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历史为主题推动旅游业发展
❶ 以“挖掘历史人文资源.推动旅游产业”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任何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由于其自然环境、资源、社会发展状况和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在发展方向和产业重点培育方面,都不可能照搬照套其它地区的发展模式,即使是在其它地区非常成熟,先进性突显的模式,它的主要适应性也具有区域的局限性。因此,不同的地区要根据各自的区域特点,依据地域合理分工的原则,发挥地区优势,选择适合于自身条件的发展模式,去制定符合地区实情情况的总体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战略。 结合北海旅游资源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北海应依托环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在发挥自身区域优势的条件下加速发展旅游产业,努力建设旅游经济强市和中国旅游名城中,应注重调动历史人文资源优势去为率先崛起服务 一是通过发挥人文资源提高北海城市知名度。 人文资源是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依托之一。北海的人文资源丰富,从秦汉至民国的两千多年间,赵佗、费贻、孟尝、马援、高骈、苏东坡等,都是人文资源中的经典人物,他们不但在北海历史上留下了巨大的影响,也在北海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是组成北海城市名片的重要元素之一,对推动当地的经济建设和文化事业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旅游业发展方面,具有很强的凝聚力。这些历史人物在北海留下了诸如南越王行宫(今合浦东山寺)、合浦还珠亭、海角亭、孟尝亭、伏波庙、东坡亭、孟太守祠等景观遗迹,北海应当抓住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大好机遇,让这些景观遗迹在北海的旅游产业中发挥应有作用。 二是通过调动历史人文资源优势去增强地方的凝聚力, 调动历史人文资源优势去增强地方的凝聚力是古往今来,中外通用的最节约成本的措施。近年来,北海在挖掘历史人文资源优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与北海历史人文资源优势相比,还是远远不够。合浦是珍珠故乡,南珠原产地,“珠还合浦”诞生地,然而,来到北海、合浦却很少发现有与南珠、“珠还合浦”有关的标志。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北海产生了一大批显赫史志的各方面知名人物,陈铭枢之外,还有林翼中(抗战时任国民政府农林部长、国民党“六大”中央执行委员,香翰屏(抗战时任第九集团军中将副司令)、张 君嵩(抗战时任国民革命军少将师长)、邓世增(抗战时任国民革命军中将司令、第十九路军副总指挥)、沈载和(抗战时任十九路军广州办事处主任、广东省银行行长)等。遗憾的是,在北海很少看到这些人文资源景观。对此,北海应该加大历史人文资源的整合开发力度,使之在北海的率先崛起中发挥应有的凝聚力。 三是通过调动历史人文资源优势去扩大辐射力。 一个城市及一个地区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是由多方面元素构成的,区域的辐射力就是其中之一。辐射力的形成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在非物质的元素当中,历史人文资源就是最有影响力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名人效应。特别是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历史人文资源中的名人效应的辐射作用更是有目共睹。 北海的历史人文资源相当丰富,有费贻的廉山留名,孟尝的珠还合浦,马援的伏波山和铜船湖、高骈的海门屯兵,苏轼的万里瞻天,李逊的为民请命,徐柏的一肩一仆,危祐的名与州符。这些人文经典不但是发展旅游产业的景观基础,更是提高地区知名度,促进地区吸引力向外辐射的活跃因素和纽带。人文资源的辐射力是多层次,跨区域、跨时空的。今天,在把北海建设成区域性国际化城市的时代使命当中,充分调动历史人文资源优势为率先崛起服务,不但是提高北海城市知名度,扩大辐射力的需要,也是弘扬北海独特的历史文化优势,建设“文化北海”的重要任务。 四是通过调动历史人文资源优势去产生向心力。 历史人文资源在一定条件的作用下,其产生的向心力往往是惊人的,因此而产生的效应、效益也是巨大的。在挖掘人文资源,发挥名人效益,提高区域知名度方面,全国各地开展公祭黄帝、祭大禹、祭李冰以及已成为定制的祭孔活动,就是具体的反映。这种基于中华民族文化根源的向心力,具有强大的凝聚感召作用,也有深厚的民众基础,悠长的历史源头,长久的社会作用。北海拥有如此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当然也是一种可借助的重要力量。
❷ 以历史文化传承为主题进行调查,以《从赵县历史文化传承谈如何把我县建成文化强县、旅游强县》为题,不少
瞎说,你不知道领导什么样 不要都自然的认为就不好~ 可能是发展慢。但那跟 上头回有关系,又不是说 只是答赵县就能左右,发的钱就是全用来建设也比不过市里 一个区 一个月的进度,那么 就算人家照样贪污 你看上去不也是清官?
❸ 如何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
不知道有什么官方的说法,谈谈自己的想法吧。
朝鲜战争——空军作为独立军种开始正式参加大型战斗。确定了我国的空军战略、军队保障体系和人员力量。 原子弹爆炸——进入核时代 战略核潜艇试射——确定三位一体的核打击能力、具备海基核打击能力 歼10—。
❹ 怎么写挖掘湖南醴陵历史人文资源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作文
你还是自己复找算了制
PS:楼主,哪个学校?哪个年级?
