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会展旅游业
A. 香港的旅游产业发展
旅游业是香港的主要经济支柱,占本地生产总值的3.4%。
旅游业就业人數约19万人,占全港总就业人數5.6%。
受全球经济下滑及人類猪型流感影响,2009年上半年
访港旅客较2008年同期下跌3.4%,达1 370万人次。内地
继续是香港的最大客源市场,2009年上半年内地访港旅客
人數继续上升至826万人次,较2008年上升4.6%,占访港
旅客总數六成。
旅客住宿与留港时间:於2009年6月底,本港共有158间酒
店,提供57 588个房间。酒店房间总供应量较去年同期增
加了5 019个,即9.5%;而酒店平均入住率较去年同期跌
了9个百分点至74%。2008年过夜旅客的平均留港时间为
3.3晚。为加强本港酒店业的竞争力,吸引旅客延长留港
时间,香港在2008年7月1日起免收酒店房租税。
旅游事务署:旅游事务署於1999年5月成立,负责统筹政
府内部各项发展旅游业的工作,并提供政策支援,推动本
港的旅游业。
该署的目标,是确立和促进香港作为亚洲首要的国际
城市,以及世界级的度假和商务旅游目的地。
为了实践这项使命,政府与业界紧密合作至为重要。
由政府、旅游发展局(旅发局)和业内各界代表组成的旅
游业策略小组,专责就旅游业发展事宜,从策略性角度向
政府提出建议。
国际会展及旅游之都: 政府致力加强香港作为国际会展
及旅游之都的吸引力。政府已额外预留拨款,提升香港的
会展旅游形象,以及为将在香港举行的会展旅游活动提供
一站式专业支援。为此,旅发局已於2008年11月成立「香
港会议及展览拓展部」,加强推广工作。
主要会展场地包括毗邻机场的亚洲国际博览馆、位於
市中心的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以及座落九龍湾的国际展贸
中心。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的中庭扩建已於2009年4月完
成,提供额外19 400平方米的展览面积,较前增加约42%。
并可容纳约1 000个额外展览摊位。
2008年,香港成为首个豁免葡萄酒税的主要经济体。
此外,香港澳门米芝蓮指南的出版,亦有助香港稳占环球
美食榜一席位。旅发局於2009年推出多项美酒佳肴推广活
动,加强宣传香港为亚洲美酒美食中心。
旅游景点及设施:政府不断发展多元化的旅游景点,以增
强香港作为首选旅游胜地的吸引力。
海洋公园正全力落实其重新发展计划。当工程在2012
年全部完成后,海洋公园将成为一个拥有超过70个景点
的世界级海洋主题公园。新景点将会分阶段推出,全球
首个户内外兼容的展馆—「亚洲动物天地」已於2009年4
月推出,展示多种亚洲动物,包括四只由内地引入的「小
熊猫」。
另一个广受欢迎的主题樂园——香港迪士尼樂园——
的扩建计划将分阶段於2014年底前完成。计划包括兴建三
个新的主题园区,分别为在全球迪士尼公园中独一无二的
「野矿山谷」和「迷離庄园」;以及亚洲区内独有的「反
斗奇兵歷奇地带」。扩建计划完成后,现时主题樂园面积
会增加23%,提供超过30项新游樂设施、娱樂及互动体
验,令总數增至超过100项。樂园内的兩所酒店亦为访客
提供独特的会议和婚禮场地。
香港湿地公园於2006年5月开幕,是一个集自然护理、
教育及旅游用途於一身的世界级景点。它包括一个占地60
公顷的户外湿地保护区和10 000平方米的室内访客中
心,内设有三个展览廊。作为一个主要的綠色旅游设施,
公园与四周环境紧密融和。
昂坪360於2006年9月正式启用,包括全长5.7公里约
25分钟的缆車旅程,以及以佛教为主题的昂坪市集。昂坪
360於2009年推出水晶車厢,让旅客全方位饱览大屿山的
自然景色。旅客游毕昂坪市集后,可继续前往游览大屿山
其他具有本土特色的景点,例如天坛大佛、宝蓮寺、心经
简林、大澳渔村和大屿山南部优美的海滩等。
政府致力发展香港成为区内具領导地位的邮輪中心。
为达至这个目标,政府会发展一个世界级的邮輪码头,
它的兩个靠岸泊位可以容纳不同种類和体积的邮輪,包
括排水量达11万吨的巨型邮輪。新邮輪码头的首个泊位
预期在2013年年中投入服务。在新邮輪码头落成后,加
上现时在尖沙咀的邮輪码头,香港将会有四个泊位供邮輪
靠泊。
此外,政府於现有的热门旅游点进行多项改善计划,
务求令这些地点焕然一新。已完成的计划包括西贡海滨美
化工程、鲤鱼门的小规模改善项目、涵盖孙中山史迹径的
中西区改善计划、改善地区旅客指示标志计划第一期、赤
柱海滨改善工程、山顶改善计划、尖沙咀海滨长廊美化计
划、尖沙咀东部的交通接驳系统,以及政府与私营机构合
作的星光大道。其他将陸续进行的项目包括:进一步改善
鲤鱼门的海旁设施、在尖沙咀兴建露天广场、尖沙咀东部
行人天桥改善工程,以及改善地区旅客指示标志计划第
二期。
旅游事务署於2004年初推出在维港每晚上演的「幻彩
咏香江」,深受旅客及本地市民欢迎,更被列入健力士世
界纪錄,成为全球「最大型灯光音樂汇演」。现时參与汇
演的建筑物共有44幢。
推动旅游业之道,并非只在於兴建新设施。藉着本地
传统古迹文物(当中一些已有6 000年歷史),亦可促进
旅客了解本港歷史风貌方面的价值。其中一个例子,是透
过引入私营机构參与,以保存及发展尖沙咀前水警总部为
旅游设施。有关设施命名为“1881 Heritage”,并已开放
予公众參观。为了进一步推广文物旅游,旅发局加强了其
「香港文化万花筒」文化体验项目的内容,该项目现已增
设南蓮园池导赏游。该局已印制特别小册子《香港铁路
游》,介绍香港铁路东西线沿线的景点及古迹项目。为了
让旅客尽情体验香港的独特文化、地道美食和歷史风貌,
旅发局推出了《「叮叮」香港电車地图》,专题介绍沿电
車路线一带的地区特色。此外,该局继续与业界合作,向
旅客推广具特色的传统风俗和节庆,如元朗及茶果嶺天后
诞会景巡游、筲箕湾谭公诞、长洲太平清醮及大屿山宝蓮
禅寺浴佛庆典等。
旅游事务署正在按自然保育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
新界东北部和離岛推广綠色旅游,以展现香港自然生态繁
茂多姿的一面。而旅发局亦制作了新的宣传小册子介绍16
个不同自然生态景点及远足路线,以推广綠色旅游。旅发
