰富旅游产品,通过提升服务质量、提供更多增值服务吸引游客,加速摆脱对门票经济的依赖,走出一条景区与旅游相关行业协调发展的路子,更好地实现景区持续健康发展。
7. 题目,哈尔滨旅游业的有利影响
其实你可以查找一些资料。旅游业首先。增加的是。哈尔滨市的一个境界产业。其实呢,能够往哈尔滨的文化和风光介绍到国内外。
8. 旅游业不让高门票"扯后腿"吗
连续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及旅游,内容涉及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提升旅游休闲消费、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等。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则提出:“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这是对旅游业深化改革的新要求,也倒逼旅游业的转型提高。
让景区门票价格回归正常区间,有利于促进国内游的健康发展。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对于国内景区的整体价格将产生示范带动作用,倒逼各景区积极谋划新出路,思索在门票单价下降的前提下,如何吸引游客,提高景区经营水平?杭州西湖免费开放,已为各景区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本。“天资+创新”是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