不过找到一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c78e700100o162.html
❺ 以“挖掘历史人文资源,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任何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由于其自然环境、资源、社会发展状况和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在发展方向和产业重点培育方面,都不可能照搬照套其它地区的发展模式,即使是在其它地区非常成熟,先进性突显的模式,它的主要适应性也具有区域的局限性。因此,不同的地区要根据各自的区域特点,依据地域合理分工的原则,发挥地区优势,选择适合于自身条件的发展模式,去制定符合地区实情情况的总体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战略。 结合北海旅游资源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北海应依托环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在发挥自身区域优势的条件下加速发展旅游产业,努力建设旅游经济强市和中国旅游名城中,应注重调动历史人文资源优势去为率先崛起服务 一是通过发挥人文资源提高北海城市知名度。 人文资源是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依托之一。北海的人文资源丰富,从秦汉至民国的两千多年间,赵佗、费贻、孟尝、马援、高骈、苏东坡等,都是人文资源中的经典人物,他们不但在北海历史上留下了巨大的影响,也在北海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是组成北海城市名片的重要元素之一,对推动当地的经济建设和文化事业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旅游业发展方面,具有很强的凝聚力。这些历史人物在北海留下了诸如南越王行宫(今合浦东山寺)、合浦还珠亭、海角亭、孟尝亭、伏波庙、东坡亭、孟太守祠等景观遗迹,北海应当抓住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大好机遇,让这些景观遗迹在北海的旅游产业中发挥应有作用。 二是通过调动历史人文资源优势去增强地方的凝聚力, 调动历史人文资源优势去增强地方的凝聚力是古往今来,中外通用的最节约成本的措施。近年来,北海在挖掘历史人文资源优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与北海历史人文资源优势相比,还是远远不够。合浦是珍珠故乡,南珠原产地,“珠还合浦”诞生地,然而,来到北海、合浦却很少发现有与南珠、“珠还合浦”有关的标志。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北海产生了一大批显赫史志的各方面知名人物,陈铭枢之外,还有林翼中(抗战时任国民政府农林部长、国民党“六大”中央执行委员,香翰屏(抗战时任第九集团军中将副司令)、张 君嵩(抗战时任国民革命军少将师长)、邓世增(抗战时任国民革命军中将司令、第十九路军副总指挥)、沈载和(抗战时任十九路军广州办事处主任、广东省银行行长)等。遗憾的是,在北海很少看到这些人文资源景观。对此,北海应该加大历史人文资源的整合开发力度,使之在北海的率先崛起中发挥应有的凝聚力。 三是通过调动历史人文资源优势去扩大辐射力。 一个城市及一个地区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是由多方面元素构成的,区域的辐射力就是其中之一。辐射力的形成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在非物质的元素当中,历史人文资源就是最有影响力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名人效应。特别是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历史人文资源中的名人效应的辐射作用更是有目共睹。 北海的历史人文资源相当丰富,有费贻的廉山留名,孟尝的珠还合浦,马援的伏波山和铜船湖、高骈的海门屯兵,苏轼的万里瞻天,李逊的为民请命,徐柏的一肩一仆,危祐的名与州符。这些人文经典不但是发展旅游产业的景观基础,更是提高地区知名度,促进地区吸引力向外辐射的活跃因素和纽带。人文资源的辐射力是多层次,跨区域、跨时空的。今天,在把北海建设成区域性国际化城市的时代使命当中,充分调动历史人文资源优势为率先崛起服务,不但是提高北海城市知名度,扩大辐射力的需要,也是弘扬北海独特的历史文化优势,建设“文化北海”的重要任务。 四是通过调动历史人文资源优势去产生向心力。 历史人文资源在一定条件的作用下,其产生的向心力往往是惊人的,因此而产生的效应、效益也是巨大的。在挖掘人文资源,发挥名人效益,提高区域知名度方面,全国各地开展公祭黄帝、祭大禹、祭李冰以及已成为定制的祭孔活动,就是具体的反映。这种基于中华民族文化根源的向心力,具有强大的凝聚感召作用,也有深厚的民众基础,悠长的历史源头,长久的社会作用。北海拥有如此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当然也是一种可借助的重要力量。
❻ 挖掘历史人文资料,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作文,请大家提供些醴陵的资料