局於2007年4月向海外旅客推广「自然生态万花筒」活动。
其中项目包括新界东北外岛环游、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导
赏游、大屿山大澳生态游、黄泥涌峡径健行(导游活动)、
香港湿地公园观光团、昂坪奇趣径、中华白海豚观察之旅
及多个远足游。
旅发局亦有推广文化及艺术活动,如香港艺术节,香
港国际电影节及於各本地博物馆举行的大型艺术展览,以
吸引更多的旅客來港。此外,旅游事务署聯同旅发局,与
演艺团体和旅游业界合作,借助文化及艺术产品,丰富旅
客在晚间的活动和旅游体验。
B. 香港大屿山会展与旅游中心是如何挖掘旅游景点的
大鱼和会展旅游中心,他们挖掘旅游景点是通过人流密集度,还有那个警务度
C. 会展业和旅游业的关系
会展业与旅游业、房地产一起,被并称为三大新经济产业,会展经济的发展将直接刺激贸易、旅游、宾馆、交通、运输、金融、房地产、零售等行业的市场景气。
相关介绍:
会展业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会展业涉及工业、农业、商贸等诸多产业,对结构调整、开拓市场、促进消费、加强合作交流、扩大产品出口、推动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等发挥重要作用,在城市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构建中显示出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并日益显现出来。
(3)香港会展旅游业扩展阅读
尽管会展业和旅游业是两个独立的产业部门,但是会展与旅游的相互介入是经济活动发展普遍联系的外在表征。会展业和旅游业同属于第三产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举办会展不仅使当地的展览馆、饭店、餐饮服务业受益。
而且对相关的电信、交通、购物、旅游服务以及城市市政建设,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事会展业是旅游有多元化战略之一,而会展业则可以利用旅游业提供的各种服务和资源,二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D. 香港商业会展经营特点是什么要具体点全要。谢谢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简称香港会展中心;英语:Hong Kong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Centre,HKCEC)位于香港湾仔的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是香港区海边最新建筑群中的代表者之一。
港会议展览中心
除了作大型会议及展览用途之外,这里还有两间五星级酒店、办公大楼和豪华公寓各一幢。而它的新翼则由填海扩建而成,内附大礼堂及大展厅数个,分布于三层建筑之中,是世界最大的展览馆之一。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国大典亦在该处举行,成为国际瞩目的焦点,而它独特的飞鸟展翅式形态,也给美丽的维多利亚港增添了不少色彩。会展由香港贸易发展局拥有,并由新创建集团的全资附属机构——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管理)有限公司管理。 会展2期向海一面对开为金紫荆广场,放有象征香港回归的金紫荆雕像,亦是香港每天举行升旗仪式的地方。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曾作为多项世界性会议的主要会议场地,除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国大典亦在此举行外,其他包括1997年世界银行年会,2000年亚洲电讯展等。2005年世界贸易组织部长级会议亦以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作主要场地。
中心规模
会展可供租用总面积为63,580平方米,每天访客流量可达140,000人。会展有架空行人道连邻近的湾仔商业区,附近的公共交通工具包括有巴士、渡轮、地下铁路等。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香港会展中心是亚洲第二大的会议及展览场馆,规模仅次于日本。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坐落在面积为6.5公顷的填海人工岛上。有三个大型展览馆,提供28000多平方米的展览面积,可容纳2211个标准展台;又有不同大小的会议厅房共占地3000平方米,以及一个面积4300平方米的会议大堂。在此大堂举行会议可容纳4300人,用来举行宴会则可招待3600名宾客,是全球最大的宴会厅之一。 都市传说:在香港,有都市传说及风水指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外形酷像一头龟,当“龟”“游向”维多利亚港时,即代表香港的地运会从此衰落。
经营理念
我们一贯的服务宗旨是以顾客为先。抱负我们致力令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成为亚洲最佳展览及会议场地,并以提供卓越服务及举办环球盛事而驰名国际。 经营宗旨 我们承诺透过个人及团队对优质服务的肯定,并采用先进及创新的操作技术,确保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的顾客能时刻享受超值及喜出望外的一级服务。
E. 会展旅游的产业管理模式是怎样的
[历史资料]中国会展旅游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来源:http://hi..com/wangjinghua