醴陵是一座古老而充满现代气息的江南城市,享有“瓷城”美誉,是举世闻名的釉下五彩瓷原产地。瓷器是中国独创的发明之一,至今英文仍把瓷器称之为“c h i n a”。醴陵陶瓷生产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远在东汉时期,醴陵就有较大规模的作坊,专门从事陶器制作。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醴陵开始烧制粗瓷。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醴陵瓷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仁人志士和能工巧匠,为醴陵瓷业的发展呕心沥血,作出了重大贡献。1904年,湖南凤凰人熊希龄(辛亥革命后担任北洋政府总理)与曾参与“公车上书”的醴陵举人文俊铎,本着实业救国的思想赴日本考察。在日本期间,他们发现日本瓷业技术先进,产品精良。第二年回国后,熊希龄在文俊铎陪同下,前往醴陵的主要粗瓷产地进行调查,找出了醴陵瓷业生产落后的主要原因,同时又看到了醴陵进一步发展瓷业生产的有利条件:消费市场广阔,瓷土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随即提出了“立学堂、设公司”等主张,得到了湖南官府的大力支持。当年,湖南官立瓷业学堂在醴陵正式开办,次年,湖南瓷业制造公司在醴陵成立,熊希龄任公司总经理,文俊铎任学堂监督。公司聘请日本技师和景德镇技术工人,引进了当时日本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开启了醴陵由粗瓷生产到细瓷开发的新纪元。独具特色的醴陵釉下五彩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研制出来的。 此前,醴陵瓷器用单一的氧化钴(俗称土墨)作彩饰原料,手工描绘粗犷花草图案后,施釉覆盖,烧成釉下青花瓷。1907年至1908年,湖南瓷业学堂研制出草青、海碧、艳黑、赭色和玛瑙红等多种釉下颜料。湖南瓷业制造公司的绘画名师和瓷业学堂陶画班的毕业生,经过反复研制,采用自制釉下色料,运用国画双勾分水填色和“三烧制”法,生产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釉下五彩瓷器。釉下五彩瓷器瓷质细腻,画工精美,清新雅丽,别具一格,釉层下五彩缤纷,呈现出栩栩如生的画面,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它的问世,立即得到业内人士和国内外舆论的极大关注和好评。1909年到1911年,醴陵釉下五彩瓷分别参展武汉劝业会、南洋劝业会和意大利都朗国际赛会,连续获得金牌奖,醴陵瓷器开始名扬华夏,走向世界。“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就是醴陵瓷在当时赢得的良好评价。 1915年,醴陵瓷器远涉重洋,参加了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参展的釉下五彩扁豆双禽瓷瓶和贵州茅台酒同获最高荣誉,为中国赢回了两枚金牌奖章。扁豆双禽瓷瓶是1911年湖南瓷业公司的经典之作。瓶高46.8厘米,撇口直径20厘米,瓶体洁白如玉,造型宛如凤尾,线条流畅,其釉面晶莹润泽,色彩沉稳典雅,花色构图生动自然,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被国外舆论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自此,醴陵瓷器举世闻名,采购客商络绎不绝,一批私营细瓷制造公司相继兴建,当时的盛况大有与景德镇并驾齐驱之势,釉下五彩瓷成为中国陶瓷的广大特色,世界性的创举。 釉下五彩瓷在经历了短短的一、二十年发展期后,二十年代末,受多次战争影响,生产开始下滑,醴陵百余家瓷厂停产,最早生产釉下五彩瓷的湖南瓷业制造公司也于1930年倒闭,釉下五彩瓷生产中断。 1949年,醴陵和平解放,奄奄一息的醴陵瓷业有如枯木逢春,以后几年中,醴陵瓷业迅速得到恢复并取得长足发展。1954年,为恢复中断20多年的釉下彩瓷生产,经过有关部门多次寻访,找到了原湖南瓷业学堂陶画班首届毕业生、釉下彩艺人吴寿祺。此时吴老已年近古稀,正在农村安享晚年。吴老出山后,一面培养釉下彩绘人员,一面改革传统工艺,将“三烧制”改为两次烧成,釉下五彩瓷生产在短时间内得到恢复。此后,湖南陶瓷研究所、醴陵瓷器公司艺术瓷厂(群力瓷厂)先后成立,成为专门从事釉下彩装饰研究和生产的单位。在此期间,醴陵瓷业很快实现了由手工到机械、由柴窑到煤窑的历史性转变,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层出不穷,釉下五彩瓷重放异彩,以至获得“国瓷”美誉。 醴陵的釉下五彩瓷不仅美观大方,而且具有耐摩擦、耐酸碱、无铅毒、永不褪色的优点,属于真正的绿色环保产品,在国内外久负盛名。上世纪60年代以来,醴陵生产的工艺美术瓷和高档日用瓷等釉下五彩瓷成为国内外市场的畅销产品。随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醴陵逐步发展成为全国出口陶瓷主要生产基地之一。 醴陵釉下五彩瓷是新生的陶瓷品种,清末民初醴陵釉下五彩瓷的烧造前后不过20余年,由于生逢乱世,作品覆盖面不宽,精品罕见,传世作品不过400余件。故宫博物馆的醴陵釉下五彩瓷仅7件,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精品也不过17件。醴陵釉下五彩瓷有着独特的艺术之美。造型富于变化,而趋于活泼。一般的花瓶器型墨守成规,而醴陵釉下五彩瓷却经常将传统的器形和其他外来的造型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而且,绝没有大红大紫之类的炫目色彩,淡雅之中透出高贵的气质。具有很大的文化价值、工艺技巧和观赏性。 一件釉下五彩瓷的制作工艺流程极其繁琐与复杂,且难度极高。 首先选用上等的优质瓷泥做胚胎,在成型前对瓷泥进行沉淀、滤渣、吸铁等工序,以保证瓷泥不参杂其他杂质。而真正的成型着需要艺人将瓷体打磨的十分轻薄与平滑,其工序全凭艺人们的手感操作,非具有有十多年的制作经验方能胜任。 它的彩绘用色颜料来自于釉原料、稀土和有色金属矿物质,其中一些颜料中还含有黄金等贵重金属,十分珍贵。由于釉下五彩瓷是直接在毛坯上作画,让色料饰于胎釉之上这对画师技艺要求就非常之高。 烧制前的祭奠窑神更是必不可少的仪式,因为绘制好的瓷体要经过1370℃左右的高温烧制而成。由于是在高温下一次烧成,技术上很难把握,仿佛火中取宝一般,成品率不到70%。即便如此目前还只有个别瓷场能够烧制。 制作成功的釉下五彩瓷花纹透过釉导溢于瓷表,晶莹润泽,具有很高的洁白度、透明度和釉面硬度。釉下彩瓷使瓷器上的花纹有着看得见、摸不着、永不褪色,给人一种尘嚣涤尽、心旷神怡之感,让瓷器达到了;薄如纸、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境界.而且还具有瓷化强度高,釉面玻璃化程度强,无铅镉之毒,耐酸碱,耐磨损,花面永不褪色,经久耐用等特点,能同时满足人们对于审美和环保健康的双重要求,收藏和使用价值更高。
❼ 挖掘醴陵历史人文资源,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作文!
挖掘历史人文资源,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任何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由于其自然环境、资源、社会发展状况和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在发展方向和产业重点培育方面,都不可能照搬照套其它地区的发展模式,即使是在其它地区非常成熟,先进性突显的模式,它的主要适应性也具有区域的局限性。因此,不同的地区要根据各自的区域特点,依据地域合理分工的原则,发挥地区优势,选择适合于自身条件的发展模式,去制定符合地区实情情况的总体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战略。
那北海为例,结合北海旅游资源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北海应依托环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在发挥自身区域优势的条件下加速发展旅游产业,努力建设旅游经济强市和中国旅游名城中,应注重调动历史人文资源优势去为率先崛起服务
一是通过发挥人文资源提高北海城市知名度。
人文资源是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依托之一。北海的人文资源丰富,从秦汉至民国的两千多年间,赵佗、费贻、孟尝、马援、高骈、苏东坡等,都是人文资源中的经典人物,他们不但在北海历史上留下了巨大的影响,也在北海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是组成北海城市名片的重要元素之一,对推动当地的经济建设和文化事业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旅游业发展方面,具有很强的凝聚力。这些历史人物在北海留下了诸如南越王行宫(今合浦东山寺)、合浦还珠亭、海角亭、孟尝亭、伏波庙、东坡亭、孟太守祠等景观遗迹,北海应当抓住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大好机遇,让这些景观遗迹在北海的旅游产业中发挥应有作用。
二是通过调动历史人文资源优势去增强地方的凝聚力,
调动历史人文资源优势去增强地方的凝聚力是古往今来,中外通用的最节约成本的措施。近年来,北海在挖掘历史人文资源优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与北海历史人文资源优势相比,还是远远不够。合浦是珍珠故乡,南珠原产地,“珠还合浦”诞生地,然而,来到北海、合浦却很少发现有与南珠、“珠还合浦”有关的标志。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北海产生了一大批显赫史志的各方面知名人物,陈铭枢之外,还有林翼中(抗战时任国民政府农林部长、国民党“六大”中央执行委员,香翰屏(抗战时任第九集团军中将副司令)、张 君嵩(抗战时任国民革命军少将师长)、邓世增(抗战时任国民革命军中将司令、第十九路军副总指挥)、沈载和(抗战时任十九路军广州办事处主任、广东省银行行长)等。遗憾的是,在北海很少看到这些人文资源景观。对此,北海应该加大历史人文资源的整合开发力度,使之在北海的率先崛起中发挥应有的凝聚力。
三是通过调动历史人文资源优势去扩大辐射力。
一个城市及一个地区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是由多方面元素构成的,区域的辐射力就是其中之一。辐射力的形成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在非物质的元素当中,历史人文资源就是最有影响力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名人效应。特别是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历史人文资源中的名人效应的辐射作用更是有目共睹。
北海的历史人文资源相当丰富,有费贻的廉山留名,孟尝的珠还合浦,马援的伏波山和铜船湖、高骈的海门屯兵,苏轼的万里瞻天,李逊的为民请命,徐柏的一肩一仆,危佑的名与州符。这些人文经典不但是发展旅游产业的景观基础,更是提高地区知名度,促进地区吸引力向外辐射的活跃因素和纽带。人文资源的辐射力是多层次,跨区域、跨时空的。今天,在把北海建设成区域性国际化城市的时代使命当中,充分调动历史人文资源优势为率先崛起服务,不但是提高北海城市知名度,扩大辐射力的需要,也是弘扬北海独特的历史文化优势,建设“文化北海”的重要任务。
四是通过调动历史人文资源优势去产生向心力。
历史人文资源在一定条件的作用下,其产生的向心力往往是惊人的,因此而产生的效应、效益也是巨大的。在挖掘人文资源,发挥名人效益,提高区域知名度方面,全国各地开展公祭黄帝、祭大禹、祭李冰以及已成为定制的祭孔活动,就是具体的反映。这种基于中华民族文化根源的向心力,具有强大的凝聚感召作用,也有深厚的民众基础,悠长的历史源头,长久的社会作用。北海拥有如此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当然也是一种可借助的重要力量。
❽ 中国历史文化对旅游业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旅游资源,其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有助于吸引游客。
❾ “挖掘历史人文资料,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作文,麻烦大家提供些醴陵的资料
网络——左权将军。
左权网络名片
左权,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高级指挥员,著名军事家。是八路军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最高指挥员。名将阵亡,太行山为之低咽,全党为之悲痛。周恩来称他“足以为党之模范”,朱德赞誉他是“中国军事界不可多得的人才”。为纪念左权,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决定将辽县改名为左权县,左权老井村。 曾任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副总参谋长。
中文名: 左权
别名: 左纪权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
出生地: 湖南醴陵县平侨乡黄茅岭