会展业,包括会议业、展览业和奖励旅游业,是世界上一个非常巨大的产业,根据国际展览业权威人士估算,国际展览业的产值约占全世界各国GDP总和的1%,如果加上相关行业从展览中的获益,展览业对全球经济的贡献则达到8%的水平。 国际会议同样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根据国际会议协会(ICCA)统计,每年国际会议的产值约为2800亿美元。 在香港、德国等会展业发达的国际和地区,会展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达到1:9的水平。 会展业也是当今世界都市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各国旅游部门非常重视会展旅游业的发展。有些国家或地区旅游管理部门还专门成立了会展旅游管理部门。如:香港为促进会展旅游业的发展,专门组建了会议局。
九十年代以来我国会展旅游业发展迅速,年增长速度达到20%以上 ,大大高于我国其他领域经济总量的增长。最近一两年,由于我国传统旅游业受到边际递减规律的作用,其增长速度开始放慢,而会展旅游业增长速度非常快,因此,会展旅游业逐步受到旅游业界的重视。北京、上海等地的旅游主管部门开始专门研究会展旅游对旅游业的作用,各大旅游企业也纷纷拓展会展旅游业务,一些地方还组建了会展旅游协会。但是,我国会展旅游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市场总量还比较小。目前,对会展旅游的专门研究比较少,还没有建立起规范的会展旅游的统计指标体系,对会展旅游的总体情况难以把握。本文所用资料全部来自公开出版的报刊杂志和国际会展网站的统计资料。
一、我国会展旅游业发展现状
我国会展旅游业的起步比较晚,但发展非常快,特别是会展旅游业的硬件设施建设大有超前发展的态势。
(一)会展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近年我国会展业发展迅速,据不完全统计,90年代以来,我国会展业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递增,1999年举办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展览会总数达到1326个,北京国际会议中心近年来,每年接待的超过千人的国际会议有十个以上,300人以上的国际会议30多个。 会展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新亮点。
(二)各地政府积极参与主导会展业的发展
由于会展业本身的高速发展及其对经济的巨大带动作用,各地政府非常重视会展业的发展,形成了政府主导会展业发展的局面。北京市组建了副市长牵头的领导小组对会展业进行全面研究,包括组建课题组,撰写了《北京会展业发展研究报告》,责成北京市统计局会同有关单位制订一套会展业统计指标体系等等。上海、杭州等地也在政府的主导下,制订了会展业发展的规划。
(三)各地开始建立自律性的行业协会
各地会展企业在政府的主导下,开始组建行业自律性的会展协会。1998年6月由北京市贸促会发起,组建了我国第一家国际会议展览业的协会——北京国际会议展览业协会。 2002年4月上海成立会展行业协会, 2002年2月山东成立国际展览业协会 。
(四)全国掀起了展览场馆的建设高潮
我国会展业发展的最大的特点就是硬件优先发展。“九五”期间我国的展馆迅速增长,全国室内展馆面积,“九五”前不足80万平米,但截至2001年,正式投入使用的室内展馆面积增长了一倍,场馆面积达到516万平米。 目前在建或已经建成的大型展馆有: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总展览面积为室内20万平方米,室外5万平方米。 杭州西湖国际会议中心。总建筑面积49万平方米,会议中心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设有大小会议厅30余个,配有10路同声传译系统和7000个国际标准展位。 北京新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集国际会议中心、商务酒店、写字楼、参展商公寓、大型购物中心、仓储中心、办公接待、动力中心等为一体,甚至包括主题公园,是以展场为核心的展览综合体。建筑面积28万平米,展场面积20万平米。 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总投资9.3亿元,总建筑面积12.7万平米,其中展厅面积5万平米,会议厅面积1.5万平米,会议厅40间。
总之,此次会展场馆建设的特点是,建设档次高、面积大、科技含量高。根据目前统计的20家场馆,平均每个场馆建筑面积达到127000多平方米。
(五)主要会议接待单位纷纷加入国际会议组织
各地经营会展的公司和一些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纷纷加入相关的国际会展组织。截止到2002年5月,我国有14家单位加入ICCA组织,他们是: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北京市旅游局、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国民间国际旅游公司、中国会议及奖励旅游组织、浙江中国世贸中心、中国世贸中心、中旅国际会展公司、华亭宾馆、春秋旅行社、山东国际旅行社、上海国际会展中心、锦江会展公司、上海旅游委。 此外,中青旅参加了国际航协IATA、美国旅行代理人协会ASTA、亚太旅游协会PATA,国际展览中心参加了国际博览会联盟UFI、国际展览会管理BIF等。
(六)初步形成了北京、上海等国际会展中心城市
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在发展国际会展业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为核心的国际会展中心城市。这些大城市在接待国际会展方面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1、 现有会展场馆多