出生日期: 1905.03.15
逝世日期: 1942.05.25
毕业院校: 黄埔军校一期
信仰: 中国共产党
主要成就: 著名抗日将领
目录
人物介绍
生平简历
革命生涯
左权陵墓
左权县概述
资源
交通
文化
历史
人物介绍
生平简历
革命生涯
左权陵墓
左权县 概述
资源
交通
文化
历史
展开 编辑本段人物介绍
左权(1905~1942),字叔仁,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高级指挥员,著名军事家。湖南省醴陵县人。他是八路军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最高指挥员,周恩来称他“足以为党之模范”。 左权
左权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1期学习。192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赴苏联,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0年回国后到中央苏区工作,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第1分校教育长、新12军军长、第5军团第15军军长兼政治委员、中革军委第一局局长和红1军团参谋长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1936年5月,任红1军团代理军团长。 全国抗战爆发后,担任八路军副参谋长、八路军前方总部参谋长,后兼八路军第2纵队司令员,协助朱德、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粉碎日军多次残酷“扫荡”,威震敌后。其高超的指挥艺术,严密细致的参谋业务,扎实的工作作风,深受朱、彭的赞扬。1940年秋,协助彭德怀指挥著名的百团大战。1941年11月指挥八路军总部特务团进行黄崖洞保卫战,经8昼夜激战,以较小的代价歼敌千余人,被中央军委称为“‘反扫荡’的模范战斗”。他还“是一个有理论修养同时有实践经验的军事家”,从1939年至1941年,他撰写了《论坚持华北抗战》 《埋伏战术》 《袭击战术》 《战术问题》《论军事思想的原理》等文章40余篇。左权为创建并巩固华北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人民抗日武装,为八路军的全面建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进行“铁壁合围”大“扫荡”。25日,他在山西省辽县麻田附近指挥部队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等机关突围转移时,在十字岭战斗中壮烈殉国,年仅37岁。 左权是八路军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最高指挥员。名将阵亡,太行山为之低咽,全党为之悲痛。周恩来称他“足以为党之模范”,朱德赞誉他是“中国军事界不可多得的人才”。为纪念左权,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决定将辽县改名为左权县。
编辑本段生平简历
1924年 入黄埔军校第1期学习 左权
[1]1925年2月 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12月 在莫斯科中山大学、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 1930年 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第1分校教育长、新12军军长 1931年12月 任红15军政治委员、军长兼政治委员 1933年 任中革军委作战局参谋、副局长 1933年12月 任红一军团参谋长 1934年10月 参加长征 1936年5月 任红1军团代理军团长 1940年8月 参与指挥百团大战 1941年11月 抗击日军第36师团一部的疯狂进犯 1942年5月 25日 于十字岭战斗中壮烈殉国
编辑本段革命生涯
左权(1905-1942)——共和国早早陨落的将星。左权——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我军著名的高级将领。 1905年3月15日,左权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市平侨乡黄茅岭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左权于8岁上学,几度辍学。17岁考入县立中学。在县中读书时,曾参加共产党领导的社会科学研究社,通过阅读《新青年》、《向导》等进步读物,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萌生了改造社会的志向,立志投身改造社会。 左权
1924年3月,左权考入孙中山大元帅府军政部在广州主办的陆军讲武学校(主要负责人有程潜、李明灏),同年11月转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编为第1期第6队。 1925年1月,经陈赓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共产主义信仰"成为他以后近20年政治生活的准绳"。与蒋先云、周逸群、许继慎、李之龙、陈赓等人都是青年军人联合会的重要人物,同“孙文主义学会”的右派进行了坚决斗争。同年2月,左权开始步入军事生涯,在讨伐陈炯明的第1次东征中,作战英勇,曾任黄埔军校学生军(党军)教导团排、连长。6月回师广州后,左权又参加了平定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的战斗。7月,在程潜攻鄂军(后来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第6军)卫队任连长,参加了彻底消灭陈炯明的第2次东征。 1925年被党组织派往苏联留学,先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9月入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左权学习刻苦,善于思索。"所以在军事、政治考试中,常能旁征博引,阐其旨趣。" 1930年6月,左权回到上海,9月经厦门、龙岩进入闽西苏区。初任红军军官学校第1分校教育长,11月,当选为闽西工农革命委员会常委,12月初为红新12军军长。1931年初任红1方面军总司令部作战参谋,6月升为参谋处长,开始显露出较强的组织才能。