北京市目前拥有大型展览场馆12座,总面积近14万平米(见表六),拥有500座以上的会馆25个以上 ,此外北京市共有旅游定点饭店554家,星级饭店506家,客房数达到9.3万间 ,其中很多饭店的会议场都达到了国际标准。同样,上海目前展馆总面积为14.5万平米 ,与北京相当,此外,上海市拥有饭店354家,客房5.6万间 。由于饭店和会议、展览场馆比较健全,这些大城市开展会展业具有较好的基础。
2、 会展外部条件相对成熟
会展旅游业作为都市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不仅需要良好的硬件设施,而且要秋较高的城市总体环境和国际交往的综合能力。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交通,如:地铁、城市道路状况等比较好,接待国际国内旅游者人数在我国名列前茅。此外,北京已与7个国家的23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147个国家在京有驻华使馆,外国金融机构在京的代表机构近300家,17家外资银行在京设立了分行,众多的跨国公司在京设立了办事处。
3、 举办会议展览总数多
1999年以来,在京举办的国际会议数量可观,有万国邮联大会、世界建筑师大会、联合国保护大气臭氧层签约国第十一次会议、世界数学大会等国际会议,以及汽车展、电子展等国际展览。按照ICCA的统计口径,2000年北京接待了16个大型国际会议,在全世界大城市中排名第十七位,比1999年的二十九位上升了十二位。 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上海2001年举办各种展览278个,会展直接收入18亿元。
(七)会展产业体系正在形成
国际会展业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接待服务体系,目前我国的会展业也正在形成自己的服务体系。如:会展组织者(PCO)、目的地接待者(DMC)正在建立中,很多经营会展的公司,都开始培训自己的PCO。
此外,会展业的教育培训也开始步入正轨。为顺应国际展览业发展的大趋势,使中国的国际展览业业务水平缩短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北京国际会议展览业协会在8月底举办了培训班,专门为展览业中、高级经理和从业人员开设培训课程,以促进国内展览业务的发展和展览水平的提升,培养高素质的展览专业人才。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将与国际特殊事件学会(ISES)、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HOJONSON WALES大学联合开办“节庆会展管理”培训,解决会展人才不足的问题。
(八)网络参与
现代网络技术在我国会展业起步中就开始介入。目前,仅展览业的网站就有43家(见表七)。这些网站有的介绍会展,有的已经开始直接经营网上会展业务。这说明我国会展业起步的科技含量较高。
(九)会展旅游业引起旅游业界的重视
我国的会展业一直是经贸部门管理和经营的,旅游部门是最近几年才开始介入的,比较早介入的是北京市旅游局,从1995年就开始了会展旅游业的研究 ,目前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在政府主导会展业的发展中将会展业与旅游业密切结合在一起,其中北京市举办了几次大型国际会展业研讨会都有北京市旅游局和首都旅游集团的参与。旅游业界(如《旅游学刊》等)最近也多次召开会展旅游方面的研讨会。
(十)我国在国际会展业中的地位比较低
目前我国在国际会展业中的地位还非常低。根据ICCA统计,1999年中国(包括香港)举办的国际会议在全球排名15位,接待国际会议占全年全球总会议的1.68%,其中香港地区占0.9%。大陆仅占0.78%。 这说明,我国展览业在国际展览业中的地位较低,除广交会等有一定的影响外,大部分展览还仅仅是国内的展览和临时性的展览。
五、我国会展旅游业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会展旅游业才刚刚起步,其中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 市场化不够
在我国会展旅游业的发展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市场化程度过低。
1、 没有形成PCO、DMC完整的接待服务体系
国际会展业的成功经验表明,会展组织者(PCO)、目的地接待者(DMC)分工体系是会展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我国目前无论是会展旅游企业还是政府都较关注目的地接待者(DMC),对于会展中最为重要的会展组织者(PCO)缺乏认识。
2、 政府主导会展旅游业发展中,行政干预过多
会展业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必须有政府的主导,但是政府在什么层次上主导,参与到什么程度,这些根本问题没有解决。政府干预过多,导致会展业非市场化,主要在对场馆建设等方面参与过多,而对会展管理体系、服务体建立等方面参与较少。政府组织的一些会展不计成本,使得很多会展公司对这些会展业务敬而远之。
3、 我国的会展市场目前还是单一买家市场
德国等会展大国的会展业之所以能够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会展地本身就是国际大都市,开办展览的受众对象是国际化的。但我国的大都市还没有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参观展会的受众几乎是清一色的国内客人,因此,不是针对国内买家的会展一般不会在我国举办。这是限制我国国际会展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4、 会展业还没有独立成为一个产业
由于我国会展业曾经是由一些非市场化的发起单位和部门全部或部分垄断,这些单位和部门还没有意识到中介公司提供服务的效率会更高。因此,会展业在目前还处于一定的垄断阶段,会展业还不能称为一个独立的产业。
(二) 外部环境亟待改善
会展旅游业作为都市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尤其依赖外部条件的完善,但目前我国会展旅游业发展的外部条件还不健全。
1、 法律、法规不健全
日本等国为发展会展旅游业曾设立了《通过促销和举办国际会议等振兴国际旅游法》 ,但我国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还没有从扩大国际旅游业的角度,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促进会展旅游业的发展。此外,我国举办会展的法律、法规也十分不健全,目前仅有1995年9月22日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的《关于出国(境)举办招商和办展等经贸活动的管理办法》。
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目前我国会展业比较混乱,主要表现在:重复办展、会展内容混乱、受众对象不明确、举办会展的中介公司良莠不齐等。目前,上海与会展业务有关的企业已有1920家,其中主营会展业务的企业511家,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近百家。 北京地区经外经贸部审批的具有举办国际展览会资格的单位134家,在北京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具有经营会展业务的公司1700余家。
2、 审批手续复杂
由于法律不健全,我国举办会展的审批中人为因素过多,审批手续繁杂,有的会展审批时间长达一年以上。这也是旅游企业不愿意介入会展旅游业的重要原因。
我国对会展审批审慎主要是基于国家安全等方面的考虑,其实目前国际会展大部分是科学和商业性的,与政治等方面关系不大。根据ICCA2000年统计,国际会议从专业上划分,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是医学类(32%)、科学类(13.6%)、工业类(8%)、技术类(7.4%)、教育(4.7%)农业类(4.%),以后才是社会科学、经济教育、商业管理、生态环保等。因此,适当简化、放宽审批手续是不成问题的。
3、 城市环境有待改善
会展旅游业作为都市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受制于国际旅游城市的发展。目前我国就连北京等城市距离国际旅游城市的标准还有相当差距 ,这严重阻碍了会展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三) 重硬件轻软件,重展轻会
目前我国省会城市和大型城市几乎都将会展业作为其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并将重点放在场馆等硬件设施的建设上(见表五)。但会展旅游业的发展,绝不仅仅依赖场馆的建设,其发展更依赖于软环境的规范化、国际化等。
按照国际上对会展及奖励旅游业的认识,包括了MICE的四个方面。我们且先不提奖励旅游,会展旅游业至少应是会议和展览并重,但是目前各地在开展会展旅游业研究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展览而忽视会议。比如,北京市政府研究室做的《北京会展业发展研究报告》中几乎只字未提会议的问题,通篇都是展览业的情况。形成这样的局面可能与我们对会议的顾虑有关,其实根据我们上述分析,国际会议大都集中在科学研究方面,大可不必神经过敏。
(四) 国际化品牌的会展少
世界上会展业发达的国家或地区,举办的大都是世界著名会展,如米兰国际博览会、巴黎博览会等等,但在我国除广交会等会展有一定的世界性影响外,绝大多数会展都是临时的、国内的。
(五) 对会展业缺乏科学研究
当前,我国对会展旅游业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会展旅游业各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导致统计口径混乱,无从分析会展业的范围、效益等。比如,会展业对经济的贡献程度从1:4到1:10各种说法不一。这严重阻碍了会展旅游业的健康发展。(由于说法不一,本课题组对各种说法非常谨慎,每一种提法、数据和典型事例都详细注明了出处。)
六 我国会展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一) 举办会展的法律将进一步规范,并逐步向国际通行的登记制转化
目前,国家已经开始制订有关会展的法律、法规,今后几年有关会展业的法律、法规将相继出台,会展业的市场将进一步规范化。今后举办会展审批手续将会更为简单,并将按照国际惯例逐步过度到登记制惯例办法。这将促使会展业真正成为一个规范的市场。
(二) 自率性的协会将进一步规范会展行业的行为
自1998年6月由北京市贸促会发起,组建了我国第一家国际会展览业的中介组织——北京国际会议展览业协会之后,2002年上海、山东省等省市也相继组建了国际会展业协会,制订了国际展览业协会章程,旨在支持公平、平等的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及欺诈行为,改善、优化展览业市场环境,更好地协调、管理、规范会展业的市场秩序。
(三) 会展业将向几个大城市集中
通过对国际会展业发展的分析,会展业在特定城市的发展有“通吃”效应,即,会展业的发展会自身加速,形成更大的规模,而不可能全国遍地开花。今后北京、上海、广州等重点城市将成为我国会展业的中心。
(四) 会展旅游中介组织将大批出现,会展业将形成独立的产业