12月,受中央军委派遣前往宁都附近的固村圩,协同王稼祥、刘伯坚从事国民党第26路军起义的联络指挥工作。随后担任红军第5军团(由宁都起义部队改编)第15军政委,不久,任军长兼政委。1932年6月,受王明左倾路线的迫害,左权被撤销军长兼政委的职务,调至红军学校任教官。1933年12月,他任红1军团参谋长。这时,中央苏区的第5次反"围剿"战争已经开始,战斗频繁而且极为艰苦。即使几天几夜不睡觉,他也从来"没有表现过倦怠、疏忽、放任与暴躁"。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左权随先头部队指挥作战。在攻打贵州施秉:城时,他身先士卒,指挥果敢,行动迅猛,保证了大部队的顺利通过。5月,在强渡大渡河的作战中,左权率部先是在崎岖的小路中轻装疾行,出敌不意地直取小相岭隘口,攻下越西县城。之后一天急行140华里越过晒经关,他率军攻占了大树堡渡口,以佯渡之态势转移了敌军对安顺场方向的注意,成功地掩护了红1师从安顺场渡过大渡河。最终中央红军主力全部通过泸定桥,甩掉了尾追不舍的国民党中央军。 左权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11月中旬,在山城堡,左权、聂荣臻指挥红1军团与红15军团一部完成了对胡宗南78师的包围。21日发起总攻,经过一昼夜激战,歼敌2个团,胡部的另几个师也被红军兄弟部队击败,山城堡一仗共毙俘敌军15000余人,粉碎了国民党军对苏区的进犯,稳定了陕北的局面。刘伯承说:"左权同志部署作战是细致周密的,1936年双十二事变前夜的陕北山城堡战斗,就是一个范例。" "七七事变"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左权任副总参谋长、1938 年 12 月,任八路军前方指挥部参谋长。1938年2月,日军4万人分三路进攻临汾,与八路军总部遭遇。在左权指挥下,他们坚持战斗,一直到后续部队赶到,击退了日军多次冲锋,这就争取到了3昼夜的时间,使数十个村庄的群众安全转移,使国民党在临汾、洪洞的军政机关顺利撤退,并使八路军在临汾的军需物资大部分转运出去。两个月后,日军3万余人对山西晋东南地区发动9路围攻。左权根据日军兵力分散的弱点,按照总部的部署,在内线,以游击战牵制、骚扰袭击敌军,将主力部队调到外线,寻找战机歼敌。4月15日终于光复了武乡县城,16日又在武乡县的长乐村布下口袋阵,全歼日伪军3000余人,此即"长乐战役"。随后,他率军在张店再歼敌1000余人,收复辽县、黎城等18座县城,解放人口百余万人,彻底粉碎了日军的9路围攻,奠定了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基础。 1939年底到1940年初,蒋介石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国民党第97军军长朱怀冰与冀察战区鹿钟麟、石友三部纠集在一起,在日军的配合下,猛扑太行抗日根据地。3月上旬,身兼八路军第2纵队司令的左权,指挥部队在平汉路东西两侧发起自卫反击战,经4天4夜激战,击溃了石友三进犯军的进攻,全歼朱怀冰等部10个团,保住了太行抗日根据地。 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八路军发动了著名的百团大战。这次战役的总指挥所设在武乡县王家峪村。左权协助彭德怀全力投入作战指挥,将战役的整个部署安排得井井有条,真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连北平日军的报纸也说,"此次华军出动之情形,实有精密之组织"。左权不仅谋划整个战役的组织、参谋工作,而且还亲临第一线指挥作战。在百团大战的第三阶段,他协助彭德怀出色地指挥了关家垴战役。在最紧急关头,他命令说:"指挥所的同志全部向前推进,犹豫等于死亡!"左权的魄力和勇气极大地鼓舞了指挥部的士气,结果日军第36师团冈崎大队500余人,除60余人外,其余均被歼。左权有着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每在成就一件大事之前,都特别注重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为兴建黄崖洞(在辽县、黎城交界处)兵工厂,他实地勘测地形,亲手规划工厂布局及保护工厂的军事设施的配置,经过一年的建设,一座年产足可装备16个团的兵工厂建立起来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八路军装备匮乏的现状。刘伯承曾经说:"左权同志曾艰苦经营太行山制造兵器的设施起了相当的作用。黄崖洞兵工厂的建立,很快就成了日军的重点进攻目标。 1941年11月,日军第36师团及独立混成旅团各一部7000余人向黄崖洞进攻,负责保卫黄崖洞的是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左权要求该团在保卫战中"一定要抓住一个'稳'字,坚持不骄不躁,不惶不恐,以守为攻,以静制动的原则"。他还就应当注意的战术原则和其它有关注意事宜作了具体的布置。11日凌晨战斗打响。日军来势极猛,并施放了毒气。守军按照左权副总参谋长的指示顽强坚守阵地,并利用机会组织反击,打退了日军的多次进攻。日军接连失手后改变了策略,企图利用赤峪山东侧的悬崖,居高临下侧击守军阵地。左权及时指示特务团"待机行动,以变应变",重新配置了防御力量,继续给进攻的日军以重大杀伤,大量消耗了其有生力量,顿挫了敌军的锐气。 19日,黄崖洞保卫战进入尾声。八路军在三十亩、曹庄一带设下伏兵,当退却的日军进入伏击圈后,立即被密集的弹雨打得阵脚大乱,伤亡惨重,向黎城方向溃逃。21日乘胜追击的八路军收复了黎城,胜利地结束了黄崖洞保卫战,此仗日伪军损失2000余人,敌我伤亡之比为6:1。中央军委认为,这次保卫战是"最成功的一次,不仅我受到损失少,同时给了敌人数倍杀伤,应作为1941年以来反'扫荡'的模范战斗"。 左权多次指挥战斗取得胜利,体现了他高超的军事素养和军事理论功底,他素以学习刻苦,精于钻研,而博得了人们对他的尊敬。他阅读了许多政治理论、军事理论的书籍,对八路军的军队建设、军事理论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与刘伯承合译的《苏联工农红军的步兵战斗条令》,于1942年被18集团军总司令部列为步兵战术教育的基本教材,并要求"今后本军关于现代步兵战术的研究,均应以此为蓝本"。左权对战术问题特别是游击战术的研究颇有创新,"为中国著名的游击战术创始人之一",其军事著述的突出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中国国情的特殊性阐述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具有中国革命战争特色的军事思想原理。在八路军军队的建设中,他对司令部工作、后勤工作、部队训练、军队政治工作、军民关系等,都有独到的建树和巨大的成就。左权善于思考、勤于笔耕,撰写和翻译了诸多颇具影响的军事著作。仅在华北敌后5年间即译著共20余万字。周恩来说左权是"一个有理论修养,同时有实践经验的军事家"。 左权