目前我国从事会展的企业数量众多,但还没有形成专业化的会展组织者(PCO),或者仅仅处于PCO的初级阶段,对组织接待会展处于不规范的阶段。目的地接待公司(DMC)也仅仅是一些单独的会展场馆出租等单项服务,没有完全形成一条龙服务的目的地接待公司。今后随着国际会展的增加,会展业培训体系的建立和国际会展人才的引进,专门从事会展的专业化中介公司将大批出现。
此外,我国的很多大型会展还垄断在一些非市场化的组织手中,这些组织自己举办国际会展,自己联系接待服务等一系列工作,还没有完全市场化。今后随着会展中介组织的完善,会展业必将成为一个专门的行业,并从那些部门垄断中独立出来,成为市场经济中的独立产业。
(五) 会展旅游市场将专业化细分
目前国际会展业已经形成了非常细致的市场分工,比如ICCA的市场范围包括50人以上的国际会议,而UIA则在300人以上等。目前我国的会展公司还处于发展初期,只要有会展就接待服务,没有形成细分化的市场。今后随着市场的发展必将形成专业化的分工,形成专门经营展览业、会议业及其中更细分市场的格局。
(六) 大型旅游企业将大批进入会展旅游市场
目前我国的大型旅游集团如上海锦江、中青旅、春秋旅行社等已经加入了国际会展组织,开发会展旅游市场,但更多的大型旅游集团,如首都旅游集团、陕西旅游集团等还没有完全介入会展旅游市场,或仅仅从事了DMC的接待服务工作。这些大型旅游集团已经普遍看好会展旅游市场,有的正在开始进行市场调研,有的已经开始参与场馆建设,有的正在申请加入国际会展协会等,可以预见,今后几年我国的大型旅游集团将以其规模大、服务全、无形资产高、资金雄厚等优势进入会展旅游市场。
(七) 国际会展组织和会展中介公司将大批进入中国会展旅游市场
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际会展组织和经营会展的大型公司将大批涌进我国,会展旅游业将形成更加激烈的竞争局面。由于目前我国的管理体制还不允许国外公司单独经营会展业务,外国会展公司主要是通过与中方合资的形式进入中国市场。上海的国际会展中心就有德国的汉诺威展览公司、德国杜塞多夫展览公司、德国慕尼黑国际展览有限公司这样世界顶级会展公司加盟。ICCA2002年在上海开办了会展培训班,通过这种形式介入中国会展旅游市场。今后国际会展公司将从会议、展览,组织、接待等方面全方位地进入中国市场。
(八) 展览场馆将可能全面过剩
国际会展业是社会经济发展推动的结果,绝不是简单建几个会展场馆的问题。此外,从国际会展业向大城市集中的发展趋势上看,今后几年除北京、上海等国际大都市的会展场馆效益稳定以及一些具有独特资源的中等城市发展特种会展外,相当一些小城市的大型国际会展中心将面临生存危机。从总体上看(非从结构上看),我国的会展场馆将会全面过剩。
F. 会展旅游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及影响是什么
会展本身具有行业性、产业性以及组办规模大等特点,这势必将吸引政府、民间组织的会展团、参观团、旅行社组织的观光团队。会展由于会议规格高,参会人员均是有较强消费能力的商务客人、较高文化素质客人,其消费档次、规模均比普通旅游者要高得多。一个大型或知名展会的举行,对本地旅游业中的酒店、旅行社、景区、旅游交通、购物均会产生较大的促进带动作用。同时,对于一般旅游团队或旅游者来说,若在旅游过程中恰逢举办会展,由于会展所带来的强烈的气氛,使其旅游情趣大增。
会展旅游还具有时段不受气候和季节影响的特征,从而消除了观光旅游时段性明显的缺点。会展活动大多数安排在城市的旅游淡季,会展旅游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城市旅游设施和服务的使用率。会展为城市提供了一次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展示的良机。有利于带动城市功能的提升、增加城市的知名度,这些都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动了有利的环境。
会展旅游是借助举办会议、研讨、论坛等会务活动以及各种展览而开展会展旅游的旅游形式,是一种商务旅游形式。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会展旅游是以会议和展览为目的的旅游,包括会议旅游和展览旅游等各种出于工作需要的旅游和奖励旅游。狭义:为会议和展览活动的举办提供展会场馆之外的、且与旅游业相关的服务,并从中获取一定收益的经济活动。
G. 会展与旅游的关系
作为一抄个产业门类,会展业包括袭了会议业、展览业和奖励旅游业,会奖旅游的英文简称是MICE,即Meeting(公司会议)、Incentive(奖励旅游)、Confere-nce(大型企业会议)、Exhibiti-on(展览),由此也可看出会展与商务旅游本来就密不可分。
会展产生的商务活动具有比一般休闲旅游高得多的消费能力。十多年前的资料显示,美国1万名会议代表在会期的饮食、住宿、设施使用、零售购买的消费总额可达750万美元。因会议而引发的旅游给会议所在地带来的物质消费是很可观的。只要有人员的流动,在当地就一定有消费,会议旅游所带来的商机也会在经济层面带来一定的改善。
通过发展会奖旅游加快旅游产品的更新换代,推动旅游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之前写论文用到的一些资料,希望对你有作用!^_^
H. 会展旅游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会展旅游是借助举办国际会议、研讨会、论坛等会务活动以及各种展览会而开展的旅游形式,是北京市旅游产品开发的一个重点。目前,国际会议旅游具有组团规模大、客人档次和消费额高、停留时间长、涉及相关服务行业多、成本低、利润丰等特点,在欧洲、北美、亚洲的香港和新加坡,会议已经成为一门产业。具有展览性质的会议也在迅速增加,1998年至1999年度国际上登记的展览会达21950个。北京每年举办的各类会务和展览占全国的80%~85%,会展旅游者在北京市游客中的数量和消费比例逐年上升,发展会展旅游大有可为。会展旅游的特点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会展旅游也作出了各种界定,但目前仍未有统一的内涵。如以研究事件旅游而闻名的学者盖茨(GETZ)就认为,展览会、博览会、会议等商贸及会展事件是会展业(MEETINGINDUSTRY)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同时,有许多学者主张将会展旅游概念泛化。本文所讨论的会展旅游对应发达国家所指M、I、C、E细分事件旅游市场的概念,即Meetings(会议)、Incentices(奖励旅游)、Conventions(大会),Exhibitions(展览),并包括节日庆典和体育赛事为主题的节事(Events)在内的旅游形式。即会展旅游是指借助举办的各种类型的会议、展览会、博览会、交易会、招商会、文化体育、科技交流等活动,吸引游客前来洽谈贸易,观光旅游,进行技术合作、信息沟通和文化交流,并带动交通、旅游、商贸等多项相关产业发展的一种旅游活动。 尽管会展业和旅游业是两个独立的产业部门,但是会展与旅游的相互介入是经济活动发展普遍联系的外在表征。会展业和旅游业同属于第三产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举办会展不仅使当地的展览馆、饭店、餐饮服务业受益,而且对相关的电信、交通、购物、旅游服务以及城市市政建设,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事会展业是旅游有多元化战略之一,而会展业则可以利用旅游业提供的各种服务和资源,二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一)会展对旅游的促进作用 会展本身具有行业性、产业性以及组办规模大等特点,这势必将吸引政府、民间组织的会展团、参观团、旅行社组织的观光团队。会展由于会议规格高,参会人员均是有较强消费能力的商务客人、较高文化素质客人,其消费档次、规模均比普通旅游者要高得多。一个大型或知名展会的举行,对本地旅游业中的酒店、旅行社、景区、旅游交通、购物均会产生较大的促进带动作用。同时,对于一般旅游团队或旅游者来说,若在旅游过程中恰逢举办会展,由于会展所带来的强烈的气氛,使其旅游情趣大增。会展旅游还具有时段不受气候和季节影响的特征,从而消除了观光旅游时段性明显的缺点。会展活动大多数安排在城市的旅游淡季,会展旅游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城市旅游设施和服务的使用率。会展为城市提供了一次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展示的良机。有利于带动城市功能的提升、增加城市的知名度,这些都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动了有利的环境。 (二)旅游对会展的辅助作用 无论从会展业的发展历史沿革,还是从会展的具体活动内容来看,旅游业所涉及的六大要素都与会展的举办形影相随。会展的构成要素及圆满完成所需的服务正是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优势。在会展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旅游业为会展的举办提供相应服务,协助会展树立品牌,成为了会展旅游集约型发展趋向中关键的因素。会展的成功举办除了参会者的规模或专业性等因素之外,一定程度上还有赖于旅游业的参与程度。开展分工协作建立完善的利益共享机制是实现会展业接待专业化分工的前提。如果旅游企业与会展公司进行专业化分工,会展公司负责展会的招募、宣传、布展和会场内的组织管理工作,旅游企业则向参加商或参观者提供场外的“六要素”服务,各司其职,各取所长,通过专业化的服务令参展商、参观者和当地居民均感便利而满意,从而吸引更多的参与者和获得更多的、持久的支持,从而树立展会的品牌,使会展的带动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最终形成以会展带动旅游、以旅游完善会展的互动互惠的发展新局面。 会展业与旅游业的融合是全球会展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会展旅游是旅游属性结合会展活动的特点而衍生出来的产品。优化会展业与旅游业之间的关系,建立新的发展模式、发展会展旅游是中国会展业、旅游业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 *****************************会展业,包括会议业、展览业和奖励旅游业,是世界上一个非常巨大的产业,根据国际展览业权威人士估算,国际展览业的产值约占全世界各国GDP总和的1%,如果加上相关行业从展览中的获益,展览业对全球经济的贡献则达到8%的水平。 国际会议同样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根据国际会议协会(ICCA)统计,每年国际会议的产值约为2800亿美元。 在香港、德国等会展业发达的国际和地区,会展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达到1:9的水平。 会展业也是当今世界都市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各国旅游部门非常重视会展旅游业的发展。有些国家或地区旅游管理部门还专门成立了会展旅游管理部门。如香港为促进会展旅游业的发展,专门组建了会议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会展旅游业发展迅速,年增长速度达到20%以上,大大高于我国其他领域经济总量的增长。最近一两年,由于我国传统旅游业受到边际递减规律的作用,其增长速度开始放慢,而会展旅游业增长速度非常快,因此,会展旅游业逐步受到旅游业界的重视。北京、上海等地的旅游主管部门开始专门研究会展旅游对旅游业的作用,各大旅游企业也纷纷拓展会展旅游业务,一些地方还组建了会展旅游协会。但是,我国会展旅游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市场总量还比较小。 一、现 状 我国会展旅游业的起步比较晚,但发展非常快,特别是会展旅游业的硬件设施建设大有超前发展的态势。 