1942年5月,日军纠集3万兵力,再次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了空前残酷的大"扫荡",形势空前严峻。20日午夜时分,左权在战前部署会议上分析了敌我态势。说面对日军重兵的多路合击,我主力部队目前已转出外线,而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司令部、野战政治部、供给部、卫生部、军械部、军工部以及新华日报社等尚处在敌军的合击圈内。眼下直冲我们的是由涉县、黎城、歧极关而来的一股日伪军,约3000人。面对重兵压境的日伪军,合击圈内八路军能够应敌的兵力很少,只有为数不多的警卫部队,等待他们的将是极其残酷的战斗。不过,左权提醒大家:从局部看,我们处在敌军的包围之中;但从全局看,敌人是处在我们的军队和人民的包围之中。他对担负主要掩护任务的司令部警卫连连长唐万成说:"你们连百分之八十是共产党员,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老红军,相信你们一定能够完成这次任务。告诉同志们:太行山压顶也决不要动摇!" 鉴于眼下敌我兵力对比悬殊,彭德怀、左权等连日开会研究对策。左权提出:在敌军分路合击时,乘隙钻出合击圈,当日军扑空撤退时,伺机集中兵力歼其一路至几路。一切部署完毕,八路军总部各部门于5月23日奉命转移。次日凌晨,由掩护撤退的总部警卫连所扼守的虎头山、前阳坡、军寨等阵地都爆发了惨烈的战斗。在这次"扫荡"中,日军专门组建的"特别挺进杀人队"(其队员均着便装,先于日军"扫荡"部队潜入根据地)在麻田发现了八路军首脑机关,故多路日军均向麻田方向急进。警卫连仅仅200多人顽强地抵御着2000多日伪军的轮番进攻。敌军多次冲击失败后,便发射信号弹,召来了更多的援兵,射向守军阵地的火力更加炽密。日军铺天盖地的炮火将虎头山一线轰得地动山摇,步兵随着遮天蔽日的烟尘直逼八路军阵地。为保证八路军总部的安全转移,左权不顾周围炮弹不断爆炸掀起的气浪,站在虎头山后面的山头上沉着地指挥战斗。他心里不仅想着总部各部门的安全,也惦记着群众的安危。当他看到附近山上还有群众没有脱离险境时,便命令警卫连长唐万成从已经十分吃紧的兵力中抽出一部分兵力吸引敌军,以便让群众转移。直到安排妥当,左权才不慌不忙地走下山去。 5月25日上午,突围队伍仍然未脱离险境,在南艾铺、高家坡一线的山沟里,集结着八路军总部、北方局、党校、新华社的几千人马,四周都是激烈的枪炮声,日伪军以"纵横合击"战术构成的包围圈在一步步地收紧。天空中,日军飞机也不时地投弹、扫射,受惊的骡子狂奔乱跳,将密集的突围队伍挤堵在狭窄的山沟中。眼看秩序大乱,左权不顾日军飞机的威胁,跳上一匹黑骡子,跑前顾后地把混乱的队伍重新集合起来,加快了行军速度。左权一边指挥突围,一边观察着战场情况的变化,他根据日军飞机反复投弹扫射,以及千米之外响起的密集枪弹声判断,兵力占极大优势的日伪军已经发现了合围目标,必须尽快采取果断措施,冲出包围圈。左权率司令部和北方局机关人员为1纵队,沿清漳河以东由南向北突围;罗瑞卿率野战政治部直属队和党校、新华日报社为2纵队,由政卫连掩护向东面突围;后勤部门为第3纵队,由杨立三率领向东北角冲出重围。日伪军发觉了八路军分路突围的意图,迅速收缩合围圈,并将一簇簇炮弹砸向密集的人群,给突围的人们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和恐慌。面对这一极度危险处境,左权一边鼓舞士气,一边迅速督促彭德怀赶快转移。他说:"你的转移,事关重大,只要你安全突出重围,总部才能得救。"彭德怀关注着仍围在合围圈里的大批战友、同志,坐在高大的马背上就是不挪动。左权急了,以强硬的口气命令唐万成:"连人带马,给我推!"彭德怀被感动了,挥起马鞭,在警卫战士的掩护下,向西北方向疾驰而去。目送彭德怀离去后,左权又奔向司令部直属队,继续指挥着大队人马的突围行动,他的身体这时已虚弱得很厉害,但仍然尽全力招呼着每一个人。午后2时,在十字岭高家坡,利用短暂的休整,左权用嘶哑的声音激励着已极其疲劳的队伍:"同志们,尽管敌情严重,大家不要慌。我们要胜利,就得一齐冲。一齐冲就要听从指挥,只要冲过前面一道封锁线,我们就安全了。"尽管突围形势愈加严峻,左权仍然要求警卫战士"要警卫总部机密,要保护电台,保护机密材料,保护机要人员!"并立即采取措施,将身边的参谋人员、警卫战士分散到电台和机要人员中去。 当左权交待完上述任务后,突然觉得有人拉住了胳膊,他一看是唐万成,感到很惊奇,刚才不是安排这位警卫连长去保护彭总突围的吗?怎么小伙子又转回来了呢?当唐万成告诉他"彭总已冲过封锁线,现在你快跟我走吧!"左权拒绝了,坚决命令唐万成赶快去追上彭总。在他看来,彭总的安全远比自己的安全重要,这涉及到八路军的荣誉啊!现在自己的职责就是指挥突围。看着身为八路军副总参谋长的左权将军,拖着虚弱的身子像普通战士一样在炮火中奔跑,唐万成实在不忍心,他执拗地紧紧攥住首长的胳膊不放。左权气极了,拔出左轮手枪,喝令道:"你要懂得,要是彭总有个三长两短,我要枪毙你!"唐万成只得松开手,掉转身朝彭总突围的方向赶去。太阳偏西了,日军的炮火依然很猛烈。左权从容地指挥队伍继续突围,他登上一块高地,尽管他声音更加嘶哑了,还是一遍又一遍地高喊道:"不要隐蔽,冲出山口就是胜利,同志们快冲啊!"大家见副总参谋长就在身边指挥,情绪很快就稳定下来,突围的速度也就加快了。 左权将军纪念碑
当队伍冲向敌军最后一道封锁线时,敌人火力更加凶猛。突然,一发炮弹落在左权身边,他不顾危险,高喊着让大家卧倒。接着第二发炮弹又接踵而至,左权的头部、胸部、腹部都中了弹片。就这样,一位才华横溢、智勇双全的八路军高级将领,为了拯救民族的危亡,过早地失去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左权将军牺牲后,八路军战士利用日军撤兵的间隙重返十字岭。将左权的遗体就地掩埋。没想的日军得到左权已死的消息后又杀了个回马枪,并在十字岭上到处挖掘,终于还是发现了将军的遗体。日军对左权将军的遗体照了像,并登报进行大肆渲染。 1942年5月25日,左权将军壮烈殉国。周恩来指出:"左权壮烈牺牲,对于抗战事业,真是一个无可补偿的损失"。朱德赋诗悼念:"名将以身殉国家,愿将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为了纪念左权将军,根据太行人民的请求,经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的批准,1942年9月18日,辽县党政军民等5000余人举行了辽县易名典礼。从此,辽县改名为左权县。
编辑本段左权陵墓