已经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近年我国会展业发展迅速,据不完全统计,90年代以来,我国会展业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递增,1999年举办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展览会总数 达到1326个,北京国际会议中心近年来,每年接待的超过千人的国际会议有10个以上,300 人以上的国际会议30多个。 由于会展业本身的高速发展及其对经济的巨大带动作用,各地政府非常重视会展业的发展,形成了政府主导会展业发展的局面。北京市组建了副市长牵头的领导小组对会展业进行全面研究,包括组建课题组,撰写了《北京会展业发展研究报告》,责成北京市统计局会同有关单位制订一套会展业统计指标体系等等。上海、杭州等地也在政府的主导下,制订了会展业发展的规划。 全国掀起了展览场馆的建设高潮。我国会展业发展的最大的特点就是硬件优先发展。此次会展场馆建设的特点是,建设档次高、面积大、科技含量高。根据目前统计的20家场馆,平均每个场馆建筑面积达到127000多平方米。 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在发展国际会展业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为核心的国际会展中心城市。这些大城市在接待国际会展方面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1、现有会展场馆多。 2、会展外部条件相对成熟。 3、举办会议展览总数多。 4、会展业体系正在形成。 现代网络技术在我国会展业起步中就开始介入。目前,仅展览业的网站就有43家。这些网站有的介绍会展,有的已经开始直接经营网上会展业务。这说明我国会展业起步的科技含量较高。 我国的会展业一直是经贸部门管理和经营的,旅游部门是最近几年才开始介入的。目前我国在国际会展业中的地位还非常低。根据ICCA统计,1999年中国(包括香港)举 办的国际会议在全球排名15位,接待国际会议占全年全球总会议的1.68%,其中香港地区占 0.9%。大陆仅占0.78%。这说明,我国展览业在国际展览业中的地位较低,除广交会等有一定的影响外,大部分展览还仅仅是国内的展览和临时性的展览。 二、市场化不够 三、外部环境亟待改善 四、重硬件轻软件,重展轻会 五、国际化品牌的会展少 六、趋 势 七、旅游企业将大批进入会展旅游市场 目前我国的大型旅游集团如上海锦江、中青旅、春秋旅行社等已经加入了国际会展组织,开发会展旅游市场,但更多的大型旅游集团,如首都旅游集团、陕西旅游集团等还没有完全介入会展旅游市场,或仅仅从事了DMC的接待服务工作。这些大型旅游集团已经普遍看好会展旅游市场,有的正在开始进行市场调研,有的已经开始参与场馆建设,有的正在申请加入国际会展协会等。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际会展组织和经营会展的大型公司将大批涌进我国,会展旅 游业将形成更加激烈的竞争局面。由于目前我国的管理体制还不允许国外公司单独经营会展业务,外国会展公司主要是通过与中方合资的形式进入中国市场。上海的国际会展中心就有德国的汉诺威展览公司、德国杜塞多夫展览公司、德国慕尼黑国际展览有限公司这样世界顶级会展公司加盟。ICCA2002年在上海开办了会展培训班,通过这种形式介入中国会展旅游市场。今后国际会展公司将从会议、展览,组织、接待等方面全方位地进入中国市场。 展览场馆将可能全面过剩。国际会展业是社会经济发展推动的结果,绝不是简单建几个会展场馆的问题。此外,从国际会展业向大城市集中的发展趋势上看,今后几年除北京、上海等国际大都市的会展场馆效益稳定以及一些具有独特资源的中等城市发展特种会展外,相当一些小城市的大型国际会展中心将面临生存危机。从总体上看(非从结构上看),我国的会展场馆将会全面过剩。
I.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的经营理念
我们一贯的服务宗旨是以顾客为先。
抱负
我们致力令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成为亚洲最佳展览及会议场地,并以提供卓越服务及举办环球盛事而驰名国际。
经营宗旨
我们承诺透过个人及团队对优质服务的肯定,并采用先进及创新的操作技术,确保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的顾客能时刻享受超值及喜出望外的一级服务。 在「大国印记:1949-2009 中国 60大地标」评选中获选为中国六十大地标。此活动由内地32家主流媒体联合举办,并由中国内地人民选出。
获〈旅讯〉於「2009年中国旅游业界奖」中选评为「最佳会展中心」。
在「香港环保卓越计画」获颁发「卓越级别」减废标志 (2008年10月1日至2009年9月30日) 在〈亚太会议展览及奖励旅游〉杂志 (CEI Asia Pacific magazine) 2008年的业界调查中,获展览主办机构及业界领导推选为「亚太区最佳会议展览中心」。
在香港地球之友举办的「知悭惜电节能运动2008」中夺得「劲减用电悭电屋苑管理大奖冠军」。 在〈亚太会议展览及奖励旅游〉杂志 (CEI Asia Pacific magazine)获推选为「亚太区最佳会议中心」。
在「2006年第17届TTG旅游业大奖」(17th TTG Travel Awards 2006) 中,连续第二年荣膺「最佳会议及展览中心」,以表扬在亚太区旅游业的骄人成就。
获〈旅讯〉於「2006年中国旅游业界奖」中选评为「最佳会展中心」。 在〈亚太会议展览及奖励旅游〉杂志 (CEI Asia Pacific magazine) 2005年的业界调查中,获展览主办机构及业界领导推选为「亚太区最佳会议展览中心」。
在「2005年第16届TTG旅游业大奖」(16th TTG Travel Awards 2005) 中,荣膺「最佳会议及展览中心」,以表扬在亚太区旅游业的骄人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