左权将军,湖南醴陵人,黄埔军校毕业,曾赴苏联陆军大学学习,1930年回国,历任中国工农红军军长、政委、第一军团长和八路军副总参谋长等职。1942年5月25日,在十字岭反"扫荡"突围中,头部被弹片击中,壮烈牺牲,享年36岁。1942年9月8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为纪念左权将军,将八路军总部驻地辽县改名为左权县。太行人民怀着十分敬重的心情,选址半年,在涉县石门村北精心修造了晋冀鲁豫抗战殉国烈士公墓,占地面积20000多平方米。在此葬有左权将军、冀南银行行长高捷成、《新华日报》社社长何云、北方局政权工作部秘书张衡宇、冀南银行第二任行长赖勤及其夫人、朝鲜义勇军领导人陈光华和石鼎等8位烈士。 左权将军墓现在处于晋冀鲁豫烈士陵园,位于邯郸市陵园路中段。 左权将军陵墓北依太行,面临清漳,建在上下有台阶相连的3个台地的最上层。第一层台地的中间有一荷花池,第二层台地的中间建有左权将军纪念塔,左权墓在第三层。陵墓用青石筑成,呈长方形。墓碑上刻有"左权将军墓"5个大字。左权将军纪念塔的正面刻有朱德总司令的悼念左权将军的题词: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 彭德怀副总司令亲自撰写和手书的《左权同志碑志》,镌刻在左权将军纪念塔的左侧。 解放后,在邯郸修建了国内规模较大的晋冀鲁豫烈士陵园,遂于1950年10月20日将左权将军等8位烈士的忠骨移灵此园。石门晋冀鲁豫抗战殉国烈士公墓旧址因其气势大、修建好,至今仍存。 附录:纪念左权将军诗词 “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朱德 <缅怀民族英雄——左权将军> 枪林弹雨何所惧,勇为民族去献身。 抗战胜利六十载,至今思念左将军。 注:纪念中华民族抗战胜利六十周年, 为《胜利之歌》征稿而作。 ——张志真
编辑本段左权县
概述
左权县——原名:辽县,1942年5月25日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牺牲于此,山西人民为纪念左权将军,遂更县名为左权。 左权县位于山西省晋中市东南部,太行山主脉中段西侧。北连和顺,西接榆社,南邻武乡、黎城东,与河北邢台、武安、涉县接壤。县人民政府驻辽阳镇。下辖5个镇、5个乡:辽阳镇、桐峪镇、麻田镇、芹泉镇、拐儿镇,寒王乡、石匣乡、龙泉乡、粟城乡、羊角乡。379个行政村。汉族为主,有回、苗、壮、布依、朝鲜、满、羌等7个少数民族。2004年人口16万。
资源
左权县物产资源丰富。矿产有煤、铁、铬、铝、铅、锌、石英、石棉、云母、硫黄、蛭石、钾长石等20余种。其中尤以煤(储量约48.5亿吨)、铁(储量约 8千万吨)最盛。 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谷子、豆类、小麦。经济作物主要有:葵花、线麻、蓖麻、各类蔬菜等。兽类动物主要有:金钱豹、狼、狐狸、狍子、猪獾、豹猫、野兔、鼠、黄鼠狼、鼹鼠等。鸟类动物主要有:雉鸡、石鸡、山鸽、白翅雕、苍鹰、猫头鹰、鹞子、斑鸠、黄鹂等。木材树种主要有:杨、柳、油松、侧伯、栎、桦等。经济树种主要有:核桃、柿子、花椒、板栗等。中药材主要有:黄苓、连翘、柴胡、酸枣、党参、猪苓等318种。土特产主要有:核桃、柿子、花椒、长城醋等。 左权县水资源丰富。全县水资源总量2.31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452.83立方米,相当于全省的3.12倍;土地亩均水资源占有量827.9立方米,为全省的4.3倍。 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境内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北国雄风和江南秀色于一体,具有华山之险、黄山之美、桂林之秀、庐山之峻、延安之称,以宏、险、奇、惊、峻、幽、秀等特色在太行山区独树一帜。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等党政军机关曾在这里驻扎5年之久,彭德怀、左权、刘伯承、杨尚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长期生活、战斗在这里,是共产党、八路军坚持华北敌后抗战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留下红色革命根据地150余处。 名胜主要有: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左权将军纪念亭等。
交通
历时18年建设历程的阳涉铁路工程,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2004年2月12日,阳涉铁路工程正式通过国家验收,并交付阳涉铁路公司营运。阳涉铁路是由铁道部、山西省和晋中市共同投资兴建的地方铁路。北起石太线的白羊墅车站,跨黎城县边缘达河北省涉县,与邯长县的悬钟站接轨。一期工程白羊墅至左权段和麻田至悬钟段144.43公里铁路于1986年开始修建,1995年9月铺通;二期工程左权至麻田段44.4公里铁路,于1998年12月开工,2002年10月铺通。 公路已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国道207线、省道太邢线和沁涉线纵横交错,县、乡道相互补充的交通网络。
文化
文化底蕴丰厚,是全国颇负盛名的“歌舞之乡”,素有“民歌的海洋”“小花戏之乡”的美称,曾被省和国家命名为“山西省民间艺术之乡”和“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左权小花戏曾多次荣获全国民间艺术大赛“金奖”,左权民歌蜚声大江南北,《左权民歌集粹》音带畅销大江南北,深受广大观众、听众喜爱。
历史
历史上的左权县,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先属韩后属赵,秦属上党郡,东汉置轑河县,晋初改为轑阳县,北魏初并入乡县,孝昌间置辽阳县,属乐平郡,隋初分设辽山、交漳二县。开皇十六年(596)置辽州,后废州 ;唐初复置辽州,中期曾改名箕州、仪州。晚唐复称辽州;宋初废州入辽山县,元丰年间复置辽州;金初名南辽州,后复称辽州;明代辽山县入辽州;1912年(民国元年)废州为辽县;1914年11月分设辽西县;1942年9月18日为纪念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左权同志,改辽县为左权县;1945年11月辽西县并入;1958年11月并入和顺县;1959年6月复置。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